如歌秋语-管道的力量读后感

女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女人”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歌秋语-管道的力量读后感(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如歌秋语-管道的力量读后感

如歌秋语-管道的力量读后感

管道的力量这本书告诉我们今天成为一名百万富翁是一种选择,而非机会,那我们普通人如何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呢,这本书告诉我们跟随以下的三个步骤; 1,明白财富是如何建立和积累的, 2,复制已经被认实的建立财富的系统 3,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懈, 简单的说就是;认识,复制,坚持 1,认识网络营销是什么,网络营销指的是人际关系网,就是口 相传,一传十,十传百,认识财富如何建立和积累,还有机会, 网络营销模式以其简单和高效著称。 网络营销公司生产或销售一种产品或服务,与独立的分销商建立伙伴关系。每个分销商均独立经营。该公司负责研发、财政、管理、公共关系、仓储、生产、包装、质量控制、行政、物流、订单处理等事项,由公司向分销商支付佣金。 分销商建立持久的消费顾客群。一方面帮助自己建造管道;一方面帮助公司分销产品,并为顾客提供服务。 网络营销的强大优势之一是在一个大的营销网络逐渐积累少量利润然后慢慢做大,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直销方式。 网络营销的最大优势是什么?面对面服务。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这才是最大的优势。是怎样运行的,书中是不是提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呀,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传统直销方式的成功信赖于几个顶尖销售员,他们每个人可以售出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则恰恰相反。这个行业的成功依靠大量的人员每个人做自己的一小部分贡献积累起来的。 网络营销者建立了一个由独立和分销商组成的网络,其中每个分销商都拥有自己的网络营销企业来销售产品或继续建立分销网络。 不管你什么时候加入公司,你都可以自己说了算,不像传统的公司只有最上面一个总经理,在网络营销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表面看来这是一个首席执行官的网络。 传统直销方式的成功信赖于几个顶尖销售员,他们每个人可以售出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则恰恰相反。这个行业的成功依靠大量的人员每个人做自己的一小部分贡献积累起来的。 网络营销者建立了一个由独立和分销商组成的网络,其中每个分销商都拥有自己的网络营销企业来销售产品或继续建立分销网络。 不管你什么时候加入公司,你都可以自己说了算,不像传统的'公司只有最上面一个总经理,在网络营销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表面看来这是一个首席执行官的网络。   2,复制已经被证实的建立财富的系统,我们得明白复制的概念(我这里理解有二种意思,1就是复制老鹰,2就是    100%复制-----分销商怎样建立自己的企业 你听就过倍增概念吗? “复制”这个词最初是加倍的意思,这个加倍的概念在财富创造和网络营销中是最有力的动力之一。为了理解加倍这个概念,把你自己放在下面这种情形之下: 如果我现在立即给你100万美元现金,或者我给你1分钱,每天翻1倍,持续1个月,你将会选择哪种支付方式?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会选择立马得到100万美元。但听我的建议,不要这样做,而是选择后者,每天翻1倍。 为什么?因为每天翻1倍的概念是非常狡猾强大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乍一看,1分钱1个月不逐天翻1倍听起来没什么。说实在的,一开始也的确不起眼。 5天以后,你一共也就得到16美分。 15天后,你的钱会一下子增加到163.84美元。 看起来很有前途,不是吗? 如果你开始后悔接受了我的建议,等一下,后面还有更多。 到第19天,你会得到2621.44美元。 再过6天,也就是第25天,离月底只有5天时间了,你将会拥有超过167000美元。 这就是开始变得有意思了,再过1天,你的钱将会翻1倍至335000美元 。 再过1天,超过671000美元。再过1天,即第28天,你的钱已经超过1340000. 两天以后,到了第30天的时候,也就是本月的最后一天,你将会得到一笔巨款,总计5368709.12美元!超过500百万美元!(如果你足够幸运的选择了一个有31天的月份,你最后将会得到大概1100万美元!) 这都是从1美分开始的,仅仅是每天简单地翻1倍。 这种倍增的理论就是网络营销业务增长的方式,并且它使得网络成为自由企业历史上扩张最快的方法。 网络营销是21世纪普通大众最伟大的创富工具。  3,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懈,要明白我们做的是管道生意,前期是没那么快有收入的,它不像提水桶,用时间和体力去换取金钱那么快,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收入,一个月就有一个月的收入,它不能给我们最终目的保障,只有管道 书中有很多的例子让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学会的,能为他们自己家庭建立真正财务自由的策略,这些策略非常简单,并且经受过时间的考验在过去的50年中,书中说到的策略已经创造了数以百万富翁已不再是一个好福气,好运气的问题了,它只是个学习,复制和跟随。 这本书还提到,80%的百万富翁都是普通人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他们用来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策略,方法教给你,而这些方法曾经只是被少数的人所拥有,在90年代即使你知道这些策略,你很可能没有现金和人际关系去发挥它们,但今天不一样了,今天得感谢科技的发展,中产阶级收入的增加,以及我为“电子复合”的创新性生意模式,普通人士可以通过杠杆他们的金钱,时间和人际关系,通过跟随这本书所讲述的策略,你也可成为邻家的百万富翁。

篇2:岁月如歌读后感

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在那年夏天,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革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我从这本大书中,还读到了于漪老师一直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从未放慢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着的追求。《岁月如歌》确是一本大书。她的字字句句都是从于漪老师血管中喷涌出来的心中的歌,那么朴素、真诚,饱蘸感情,充满哲理。

篇3: 《岁月如歌》读后感

最近,非常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感触颇多。然而,最使我心弦为之震撼的是于老师讲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每每合上书,”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无穷韵味。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行动的!

于漪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教育事业真正就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教师的追求和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的探索下去。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一辈子学做教师”蕴藏着于老师豁达的胸襟,谦逊的为人。于漪老师任教数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师表,教改一面旗帜“,是”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辈子学做教师“,”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这样的做人,确实令我们这些后辈学子既感到汗颜,也是一种教育和鞭策。正是这种严于律己、谦逊为人的品德,成就了于老师一番光彩夺目的事业,成为师者之楷模。

“一辈子学做教师”既是于老师从教事业历程的真实写照,更体现着于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执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谓”隔行如隔山“,对于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却教起了语文,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于老师做到了,从开始教学时的.辞不达意,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从开始时”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到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至高点“等等,无一不说明于老师治学的严谨、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于老师说,教育事业真正遗憾的是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为在不断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时,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远是有缺陷的。

轻轻合上《岁月如歌》,无论是于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无论她屈居于低贱的牛棚里,还是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在于老师的生命里,弥漫着的总是不变的大爱光芒,这既是对事业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坚信,在于老师高贵的大爱光芒照耀下,定能激发我们这辈年轻人更健康的成长。

于漪老师回忆录,回顾这位优秀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篇4:《岁月如歌》读后感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 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篇5:生命如歌读后感

还未结束最后一个字,已经按耐不住想要为此发声了。读到现在,在众多形容词中我唯一想到可以不浮夸不浅薄不庸俗不奢华地形容它的只有“伟大”二字。人格的伟大,并不是指拥有多大的财富或者多么威望的名誉,只是那希望自己可以用尽全身最突出的能力去毫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单纯的想法。是历经种族大屠杀的逃亡历程后仍以自己未能救下逝去母亲怀里的婴儿而内疚歉责的阴霾。是持续关注贫苦国家内战带来伤害的人民状况并用自身力量去保护收留一个来路不明逃难孩子的慈悲心怀。这本书,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不那么显赫,在我心里却足够承载的了伟大的赞誉。这不仅是一部引起关注种族屠杀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心灵洗礼的杰作。

篇6:生命如歌读后感

《生命如歌》一个被迫坠入万丈深渊的生命自发地卸掉憎恨并释放万丈光芒,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卢旺达,布隆迪遭受德国及比利时的殖民统治随即接踵而至的就是“种族大屠杀”“内战”,德奥作为一个“那件事”幸存下来的瘦高黑人小伙子,遭受噩梦般着的折磨,但“火种”未灭。最终“内战平息后”,局势还不稳定,冒险归故里,他一定要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事。德奥带着的“火把”,终于让故乡依然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看到了希望!读了这本书,发现我们生在“中国”,很幸福了。不管怎样,我们不用担心战火蔓延到家门口、下一刻我还在不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被“母亲”保护得如此安全,还要抱怨什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的“祖国”。“和平”是我们最需要的!!!

篇7:生命如歌读后感

看完之后我也在问自己,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我给不出肯定的答案,因为有些痛苦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从这一点来看,德奥非常伟大,他不仅舍命回来了,还竭力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那个残破但正在慢慢走向阳光的国度。不由得想起电影《二十二》,最打动我的不是老人们的眼泪,而是她们的笑容。爱与宽容,比仇恨更有力。

最后,来说说这本书本身,虽说是纪实文学作品,可是文学性真是有点欠缺,叙述太过平淡,评价过高了。如果不是冲着普利策奖得主,很可能就半途搁置了。

篇8:生命如歌读后感

看到卢旺达、布隆迪,便想起伊朗和伊拉克,但两伊还曾为发达国家过,而卢、布两国除了落后、贫穷、战乱、疾病和死亡以外,几乎想不到任何美好的之处。

全书所用叙事手法,两地剧情穿插,顺推倒叙,有点绕。主线是主人公逃出生天、颠沛底层、救星援助、学有所成直至回报故土。感叹作者之不幸是生于战乱,幸运的是不仅死里逃生,还能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两极对比,冲突之余,不由有些许怀疑真实性。背运而又走运,只能说人生大起大落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

篇9:生命如歌读后感

很久没这样了,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们都这么疲于奔命,然后在遥远灾难的流言中闻风丧胆。是时候认真想想生命如什么了。想出来了,就快乐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别在让抱怨、计较、纷争等成为生命这首歌奏响时的杂音。

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篇10:生命如歌读后感

我们可以熬过苦难,但绝不赞美苦难。苦难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中,自怨自艾。我喜欢奥德,喜欢他坚韧刚强,坚持梦想,喜欢他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文字让人沉重,我却无法感同身受,只是在心中频频咒骂又是可怕的种族问题,前几日室友看辛德勒名单,便感慨希望这世界再也没有这种可怕的大屠杀,记得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台词是男主最后说拯救一人,如同拯救整个世界。而书中感谢这个世界善良的查理,南希,莎伦拯救奥德,让我们看到人间温暖。

我希望这世界永远和平,同也让自己时刻为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幸福,并告诉自己没有资格抱怨。

篇11:生命如歌读后感

前半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的逃亡故事,后半部分以旁观者视角见证主人公回到故乡对自我的救赎~作为无数战争受害者的一个缩影,无疑德奥是幸运的,一路都有人相助,让他在外面看来确实越过越好,可是内心的那些阴影,那些不住逃亡无限接近死亡的夜晚,那些看到成堆尸体的路,一夜之间被改变的人生,还有独自逃亡到异国语言不通流浪的每一天~~这都是常人所无法理解,对于德奥来说也无法排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又回到家乡完成他从前的理想~战胜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我想对于德奥来说回家也是一种解脱~

生命如歌,有太多读不尽的喜怒哀乐,唱不尽的爱恨情仇,且行且珍惜~~[爱心][爱心]

篇12:《生命如歌》读后感

《生命如歌》读后感

原先,拜读过唐俊仁兄的四集丛书――《书写人生》,新近得知他又创作了《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两本文集,很是惊喜。作为一名机关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方能静下心来利用博客宣传、推介丹东,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在博客上发表的博文选编成书,文体之广、内容之多、用心之良苦,实在令人敬佩。

《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这两本文集以宣传丹东为主线,涉猎“旅游美食、健康保健、民风民俗、亲情孝道、人生感悟、识人交友、股市投资、阅读欣赏”等诸多方面内容,真可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百科全书”、“旅游指南”。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唐俊仁兄不善言谈,但喜欢读书,勤于著书,他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读与写”中度过的。久而久之,读书著书就成了他的一种“养生之道”。他说:“文化能养生,也能造就一个城市。如果人人都有文化,这个城市一定会是一个书香城市、文化城市。有文化的城市就能变得大气秀美。丹东正朝着这方向努力,未来的丹东一定会是一个文化强市,书香名城,一定会更加大气而秀美!”

唐兄说得在理。文化助力于经济发展,早已成为了现实。当下,建设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岛等成功范例,再次证明“文化”不仅能助力城市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读和保护,而一个人有文化、获得文化最主要的路径自然就是读书,增长阅历。所以,诸多城市相继都开展了“读书月”、“读书周”活动,希望唤起民众读书的欲望。读书本是人生份内之事、寻常之事,到了需要号召的程度,多少有些尴尬。其实读书“有用”,无人不晓,但有用的事很多,读书“有用”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常常让人困惑。至于活到老读到老的.价值问题,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

古今中外,说读书的文章多如牛毛,读书体验更是五花八门。这既说明读书的好处,亦说明读书不是一个简单地寻本书来看的问题。读书娱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读书求智,可以让人高瞻远瞩;读书求财,可以让人规避弯路;读书养生,自然可以让人修身养性。所以,在诸多“真理”之中,开卷有益至为重要。其实,开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时代发展了,“有益”的事儿似乎多起来,似乎“开卷”之益,与其他之“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较,于是开卷之益被冷淡了,被淡化了。如果说人们经常会干些“舍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笃信开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舍本逐末。

唐俊仁兄不仅爱读书,而且不惜本钱写书、出书,这对于不读书和光读书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法比拟的。

不读书何来文化?没有文化,自然就谈不上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了。一个人没有文化素养,岂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岂能快速发展?又怎能变得大气秀美?有文化的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文化氛围,城市的书香气就浓了,城市也就随之变得大气了。正如市委书记戴玉林说的那样:“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不仅城市要大气,产业要大气,人也要大气,有了文气、书卷气,才能有朝气、锐气和浩然之气。”

篇13:生命如歌读后感

生命如歌读后感

原先,拜读过唐俊仁兄的四集丛书――《书写人生》,新近得知他又创作了《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两本文集,很是惊喜。作为一名机关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方能静下心来利用博客宣传、推介丹东,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自己在博客上发表的博文选编成书,文体之广、内容之多、用心之良苦,实在令人敬佩。

《生命如歌》和《唐俊的博客》这两本文集以宣传丹东为主线,涉猎“旅游美食、健康保健、民风民俗、亲情孝道、人生感悟、识人交友、股市投资、阅读欣赏”等诸多方面内容,真可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百科全书”、“旅游指南”。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唐俊仁兄不善言谈,但喜欢读书,勤于著书,他的业余时间大都在“读与写”中度过的。久而久之,读书著书就成了他的一种“养生之道”。他说:“文化能养生,也能造就一个城市。如果人人都有文化,这个城市一定会是一个书香城市、文化城市。有文化的城市就能变得大气秀美。丹东正朝着这方向努力,未来的丹东一定会是一个文化强市,书香名城,一定会更加大气而秀美!”

唐兄说得在理。文化助力于经济发展,早已成为了现实。当下,建设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岛等成功范例,再次证明“文化”不仅能助力城市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城市的品位。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读和保护,而一个人有文化、获得文化最主要的路径自然就是读书,增长阅历。所以,诸多城市相继都开展了“读书月”、“读书周”活动,希望唤起民众读书的欲望。读书本是人生份内之事、寻常之事,到了需要号召的程度,多少有些尴尬。其实读书“有用”,无人不晓,但有用的事很多,读书“有用”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常常让人困惑。至于活到老读到老的价值问题,更是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

古今中外,说读书的文章多如牛毛,读书体验更是五花八门。这既说明读书的好处,亦说明读书不是一个简单地寻本书来看的问题。读书娱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读书求智,可以让人高瞻远瞩;读书求财,可以让人规避弯路;读书养生,自然可以让人修身养性。所以,在诸多“真理”之中,开卷有益至为重要。其实,开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时代发展了,“有益”的`事儿似乎多起来,似乎“开卷”之益,与其他之“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较,于是开卷之益被冷淡了,被淡化了。如果说人们经常会干些“舍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笃信开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舍本逐末。

唐俊仁兄不仅爱读书,而且不惜本钱写书、出书,这对于不读书和光读书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法比拟的。

不读书何来文化?没有文化,自然就谈不上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了。一个人没有文化素养,岂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城市缺少文化底蕴,岂能快速发展?又怎能变得大气秀美?有文化的人多了,城市就有了文化氛围,城市的书香气就浓了,城市也就随之变得大气了。正如市委书记戴玉林说的那样:“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不仅城市要大气,产业要大气,人也要大气,有了文气、书卷气,才能有朝气、锐气和浩然之气。”[1][2]

我想,丹东的文气、书卷气浓了,那么,我们所盼望的“文化宜居”就不会太远了。

唐俊仁兄在书的前言中说:“我常常在想:作为丹东人,我能为自己可爱的家乡做点什么呢?我认为,了解和认识丹东是我的本分,热爱和宣传丹东是我的义务,献策和建设丹东是我的责任。”为了践行此言,他心甘情愿做一名导游员和志愿者。他的两本文集面世,我们暂且不谈它会为丹东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起到多大推波助澜之作用,就其目的和作法无不令人怦然心动,深受启迪。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市民都能像他那样把宣传丹东作为己任,让世人了解丹东,向往丹东,进而到丹东旅游观光,投资兴业。那么,实现“构建大气秀美新丹东”的目标将为期不远,将会变成现实。

作为丹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我们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有义务立足本职、不辱使命,尽自己所能,宣传丹东、推介丹东,让更多的人了解丹东,用时下网上一句最流行的词汇说,给力丹东,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尽快融入丹东的发展、建设中去,为打造“书香城市、文化丹东”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是我从唐兄的书中受到的一点启发和教益,同时对唐兄的新书付梓表示诚挚的祝贺,希望唐兄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篇14: 岁月如歌读后感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篇15:《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久久凝视于漪老师写在扉页上的这几句话,细细咂摸品味,“教海沉浮”是于老师对教学经历快乐与辛酸的回顾;“岁月如歌”是于老师对教学生涯的经久怀念;“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于老师对教育矢志不移,毕生追求的信念!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教师责任大如天: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 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孜孜�L�L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教育离不开“人情”: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教师应勇于执着: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篇16: 岁月如歌800字读后感

岁月如歌800字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篇17: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近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习,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习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真善美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

篇18:岁月如歌 早安心语

岁月如歌 早安心语

1. 猛地一下想起了很多东西,例如那些拼了一半的拼图,吃了一口就被吐掉的糖果,刚看了几页就放进角落的小说,还有曾经喜欢了很久却不得不放弃的你。

2. 不要贪恋没意义的`人或事,拎着垃圾的手怎么腾得出来接礼物。

3. 自我消化负面情绪,而不是逢人便诉说自己的失落,怨恨,惆怅,是成年人的基本礼仪。没有谁的存在是为了承受你所带来的情绪消耗,与负面感受的。

4. 总有个人,一换语气和你说话,你就觉得世界都塌了。

5. 一生气就飙眼泪,跟人吵架时吵着吵着声音就成哭腔了,你也是这么怂的生理结构吗?

6. 在想见你的时候见到你,大概是最美好的事了。

7. 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不是没有女生喜欢他,而是喜欢过他的女生觉得自己当初瞎了眼。

8. 在疼爱你的人面前,你永远都只是个孩子;在不爱你的人面前,你永远只能做条汉子。

9. 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会立即给你想要的一切,但可以让你逐渐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一种人。

10. 有时候想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长大。从此,笑不再纯粹,哭不再彻底。

相关推荐:

沉静恣意 早安心语

相信自己早安心语

清新微笑 早安心语

积极乐观早安心语

阳光明媚 早安心语

篇19:秋姿如画,秋韵如歌散文

吕锡成

清晨窗台上映透着鸟儿跳跃的身姿,像是告诉人们、秋天的气息真香;院落四周的枝叶让秋风掀起层层绿浪,像是在展示寒冬前绚丽的舞姿;几队大雁凌空反复掠过,像是不舍这山山水水的养育;蜂蝶在花蕊上腾挪不息,像是怕珍贵的美丽瞬间流失;而覆盖着屋顶的那棵大垂柳枝头,像是一朵翠绿的蘑菇云、带来吉祥和清凉。

秋天的阳光明丽而温暖,在阳光下静躺一阵,注目白云在蓝天中飘移,我们的心也随之远走高飞,我们的身体也变得轻盈而舒适。秋天的阳光是芳香醉人的,而收集阳光香味的最佳办法就是晾晒被褥,让我们在清冷的夜晚,感受到大自然的垂爱、感受到阳光赠予我们的体贴与温馨,使我们对未来人生滋生出更多的希冀与梦想。

我无法解读金灿灿的稻谷如何摇曳成熟,我无法解读绿油油的玉米如何合唱丰收,我无法解读沉甸甸的葵花如何蕴藏饱满,我无法解读亮晶晶的葡萄如何沉淀甜蜜,我无法解读圆滚滚瓜果如何飘香可口,我无法解读白莹莹的棉花如何储存温暖……;秋天的`果实千姿百态、秋天的香气随风飘荡,而此刻一种收获的喜悦油然而生,让人陶醉、让人品味!

攀上高枝的丝瓜居高临下,盘踞墙头的冬瓜气势磅礴,缠绕门楼的胡子瓜威风凛凛,琳琅满目的西红柿光鲜照人,还有红绿诱人的辣椒、青绿水嫩的小菜,将这个绿色庭院点缀得精致而富有,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生活的味道。

秋天是植物奉献果实的季节,我们赞美秋天,无外乎赞美这种付出、这种大爱,让我们感悟大自然的关爱、心领大自然的馈赠。

秋天是一曲丰收交响乐,有叫卖水果的喧闹声,有车辆作业的运行声,有拉网捕鱼的号子声,有采摘红枣的欢笑声,有装卸蔬菜的碰撞声,有加工粮食的轰鸣声……;声声回响出秋天的成功、秋天的富有!

草坪上的沙枣树啊!大沙枣是金闪闪、小黑沙枣是蜜灿灿,引得蜜蜂满树飞、引得小鸟成群落。

秋风扬起金秋的船帆,收获一年的等待、一年的希望。守候秋天,就是守候秋天的美丽;守候秋天,就是要守候秋天的果实;守候秋天,更是要守候一年的梦想,尽情分享秋天的收获、秋天的赞歌。

秋天的姿态硕果累累,秋果枝头方显四季大美如画!

秋天的韵味收获匆匆,秋韵飘香仿佛成熟大爱如歌!

相关专题 读后感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