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hamm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mmer”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读《湖心亭看雪》有感(共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读《湖心亭看雪》有感2篇

1、读《湖心亭看雪》(读后感600字)

一抹清雅的笔墨;一处西湖的美景;一点游湖的雅趣;一份绝世的孤傲。此情、此景,张岱独享那只属于自己的痴情。

寒,“大雪三日”;静。“人鸟声俱绝”;晚,“是日更定”。偏是这样的夜,张岱挐舟出行,纵使拥毳衣,带炉火,也无法阻挡他欲出行的脚步。这是他的痴,对一厢山水的痴迷。痴,却痴得美。独往湖心亭看雪,只挑这份安逸,只为这份孤寂,他不愿与人相遇,这样的清高,这样的自傲,这样的孤高自赏。这是他的痴,一番静谧的`痴行,痴,却痴得清静。

清冷的天地之间,只现一色,便是白,白得洁净,白得单纯,白得单调,白得迷茫,在这一片冰雪之中,张岱对故国的思念无所寄托,同他的内心一样,漂泊无依。白皑皑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样渺小,渺小而无力。如此痴景,板着张岱对故国的谨记不忘,独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两个与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类似的情感。可惟独这般痴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尽这份避世愁苦、隐世哀伤沾染过的山水奇景。这样的痴,纵使有些许消极,却难掩这安然之中的沉醉,痴,也痴得享受。

张岱痴,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也为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痴得风雅亦心静。

他的与众不同,独自赏景的痴迷;他的超凡脱俗,是钟情于美景的痴狂;他的闲情意趣,是只爱山水难自抑的痴心;他的清高孤傲,是脱尘离市不随波逐流的痴想……

文末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层层束缚,直白地道明张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痴。

2、《湖心亭看雪》读后感作文500字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篇2: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湖心亭看雪》看完啦,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的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仅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带给我的震撼之中。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他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的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

“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汽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混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

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乘坐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的的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篇3: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篇4: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不足二百字的小品文,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韵味十足的湖山雪景图,洋溢着诗的意趣。同时作者张岱孤高绝俗的心情巧妙地交融于雪景中,以景见情,以情绘景,更有一唱三叹之意。

作者独去看雪,“天”“云”“山”“水”“上下一百”,作者的心似雪,寂寞如雪,是“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天意雪,是妙玉沏茶用的梅枝雪。此等景致,只有赞叹,只能欣赏;美中之意,只能细细品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三变孤零凄苦的感伤情怀是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寂寞而来,太伤感了;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是丽人泪,太压抑了,相比之下,还是如雪的寂寞有那份清,那份静,那份独具的美,有韵味,是我的选择,我的追寻。

在雪净月华之夜,听着轻音乐,独自漫步想着心事,无不是一种美的享受。雪是冷色的,是水做的精灵;月亦是冷色的,似水做的.孤独。雪月似乎告诉我要淡泊一点,明志一点,宁静一点,为责任多担待一点,为别人多思量一点,为明天多保留一点,可谓是生命美的升华,心灵的告慰。

雪净如月华,月华仿静烛,清辉的让人不禁想起了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的寂静渲染了月下的“康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是何等的洒脱;桥边有一棵开花的树,“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坐在冰心的“纸船”上去拾树上落下来的凋零的花片,被雪润湿的残花,为梦编织一顶雪花帽,在月色下它是美的,美的会让人流下最珍贵的眼泪,似乎只有月懂得它的寂寞、它的美。

其实,每位追寻寂寞,如雪寂寞的人都在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华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去年,我家种了一片莲藕,开的是白莲花,似雪般迷人眼。而我似乎更喜欢荷叶上的露珠,每天早上我都会去看它,晶莹剔透,似泪珠,能照出人的影子。我会把它们摇来转去,它们好像玩得很高兴,有时会聚成一珠大大的“泪珠儿”,有时又散成些许“银豆儿”,是不是莲花的“胭脂泪”?我不忍看它们在阳光的亲昵下消失,消失地无影无踪。于是,我把它们记忆在我的画中,只是少了几分真、几分生动。

那翡翠般的莲叶,那似玉如雪的白莲花,只好在我的画中永恒了,时间消逝了它们的美丽,它们的美是那么的短暂。我把那片片凋零的莲花小心收起来,找个安静的地方,也学黛玉,悄悄地把它们安葬了,我没有掉眼泪,因为它们是水做的,无须眼泪的陪衬。

那几幅《白莲图》、《露珠趣》都悄悄地被朋友拿走了,他们当作宝似的挂在卧室里,也许他们也进入了周敦颐“独爱莲”的意境中去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的是物静物美,使人心清心静。莲实在是太美了,它的美不与言表,有点淡淡的寂寞,如雪;有点点的清高,如云。

我会执著地追寻一份如雪的寂寞,珍惜短暂人生中的每一次感动,等待智慧与命运的较量。不管是春暖还是夏热,相信我心中的那点雪都不会被融化,因为它们已在我心中永恒,永不朽。

篇5: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出自于回忆记录《陶庵梦忆》,写于明朝灭亡以后,含蓄的写出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上水;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之一二。

文中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仍旧是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的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而人鸟声拒俱绝,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以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过程。一个“独”字充分的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与作者具有的傲骨情怀,而一人独行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惑。此时沪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唯有雪光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只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和谐。

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心亭的奇迹。

本文笔调淡雅流畅,叙串简洁分明,写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写人相映成趣,很有感染力。

篇6: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自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行,我便觉得很喜欢:大体是一个浪漫大气的故事。

说它大气,是从写景状物来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寥寥数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静谧纯净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种孤寂与苍凉。张文是绝不苍凉的。又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间只一种纯净的白,这一字,倏忽地把人带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钧重,承载了天地间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可真是一副绝佳的山水画了。这画“上下一白”,只一痕、一点,并不需花鸟虫鱼的修饰,恰像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册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语文老师极力推崇这“粒”字,说是写出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又扯到人与自然上去了)。我却觉得“粒”字不好,有些儿生硬,虽然是真实的写照,却因太真实,而失却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够自然。我独爱那“痕”、“点”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韵上倒也妙得很,灵动与沉静融合在此句中,体现在这两字里。所以有时也佩服极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间,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风,竟能勾勒出一种韵,一种心灵上的'洁净。

说它浪漫,则只把它认作是一个人,怀着一颗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这是人间的美丽,天上没有,地下没有,是只属于人间一切生灵的美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红色的天空的映衬下,不大的雪,纷纷扬扬地飞向大地。那雪落在一进黛色的屋顶上,耀眼的白色与红墙交相辉映;落在养正园小小的园门里,落在园中未谢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着冰去看它们,望着它们雪下益发娇艳的颜色,心里刹那间感知到一种触动,那是为自然的美丽而感动。

这是痴人吗,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为,去寻找,去感知自然的美丽。怀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看西湖纯净的雪,喝上一杯纯净的酒,或遣怀,或相游,或者仅仅是为了玩,痛痛快快,无牵无挂。

这纯净的雪,纷纷扬扬地落在人间,造就了这样好的文章,这样好的湖心亭,这样好的人。

篇7:读湖心亭看雪有感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忘我意境———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非凡的视角: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在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忘我意境,痴迷于世俗之处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视角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山水融为一体的意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

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渐入忘我之境!———于是素昧平生,却互相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我爱《湖心亭看雪》它呈现于人们面前一幅山、水、人融为一件的美好画卷。

啊!好美的湖心亭。

篇8:读《湖心亭看雪》

每当赏读《湖心亭看雪》时,隽永清新的文字,精湛熟稔的语言,宛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遮去所有的污秽,将纯洁与明媚洒入我的心田。又好似湖中涟漪,在平静泛着不安,一种感动渐渐袭来。

清新淡雅的笔墨令我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开阔的胸襟啊!感谢张岱,能将这好文字留给后人享读。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是张岱的仕子之情。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剧,实为享乐之士。然而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使他不再从仕,入山着书以终。这些情感都在《湖心亭看雪》中显露无余。张岱借西湖看雪之景诠释了一颗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隐逸之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拒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通过张岱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西湖封洞后,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世界。更令我们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胸襟。而这种感受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描述也有。但在作者轻描淡写之中,我却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而是觉得沉重,觉得沧桑,觉得人生的多变——命运的坎坷加之国家的不幸,带给张岱的是无限的伤痛。然而面对白茫茫一片,心中的喜悦代替了原来的苦楚与怅然,将长天永存的阔大境界全部传达出来。这种宽广更使他深藏心中的愁绪与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溢于言表,令人惆怅又感慨万分。

然而,当作者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最初的孤独寂寞化为欣喜与愉快,三人对酌,临别时才互道姓名。张岱的喜悦却又一次令我悲伤,甚至是可怜。知音难寻,然而,张岱却寻了太久,等了太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之下,使得这种喜悦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作者得知三人同是寓居他乡的游子时,对故国之思又在喜悦中弥漫开来。命运真是对张岱不公!

整篇文章用淡淡的笔触将对故国的怀念融于山水写意之中,不露痕迹。但越是隐藏,越是感情的深沉。

张岱与吴均,陶弘景相同,完全陶醉与自然风光之中,他为其醉,为其痴,但褪去浮华之后,在一片质朴之中,他的心是清醒的,沉寂的,本真的.,让我看到了一片仕子之情。

篇9:读《湖心亭看雪》

一抹清雅的笔墨;一处西湖的美景;一点游湖的雅趣;一份绝世的孤傲。此情、此景,张岱独享那只属于自己的痴情。

寒,“大雪三日”;静。“人鸟声俱绝”;晚,“是日更定”。偏是这样的夜,张岱挐舟出行,纵使拥毳衣,带炉火,也无法阻挡他欲出行的脚步。这是他的痴,对一厢山水的痴迷。痴,却痴得美。独往湖心亭看雪,只挑这份安逸,只为这份孤寂,他不愿与人相遇,这样的清高,这样的自傲,这样的孤高自赏。这是他的痴,一番静谧的痴行,痴,却痴得清静。

清冷的天地之间,只现一色,便是白,白得洁净,白得单纯,白得单调,白得迷茫,在这一片冰雪之中,张岱对故国的思念无所寄托,同他的内心一样,漂泊无依。白皑皑的世界中,一切的景物,都那样渺小,渺小而无力。如此痴景,板着张岱对故国的谨记不忘,独特而奇妙。

移步湖心亭,偶遇了另外两个与自己心境相似的知己,三人在这世俗之外的亭中,同品类似的情感。可惟独这般痴情,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尽这份避世愁苦、隐世哀伤沾染过的山水奇景。这样的痴,纵使有些许消极,却难掩这安然之中的沉醉,痴,也痴得享受。

张岱痴,为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也为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痴得风雅亦心静。

他的与众不同,独自赏景的痴迷;他的超凡脱俗,是钟情于美景的痴狂;他的闲情意趣,是只爱山水难自抑的痴心;他的清高孤傲,是脱尘离市不随波逐流的痴想……

文末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玻璃了层层束缚,直白地道明张岱此刻的心境。

若只一字,便是——痴。

篇10:读湖心亭看雪有感400

自看到这篇文章《湖心亭看雪》的第一行,我便觉得很喜欢:大体是一个浪漫大气的故事。

说它大气,是从写景状物来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寥寥数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静谧纯净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种孤寂与苍凉。张文是绝不苍凉的。又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间只一种纯净的白,这一字,倏忽地把人带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钧重,承载了天地间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可真是一副绝佳的山水画了。这画“上下一白”,只一痕、一点,并不需花鸟虫鱼的修饰,恰像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册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语文老师极力推崇这“粒”字,说是写出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这又扯到人与自然上去了)。我却觉得“粒”字不好,有些儿生硬,虽然是真实的写照,却因太真实,而失却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够自然。我独爱那“痕”、“点”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韵上倒也妙得很,灵动与沉静融合在此句中,体现在这两字里。所以有时也佩服极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间,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风,竟能勾勒出一种韵,一种心灵上的洁净。

说它浪漫,则只把它认作是一个人,怀着一颗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这是人间的美丽,天上没有,地下没有,是只属于人间一切生灵的美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丽。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红色的天空的映衬下,不大的雪,纷纷扬扬地飞向大地。那雪落在一进黛色的屋顶上,耀眼的白色与红墙交相辉映;落在养正园小小的园门里,落在园中未谢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着冰去看它们,望着它们雪下益发娇艳的颜色,心里刹那间感知到一种触动,那是为自然的美丽而感动。

这是痴人吗,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为,去寻找,去感知自然的美丽。怀着一颗纯净的心,去看西湖纯净的雪,喝上一杯纯净的酒,或遣怀,或相游,或者仅仅是为了玩,痛痛快快,无牵无挂。

这纯净的雪,纷纷扬扬地落在人间,造就了这样好的文章,这样好的湖心亭,这样好的人。

篇11:读湖心亭看雪有感400

《湖心亭看雪》看完啦,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的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仅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带给我的震撼之中。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清新淡雅的笔墨令我对作者充满崇敬之情,这是怎样的豁达与开阔的胸襟啊!感谢张岱,能将这好文字留给后人享读。

然而,真正令我感动的是张岱的仕子之情。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剧,实为享乐之士。然而明亡后,国破家亡之痛使他不再从仕,入山着书以终。这些情感都在《湖心亭看雪》中显露无余。张岱借西湖看雪之景诠释了一颗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隐逸之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拒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通过张岱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西湖封洞后,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世界。更令我们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胸襟。而这种感受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的描述也有。但在作者轻描淡写之中,我却一点也没有感到轻松,而是觉得沉重,觉得沧桑,觉得人生的多变——命运的坎坷加之国家的不幸,带给张岱的是无限的伤痛。然而面对白茫茫一片,心中的喜悦代替了原来的苦楚与怅然,将长天永存的阔大境界全部传达出来。这种宽广更使他深藏心中的愁绪与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溢于言表,令人惆怅又感慨万分。

然而,当作者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最初的孤独寂寞化为欣喜与愉快,三人对酌,临别时才互道姓名。张岱的喜悦却又一次令我悲伤,甚至是可怜。知音难寻,然而,张岱却寻了太久,等了太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之下,使得这种喜悦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作者得知三人同是寓居他乡的游子时,对故国之思又在喜悦中弥漫开来。命运真是对张岱不公!

整篇文章用淡淡的笔触将对故国的怀念融于山水写意之中,不露痕迹。但越是隐藏,越是感情的深沉。

张岱与吴均,陶弘景相同,完全陶醉与自然风光之中,他为其醉,为其痴,但褪去浮华之后,在一片质朴之中,他的心是清醒的,沉寂的,本真的,让我看到了一片仕子之情。

篇12:读湖心亭看雪有感400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篇13: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有感

原创: 明月禅露

01

读明朝张岱《陶庵梦忆》一书,犹喜其中的《湖心亭看雪》一文。

原文如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02

此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作者的笔触虽极淡,却写出了最浓的情愫。

如果没有一定的笔力,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我认为很容易写得淡而无味,如白开水一般,完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是张岱却用白描的手法, 其笔墨精炼,文笔清新,且表现力极强。

虽寥寥两百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足以可见其文笔精湛神奇,出神入化,真正地堪称“于无色处见繁华”。

其文能成为千古经典名篇,历来为文人所推崇,且经久不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相关专题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