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节目《朗读者》的观后感800字

是我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是我”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央视节目《朗读者》的观后感800字(共1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xx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20xx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篇2: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此刻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我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可是《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我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样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我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应对听众朗读自我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终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我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篇3: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以往打动自我、激励自我甚至改变自我的文字。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忙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激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别人对你的帮忙,不是理所应当;在有本事帮忙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此刻《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可是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梦想而不梦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应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坚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我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十分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我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样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终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篇4: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昨晚,一档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央视《朗读者》第一季最后一期请来了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和女排球员,郎平朗读了一篇《人生》,而她的讲述更加震撼人心,尤其是当初老女排不怕牺牲的精神在郎平平实的叙述中显得是那样深刻。

郎平说:“里约奥运会结束时,我感叹自己终于可以去‘修理’一下自己的身体了。回想起的时候,我十分犹豫是否出山,我的身体也不是太好,要干就十全十美,达到最好,要不就不干。最后我想哪怕给中国女排留下一些经验和训练的方法,带出一些年轻的教练,也是值得的,于是我出山了。”

20里约奥运会夺冠,是对郎平作为教练员最大的奖赏。郎平说:“我当时就感觉心里的这块石头放下了,累得想激动也没有眼泪了。我也是从队员时代走过来的,当时队员压力很大,我就给她们鼓舞。登场别怕输,也别想输,我们是来赢球的。”郎平的话现在听起来依然振奋人心。

说起带队,郎平透露中国女排姑娘到食堂总是最晚的一批人。她说:“我们平时的训练很枯燥,斜线扣球就分很多种,球员们每天是练两三个小时。作为教练,自己还要做出作战方案,提炼精华给她们。里约奥运会期间,我一称重才知道自己减了14斤,连睡觉都在做梦打比赛。”

郎平的那一代老女排至今仅有郎平一个人仍战斗在一线,这是不与岁月妥协的奋斗。说起一个时代的记忆,在郎平的日记里有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的内容:1984年8月8日,胜利了,胜利了,这是梦吗?……站在场上的中国队告诉人们的是无所畏惧。

郎平说:“那个时候欧美强队身材高大,力量出众。我们当时便找了男陪练,男排球员有时把球砸在我脸上,感觉整个脸都爆炸了一样。现在想起来都出汗,我们每天防守练习就训练两个小时,此外我还经常加练,记得有一次吃小灶防守,从早晨8点一直到下午3点,练习了7个小时,腿都肿胀了,这种斗志绝对不简单。我很幸运碰到这么好的教练和队友,最辉煌的岁月我参与了,我觉得特别幸福。”

郎平朗读了丹麦文学家勃兰兑斯的《人生》,“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篇5: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朗读者》中的眼泪不少,但细细想来,这些眼泪,与文章本身,有多大关系呢?

濮存昕和医生的故事感人,却多多少少和老舍与宗月大师的故事隔着层皮;姚晨作为一个妈妈感激月嫂,和鲁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长又存在着些许出入。人设和情感与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来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夫妇。他们的幽默、淡然、豁达、开朗,才正应了冯骥才的《老夫老妻》,既没有抢戏,又很合适。

当我看到罗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泪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两个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静。

虽然他们的故事是喜剧收场,但相信许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绎得哀而不伤。因为,我们要向孩子传达的是,比感动更远的领悟,是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平静处之,淡然微笑的风度。

学会节制,比只会哭泣更重要。

学会内心深藏悲愁却不显露,而不是滔滔不绝去诉苦抱怨。

《朗读者》好,但它更像艺术人生,讲的是嘉宾的故事;但如果它更专注文章,学会控制情绪,我会给更多掌声。

有人会说,读书的境界本来就分为两层,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一种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好文章,一种是用文章的观点来说自己的故事,《朗读者》显然属于后一种,它的境界更高呀!

这种观点似乎也说得通,但对于孩子,连第一种我注六经都还没有亲自体会,直接给第二种不应该是过度拔高吗?

所以,如果要给孩子看《朗读者》,还是先让他读文章,看书,让他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看节目更好。

反观也还算热的《见字如面》,请两位教授来解读文章,就来务实得多。但无奈,比起一本正经地讨论文本,还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读面前,每一个读者都是平等的,他无关乎名望、地位、金钱、曲折的经历,你可以饱经沧桑,也可以不谙世事,阅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简爱那句话,我们的灵魂穿过书本,站在作家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唯有热爱书本身,才会给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赋予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篇6: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800字

自己很少看电视,而是电视剧,李亚鹏,女儿啊,也希望有这样一个爸爸,专心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孩子是给父母的一份礼物,如果都是这么想,也许中国教育会好很多,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孩子而不求回报的伟大的人。

我与父母不见也有一个月了,最难忘记的是爸妈对我的责骂,对我的不耐,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差别如此之多,我不体谅他们,让他们寒心?还是家中窘迫的近况让他们烦躁呢?对啊,生计都成问题了,脾气怎么会好呢?何况自己的确也不能帮上很大的忙,父母也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呢,努力学习,让他们少操心我吧。

曾经我因为爸妈的责骂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很不快乐,但是我要相信爸妈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也许方式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这和好心办坏事是一个道理,何况那个年代教育不普遍,所以自己不要太苛求了吧,现在长大了要有自己主见,对爸妈的话也是一样,他们的责骂不是想让你伤心,而是怕你被时代淘汰而已,那样的自己看来过分难听的话思考其合理之处,改正之后就骂少了,伤心也会少一些吧。

共享是时代给我们的礼物,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共享单车风靡全国是有道理的,她非经济出身而实现从0到100亿身价的飞涨,如她所说,最有价值的是社会价值,为社会做点什么才能挣钱还被公众所认同,为这位成功的女性致敬,在仍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创业成功实在不容易啊,而赣州还没普及,等待享受时代礼物的那一天!结合实际想,如果有校园单车就好了,大学那么大,如果有那样的一个自行车让我们能少走些路,节约些时间多好啊。

回忆是时间带来的礼物,倪萍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从遭受各种非议太胖太丑还上电视到坦然面对各种议论,其中心路历程可想而知,我想美丽不只是外表美,有句话说的很好,外貌决定我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个人,而内涵决定我是否会一票否决那人的外貌,而主持人外表虽然重要,但是知性优雅,灵活外向更是重要,从春晚开始陪伴着电视机前的或开心或孤寂的人们,那些曾经她为我们带来的美好时光多值得怀念啊。而且那么敬业,面对家中病儿,仍然去主持了晚会,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对她的感情控制要求也是很高啊,那么坚强,自己不能倒,别人也推不倒!文物是历史带来的礼物,为自己活在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中国而自豪。

篇7:央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央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喜欢把一份情怀寄托在一段段的文字里,静静地思考,我也喜欢朗读,我喜欢读优美的文章给自己听,手机里面反复播放着自己的.声音,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欢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读者》栏目,一直以来,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荧幕上的她激扬文字,我的嘴角总是会不自然的扬起一丝微笑,我感觉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她的那种崇拜。

第四期《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开场时她说:“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这几句话让我对礼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总以为礼物是物质上的东西,没想到礼物还可以放大,变成精神层面的,我也没想到,对礼物的诠释竟可用文字描述得这么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朗读者》是一档充满人文情怀的节目,每一期都让我感受很深,每一位嘉宾的朗读都会让我陷入沉思,听别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

篇8:《朗读者》央视节目观后感

《朗读者》,是一个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看了这个节目,让我感觉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看到很多公号推荐《朗读者》这个节目后,我也凑个热闹去看了视频。不怕丢脸,哭了好几回,也惊叹了好几回。是感动,是艳羡,更是多对生命的思考。

第一次让我泪崩的是那位无国界医生,蒋励,她讲述了自己在战火中工作的故事。

声音很好听,温暖、安全而又坚定。感动我的不是她每天接生三四十个婴儿的工作量,也不是在战火中工作的勇气,而是她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对无国界医生这份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她说,不管墙外经历着怎样的战乱和死亡,在墙内,一个个小生命的降临,是生的希望。她为我们朗读的是一首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献给在战火中出生的孩子,祝福他们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除此之外她还说,作为医生她实现了救死扶伤的职业梦想,作为无国界医生,她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医生在国际救援工作中所作的努力。说实话,这句话让我感动之余还有羡慕,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好!

第一次让我觉得要好好记住的一句话是“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都是我的好孩子。”

这是柳传志的爸爸送给他的话,后来他把这句话送给了自己的孩子。这位传奇人物原来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如此的风趣幽默。柳传志虽不再年轻,但脸上的笑容和眼睛里的光都是如此的坦荡。对他而言,十八岁那年失去了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机会,但接下来的人生却完美逆袭,遇见了一些人一些事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所以,当他谈起这些福祸焉知的事情时,是如此的兴奋和感恩。他分享了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词,看得出来他很爱他的儿子儿媳,听得出来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一个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家训的家庭,又怎么可能不阳光有爱呢?

第一次让我对爱情惊叹不已的是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对山谷鲜花夫妻。

当丈夫读着情诗看着走下楼梯的妻子时,爱意满满啊。结婚二十多年,每天都在做着浪漫而有爱的事情,为了妻子的一句话为他打造了一个中国最美的花园。妻子并不是女神级别的美丽,但在丈夫心中,她就是他永远的公主。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般纯粹的爱情啊,原来那些你不美就活该失去爱情的言论都是鬼话啊。当美丽遇见真正的爱情时,真的不算什么了。丈夫很可爱,尽管头发白了一大半。妻子也很可爱,打趣的时候都带着爱意和俏皮。

第一次让我对热爱一次有了深刻的理解是来自许渊冲老人。

当老人家说着自己的翻译工作时,眉飞色舞,激情澎湃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说这是他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趣谁都偷不走。说到静夜思怎么翻译,老人家是多么可爱多么迫不及待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啊。九十多岁的人还在每天和晚上抢时间的工作,不,这不是工作,这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人生的乐趣呢。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口中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被撞击了。我的每一天都值得被记忆吗,我在做着每一天都被记住的事情吗?我生活如许老那般满怀热情吗?好像不是,怎样才是,能让我满怀热情的事情又是什么,我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

看完《朗读者》第一期,停留在我心中的一个感受是,做着自己爱的事情,充满热情的生活是多么棒的体验啊。不论是无国界医生、鲜花夫妇还是许渊冲老人,他们都在热爱中生活着,还有濮存昕、柳传志,功成名就之后的感恩之心、正直之心都值得被学习。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也许现在的你还没有遇见你满怀热爱的事情和充满乐趣的生活状态,但一定不要甘于如此过一生,一定不要放弃去找寻许渊冲老人口中所说的那种“别人夺不走的乐趣”,一定要成为一个正直的,懂得感恩的人。

篇9:央视节目《朗读者》的观后感800字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段视频,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她想让我们看的。

第一段是从《朗读者》中节选的,是由斯琴高娃朗读的贾平凹的《母亲的信》。这是贾平凹先生在母亲去世三周年后的前几天写的。信写的很长,真的很长。写在母亲生前,他总爱打喷嚏,每当此时,他也总爱问:“这是谁想我呀?”这时母亲总会接到:“谁想哩,妈想哩!”之后,母亲走了,他依旧爱打喷嚏。一打喷嚏他便会想到母亲,同时,他也认定这时的母亲一定是牵挂着他的。母亲在世时,总喜欢坐在右边房间的床头看他写作,看他写的久了,就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而现在,母亲去世了,他却忽然似乎就能听见母亲叫他。每当此时,他都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站上半会儿,去右边那个房间,给那张照片上的母亲燃上一炷香,还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母亲,是爱他的,她想着他,念着他,牵挂着他。同时,他也爱母亲,想母亲的。他一直不愿相信母亲真的离他而去了,他总觉得母亲一直都在他身边。虽然右边的房子已经没有人了,只留下一张母亲的照片。可他还是喜欢去那里走走、看看。怕母亲担心,再说一声不累。

三年过去了,再去母亲坟前,才真的晓得了也相信了,母亲在地下,他在地上,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了。但他依旧相信母亲爱他、想他、念着他。因为他对母亲,也是那样爱着、想着、念着……

这第二段视频同样也是《朗读者》中的,是麦家写给他儿子的。虽也是一封信,却和第一段给人的感受不同。这段视频给人的感觉看似轻松,实则教人更沉重些了。看似轻松的原因,是较第一段视频而言的,这封信感情上不像前者那么悲痛,那么伤感。可论起沉重,这好似是一种负担了。在这封信中,麦家要求儿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操心,自己当自己的父母。可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更不会一路吉星高照,也没有人会为你遮风挡雨,一切都是自己的。你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受到侮辱,且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选择。其次,一定也要懂得,人还要有一个善良、干净、充实、博爱的心灵。要爱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心中的那个敌人,以及你不喜欢的人。

其实,仔细品读,这并不是某一位父亲对一位儿子的要求。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这封信里面的要求很多,把父母的对孩子的期盼全囊括在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在这封信中,还对父母为什么不庇护孩子成长做了解释,等等。

这封信很长,长到有些啰嗦。当然,我倒觉得,这种啰嗦其实就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常态——他们时常都是啰嗦的,一件事必要说上三遍、四遍、大事、小事……这是他们的要求,其实更是他们对孩子的爱!

篇10: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自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首周两期节目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9.4,首播当晚更是持续占据微博热搜榜单前列,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也纷纷成为热搜名人。

国家一级导演、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在看过节目之后说:“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就是‘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节目称:“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的《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节目播出后,再次引发微博和朋友圈的热烈转发。嘉宾的人生感悟也令众多观众感慨万千:“我等《朗读者》等了整整一年,《朗读者》,重点落在了‘者’上,以人为本,解释的还是人。片头看得我热泪盈眶,读到了优美的语录,读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爱”;“在《朗读者》你可以遇见多年前的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和未来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飞想象,在朗诵中感悟人生”。

篇11: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五六位嘉宾分别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负责串联。节目近几期主题为“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嘉宾则包括杨利伟、刘震云、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许渊冲、柳传志等,将于18日起每周六日在央视一套、三套晚间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的个人感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篇12: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先后成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即将迎来春天?董卿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但自己参与的两档节目走红起码是个“风向标”,她表示:“文化类节目其实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我们现在是尽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首播之后的反馈和好评如潮,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篇13:央视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每个周六的晚上,我都会准时收看央视一套播出《朗读者》。这周该播第七期了,咦,怎么没有呢?好失望。昨天休息在家,我打开央视三套准备回看《开门大吉》,没看成《开门大吉》,却意外相遇《朗读者》第七期,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

海子在《小站》中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的告别。

在这期节目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每期的《朗读者》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都是那么富有哲理,那么充满温情。伴随着钢琴家吴牧野悠扬的钢琴声,第七期《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是:“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痛苦也是希望。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人这一生早晚要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点伤感,但是告别也蕴含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生百态。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又将还原再现一些怎样告别的场景呢?”

姚晨,是微博女王,是时尚辣妈,她是《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也是《潜伏》里的王翠平,从舞蹈到电影,从福建到北京,一路走来,一路遇见,一路告别。提到告别,姚晨动情到讲到了她生命中短暂相逢的两个人――胖姑娘和月嫂魏姐。她的朗读是献给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而又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

程何,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但是她却成了一位音乐剧的翻译。我们现在在中国看到的一些大家很熟悉的中文版音乐剧,像《音乐之声》《猫》《马妈妈咪呀》,几乎全部出自她的手。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幸福的译者,他得以和弘美的灵魂朝夕相对,按其脉搏,听其心跳,这真的是一种特权。”她的朗读是献给已故的年轻译者罗颖珊的。

曹文轩,他喜欢站在童年的视角去观看这个世界,所以在他的文字里,也充满了对儿童世界的生存状态,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而他极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他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文学家。他的《草房子》光印刷就将近三百次,销售了一千多万册,可以说创下了中国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草房子》那个故事里的桑桑和他的父亲桑乔,就是以生活中的曹文轩父子为原型而塑造的。一个写小说的人,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曹文轩的这种能力,完全是父亲培养起来的。如果不是父亲,大概曹文轩也到不了北大;如果没有北大,也不会有曹文轩的今天。他的朗读是献给在天堂的父亲。

李立群,在台湾戏剧届被人们称为骨灰级的演员,而二十年前他来到北京,也成为在荧屏上不等戏、不挑戏的一位拼命三郎。在他的生命当中,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告别,台北、母亲、北京,是他记忆的关键词,面对生命中两段不可回避的告别――告别故乡,告别至亲,他都选择了平静的感恩。

从1990年开始,我们国家派驻军事力量,参与到联合国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派驻的军事人员超过两万人次,,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授予和平荣誉勋章。205月31日凌晨两点50分,申亮亮为保护战友,自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对于世界,申亮亮是一名战士,但对于母亲,儿子就是整个个世界。亮亮的的离开,这样一次告别可能需要一个家庭用一辈子去面对的创伤。维和部队战友代表和演员张国强的朗读是献给牺牲的战友申亮亮的母亲,也是献给所有维和战友的母亲。

王蒙,从时间的坐标上来看,他是一位老人,他已迈入耄耋之年,但是从人生的舞台上来说,他还是一位年轻人,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即便这一生荣辱浮沉,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依然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到《青春万岁》,从《青狐》到《这边风景》,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他有才的最好证明,但同时也是他活过的最好注解。他是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今年83岁的他,认为告别一种是时间上的,一种是空间上的,他的一生很重要的地域上的告别――告别北京去新疆,告别新疆回北京;还有一次最重要的时间上的告别,是与度过金婚的妻子崔瑞芳的生死之别。,妻子患了结肠癌,王蒙先生闻讯非常慌乱,自己先住进了医院,之后,他一直在老伴的治疗过程中坚持陪住,一方面积极地治疗,一方面把所有要说的话都说了,包括她希望自己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她临终的时候穿哪件衣服,都一一交代。在那段日子,王蒙先生用俄语唱遥远,用英语唱情怀,用维吾尔语唱眼睛,用不言不语唱景仰墓园,这就是他对相濡以沫一辈子老伴的告别。他的朗读是献给已故妻子崔瑞芳和三个孩子山、石、欢的。

篇14:央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心得体会

提起味道,我们率先会想到的一定是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地域给了中国饮食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味道。本期嘉宾胡忠英,就是一位从业50年的名厨,也是杭帮菜的掌门人。在去年杭州G20峰会上,他担任餐饮文化组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人物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宴席,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他将味道融入故事,用中国文化惊艳世界舌尖。

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董卿想到的是《红楼梦》。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中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就像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的,让我们尽情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

味道,是在舌尖的百般滋味,更是人生的万种风情。有伤别离的苦涩,有庆相逢的欢愉;有爱不得的心酸,有放不下的无奈。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篇15: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去年3月,董卿就在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希望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沛的情感温度去打动观众。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

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

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

“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

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

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先后成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即将迎来春天?董卿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但自己参与的两档节目走红起码是个“风向标”,她表示:“文化类节目其实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我们现在是尽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

首播之后的反馈和好评如潮,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篇16: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电视机前从头看完《朗读者》后还久久不愿离去?看完之后最多的感受是这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那个节目。

文笔不好,多多包涵。

但是看完很想说说对这个节目的感受,就当是一些心得吧。

快节奏的时代中,这个节目让我慢下来,静下来,内心沉淀下来。

它像是本舍不得读完的好书,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像是清澈见底的流水,慢慢沁入心脾。

张梓琳是读本是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当时听完后,眼睛是湿润的,那种感觉难以形容,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读本和访谈故事产生出来的化学反应竟然是眼泪,这是艺术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人文之美,朗读者节目之美。

一直不太看综艺,有时候心血来潮跟跟风,也就止步于看过,就过了而已,但朗读者让我真正的去思考,让我去关注像许渊冲先生这样的人物,96岁的老人,在舞台上挥洒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情感,说到动人之处,他流下的眼泪,让人心里久久无法平静……日子不是数出来的,是过出来的,情感不是编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

感谢董卿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可爱的老先生,让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位可以称得上为“先生”的老人,还在乐观积极的生活,不为别的,单纯就是一个字“爱”,爱这份工作,爱这些文字 并赋予它们灵魂便是最快乐的事。

看到濮存昕的那一段,让人反思,每个人都会遇见那个改变自己一生的贵人,没想到风度翩翩的男神,竟然童年是瘸子,每一个人都不是那个该被放弃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条路能让自己活得精彩。

朗读者是值得慢慢品味的节目,期待第二期!

篇17:朗读者观后感央视

《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

于2月18日起,每周六、日晚八点档黄金时间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联合播出。

周六黄金时间,我们又见《朗读者》,本期的主题是选择二字。

选择是什么?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历练!演员徐静蕾,作家麦家,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朗读,隽永有致......耶鲁大学毕业而选择去当村官6年的秦玥飞;热爱汉字如一日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叫人肃然起敬。

最难忘的是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那天地般博大的胸襟、无私无悔的奉献,更震撼了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受到高尚的洗礼!

作者麦家著有有长篇小说《解密》、《风声》等。

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风声》就是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上映的。

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儿子青春期阶段,麦家感受到风暴般的青春躁动。

他放弃一切高傲,选择陪理解和宽容,伴儿子一起度过青春期。

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目前共有学生33人。

作为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十几年来把全部的爱放在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身上。

他想让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他选择呵护与守望,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

“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richardsears)。

热爱汉字的他,用20多年时间、30万美元的个人积蓄,整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将5000个左右的汉字字源放到网上。

他选择的是为汉字贡献所有。

秦玥飞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发起人。

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无悔的选择将青春留在基层。

篇18: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人气很高,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综艺节目,让观众在明星朗读旧时书信中,品味过去的时光。

《见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档英国综艺,名为《Letters Live》(汉译:见信如晤)。无论古代信、现代信,名流政客的往来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够动人,都能被专业人士当众深情朗读。在英国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参与其中。而在中国版里,观众更能感受到一种禅意。一个人,一封信,一只麦克风,安静的听众。时光的流转,遗失的记忆,从字里行间娓娓道来。

节目邀请到张国立、张涵予、王耀庆、林更新、归亚蕾等明星出演,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现场观众的围坐下,一封封读出信件。因为大多是私人信件,家书、情书、与友人书,带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信件的内容更加真实,情感更是自然流露。每一封信都在还原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历史场景,演员们用声音表演,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令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貌仿佛都触手可及。

《见字如面》播出后,其独有的'气质吸引了不少观众,人们纷纷评论,“这是20xx年送给我最好的礼物”,“用沉静、纯美代替浮夸造作的喧嚣,这就是《见字如面》力量所在”,“终于有一个节目能够真正让我觉得文艺青年这个词不是那么难堪的了”。还有很多观众被节目打动,把自己珍藏的手写书信找出来,重新品读。在综艺节目泛滥的今天,这档节目如一股清流,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实为不易。

相关专题 观后感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