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象解读之心得体会

超果果的香香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超果果的香香猪”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易卦象解读之心得体会(共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周易卦象解读之心得体会

周易卦象解读之心得体会

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易经》是我国哲学的,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的一部最古老的经典,纵观古今一切思想、学术、政治、宗教,无不直接或间接渊源于易学。易经最原始的显示为卦象,涵盖宇宙万物变化的周易六十四卦卦象是先及智慧的结晶,以象言道,象外无词。易经系辞上传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可见易经内所说的“象”正是先古圣人把看到的天下繁杂,错综之变易现象,以适当的象征来象征其物象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变化而续生出八八六十四卦象,宇宙间的一切变化也尽在其中了。

在研易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能从这些涵盖宇宙万物变化的卦象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必然成为我们学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八卦类万物象,这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进行深挖掘,广拓思路,针对每一个卦象运用易学辩证思维,尽广泛地把其卦象所含信息提示出来,在应用中再结合实际情况合乎易理地运用起来,这样我们的易学思维,切点就不再单一,卦象信息便会丰富无穷。对六十四卦每一个卦象要经常予以解读和观悟,要打破常规,不要被书本固有知识所约束,尽可能各层次开发大脑易学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对于我们的形象思维开悟有着很大的帮助的,持续下去八卦类万物象的信息库内的信息便会无限量地储存起来,在应用中随机随意地取用,才不致于顾此失彼,虽然此方式略有呆板之嫌,但就我个人的体会认为,要向易学高层次发展,此乃必经之路。既然是象数预测,对“象”的涵义不理解透彻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更谈不上精确之谈了。长期对卦象惴摸及解读对于将来迈向易学思维高境之界——观象知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观象知事的`基础就是对卦象、卦理的熟练掌握,离开对卦象的熟练掌握来谈观象知事几无可能。

那么解读卦象又应当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应当“象”理并重,从八卦的太极阴阳辩证思维入手。如《?》卦?,易经原文的大意有断绝的意思,象词曰“?,决也,刚决寻也”,卦中只有一个阴爻,代表君子道长,小人道衰,一阴爻为小人立于乾君之上有违天道,所以断然要去除小人前途才会光大,乾健兑悦,从卦义上讲,虽然行动刚健,但也必须出于和悦之心。应用到预测领域中,上兑为说,下乾为君为圆为满,在人事方面应断其为说话管用之,兑为缺,似乎做事不够圆满,在疾病方面,兑为缺损,乾为肺、为骨,

似以应患有肺疾,骨相之疾,踪卦为《?》?,性格不太稳定《?》卦?,上半部半错卦为《大畜》卦?,艮为肿包,乾为肺为骨刺,可喻有肺癌,骨质增生等症,乾为骨为寒,艮为胃,有胃寒之象。如果缌悟解,得出的信息不止如此。所有的这些卦象的象意在实际应用中都可能迂到、用到,具体应用时可依卦理活用,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地利用太极辩证思维对卦象进行解读。 正月的一天晚上,爱人的一个已离异的女同事打电话求测其现交的一男友的过程,得《随》之《屯》卦????,除了通过卦象断其家中四兄妹,本人排行老四及其大的运程吉凶之外,还断出其男友婚姻极为不顺。

兑金为用卦克制体卦,离婚至少已两次,且原因都是因女方嘴舌不饶人压制男方导致男方极度愤怒而离异,该女子惊讶无比。以前也迂到过同样的卦象,但相同的卦象仍然可以断出相异之事来。该男子二十二岁,双兑金克体卦,第一次离婚的时间为其二十二岁准确无误。更让该女子惊奇无比的是我依此卦象断出其男友是一生应有四妻之命,体卦震木为四,兑为用卦视为其配偶,所以直断其男友当为四婚。该妇子反馈准确,并言称自己的确是:该男子的第四个妻子,并让我断该男子二婚之妻现在的情况如何,我言其婚后两年得肺疾已病故,这里我将用卦兑金为二数岁作该男子的二婚之妻,变卦为坎为病为大险,变卦踪卦为《蒙》?,艮为坟包,人已去世也!以上推断应验较为准确,但目前仍是探索,而不敢有违“法无定法”之易旨将其视为束己之规律,在这里只是想通过对此卦象的多层次剖析对大家开拓易学思维有所启迪。

六十四卦组成了一个宠大无比的信息网络结构,内中所含信息极为广泛,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利用太极思维进行破译,掌握宇宙规律应当不再是一件难事。易经的内容最主要就在于象征,象征是指模拟宇宙万物的形象,八卦是用形象来告诉所象征的事物的,所以对易经六十四卦卦象的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大家在实际应用中会觉得卦象信息单一,而断同一卦象的结论又极为雷同?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此卦象进行形象辩证思维。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的结果必半导致或流于形式主义经验主义。见到《解》卦?,只知其头疼,或肚部有疾,却得不出其因燥怒燥动导致肾虚、遗尿。所以只有将六十四卦卦象涵义掌握精确,掌握易学高级思维——观象知事才会准确无误,得心应手。易本无文字,文字易是《周易》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无文字易的周易六十四卦卦象包含了无穷的寓意和象征,直观简易。习研易的过程实

质上就是运用心灵对宇宙自然万物进行沟通的过程,直接用心灵去接触这些宠杂无比的各种卦形,以有形求无形,以有象追无象,万物之躯都俱观于易象之中,而易经的形象却潜藏于万物的身影中,研透卦象成功即代表着你已向伟大的成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篇2: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

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

面对卦象,要能透过卦象表象层,悟出卦象奥妙层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周易》卦象是一种直观的卦画,这种直观的卦画可以视为各式各样的能量图谱,它们蕴含丰富的天地人生信息;对卦象内外卦进行分析,并对分布于卦象不同时位上的阴阳爻进行分析,能揭示出卦象所具有的丰厚意涵。元代王惟一《西江月》词云:“宇宙在乎吾手,常骑铁马闲游。无拘无束且优游。”这样的词句可谓气度恢弘,同样的,我们领悟《周易》智慧也要拥有如此恢弘的气度。

一、强化看卦悟卦的本领

《周易・系辞》说,乾坤二卦是易的门户,这话既强调了乾坤二卦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要深入《周易》殿堂,非得好好参悟乾坤二卦不可。乾坤二卦相当于《周易》卦象大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其余卦象可以看成是由乾坤二卦相交衍生出的。

《周易》卦象有那么多,如何记忆呢?不必强记,关键是常接触卦象,常领会卦象,常运用卦象;更重要的是,带点玩心去感悟,融通,接触得多了,领会得多了,运用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参悟《周易》卦象可以让人产生玩兴,玩不多久就会让人对易学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就容易迈入易学殿堂。乐之,好之,通过琢磨卦象,参悟卦象,再结合《周易》文本融通卦辞爻辞,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印证,用得多了,悟得深入了,我们就对《周易》了如指掌了。有的人实在记不住众多卦象,亦可好好领悟乾坤二卦,并能在当下生活中,遵循乾坤二卦的精神待人处世,修身养性,那么,也能将《周易》六十四卦的精义抓到手。

研习易学要强化看卦悟卦的本领,当我们面对卦象时,即便不看卦辞爻辞,亦能悟出卦象蕴含之理,要练就这样的本领。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和尚乃一代高僧,人称赵州古佛。赵州和尚长得其貌不扬,有僧人这么说他:“眼似鼓椎,头如木杓”,就是这么一位貌相奇特的人,却能在贫穷的生活中修行禅法。在十二时歌中,赵州和尚曾自述其生活:“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其生活可谓穷得一塌糊涂,然而,赵州和尚却依然将禅法与生活打成一片,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我是新入佛门的,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赵州和尚问:“吃粥了没有?”

那个学僧说:“吃粥了。”

赵州和尚说:“洗钵盂去。”

这位僧人恍若梦醒,刹那间开悟了。

赵州和尚运用禅锋,向这位僧人内心深处打,让其远离妄想颠倒、回归朴素的生活,并在朴素生活中领悟大道,明心见性。同样的,我们参悟《周易》卦象也要将卦象与现实生活相对接,并在现实生活中证悟卦象之理。

《周易》卦象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对应着蓬蓬勃勃的天地自然及万物众生。宋代郭印《上李西美制置》诗说:“伏羲未仰俯,卦象已先画。”天地宇宙、万物众生先于伏羲画卦而存在。一物一太极,物物无非易,处处皆有“易”。天地自然存在阴阳二气的变化模式,伏羲采用非常简洁的方式将其传达了出来。伏羲先天八卦是乾、坤、坎、离、艮、兑、巽、震,分别对应天、地、水、火、山、泽、风、雷。

我们这一生都要跟八卦打交道,八卦对应的是八种能量场的变化,这八种能量场可以称作八卦能量场。天地乾坤宛如大鼎炉,万事万物都在其中经受八卦能量场生克制化的影响。八卦之间融通交和即能衍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可以代表天地宇宙当中万事万物的变化。

二、悟出卦象奥妙层的内涵

《周易》卦象是一种直观的卦画,这种直观的卦画可以视为各式各样的能量图谱,它们蕴含丰富的天地人生信息;对卦象内外卦进行分析,并对分布于卦象不同时位上的阴阳爻进行分析,能揭示出卦象所具有的丰厚意涵。同时,通过对卦象的理解、领会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参究天地人生奥妙。我们也可将光怪陆离的天地人生现象当成广义的卦象进行理解与领悟;比方说,由恋人之间心心相印的状态,就可以联想到与爱情有关的一些卦象。宋末元初杨公远《白茅道中》诗云:“野水书之宇,山田画卦爻。”从卦爻角度领悟山田之美,也是别具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其中,上面三个爻为外卦,下面三个爻为内卦。大家看我们的脸部是向外显露出来的,所以,人的脸部有一定的社会性,是可以公开的。与之相反,我们衣裤盖住的是隐私,不给人看的。对卦象来说,外卦蕴含丰富的社会化信息,内卦蕴含丰富的个性化信息。得出卦象之后,你只要知道内卦是什么,外卦是什么,再将内卦和外卦结合起来好好参悟就是了。

通常遇到一个卦象,我们会如何做呢?我们一般会先看看该卦的卦名,然后仔细端详这一卦象的构成。《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名,卦名可以看做是先贤用来指引我们领悟该卦精义的一种导向牌。许多卦象,你一听该卦的名字,就知道这卦是讲什么的。比方说,地山谦卦,你见了谦卦这一名字,就知道它的'意思了,然后,你会接着想,坤为地,艮为山,坤上艮下为什么是“谦”呢?又一想,一座大山,它本是高高大大的,结果它放低姿态,把自己放低到大地之下了,这也太谦虚了吧?这么一想,就悟出地山谦卦的精义了。

如何看待卦辞爻辞?《周易》卦辞爻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无穷无尽的宝藏,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探索。不过,我们不能迷失在卦辞爻辞中,被卦辞爻辞束缚住。《周易》卦辞爻辞相当于一些解说词,虽说承载着先贤的智慧,也浓缩着极其宝贵的历史人文信息,也能帮助我们梳理出参悟卦象的线索,但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让《周易》卦象贴近我们的心灵。

我们应当直面活泼泼的卦象,要以自己朴素的心灵与卦象相契应,要能透过卦象表象层,悟出卦象奥妙层所具有的深刻内涵。经常看卦悟卦,琢磨卦象,理解卦象,领会卦象,就会拉近《周易》六十四卦与每个人的距离;让《周易》卦象与我们的生活打成一片,并能启发我们领悟人生智慧。三、拿着《周易》卦象安顿身心

元代牧常晁《西江月》词云:“多少外寻卦象,不知返照真元。此身元是易之门。”很久以前,我便认为老子《道德经》的境界是与《周易》一致的,既然老子让我们进入恍兮惚兮的状态参悟大道,那么,我们参悟《周易》时,也该深入恍兮惚兮的状态才好。

我最先参悟的是地天泰卦与天地否卦,我心想,上为地,下为天,属于“地天泰”,其意是说,这样的状态很好;上为天,下为地,属于“天地否”,其意是说,这样的状态非常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让自己深入混混沌沌状态,后来就悟了,悟了什么呢?人体上为乾阳,下为坤阴,运用心意,让下面的坤阴能量升起来,让上面的乾阳能量降下来,天地能量这么交合融通,就是地天交泰。所以,地天泰卦意味着下面的能量要升上来,上面的能量要降下来。天地否卦却是阴阳两股力量产生背离,相互不交,这就不好了。这样,我就能体证出泰卦与否卦的内在意涵,同样的,其余卦象也能用类似的办法证悟明白。

《周易》六十四卦每个卦象都对应着调养身心的方法,比方说,地雷复卦底下有一阳,上面全是阴柔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复卦景象进行观想;卧在床上时,可以观想脚底涌泉穴有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对其余卦象的证悟,方法与此相仿,道理是差不多的。倘能结合内功进行体证,《周易》六十四卦就和人生结合得非常紧密了。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可以视为一部易道功,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反复对其进行印证。人活在天地之间会面对许许多多考验,许多人常常感到自己是孤零零的,不知何所从来,何所从去,非常迷茫,也非常无助。正因为这样,我们就应当好好参悟《周易》卦象,并能拿着《周易》卦象安顿身心。我们还要通过对卦象的证悟,以纠正在社会人生方面存在的偏颇,纠正在生活当中的各种执著,纠正在人生过程中的各种迷惑与颠倒,从而让自己回归到清静光明境地,恢复到原本拥有的那种朴拙自然的状态。

研习易学最终要实现的是福寿康宁,是人天相合,是大吉大利。《周易》六十四卦蕴含大智慧,无论哪个卦象,只要将其参悟透彻了,都会有助于我们趋吉避凶。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需要从卦象中获得有益启示时,应当结合具体事项用心参悟卦象,在吉凶悔吝方面能给出准确判断,从而有益于应对生活的挑战,也有益于将事情推进圆满吉祥的境地。

篇3:《周易》修身思想解读

《周易》修身思想解读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经典,蕴涵着丰富的修身思想,如正己、仁爱、勤进、谦谨、诚信、节俭、尚贤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切合其所处时代的`实际,而且也切合中国当今的国情,对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读并保留其精华,必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作 者:任杰玉 杜君  作者单位:任杰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杜君(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年,卷(期): 4(2)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修身思想   解读  

篇4:《周易》哲学体系的当代解读

《周易》哲学体系的当代解读

《周易》哲学以“生生”本体论为根基,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价值论承诺,以“中道”的认识论方式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生命哲学体系。

《周易》自古即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被公认为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活水,但其何以获得如此地位的内在学理依据却是暗而不彰,故“解易之书最多”,却分而为“两派六宗”,且“相互攻驳”,以至在当下学界演化出“丁四新问题”。此问题源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四新于首届“羑里论坛”提交的论文《出土<周易>材料与<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此文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把对《易经》这本书的解释转变为哲学性的?这是我们的麻烦。”因为将《周易》进行哲学性解读,这是当代人的理性思维能够理解《易经》的唯一进路,也是《易经》能够成为群经之首的学理依据。而回答此问题的前提性问题就是:“《周易》原来到底是什么著作,或者说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书?”如果《周易》仅仅是一本卜筮之书,那就意味着无法对之进行哲学解读,也没有必要对之进行哲学解读,但如此的结果就使《周易》作为群经之首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中华文化怎么可能建基于一种卜筮学之上呢?所以丁四新有意义地提出:“我们要训解《周易》,把它重新变成经学,一种‘训故(旨意)举大谊(义)’,一种充满义理之趣的经学”,而这又“确实困难大极了”。

“丁四新问题”是有意义的问题,但并不是无解的问题。《易》学发展到当代,“丁四新问题”早已有人做出了回答,只是此回答湮没于民间而尚未进入当代学人的研究视域之中。为消除当代《易》学研究中的这一视域盲区,本文就根据鞠曦的“形而中论”哲学来解读《周易》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所内含的完备体系。

回答“丁四新问题”的关键是《周易》是否具有自在的“义理之趣”,从而可以让我们进行“训解”,并“把它重新变成经学”。如果《周易》没有自在的“义理之趣”,没有自在的(内化的)哲学理论体系,我们现代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言说出一套可以归属于《周易》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所以本文根据鞠曦的“形而中论”对《周易》哲学体系的当代解读并不是在《周易》的文本之外另造一个西化的,或是当代化的理论体系而强加于《周易》文本之上,而是将内在于《周易》之中的自在的哲学体系提取(外化)出来,使现代理性思维可以理解《周易》哲学的博大精深,理解《周易》哲学何以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故本文只是对《周易》哲学自在的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而不是另一种“构建”。对《周易》哲学的完整的体系化解读(外化)已由鞠曦的“形而中论”完成,本文只是根据“形而中论”对《周易》作为完备的哲学体系所必备的本体论、价值论与认识论三个构成要素给出直接阐释。

《周易》哲学的“生生”本体论承诺

哲学的本体论承诺是哲学体系获得理论坚固性的理论根基,西方哲学就是因为找不到终极的本体而走向了终结。蒯因认为,“一个理论的本体论许诺问题,就是按照那个理论有何物存在的问题”,而“关于什么东西(事实上)存在的问题则是另一个问题”。但只是按照自我的理论而说“何物存在”的本体论只能支撑理论自身的自洽性,却无法保证理论的言说与真实的本体相符合,更无法保证理论能够走向生活的真实而获得实证。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已经逃避了哲学追求真理的责任,使理论仅仅成为一种语言的游戏,任何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本体论预设而言说“何物存在”,而不必保证自己之言说“事实存在”与否。正是哲学“所说的”何物存在与“事实的”的'何物存在无法同一才使西方哲学史成为思想者厮杀的战场,故恩格斯总结说“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西方哲学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故只能终结。而真正的本体论应当不只是理论言说“何物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何物事实存在”的问题,真正的本体就应当是宇宙的起点,万有的根源,存在的根据,不仅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存上支撑起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故本文探讨的《周易》哲学的本体论,不仅是蒯因意义上的由文本给出的保证,《周易》理论体系自洽性的本体论承诺,而且是在实存上通天地、彻万有、贯古今的真实的大道之源。

而哲学的言说总是主体之人的言说,思想者如何避开思维对存在的主体性规定与干预而让存在(者)背后的“存在”自在的开显出来,这是西方哲学无法解决的本体论困境。而如此的困境,并非源于“存在”的不可言说,而是西方的哲学思维还没有切入存在的本质,没有解读出存在(者)之为存在的终极根源。正如冯友兰所言:“对于不可思议之思议,对于不可言说之言说,方是哲学。”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思议与如何言说,因为西方的哲学思维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思维,主体永远参与于对存在的解读与言说之中,而主体之思维视域只能是局限于有限的时空存在之中,而不能达于作为宇宙整体的大全存在,故其给出的本体只能是部分存在的本体,而不是大全存在的本体,所以“水”、“气”、“火”、“原子”、“存在”、“单子”、“绝对精神”等都曾做过西方哲学史中的本体,但这些本体都只是局限于思想者当下的时空视域之中的有限存在的本体,而非包括所有存在于其中的大全存在的本体。故西方哲学史中的本体论只能保证思想者自身的理论自洽性,只是“说何物存在”,而与“何物事实存在”拉开了距离,当这种距离达到极致,必然导致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与“本体论的悬搁”。而本体论的无定与悬搁也使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不足以贯通整个西方哲学史,使西方哲学史只能断裂为思想者个体的思维片段,故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了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 真正的本体只能是立于一切哲学追问的终极之处的“一”,而不是“多”,故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无论是人类的思维还是存在,抑或是天地万物、宇宙洪荒的自在,都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本体,当哲学还困惑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之中时,就已经离本体越来越远了。那么,这样一个终极(真正)的本体应当是什么呢?《周易》哲学给出了回答,那就是“生生”本体论。 此“生生”本体论由鞠曦所揭示,而其如此言说的根据则既有来自于《周易》哲学体系本身的文本依据,又有贯通于《周易》哲学体系之中的学理依据,还有由此“生生”本体贯通于天、地、人、我的真实存在之中的现实依据。

《周易·系辞上》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以西方哲学视域观之,“道”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即为中国哲学给出的本体论承诺,而诸子百家又无不以“道”为总归,故“道统”是中国哲学自在的本体论承诺。但“道可道,非常道”,道之本体不可言说,与康德的“物自体”一样不可知,从而使这一本体论承诺无法获得哲学理性所追求的明晰性,故诸子百家皆从其“一曲之见”而言道、行道,已失道之大本,结果如庄子所言:“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而孔子“述而不作”的本质即为避免自己成为庄子所言的“一曲之士”,故有“子欲无言”,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之叹。而从另一角度而言,“子欲无言”的原因则是上古圣人已经“言”过,“述而不作”的原因则是上古圣人已经“作”过,故孔子不想再另立他说,再另有他作,避免“道术将为天下裂”。所以孔子自言“信而好古”,因为“古已有道”,不需自己再曲为解释,曲为解释的结果必然是“道术将为天下裂”。故孔子的使命只是编定典籍,确定哪些典籍真正承载了此“道统”。孔子“述而不作”,编定“六经”的意义就是去芜存菁,从而在学统上“为往圣继绝学”;而在“道统”上,则以“六经”言道。故孔子之道就在“六经”之中,而《周易》之所以为“六经”之首,即是因为《周易》直言“道统”而为孔子的“性与天道”之学,其他经典只能为道之一体,从而“易道”贯通群经之中而成为“群经之首”。故孔子作传解经之后的《周易》不再是传统的“卜筮之书”,而是被孔子转化揭示存在的终极,言说天地万物之理的“性与天道”之学。故易道即天道,易理即天地万物之理。

而易道又如何言说此本不可言说的道之本体呢?由“道可道,非常道”所决定,任何直面道体的言说都必然不是真道,故《周易》哲学对道本体的言说是另开门径,只以道之显象指示道之存在,即“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而非直言道体为何物,从而避免“言语道断”。

《系辞传》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并非将道直接定义为一阴一阳之变化,而是说道显示于“一阴一阳”的变化之中,宇宙万物于其一阴一阳的变易之中显示出(报出)道的存在,故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是“谓之”道。这是对人作为主体性生命存在给出的一种求道指引,到自我与天地万物的一阴一阳的变化之中去体悟道之存在,而非直接定义道为何物。而下文将揭示易道直通道家内丹修炼之道,则表明求道之本就在我之生命存在之中,而非外求可得,此乃为孔子求“为己之学”的本质。因为既然“一阴一阳”只是报出、显示出道之存在,就决定了主体无法对象性直言道为何物,而只能用自我之生命去“继之”、“承之”,与道合一而体悟之,即主体只能由继之、承之而“得道”,却无法“言道”。在此“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易之中,主体之人可以主动去“继之”,故为“善也”;亦可以只是被动去“承之”,故为“性也”。而无论“继之”还是“承之”,都会由于个体生命存在境界的不同而表现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道自在于生命存在的不同状态之中,只能“显诸仁,藏诸用”,却不能被人对象性认知,定义性言说,“故君子之道鲜矣!”

《周易》的卦爻系统就是推演此“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易过程,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不是一阴一阳之卦爻变动,也就是道之运行的“显象”或“轨迹”。那么《周易》的卦爻系统演示此“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根据何在呢?《系辞传》言“生生之谓易”,即“生生”显示出(报出)易道的运行轨迹,《周易》的卦爻系统就是对此易道生生过程的描摹。既然“生生之谓易”,《庄子·天下篇》又言“易以道阴阳”,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可知,易为“生生”与“道”之“中”介,易根源于“生生”而展开“道”之“一阴一阳”的变易过程,故可知“生生之谓道”,道之本即为“生生”,“生生”即为道之本体,“生生”即为可言之道,可行之道,“上士(能)勤而行之”,而“百姓(却)日用而不知”。而“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道内含人道,《易》立于“生生”本体与“道”之显象之“中”,实即人立于“生生”本体与“道”之显象之“中”,其区别在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人是有思也,有为也,故唯圣人可以“感而遂通”,而百姓多“日用而不知”,甚而为一己私欲闭塞其道,伤生害性。

“生生”本体论作为《周易》哲学内在的本体论承诺,不只可以为中国哲学奠基,而且可以为西方哲学奠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生生”本体上得以统一。无论是思维还是存在,皆从“生生”而来,“生生”为一切哲学追问的终极,为一切存在的“第一因”。故“生生”本体必然立于一切存在与思想的根源之处,而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全部人类哲学奠基。故此“生生”本体论可以贯通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从而为中西哲学的对话提供本体论支撑与理论基点,也为西方哲学终结之后的走向提供了指引。

篇5:《周易》之“时”探析

《周易》之“时”探析

“时”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在《易传》中多次出现,是《周易》的重要思想观点和文化内涵。

《周易》中出现“时”字有五十多处,可以说时的观念是《周易》哲学的中心观念。对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天时”之“时”

《彖传》日:“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由此可见《周易》中时的观念最初来自对天道的认识。《系辞传》又说:“变通配四时”,“交通莫大于四时”。时间就是日月推行,“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由此可见,周易之时的观念首先来源于对天时的认识。

《说卦传》言:“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日: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日: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以八卦配四时、配八方、配节气来说明万物的产生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见《周易》不仅强调四时,还把节气与卦象相配。

二、顺天应“时”

《周易》对时的认识虽来自于天道自然,然而在《周易》中时的意义却不止于此。《系辞传》日:“六爻相杂,唯其时也。”意思是说每一卦都有六爻相互交杂而成,而六爻相杂却彰显出特定的时机和事物。王弼指出:“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略例》)。可见《周易》之时不仅指天道天时,还有时机、时刻、顺时而动的意思。六十四卦中的豫、随、颐、大过、坎、遁、睽、蹇、解、、革、旅等十二卦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如《遥・彖》卦,有阴气渐长而上侵阳刚之象。虽然未到昏暗不可交通之时,但其趋势已经显露,这就需要随顺时势而采取行动,这里的意思是指顺时退避。《坎・彖》卦下坎上坎,是重重危机险阻之意。王弼注日:“若天险地险,不可暂无,此谓人之设险,用有时也。若化治平治,内外辑睦,非用险也:若家国有虞,须设险防难,是用有时也。”(《周易注疏》)。天险地险为非常之态,因此当人处于重重险境之时,不可轻举妄动,须要行为谨慎,把握好时机,方能发挥良好作用,转危为安得以脱险。程颐在论《大过・大象》时说:“君子观《大过》之象,以立其‘大过人’之行。君子所以‘大过人’者。以其能独立不惧,逐世无闷也。天下非之而不顾,独立不惧也;举世不见知而不悔,逐世无闷也。”(《周易注疏》)。由此可见,

《大过》之“时”不是正常状态,是一种非常情况。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常状况下,必须要有特殊举措来应对。明白所处的机遇,把握好时机,谨慎行事是《大过》卦蕴含的深意。

总之,《易传》认为,时遇是人不能主观地,随意地去选择的,只能以生而遭逢的时遇为出发点,只能顺应当前时机。但并不意味着人在时遇面前完全是被动的,恰恰相反,人在明时之后可以自主的顺天而乘时,应时,人完全可以通过对时的主动回应,而使自己能够驾弩现实的时遇。

三、与“时”偕行

《周易》认为人首先要奉天明时,然后要顺天应时,人的一切行动都要符合当前的形势,要顺乎当前的时机。然而《周易》对时的认识还不止于此,它认为顺天应时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的状态则是与时偕行。《乾・文言》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坤・文言》日:“承天而时行”,《大有・彖》曰:“应乎天而时行”,《遁・彖》日:“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艮・彖》日:“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小过・彖》日:“过以利贞,与时行也”,以及《乾・文言》日:“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乾乾因其时而惕”,《坤・六三・象》日:“含章可贞,以时发也”,《丰-彖》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系辞下传》日:“变通者,趣时者也”、“待时而动”等等,而《乾・文言》日:“亢龙有悔,与时偕极”,《节・九二・小象》日:“不出门庭,失时极也”等,则是从反面给予的警诫。这些辞句,都含有与“时”相配合而行动,要审时度势,“行”与“时”相符合的意思。

如《损・彖》认为:“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意思是二簋虽然是微薄之物,但若是随时而行,也未尝不可。不仅在祭祀上应有时,而且具体到普通事物的减损增益,盈满亏虚,都应该应时而行,都应该顺其时机自然而行。这种自然规律映照于人事,就是为人处事应与时偕行。又如《益・彖》:“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益卦为损上益下之道,就像上天施降恩惠于大地,大地受惠而生机盎然,然而增益之道,不可滥行泛施,应该适时而行。正如王弼所说:“益之为用,施未足也;满而益之,害之道也。”(《周易注・益卦》)由此可见,损与益要适时适度,则损与益无所不当,反之不合时宜,损其不当损而益其不当益。则损益皆误。应力求与天地之序,天地之时相随,调整个人的行为以达到人事相宜,与时偕行的和谐境界。

总之

“时”之观念,在《周易》经传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明晓天时,到顺天应时,到与时偕行,《周易》层层深入的揭示了“时”的丰富内涵。宇宙自然,万物生命与社会人生等等都离不开“时”这个大背景,都要知时、应时、与时偕同。,因此周易重时,贵时的用意是告诉人们要清楚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要把握和适应各种机遇和变化,以便在大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自由。

篇6:励志诗句之《周易》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赏析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篇7:鲁迅之《周易》观

鲁迅之《周易》观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作 者:高道一 GAO Dao-yi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54 刊 名:安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鲁迅   鲁迅的<周易>观 观的知识脉络' >  传统文化  

篇8:解读之象

解读文本之象

解读文本之象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云

语文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日常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与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两大类,而狭义的语文教学仅仅指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人格的建构、人性的发展,都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做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聚会因话题中心的不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类,阅读教学是以既成性文本(课文)为话题的聚会,聚会之策略为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那如何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聚会如何体现对话生成呢?要解释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本。文本是以话语为表征的语义交往形式,它既有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文本所具有的形态特征,笔者把它称之为文本之象,文本所具有的物质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外在物象,文本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即为文本之内在意象。外在物象包括文本的内容(文)与形式(道)两个方面的要素,文本的内容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形式即为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文本之质。所以,文本是外在物象与内在意象的统一体,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

文本是文道质的和谐统一体,如何理解?具体举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之文,即为它是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其内容是告诉做记之缘由、写岳阳楼之景,抒见景之情。道为此文为记之体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有着与记相匹配的规律。质即为文章所反映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知,如果要教学《岳阳楼记》,我们就应“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循文思质”。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做到八个字,即“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什么是个性解读?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这句话可以很好地为个性解读做个定性。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体现了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特征;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做到个性化解读?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觉,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他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单一的、刻板的认识。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还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教学,让学生带着语文教学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阅读教学同样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本身、已取得的语用经验和已拥有的语文知识。这种解读通过师生共同的读写听说实践,实现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文本作者在文本中所显现出来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另外,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化作用。吕叔湘先生常说:“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有它的客观规律;艺术,指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科学,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掌握,就一个好的教师来说,这意味着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种基本功的核心不同于一个文学评论家对作品的评析或者一个语言学者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述,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文本与学生的结合点,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达到教学目的。艺术,意味着不同的教师处理相同的教材时都可有自己独特的途径,千人千面,各不相同,都可显示自己的个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知道,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当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论在怎样做人方面,而且在怎样学语文、用语文方面,都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榜样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愁不能进入理想的境界?

什么是对话生成?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学是一种对话,是师生基于文本而展开的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在对话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教学效益在对话中显现。这种对话,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同为语文交际者,互为资源。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处于语文交际场里的教师与学生以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存在,语文交际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完成语文教学,所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以个体而存在,学生也以个体参与到教学中去,同为个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他们都以语言文字为交际介质,所以,均为语言活动中心。他们自己决定选择什么人做为自己的交际对象,自己决定运用那些字词组成句,完成交际,所以,他们又是交际主体。做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交际的开始直至结束便是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重要交际工具、多个语文交际者共同参与的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学会生存》一文中说“每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教师也是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语文交际场里进行交往。这种交往,如同围绕某一个话题而展开的聚会。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聚会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各自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学生自己有权决定与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对这一话题感兴趣,是否接纳别人的加入,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际行为。在这个聚会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可自行支配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已获得的语文知识和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以互动性和互惠性为基本特征的语文聚会中,教师与学生同文本之间,真正实现了平等地、坦诚地对话:第一,所有的文本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教学努力将文本“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置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同多个语文交际者就某一话题(多数表现为围绕课文文本的话题)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与语文资源、多个语文交际者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关系,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师道权威、居高临下,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在平等的教学式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解读、对话生成,这里提供《<论语>十则》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一般应有问有答,然而,《论语》多有答语少有问语,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更是少之有少。这位教师抓住《论语》的语录体特征,在教学中以此为契入点,与学生做了极有创造意义的对话交流。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能达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

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古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从这则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式的对话,其基本语用行为仍然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最直接的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在这个课例中,师生间读写听说的语用行为运用与转换是多么和谐呀!刘国正先生曾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是能力课。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无论如何组织教学,我们不能丢开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用行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借助字、词、句和 篇章实施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不允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动口,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训练;动手,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出口能达辞,提笔能成文”的水平,从而获得听说读写的语用能力,并在语用行为的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中获得参与生活的其他基本能力,具有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生存本领。我们要十分清醒地看到: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语用的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正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多元的对话,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中,根据交际的需要,在该读时则读、该写时则写、该听时则听、该说时则说,通过读写听说的灵活运用实现语文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培养自然人成为一个语文人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编辑短评:本文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依据,围绕“个性解读,对话生成”展开详细论述。如果对《岳阳楼记》一课教学如何“个性解读”作具体阐述就更好了。(温立三)

(来源:原创作品)

篇9:解读之象

解读文本之象

解读文本之象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初中 吴云

语文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学包括日常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与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两大类,而狭义的语文教学仅仅指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人格的建构、人性的'发展,都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做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聚会因话题中心的不同分为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两类,阅读教学是以既成性文本(课文)为话题的聚会,聚会之策略为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那如何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聚会如何体现对话生成呢?要解释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本。文本是以

[1] [2] [3] [4] [5]

篇10:周易全解之兑卦

周易全解之兑卦

《兑卦》主讲邦交以和为贵,全卦的内容主要是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交关系。

【原文】

(兑下兑上)兑(1):亨。利贞。 初九:和兑,吉。 九二:争兑(2),吉,悔亡。 六三:来兑(3),凶。

九四:商兑未宁(4),介疾有喜(5)。 九五:孚于剥(6),有厉。 上六:引兑(7)。

【注释】

(1)兑(yue)是本卦的标题。兑的意思是悦,高兴,愉快。全卦的内容主要是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标题的“兑”字是卦中多见词。 (2)率兑:以抓到俘虏为快事。 (3)来:使人归顺。

(4)商:谈判。宁:定下来,得出结果。 (5)介:小。介疾:小毛病。有喜:有好结果。 (6)剥:国名。 (7)引:引导。

【译文】

兑卦:亨通。吉利的占问。 初九:和睦愉快,吉利。 九二;以捉到俘虏为快事,吉利,没有悔恨。 六三:以使人归顺为快事,凶险。

九四:谈判和睦相处的问题,尚未得出结果。小摩擦容易解决。 九五:被剥国所俘虏,危险。 上六:引导大家和睦相处。

【读解】

这一卦专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外交关系。

国与国、邦与邦,实际上是各不相同的利益集团。利益焦点和关系不同,便会造成分歧、摩擦、冲突,乃至战争。因此,战争也是利益之争,是用武力来争夺利益。

但是,武力并非解决利益冲突的`唯一手段。攻城掠地劫夺财物容易,征服人心同化异族却极其困难。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承认他人的利益和存在,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和存在。所以,和睦相处首先是以此为前提的,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和睦相处不是手段,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目的,是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以此来调节利益关系,便会顺理成章,皆大欢喜。

篇11:周易全解之解卦

周易全解之解卦

《解卦》讲逢凶化吉的商旅经历,全卦内容主要讲商旅、狩猎和俘虏。

【原文】

坎下震上)解(1):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2)。 初六:无咎。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3)。贞吉。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九四:解而拇(4),朋至斯罕(5) 六五:,君子维有解(6),吉。有翠于小人(7)。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8),获之,无不利。

【注释】

(1)解是本卦的标题。解的意思是分解,解除。全卦内容主要讲商旅、狩猎和俘虏。标题的“解”字为卦中多见词。 (2)夙:早。 (3)黄矢:铜箭头。

(4)解:用作“懈”,意思是懈怠。拇:脚大拇趾,这里代指脚。解而拇:意思是说不想走路。 (5)朋至:获得朋贝,赚了钱。斯:则。 (6)维:系,束缚。有:又。解:解开,松开。 (7)罕:惩罚。 (8)公:这里指贵族。隼(sun):鹰。墉:城墙。

【译文】

解卦:往西南方走有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如返回来,吉利。如目的明确,早去吉利。 初六:没有灾祸。 九二:田猎获得三只狐狸,身上带着铜箭头。占得吉兆。

六三:带着许多货物,背负马拉,惹人汪目,结果强盗来了。占得险兆。 九四:赚了钱而懈怠不想走,却被人抓去。 六五:君子彼捆起后又被解开,吉利。小人将受到惩罚。 上六:王公贵族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一只鹰,并抓住了。这没有什么不吉利。

【读解】

这里记录的又是一次商旅经历。这次商人遭遇歹徒和拘禁,最终逢凶化吉,满载而归。

商人的运气似乎特别好,总有神灵在庇拓他们,差不多像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商业和盈利幻中赫尔墨斯,虽然历经艰辛,却始终是福星高照,次次走运。他们的.日子显然比开荒种地的农民好过得多。他们可以外出旅行,边走边看,见多识广,旅游赚钱兼得。他们生活的内容没有农民那么枯燥,甚至在行旅途中还可以打猎--既是娱乐,又可以吃野味。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他们活得很溃洒自在。他们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经济机器中的润滑剂。

篇12:看《周易》的心得体会

看《周易》的心得体会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通过对《周易》初步的了解学习《周易》的哲学思想。

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周易》就是算命的,因为不懂总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是神奇,人们怎么就可以用它进行占卜,知晓过去未来呢?现在大概懂得了,《周易》不是卜算之书,而是借此讲人的修身之道,最初的《周易》可能是具有卜算功能,但是后人对卦的解释赋予了它许多哲学道理。例如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的卦象则是反的――天在下地在上,“否”是不好的,因为人们认为天上地下天地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是不好的,而“泰”天地是颠倒的,如此天地阴阳之间有交流、有沟通、有互相作用,使之通泰,所以是好的。这实为广大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纷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周易》。

学习《周易》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易”。关于“易”的解释有几种说法:《周易・系辞上》讲“生生之谓易”,大概是说天地是处在动态的不断创生过程中的,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而东汉大家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到:“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大意是说易分为三个意思:一是简,以简易繁;二是变,就是不停地处在变化中;三是不变,总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关于《周易》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周易并非一人撰写,而是经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整理出来的。有三个圣人参与了成书,最早是伏羲画卦,《系辞下》中写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伏羲观察自然界的天、地、人、物创生出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再者是文王演八经卦为六十四卦,他将八个经卦两两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最后相传是孔子作《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也说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一、《易》经的结构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分为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每卦由象(卦象)、辞(卦名、卦辞、爻辞)、占(断辞)构成,六十四别卦不规律分成上三十卦,下三十四卦。有意思的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和“未济”,按字面意思,“既”就是事情已完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显然是未完成,“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既”既然完成了却又排在倒数第二个,易经把“未”完成放在最后一个是有它的哲学内涵的,《系辞上》说“生生之为易”,世间万物都处在动态的不断变化中,那创造的过程也是永不止息的。

二、《易》传的结构

传是后人对《周易》的解释,分为七种十篇:《象》上与下、《彖》上与下、《文言》《系辞》上与下、《说卦》《序卦》和《杂卦》。

1.《彖》传上下

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卦义。例如乾卦的初九卦辞是“元亨利贞”,《彖》解释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指出最高统治者该如何做。

2.《文言》

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点点事情发展的苗头见微知著,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再看坤卦的初六:履霜,坚冰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下霜了就知道冬天就要来了,就是见微知著,告诉我们要提早辨析事情发生的'萌芽,可能就会避免灾害的发生。

3.《系辞》上下

通论《易》的主旨、原理、功用、起源以及筮法,并选释十九条爻辞。《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意说易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概是中古时代(周代)吧,作者大概是很有忧患意识吧,什么事都看得很简单的,最后可能是失败的,让人要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4.《说卦》

阐说八卦的形成、性质、排列方位、取象的特点。“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后来的人们赋予了卦解释,乾代表天,如男子刚健;坤代表地,如女子柔顺;震代表雷,多动;巽代表风,所以无孔不入;坎代表水,坑里积水所以陷;离代表火,火光艳丽;艮代表山,山是不动的以为止;兑代表泽,有很多口舌之争。虽说有些论断有点牵强附会,不能完全相信,但古人的智慧还是令人敬佩。

5.《序卦》

解释六十四卦前后相承的排列顺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大概讲有了天地才有世间万物,所以头两卦是乾坤,万物萌生的状态称之为“屯”,需要启“蒙”,幼稚的初始的状态需要饮食,所以是“需”……超越了大家都在做的事肯定就能成功,所以是既济,可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什么事是有尽头的,故以未济结束,极有意思。

6.《杂卦》

不按卦序解说,而是两两相举,以言卦旨。有书言:“《乾》刚《坤》柔,《比》乐《师》忧。……《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糅混杂,或同或异,或对或类。

7.《象》传上下

解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解释爻象的,每卦一则,共三百六十四则,称《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任何事物到达顶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所以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

王弼《周易略例》:“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六十四种人生境遇的象征,如果说忧患意识面向的是未来,《周易》的与时偕行思想则更多地指向现在。简单的言语包含的是广博的内容,《周易》不过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以简易繁、阳逆阴顺、物极必反、趋利避害、对立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盈不可久等无数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精髓,说它是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书是十分值得拜读的。

篇13:两会心得体会之中国精神解读

两会心得体会之中国精神解读

我国是一古老的文明国家,她的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诚然,世界上也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但是,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兴旺发达的却只有中国。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幸存”下来,而且,变得愈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上的奇迹呢?答案可能有多种,但最关键的是那种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并不断给予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呢?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虽然曾经历过无数次天灾人祸,遭受过无数次磨难和挫折,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这种植根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孕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和社会心理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于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而且,这种情感还可以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志士举不胜举,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的民族气节;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其内涵变得愈来愈丰富深刻。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第二、团结统一、宽容忠厚的民族意识。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代,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不断发展,融为一个以中原部族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倡行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精神。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种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的思想一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做人做事的潜意识原则。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在斗争中也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篇14:周易全解之否卦

周易全解之否卦

否卦主要讲要提防物极必反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心态结构,我们民族的强大,也在于我们能保持这样一颗清醒的头脑。

【原文】

(坤下乾上)[否](1):否之匪人(2),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六二:包承(3),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4)。 九四:有命(5),无咎。畴离祉(6)。 九五:休否(7),大人吉。其亡其亡(8),系于苞桑(9)。 上九:倾否(10)。先否,后喜。

【注释】

(1)本卦的标题是否(PT)。原经文卦象后无“否”字。否的意思是闭塞, 不好,与“泰”的意思相反。卦象是表示天的“乾”和表示地的“坤”相叠 加,以示陰陽阻塞,不相通畅。全卦内容仍然是讲对立面相互转化的道理。 (2)否:不好,这里指做坏事。匪人:败类,小人。 (3)包:用作“庖”, 指庖厨。承:用作“普”,意思是肉。

(4)羞:即“馐”的本字,意思是美 味。 (5)有命:君王有赏赐的命令。 (6)畴:谁。离:受到,得到。祉: 福。 (7)休否:不要干坏事。 (8)亡:危险,败亡。其亡其亡:危险到 了极点。 (9)苞桑:苞草和桑树枝。 (10)倾:覆灭,倒下。倾否:干坏事要倒霉。

【译文】

(否卦):做坏事的是小人,这是对君子不利的征兆。由大利 转为小利。 初六:拔掉茅茹草,按它的`种类特征来分辨。征兆吉利、亨通。 六二;庖厨中有肉,这对平民百姓是好事,对王公贵族算不 上好事。

六三:庖厨中有美味。 九四:君王有赏赐的命令,没有灾祸,但不知得到赏赐的人 是谁。 九五:不要干坏事,王公贵族知道就好。多么危险呵,国家 命运就像系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样。 上九:干坏事要倒霉。先碰上恶运,最后还是可以交好运。

【读解】

“泰”卦和“否”卦构成了相对应的一个组卦;泰是通顺,好, 否是闭塞,不好,二者相反相成。先讲好的一面,再讲不好的一 面,说明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到极点 可以变坏,坏到极点可以变好。由此,辩证的观点就全面地表达 出来了。

不好的症结在于阻隔,在于相互对立。明白好、坏相互转化 的道理,意在使人增强忧患意识,处世做人要时时小心谨慎,瞻 前而顾后,居安而思危,然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了阻隔,产 生了对立,就要想办法疏通、消解,把不利变为有利,把坏事变 成好事。

强烈的忧患意识,大概是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心态结构。翻检一下我们的俗语、成语中累积起来的这方面的智慧(如“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如 未雨绸缪”等等), 就可以发现我们的祖 先正是时刻怀揣着这种忧患意识从远古走来;我们民族强大的生 命力,也正在于在不断变幻的宇宙天地人间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 脑,以内在的智慧来对付各种不利的挑战。

篇15:周易全解之豫卦

周易全解之豫卦

豫卦讲的是凡事要三思而后行,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原文】

(坤下震上)豫(1):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2),凶。 六二:介于石(3),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4), 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5),大有得(6),勿疑。朋盍簪(7)。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8),成有渝(9)。无咎。

【注释】

(1)豫是本卦标题。豫的意思是犹豫、疑虑和预计、熟虑。全卦内容主要 讲人的思想行为。豫既是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所以用它来作标题。

(2)鸣:用作“明”,意思是明亮,这里把白天。

(3)介:夹。

(4)盱:意思是缓慢。

(5)由豫:即犹豫。

(6)得:得到朋贝(货币)。

(7)盍(he):合。簪:古时盘头发的一种头饰。朋盍簪:用朋贝作成簪笄。

(8)冥:晚上。

(9)渝:变故。

【译文】

豫卦:有利于封侯建国,出兵作战。 初六:白天做事犹豫不决,凶险。 六二:夹在了石缝中不到一天被救出来。占得吉兆 六三:思想迟钝糊涂足以让人后悔;行动缓慢不定,更使人 后悔莫及。

九四:经商先犹豫不决,反复考虑觉得会有大收获,便不再 疑虑。后来把得到的朋贝制成头饰 六五:占问疾病,会痊愈并长久不死 上六:晚上反复考虑,事情是成功还是有变故。 结果没有变故。

【读解】

作者显然是主张知行合一的,不赞成游移不定、没有主见、以 至影响到行动和结果。前三爻讲到犹豫不决的坏处,后三爻说的 是行动前要反复考虑,要求三思而后行。思想上明确之后,就要 坚决及时地付诸行动。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取得成功的一条原则。 认识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脑子里认识清楚了, 想明白了,行动才不会盲目;再好的想法和愿望,如果不踏踏 实实地付诸实践,只能是空想。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会有所 作为,有所成就。

从根本上说,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 它把人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进取、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逃避, 也不是一场充满幻想的白日梦。进取和奋斗就如同一场战斗:参与前反复思虑,想清楚后便投入。

篇16:周易全解之咸卦

周易全解之咸卦

《咸卦》讲的是梦境中的吉凶征兆,那么,梦境中的事物有什么吉凶征兆呢?

【原文】

(艮下兑上)咸(1):亨,利贞。取女(2),吉。 初六:咸其拇(3)。 六二:咸其腓(4),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5)。往,吝。

九四:贞吉,悔亡。撞撞往来(6),朋从尔思(7)。 九五:咸其脢(8),无悔。 上六:咸其辅(9)、颊、舌。

【注释】

(1)咸是本卦的标题。咸的意思是受伤。全卦的内容主要是就梦中所见的 生活琐事进行占问。标题的“咸”字是卦中多见字。 (2)取:用作“娶”。 (3)拇:大脚趾。 (4)腓(fei):小腿肚子。 (5)执:同“咸”,意思 也是受伤。随:用作“隋”,指股下隆起的肉。

(6)憧憧:即童童,意思是 往来不绝的样子。 (7)朋:朋贝,货币。 (8)脢(mei):背上的肉。 (9)辅:,意思是牙床骨。

【译文】

咸卦:亨通,吉利的占问。娶女为妻。吉利。 初六:脚大拇趾受了伤。 六二:小腿肚子受了伤,凶险。定居下来,吉利。 九三:大腿和大腿下部的内受了伤。伤后出行,会遇困难。

九四:占问吉利,没有悔恨。人来人往,实现了赚钱的愿望。 九五:背上受了伤,没有悔恨。 上六:牙床骨、面颊和舌头都受了伤。

【读解】

身体的某个部位受伤,今天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古人却相 信网运气的吉凶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在梦中出现,就更不是偶然 的了,所以当然得向神灵占问一下。其中很难说有什么深奥的.秘 密或微言大义。

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不留神的时候。倘若事无巨细都 得去深入挖掘某种深层原因,那日子恐怕就过得太累了,甚至到 疑神疑鬼的地步,简直会寸步难行。

当然,我们无意用我们今天 的看法去指责苛求古人;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或许可以说,梦兆这玩意儿,心诚笃信就灵,不信则不灵。

不过,心理分析学家们可能有充分的论据来反驳,证明梦兆 的深层心理根源。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不大容易懂得那些过分专门的理论,宁可相信自己的经验。经验显然更可靠一些。

篇17:周易全解之乾卦

周易全解之乾卦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那么。乾卦吉凶如何呢?

——吉人自有天象

【原文】

(乾下乾上)乾(1):元亨,利贞(2)。 初九(3):潜龙勿用(4)。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5)。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6),夕惕若厉,无咎(7)。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8)。 九五:飞龙(9)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10)。 用九(11):见群龙无首(12),吉。

【注释】

(1)乾是本卦标题。乾指北斗星,用来代表天。本卦的内容主要与天有关。 (2)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表明是两个吉占。元亨的意思 约等于大吉。利贞的意思是吉利的贞卜。 (3)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称,以 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陽性“——”,“六”代表陰性 “——”。一个卦画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们都是表示爻的陰陽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 (4)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勿用:不利。 (5)见 (xian):出现。龙:龙星。田:天田。大人:指王公贵族。 (6)君子:指有 才德的贵族。乾乾:勤勉努力。 (7)夕:夜晚。惕:敬惧。厉:危险。咎; 过失,灾难。

(8)或:有人,指贵族。跃在渊:跳进深潭。 (9)飞龙;龙 星。 (10)亢: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有梅:不吉利的占筮。 (11)用九: 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经》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为‘用六),专门表 示这两卦是全陽、全陰。“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陽爻将尽变为全陰爻。 (12) 群龙:等于说卷龙。龙卷曲起来就见不到头。

【译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 初九:龙星秋分时潜隐不见,不吉利。 九二: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族有利。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但 最终不会有灾难。

九四:有些大人君子跳进深潭自杀,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 九五:龙星春分时出现在天上,对王公贵族有利。 上九: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征兆。 用九:卷曲的龙见不到头,是吉利的兆头。

【读解】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那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 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西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到 16、17世纪 才有较大发展),按古人的思维习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 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 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 成为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 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甲需要某种精神支撑,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 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姑善良的 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 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

篇18:周易全解之丰卦

周易全解之丰卦

《丰卦》是讲经商漂泊的遭际,全卦的内容是讲行旅、商旅。

【原文】

(离下震上)丰(1):亨(2),王假之(2)。勿忧,宜日中(3)。 初九:遇其配主(5),虽旬(6),无咎。往有尚(7)。

六二:丰其菩(8),口中见斗(9)。往得疑疾(10)。有罕发若(11)。吉。 九三:丰其沛(12),日中见沫(13)。折其右肱(14)。无咎。 九四:丰其故,日中见斗。遇其夷(15)。吉。

六五:来章(16),有庆誉(17)。吉。 上六:丰其屋(18),菩其家(19),窥其户(20),阒其无人(21),三年不觌(22)。凶。

【注释】

(1)丰是本卦的标题。丰的意思是大,盛大。全卦的内容是讲行旅、商旅。标题的“丰”字是卦中多见词。 (2)亨:用作“享”,意思是祭把。 (3)假:用作“格”,意思是到达,至。之:指代祭耙的地方。 (4)日中:中午时分。 (5)配主:女主人。 (6)旬:意思是男女姘居结合。 (7)尚:支持,帮助。

(8)丰:扩大,增加,森:用作“菩”,意思是用草或小席拼接起来。 (9)斗:北斗星。 (10)疑疾:多疑的病,怪病。 (11)发:用作“废”,意思是天生残废。 (12)沛:用作“芾”,意思是用草盖房顶。 (13)沫:用作“昧”,意思是暗淡无光,这里是说日蚀。 (14)肱(gong):手臂。 (15)夷:常。夷主:常主。

(16)来:获得。章:用作“璋”,意思是美玉。 (17)庆,庆贺,誉:称赞。 (18)屋:指整座房子。 (19)家:指屋内。 (20)窥:意思是探看。 (21)阒(qu):寂静。 (22)觌:看见。

【译文】

丰卦:君王到宗庙祭祝。不必担心,时间最好在中午。 初九:途中受到女主人招待,跟她同居,没有灾祸。行旅得到了内助。

六二:用草和草席铺盖房顶,中午见到北斗星。行旅中得了怪病;买到残废了的奴隶。吉利。 九三:用草盖屋顶,中午出现了日蚀。折断了右臂。没有灾祸。 九四:用草和草席铺盖房顶,中午见到北斗星。途中遇到了老房东。吉利。

六五:获得美玉,大家庆贺称赞。吉利。 上六:房子大而空,用草和草席盖房顶。从门缝往里看,寂静无人,看来多年无人居住。凶险。

【读解】

这一卦写商人长期在外经商漂泊。从根本上说,谁都不愿漂泊,都愿意呆在家中过舒适日子,因为家毕竟是人天生所渴术的。但商人的目的是水钱,为此就得外出,买进卖出,四处游走,实际上是不由自主地选择了漂泊。

漂泊的滋味可以说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唯有亲身体验的`感受才会真切。这里的记述算得上丰富细致,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商人在途中与客栈的女主人同居,可见那时的性关系和婚姻关系是比较自由的。这同后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情形有天壤之别。女主人显然是个寡妇,否则不会那么顺利地与商人结合。那时的寡妇不必守节,能得到舆论的同情和支持。长期在外漂泊的商人需要得到女人的温情和帮助,本在情理之中。当然他也可能见异思迁,为女主人的美貌或贤慧所动而贪恋新欢。在实质上,商人的这种冲动,也可以说是漂泊者寻找家园的冲动的折射。

漂泊中的苦肯定多于乐,忧愁多于舒适:日晒雨淋,风霜雷电,山高路远,水深流急,忍饥挨饿,遭劫失财,亏本受骗,生病受伤,等等,这一切都不难想象到。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赚了大钱,满载而归,为此似乎可以忘却一切。总之,那时的商人大概还比较朴实,比较真诚,才会历尽艰辛不辞漂泊。这也与今天的商人大不一样。

篇19:周易全解之震卦

周易全解之震卦

《震卦》主要内容是雷电滚滚惊天动地,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

【原文】

(震下震上)震(1):亨。震来隙隙(2),笑言哑哑(3)。震惊百里,不丧匕鬯(4)。 初九:震来隙隙,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5),跻于九陵(6)。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7)。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8)。 六五:震往来厉,意无丧有事(9)。 上六:震索索(10),视矍矍(11),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12)。

【注释】

(1)震是本卦的标题。震代表雷电。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震”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 (2)隙隙(xi):,意思是恐惧的`样子。 (3)哑哑:笑声。 (4)匕(bi):勺子。鬯(chang):用黑黍和香草酿成的酒。 (5)亿:猜测。贝:货币。 (6)跻:攀登。九陵:九重山,指极远。

(7)苏苏:疑惧不安的样子。 (8)遂:用作“坠”。 (9)意:用作“亿”猜测。 (10)索索:用作“缩缩”,意思是脚步很小。 (11)矍矍(jue):意思是鹰隼看得远而准,比喻有眼光。 (12)婚媾:这里指亲戚。言:罪过。

【译文】

震卦:亨通。雷声传来,有人吓得打哆咳,有人谈笑自如。雷声震惊百里,有人手拿酒勺镇定如常。 初九:雷声传来,有人先吓得打哆咳,后来便谈笑自如。吉利。 六二:雷电交加,非常危险,商人担心损失财物,翻山越岭赶往市场。有人告诉他别赶了,七八天就可弥补损失。

六三:雷电让人疑惧不安。在雷电中前行,没遇上灾祸。 九四:雷电从天上掉落到地面。六五:雷电闪来闪去,十分危险,心里想着不要有损失和事故。 卜六:雷电交加,有人行动小心谨慎,日光四顾。出行,凶险。雷电不会击到他身上,而击到邻人头上。没有灾祸。这大概是因为邻人做了错事吧。

【读解】

在所有的自然现象中,恐怕少有像电闪雷鸣那样令人触目惊心的了:有声有色,撕天裂地,震撼人心。对古人而言,雷电也是最不可思议的: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魔力在操纵着它?答案被归结到在天上的神灵,被归结到“雷公”发怒,要惩罚人间的恶人坏事。于是,有了“报应”说。据说,做了坏事要遭电打五雷轰。据说,人受了不白之冤也要引起“雷公”震怒,可以发出晴天霹雳。

今天,我们早已懂得了雷电产生的原因,抹去了罩在它之上的神秘色彩,并且有各种防范雷电伤害的手段措施。“雷公”被解了密。

然而,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当一切“密”都被解除之后,这个世界也许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倘若这世上没有了神秘莫测的黑夜,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概人们再也写不出忧郁美丽的诗歌了。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人们相信了“雷公”的存在,在行为上多少会有所戒惧,不至于那么肆无忌惮。

所以,我们还是愿意看到“雷公”在天上存在,怒目俯看人间的一切邪恶,并发出怒吼。

篇20:周易全解之讼卦

周易全解之讼卦

讼卦是主要讲解争斗的一卦,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纷争,那么,在纷争中要注意什么呢?

纷争不可避免

【原文】

(坎下乾上)讼(1):有孚,窒惕(2),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 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3),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4),归而通其邑人三百户(5)。无眚(6)。

六三:食旧德(7)。贞厉(8),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9)。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10),终朝三褫之(11)。

【注释】

(1)讼是本卦标题。讼的意思是争斗。本卦的内容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纠 纷和斗争。 (2)窒;用作“侄”,意思是戒惧。窒惕:戒惧警惕。 (3) 永:长久。不永所事:做事不能坚持长久。 (4)克:胜利,成功。 (5) 通( bu):逃亡。邑人:采邑中的人,实际上是奴隶。 (6)眚( sheng):灾 祸,过错。

(7)旧德: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 (8)厉:艰险。 (9)复:返回。即:服从。命渝:命谕,指判决。 (10)锡:赐。鞶(pan) 带:皮革做成的大腰带,供身居要职的'贵族佩带,这里借指官位。 (11)终朝:一整天。褫(chi):剥夺。

【译文】

讼卦:抓获了俘虏,但要戒惧警惕。事情的过程吉利,结果 凶险。对王公贵族有利,对涉水渡河不利。 初六:做事不能坚持长久,出了小过错,而结果吉利。 九二:争讼失败,回到采邑,。邑中奴隶逃跑了三百户。没有 灾祸。

六三:靠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过活。占卜的征兆险恶, 结果吉利。如果参与战争,不会获胜。 九四:争讼失败,返回服从判决。占问平安,得到吉兆。 九五:争讼。大吉大利。 上九:君王赏赐官职,但一天之内三次将赐予的官职剥夺。

【读解】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免不了有争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争斗的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或者为权力,或者为金钱,或 者为名誉,或者为恋爱婚姻,或者为家务琐事……一言以蔽之,人 们之间的争斗,总与利益有牵涉。小则动口舌、动手脚,大则动 干戈、搞暴动。讼卦为我们展现的,便是几千年前古人争斗的真实图景。

争斗未必全是坏事,其中肯定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与反动 的原则区分。参与争斗也未必是好斗,《水许》中的英雄好汉是被 逼造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世事的险恶,多半映衬出人 心的险恶。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总会伴随着争斗,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

相关专题 周易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