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小可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可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100条建议》读后感

学校推荐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其中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印象最为深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书中一直在要求教育同行们学习,学习,学习。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其他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这两年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

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成为名师,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如流水一样被我荒废了,而我依然一无所获。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 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这位大教育家给我们的100条建议,深化细致它的内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篇2: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篇3: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篇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介于纯理论类读物与纯实用类读物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读这本书,感觉亲切、可读,更切合我们专业成长的需要,能促进我们业务的提升与反思。

“我的情绪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诉我们工作态度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自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得出不同的结果: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人产生乐观的情绪;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时,不妨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的焦点,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让自己走出阴霾。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

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它的内容很多,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

以前接触过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大体偏向于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理论类读物,一种是纯实用类读物。纯理论类读物大多,内容复杂深奥,有点纸上谈兵似的,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纯实用类读物一般属于幼儿教师随手可用的书籍,幼儿教师们想用的时候就垂手可得,往往深受老师们喜爱。但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升与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可能束缚了幼儿教师的创新和反思的动力,出现了照搬照抄的局限性。《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本介于这纯理论类读物和纯实用类读物两者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益,更切合其需要。以“建议”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到亲切可读,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共鸣,充实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内容涵盖了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详尽而又不拖沓。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很深,我做幼儿教师已经有许多年了,自认为从事幼教行业这么久了,对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已经不用再去阅读书籍也能详细回答了。但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不管哪个行业你的经验再丰富,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这本书让我最喜欢的内容是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做一个孩子眼中最美丽的老师,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丽的幼儿教师呢,暂且不管你的外貌美不美,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塑造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你就是一个美丽的老师。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幼儿教师不仅要仪表美,还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当旁人在寻求周围美的事物时,其实幼儿教师就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美丽的风景线。

近两年来在全国各大型幼儿园掀起了教师阅读学习《给幼儿教师的建议》的热潮,因朋友帮忙我也拥有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刚拿到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情不自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华美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学前班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是在小学的学前班,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学前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开学新接一批孩子时,我会张开我的怀抱,亲近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也没那么可怕,使他们对这陌生的环境少一丝的畏惧,尤其是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对亲人的依恋,那我首先每早会亲切地迎接他们,给他们一个怀抱,送上一句“早上好”,安抚他们的情绪,转移分散其注意力,给他们摆道理,激励他们好好表现为他们的小花花上添花,使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本学期班里来了位周寄的新生,由于是中途插班,表现的很胆怯、孤独,开学的第一天我给他一个怀抱,鼓励他(说一句,今天一起加油哟),转移他的注意力,培养他上学的积极性。课间我有目的地接近他,与他说话时总是搂着他或拉着他的手,挑一些他喜欢的话题,特意安排比较活跃周寄的孩子与他一起活动、玩游戏,平时给他设计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唱歌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慢慢地变得活泼起来,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已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了。

平时张开我的怀抱拥抱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当孩子踊跃地回答问题,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孩子按时、主动地交上作业,作业有进步了,孩子进餐速度变快了,孩子今天入睡快了,今天睡午觉了,孩子活动时遵守游戏规则了,学会互相谦让了,孩子今天礼貌待人了,孩子今天排队队伍整齐了等等的细节我都可以送上一个亲亲的拥抱,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发放午点时,袁莉莹突然对我说:“杨老师,我喜欢你的声音,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杨老师,我也喜欢你!”“杨老师,我也爱你!”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高悦华小朋友,她妈妈在放学接孩子时告诉我说:“孩子在家总说很喜欢杨老师。”当时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非常的高兴,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篇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一、《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1、《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2、《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3、《兴趣的秘密何在》

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教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是读书让我们聪慧明理,是读书让我们登高远瞩。有人说,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给教师的建议》多次提到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有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我为它准备了一辈子,但最直接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

传统的教学标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总有一天,当这桶水用完后,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呢?我想,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和心灵深处的震撼。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理应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旦读书成了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会告别浮躁、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宁静和淡泊。其实,读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过去,有人说教师生涯是“一支粉笔,两袖清风。”未免有些感伤,有点落寞。如今,当众多的人把教育之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感受到责任之重。前途漫漫何所依?书卷飘香伴师行!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差生”的指南针

“差生”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大脑迟钝”的学生。他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学生费加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四、《给教师的建议》教会我们做到“爱心、细心、耐心、慧心”

1、基本素质——爱心

“爱心”是为师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学生,孔子说:“有教无类”。对全班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工作关键——细心

教师工作是门细活计。教师管的事特别多、但却要求特别细。大至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教师操心。因此教师应具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六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教师的细心是洞察学生思想行为的航灯,是班级常规工作的钥匙,是教师工作的关键。

3、工作秘笈——耐心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特别强调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耐心去开导学生,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循循善诱的指导他们,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这句话说得就是如此。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作为一名教师所不可欠缺的。耐心——教育永远的希望!

4、神奇钥匙——慧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探察他们的心理,重视他们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营造和谐、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提高、发展、成功。实践证明,慧心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篇6:《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家长一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而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篇7:《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从寒假到现在,我已经大致的翻遍了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里面有一条是建议教师要有宽容精神的,尤其吸引我。前阵子我读了一本书,叫《宽容学生》,现在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宽容的感觉。宽容是爱,宽容更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虽然我执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可是我对这宽容学生却特别有体会。可以说我品尝到过宽容的甘甜,它是那么的使人激动,又感到欣慰。

宽容是种美德,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同样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从不因为一件学生做错某件事而大声呵斥他,因为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人并非完美,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我总是让学生自己来找错在哪里,当初是怎样想的,现在是怎样认为的,我不罗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常常让他们自己来找问题出在哪,因为我觉得寻找的本身就是一种反思,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反思自己过去做的事中哪些是对而哪些是错,是一种清理思路的做法,因为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在他们做错事时,我不骂他们,我以提建议的方式,给他们列举如果这样或那样处理会不会比现在这样的结果好很多呢,我觉得这样比对他们说你应该怎样要好的多。我也不会因为几次犯错就认定他是个品行坏的学生,我觉得人都是发展着的,尤其是学生,更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上说在课堂上要宽容、尊重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语言平和委婉,尽量做到心中有学生,当学生课堂回答有困难时,不责怪,不漫骂,更不嘲笑,而是耐心地走近他,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把心中想说的,能说的表达出来。我上课就是这个样子的。刚从大学里出来,我向往的课堂是轻松有趣,自由发言的,我想让我的学生上我的课就像是一种享受。我的课堂不拘谨,我允许学生自由发问,当你有不懂时可以随时举手发言,所以学生上我的课还是挺有兴趣的,因为他们喜欢我幽默的语言。当他们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总是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当他们不会回答时,我就换种方式启发他来思考问题,我让那些学生在课堂上重拾自信。

宽容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堂之外,只有当宽容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当我宽容的对待我的学生时,发觉自己的心情越来越平稳了,遇事都能冷静考虑,对学生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事情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决,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我欣慰的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已经开始把我当成朋友了!我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他们什么事都愿意和我讲。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犯错的机会更大。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老师要帮助教育他们,实践证明,他们能改正过来。宽容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蕴含着班主任对他们的无限期望,它跟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今后,我将努力耕耘在宽容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地上,使其硕果累累。

篇8:《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读了这位伟大的前辈所写的书后,这句话给了我最大的影响。也许苏霍姆林斯基所编写的这本书针对的并不是我们幼儿园教师,但是,教育是相通的,在他写的这本书当中,我同样领会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职责,我们应注意的细节是什么。在书本的前几页当中,他就提到过,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怎样的阻碍和困难,才可以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新教师所要挑战的,以及想要迫不及待达到的目标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我还是一名经验浅薄的教师,在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过程中,千万要时刻保持清醒,仔细参考幼儿的性格年龄特征以及他们自身的特征。尽自己所能,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要求。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这份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却不联合实际情况,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我们的工作,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这句话用在幼儿教育中最适合不过了,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触。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他们是脆弱的,敏感的,需要老师们悉心的呵护和引导。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的小孩子总是很心急,为什么我这么用心的教他,引导他,还是学不会!“我不是说了很多遍了吗?你怎么还不明白!”“为什么你反应总是这么慢!”“你这样做不对!”这些老师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在想,为什么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他还是听不懂。殊不知,我们这些“无奈”的话语,正在毁灭一位自信,向上的心灵。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天呐,我什么都不行,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才真正是一种悲剧性的情境,它使儿童的心变得粗暴,对什么都无动于衷,而他们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的谈话,避免被批评,避免惩罚,开始说谎。这对于教育来讲是失败的。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我们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所谓的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避免自己焦躁的那颗心,而毁灭他们幼小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教会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来看待幼儿,同时,也告诫自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阅读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只有多阅读,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篇9:给教师一生建议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读后感触很深,其中印象很深的是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之二十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苏氏曾经说过,当学生感到老师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其实已经失败了;教育界也有用“大巧若拙、大言无声”来诠释无痕教育,我觉得皆有道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对无痕教育的初识,我认为教育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过程。

“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

“无痕的教育”是一种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样也要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无痕的教育”正是追求这一成功的教育。

“无痕的教育”是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教育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对话,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也不是我们一向追崇的“循规蹈矩”,而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会有更充分的对话,才会有教育的创造、教育的快乐、教育的享受与富足,以及双方的共同发展。

追求“无痕”的教育,应该成为育人的一种理想境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一位着名作家说过,写作的最佳技巧应该是无技巧。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不露痕迹”的无声教育――无痕教育,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育效果,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反观现实的教育,作为育人的学校,作为育人的老师,面对调皮的、犯错的学,面对犯了错甚至自己还不知错在何处的孩子,我们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为数不少的为人师者缺乏足够的宽容与耐心,面对有过错的学生,有的教师讽刺、挖苦、嘲笑,有的甚至体罚变相体罚,以此来育学生,有的虽方式委婉,但大多数直面学生的错误。也许他们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稍有小错,就急不可耐地将最完美的答案揭示出来,殊不知这么做或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长此以往,学生因为怕犯错误,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不敢尝试,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到那时,再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他们张扬个性,恐怕就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望了。正如同母亲的勤劳往往养成女儿的惰性一样,过于“有为”的教师也只能育成碌碌无为的学生。

是的,你一个不经意的爱抚,你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你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你看似不边际的问寒问暖,你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你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这不就是“无痕教育”的魅力所在吗?

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无痕的教育”不正体现这一教育思想吗?

篇10:给教师一生建议读后感

在看过周成平教授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后,我觉得感触颇深,获益匪浅。当看完全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周教授为什么要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放在第一章的第一条建议。周教授把爱与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水与水池的关系,事实正是如此,教书育人不是机械的重复劳动,如果缺少了爱,就像无水干涸的水池,也让后面的教学育人成为空谈。 “教到深处”是情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气 ,是对学生的关爱让我们愿做红烛,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们甘为人梯。

关爱学生――教师必备的情感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们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可关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一个真正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不仅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而且在对学生信任、期望中提出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方式对待学生。未成年人身心都是敏感柔软的,而任何学生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由于学生之间的年龄、生理、智力等诸方面的差别,提出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满腔热忱地爱护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特别是差生的转变不是做一次两次工作就能见效的,他需要我们极大的耐心去慢慢灌溉,只有心中存爱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期盼在现在这个日渐繁杂的现实中,用爱守住这片柔软的纯净。

“严”与“爱”――教师必备的辩证法

热爱学生就 必须 严格要求学生,赞科夫说 过 :“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与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严与爱,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不爱护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严格要求。 但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我对遇到的淘气的学生,不会一味的简单粗暴地批评,而是试着用关爱打动他们,消除隔阂,沟通情感,给予他们表现机会,让他知道我的尊重和期望,在达到我的要求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来让其获得自尊、自信、自爱,诸如此类。爱学生,他们会感觉到,接着他们也会热爱你。学生不是抽象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实际情况,只有足够的爱心才能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热爱事业――教师必备的精神动力

此外,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 热爱教育教学工作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感情和前提,是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自己快乐、幸福的源泉。爱自己、爱工作,使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谐相处,工作着,快乐着,美丽着,才是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 我们不断学习看书,进行知识储备也不是仅仅为了明天的课程,而是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对书本上的知识缺乏了足够学习的兴趣,只有不断用实用的新知识勾起他们的兴趣,才能引领他们到知识的海洋中。 如果作为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将情何以堪 。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也要成为益友,身教胜于言传,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时刻谨记自己的老师身份,不断完善自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亲和力,才能做到让学生爱戴,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育人育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时刻心中存爱,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牢记陶行知老先生的忠告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你的教鞭下游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只有心中存爱,我们才能远离消极、事故,才能戒骄戒躁,真正的与学生贴心相处;只有心中存爱,我们才能专心的准备每一堂课,才能真正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心灵共舞;只有心中存爱我们才能将教育工作当成一种景致,一种身心乐趣的享受,在开心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篇1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篇1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学成于思,反思我的教学之路,这三年来,我总是在想: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会我的学生。通过学习,现在更多的思考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原来总是将学生当作容器,拼命地往里灌,照顾得是如此的精心,考虑得如此地细致,教学的效果是:费力不讨好。现在,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指导更多,遇到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笔记,是下一个阶段我需要研究的问题。教会学生思考,展示思维的轨迹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个建议提到“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教了两年多的六年级毕业班,在教学中,对于自己有如一种煎熬。一直将学生视为瓶子,拼命地往里面放东西。学生不会流畅地阅读,阅读就是会做选择题。阅读中没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搜集知识,更不会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呼吁所有小学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作为小学的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少抱怨,从低年级就要花力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高年级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迟了,六年级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龟兔赛跑,追得太累,压得人喘不过气。

相关专题 读后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