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思考论文

吐槽┐吐泡泡吐泡泡oO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吐槽┐吐泡泡吐泡泡oOo”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思考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思考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思考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进入转型期。随之,农业经济也进入调整期,出现了新的特征。面临转型期,农业经济只有不断的发展并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笔者主要就经济转型期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为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国属于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所有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如何利用经济转型这一特别时期,管理农业经济,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的目的,需要我们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转变管理模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经济转型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是首要条件,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主要从销售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实施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过于片面化。为了应对经济转型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应该细化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完整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把控。比如在农业的苹果种植中,传统的苹果种植管理方案主要集中在苹果成熟后的销售问题,农业劳动者和乡镇管理人员只会动脑思考如何将苹果运出去,或者如何才能让苹果卖一个好价钱。而经济转型时代背景下的苹果种植则不同,首先在苹果成长过程中就要建立一个营销体系和方案,注重苹果的品牌意识,录制和推广苹果的生长过程。其次,在苹果成熟时再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对苹果进行销售,这样的经济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新时代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需求。

二、促进城乡融合

城市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相比于农村具有很多优点,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要积极融入城市经济管理方法,加强城乡循环的流通接触,促进城乡融合,是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办法。具体实施办法有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传统的城乡之间的联系是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农村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与城市间的交换,随着工业化革命不断推进,农村的农产品加工势必会朝着工业化的发向发展。所以,城乡之间的联系会因此变得密切。因此,增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生产要素的循环,是农村经济创新型管理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推动农业产业转变与升级

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科技化方向转变,科技是当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将农业产业与科技融合,可以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具体措施主要是在农村建立科技服务站,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在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随后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案。首先,农业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资料管理、种植技术培训管理、高效率化的交易管理以及农业生产器具的管理。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系统管理需要解决农民卖货难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农业产品和畜牧产品收购与出售平台。最后,农民养殖牲畜或者种植农作物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农村的经济管理需要为农民提供金融信贷业务,简化信贷程序,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民提供前沿的技术培训以及指导,对于不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农民来说,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帮助农村所有劳动力解决收入问题。

四、合理科学的规划

农村经济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在了解每个农民的实际想法的基础上,结合高效率的科技管理办法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可以聘请农业专家,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并走入农民家中,听取每个农民最真实的想法,最后制订出符合农村实际发展与农民最根本要求的方案,最后在农村大范围内实践并推广。

五、扩大资金投入

经过实际分析发现,许多农民有扩大自己农副产品生产规模的想法,但大多数想法都止于资金困难。支持农民创业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首先,农村经济管理应扩大资金投入,而传统农村经济管理中,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申请政府拨款,但是经济转型背景下,这一方式已经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利用招商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其次,政府应对这一举措提供支持,推出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这样才会有更多地企业愿意投资,这样既能发展乡镇企业,又能加快建设新农村,还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举多得。

六、建立一批高素质人才

农村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这一状况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培养一批适用于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政府可以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家乡发展,比如搞大规模农副产品养殖或者当村官等,如今这一举措已经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实现,新闻时常报道“某某大学生养猪月入万元”“某某高校硕士回乡做村官”等。其次,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农村很多生产都走向机械化,大规模机器设备的引入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经济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开展免费的技术培训班,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

七、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

农村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就需要农村经济管理策略要达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要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首先要调整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古老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增长应做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收益以及措施新颖等,主要有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率、集中培训和集中管理等办法。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和操作方法,创新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资源循环使用,利用牲畜粪便制作农家肥、利用农作物秸秆制作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其它农业肥料制造沼气等,使一些原本属于废品的农业产品变废为宝,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是农村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八、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创造一种人性化的以农民为中心地位的氛围对经济管理创新极其重要,以农民为主体可以使农业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效率,而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脚步就要加强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农业生产对人才的吸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深刻关心每一位农民的切身问题并给予有效地解决措施,并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理念,促进先进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推广。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农业劳动人员老龄化,因为很多年轻的农民不愿意留在家乡务农,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给与农民一定的政策鼓励,促进年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样能加快农村科技化生产模式的脚步,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也利于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其他办法还有注重加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引进力度,主要促使是加强引进科研人员的资金投入,加大农业科研人员的鼓励制度,解决农业科研人员在指导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问题,对农民进行思想理念的指导,让他们意识到科技带给农业生产的巨大好处,使他们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最后在多方面的配合之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和转变。

九、结束语

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是一个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提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变与升级、合理科学的规划、扩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高素质人才以及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等多方面方案共同进行,计划一些农业科研专家的具体指导,在大量实践之后,寻找到一批应对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管理办法,并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实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伟,朱润身.试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J].科研管理,(3):141-145.

[2]王丽媛,刘嘉南.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促进转型期农业经济腾飞[J].吉林农业,(20):55.

[3]艾尼瓦尔吾加木尼牙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7(12):15.

[4]司马义玉素甫.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南方农机,2017(14):123.

篇2: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篇3: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

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

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

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

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

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

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3]王厚俊,徐妍.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探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3:1-4.

篇4: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在中国主体经济建设中,搞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等问题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增长。为此,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那么,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三农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进行了简述分析,以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更好的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紧随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农业管理模式需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需要进步优化。在新农村大力建设下,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造福农业,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但是,由于缺乏实施“三农”政策和加强农业体系,基层政府还没有建立实用的农地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尚不高,农业科技装备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完善,从而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的实现[1]。

1当前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几个问题

1.1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和体制建设相对滞后

其一,我国农村土地仍采用小规模种植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此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开始进城务工。这导致了一些留守老人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这部分群体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此外,由于土地承包制度的直接影响和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转移到愿意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农民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长期滞后。其二,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发展较小,缺乏相应的抵御经济风险等。不能有效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业集中生产的推广和实施[2]。

1.2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产销联动机制效率较低

其一,农村金融产业体系的缺失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优化。中国农村经济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要实现转型,必须用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效能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财政资源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和改革。其二,农业经营者对农业产业没有一个好的、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技术不能有效的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增加农民的实际经济收入。所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3]。

1.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落后

其一,农业经济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实力不够。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效率受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地方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给予应有的全力支持,所以不能够为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其二,在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很低,相对来说,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教育队伍与科研队伍都有着一定的规模,由于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农业科研工作,从而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推广。由于资金的缺乏,一方面导致农业科研人员无法把他们所有的精力放在农业科研工作上,另一方面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也非常严重,这些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

2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几点策略

2.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建设

鉴于现阶段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必须做好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与此同时,要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地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推进土地征用改革制度,严格规范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组成部分的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另外,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农村管理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网络化的'管理,加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保障农民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4]。

2.2积极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过去的农业产业结构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现在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应尝试着开发多元化的农产品产业结构。根据当地特定的条件,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无污染的、健康的农产品,支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形成区域农产品的特点,从而延长农产品价值链,农民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3提升农业科技设施使用水平

随着我国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备受着农业经济管理者的关注。为此,农业经济管理者应迅速增加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耕地和农产品的质量,借助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可有效的节约农业生产和收割期间的劳动力本身消耗。那么,农业经济管理者在使用各类农产品机械化设备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农机设备安全操作说明使用,以确保农机设备能够安全的使用。

3结束语

总之,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限制了农村整体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人员需要深入农村进行实地研究探讨,继而有效提高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37(05):158-159.

[2]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12):23-24.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42):58.

[4]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51.

篇5:农业经济管理论文500字

1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1.1粮食的产率较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大都是农民群体,在对农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时候大都是延续传统的经营方式。相关的上级部门也并未开展先进技术的教习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浅薄,在对土地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地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综上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率较低,进而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1.2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不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的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3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发展形势。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会为了增产或者是其他的目的对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地造成直接的污染,化肥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板结等土壤问题,而农药会对水资源和农作物造成污染,而且农村存在开荒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且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抑制。

2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建立农业循环的经济模式以适应低碳经济

受到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影响,农业应该实行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土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非常低的,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行农业的循环经济。农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完善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共同进行。应该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更好的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的实行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之后,有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实现经济上的增长。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施行。

2.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低碳农业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农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使其了解到先进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益处;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农机的使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

3.总结

低碳经济下,对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是促进农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的农业发展方式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的能源问题。在对农业的发展方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生产的改革理念,合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500字]

篇6: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摘要: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7: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农产品的连年丰收供给充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业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式转变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增长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更加市场化。

这一切的变化都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是目前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1.农业经济管理

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 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篇8: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信息维系着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

我国农业的经济形势实现了质的飞跃。

农业生产与经营增长迅速。

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模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和开放化。

篇9: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和共享经济信息资源。

实施农业信息化是加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面对WTO的挑战、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可及时传播市场信息,帮助农业生产者特别是农民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

针对农业涉及因素复杂、区域性和时空差异大、生产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特点,信息技术有助于广泛集成各种农业单项技术,优化农业技术体系,向农民和农村快速、远程传播各种科技知识,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生产管理和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通过信息技术,可实现对家庭生产状况和资源环境的有效监测、预警,服务于政府决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成为新阶段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平台。

可见,农业信息化既是一个明显的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同时,寄托着政府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利益的追求。

三、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步实施信息化

首先要根据当前信息业在全球的发展总趋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为恰当的技术集成和组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

而且要根据发展目标列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实施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发展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农业信息资源,要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建立稳定的涉农信息收集、沟通渠道,农产品进出口、库存、配额、外经外贸等信息,开发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源。

2.促进软硬件发展,提高信息化经济管理水平

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工作还有着设备不齐整、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较差、经费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培养。

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端正管理者的工作态度.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

让管理者掌握最新的管理手段,适应农业的发展需求。

还要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资金的投入,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我国农业经济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还很欠缺,很多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农业实践应用脱节严重。

从而导致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难以提高,难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我们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培育农业市场需求,切实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起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

也就可以实现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

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程度还是比较低。

因此,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篇10: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近几年,我国农民增产不增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信息和供求信息匮乏、滞后造成的。

市场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市场需求决策好生产经营,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满足市场农业对农民的要求,只能依靠信息化来完成。

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的准确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证农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能从根本上更好地保证农民在农业领域的切身利益;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更好地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对于身为农业大国的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篇11:当代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当代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当代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当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及其优势2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农业也不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为使我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农业现状,并且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最终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实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当代 创新 优势

我国的三大产业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而作为三大产业中的基层产业,农业已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

篇12: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论文

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现状,研究了农业经济管理中新的政策方向,剖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基础地位,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收效,但与一些世界强国的农业经济水准还存在着发展阶段上差异。因此,为了更加科学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全局发展,需切实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剖析,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相关专题 经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