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nono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nono”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Journalclub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针对我国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中Journal club缺乏有效组织的现状,作者通过实践体会提出一系列关于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选择高水平论著进行解读、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及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等改革方案,旨在对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有促进作用。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传统研究生教育中的填充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缺乏创新性,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Journal club”在国内被称为文献报告会或文献沙龙,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历史较长并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近年来在国内科研院所开展较多。Journal club作为一种文献研习模式,能够提高研究生阅读和理解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学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所以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带领课题组的研究生定期举行Journal club,在开展的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Journal club虽然在国内一些研究院所已开展较多,但模式尚不成熟,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如一些研讨会常流于形式,汇报者所选取的文献范围较窄或未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与会者参与度不高、互动较少及缺少批判性思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Journal club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二、改进的方案

1.主持者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

Journal club 要有效地开展,主持者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主持者可以是研究生导师也可以是研究助理。一般而言,主持者学术水平越高报告会的参与率就越高,获得的效果会更好。Journal club 开始前,主持者需要制定有效的组织形式。首先是研讨会举行时间的确定,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Journal club,应尽量选择多数研究生能参会的时间段并定期举行,如晚上或周末,每次一两人,一两小时为宜;其次,主持者应规定文献的大致范围,报告者可以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研读、报告和深入解读;主持者应提前一周左右发放报告者所选文献材料以使参会者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提高与会者的参与度。

2.报告研究生选择高水平论著并进行详细解读

报告研究生应以已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半年左右的二年级研究生为主,报告人应在既定领域内选择近两三年发表的高水平论著,这些论著应尽可能反映学术前沿动态或与本人课题相关,文献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主持者与报告研究生本人共同把关。文献选好之后,报告者需要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和深入挖掘。除了要研读文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外,还要对文献的研究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延伸阅读,如这篇论著的前因后果,作者发表在其他杂志的相关论文等。报告人只有对文献进行深入透彻地解读才可能将文献完整地呈现,才能将更多背景知识传递给与会人员。在文献报告的时候,报告者应制作精良的PPT以协助演讲,这对报告研究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次锻炼语言凝练和表达的机会。

3.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

Journal club的参加者主要是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会者应该提前对文献进行阅读,对文献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有较完整的认识。参会者只有对文献有大体认识才能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与他人进行深入讨论,才可能真正地参与其中。此外,还要主持者进行引导讨论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应包括论著的研究思路、设计方法是否合理,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及研究有无需改进之处等,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生讨论的兴趣并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

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建立效果评价机制有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估,也将对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以评促教[3]。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1)是否提高了研究生查找文献及深入阅读文献的能力;(2)是否提高了研究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3)是否则提高了研究生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4)是否对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有促进作用。主持者可以基于以上原则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这种评价机制中,研究生参与文献报告会的次数,所报告文献是否属于高水平的论文,对文献的把握、解读和演讲的能力,参加讨论的积极性,所提出问题的科学性及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等为参考以综合评价Journal club的教学效果。

综上,要让Journal club 在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发挥促进作用,需要主持者进行有效的组织,提高研究生的参与度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其中专家的参与、点评及讨论引导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Journal club教学将对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篇2:整体医学在妇产科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整体医学在妇产科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医学模式是包含健康观、人体观、防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人们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医学的总体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理论。整体论医学模式是实践医学的正确的指导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其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所需的。整体论医学模式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努力才能实施应用到妇产科诊疗中的各个环节,并且培养出卓越的适应时代的医学生。

1、整体医学模式与妇产科诊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一步步显现出它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这种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疗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它是一种忽略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整体性的医学模式。从1980年以后,这种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渐渐向整体论医学模式转变。两者根本的不同就是整体论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健康与疾病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其主要重视功能恢复,并且以人为中心。基于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认为这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医学模式。所以,生物医学模式和整体论医学模式之间很难进行自然转变,需要我们积极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妇产科诊疗活动中全面开展整体论医学模式的实施。其强调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这种模式就要求妇产科医生在诊疗疾病时,既要关心患者躯体的不适,还要关注其家庭及社会因素、工作及自然环境、其心理状态,这样有益于全面评估诊疗患者。

2、PBL教学与整体医学

PBL教学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目前,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已经实施PBL教学,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理念的培养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完善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将整体医学与目前较畅行的PBL教学模式相结合,寻求最佳的切入点,以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已经开始实施PBL教学,其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其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可是其弱点是整体医学中人文因素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分量较轻。因为妇产科自身的特殊性,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素养知识,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妇产科学及其临床诊疗过程中并未重视整体医学及其相关人文培养。那么如何在妇产科教学实施PBL过程中结合整体医学及人文教育呢?实际上整体医学包含在大多数妇产科学PBL案例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妇产科学要求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所以更应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意识。

妇产科医师诊疗疾病的能力是由逻辑与思维能力决定的,正确的逻辑与思维又是由正确的整体医学观决定。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该着手从医学教育方式上开始,从“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向“全面整体教育”转变。医学教育在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以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技术为主,使得我们医学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使得“人文关怀”在妇产科诊疗活动中明显缺失。而在新的整体论医学模式下的对医学生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及技能教育及其与之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得医学生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自主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再者,在教育内容上,从“以专科为主”向“全科教育”转变。目前学生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很难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因此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开展整体医学势在必行。全面掌控患者病情,并为患者进行心理调适、预防疾病、疾病康复等多方面指导,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功能。

3、教学实行途径

根据妇产科课程设置不同的—拟场景,选取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扮演病患,该患者可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请学生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指导;例如: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后,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在目前由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整体论医学模式转化之后,患者术后的化疗目的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是应该按常规进行足量多次预防性化学治疗,还是我们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生理状况以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将这呰因素与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来制定后期的治疗方案。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分析讨论后,认为医学人文因素在患者的制定方案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采取PBL教学法,在讲授妇产科学专业课时加人医学人文精神,以及涉及的相关伦理学知识,例如在教授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时,在讲解常规诊疗时,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对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思考、分析及判断。在教学查房中教师不仅仅教学生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教授医学生学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为患者开具正确的相关检查,教授学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给与患者准确的治疗。并且同时应进行医学伦理查房,检查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自主选择权、隐私、知情权,是否落实。教导学生问诊时注意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使得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了解患者的义务与其享有的权利,尊重关爱每一位患者,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来全面诊疗患者。

4、PBL与整体医学相结合的重要认识

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医学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了避免妇产科医学生将各个分支学科割裂开,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整体医学与PBL适当结合,目的是教会学生认识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外界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重要性,还要教会学生认识机体的每个器官的功能及其间的互相影响;培养学生认识对于疾病的正确全面诊治是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最终达到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教育人文相结合的目的,能够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品质、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精湛医术的卓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对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与整体医学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篇3:微电子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微电子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也在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的发展也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三个重要发展领域以及仿生系统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当今最新进展介绍生物医学和微电子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发展。

生物医学电子学是由电子学、生物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边缘科学,为使得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方式更加精确和科学,所以将电子学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精细的复杂系统,它形成的生物信息处理的优异特性将会给电子学以重要的启示,使电子信息科学以其为一个发展研究方向。在生物医学与电子学交叉作用部分中最活跃、最前沿、作用力最大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微电子技术。

它主要表现在:

1)实现生物医学电子设备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是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体现在神经电极、生物医学传感器、监护技术、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等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其微型化;

2)按照目前微电子器件微型化趋势,医学器件尺寸很快就会达到分子和原子的水平,为人们更加精确地研究生物体提供了条件;

3)借鉴生物医学的最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以下将主要从生物医学传感器、植入式电子系统、生物芯片这三个方面结合当前国际上最新进展来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1.1 生物医学传感器

生物医学传感器的作用是把人体中和生物体包含的生命现象、性质、状态、成分和变量等生理信息转化为与之有确定函数关系的电子信息。生物医学传感器是连接生物医学和电子学的桥梁,所以说它是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一项最关键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生物传感器等。

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生物医学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微型化,因为它是实现生物医学设备集成化和微型化的基础,它发展将使得生物医学的测量和控制更加精确即达到分子和原子水平,从而把生物医学带入一个崭新时代。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传感器在集成化和微型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微电子和微加工技术以无机物为材料的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CMOS工艺传感器的研制和设计;2)充分汲取了有机物的优点利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相结合的生物医学传感器。

比如基于神经细胞的`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 以及微生物传感器等。3)多传感器的集成技术、融合与智能化技术,这样不仅满足了对参数测量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相互有影响的参数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4)纳米技术与微电子机械技术这些新的前沿的微电子技术的引入,为纳米封装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将生物医学传感器从二维发展到了基于立体三维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感器。

1.2 植入式电子系统

植入式电子系统是一种埋植在人体或生物体内的电子设备,它用来测量生命体内的生理、生化参数的变化,或用来诊断与治疗一些疾病,即实现在生命体自然状态下体内直接测量和控制功能或者代替功能残缺的器官。随着高可靠性、低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植入式电子系统的能源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优良的生物材料研究的深入,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植入式电子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

植入式电子系统在微电子方面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1)植入式天线的设计技术。主要是解决效率与天线微型化之间的矛盾;

2)RF 射频电路的设计技术。

射频电路是植入体内部分与体外部分通信的关键电路;

3)低功耗植入式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它一方面是要保证植入式系统在有限能源的前提下能在体内长期稳定工作,另一方面是电路产生过多热量会对生命体本身造成危害;

4)植入式系统的能量供给技术。

由于经常把把植入体内设备拿出体外进行充电是不实际的,目前一般采用下述四种方式给体内供能:植入式电源、红外线偶合供能、射频供能或者是利用体内其他能量的转换,比如温差供电、利用血液中氢和氧进行燃料电池反应或利用生物体自身的机械能等;

5)微弱信号的提取技术。

生物信号都是微弱信号,而且往往存在着背景噪音都很强大的情况;

6)一些前沿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

比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线性预测技术来通过脑电实时控制多自由度的假肢的研究,以及基于小波变换的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人工耳蜗等;7)植入式电子系统的制作与封装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生物材料来对集成电路进行封装,这样既能保证植入到体内的系统不会对生命体造成危害,也能保证其能在人体环境中长期稳定地工作。

1.3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初指的是分子电子器件。试图把生物活性分子或有机功能分子进行组装,构建一个微功能的单元以实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等功能,来研制仿生信息处理系统和生物计算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概念发生了变化。

生物芯片指的是集成了数目巨大的生命信息,可以进行各种生物反应,具有多种操作功能、可以对 DNA/RNA 分子、活体细胞、蛋白分子乃至人体软组织等进行快速并行分析和处理的微器件,简称之为片上的缩微实验室。

其材料的选择很广泛,可以用半导体工业中常用的硅还可以用如玻璃、陶瓷或塑料等其他材料。目前已有多种生物芯片出现,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因芯片,聚合酶链扩增反应(PCR)、毛细管电泳等芯片。

生物芯片的技术主要是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微加工与微电子等三方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它是将生命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许多分析步骤,利用微电子、微机械、化学、物理和计算机等技术,使样品检测、分析过程能够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

2、结语

本文对与微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电子学的七个重要领域中的三个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问题,一方面着重讨论了微电子技术在这些领域中起的关键作用、最新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讨论了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微电子技术起的巨大推进作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将越来越大,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为生物医学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生物医学也将会给微电子技术的创新提供崭新的思路。

篇4:累积Meta-analysis方法及其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累积Meta-analysis方法及其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关键词] 医学科研

健康网讯:

Meta-analysis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且日趋完善。在临床试验中,不断进行的有共同研究目的的试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连续系统,一些学者在Meta-analysis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累积Meta-analysis〔2〕。累积Meta-analysis是将研究资料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每当新的试验做完后,即可进行一次Meta-analysis,它继承了传统Meta-analysis的优点,同时又具备了新的特点。传统的Meta-analysis只对各研究作一次综合分析,能综合地反映研究结果,却不易辨明先前各研究结果对综合结果的影响;而累积Meta-analysis,由于每次研究加入后,重复一次Meta-analysis,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累积的结果,用图表示,可以反映研究结果的动态变化趋势,而且可评价各研究对综合结果的影响〔4〕。累积Meta-analysis的思想来源于贝叶斯理论〔4〕,它把先前的临床随机试验的概率分布做为先验概率,当新的研究加入之后,再累积Meta-analysis计算概率,以此作为后验概率,这个后验概率又作为下一个新研究加入的先验概率,这样依次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累积Meta-analysis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传统的Meta-analysi s方法并无二致,只不过是针对动态的连续的同类研究引入累积的思想加以分析。本文以实例分析仅介绍一种方式进行的累积Meta-analysis,旨在促进国内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累积Meta-analysis的基本过程 一、确定研究目的,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确定目的之后,第一步就是收集与此有关的所有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等途径,尽可能全部收集资料,包括发表及未公开发表的`,减少选择性偏倚。 二、资料的质量评价与选择。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专业知识等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所收集的全部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不满足标准者,以保证累积Meta-analysis的有效性。 三、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可以是率差、OR、RR、t值、r值、χ2值等。当各文献间效应的测量指标不一致时,需转化为统一指标以便进行合并分析,且要求各研究间必须具有一致性(均衡??性检验均衡)。 四、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各研究结果,如按发表年代顺序、样本量大小顺序、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的大小(AR)等顺序。 五、确定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实例中以病死率为观察指标,分析使用指标为OR(比值比),使用模型为目前得到公认的、有代表性的两种: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3〕。 六、结果及分析。用图示法表示研究结果,按不同方式顺序进行累积Meta-analysis,可从[1] [2]

篇5:在科研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

在科研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校中药科研实践班在科研实践中通过班级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科研实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人独立性地位逐渐突出,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于自我能力的发展也要求越来越高,这显示出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社会和大学生个体这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等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我校中药科研实践班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作出的改革尝试。第五学期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跟着带教老师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的在班级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籍此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及理想信念。为此,我们利用晚点名或班会时间有目的重点展开了以下四个活动:

1、心得交流活动

心得交流活动是我们的重点,每周晚点名或班会上都有同学主动上台去讲我做的是什么实验,用的是什么仪器设备,大家在一起讨论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最后结果的判断。之后,同学们更多的是谈自己的感想:通过科研实践,让她对科研有了全“心”的认识,项目的开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团队之间精诚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科研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科研实践不仅仅是锻炼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科学思维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让我们明白实验是不可以马虎的,细节很重要,对待实验一定要有认真的好态度。有一个同学说的是自己的经验教训:做实验时,等待过程中跑到其他实验室去了,导致实验失败,受到批评,晚上加班加点重做,为此她感到很内疚,同时也更明白了:对待科研实践一定要有耐心及责任心。总之,通过科研实践,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2、学术交流活动

这与前面的.心得交流活动是有区别的,心得交流谈的更多的是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这个学术交流活动是针对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专业课上哪个知识点比较难,大家没有完全弄懂,哪个同学学得好,弄明白了,就当一回老师,给大家再讲解。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讲解使这个问题逐渐明朗化,也更“立体化”,思路也宽阔了许多。学术交流活动还包括中药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家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寻找答案,一起学习进步,从而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3、读书交流活动

每个同学介绍你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能打动你的情节和大家分享一下。为此我们还举行了读书交流PPT大赛,鼓励同学多读书、读好书。

4、思想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大主题:一是奉献大讨论。二是热点话题分享。90后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也就是自私自利。女生寝室有矛盾找到我这儿来的十之八九与自我、自私有关,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不喜欢同寝室人的手机铃声,坚决要求她换掉,理由就是一个:我讨厌这首歌。分析原因我想是因为出生在九十年代,家庭生活水平都有了提高,相对来说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家长一般都是顺着、宠着比较多。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与自私自利相对的奉献精神的深刻含义。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动,是一种信念。通过这次大讨论,至少让同学们明白了人生的追求与崇尚,是以对社会贡献为标准的,奉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是热点话题分享。热点话题都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就业、恋爱、考研等相关话题。在讨论与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固守自己的说法,不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对于他人的观点,急于批驳,甚至试图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在精神层面上压迫他人接受并认可他的结论。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用一种比较平和且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同学是否要接受你的看法,那是他的事,尊重他的选择,不要强迫。

通过这四个交流活动,我们收获了两大成果:

1、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家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往班级开会,布置工作 ,教室里前面一二排甚至第三排都是空的,大家只听不说话,不出声,现在就不一样了,开起班会来大家都往前坐,后面空一大块,对班里的各项工作、各个活动,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并协商以达成一致。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之外,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沟通与协调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更富有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总而言之,在活动中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2、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风

由充满激情、活力、爱心成员组成的中药科研实践班变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有坚强的班委会和集体核心,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有着浓厚的班级情感。他们有班旗、班服、班规。还以一个班的实力来举办学院的羽毛球赛,从活动策划、设计海报、比赛到最后颁奖,全都是由他们一个班来完成,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分派不同的任务,一些细节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整个活动很完美,真正是圆满完成。

我校中药科研实践班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进一步重视班级活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耿振兴,《大学新生班级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

2、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河海大学,

篇6:科研前沿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科研前沿在大学化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上好绪论课。作为大学化学课的第一次课,如果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绪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期盼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关心的是大学化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学好大学化学对将来的发展有怎么样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解答学生的疑问,突出大学化学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许多新材料随之而生,而新材料的应用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3]。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热门的科学前沿知识,如超导材料、记忆合金、不碎玻璃、纳米材料、不锈钢、导电塑料、石墨烯等,这些科学前沿知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绪论课中讲述一些新材料的意外发现,乃至研制成功,再到实际应用,这样一些有趣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适当讲解关于科研前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化学学科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是现代各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在新形势下,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人才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因此,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来选取适当的科学前沿内容。此外,科学前沿的新成果不断涌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将随之不断调整。基础理论教学是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许多基础理论,由于不能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其含义,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讲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时,学生只能从文字上得到“绝对零度不可达到”这个结论。实际上,学生对“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此时,若给学生引入最新的研究报道:10月22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下属的格兰萨索粒子物理国家实验室宣布,他们将一立方体铜块冷却到6毫开(零下273.144摄氏度),这一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实践表明,这个最新报道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虽然绝对零度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无法达到,但科学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尝试着接近绝对零度。通过科学家对绝度零度的不断追求,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永无止境,激励他们学习科学工作者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所设的培养目标。另外,为了能够将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充分应用到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习该学科的新知识,追踪该学科的相关科技研究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精心选取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相关章节时,可以讲解碳的不同形态的材料,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本文以石墨烯以及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为例来讲解。单层石墨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于发现的。他们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方法非常简单,先从石墨中剥离出比较厚的石墨片,之后将这个比较厚的石墨片的两面都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较厚的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操作,得到的石墨片也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可以得到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是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从此以后,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层出不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离单层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越来越近。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因其在单层石墨烯的特别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引入石墨烯的最新研究进展:石墨烯微片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其下游运用研发成果层出不穷。石墨烯未来五年在光电显示、半导体、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半导体、航天、军工、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不但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掌握抽象理论中原子结构化学键与物质形态的关系,又能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大大增加学生对抽象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在固体结构章节,学生对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排列、晶胞在三维方向的重复堆积,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等知识点很难理解,认识和想象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此时,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晶体结构。在实验室,学生可以接触大型的科研仪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的分析对象是一粒独立的晶体,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粒盐或一粒砂糖。单晶中,原子或原子团呈周期性排列,如果将X射线(如Cu的Kα辐射)照射到单晶上,就会发生衍射,接着对所得衍射线的数据分析可以解析出晶体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情况,解析出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结构可通过测试的方法来确定,这对物质性能的解释、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20,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小组首次在世界上揭示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发现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直接相关,这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以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依据。这一例子的讲解,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晶体结构的认识,激发对晶体结构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的辅助下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大学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引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讲解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将一些科技现象和流程通过动画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更能为学生提供眼、耳等感官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于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进行补充和扩展。教师还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或专业科技竞赛,还可以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一些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

篇7: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它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循证医学进行了研究,参考一些实例总结出了循证医学的一些特点,并且分析了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检验;应用

1 评价诊断试验方法的科学性

笔者曾分析1992~间国际上较有名的4本医学杂志有关诊断试验的112篇文章,统计分析其试验技术指标发现:仅27%的文章陈述了纳入病人的范围;仅8%的文章报告了临床亚组各项指标情况;仅46%的文章考虑到并避免了工作偏倚; 38%的文章避免了回顾偏倚;仅11%的文章提供了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及精确性的数据; 22%的文章报告了计算这些指标时病人的频数分布及具体数据; 23%的文章报告了试验的可重复性。

有关诊断实验的错误70%以上发生在结果分析之前,即方法学的错误。

循证实验室医学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个诊断试验的科学性与否:

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

所谓金标准(goldstandard)是指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疾病的最佳方法,有金标准对照研究的试验可以获得诸如敏感性、特异性等方法学评价指标。

国内曾有学者对~2中华医学检验杂志6论著栏发表的有关诊断试验的111篇文章进行统计,有金标准盲法比较的65篇(58.5%),非金标准的有14篇(12.6%),无标准对照的32篇(28.9%)。

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

典型的例子是癌胚抗原(CEA)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最初的报道是测定36例晚期结肠、直肠癌病人的CEA,发现35例(97.2%)升高,对照组是没有患结肠癌的其他病人,他们大多数CEA水平较低,因此作者认为CEA是一项筛选结肠癌的有用试验。

而以后将试验对象用于包括早期结肠癌以及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对象时,发现CEA检查结果并不正确,不能将早期结肠癌病人与其他胃肠病鉴别开来,所以如今, CEA诊断价值明显降低。

诊断试验的精确性(precision)或重复性(reproducible)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 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

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如血糖计的出现是否可取代传统的实验室血浆葡萄糖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诸多病原学检测方法中,孰优孰劣;谷胱甘肽S转移酶(A-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检测与常规肝功能检测(ALT、AST、ALP)比较在反映肝细胞损伤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等等临床常见问题都是循证实验室医学的应用研究范畴,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循证实验室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主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

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决策分析和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分析。

如对粪便查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的评价,Viaira作了一项RCT。

其评价方法为491例病人的预期多中心研究,由胃镜取活检组织,并作13C尿素呼吸试验,由组织学和微生物学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诊断,结果,原明确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272例病人中256例HpSA阳性(灵敏度为94.1%,95%的可信区间为90.6%~96.6%)。

在219例非感染病人中,201例HpSA法阴性(特异性为91.8%,95%的可信区间为87.3% ~ 95.1%),从而得出HpSA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靠方法。

3检验结果相关的结局研究

对于每一项诊断试验来说,如果它的结果不能对诊断决策或健康结局产生积极影响或者两者根本没有相关性的话,试验方法再科学、操作过程再规范、结果再准确也只能是徒劳。

就象我们用了多少年的Duke法出血时间测定,一直是作为外科手术预防术中出血的常规检查项目,然而其价值有多大呢? Rodgers和Levin作出了明确的答复。

其通过对862篇相关文献的系统综述,对出血时间的实用性进行5项评判,得出结论认为出血时间不是血小板功能的特异性指标,不能提示血小板的功能,不能作为外科术中出血的风险预测。

我国卫生部也于12月发出通知淘汰该检测项目。

有关健康结局的研究过去只注重治疗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诊断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与诊断试验相关的结局研究由于涉及较多的中间环节,因而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复杂,需要科学的实验设计、正确的数据统计处理和合理的结果判读,其典范就是RCT,如最近关于检验诊断结局研究的RCT有“白内障手术前的常规术前检查是否能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便隐血试验是否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病率”。

4结语

作为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的应用好循证医学,才能解决医学检验中众多的难题。

对于医学检验来说,循证医学为其提供了一些检验需要的证据,并且提高了医学检验的效率,促进了医学检验及其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建,毛亚莉. 开展循证检验医学的重要性[J]. 中国民康医学. (02)

[2] 吕长坤,马菲菲. 浅谈循证检验医学发展[J]. 检验医学教育. (02)

[3] 吕长坤,马菲菲. 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概况[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18)

[4] 瞿良,王惠萱,朱玉琨. 循证检验医学与临床检验医学[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05)

[5] 楼余淦,杜有功. 循证医学与药物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10)

[6] 王华,孙自镛. 应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检验实践[J]. 华中医学杂志. 2005(01)

篇8: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篇9: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

试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各方面的发展。现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主要从课程选择、文献检索能力培养、课题选定、创新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导师的作用,从而为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课程选择;文献检索;创新能力

研究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里进行研究工作、学习或进修的人员。他们在规定年限内,既要完成一定的学业,又要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研究生阶段是实现学生从本科的自主学习方式到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重要转折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型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本科生的学习大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对于学习内容,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由于学习任务重,本科生一般也没有进行全方位能力提升的精力。而研究生教育是要面向实际应用,对研究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基础课和学位课的学习,第二阶段是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这种培养方式易使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脱节。对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安排,第一阶段的课程学习中,课程多且排课过于集中,任务重、时间紧,不少研究生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课程学习方面,第二阶段才开始实质性的“研究生”阶段,而此时很多研究生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找工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转变的初期,学生往往不能正确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学生以修满学分为目的,他们不明白什么课程是必须要学好的,什么课程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在进入到实质性研究阶段后,很多学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时会发现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如果到那时再补充学习专业知识,势必会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较好地衔接研究生学习的两个阶段,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和课题需要,既选择基础性的课程,又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程。当前,研究生阶段实行学分制,因此导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都选难度较大的课程,这样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的学分受到影响,进而出现研究生毕业时仍然没有修够学分的现象。由于某些跨专业考研的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基础较差,在选择课程时,要注意他们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必须要求这类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时候甚至有必要让他们学习本专业的本科课程。而对于基础较好的本专业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重点选择涉及到实际应用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为今后的课题设计服务。

总的来说,导师在考虑研究生的课程选择时,应该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早定研究的方向,早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早进入课题研究。这样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能够深化、活化所学的知识,能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严谨、踏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二、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利用各种科研文献的能力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传统和现代的检索手段获取、利用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文献的能力。获取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包括两种,即以掌握整个学科、专业研究动向为目的的综述性文献的检索和利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型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其文献信息素质的培养,而抓住信息时代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能力训练是培养研究生文献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导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针对专门的研究问题,为学生布置文献查阅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这既能增大文献的搜索面,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布置文献查阅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领域或者某个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查阅并写出对文献的理解,并对所查文献进行汇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文献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和消化的方式,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和归纳的习惯,于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三、课题选定

课题选择判断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学位论文选题的成败,而且对今后整个的科研进程都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学术研究气氛空前活跃的时代,在众多的研究头绪中,确定既有学术价值和(或)实用价值,又适合个人特点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绝非易事。导师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为研究生的课题选定进行指导。

1.判断研究设想的先进性

任何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周期,从萌芽到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逐步消失或转移再到新的研究方向,其间可能经过多次发展、高潮或低谷。因此,面对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时需要冷静审视:它是适应当前社会或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为众人关注,还是少数人爆炒的结果?是国际上新兴的、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研究方向,还是对国外研究的跟进或简单的介绍?同样,面对一个不为研究主流所关注的问题时,也要深入思索: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研究方向,还是正处于停滞期或已为人们所放弃?有取得突破的可能吗?正确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广泛地研读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献,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反复的“学”和“思”,才能正确判断一个研究方向或问题是否具备潜在价值。

2.判断研究设想的可行性

至于题目的可行性,除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外,还要考虑相应的实验或实践条件。后者主要受导师的研究方向或项目影响。尽量为学生选择本研究室具有相应实验条件的课题,因为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较短(通常也就只有一年左右),如果选择不具备实验条件的课题,势必要在实验条件的准备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间接地缩短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并能把这种思想通过实践转化成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产品或结果。对于研究生来讲,发展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研究生是以研究工作为主的,所谓的研究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研究生要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导师治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的主动性,不断调整思维的角度,使思维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这种科学范式的训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定性、矫正的功能。导师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使他们能够抓住研究过程中那些最核心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格。在科研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培养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3]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解决问题,再到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是研究生的认识能力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的过程是语言文字材料的安排与驾驭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更牵涉到作者对知识内容与知识议题的理解与呈示。良好而精确的写作习惯必然引发良好而精确的理解活动,这将是更为无形而影响深远的一项资产。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如果想要别人来了解科研成果,口头的宣传效果只是微乎其微的,当下最主要的科研成果的宣传方式还是通过发表论文这一途径。如果能将科研成果准确地描述并体现自身的优势,就能吸引投资者和其他科研人员的目光。这里涉及到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写作能力,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写作包括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方面的写作。

1.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本人独立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或是具有新发现的调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科技论文。学位论文实际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缩影,侧重全面性、整体性和综述性。学位论文可以体现研究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论文有盲评和明评的要求,有的学校有评阅结果一票否决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明评老师都会顾忌研究生导师的面子,对学生论文的评阅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盲评则不同,评阅老师不知道论文的写作者和学生的导师是谁,往往都是“公事公办”,公正地给出评阅结果。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能顺利通过评阅,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工作,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要为论文内容把关外,还要重点把握论文的结构和形式,因为如果一篇论文从形式上就存在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就会给审核的老师留下一个该论文质量不佳的印象。另外,导师要重视审查论文的绪论和结论是否精炼、准确,因为通过绪论和结论部分就能看出毕业设计的研究情况,许多情况下,评阅教师不可能对整篇文章进行全盘细读,主要是对绪论和结论部分进行精读,如果学生这部分内容写得不够好,也会严重影响其论文的得分情况。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造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通过对某一学术课题进行专深而系统的研究而取得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进而发表足以独立支撑有存在价值的观点的系统论述,应侧重创造性、科学性和专题性。一篇完备的学术论文应具有科学性、首创性和逻辑性,还必须正式发表,才算是被有效地完成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突出首创性,因此在进行学术论文的习作时,导师要提醒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和分析,以证明自己所写论文的首创性。导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按照刊物模板的要求写作,要根据学术论文的质量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发表刊物,以争取顺利发表论文。

六、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重任,探索其培养方法意义重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选择、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课题选定、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讨论了研究生导师的任务,总结了提高研究生多方面素质的方法,旨在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所述论点不涉及具体学术专业,普遍适用,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10: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科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思想、兴趣和学术态度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对本科阶段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在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11: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校临床医学系级140人为对照组,级150人为试验组,分别以传统教学法和循证医学法讲授。比较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考核。结果试验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循证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循证医学;妇产科学;应用价值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目前,随着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机会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让自身得到提升,我校进行了妇产科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将教学效果报道如下。

1教学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选取我校2011级及2012级临床医学系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第6版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为教材,带教老师相同,课时相同,两组学生的年龄、男女生比例、入学时成绩以及各阶段考核成绩等均相当,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选取我校临床医学系2011级140人为对照组,2012级150人为试验组,分别以传统教学法和循证医学法讲授。比较两组学生的病例分析成绩及实习成绩。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病例分析(20分)成绩比较

对照组140人,最高分19分,最低分2分,该组学生成绩为(10.8000±3.3505),而试验组150人,最高分20分,最低分6分,成绩为(12.7333±3.1037),进行比较,t=-5.1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实习成绩(100分)分析

对照组140人,最高分90分,最低分60分,该组学生成绩为(71.3929±7.3929),而试验组150人,最高分95分,最低分62分,成绩为(83.1733±6.1226),进行比较,t=-14.92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医学诊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医学生的要求也在随之上升。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快速的适应医院的环境,是否能让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直接决定了个人今后的发展空间。因此,想要有所发展,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形成系统的诊断思维以及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目前,妇产科的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具有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透彻,学生可以直接吸收进来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知识更新慢、缺乏临床思维等弊端。循证医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1-2]。主要有以下优点:

(1)循证医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循证思维的培养以及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教授学生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定期以实际遇到的问题为例进行讲解,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3-5]。在学生这种思维初步形成以后,再进行加强练习,反复训练,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最终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及个人能力。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只有具有了系统的思维,才能在临床上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2)通过对查阅文献,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使自己的医学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对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罕见病例、新知识等都可以随时进行了解,使自己始终处于医疗的前沿,实现终身学习[6]。

(3)循证医学可以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这种横纵向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更为透彻,具有有效做出医疗决策的横向思维[7-8]。通过结果看出,循证医学组的实习成绩远远高于传统教学组,因此,循证医学法对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还是非常重要,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循证医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统的循证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ZimermanAL.Evidence-basedmedicine:ashorthistoryofamodernmedicalmovement[J].VirtualMentor,,15(1):71-76.

[2]穆攀伟,王庭槐,曾龙驿,等.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55-56.

[3]田家玮,王寒梅.关于循证医学在研究生临床科研中应用的讨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120-121.

[4]陈磊.循证医学在心内科实习带教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99-100.

[5]杨兴华,张玲,曾勃婕,等.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7):810-815.

[6]陈羽,蔡洁毅,谢文瑞,等.网络环境下循证P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114-115.

[7]冯原,陈斯宁,盛庆寿,等.循证医学PICOS模式结合PBL教学法在肺系病证临床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7(7):6-7.

[8]吴晓梅,时景璞,付凌雨,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增设“证据应用”讨论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6(6):3-4.

篇12: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中,缺少实验的设备和实验的客体,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不到位[2]。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也实现了对学生的有效培养。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虚拟仿真技术改善了医学实验教学设备

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主要包括一些实验用的动物或者尸体、实验用到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相关的实验经费等,都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剖学在目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也是医学教学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课程,所以,一定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对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目前,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设备,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的“尸体”进行操作和实践,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2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环境,创造一定的基础性实验条件,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在虚拟的空间环境中和客体进行有效的交流,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试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声音、图像和相关的多媒体演示功能进行结合,丰富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3]。同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和生动,而且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进行细胞膜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细胞结构,动态化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学习。

2.3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很大改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动物的内部结构进行有效的观察,以及实现动态化的观察[4]。比如要了解一些药物的成分和产生的身体反应,在传统的教学中,通过一定的讲述过程是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这些过程的快速进行和变化,同时,将这些反应过程和变化情况能够清晰的表现出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2.4虚拟仿真技术避免了在具体实验中的危险情况

医学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比如一些感染性的疾病等。所以,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学生和实验对象的直接接触,而是通过虚拟的方式产生实验的客体,所以,不需要考虑实验过程中产生一些危险性的因素,因此,对相关的实验进行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也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了临床经验,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水平提高和发展。结语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善了医学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医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虚拟仿真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完善了实验教学的设备,并有效的避免了在试验中的不安全因素,对医学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章宝,肖国君,邓君,罗红丽.虚拟仿真技术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86-87.

[2]冯军,胡晓松.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18-119.

[3]曹丁,李文建.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03):367-368.

[4]杨晓晖,金玉忠,邵路才,刘颖.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测试,2014(19):135-137.

篇13: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实验教学方面出现了许多的新技术和应用,对医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虚拟仿真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医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创新了医学实验教学的模式。虚拟实验教学是一种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景模拟技术,能够让用户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和具体的情景接触,产生一定的体验,为实际的操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1虚拟仿真技术的概述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创造形成一个有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虚拟现实环境,让用户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用户能够感受到空间中客体的存在,也可以和虚拟空间中的客体进行相关的互动,这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加快用户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效率。虚拟仿真技术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另外,还有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和模式的识别等,是现代仿真技术的有效发展和外延[1]。虚拟仿真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让用户获得真实的体验,和虚构的客体进行交互,并产生一定的想象。在虚拟的空间中,实验人员可以进行和现实世界中同样的活动和实验,而且受到的外界影响因素比较小,实验产生的效果也更好一些。特别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4: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临床实习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从事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去认识病人的真实情况,然后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多年来我们在临床实习教学中一直延续着将疾病分解加以讲授,以“教师教”为核心。但是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之临床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师工作精力和时间的有限性,往往教学双方竭尽全力,而教学效果不佳。自上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被引入临床的同时,也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我们在临床康复实习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康复科进行临床实习的两届专科生共74名,其中2013年参加实习的学生(32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组。2014年参加实习的学生(42名)采用循证医学授课方法,作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较见表1,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均已完成两年的康复医学基础学习,各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学生的授课学时,授课内容均相同,教学时间均为2个月。对照组采取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之后进行自我练习和实践。实验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每四人为一小组,共管一位病人,进行病例的临床观察及康复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床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2周后上交文献报告。教师进行小结,以达到帮助学生理顺文献查找的思路及文字组织,评价文献的临床价值,并重点针对同种疾病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索。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均接受问卷调查以及考核。

3.教学效果观察指标

学期结束时用难度系数相同的试卷进行理论闭卷考试,考试题以主观问答题为主,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制定合理康复评估和训练方案;以相同标准对学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临床技能考核,各项评分均为100份。同时在课程结束后,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所接受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评价、对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学习兴趣提高帮助等,问卷回收率达100%。

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成绩采用均数(x-±s)表示,t检验,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态度调查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见两组在论述、技能和总成绩比较结果显示:传统组和循证组成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组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对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实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提高临床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学习兴趣、开拓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方法培养等方面循证教学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循证医学是近十多年来形成的以最佳科研为依据、基于科学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指导的现代新型医学模式。利用循证医学的临床思维方法确定康复临床实习训练路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改革,证明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习方法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终身自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以及今后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将循证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引入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的实践环节中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

1.循证医学是专科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

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学制是3年,其中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和一年的临床实践时间,而目前本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四年制教育,两类教育教学内容相同。这使得专科教育学生存在知识内容压缩,各科知识整合应用能力较差,临床思考模式等都无时间培养。临床实践中自我学习能力较强者则有所收获,而自制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较差者则流于实习形式,临床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工作后的转岗现象较严重。循证医学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制定临床决策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得到了良好临床素质的培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专科生的临床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实习的兴趣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内容复杂,临床症状多变。传统实习中我们采用学生分散跟随临床带教老师学习。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性往往使得带教老师在繁忙时有时会疏忽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者则无所适从,自觉实习无意义,脱岗开小差。本研究表明,通过循证教学模式,学生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即使在带教老师繁忙时,仍可以实现自我学习,寻找问题,事后与老师进行讨论,学习的互动性和主动性增强,使学生有的放矢,明显增加了临床学习兴趣。同时调查显示临床带教老师认为该形式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主动性时减轻了临床带教工作,教学相长,紧密了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使得康复临床实习实现了良性循环。

相关专题 科研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