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论文

苏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苏槿”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试析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

篇1:试析高职《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研究论文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自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对其大纲、课程结构、框架体例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包括导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

(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

(2)突出职业能力。

(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

(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以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框架模式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换为工学结合的任务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开始,学生就分组成立“运输作业部”,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经营范围、口号或标识、组织制度、团队精神等的确定(情境1)。然后,依托这个虚拟的“运输作业部”(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运输合同、流转单据等拿过来,开始“货物运输业务”运作,即陆续地完成课程后续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情境2至情境8),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完成了管理该部门的整个工作过程(总任务),使学生全程了解、体验运输部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阶段性报告,这样就将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演变为能力训练过程。

以上4所学院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设计都遵循了工作过程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物流运输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换成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四所学院的课程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全国较早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不仅围绕物流企业的职业活动,而且覆盖性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深入,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贯穿全课程的项目,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同时为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院提供了模板;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证书课程化;辽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则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运输作业部门”的组建、运营、评价这三个环节进行实施。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是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能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都具有创新意义。

篇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研究论文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依托专业教研室的方式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而各课程的信息管理从属于教研室下,往往都是纵向管理,缺乏横向沟通。

按照现有情况,大部分是以老师为中心,担任各课程教学和建设。课程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分散的状态。每个老师的资源和课程的教学都是独立和发散的。而没有以课程为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

通过对广东省内和省外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管理的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都是不规范化和无序化。本文是针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课程项目化管理。在当今教学手段网络化和教育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这种项目化管理模式更加有益于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本文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阐述课程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课程如何通过项目化管理进行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一、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视与控制和结尾等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的。1

项目管理的过程主要有:启动过程、规划过程、执行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收尾过程五步组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团队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资源管理等。

由于一门课程具有项目的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近性特点。完全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课程的管理。由于项目化管理方式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所以进行课程项目化管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方式。

二、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容、主体

1、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整体管理、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时间管理、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团队管理、课程沟通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以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之下的课程信息系统的管理。

2、课程管理的主体,从调查来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现代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于普通的教育而是直接面对学生,即受众。富兰指出:“当成人考虑到学生时,他们把学生当作变革的受益者,而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 2 此外,高职院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企业服务,企业才是最终教育结果的接受者。

因此,传统的学校的务管理行为取代了课程管理行为,已经脱离了课程管理的需要。而更多的需要通过课程管理团队来对课程进行管理,而课程管理团队成员的组成应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学校教务管理者来组成。这也是成立课程项目化管理所要建立的基础,即组建课程团队。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院校课程项目管理流程

随着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为课程项目化管理提供了自动化和高效的管理平台。也简化了课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一)项目实施方案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导向和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条件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项目化管理的观点。即强调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的引导、监察作用,也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的自主、能动功能。此外利用项目化管理优化课程资源。具体课程管理结构如下:

1、课程整体管理:课程需求分析、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计划变更控制;

2、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标准设定、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范围变更控制;

3、课程时间管理:课程内容定义、课程内容排序、授课计划编制、授课计划控制;

4、课程质量控制:课程质量计划编制、课程质量保证、课程质量控制;

5、课程团队管理: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编制、团队成员分工;

6、课程沟通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沟通系统建立-课程平台建立、信息的发送以及执行‘

7、课程资源管理:课程资源分配、课程资源投入、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课程资源存储

8、课程信息系统管理:课程资源系统、课程评价系统、课程权变管理细则。

该管理方式把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进行新的整合和角色分工。把某一门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定义为一个项目。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着不同角色,共同来完成这个课程项目。

课程负责人(教师)是这个项目中的项目经理,起着引导、沟通、协调的作用;而学生既是项目的团队成员(为实现项目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群体),又是整个项目的客户(即项目最终成果的需求者和使用者);教学内容的完成是整个项目的目标;

教学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个项目的技术支持。该模式教学内容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传统教与学模式是从实践中把理论提炼出来,通过抽象的`语言、行为动作等进行教学;而现代的教学内容是把抽象的理论结合现实的实践情况,转化为直接的经验模拟教学。从物化(实践)和言语化(经验)、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该项目模式不同于一般商业项目模式,商业项目模式是追求在有限资源的利用下,花费尽量少的经济成本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而该项目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某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的教学管理,而该课程就是该项目。是利用课堂有限和课外无限的资源,创造出学生无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无限的应用能力。

四、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解析信息支持下课程项目化管理流程

《电子商务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课,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核心支撑课程之一。课程设置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首先建立《电子商务实务》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上对课程进行项目化管理。这就提供了一个课程团队的沟通平台,能够有效的对沟通进行管理。在该平台上分设给每个团队成员权限和账号。在课程的团队的建设方面,需要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企业人员等。

根据各人专项水平,细化出各人负责的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团队各人所长,分担该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对课程进行建设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安排一些权限账号给学生,提供交流和信息的发布。利用团队对课程进行如下管理:

第一、对课程教学进行需求分析及计划制定。即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市场调查,获取相应的需求分析数据,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正确进行课程教学需求的定位,撰写课程计划。对进行《电子商务实务》教学进行可行性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整个课程计划设计的认可程度。

第二、定义项目型课程教学的范围。把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先进行确定,再进行课程教学范围的规划、定义、分解和核实。该过程需要学生以客户和项目团队成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教学范围。具体的内容通过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大纲进行定义。

第三、对整个课程进行时间、质量、资源管理。让沟通管理贯穿项目(教学)始终。

在时间方面,因为在我们高职教学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

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课外有限的时间成了无限。教师可以利用聊天工具、论坛等信息技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通过时间的合理规划,引导项目型教学的顺利进展。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设计、教案首页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的指标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程度、学生课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上。

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往往很难界定,这个的影响可能是今后一生的事情。但是前两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就能直观的反映出来。

在资源管理方面,①从成本方面来讲,学校也希望投入更少的资金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除了学校方面的成本,而学生方面的成本,我们也需要考虑。学生所花费的成本有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首先我们要先把这些影响教学的成本因素罗列出来;其次,对每个因素的成本进行估算;最后对这个成本进行控制。

在高职教育的课堂里,我们经常看到迷茫的学生,以及一塌糊涂的学业。这就是很多学生缺少对自己成本的认识。忽略了自己在高职教育中投入的巨大的隐形成本。所以在该课程管理中,需要把这个成本考虑进行,让学生重视到自己的成本的支出。才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②从资源本身来说,课程资源也需要有效的存储管理。以利于教学循环有序的进行。

而整个课程管理中,沟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否则课程教学的进展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在项目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寻找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找出其中的沟通障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充分的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和老师一样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外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各种教学网站、资源网站。

第四、课程信息系统管理,包括课程的收尾和评价工作。这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让学生、教学同行、督导、教务处等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来执行。整个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教师的教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范围。整个课程的管理执行的是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收尾过程。

五、总结

通过课程项目化管理,课程由“计划”的任务转变成了“经验”分享。课程超越了原有的“静态”的课程计划与内容, 而转换为从课程编制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静态”与“动态”相互交融的生成活动或过程。同时也实现了每门课程从“孤独掌门”到“团队掌门”的演变。

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之间有很多互通性,特别是电子商务类的课程。但由于专业课程教师的紧缺,有的老师几乎把整个专业的课程都上个遍,这就造成有的教师对课程理解不透的局面。难以上好一些课程。通过课程项目管理,可以很好的培育老师对一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化解课程上不好的局面。

如今,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往往采取的是团队建设的方式。相信今后课程项目化的管理,是一种普及。

篇3: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本文将表现性评价与纸笔考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与高职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并重点对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探索.

作 者:龙芳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任务  

篇4: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社会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明显的电子化特点,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渐崛起。针对当前社会工作方式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改善,院校教育必须进行对应的改革,以培养出贴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会计电算化”需要进行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导向为出发点,对课程项目进行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划分,提高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作者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深化落实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改革策略

0前言

会计电算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记账方式而言,在社会各项生产工作电子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也逐渐地应用上了计算机技术,会计工作效率较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为了使人才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学校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对口性。

1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设立主要是以职业导向为目标,进行某种专业职业技术的培养,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而针对“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课程而言,就必须要根据当前社会中会计职业专业的分类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但从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缺少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对当前会计这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其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的有效性和职业对口性都非常差。一些教师依旧坚持以课本知识点的讲学为主,课程中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很少,学生也少有机会操作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

1.2缺少实训环境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虽然有一部分的学校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室,但是从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数量不够,在实训课程上,无法做到一人一套设备,这就减少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和实践时间;另外一方面,学校所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比较落后,仿真度也很低,与会计这一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存在較大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将学生输送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限的,而且不希望校企合作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而学校在经济上往往不愿或不足以给予合作方补偿,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名存实亡,实际的人才培养力度非常薄弱。

1.3教师的“会计电算化”能力薄弱

目前,高职的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比较薄弱,这些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非常早,在早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中还未出现“会计电算化”,而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们忙于开展教学工作,也没有时间和平台去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薄弱,就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整体拉低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1.4课程设计古板,缺乏突破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在教材设计上,缺乏一些新的内容和知识,大都是一些陈旧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而且知识点滞后;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古板,项目划分不够清晰和细致,缺少专业性,课程教学缺乏突破。

篇5: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设计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首先应当将企业或是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部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突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横向编制课程,发展职业专业知识教学;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从学校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等等。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的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2.1情景设计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学习与实践环境上,都要尽量的贴近于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关于专业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点的应用,都需要引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当中,用于解决真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2.2操作示范

依照实际企业或者职业中的工作项目,教师示范应用知识点完成职业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将知识与技术从课本迁移到职业工作中[3]。

2.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流程,主要是通过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独立进行项目操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4确立项目

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2.5协作学习

对项目工作展开职业交流和学习讨论,小组写作完成项目研究。

2.6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对调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小组间评价和自我评价三种。

篇6: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3.1改革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计,体现项目化特征

要实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教师必须建立对这一职业和专业教学的新认识,作为教学教师,必须明确一下三点:首先,明确当前社会背景下企业会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明确企业录用一名会计人员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要求;最后,明确现代化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明确上述三点,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正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正确认识。

3.2职业岗位分析

要使得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合理项目化,就必须依据实际的职业情况,设立职业化的教学情景,并且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特征和需求,将“会计电算化”划分为不同的职业项目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职业岗位分析,研究当前以及未来企业或职业需求与特点,划分课程项目。

例如,可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划分为电子财务报表与分析、系统管理、固定资产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往来账系统以及职工薪酬系统六个项目。依据项目设立不同的岗位情景,把学生设计为不同的职业会计角色,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针对每个项目,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以系统管理为例,可包括账套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新建账套以及年度账管理四项内容,在学习中,进行专业且系统化的学习。

3.3更新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

要成功落实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就必须配置充足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训机会[5]。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室,添置一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并引入当前较为常用或比较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让学生掌握到最贴近于实际工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结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促进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化改革过程中,应尽量贴于实际企业或职业的工作环境,保障职业教学的真实性和职业导向性,提高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曲焕波,李鹰,孙凯.浅析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J].教育与职业,(24).

[2]丁小丽.基于项目化教学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商,(40).

[3]罗红华,刘武萍.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商业经济,2012(11).

[4]李扬.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5]葛新旗.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旬刊,(4).

篇7: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项目化改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从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原则和思路、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项目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教学改革;能力目标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面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模式,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于教育、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广西,更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区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四、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

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化教学法要求学生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如果课程考核与平时的任务或操作缺乏联系,仍沿用以往的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使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同时,还要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平台,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而且要考核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核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于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我们缺乏的不是理论和思路,而是课程开发的能力。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改造需要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掌握大量的工程案例,才能设计出支撑整门课程能力的项目,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造和能力训练是关键。另外,实施项目教学还需要依据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并对现有的实践条件加以改造,真正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才能有效地开展课程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8).

[3]曾良骥,谭赞良.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J].职业教育研究,,(2).

篇8: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研究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通过分析和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各种做法,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具体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学会在进出口业务活动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同时又确保自身的最佳经济效益。这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更是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从目前的学生生源质量来看,首先高职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比较低,学习不够刻苦,学习状况都不太理想,甚至有些学生厌学逃学,“混”字当头,不求上进,对考试成绩无所谓,只图到头来拿到毕业证就满足。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对就读高职院校的思想准备不足,失落感和“屈就”心理明显。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自己无奈的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歧视,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混等毕业。

另外由于本课程分为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其中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理性和政策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这方面知识感到陌生,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学习时也容易缺乏学习兴趣。而进入到了实务部分因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往往觉得有趣会更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很难接触到贸易实操,再加上教学内容中条例多,内容繁琐,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厌倦感。

2.教学计划“以不变应万变”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课,按规律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来有区别的讲授具体的内容,如电子商务专业侧重跨境电商的讲授,物流管理专业侧重仓储和货物运输,市场营销专业侧重交易磋商的各个环节和合同的签订,财会类专业更侧重于出口报价、成本的核算以及出口退税等一些偏会计的内容。但是实际状况是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目前很多院校的各专业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一样,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来制定不同的授课内容。

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教学改革提倡了很多年,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没有花心思通过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其创新能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听课。事实上,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量大,各章节内容的独立性强,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仍然是传统的讲授,会让学生不感兴趣,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课件也要丰富,平铺直叙,没有特色,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缺乏实习实训平台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定位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就造成了管理层面的重视不够,因为学生缺乏进出口业务实际的操作的.真实体验,单靠课堂理论教学和学生的想当然,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差,学生也很难全面系统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用于真正的实际业务中,不能更好的和就业对接,教学过程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议

1.编写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系列教材

目前很多高职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都延续的的本科理论教学模式,内容老化,甚至多年不变,致使教学内容不能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完全接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适合的教材内容要强调整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出高职特色。

2.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

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的特点,除了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还可根据该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分任务讲解并整理课程使用到的单、证、工具书、等实物资料以及教学软件、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料,争取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辅助教学资源库,这些教学资料的收集,对于更好地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基础的保障。是圆满完成各种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3.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分任务教学、互动式、讨论式、演示式相结合的模式,例如,用一个贸易情景来贯穿整门课程,在具体讲解合同签订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空白合同,每讲完合同条款下的一个模块,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来签订合同的相应条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4.建立、完善本课程的综合实训

作为文科类的一门课程,如何开展技能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一直是一个难点。本课程的实训可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可以通过建立模拟贸易平台来完成。具体的说,可以以某一出口业务为背景,以其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中的业务函电的往来、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业务成本核算、进出口合同的缮制与审核、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通关过境手续的办理、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地、完整连贯的案例。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怎么改革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除了多样化的制订科学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大纲,在具体讲授教学内容时,还必须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上几点就是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篇9: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研究论文

摘要:培养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技术长久不衰的核心,在较多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并利用各种福利待遇吸纳各国的先进人才,可见人才与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人才建设已经在逐步的进行中,并采用继续教育管理项目化促进高端人才的创新发展,较多人员能够通过再教育获得某一领域知识的深造,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应用。文章对管理项目化与继续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结合的根本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管理项目化;结合的意义

在教育问题上,随着人们的逐渐成熟,从事的工作的变化,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同,中小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自从高中分成文理科后,专业性在逐渐的分化,到了大学人们的学习专业被确定,并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再教育的活动,通过再教育丰富人们定向的工作内容,专门对某一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通过创新研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管理项目概述

管理项目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都需要特殊的人员和团体对活动进行组织、沟通和协调,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召开,并保证了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有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对管理项目进行了引用,并深化了改革内容,建立了更加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管理项目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政府部门等,管理项目工作已经充斥着整个市场,要想在新时期发挥出管理项目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对管理项目进行创新构想,促使在同一行业中管理项目工作出新意,提高管理项目的竞争力。创新工作不仅仅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继续教育对经验知识进行深造,在研究和学习中进行管理项目问题的突破。

2继续教育的实施特点

2.1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继续教育是在大学教育结束后进行的,具有专业性极强的特点,是对某一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为了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中对他们实施培训,研究代表性的课题,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创新学习观点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国家获得了一批高尖端的人才,促进了社会技术的进步。

2.2培训新知识学习

在继续教育的实施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主要集中培训新技术和新理念,高层次的人才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牢固的把握,陈旧的管理知识不适合进行再教育,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局限了人才的创新思维。需要进行新知识的培训,根据市场技术信息的更新等,对某一领域的话题进行研讨,以自己的基础技能为基础吸收知识,并转化成自己的研讨方案。

2.3实施尖端人才教育

继续教育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再教育,高层次人才研究的项目课题具有定向性,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对某一领域的一类问题进行操作,这就决定了再教育学习的纵向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尖端人才的培养,发展尖端的技术,提高行业的发展实力。

2.4具有短期高效的培训特点

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被教育者都对行业有细致了解,其知识点的接受能力很强,只要对某一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新知识的疏通,高端人才就可以自主的在工作中探索创新。因此,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再教育,只要定好新科技的研究方向即可,并适当的对创新知识体系研讨,提高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篇10: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研究论文

3.1管理项目化是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继续教育的意义在社会中还有较多的人混淆,他们并不了解继续教育的实质,也没有重视继续教育,还与成人教育、岗前培训等联系。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要实现继续教育的管理项目化,在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头脑、新知识的培训,促进受教育者能够在短期的培训中获得较大的体会,并在系统的管理项目化中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3.2继续教育应该处于教育的最高端

面对高层次学员,传授最新知识,站在科技前沿,不了解、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搞好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借助管理项目的思想、方法、工具,对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因为管理项目面对的就是那些不确定因素多的问题。

3.3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具有项目的特点

尽管没有按照管理项目的思想进行,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的实际操作中显现出管理项目的雏形。继续教育培训尽管有着多年培训经验的借鉴,有些培训的不确定因素很少,显得有点像日常任务,但是从根本来说,每次的培训任务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可是看成一个项目,特别是培训任务需要有提高、有变化时,更是如此。

3.4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也具有项目的特点

继续教育作为团体培训的形式,也具有项目的特点,通过对一类高端技术人才的培训,建设成具有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是以负责该任务的组织人员负责,包括培训任务的提出、调研、聘请教员、组织教材,课时计划等,如同项目经理那样,由负责人员最后组织培训任务的完成。

4结语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通过管理项目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系统的建立教育管理形式,并在行业中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施高端人才的再教育,同时管理项目化能够集中教育资金,并对人才进行创新培训,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丰富人才的视野,经积累的知识转化成先进的工作技能,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蓓.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1).

[2]贾利特,陆云峰.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引用项目集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继续教育,,(10).

篇11:高职《营销策划》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反思论文

项目化教学是对高职教育要求的“做中学”方式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负责指导,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而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采用体验式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最近几年来,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时,项目化教学、项目课程的提法不绝于耳,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这也引起了项目化教学在绝大多数的正常教学中频繁使用。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到底收到的效果如何,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学生在这样的改革下到底能收获多少,是量的改变还是质的突变?教学项目的划分是否经过科学系统的论证还是每一位教师自成一派?作为一名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如果多做一些思考,可以缩短距离成功的路!回顾两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有许多成功之处可以总结,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下面是我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也存在一些困惑,以期待相互交流和改进:

一、项目化教学不是高职营销策划教学的唯一选择

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固然是一种良好的方式方法,但决不是所有教学内容、所有教学单元都必须找出一个合适的项目任务来进行项目化教学。

既然项目化教学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那幺课程内有一个或几个项目是可能的,而要求每个教学单元都有项目却是不现实的。即便“完整的项目”可以分解为若干细小项目,也不一定每个教学单元都会有项目。以营销策划项目化教学为例,在设计项目时,市场营销组合策划项目比较容易设计,而市场营销环境,竞争策划等内容在设计项目时难度就较大。所以,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考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可以,就是只要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行。

二、过份强调项目化教学会导致教学改革的泡沫和浮躁

项目化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是教学方式而已,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组织实施无可厚非,然而,打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旗号,过份强调项目化教学,把项目化教学内容的掌握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具备,并煞有介事地在高职院校竭力推行任何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无疑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会将高职教学改革引向歧途。也会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改革泡沫和浮躁。

三、过分强调项目化教学会严重偏离高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要以项目任务来训练,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些原则都不错,但这些决不是职业教育唯一正确的原则!如果是因为项目化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部分专业课程适用就一窝蜂地进行全面推广,那幺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方法是否也要全面推广呢?事实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便同一专业、同一课程也可能有不同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而已,如果过分强调项目化教学,每门课、每个单元都要按项目有“作品”出来,一味强调学生去“做”、去动手、去操作的“技能”,培养出的学生则可能全部是“工匠”式的技术工人,而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最终,必将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混为一谈,严重偏离高职培养目标。

四、从教学环节上来看项目化教学有着无法忽视和回避的弱点

从教学环节上来看,项目化教学在具有自身独特的几个优点外,同时也有着无法忽视和回避的弱点。

首先,现在为了迎合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改革潮流,许多教材的编写完全抛弃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从头到尾都是清一式的以“项目一”、“项目二”这样的方式编写。这个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状况:一是项目设计的内容不完整,这就要求老师在正式实施项目前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补充没有设计在项目中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实施相应的项目教学,这种实际效果与传统教材的先按顺序讲基础知识和技能,再通过章节作业的形式做综合练习区别不大。既然没有多大区别,又为什幺一定要采取这种所谓的项目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呢?二是在教材里有些项目的设计目的性太强,包含的理论教学内容较少,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的完整性。

其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有讨论环节,还有可能有实施操作环节,这就对教师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时间的把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不可控因素。

另外,教学考核是项目化教学的难题。尽管项目化教学考核中教师普遍注重了过程性考核,但还未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有的教师将考核细则设计得面面俱到,但操作性不强,考核过程复杂,数据统计工作量大;团队考核中软性指标较难把握,区分不同组员在组内的贡献是个难题;同时由于过程性评价评分标准的主观性,有时使考核的信度与效度也不够高。

还有就是项目课程教学法对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众所周知,现在的职业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经常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势必要开辟众多的新课程,如果这些课程都采用项目式教学,而项目式教学又是建立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基础之上,其结果只能是两个,要幺学校进行大量的资金设备投入以适应新课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法的要求,要幺项目课程教学法被学校相对滞后的实验实习条件所制约,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后者。

总而言之,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传统教学法长于理论教学,而项目化教学则长于知识的实践运用,一味强调夸大某一种教学法的作用和功能都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权衡各种教学法,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对待项目化教学应持有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可行的态度。

篇12: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出现水利工程建设、水质保护、水污染管理等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与水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对水利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规格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水利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着手。文章结合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目的与策略出发,从水上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开展研究与分析。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与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与模式

1.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

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内容包括了体能发展类、技能学习类、生存救生类、保健类等等。例如:水政、水利工程测量、水库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水上项目有游泳(水上救生等)、划船、潜水(器械潜泳和徒手浮潜)。游泳作为涉水的基本手段,提升水利专业大学生的游泳教学,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多的涉水能力。而水上救生让水域管理人员懂得自救和施救,从而更好地保障了自身安全和群众的生命安全。划船能让水域管理人员可以顺利的开展水样采集、化验等。潜水则可以让科研人员获得更为真实的水域状况。因此,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能够切实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地提升。

1.2分段式水上项目课程设置模式

第一个学期可以采用体育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以发展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提升大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可以贯穿游泳等水上项目。而在第二个学期,可以针对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更多的水上项目选项课,来针对性的培养其体育专项技能。而在第三学期则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来检验和实践水上项目课程的重点教学,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的职业辅助性与实践性。

1.3渗入式水上项目教学的模式

在水利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课与水上项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增强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健康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出发点分析,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水利职业有关的实用性、水上项目理论和水上项目体能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短期培训式水上项目教学

每个学期借助1~2周的集中式短期培训,对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实用性水上项目教学,借助这种短期培训,帮助学生领悟到水上项目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使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水上项目的学习中。

相关专题 高职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