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论文

星舰导航员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星舰导航员”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数据思维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大数据思维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论文

大数据思维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传统业务空间收缩等诸多挑战。引入大数据思维,则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核心竞争优势。本文从引入大数据思维的意义入手,探究将大数据思维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商业银行;信息整合;产品管理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中的存贷利差优势日趋缩小,拓展业务格局、完善业务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已成为银行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要素。而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整合等对接互联网技术优势的发展路径,则是银行谋求变革、创新发展、拓展利润空间、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引入大数据思维的意义

(一)拓展客户渠道

引入大数据思维,可对存量客户进行深度分析、整合,更有助于获取新客户。通过对客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可使银行更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而优化服务体验与营销内容,构筑起交互式双向互动链条,获取更多有效客户。

(二)细化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金融脱媒趋势加速,互联网与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日趋深入,客户面临的产品选择日趋丰富,客户对产品消费与资金管理的需求日趋多元,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利润核心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的激烈竞争。将大数据思维贯穿于覆盖资产端、负债端的全面链条,可助力银行将资产规模化管理转变为资产效率化、增值化、精细化、品牌化管理,剥离低效率资产,强化产品输出,打造核心实力。

(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客户存量丰富,且客户的信息变化速度很快,其核心业务、财务指标、关联企业、资产质量、未来现金流预期等要素的变迁均存在较强的时效性特征。应用大数据思维,则可以整合历史情况、平衡当前数据、挖掘未来信息,进而构筑起纵横联动的立体化、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管控风险源头,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应用大数据思维的基本策略

(一)打造集成式产品线

立足银行在产品设计、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集成式产品线,可为客户提供开放、多元、立体的产品与服务,有效整合“信息流”与“资金流”。比如,工商银行推出的“电子供应链”产品、中信银行研发的“上下融通”产品、平安银行的供应链金融2.0系统等,就是通过整合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交易信息,动态管理其现金流量,以上下游企业的核心商品为授信着力点,打造贯穿整条供应链的集成式授信产品,实现了价值共享。此外,还可以对接大数据思维,打造“商圈类”集成式授信产品。即在存量客户中挖掘出某个商业集合体中的核心企业,以其自身所有的产品资源与资金流为主导,对接其周边企业,围绕此客户生态圈,整合海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高效筛选新客户,科学防控风险,打造出轻资产产品线。通过构筑此类集成式产品线,为客户提供产品增值、资产管理、融资保理、综合授信、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以开放的产品体系有效降低沟通与营销成本,提高授信效率,简化产品审批环节,加快客户资金回流速度,形成集成优势,节约管理资源。

(二)全面整合客户信息

科学地获取、分析客户,打造交互式沟通模式,进而使客户对银行整体品牌产生认同感、建立忠诚度,才能使产品营销、品牌价值输出、内控与风险管理等其他环节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而大数据具有数量大、数据类型多样、时效性强、价值密度低、真实性难保证这五个显著特征,在应用大数据思维整合客户信息、描摹客户蓝图时,要格外注意对数据进行科学收集、筛选、加工、分析、分享,保证数据整合的系统性、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时效性、实践性。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对接人民银行及第三方征信机构、税务与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结合银行内部获取的企业现金流量沿革、大额资金流向、销售与成本数据变迁、主营业务及管理人员变化等信息,动态整合数据,实时调整服务模式和产品战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深挖用户习惯,以情景惯性、用户属性、使用习惯与偏好等多个考量要素分解客户需求,使产品设计、营销、管理、反馈等环节更加精准、到位,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中,提高客户粘性,打造品牌效应。

(三)构筑智能驱动体系

将大数据思维应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多个环节,使智能分析、数据整合成为银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优势。一方面,要纵向联动产品设计、客户营销、风险管控、定价管理等多个内部经营环节,将量化分析思维贯穿于多个环节,做到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反馈一体化,实现交互管理。另一方面,要横向联动多个职能部门,强化沟通机制,不断对产品模式和客户评级进行动态调整,构筑实时化、智能化业务驱动体系。

三、结束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引入大数据管理思维,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数据增值,对提升当前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打造集成式产品线、整合客户信息、构筑智能驱动体系等策略的应用,可助力商业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银行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萍.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转型发展[J].商场现代化,,(30):139-140.

[2]许佳馨,刘晓星,崇章.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调查研究,2016,(05):51-52.

[3]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09):28-32.

作者:蒙香含 单位:赤峰二中

篇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利率期货应用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利率期货应用论文

1.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不足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也叫相继抉择资金管理,具体而言就是银行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之中,使用利率变化灵敏的资产来调整资产的配置情况,把银行保持在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的状态下。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思想属于把英汉的资产总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固定利率的资金,另一个是敏感性资金,又称为浮动利率的资金。一般来说用利率浮动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值作为资产缺口,如果利率浮动资产较大,则资产缺口为正缺口;若是利率敏感性负债较大,则资产缺口为负。资产缺口的大仙暗示着银行潜在的损失和利润。具体来说,如果在正缺口的情况下,较多的负债利率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固定在较低水平上,较多的资产利率对着市场利率向上波动而增长,银行的净利差也就越大,利润越多盈利也就越多;反之利率下降也是亦然。但这种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利润的波动,利润的波动会受到很对因素影响,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因素还有很多偶然的不确定因子,因此很难对利率的走向进行把控。银行对于资金缺口的设定基于对外未来利率的主观预测,因此不能很好地摒除利率风险,可能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获益,力求摒除风险获得最大的利润,是利润定向企业。虽然银行在对利润走向判断准确的情况下会获得额外的收益,但是一旦银行预测或决策失误就会产生较大的利率缺口,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除此之外,利率的缺口很难转换,及利率浮动资产和利率敏感资产之间的相对大小很难产生变更,尤其是在资金缺口较为严重时,因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利率期货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2.1减少预测失败造成的风险损失

银行如果对于利润的走向做出准确地预测,就会获得一笔额外的客观收益,但如果预测失败就会蒙受较为严重的损失,但是通过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在预测失败的情况下将这笔损失通过期货的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来进行弥补,由此化解对利率走向判断失误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使银行经营稳定。

2.2增加银行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商业银行虽然可以依据自己自身的情况,例如:资产大小、规模以及经营状况来设定适合情况的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经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经营过程总仍需要注意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收益并及时规避风险,以此为自己进行经营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这又束缚了经营的灵活性。但通过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缩小因资金缺口而导致的利率敞口,可以保证银行利差不随资金缺口的正负而变动,保证相对稳定,从源头上控制了银行经营利润的风险,释放了银行经营的部分灵活性。

2.3减轻银行融资的压力

银行的融资需要根据利率的走向来确定,而在传统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的走向只能进行主观预测不能确切地做出判断,尤其在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时的银行不能确定其融资的成本,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果融资的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这银行可以较为容易地融得资金,但如果相反则不可能获得融资。在市场利率概予银行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只能高于市场利率来进行融资,但是市场的利率常常不稳定,其利率的下跌会使银行承受更大的融资成本。如果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使用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则可以固定融资的价格,促进银行的流动性,这就保证银行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资金,减轻了银行融资的负担与压力。

3.使用利率期货套期保值的原则

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的应用需要基于银行对于自身规模、经营状况、业务和市场情况的了解,操作需要与实际切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地使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具体进行相应的操作时,银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1确定套期保值的目标

适用利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等于减小利率的变动对银行造成的影响,在减小银行由于预测利率波动失败而造成的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对于利率预期准确时带来的收益。所以银行需要根据自己在实际情况中的获得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来决定对于资金缺口进行保值的量的多少。如果银行有较多的信息优势对利率的变动做出准确的决策有较大的把握,可以减少对于缺口进行保值的量,承担较大的风险并从风险之中获益,把套期保值的目标定位对冲相应的风险损失。相反,如果银行的信息相对较为不足,这需要对资金缺口进行较多的套期保值,规避利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3.2确定套期保值的金额

商业银行对于套期保值金额的确定也需要依据银行自身的状况以及但是外部环境来做出决策,要考虑到当时面临的风险大小,套期保值的成本情况,以及手中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量等等来确定保值的'金额。银行可以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得到资金缺口的大致范围,根据范围的下限来限制保值过度导致投机从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因为一旦超过范围的下限,可能会导致敞口头寸小于保值头寸,形成期货市场的投机。

3.3选择相关性较强的合约

由于期货和现货支架的基差变动不是一致的,因此在众多选择之中需要尽量选择和实际情况类型相符合的合约。例如:如果银行的资金缺口是以持有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话,比如国债,则需要选择相应的国债期货;如果是与别的银行以拆入或拆出的形式存在则需要选择基于同业拆借利率的期货。

4.结束语

利率期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减轻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虽然在某些银行中利率期货所占的比例有限,份额较少,但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行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帮助银行规避风险,以便于其进行其他的具有较高利润的风险操作,减轻银行融资面临的市场风险。目前我国实行经济改革较为成功,银行也逐渐从禁止从事高风险融资投资行业的境地中走出,有着混业经营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业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急躁地开始从事利率期货方面的研究工作,转变过去把期货行业定位为高风险行业而拒绝投入的看法,转变对于期货的理解把其变为风险管理的工具。今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逐步开放限制,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地进入我国,我国商业银行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经济的要求,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待条件成熟之后,我国也应该逐步推出各类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衍生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备的金融衍生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开发和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

篇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的波动,利率的价格波动也加大了,而且逐渐开始实现市场利率化,也就是说,银行业由原来的国家垄断变成市场主导了,这引起了各大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所以,各大商业银行应该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谓利率就是资金的“使用价格”,而利率的价格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合理的利率可以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适应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相反,不合理的利率则有碍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市场利率化下商业银行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在市场利率化下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三个方面,旨在对市场利率化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带来一点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开始出现商业银行,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为了让加大群众的参与性,以及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加多了对于商业银行建设。商业银行不同于普通银行的一点是它更注重于盈利,而不是为了给民生提供便利,它具有更多的金融业务和各种融资等等,它的业务更加综合全面。市场利率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它会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且,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好时机,它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更加自主地调控利率,从而谋求更大地发展,这个发展也是需要建立在以市场为主导上的。本文探讨了在当前经济形式变化的情况下,它给各大商业银行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该如何来进行创新管理,从而更好地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1、市场利率化的含义

市场利率化的意思是说利率的价格变化不再由国家决定了,而是由市场来调控和决定。它不同于传统的利率,市场利率化使得主要调控机制由原来的国家调控变成了现在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状况来调控。因此,很多商业银行开始主导市场的利率价格和变化,它首先由国家银行决定最基础的利率,之后商业银行再根据自己的融资情况和发展方向来对利率进行调控,使得它跟自身的发展目标一致。这就让金融机构更少地受控于国家的调控机制,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方式和发展理念来进行金融融资活动,从而创造出国家和金融机构共同调控利率的新的发展体系。

2、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

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它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还可以激发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创新等等,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下面就其中的两点意义进行简要的说明。

2.1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很多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就是个人借贷款或者企业借贷款以及其他的一些金融方面的业务,市场利率化后,经济市场比之前开放活跃了很多,所以,去银行办理金融业务的消费者也多了一些,需求量有所增加了,因此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市场的利率化是由市场不断变化而形成的.,所以必须要建立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2.2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市场的利率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市场利率化给各大银行带来的压力。因此,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就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其次,加强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商业银行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非常传统,而且单一,无法适应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3、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3.1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1)增加银行总收益。商业银行主要发展金融业务以及证券业务,还有一些借贷款业务,市场利率化可以激励更多的股民对股票证券的投资,这会加大商业银行对于市场利率的调控空间和力度,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投资,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样可以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市场利率化主要是以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结合市场的变化,从而建立起有效地金融体制,使得商业银行建立起符合自己发展的金融体制和管理机制,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有更大的活跃空间,还能对市场进行更严控的监管,推动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利益。(2)加强银行业务多样化。市场利率化的应用和发展,从积极的角度上讲,它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使得金融行业的竞争变得异常凶猛,商业银行要想在这样的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在同行中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获得稳步的发展。市场利率化的出现与实施,对于市场传统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调控机制,因此各大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方向,发展多样化的业务,摒弃从前单一的管理经营模式,跟上时代的进步,适应新时代新型金融行业的发展。

3.2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消极影响。(1)加大银行利率风险。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同样的,市场利率化对商业银行既能带来发展和好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利率化全面实现,给银行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但是同时也要面临很大的风险,比如说它会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由于市场变动引起的利率波动也会随之而起,变化必定会带来风险,波动越大,风险指数也便越高,所以说,市场的利率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率风险。因此,当市场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商业银行应该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小风险的损害程度,做好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渡过经济危机。(2)影响传统存贷款业务。存贷款业务对于各大银行来说,是最基本的业务之一。很多银行依靠借贷款来盈利,它是一种非常稳定而传统的银行业务,没有什么风险,基本上都是处于盈利状态的。银行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出现,因为银行若没有很好地应对这一状况,银行将会面临很大的损失和危机,在市场上便无法立足。

4、商业银行面对市场利率化的创新对策

4.1利率风险管理的创新。(1)组建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市场的全面利率化,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进程中受到市场的很多变化因素的影响,这会使得银行的业务发生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和影响,因此,银行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它可以能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保证银行在市场的不断波动中,勇敢面对风险,稳定地走下去。(2)加强银行风险识别能力。相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在风险来临之前,准确地预测和识别风险这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什么行业,前瞻性很重要,所谓“未雨绸缪”就是这样。在风险还没有发生之前,银行对它进行合理地预测和识别,然后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应对它,尽量减小风险带来的危害,确保银行稳固发展。所以,商业银守要想在市场利率化下得到逐步发展,就必须加强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有效规避风险。

4.2运作模式的创新。(1)市场营销战略改变。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盈利,所以在市场利率化下,商业银行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市场的营销战略必须适应现在这个市场的发展和要求。首先要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做到让客户满意,从而赢得一批稳定的客源,这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有利。(2)建设网络银行。在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同样,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设网上银行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比如一些转账业务或者支付业务等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最后,要提高客服的服务水平和耐心,对待消费者要有耐心,要给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给客户一次良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办理该银行的业务。

4.3人才战略的创新。在服务行业,一直都要秉承顾客至上的原则,因此,在商业银行也是这样,首先要加强他们的服务水平,加强他们服务客户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定时的培训,要懂得微笑服务的宗旨。其次,还要加强他们办理业务的能力,在顾问咨询业务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立刻就能很熟练且流利地给顾客讲解这个业务,给顾客带来一种很专业很正规的感觉,这样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最后,国内的各大银行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引进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并创新服务模式,使商业银行更能适应市场利率化,提高在同行中的竟争能力。综上所述,在市场利率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竞争的同时也会有很多机遇,所以,商业银行应当创新其管理模式,及时判断市场的波动方向,识别风险,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从而取得更加稳定长期地发展。

作者:蔡东苍 单位:重庆三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锦江支行

参考文献:

[1]苟甜玲.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11)

[2]赵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3]张雷.试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J].时代金融,(9)

[4]侯旭东.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4)

篇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用思考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用思考论文

一、FTP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中,商业银行分行不仅需要承担信用风险,还需要承担利率风险。而在FTP管理模式下,总行通过FTP价格,锁定分行的每笔业务的利差,将分行业务的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分行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业务拓展。由于总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专业、手段丰富、从业人员素质高,可以有效提升全系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产品定价水平。在未实施FTP管理前,商业银行由于各项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确定其成本和收益,产品准确定价存在困难,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市场利率变化频繁,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问题更为突出。而在FTP管理模式下,FTP价格提供了资金的机会成本,其中包含了期限、利率等市场风险成本,所以只要在此基础上加上信用风险溢价、费用分摊和预期收益,就可以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未实施FTP前,从账面上看,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只有利息支出,没有收益,资产业务只有利息收入,没有成本,不能准确衡量各项业务的实际盈利,难以建立科学公平的考核体系。FTP通过对所有业务赋予内部资金价格,可以很清晰地核算出每笔业务的收益,商业银行仅需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就能够实现对产品、条线、机构、个人等进行绩效考核。同时,根据FTP体系的统一规则,相同资金属性业务的FTP价格相同,可以做到所有的业务均在同一价格水平下衡量其FTP利差贡献大小,促进商业银行建立更为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在FTP管理模式下,FTP价格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流转提供了统一的价格标准,资金将遵循趋利原则,流向收益较高的业务板块,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金中心可以通过调整内部资金价格的方式,体现银行管理层的政策导向和意图,引导各业务板块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方向,实现全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保证商业银行战略发展规划能够顺利实现。

二、发挥FTP在经营管理中作用的建议。

对商业银行而言,FTP管理是一项全行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总行、分行之间相互联动,共同配合,持续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对业务经营的促进作用。

(一)对商业银行总行的建议。

商业银行总行在FTP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FTP体系构建、价格制定、系统建设等职责,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科学的FTP体系,引导业务经营。FTP通过统一的'定价规则,按照业务的资金属性来确定其FTP价格,资金属性相同其FTP价格相同,全行所有业务均在同一FTP价格标准下衡量其利差贡献大小。因此,FTP价格标准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总行必须要保证FTP价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全行经营战略,确定适合本行的FTP收益率曲线和定价方法,确保FTP价格合理、公允,并加强对市场价格走势研究,前瞻性地调整FTP价格,有效发挥FTP价格对全行业务经营的指导作用。

二是建设先进的运行系统,确保FTP准确计价。FTP是一个涉及商业银行所有资产负债业务的复杂体系,其核心优势基于对每笔业务的准确定价,需要处理非常庞大的数据量,这决定了商业银行实施FTP管理必须要有一个高效、完善的运行系统支撑。商业银行总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FTP运行系统不断加以优化、完善,并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确保FTP计息结果准确无误。同时,根据业务经营需要,建设FTP相关分析系统,确保FTP机制能够提供更为准确、高效的决策支持。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推动理念转变。实施FTP管理不仅带来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和资金价格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银行经营管理平台的切换,银行经济调节手段的提升。FTP体系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FTP基本原理、定价方法和运行机制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否则FTP体系的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还可能由于对FTP涵义的片面理解,造成经营决策方向上的偏差。因此,商业银行总行必须把FTP培训作为推行FTP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针对不同对象,从多个层面对全行员工持续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强化全行对FTP体系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四是加强市场化业务运作,有效对冲市场风险。FTP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市场风险均由总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总行要加强市场化业务的运作,通过同业存放、票据回购、债券回购等市场工具,一方面建立稳健的流动性管理体系,能够根据自身流动性状况,快速融入或融出资金;另一方面实现融出资金的收益增值,提升全行资金价值。

(二)对商业银行分行的建议。

商业银行分行在FTP管理中处于跟随地位,根据总行FTP价格指挥棒适时调整本行经营策略,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FTP价格导向,加快各项业务有效发展步伐。在FTP管理模式下,由于FTP为每笔业务提供了资金成本或资金收益,商业银行分行的盈利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传统的存贷利差转变为每笔业务内、外部价格形成的FTP利差。分行应密切关注总行FTP价格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大FTP利差信号机制的传导力度,增强与总行FTP价格导向主动对接的自觉性,切实按照总行战略导向并结合自身实际动态调整经营策略,既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各项业务发展步伐,又要着力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利率定价能力,尽可能扩大FTP利差,实现业务发展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提高有效发展水平。

二是统筹兼顾,把握好业务发展的各种平衡关系。在坚持FTP价格导向,优先发展高利差业务、抑制低利差业务、避免负利差业务的基本原则下,也要客观地看到,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不同客户营销竞争强度高低有别,不同风险度的贷款资本占用也不一致。这些复杂的因素决定了分行经营策略的制定不能简单地按照FTP价格一个模式去套,避免由于单向思维而导致决策偏差。因此,在积极传导FTP价格导向的同时,商业银行分行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强化辩证思维,区分轻重缓急,注意扬长避短,正确处理和平衡摆布好总量与结构、客户风险度及贡献度与定价水平、FTP利差与经济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制定实施业务经营管理策略的最佳组合方案,确保行全行战略决策部署、整体业务发展和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

三是精细管理,提升运营系统数据信息质量。在FTP价格体系中,各项产品适用的FTP价格主要由其资金属性决定,一旦业务系统中操作失误,出现数据异常,将导致产品在FTP计价系统中期限信息失真、FTP价格“错配”,直接影响FTP利息收支。商业银行分行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确保各项产品能够按照FTP管理的要求,将关键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业务系统,保证各项产品能够准确FTP定价,以实现内部资金往来收益的准确无误。

四是加强FTP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将FTP管理引向深入。绩效考核是对机构、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察与评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体现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分行应积极探索FTP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制定具体考核办法,以发挥绩效考核杠杆作用,促进全行业务稳健高效发展。

篇5: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确立,银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银行业已由过去人们熟悉的传统借贷业务发展到今天几乎无所不为的“金融百货公司”。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我国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增加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专业

一、课程特点分析

(一)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也逐步越来越清晰,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随着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改革。而教学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往往是滞后于时代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商业银行发展改革不断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而不能照本宣科。

(二)学科综合性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在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来自于证券业、保险业的挑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监管方式和力度的变化,迫使银行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并出现银行业务的综合化、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全面化以及经营管理电子化等许多新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除需要学习商业银行经营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保险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学等知识,作为本课程业务操作和经营理论的学习基础。

(三)课程实践性强

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负债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及国际业务等业务经营的内容。这些业务操作、各项管理都需要实践操作增加感性认识以及掌握各项业务之间的联系。

(四)宏微观相结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一门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又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呈现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该课程具有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紧密结合的特征。

二、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经济现状脱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依赖于教材。而教材的内容又通常是滞后于现实经济生活,以至于教学内容呈现滞后性、不够前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授的范围。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感觉空泛、乏味、实践运用价值较低、这种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操作,理论支撑实践操作。

(三)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考核往往是教师通过复习指定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背诵,最后通过笔试进行考核。而在考核内容上也是以理论代替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考核了解了概念、意义、作用等理论知识;但对实践操作的能力没有帮助。

(四)教材滞后性严重

由于银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家相应的金融法律法规也会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的修订,但教材内容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经济生活的发展,教学案例也是相对陈旧的案例。

三、教学改革思路设计

(一)以应用能力为导向,实行需求传导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面向应用,改革课程教学框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相应实践教学课时环节,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该课程是运用性较强的学科,应增强实践环节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商业银行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修改,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比较迅速。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很难快速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因此,我们需要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共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评价,全面推行基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2.面向应用,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同时根据银行业岗位需求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加强教材建设,建设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该课程的特点就是行业发展速度快趋势国际化,教材内容容易滞后,我们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研究修订教材。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专业重点课程的“微课堂”、“网络课堂”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课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未能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形式进一步强化。3.面向应用,强化实践教学。根据银行业特点、专业技能要求与业务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实现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有序衔接、相互促进和螺旋上升。加大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构建银行业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依托应用型服务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1.学校依托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带动课程群的改革,通过积极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更多的社会现实经济案例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依托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深入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尝试推行“嵌入式”、“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另一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提高了就业率。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真正社会所需要的,而不是只懂理论与社会相脱节的学生。

(三)强化专业能力建设,促进师资转型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该课程属于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实践性较强,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积极推进“双聘”制度。2.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内部的培训外派学习,逐渐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

(四)完善应用型考核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逐步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改革为契机,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群考核体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学生通过考前突击背诵就可以结业一门课程,但实际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很难真正了解。制定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指标,建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实践双考核”体系引入课程改革中。不仅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测标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修订与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婷婷.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19(4).

[2]单冰.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7(3):159-160.

[3]王晓轩,吴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12):125-126.

[4]潘金霞.基于实践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38(3):85-88.

篇6: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SWOT分析

(一)定性分析

1.优势分析。商业银行在多年发展中,拥有广大的客户群体,积累了客户基本资料、客户交易、客户存贷款等大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可以建立大数据服务器等设备,将这些传统数据与其他来源数据进行整合,数据分析人员通过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各个角度分析客户需求以及识别信贷风险,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地评价经营业绩、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引导银行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2.劣势分析。在现有的银行交易系统中,客户的身份证、交易流水等大量信息已被银行掌握,但缺少如客户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另外,目前小微企业客户信息以及商业银行的产业链客户信息也比较缺乏,直接影响着银行对这些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再者,大数据时代下,需要金融专业人才和数据分析人才相互配合,才能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但数据分析人员较为匮乏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的软肋。

3.机会分析。刚刚进入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率先构架大数据战略体系,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业务发展战略,从而赢得先机。如果大数据获得成功应用,将为银行创造先发竞争优势,使银行决策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将逐步成为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数据分析也将成为其风险防控的法宝。

4.威胁分析。大数据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诸多威胁,例如大数据存在的风险、网络安全、数据失真等。在大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云计算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云计算将数据存入云端,而云端往往是由第三方服务器实现存取的,如果第三方将数据泄露,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正在颠覆着传统的金融模式,网商具有活跃的交易记录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但商业银行很难开发到这些客户,将给银行带来挑战。

(二)定量分析

除了对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外,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思路为:

①确定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多于10个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②利用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任一方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③给各个因素打分,分值范围为1到5分,评分越高说明因素越重要;

④将各个因素的权重与得分相乘,从而最终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加权分数;

⑤各个因素加权分数计算代数和得出公司的总加权分数,然后根据分数进行判断。某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分析如附表所示。由附表可以看出,该银行外部机会大于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大于内部劣势,应抓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地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引导银行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二、基于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征信系统构建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由于大数据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传统的系统已不能满足银行新的分析需求,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环境,构建大数据的商业银行征信系统,采取新分析算法,搭建大数据跨业务的统一应用平台,从而满足银行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服务、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需求。

(一)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征信系统概述

在金融交易安全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迅速、有效地发现各类欺诈行为,对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和国家人民财产安全都显得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征信系统要针对信贷风险防控工作的实际特点,通过客户交易信息以及客户其他信息收集来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监测。系统总体见附图。附表某商业银行内外环境分析内部环境评分权重加权分外部环境评分权重加权分⑴整体竞争优势明显;30.100.30⑴云计算的快速发展;50.150.75⑵良好的客户群体;50.150.75⑵数据来源多样化;50.251.25⑶资本雄厚,有能力建立大数据库;40.050.20⑶科技发展为数据应用提供支持;40.200.80⑷拥有专业客户人才;30.200.60⑷精准评估业务风险;40.251.00⑸良好的内控环境;50.251.20⑸先入为主的机会;40.150.60优势⑹丰富的风险防控经验;50.251.25机会⑹精细化管理的趋势。40.100.40小计1.004.30小计1.004.80⑴缺乏个人客户基本信息;-30.25-0.75⑴网商的竞争;-50.3-1.50⑵缺乏小微企业基本信息;-30.20-0.60⑵大数据安全风险;-50.25-1.25⑶缺少产业链客户的信息;-40.20-0.80⑶网络安全面临挑战;-30.2-0.60⑷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30.10-0.30⑷外部风险事件的影响;-30.15-0.45⑸缺乏非结构化数据收集能力;-50.15-0.75⑸外部风险来源多样化。-30.1-0.30劣势⑹商业运营模式面临变革。-30.10-0.30威胁小计1.00-3.50小计1.00-4.10优势劣势合计0.80机会威胁合计0.70系统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关联的数据信息,以发现潜在或已知的风险,系统将数据仓库、模型库、知识推理、人机交互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较好地处理数据资源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在成熟的模式识别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的辅助下,对银行业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有助于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融资、贷款、授信等方面的风险评估、监控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征信系统工作原理

1.数据原料。数据原料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中的'关键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数据挖掘的效率、精准度以及所得模式的有效性。目前,商业银行针对客户资料和消费记录都建立了功能庞大的消费市场数据库系统,在以大数据引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时代,银行要真正将数据作为风险控制的源点,有效整合来自银行网点、PC、移动终端设备、社交网络、征信机构等传来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既要获取常规渠道的数据,又要收集社会化媒体数据,真正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实现从管控风险向经营风险方向的转型。

2.数据工厂。数据工厂是利用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将数据中潜在的、有用的模式搜索出来,是整个征信系统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技术难点。在数据工厂中,系统通过数据抽取工具、数据集成工具、数据过滤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模式评估工具等,从海量数据原料中提取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并经过归纳总结、推理、分析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中分类、聚类、偏差检测、概念分析、异类分析、关联分析、时序演变分析和元数据挖掘等功能,完成对银行信用风险控制、银行市场风险评估和银行操作风险评估,从而帮助决策者对信息预测和决策起作用。

3.数据产品。数据工厂最终的结果是数据产品,把所有最终经挖掘发现的知识直观地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示给商业银行,以帮助其理解和解释数据挖掘的结果,控制信贷风险。这些数据结果既包括传统的诸如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和违约期限等客户信用信息,也包括客户的其它方面的信用记录、客户的信用评级以及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当然,整个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往复的过程,信用评级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

4.数据应用。经过数据挖掘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为商业银行评估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提供了量化工具,改变了单纯被动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规范贷款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优化金融信用监控机制,完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实施风险动态防控,使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健康运行。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防控的新形势,要积极做好如下应对工作。

(一)风险意识要思维开放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预测时,需要考量政策、人为的操作风险、市场环境等等众多因素,但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支撑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具备一种像互联网一样的开放式思维,建立分析数据的习惯,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关注与风险预测高度相关的大数据信息,如客户的基础信息(如客户开立账户时留存的住址、年龄、从事行业、性别等等)、客户交易信息(如客户在ATM机上的存取款情况、使用银行卡、购买理财、使用其他业务的记录等等)、外部的信息(从互联网、电信运营商、证券交易所等处挖掘来的有关信息)等,用数据说话,从而提高不确定风险的预测水平。

(二)数据整合要注重质量

大数据很多时候是从一种非传统的角度去分析、挖掘、利用数据价值的思路。由于数据来源庞杂广泛,需要不断利用技术创新去挖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再加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商业银行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地图,整合银行内部数据和大数据链上的其它外部数据,坚持做到数据要依照标准化采集,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杜绝以假乱真;同时构建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使用体系,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使用,从而确保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应用性。

(三)系统建设要高屋建瓴

大数据具有一般数据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传统的处理工具和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针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因此需要采用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发挥大数据的效能。商业银行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加快完善高度集中、完备、综合、专业的数据仓库系统,建设完善数据仓库项目,从而适应“大数据”技术的需要。在系统建设中要高屋建瓴,要把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技术与现有的、基于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工具相结合,预装一些成熟的数据挖掘算法和文字文本的算法,完善数据挖掘工具的扩展性,便于数据分析人员能够快速地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对资源的投入一定要有相当的前瞻性,并兼顾当前实际,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篇7: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探讨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探讨论文

一、引言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否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否在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时候在面对市场竞争中是否具备对于市场的宏观把握能力,是否能够在面对其他同行业竞争的业务压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积极的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积极的将消费和需求有机的结合,创新产品组合,建立创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的先机。

二、商业银行的介绍

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英文字母的缩写是CB,意思是存储储蓄银行。商业银行的有别分其他银行的,如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普通的商业银行不具备发布货币的职能,只能通过其他的商业活动来运转货币。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主要就是吸收普通大众的存款和通过吸收的存款进行发放的贷款,即通过相对较低的利率吸引大众将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然后商业银行在通过自身的业务,将存款放贷给部分需要资金的企业,收起贷款利息,在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形成必要的利息差额,从而形成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商业银行本身是储蓄机构,是吸收经营存款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经营储蓄,经营存款的机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五个主要基本职能:第一,调节经济。由于商业银行的手中握有大量的存款,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本身的市场活动,可以将资金转移到相对欠缺的社会部门,从而到达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可以通过国家的经济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消费投资进行合理分配。第二,信用创造。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将居民企业的存款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在放贷企业没有提现的情况下,依然会作为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新的资金数量,派生出新的存款和贷款。从而达到信用创造的职能。第三,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是一个将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进行重新的配置,将资金发放到新的经济领域,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而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中,商业银行就是从分担任的一个中间人或者是代表,从而实现资金的有效转移,并从这样的商业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利润的增加。第四,支付中介。商业银行在担任信用中介时,就会充分的将自身拥有的储蓄货币进行有机的管理和分配,在新的资金进行转移变化时,通常是作为本商业银行的新的存款进行的,此时商业银行就是这些货币资金进行重新分配载体,对企业客户进行提现转账等资金转移业务,成为企业资金的保管者和对外支付的中介机构。第五,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随着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商业银行为了客观的将自身的放贷损失机率降低,会积极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汇总不同的经济数据以及行业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把握,也就为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咨询,以及相关技术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商业对于企业的资金有分配中介的作用,以此可以代企业做一些资金出纳的业务,比如说是代发员工工资等。

四、商业银行的业务

根据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并由此发放贷款;办理国内跨地区以及国外跨国家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明服务及相关担保服务;从事款项管理服务及代理部分保险业务等。同时,商业银行不能经营除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由此商业银行业务一般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第一,负债业务。所有商业银行吸引来资金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来源的业务都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其他银行业务以及金融业务前提和条件。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第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对于已经吸收的存款或者自身保有的资金进行新的分配和规划活动就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开展有效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银行的利润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保留一部分的存款准备金以外,其他资金都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二是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第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那些与资产负债业务没有关系,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与银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商业业务。广义的中间业务则除了上述的中间业务外,还包括为其他经济单位结算、代理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业务、为其他经济单位提供行业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

(一)及时有效的转换公司战略,跟上时代政策发展

商业银行作为商业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商业变化而服务的。作为对于资金以及货币的管理和分配者,应当积极的将公司的战略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战略一定要能够跟上政策的变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面对国家的政策,商业银行应当积极的分析国家政策的变化,将工作经营的重心进行合理的变化,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关注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财政的分配变化,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资源。对于国家可能放弃或者调整的产业,也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业务变化,不管是推出还是调整,都要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规划,使得商业银行才能够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二)优化服务流程,将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提升

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更好的做好业务上的服务将会是提高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在存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普通大众的存款业务,应当在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上着手。在放款方面,由于商业银行面对数量上较多的是资金上有需求的企业贷款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积极审核企业资格、提供专业的金融配资服务、提供多样的还款方式、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息、及时放款上着手。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须要将服务的质量提升上去,让客户在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专业度,提升客户在服务中的满意度,才能使企业在经营中不断发展。

(三)提升人才管理模式,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残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对于企业对于人才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于优秀的人才,公司要积极的引进,对于公司来说,要对于人才的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凸显以人为本的目标,积极培养公司自身的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同公司的成长一起成长起来。

六、结束语

商业银行由于其处于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是货币资金再分配的主体,只有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对于经济竞争形式的把控、完善对于金融人才的管理,才能够在商业银行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将企业不断壮大,完成企业的成长。同时商业银行更要将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不能只看重利润的增加,应当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社会的优化改造上去。

参考文献:

[1]刘桂平.《中国商业银行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2][美]罗伯特.C.莫顿.兹维.博迪.《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建设银行研究主题组.《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16

篇8:经营管理中商业银行的问题对策论文

经营管理中商业银行的问题对策论文

摘要:金融流通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加快速和便捷了,同时,市场和世界经济也在不断地变动,在经营上,对于商业银行也是风险的挑战,商业银行不稳定性的经营状况,导致银行经营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和多样样。经营货币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方式,风险比较高。所以,商业银行若想进行长远的发展,将内在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要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策

前言: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外资银行竞争会有很大的压力,我国发展新兴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对于中国银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的逐步适应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从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还比较落后,不能够结合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1]。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从定位上来看,长远发展战略比较欠缺,分业经营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运用的经营制度,银行与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利益上,都具有竞争和冲突。商业银行与同行业之间合作氛围也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使合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金融的创新产品相对比较少[2]。公司内部之间需要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够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得更快,但是,没有很高的整合力度,集团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从当前来看,利用借贷将利息收入获得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这样会增加投资业务的比重,银行经营的结构也比较传统。集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内部合作松散,都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都变得比较萧条,金融行业经营上的不规范,加大了银行面对金融的风险,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系统还比较滞后,对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非常不利[3]。降低了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必须要将抗风险能力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健全的法律依据比较欠缺,存在比较大的法律漏洞,商业银行的内部,虽然将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定了,但是,在选择和组建银行混业的经营模式上,交易和实施公司业务和管理上,以及监管方面专门的法律规范也比较缺乏。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风险挑战非常大,从而使经营风险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力比较薄弱,绩效考核的机制也不科学,过分地强调将经营成本利用资金管理和客户关系统管理以及全面服务来进行降低,从而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得以提升[4]。这种做法将银行潜在的综合性和资源价值的服务技能忽略了。从当前来看,金融方面在监督的成效上比较低,经营管理模式在交叉业务的监督上不到位。监管部门没有明晰的责任界限,浪费了监管资源,造成商业银行金融上的风险,从而使混业经营管理等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基础管理薄弱,内控机制不健全,治理也不完善,无论是控制能力,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提升,基层网点和分支机构也需要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于外部环境而言,其一,经济全球化正在进行深入地发展,与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金融创新更新很快,致使不确定的因素快速地增多,从而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完善的重要阶段,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容易增加,同时,金融法制建设虽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但是还未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在刚刚起步。将商业化银行进行有效地改革,既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又具有长期性,商业化如果想要形成现代化的大银行,必须要具备内控严密、资本充足、服务优质、运营安全、效益良好、服务优质以及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都强,这就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5]。因此,在如今的金融法律的框架下,因为法律规定金融资本必须要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商业银行也想将自身产业的支柱建立起来,但是,却一直很难如愿,就是因为这些银行从资本形态上,没能够将工业资本的强力支撑获得,商业银行发展必须经历阶段的金融资本省略了。

(二)主观原因分析

必须要有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才能够将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同时,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主要来源就是精细分工专业化,是最重要的,反而要求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将银行运行的效率提升,才能够提升竞争力,但是,却没有注重提升效率的同时,必须将专业化的精细分工与新技术运用的依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反而只是徘徊在放与收之间;将有效内控机制建立,才能够提升银行竞争力,而却没有注重在业务流程和精细分工的内控要求的计算机化基础上,建立现代的内控,反而只是将制度不断地增加,以及对员工的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地提升,甚至对于员工8小时以外的言行进行全面的控制,都归到严厉处罚当中,作为主要的内控诉求[6]。所以,制度管理的制度管人良好的初衷,因为认识上过于肤浅和管理构架上的一些缺陷,将依靠人主观条件管理的人管制度的主观要求改变了。

三、建立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改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行推动的必须要求,就是将金融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改革各分支机构的管理,从而将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得以提升[7]。将应对的金融风险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并且将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将改革人力资源进行加强,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组织内部机构进行优化,高质量的人才不断引进。将更多培训的机会提供给员工,员工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使激烈机制形成。对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和同行的联系和沟通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内外部的信息应该及时地进行了解和掌握,需要有前瞻性的风险意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内部设置以及金融产品,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商业银行为了将融资的渠道增加,可以将工业资本引进,企业管理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将经营重心把握好[8]。这种方式能够使银行将金融的支持有效地获得,同时,还能够将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将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充分地进行应用,对于控制银行内部得以加强,从而使更加快捷的信息共享速度得以实现,经营成本降低,致使管理更加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必须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必须要对高层领导职能进行明确地规定,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应该将责任界限进行明晰[9]。

(二)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

按照商业银行历史发展规律,应该将工业的资本引进,从而成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将产业取得的有力支柱。从当前来看,将工业资本进行引进,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通过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进行有机地融合,其一,资本作为商业银行的纽带,能够将产业支撑比较顺利地获得,按照资本的构成将不同的产业支柱形成,然后,使银行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重点和精力银行有条件从生存确保,转到新的科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上来,同时,商业银行借此还可以将行业专才当前存在的严重不足进行解决,对因为行业变化所造成的风险缺乏的掌控能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将自身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进行了提升;其二,有效利用资本整合,产业资本既能够将金融基础更有力的支撑有效地获得,又能够很大程度地将金融服务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使资金使用效能得以提高。将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优势进行互补,致使整个金融和经济的效率和质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地提升[10]。银行与产业这种资本的整合,一些弊端也会产生。例如,介入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非专业化决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业务关系过于紧密可能造成风险很难控制;银行决策层对银行专业经验支撑很难得到等。但是,首先,改革举措只要有利,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是再所难免的;其次,在国际上,这种资本的整合曾经有过广泛的经验,借鉴是完全可以的,可以利用法规法律界定以及制约监管的方式进行有效地控制;最后,引进工业资本,对于商业银行根据监管的要求,将专业团队进行聘用,专业经营商业争行,并不会受到影响,产生妨碍。总而言之,将利弊进行权衡,只是将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阶段跳过去,来将现有的商业银行进行改造的做法,会遇到很多很大的问题。所以,引进工业资本,作为强力支撑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柱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选择[11]。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我商业银行管理模式而言,有一个新的且明确的改造认识以后,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就能够将清晰的战略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同时,将银行各项业务的岗位分工和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在规模比较大的计算机系统上,将经营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地建立,然后整个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建,就可以水到汇成。

参考文献:

[1]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04):19-22+45.

[2]钟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3]李婧.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模式发展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4]黄卫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

[5]王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267.

[6]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

[7]陆铭.商业银行条线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5.

[8]马棪.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D].河北大学,.

[9]姚晓翠.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10]孙明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创新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11]祝司臣.新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金融,2012,(03):113.

篇9: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提升策略论文

目前,我国金融专业在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时,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以及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来进行讲授,但是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以后,还是缺乏对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的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由于,在目前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际情况是相脱离的,如何来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组织学生到商业银行网点进行现场参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只有48个学时,无法通过上课时间来进行商业银行网点的现场参观活动。可以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抽出一周到二周时间到商业银行网点进行现场参观。在现场参观中,学生可以近距离的和商业银行接触,可学习到以下的内容。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企业,十分注重员工形象。每位员工都有统一的工作服,而且要求女员工工作时不佩戴首饰,长头发一律盘起来,穿黑色皮鞋。商业银行的网点员工一般包括有8位工作人员,其中行长1名,副行长1名,大堂经理1名,理财经理1名,柜员4人,其中,负责对私业务的柜员3人,负责对公业务的柜员1名,这名员工还负责管理网点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从网点到支行,内部管理都非常严格。网点内的每台电脑都设置了密码,并且每台电脑的密码每半个月就要更换一次。每台电脑设置成只能上银行内部的网络,无法登上外网的模式,无法下载,保密工作非常到位。而且,网点内每个角落都设置了监控摄像头,实时记录网点运行情况,银行上级领导不定期到各个网点查看监控摄像头,发现问题,随时处理。下面,以一天的各个时间节点为例,来介绍一下银行网点的具体工作流程情况。每天早上7点10分,网点保安会提前到网点开门,行长和负责对公业务的柜员也会提前到网点,等待银行运钞车的到来。银行运钞车来到网点后,由押解人员将现金运到网点保险柜前,行长和负责对公业务的柜员打开保险柜,将现金放入保险柜,并做好记录,平常每天所需要的现金量大约在100万元左右,节假日前会适当增加现金量。如果前一天有客户提前预约大额现金提款,负责对公业务的柜员会提前向银行金库申请,多运些现金过来。7点半,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全部到位,行长和负责对公业务的柜员打开保险柜,并做好记录。各位柜员从保险柜里领取今天的现金,并放在各自柜面的'现金箱内。负责加满自动取款机的对私业务的柜员从保险柜领取现金,放进自动取款机里面。每台自动取款机可以放满74万元现金,存、取款一体机内的现金可以少放些现金。取款机由对私业务的柜员轮流负责,每2天加一次,即使是节假日,负责加满自动取款机的对私业务的柜员也要在早上到网点加满自动取款机。7点50分,行长进行简短例会后,各位工作人员做好开门前的准备工作。8点,网点开门。大堂经理站在大门左边的叫号机旁,帮助前来的客户取号,回答客户咨询的各类问题,帮助客户填写单据,帮助客户查询明细账或帮助老年客户从自动取款机中提款等。每来一位客户,大堂经理负责询问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取号,节约大家排队的时间。

柜员轮流叫号、办理业务,平常每天的业务量平均在100—150号左右,节假日前,业务量会增至400多号左右。网点的这些业务中以对私业务为主,对公业务每天只有几笔,但是花费的时间比较多,有时1笔对公业务需要办理1到2个小时。支行和分行的对公窗口相对多一些,对公业务做得也比较多一些。如果有客户需要做理财业务,大堂经理会把客户请到网点里面的办公室,由行长和理财经理负责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业务,引导客户购买。因为银行工作人员每月都有需要完成的业务指标,工作压力非常大。如理财经理要求每月完成客户存款额100万元以上,如果完不成,年终会扣钱。当然,如果能够完成,年终奖比较多。而对柜员的业务指标量比较低,每位柜员在柜面所作的业务都归为柜员的业务量,因此柜员大多数能完成每月的业务指标。而且,商业银行内部网站经常进行评比,每月会公布业务量完成较好的前十大员工的名字,激发员工之间互相竞争。商业银行网点中午休息,但是柜员需要先把上午所做的业务的账轧账后,才能吃中午饭。下午1点开门,5点结束。柜员结束一天的柜面业务后,必须先把今天所作业务的账轧平;将单据整理好,放到单据箱内;将现金清点清楚,交到保险柜里,并由对公业务柜员做好记录。对公业务柜员要等待运钞车,等运钞车到来后,将保险柜内的现金放回运钞车,并做好记录后,才能下班。通过银行网点现场参观,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商业银行对经济管理类,尤其是金融类毕业生的具体需求情况。对本科毕业生,商业银行需要的是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的柜面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柜员工作非常辛苦,一天至少要干满8个小时,而且不能出错。如果在轧账时发现多给了客户钱或是少给了客户钱,都要一笔一笔核对,找到客户,将多给的钱收回或是将少给的钱还给客户。如果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柜员工作是干不下去的。

二、运用商业银行模拟教学软件,开设商业银行模拟实验教学课程

除了组织学生到商业银行网点进行现场参观以外,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可以单独再开设一门商业银行模拟实验教学课程,运用商业银行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可以运用simbank银行模拟教学软件,对于商业银行的工作环境进行全面仿真,包括营业大厅的布局,对公对私的工作台、贷款管理部门的办公室等全3D的建筑仿真,工作人员日常业务使用的签章、电脑、打印机、点钞机、票箱等办公设备,以及银行的各种业务单据等等。学生将被置于一个完全仿真的银行的工作环境中,面对每日的工作。每一次模拟实验训练中,学生都会面对虚拟的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来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学生来讲,实际操作是自由的,他们需要通过完全自主的思考来判断下一步的操作。譬如客户提出的支票转账请求是否受理?如果不受理理由是什么?(譬如涉及支票的鉴别、签章的鉴别等)接受以后如何操作?同时模拟系统根据内置的业务逻辑自动判断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并且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于业务处理的理解,提高实际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总之,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来提高商业银行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篇10: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论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银行业务逐渐发生变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日常业务的操作技术性以及复杂程度在逐渐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也是理论和方法充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在世界金融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我国不断改革金融体制,所以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完善的案例资源数据库和考试测评系统,并且为学生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通过利用模拟银行实验室开展银行业务,加强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1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化形式的加快,我国的部分高校在财经类课程教学中逐渐引入国外教材资源,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为PeterS.Rose和SylviaC.Hudgins的《商业银行管理》(BankManagement&FinancialServices)。这本教材一共包含了20个章节的内容,教师只有讲解14个章节左右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引入国外教材时,教师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材内容,补充国内商业银行管理知识,才能使教材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材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细节以及财务会计原理需要进行深入讲解,适当地引入经典案例,增设课内与课外的实际联系,而且要保证每周的课时量充足,才能使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我国的部分高校进行研究发现,许多高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学时安排比较短,一般只有3个学时左右,所以只能給学生讲授少量的课程内容,如“走马观花”一般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内容的大概,而且没有給学生建立模拟实验室,缺少网络辅助教学设备,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课程知识体系框架,而且没有深入理解业务操作流程、细节内容以及财会的工作原理。同时,在每周3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讲解教材的.章节内容,没有給学生引入经典案例、各种视频音频资料的运用不足,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缺少,所以导致学生无法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与对比。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如果完全采用课堂面授的方式来給学生讲授商业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缺少真实的操作体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论文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强化课堂面授环节,优化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强化课堂面授环节,优化理论知识教学

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而言,理论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能够給商业银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具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强化理论知识教学:

2.1.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目前,国际金融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金融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商业银行业务也在发生变化,这也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不仅要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全面介绍,而且要更新商业银行业务内容,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划分,避免和其它课程之间出现重复。例如:在金融学与国际结算课程中,都详细介绍了中间结算业务,所以需要明确划分清楚,才能使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的正确结算管理方式,熟悉结算业务,能够給客户及时进行资金结算。同时,课程内容需要密切贴近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等等法律,才能在实际开展业务中遵守法律规定。

2.1.2编写合适的教材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教材作为重要内容,其关系着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各大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编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材,必要时也可以从其它地方购买优质的教材资源。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包含商业银行概论、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商业银行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策略等等多方面内容,并且依据法律法规要求,使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商业银行管理技术、策略。同时,在教材内容中也要引入最新公开信息资料,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具有深度,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面授环节中,可以引入一些背景性资料,案例分析或者热点问题,这样能够引导师生进行激烈的课堂讨论。

2.2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在实际业务中应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概念、原理以及方法。具体而言,第一,必须为实践教学选择优质教学案例,结合教学案例讲解理论知识,能够使教学环节更加生动。笔者在表2-1中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经营管理课程挑选了一系列的经典案例,以供实践教学参考应用。第二,学校也要加强建设模拟实验室,通过利用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银行环境,在模拟实验室中囊括储蓄业务、公司业务、个人理财、电子银行以及其它各类代理业务,能够对学生开展商业银行业务进行系统化培训,使学生真正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并且把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业务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其能够更快地获取信息资源。因此,在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給学生自学,学生不需要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环节解决课程问题,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給学生推荐其它精品课程网站,例如:上海金融学院的精品课程网站,或者通过银监会和商业银行网站全面了解我国的各种货币政策、经营管理业务信息,从而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业务有全面的了解。

3结语

总之,在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对于促进我国的商业银行课程教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玲.信息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4):53-55.

[2]刘晓峰,刘晓玲.《现场管理》课程采用”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必要性[J].中外企业家,(1):231-231.

[3]孙建梅,汪洋.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特色教学、现代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C]//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4]孙建梅,汪洋.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特色教学、现代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11):65-65.

篇12:基于仲裁思维探讨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论文

仲裁作为一种从商业发展中自发形成的纠纷解决方式,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主体所接受。仲裁思维源于仲裁活动又超脱仲裁活动,是特定群体在践行仲裁制度、仲裁理念和仲裁精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仲裁思维与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声同频共振,并惠及社会经济更广阔的领域。通过实践和研究发现,仲裁思维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存在较大的契合性。运用“仲裁思维”来审视并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是一个崭新而意义重大的课题。

一、仲裁思维的概念

仲裁思维的形成与仲裁制度密切相关,仲裁制度具有公平性、效率性、契约性、私密性、灵活性与和谐性等重要特质;仲裁思维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性与灵活性、自由与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在追求效率前提下实现真正的公平,是在不违反原则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灵活性,是在尊重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实现最终的和谐。仲裁的和谐性从根本而言源自仲裁的契约性。仲裁因其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和自由,较之诉讼方式更灵活、平和地消除隔阂,缩小差距,协调双方利益,缓和矛盾,从而实现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目标。

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们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其仲裁的审理原则是:“根据事实,符合法律(包括中国法律,当事人选择适用的外国法律及国际条约)规定,依据合同约定,参考商业惯例和市场交易规则,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按照规定,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在实体上,仲裁应当遵守当事人选定或者法律规定必须适用的仲裁程序法和民事实体法,并且不得排除适用强行法。

二、仲裁思维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仲裁思维与金融创新战略。金融创新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对银行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的各项创造与更新活动。当前,国内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我国正向创新性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实施金融创新战略是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推进科学发展,增强服务客户能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现实选择。

由于金融创新涉及众多领域,产品结构复杂,具有“实践先行、立法滞后”的特质,使得金融创新往往与风险相伴,其中既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包括法律风险。如金融创新孕育出银行卡、信托理财、金融衍生交易、电子银行等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和商业行为,但也产生了新的金融纠纷。为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创新中的各类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引入仲裁思维方式。

1、运用“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仲裁思维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在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构建商业交易模式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且以书面协议的形式予以锁定。

2、坚持“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的仲裁思维底线,妥善平衡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既不片面强调己方的权利、忽略对方的诉求,也不加重对方的责任、推卸己方的义务。

3、借助“灵活应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仲裁思维张力,将仲裁方式引入纠纷解决机制。金融创新滋生出的新型金融纠纷案件往往带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色彩。仲裁机构通过聘请金融界和法律界专家组成仲裁庭,保证各类金融纠纷案件都能得到更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裁决,从而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二)仲裁思维与银行客户战略。客户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在研发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上,必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借鉴仲裁思维方式,尽可能地选择非对抗性的争议解决方式,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客户战略。

1、借鉴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仲裁原则。公平性是仲裁思维的首要价值取向。仲裁更注重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力图体现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相关约定不偏离公平性原则,当事人的约定就能得到仲裁的支持。对于市场经济主体而言,为了保障自身权益,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和制定合同条款时,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交易过程中,要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在解决纠纷时,应查明事实原因,分清责任,并主动与客户协商,公平、合理、及时地解决纠纷。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利益。

2、借鉴“保护商密”、“尊重隐私”的仲裁原则。仲裁的私密性是保护商业信誉和商业秘密的利器。客户若因产品或服务引发争议诉诸法院,并在诉讼中获得胜诉,那么在公开审判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主体就有可能面临群体性诉讼,这是市场经济主体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仲裁实行不公开审理原则,这就避免了由于一个争端的发生,而导致连环的讼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仲裁实行不公开审理,对社会是保密的,而对当事人是透明的,当事人直接参与仲裁程序,甚至可以自我设计仲裁程序,由此产生信赖感,减少对抗,回归理性,增强仲裁庭的说服力和最终裁决的信服力。容易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为和谐地解决民商事纠纷提供了条件和保证,也为日后当事人之间合作创造了机会,更符合商业银行的长远利益。

3、借鉴“减少对抗”、“和谐共赢”的仲裁原则。传统的争议解决模式是在对抗中决定胜负,而仲裁有别于审判权、行政权的行使。“减少对抗”、“和谐共赢”是仲裁思维的社会使命和愿景。其无论在宣传、咨询、受理、庭审直至裁决,都能以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对待市场经济主体,引导当事人和解并公正公平地作出裁决,从而消除隔阂,缩小差距,缓和矛盾,实现当事人“握手言欢”的和谐目标。

(三)仲裁思维与国际化经营战略。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机构要遵守WTO规则,平等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全面加快国际化进程,以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发展变化。

1、借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仲裁原则,注重国际交流和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一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商业银行的交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规则、管理技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服务手段,在经营管理方面尽快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接轨。二要重视引进国际化人才,通过引进国际化管理专家和录用外籍人员,尽快实现国内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员工的本地化。

2、借鉴“意思自治”、“灵活应变”的仲裁原则。商业银行推进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然受到不同国家法律规制和监管政策的管治。由于国家制度不同,有些国家的法律及诉讼程序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别,为规避诉讼风险,商业银行应在遵循东道国法律的前提下,通过事先的协议安排,将有关争议提交给国际性仲裁机构、东道国仲裁机构、母国的仲裁机构和第三国(或地区)的仲裁机构仲裁解决。在准据法的选择上,应尽量争取选用母国法律或集团较为熟悉的第三国(或地区)法律,以防范法律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四)仲裁思维与品牌战略。商业银行应增强品牌跨市场的适应力和跨国度的文化包容力,改变以自身业务及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思路,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仲裁思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从市场经济主体的最大利益角度出发,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性与灵活性、自由与和谐的价值取向,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特质。这种价值取向,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塑造有品质、高端的国际化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商业银行品牌的公信力,还可以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并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走和谐发展之路。

篇13: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分析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入股的群体主要是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其它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早已突破1千家,在农合机构中所占比例高达45%,资本、资产、利润等都得以大幅增加,提高了农村金融水平,促进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近些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各项政策要求下,各银行既要创收益,还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因此这种情况下各银行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等为基础发展的,起点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在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下,其发展更为艰难,因此应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促使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实力。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主要有系统性、不确定性、突发性等特点,即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每个经营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风险;而风险来源是多样化的、不确定性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经营风险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具体来讲,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能保证国家金融安全。近些年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一直**不断,各种金融危机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做好金融安全工作。而银行作为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其经营风险控制水平高低不仅仅影响着银行金融安全,也影响着国家金融安全。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金融安全也将得以保障,进而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

2、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不管是哪一类风险,都和经营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如信用风险,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严格按照带宽流程办事,加强贷款人信用情况核查,即能有效地减少信用风险。又如操作风险,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并加强稽核、核查等内部控制,从源头行入手减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当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有序、正常的开展,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关工作,便能有效规避或降低如上三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时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水平的措施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风险控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收益情况,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到经营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如下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

1、完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能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方法和控制,一改传统事后才能补救的状态。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后,能为日常工作流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应明确规定出工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为各项事务办理提供参考依据。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相关制度,保证会计控制、内部稽核工作的开展,通过良好的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加强风险控制。

2、提高员工风险控制意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并不是单纯的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便能实现的,应全员参与到风险控制中,将风险控制贯彻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来。而要坐到这一点,则需要提高每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时,应加强风险控制培训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时应做好全面培训工作,将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先进理论知识等相关内容纳入到培训中来,同时也将风险控制当做培训重点,让员工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的提高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3、完善监管机制,做好监管工作。监管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央行应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如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银行进行频繁、大强度的检查,促使银行及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正,为风险防范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应完善监管机制,如通过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对银行资产、经营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另外还应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控制水平,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全面做好经营管理,真正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参考文献:

[1]何婧,何广文、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其经营风险、经营绩效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2):65-74、

[2]吕品,原毅军,韩俊、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及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4):56-61、

[3]刘忠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16,37(4):71-85、

篇14:角色定位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实践论文

角色定位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的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多角色体验式情境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管理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将课堂教学创新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角色定位;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

“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授课重点是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点管理知识。相较于其他课程,本门课程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涉及管理学、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学乃至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对授课教师的功底要求也更高。

1“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难点

1.1“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多所财经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开设了“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实务课程,本门课程的发展缓慢,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授课模式上,部分学校开设了实验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实验过程和实验场地的限制,成效并不明显。

1.2“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教学难点

1.2.1学生角色定位不明确在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单一,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所以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有的学生在玩手机;有的学生在睡觉;还有的学生看似在听课,其实全程走神。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学生缺乏自控力,需要加强管理。所以有了监控,有了没收手机的“无手机课堂”,但是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纠其原因,就是学生角色定位不明确引起的。1.2.2授课过程脱离行业实际很多高职教师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本身并没有行业实践经历,再加上平时对行业关注也不多,授课就会很吃力,双方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互联网的存在,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老师,是洞察一切行业变化的老师。1.2.3考核方式重视“记忆力”,忽视“能力”“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重视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而非“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很多老师的做法也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期末考试划重点。殊不知,划重点的做法在无形中伤害了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导致平时的努力不能体现在最终成绩上,对他们来讲非常不公平。

2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路创新

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参与性和体验性更为强烈。学生通过角色认同,能够迅速整合可得的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当营造出的情境中因为角色、利益和矛盾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对抗性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放大。因此,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规避“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老师和学生明确目标,定位角色,体验角色,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以下思路:通过模拟商业银行网点的运作,定位学生的职业角色,根据学生的角色开展体验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管理机制。并且随时发现学生职业角色定位的偏差,并及时加以修正,借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走上管理岗位的需要,帮助学生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

3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3.1授课方式创新

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要进行角色定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首先,在授课之初,学生必须对未来在银行网点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无论是网点主任,还是大堂经理、业务经理、柜员,每个岗位的管理重点存在巨大的差异,只有熟悉了该岗位,才能有效管理该岗位。其次,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应该有所定位。在“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中,老师不仅仅是“教”,还可以跳出课堂,担任分行领导或者是银监会领导,甚至可以是对网点扣分的“神秘人”,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是课堂的“服务者”,把学生推向前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角色能力。教师的服务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管理者角色。

3.2授课内容创新

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授课内容应该是商业银行网点管理的日常:(1)授课内容要善于营造学习场景,引导学生想办法。譬如,关于网点的投诉处理,教材上讲的是投诉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做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大。在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该内容营造成网点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场景:1.如果你是大堂经理,客户等待时间太长,已经在小声抱怨,你应该怎么办?2.有客户要投诉,在营业厅内大声喧哗,影响了营业秩序,你应该怎么办?3.有客户在柜面跟柜员吵起来了,你应该怎么办?其实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角色的过程,不同场景的营造能够调动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次,授课内容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眼球。如,“网点管理能力提升”内容,不能一味地讲理论,要懂得传授办法:网点管理者的三大定位、网点管理的七大法宝、投诉处理的九大秘笈等这样的授课内容,不仅好听、好记,更好用。(2)授课内容的选取要体现与时俱进。互联网金融对网点运营冲击很大,为了保证学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譬如,讲到网点营销,除了讲授传统的销售策略外,借助“微信”的“微营销”就不能错过。授课内容就可以变成微营销广告的设计:请同学们设计一句微营销广告,营销银行的理财产品。(3)授课内容要照顾到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进行差别化培养。虽然“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帮助他成为银行网点的管理者,但这样的目标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给予差别化培养。差别化培养就是根据在网点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如网点主任、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会计、柜员等,在授课内容上有所侧重。譬如,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如网点主任、大堂经理多引导其思考管理类、组织类的问题,缺乏领导能力的同学如客户经理、会计、柜员等多引导其思考销售类、服务类的问题,落后学生多引导其思考流程、纪律遵守类的问题。差别化培养做到了“优秀学生吃好,一般学生吃饱,落后学生不饿”的良好局面,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管理机制创新

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传统课堂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网点经营管理”课程重视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1)全班同学按照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模式组成团队。按照最小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工作人员配置标准,每个营业网点可以有7-8名员工,这样整个班级就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网点(每个网点都有自己的名称,命名过程参照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命名),每个网点内部,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职业角色:包括网点主任、大堂经理、业务经理、柜员、会计等。(2)当一个网点同一个岗位人员数量有冲突的时候,采取竞聘上岗的形式确定,最大程度地模拟银行网点运营实际。不同网点之间的业绩也要展开竞争。影响模拟网点业绩的因素可以是理财产品的销售额,可以是团队成员积极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也可以是团队成员的到课情况,甚至可以是团队成员的课堂参与性(如上课玩手机、睡觉、迟到、早退等)。老师定期公布网点的业绩和排名。课程结束时老师根据各网点的排名情况,确定网点的总分,计入课程总成绩,借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3)授课老师考核各个网点,每个网点主任负责考核自己的员工:网点主任在整个学期要对团队成员的表现和对团队业绩的贡献有所记录,课程结束,要模拟银行网点年终考核,对所在团队的员工进行考核,整个过程要体现公平性和激励性,借此锻炼网点主任的大局观和管理网点的能力。

3.4考核方式创新

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考核要体现“能力至上”原则。(1)课程通过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2)借助行业银行网点管理沙盘,进行终极对抗。为了让考核更加公平和直观,本门课程还采用了沙盘模拟的形式,期末时各个支行借助沙盘,模拟银行网点运营,通过个人及小组金融业务规划、客户特征识别、客户关系维护、团队士气提升、能力素质提升、绩效管理等形式的对抗,最终绩效反映到期末成绩中。

4结论

讲授本课程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富有挑战性,同时更不乏趣味性。从一开始的传统讲授,到后来的角色模拟教学,再到现在的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更换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实质的飞跃。学生通过多角色情景体验式教学进行学习、思考、协作,实现了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和扩展,增强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相信他们会受益终生。

篇15:经营管理改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论文

经营管理改革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原来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改编组建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本文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商行规模和增速逐年放缓、盈利能力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利弊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继续深化经营管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经营管理

一、农村商业银行现状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民营企业、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银行,是地方性一级法人商业银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2004年8月成立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踏上中国金融舞台,开始了艰苦的历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凭借灵活的机制和服务庞大群体优势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实现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和增速逐年放缓、盈利能力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亟待加强等问题,这说明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农商行要深化改革,在公司管理、风险防控、业务拓展、市场定位、扶贫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农村商业银行新形势下面临问题

自改制以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面向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分布位置、资产规模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农村乡镇或中小城市,仅在全国少数的繁华城市,设有为数不多的农村商业银行,而且多数城市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小,资产不超过300亿元,少数几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例如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这三家银行是在全国资产总额占据前茅位置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位居全国商业银行首位,占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农商行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再加上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以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日益激烈,与其他商业银行间存在的差距也日趋拉大。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规模和增速逐年放缓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适应了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信用社内在发展的要求。在改制初期,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势头迅猛,总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攀升,在短短五年时间,增长了二十几倍。但是最近几年,农商行规模增长正呈逐年放缓趋势,原因既有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外在原因,国家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大环境不景气,加之我国放松了民营银行的政策限制,各个“民营银行”、“影子银行”纷纷出现,网上P2P理财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比农商行政策更加优惠,因此抢去了农商行很大一部分业务。内在原因在于,要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组织,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生存,要及时转变经营方式,必须深化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当今的经济环境,旧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

2.经营业务模式单一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过来的,从合作制转向股份制。改制后,农商行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改变,并且更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支持力度,为“三农”、为中小企业、广大乡镇居民等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的初始阶段是接替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主要是以农村信贷为主,这是由于农村地区偏远,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层次不高,并且思想传统保守,认为“存银行”是“最安全”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直接沿用农村信合的,主要分布于农村地区,这是其天然的优势,但是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成为劣势。农村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高,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会越来越多样化,农村金融需求也日益丰富起来,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金融服务已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只有经营管理模式做出适当调整,丰富产品品种,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实现多层次产品的混合经营。这样既扩大了农商行服务群体,又增加了资产规模。

3.不良资产恶化严重

资产质量恶化几乎存在于所有商业银行,只是严重程度的差别。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一样,也面临着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而且恶化程度更严重。2013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步入新常态,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原先被业务快速扩张暂时掩盖的资产质量以及风险控制领域的'潜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商行经营区域经济状况和客户资质都不占优势,同时农商行的定位往往是服务三农和服务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不良贷款的重灾区,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农商行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2016年以来,除了2016年四季度有所下降以外,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到2017年三季度已经达到3238亿元。这与农商行经营管理模式有关,农商行针对客户高区域集中度,主要服务于三农及中小企业,分散和化解风险的难度会明显加大。

三、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深化改革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虽然具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但是它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改变、方向不动摇、力度不减弱,经营管理模式还未完全转变为商业银行的模式,要加强经营管理改革,转变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积极推进资本化运作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其资本实力还相对较弱小,单靠农村居民结余存款和补充资本来发展,其发展速度必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积极进行资本化运作是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扩大资产规模的一种有效途径。挂牌新三板进行融资是有效办法之一,2010年12月8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给其他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了借鉴,目前多家农村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谋求上市,部分农商银行IPO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农商银行IPO上市在即。从长期看来,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不断从制度上改革,更要从经营管理上改革,顺应发展的需要,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挖掘创新型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

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改变,但是还可以拓展其他业务保持资产增长,以外延式增长来实现资产扩张的模式,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是无法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盈利能力和资本金补充能力,因此需大力发展资本消耗比较少或不占用资本的业务,如中间业务等,注重提升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把信贷业务控制在一定比例的同时,拓展和延伸银行创新性业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如拓展、延伸融资顾问服务、私人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农村居民以前喜欢把钱定期存在银行,但是现在银行利息比较低,可以引导他们购买利息相对高的理财产品,还可以代理保险等传统中间业务,多举措来实现规模效益的跨越与提升。仅仅依赖于服务农村居民群体是无法满足银行做大做强的,综合化经营也是加快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农村商业银行虽有局限性但也有自身优势,应扬长避短,积极、稳妥推进创新性业务资格申请的步伐,争取更多创新性的中间业务资格,实现创新型中间业务的突破。

3.加强资产管理

农商行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监管层在政策上对农商行的支持都是有针对性的,主要以服务“三农”为目的,但是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贷款力度不大。从全国数据看,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分别占涉农信贷总额的33.34%、31.51%和30.11%,呈逐年下降趋势。农商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显然是有瑕疵的。这些信贷资源流向了产能过剩的领域(包括房地产)。这是因为有些农商行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经验相对于落后股份行,风险控制机制欠缺。所以一些通不过股份行的项目专找农商行出资,项目发起行或融资方会给农商行的相关负责人‘返点’,而项目实际风险却由农商行自己承担。所以必须加强资产经营管理,监管层对申报的项目认真审核,在进行资金支持的时候,监督好资金真实用途,对于那些故意违规操作的管理人员,要追究法律责任,而对于经营合规,成绩优异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关鹏飞.银行与企业债务危机问题[J].金融研究,2015(05)

[2]江丽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J].企业金融,2015(04)

相关专题 经营管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