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评估模式的思考论文

儒雅随和章鱼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儒雅随和章鱼哥”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评估模式的思考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建筑工程评估模式的思考论文

建筑工程评估模式的思考论文

1、项目评估前期

(1)“项目之外”的程序性初审,送审资料(含相关批复文件等附件)是否齐全等;

(2)“项目本身”重点问题的实质性初审,包括设计方案是否存在与相关规划,或批复要求明显不符之处及其原因,送审文件深度是否达到要求,对项目关键问题是否论述清晰等。在选择专家方面,考虑工程可行性研究处于设计前期,又为工程设计中关键的承上启下阶段,因此,需注重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综合评估,组合邀请规划发展层面与设计技术层面的专家,提供全方位的、有力的技术指导。

2、项目评估中期

评估中期阶段为开展论证——形成初步意见阶段,是评估工作的核心阶段。工作重点为:对送审项目开展较全面、深入的实质性评估论证,形成总体及各主要专业的初步评估意见。项目负责人尤其应注意采取“主动”的方式,通过前期对项目的了解(必要时可进行现场踏勘)及本阶段的深化研究与交流,对评估工作进行整体、系统、客观地把握,对评估会议讨论方面、讨论重点及评估效果进行引导,尤其对于项目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应形成清晰的主导意见。对于主观判断与专家意见不甚一致或存在困惑之处,应与专家及建设、设计单位等及时探讨求证。这一阶段“项目之外”的程序性问题基本理清,对“项目本身”实质性问题的论证力度显著加强,并与程序性问题结合形成层次清晰的综合性评估意见,其要点包括:建设必要性、项目选址与用地规模、建设内容、规模与标准、建设方案(含总体设计及各主要专业设计)、节能环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资估算、风险性分析等。

3、项目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阶段为形成初步意见——征求反馈阶段,是评估会后与项目委托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互动沟通的过程。该阶段并非是每个评估项目必需的阶段,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可酌情采用,多适用于存在尚不明确的问题或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通过评估反馈工作,可以进一步对项目的'重点、难点或疑点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有利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有关各方达成共识,有效地保证评估意见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4、形成项目评估结论

形成项目评估结论阶段为完成反馈沟通——出具正式评估报告阶段,该阶段对项目评估具体意见和结论进行明确,形成完整的正式项目评估报告,提交给项目委托单位,代表项目评估主体工作的完成。

5、项目评估后续

项目评估后续阶段为出具正式评估报告之后的跟踪回访——后评估阶段,是评估工作的延续阶段,对于了解评估成效、积累评估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开展该阶段工作,对于重大项目及复杂项目尤其值得开展。对于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其评估后续工作主要关注以下方面:项目的后续阶段的设计方案是否吸取评估意见,对主要矛盾与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后续审查及批复意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评估意见的差异,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效果,以及业主、使用者的意见与感受等。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评估工作中,采用五个阶段评估方式,融合“主动+互动”的工作方法,兼顾程序性与实质性评估,对于有效控制项目评估进度、保障评估质量已产生良好的效果。应该充分挖掘此类项目的评估经验,逐步模式化基本评估过程。由于工程可行性研究涉及面广,具有社会前瞻性和复杂性,适当模式化评估工作并非等同于机械化地运作,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具体评估方法和工作重点,更需要集思广益,灵活调节。为此,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团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咨询评估业务、交流评估工作体会,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使工程项目评估业务进一步发展,提升水平,保证质量,走向成熟。

篇2:建筑工程管理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加大,人民住房需求的增大和城市建设的日益繁荣,为我国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最终质量和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工序繁杂,施工人员冗杂等特殊性给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本研究从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三个控制因素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建筑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后续使用的全过程,对建筑项目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益。

目前,建筑工程的管理主要涉及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

1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按计划的进度顺利进行,在计划工期内完成工程项目,避免因工期延误造成损失。

1.1科学合理的制定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是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基础依据,建筑工程的整个进度都是围绕着施工计划展开的。

如果施工计划不切合实际,将直接导致工期和建筑工作的混乱。

如果施工计划过于宽裕,则会导致施工人员的懒散和拖延,虽然最终能按时完工,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不利于施工企业经济利益的取得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如果施工计划过于急进,则会加大施工压力,为了追赶工期,可能会出现重速度轻质量的施工情况,即产生“豆*渣”工程,不但白白浪费了建筑资源,也不符合社会的利益诉求。

因此,根据施工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尤为重要。

计划制定前要聘请专业人员对施工方的资质进行充分考察,结合施工地的社会环境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假设和探讨,最终确定工期。

施工方必须严格根据施工招标书的工期要求,提出工程总进度计划,并在对其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满足合同规定工期要求等问题,进行认真细致论证。

1.2施工过程进度控制

在工程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围绕着项目计划所确定的目标来进行施工,以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保持有条不紊的状态,使工程实现预期目标。

为了实现优化的进度计划,就必须通过控制来保证计划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在合同规定的日期内完成任务。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对每一施工环节进度的控制,是能否按计划工期完成工程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施工过程的进度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进度控制要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进度拖后,要分析原因,并系统分析对后续工作会产生的影响。

对于每一周计划、月计划的实施情况要做详细的记录和考评,确保工程进度。

2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多、波动大、具有隐蔽性,质量控制的要求很高。

2.1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招投标时,确保公正公开,避免不具有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鱼目混珠。

开始施工前,严格进行施工方案的甄选和质检,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及时发现并更正图纸中的差错,对不明确的设计意图进行补充,对不便于施工的设计内容协商更正。

使其设计符合施工技术装备条件,符合实际情况。

实施质量责任制,将工程质量责任进行分化,由项目总经理统一领导部署项目经理部,由总工程师协调工程施工质量工作,下设技术部和质检部,具体负责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施工前质量控制的一大重点就是对材料采购进行严格的控制,假冒伪劣建材对工程质量可直接造成严重伤害。

为此,应严格检查施工单位进场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的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及质量保证书及技术鉴定文件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抽检或试验。

2.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每一施工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力度。

如在基础工程验槽时,先检验基槽土质、基槽深度、宽度,使之符合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经监理及有关人员签证确认后才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工程钢筋隐蔽前要进行验收,对照设计图纸详细检查,对钢筋作了抽样强度试验,不符合强度要求的不准使用;浇捣混凝土前,对已布设好的钢筋是否走位进行检查,有变位及时进行了校正等。

2.3施工后工程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完成施工后,要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本单位在想过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前,要先进行自我验收,对于工程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

在本工程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按工程竣工验收有关规定的程序组织工程预验收,并对存在的工程质量漏洞、质量缺陷等不足之处进行通告并明确整改期限和复检时间,直至满足竣工验收条件。

最后由各方组成的验收小组对工程实物质量、工程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和确认。

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经济效率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控制过程。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就是要关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充分调动建设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3.1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在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充分考评,选定最先进、经济效率最高的施方案,优选施工方案是使工程施工降低成本的第一步。

方案选定以后,针对建筑工程工期长、风险大的特点,成本控制管理员应该对总成本进行测算并确定目标成本,测算并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和具体的成本控制标准,并将目标总成本一一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各个职能部门,对于不可预计的特殊情况,建立起一定的成本应急方案。

3.2严格控制施工成本

施工前期,监督施工材料招投标过程是否合法,确定合适的材料供应商,坚决打击行hui受hui行为。

实现物资采购程序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才能真正降低工程成本。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主管要根据财务、材料和各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严格检查各部门的目标成本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场问题,随时监督工程成本的管理内容。

同时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费用,保证人员精简,减少不必要的工资开支,加强对办公费、招待费等可变费用的监管,有效节约现场管理费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建筑工程,事后分析总结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月、每季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对已完的工程,进行检查、分析、修正、补充,对照目标成本查找原因,以达到追踪管理责任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的最终目标。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只有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各项控制管理工作,不断规范控制行为,不断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军宝,刘春庆,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

[2]赵香贵.建筑工程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金盾出版社,.

篇3:建筑工程管理思考论文

摘要: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安全,而且与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信誉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因工程质量不达标而引发的建筑事故屡屡见诸报道,给国内各大建筑企业敲响了警钟。

通过对这些建筑事故的调查发现,建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未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是导致建筑事故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在现有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工程交付验收机制,把好工程质量的最后一关。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程项目

质量监督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建筑周期,从制定工程施工规划起到工程交付验收止,都应当严格、认真的执行质量监督规定。

但是由于市场制度不成熟、不规范,建筑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多数情况下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效果,失去了查缺补漏的作用。

文章首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进行了简述,随后指出了现阶段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1简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建筑施工建设的安全标准也越来越高。

为了达到这一安全标准,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加大了重视力度。

想要实现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管理,要对如今形势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完善组织体系,形成一整套监督管理流程,现阶段已经实行了第三方认证、政府监督、企业自控这样的监管体制;其次,原有的管理制度需要改革,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内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2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中最具活跃性的因素,施工团队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高低。

当时从现阶段国内建筑行业看,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数量短缺,大多数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实习生和理论水平较低的一线工人,由于施工人员的结构极不平衡,也就导致了建筑整体质量存在较高的风险和隐患,给监督管理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除此之外,一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人缺乏长远目光,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没有安排相应的技能培训活动,一些建筑工程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建筑技能逐渐与行业发展相脱节,也是导致建筑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2.2建筑材质不合标准,材料监管流于形式。

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材料质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材市场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一些假冒伪劣建材充斥其中,如果缺乏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导致虚假建材流入施工场地。

首先,采购人员由于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材料质量、性能没有准确的概念,在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厂商出具材料说明书和质量保证书,导致一些以次充好的建筑材料蒙混过关,进入建筑场地。

其次,采购人员的责任意识不足,在采购过程中,收受厂商“好处”,以低价购买假冒伪劣产品,从中捞取“回扣”,中饱私囊,严重损害的了建筑企业利益。

2.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特殊的区域进行施工时,尤其需要加强防范。

例如在一些软土质区域建筑施工时,必须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并且采用深挖地基的方式,在地基表层填埋一定深度的碎石或混凝土,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在建筑施工期间,也要注意恶劣天气的影响,例如持续性降水、暴雨、严寒天气等,都会扰乱正常的施工进度,导致工期延后,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篇4:建筑工程承发包模式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承发包模式研究论文

1目前建筑市场的承发包模式

目前,在国内建筑市场上,主要采用由建设单位分别选定设计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和施工专业承包单位,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各施工专业承包单位进行管理和各专业工程之间进行协调配合管理的承包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像是施工总承包模式,但其实质内容却介于平行发包模式与施工总承包模式之间。就施工总承包单位与施工专业承包单位之间的关系而言,更接近的平行发包模式。

在合同关系上,由于施工总承包单位和施工专业承包单位分别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处于平行关系,因此,在工期和质量方面,施工总承包单位仅对自行施工以及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分包的工程向建设单位负责在竣工资料方面,汇总各专业工程竣工资料并移交建设单位在工程款支付方面,各专业工程的工程款不需经过施工总承包单位审核同意,而由建设单位直接审核支付。

在国际建筑市场,承包模式以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为主。其共同点均为建设单位只需面对一家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单位或一家施工总承包单位,由承包人进行设计或施工专业分包,并对分包内容负责,工程款由建设单位支付给承包人,承包人再向分包人支付。

2承发包模式优缺点对比

2.1平行发包模式的缺点

长期实践表明,平行发包模式对于建设单位的管理要求很高,需要配备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及合同管理(包括工程、设备、造价、档案资料等方面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员,并参与协调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及各总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但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不是建设管理,在专业素质上,更倾向于开发和运营策划管理。临时配备结构复杂、综合性强的建设管理团队,对建设单位本身的管理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在临时组建的建设管理团队综合管理能力上,存在较大风险,而建设单位往往无力承担这样的风险。基于风险应当由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承担的理论,建设单位更需要一个长期从事建设管理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机构,或选择一家具有相应管理能力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来承担建设管理的任务。

2.2平行发包模式的优点

平行发包模式既然对建设单位要求高,管理复杂,但为何在中国持续采用多年,并且至今仍是承包模式的主流?笔者分析认为,这主要是与中国总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方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均是从小到大,再到综合性的发展过程。此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就其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根本无法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或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对多专业设计与施工进行综合管理。工程咨询业在中国更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工程咨询公司为建设单位提供的专业咨询管理服务也需要一个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包括设计周期都因为多种需要而被压缩了,因此出现了分阶段设计的状况。而分阶段设计为平行发包模式创造了条件,却给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招标带来了阻碍。

2.3平行发包模式与施工总承包模式及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对比和发展变化

在平行发包模式实践中,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过去粗放的`工程管理模式盈利日趋微薄,促使各专业施工单位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由粗放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合同管理问题由以往的不被关注变为盈利的突破口。由建设单位亲自实施建设管理的平行发包模式显示了临时组建的建设方合同管理水平的不足,合同争议问题的暴露为合同结构模式的转变及风险的合理分配意向带来了机遇,也即是为承包模式向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的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咨询业的发展壮大,在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使得承包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

在平行发包模式下,建设单位对设计的管理相对薄弱,由于分阶段设计,各专业设计间的设计配合能力不强。某些重要功能处于后阶段设计,而如果在前阶段的结构、装修或水电设计考虑不够细致,就会导致后期出现设计变更。这不利于工期和造价控制,甚至可能引发大量的索赔事件与合同争议事件。

在国际上,发达的建筑市场的主流模式为从施工中分离出来,专门为建设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施工总承包管理机构所形成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以及集施工与管理于一体的施工总承包模式,甚至在某些建设单位对需求明确的项目上,承包单位同时承担了设计任务,形成了工程总承包模式。

施工总承包模式需要较长的设计周期,完善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是施工总承包招标的重要前提。施工总承包单位就整个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造价及安全文明施工负总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建设单位的合同管理难度,转移了合同管理风险。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施工总承包单位自身的管理优势,使其与各专业分包单位间的管理关系变成“专业人士间的对话”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

考虑到施工总承包模式下较长的设计周期,对于工期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适应性差,故引入了包含设计任务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建设单位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承包单位的创造力和对设计优化的积极性。这种模式进一步减少了设计变更的发生,更有利于缩短工期和节约投资,建设单位只需按需求验收即可。该模式将市场经济中建筑工程管理这一复杂的建设过程变为了“简单交易”关系,充分体现了建筑工程作为商品的特性。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承发包模式的导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建设管理都是以各专业部门为主导的,各部门的发展计划性很强,都有自己的建设管理定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建设管理逐步分离出来,转化为以建设部门为主导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各专业部门强化了开发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管理,而弱化了建设阶段的管理,将资源投入最多、最集中、管理最为复杂的建设阶段交给建筑部门来实施。

随着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咨询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建设单位主要工作任务的调整,建筑工程承发包模式逐步由平行发包模式向施工总承包或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明确提出施工总承包单位协助建设单位进行材料采购及专业工程发包的计价。《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施工总承包单位除协助建设单位采购及进行专业工程发包外,还应配合建设单位进行各专业施工单位的协调管理配合工作的计价。

尽管如此,为避免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争议,避免责任界面不清引发的合同纠纷,部分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提出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负总责的要求。这一要求将充分发挥施工总承包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优势和专业优势,真正做到将风险分担给最有能力承担者承担,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施工总承包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工程承发包模式最终转变为施工总承包模式迈进了一步。

4影响承发包模式转变的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尽管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极力推行施工总承包及工程总承包模式,但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中却存在一些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周期短、分阶段分专业设计的情况在目前设计管理中经常出现。在设计文件尚未完整的情况下,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基础的招标无法很好地实现施工总承包,而更多的是“施工总承包管理配合服务”这一不完整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单位仍需一如既往地全面参与建设管理过程,承担较多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以及各专业施工单位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处理较多的设计变更问题,面对较大的合同争议风险。

解决办法正确地认识工程需求与设计周期,不能违背当前生产力状况去任意压缩建设周期,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完善设计。有条件的项目,可考虑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尽可能将后期需要施工单位深化设计的专业工程,如建筑幕墙工程、智能化系统工程等,进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以避免在施工期间引发较多的设计变更。

(2各施工总承包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咨询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要更全面、深层次的发展。

解决办法在建设工期不紧的项目上,尝试性地推动施工总承包,并要求严格实施,以提高施工总承包单位及工程咨询机构在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适应能力,使其积累经验并逐步发展壮大,而不是总处于旧模式下经验的不断延续。不断研究调整工程建设合同范本,使其风险分担更趋合理,合同管理结构更清晰。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摆脱冗余的合同条款烦扰,有更多时间在其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3虽然《建筑法》明确禁止违法分包和严禁转包,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键设部令第159号)第五条明确了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并对其总分包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但目前建筑市场的劳务分包状况仍较为混乱。违法分包、再分包、以劳务分包之名转包的情况非常严重,以包代管的“包工头经济”更无力承担起施工总承包的角色。

解决办法:要全面实施施工总承包,就一定要规范劳务分包市场。一方面坚决查处转包这一违法行为,实现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工程的实际管理控制。目前,部分地区推行了平安信息卡,对工人信息进行了集中收集管理。若在此基础上增加收录工人各类考核合格证明以及加强现场身份识别验证与管理,将为规范劳务分包市场带来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来节约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施工总承包单位深入管理的积极性。

篇5: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确保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建筑工程行业必须要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管理对于每一个建筑工程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就需要加强工程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风险管理的意义着手,探究建筑工程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方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风险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增长,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再加上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这就导致建筑工程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使施工进度缓慢。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篇6: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思考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主要指的是所有影响到建筑工程项目正常施工的不确定因素。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工程项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风险,而风险管理就是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风险为主要目的,对工程项目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从而实现最终控制,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的风险管理关乎着建筑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旦对风险进行了错误的评估,就会导致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够使得企业尽可能的降低经济损失,降低生产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相关的管理人员会在收集整理资料之后,运用多种方式对工程项目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化的识别。然而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及其外部的环境十分复杂,这就给全面识别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风险识别的流程(见图1)进行工作,防止出现风险隐患的疏漏。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相应的原则:首先,个别性原则。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虽然部分风险之间有着相似性,但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相同的风险。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风险差异性的重视;其次,主观性原则。虽然建筑工程中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由于人的参与这就致使风险识别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再加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就导致在进行风险识别之时会由于人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因素对风险识别的影响;最后,复杂性原则。建筑工程中的风险有很多,而且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部分风险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复杂交错的关系,这就使得相关人员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风险之间的关系网,做好风险的识别。

2.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相关分析人员会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技术进行工程项目中存在风险的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当中,都会伴随着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会对工程项目本身产生一系列不确定影响,风险分析这一环节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分析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对工程项目所带来的影响,确定是有利影响还是不理影响,以便于为后续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之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与索要分析风险相关的客观数据信息。在客观数据信息不充分之时,可以选取主观信息进行补充。其次,根据已获取的客观数据信息,采用概率法量化该风险可能会对建筑工程项目带来的结果,建立不确定模型。最后,对不同的风险可能会对建筑工程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把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结果联合到一起,以便于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帮助。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风险管理之时,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的重点就在于降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损失以及消除项目中的风险隐患,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风险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回避风险。这一策略主要是中断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源头,以杜绝风险的发生。回避风险适用于项目工程的计划阶段,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放弃高风险低效益的项目进行风险的回避;其次,控制损失。这就要求在进行风险控制之时,采取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方式,通过对风险发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分析,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进行控制损失之时,要注意做好损失的预防以及损失的遏制,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最后,转移风险。在进行风险控制之时,采取转移风险的措施指的是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到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中,实现风险承受主体的转变,从而实现降低企业损失的目的。

篇7: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思考论文

3.1工程概况

该建筑工程项目为一栋综合楼,高度为30m,整体为框架式结构,工程施工周期为一年,基坑深度为8m,抗震等级为6度。该项目工程的特点为施工场地较为狭小,同时施工场地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周边已有建筑,施工噪音对工作环境有着影响。

3.2项目风险识别

该项目工程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进行实地的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口头上的咨询,经过认真的分析之后,总结出该工程项目所要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例如,可以控制的风险有资金短缺、技术方案有无以及赔偿的冲突,不可控制的风险有地方政策、合同条款不完整、项目设计有缺陷以及气候条件变化等。这些为建筑企业的实际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确保决策科学有效。

3.3项目风险分析

在工程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这些风险会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对该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把调查得到的风险进行归纳,计算出各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时对工程项目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确定出项目工程运行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管理。

3.4项目风险控制

在进行风险控制之时,该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企业根据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类型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在项目工程的施工阶段,建筑工程所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人员风险等。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之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所发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而风险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对建筑工程项目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工程管理当中,相关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好风险识别、分析以及控制,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鹏云.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项目风险及其全面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7):34.

[2]周红林.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14):69.

[3]翟阳.建筑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4):110.

[4]刘俊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685.

[5]朱志国.建筑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

篇8:微课程设计模式思考论文

微课程设计模式思考论文

1引言

自开始,“Weibo”一词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人们的生活伴随着微博、微信,走进了“微时代”。以合作、开放、分享的理念为指导,以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教育的微时代——微课(微课程)也应运而生。

2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义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时间(如等公共汽车、搭乘电梯以及舞会休息间隙时刻),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当下风靡全球的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中引申出来的新概念,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教学资源内容,此外还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课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课中教师的教授技巧、内容呈现模式、课后总结与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3微课程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学生角度,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就教师而言,区域化网络同行教研讨论将大有益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

1)教学视频时间短。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集中注意力大约在5~8分钟),充分尊重认知特点,微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教学内容微小化。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个知识点、难点、重点或一个故事片段。

3)教学视频容量小。微课总容量在几十兆以内,模式方便学习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下载学习,也便于教师观摩、教学反思。

4)教学主题鲜明。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2]。

5)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师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案例化的、主题鲜明的情境教学资源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3],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微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有效发展的载体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微课件(微视频)。

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运用此产品,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设计者必须紧紧专注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使用过程的心理行为。微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这三种交互形式同样存在于微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2)主题突出的微内容。微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有两类。①从现有的素材如小说、故事、典故、电影的日志、下载的文章等精心挑选他人的作品,设计、开发、加工成自己的兴趣所在。②从自己的教学资料中挖掘适合的材料重新提炼加工成微内容。微课程的核心信息单元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画等,但内容必须主题突出、简单明了、前后连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3)教学过程设计。①上课前:微课程(微视频)时间短小、内容精悍,要求教师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引入正题切入点要精炼、快捷,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②上课中:微课程大约5~10分钟,在有限的、短小的时间内讲解透彻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标。③课堂结尾:以三两分钟做简洁的总结,加深知识的理解,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设计模式

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学习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学习理念,在现有的微课程概念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设计模式。

1)任何教学设计必须分析用户学习行为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组织学习内容,抓住重点,抽茧剥丝,凝集成核心的微内容教学资源,并有相应的课后练习检测、教学评价、反馈,与现实课堂相互整合。

2)微视频不仅仅是微内容呈现给用户学习,也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支持服务,其中包含辅助工具、讨论与协作、练习与评价、反馈与超链接的相关学习资源[4]。同时,教师利用交流工具给予学习者同步、异步的反馈、评价,让学习者真正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实现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互动、联通,形成统一的学习框架。

3)微课程的动态学习资源是建立在教师同行评判、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点状资源相互连接、融合,逐渐形成发散的、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而且能够跟踪学生学习足迹,提供学习者分析自身的特点,制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6几点建议

微课程与平民技术互联互通的全球网络化大时代,人们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干扰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微课程”正是避免干扰的平民技术,它能实现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课程的迅猛发展,满足了平民日益增长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微课程与大智慧其内容虽然短小,但精悍、主题突出、讲解简洁、透彻,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结。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才吸引用户专注学习,知识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解决。

7结束语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智能化,微课程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微课程的生态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入,以期满足学习者对于微内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实现为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10-12.

[2]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4.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25-26.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篇9: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了业主自身、委托承包商及聘请管理承包商三种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点,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不足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模式的不完善等方面,因此逐渐建立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日益迫切。

一、建立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结合现有建筑工程市场的环境及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实际工作当中的不足,对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建筑工程单位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合理化

现有建筑工程市场环境下,要求建筑工程单位对管理模

式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并结合工程管理工作实践进行应用,从而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使建筑工程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科学合理式理论知识,在提高工程单位内部管理综合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力,促进建筑工程单位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促进建筑工程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工程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以及综合质量,通过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按照单位部门实际情况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化分配。在充分把握资源分配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各部分工作的有序化进行,此外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既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够在科学合理化管理工程施工的同时提高建筑工程单位综合效益。

(三)提升建筑工程单位综合竞争实力

我国现有社会经济逐渐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单位也逐渐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点是建筑工程单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利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单位内部管理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力,帮助建筑工程单位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应用研究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最先面临的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管理就属于较为典型的例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逐渐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当中广泛应用,对各项工作提供了较大帮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完善必然需要充分应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及资料的处理上,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将庞大繁多的施工资料进行优化整理,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管理工作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应用科学,而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知识。在建筑工程单位对施工技术管理进行创新时,还应当相应的考虑到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极大的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效益,在掌握工作内涵的同时,为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筑工程管理思维的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思维的创新化转变,主要是指管理理念的提高和质量管理意识的创新。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与思维也相应处于不断变化的局势。建筑工程单位也应当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管理思维的新转变。

在进行施工时,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该精益求精,在塑造工程建设长远目标的同时,争取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一方面,对施工团队的综合水平应当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施工单位综合质量意识的强化,参考以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与先进案例,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新型科技与管理模式,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提升。

通过对施工技术管理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分析,促进工程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将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思维进行创新化转变,从而强化质量监控意识,全面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效益,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最终提升。

(三)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及模式的创新

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为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成不变的传统式建筑管理体系及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和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与社会情况存在较大脱节情况,一定程度上和现有市场环境相悖。但考虑到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及模式的创新具有较庞大工作量,故应当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对现有管理体系及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完善的同时实现创新。

一方面,建筑工程单位在日常管理当中,应当针对招标投标工作、勘察、设计及施工、监管、检测等多个单位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对应的监督管理,并逐渐建立完善考评制度,达到奖惩分明的目的,保证建筑工程目标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应当摒弃以往工作当中过分追求施工效率而忽视质量的传统思维,避免过多干涉施工,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应该综合参考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多方面的专业性代表意见,避免管理决议的片面化。

(四)建筑工程单位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建筑工程单位日常工作及运营的基本原则,优秀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建筑工程单位员工能够获得较为广阔的表现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优点,从而促进建筑单位实现长远可持续化发展。

作为建筑工程单位对外形象塑造和对内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业文化的创新主要包含了价值观同机制两个部分。价值观的创新完善,主要是改变传统式只看建筑工程绩效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的理念。机制的完善创新,则包括了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化应用、建筑工程目标合理化确定等多方面机制的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管理经验、综合分析市场条件并统筹优化建筑单位内外两部分工作,从而在充分利用建筑工程管理基础条件的同时,实现建筑单位企业文化的创新性转变,保障建筑工程单位的长远可持续化发展。

三、结束语

趸备芬析磊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现状,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工作还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工作当中,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部门还应当结合市场竞争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以原有管理模式为基础,积极参考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进行完善创新。另一方面,还应当综合分析市场环境各方面特点,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建筑管理创新模式的逐渐建立完善。

篇10: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式研究论文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矿产资源是一种耗竭性资源。随着持续开发,矿产资源的留存量将日渐减少,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以及对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研究矿产资源的涵义及资产特征,其次评价矿产资源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再次构建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最后提出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矿产资源资产属性价值评估体系

一、矿产资源的涵义和特征分析

(一)矿产资源的种类和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存在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层,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质或有用元素,它的存在形态主要有固、液、气三种形态。按照矿产资源自身的用途及其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四类: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水气矿产。概括而言,矿产资源资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耗竭性与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数百万年,它的使用属于物质上的消耗,不可恢复。2.隐蔽性与潜在性。矿产资源大多赋存于地下,存在较大的隐蔽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复杂性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只能通过地质勘察工作来进行。3.分布不均衡性与权力关系的复杂性。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表现为不均衡的形态,会导致整个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过程中,相关的利益主体例如开发商、勘察机构等之间的权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4.可变化性。矿产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会受到自然界各种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矿产资源会在物质形态和使用价值等方面发生变化,导致在界定与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5.所有权的垄断性。我国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未经许可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行使矿产资源矿业权等权利。

(二)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矿产资源的价值问题存在争议,包括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矿产资源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人类的开采、利用等劳动活动,矿产资源才具备价值;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在开采前需要国家转让矿业权,而这种矿业权的转让价值远高于开采勘探后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值,这就说明在人类对其进行劳动创造价值之前,其自身就具有价值。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价值组成分别包括自然价值、权益价值以及环境价值三个方面。具体如下:1.矿产资源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的存在主要是支撑了前文提出的第二种价值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在被人类开发利用之前就存在价值。这种价值与劳动的投入以及后期的勘探成本等均无关联,而与矿产资源本身的物质属性、地理条件、资源稀缺性等有关。在实务中,评估人员会根据这些资源的自身特性,参考市场数据,对矿产资源的自然价值作出评估。2.矿产资源的权益价值。权益价值属于矿产资源价值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将资源的静态价值转变为动态价值的过程。权益价值主要包括了矿产资源的矿业权价值、所有权价值、取得权益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勘察与开采所产生的劳动消耗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3.矿产资源的环境价值。矿产资源在被开采使用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对资源所在地的土壤、空气、水质等造成污染,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空气指标严重超标等。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商对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污染向国家上缴了相关的补偿费用,以此来改善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类环境补偿费用所构成的环境价值成为了矿产资源价值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矿产资源价值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

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是指专职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客观标准,对矿产资源资产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书面评估报告文件的行为。本文认为,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在进行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时,必须考虑矿产资源最大的特性,即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大多数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且其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数量有限。由此,在对矿产资源进行资产评估时,资源有限性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2.矿产资源的可替代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被用于各种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利用可再生的资源科学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例如,随着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的广泛应用,会直接影响到煤炭发电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该资源的价值。矿产资源属于耗竭性资源,若其可替代性在不断增加,那么其价值的评估将会受到影响。

3.矿产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

矿产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所以在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矿产资源的物质属性、地理位置情况、周边开发环境等等。

4.矿产资源评估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矿产资源的地理位置较复杂,成本品质等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此,在对矿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当认真考虑矿产资源的复杂性,选择专业且官方的地质勘查报告、开采价值、资源储量报告等信息,结合相关领域的评估技术,尽可能对复杂的矿产资源采取科学有效的资产评估方法。

5.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

为了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开发资源的相关成本,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目前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因此,在对此类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要综合考量相关技术的先进程度,分析该领域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该类资源进行资产评估。

三、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式的构建

资源价值评估模式是从评估理论入手,总结现有各种资源的资产评估体系,以待评估资产的自身属性为基础,以为评估实践作参考为目的的一种价值评估模式。本文将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程序以及矿产资源的评估方法。

(一)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目的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矿产资源资产评估能够为资源的勘探、开采、出让、转让、抵押等提供价格参考;另一方面,实行矿产资源资产评估,能够促进各种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推行,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权益。例如,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消耗,为了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除了要统计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外,还应当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包含矿产资源的消耗统计。因此进行资源价值评估能够进一步促进相关核算制度的完善。

(二)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程序

第一,在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之前,专业评估人员首先应当确定待评估矿产资源的自身特性,进而确定资源评估的目的、范围、对象等基本事项。第二,在对待评估矿产资源进行信息调查时,不仅要进行实地勘察,还要查阅各类相关资料。在进行实地勘察时,要注意对待评估资产的地理位置、储量、成分等进行实地勘测与拍照,保留资料。除此之外,评估人员还应当对类似参照物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待评估资产的现状以及相关审批资料等。第三,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根据待评估矿产资源的资产特性以及关于资源开采开发等信息的获取情况,合理采用评估方法。目前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是可比市场法与收益现值法,这两个方法相对于其他几种方法而言,数据更容易获取,且评估结果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在实务操作中较常使用。第四,根据所选取的评估方法,利用获取的各类材料,对被评估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一般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建议采用两种及以上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但最终的评估结果不能采用其平均值,而是根据各类评估条件所得出的评估值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最为合适的评估值来作为最终的资产价值。第五,撰写评估报告。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各类资料归档为评估底稿,根据所有工作底稿编制价值评估报告,经资产评估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委托方或相关委托机构。

(三)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1.收益现值法。该种方法需要先初步计算出资源在整个开采期内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一步把每年的净现值折算到基准年限。然后,计算出整个开采期内该资源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作为该资源资产本身的价值,或者作为交易市场上该资源的评估值。具体可用如下公式表示:公式中:V为被评估的矿产资源的价值;n为被评估的资源的剩余开采期;Qt为估计的第t年该资源产生的净收益,Qt的计算通常为当年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经营等所产生的符合常理的年收入扣除掉该矿产资源当年总的支出后的净额,总支出通常包括矿业权的年成本摊销、开采勘探成本以及其他各类相关费用;i为整个开采期间的折现率,为简化计算,通常在实际应用中将i确定为恒定值。

2.可比市场法。这种评估方法要求该类资源的市场交易比较成熟,能够在市场上找到类似的资产资源,这种类似的资源要求与被评估的资源存在物理性质与地理性质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并且能够获得近期该矿产资源的相关交易数据,其他因素对该方法的评估影响不大或者可以计算相应的调整系数。具体可用如下公式表示:公式中:V为被评估的资源的价值;Qs为参考的市场上类似资源的评估价值;α为该种方法下的资源规模调整系数;β为对应的品位调整系数;γ为价格调整系数;θ为差异要素调整系数。

3.利润指数法。该方法主要集中在该矿产资源的开采经济价值上。在运用该种方法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在评估前应详细调查该矿产资源的各类自然影响因素,包括该资源的储量、成分、质量等天然条件,研究其未来的发展使用趋势;第二,在评估时要考虑该矿产资源的未来社会利用价值,其中涵盖了被评估资源的物价体系,人类生活中对该资源未来的使用发展趋势、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趋势等等。具体的计算公式可简化如下:公式中:V为被评估的矿产资源的价值;P为被评估资源所对应矿产品的市场价格;E为被评估资源所对应矿产品的开采成本;T为被评估资源所对应矿产品的运输费用;M为整个资源的开采总成本;I为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

4.机会成本法。该方法源自于西方经济分析理论。机会成本是指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放弃了另一项经济利益的成本。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中,机会成本主要指的是放弃了最有利的可替代用途效益。用公式表示如下:公式中:V为被评估的矿产资源的价值;E为使用替代矿产品的总支出;Q为副产品收入;M为被评估矿产资源对应矿产品的年经营成本;I为各项资金费用成本。5.重置成本法。其主要是指在进行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时按扣除掉各种损耗成本后的被评估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来计算被评估资源的价值的方法。在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中,重置成本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或者预期将要发生的各类成本作为成本基数,然后确定合理的成本倍数,并且根据影响资产评估值的各类相关因素进行修正,最后估算出待评估的矿产资源的价值。具体公式如下:公式中:V为被评估的矿产资源的价值;P为被评估矿产资源的重置成本;i为确定的成本倍数;ε为考虑风险、开采水平等因素后的修正系数;E为已经发生的总成本;T为预期将要发生的各类成本。

四、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的保障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评估在各行各业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我国资产评估的发展起步较晚,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完善资产评估的模式,为各类资源资产价值提供保障条件,是目前评估各界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式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策和法规保障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缺乏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为提升资源价值评估的效率与效益,降低评估风险,完善相关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应尽快修订《资产评估管理法》,规定相关的要求与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加大各种监察力度,建立一个有秩序的资产评估执业环境。

2.资产评估的独立性

资产评估的独立性是资产评估职业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项目开始之前对小组成员的独立性进行判断,判断是否存在经济利益关联或者人员关联,合理规避各种由独立性引起的导致评估风险增加的行为。只有当项目组成员保持足够的独立,才能合理评估待评估资产的价值,提升资产评估的质量。

3.评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资产评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决定资产评估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资产评估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应当注重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其各类准则变化情况以及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只有提高了目前评估人员的各项综合素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资产评估的质量,维持行业的发展。

4.资产评估的信息技术保障

随着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资产评估程序逐渐被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所替代。评估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资产评估执业效率,提升资产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但是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也不够完善。因此,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产评估信息技术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资产评估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资产评估的效率。

摘要:

1.廖作鸿,黄敬宝,李晓昭.矿业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和实物期权分析.工业技术经济.(7)

2.骆山.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纳税.(1)

3.李萌,王建平.我国矿业权制度的法律本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资源与产业.2018(1)

4.李保婵.海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商业会计.(9)

5.王立杰.煤炭资源经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煤炭学报.(2)

6.张子威.矿产资源评估方法选择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治理.(17)

7.兀谨瑜.资产评估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财经届.(12)

篇11:建筑工程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这就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对建筑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因此,文章对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加强

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施工管理,对施工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工程施工的质量主要是由施工决定的,这就需要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中涉及的方面比较的多,并且贯穿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为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合理的管理、利用,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进行管理。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只有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在目前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施工管理的管理模式存在脱节现象。

脱节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管理自主权,由项目承建人对施工进行安排,但是却不能够对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难以将一些施工文件与措施全面的落实下去。

其次,存在不健全的施工安全生产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机构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不能够全面的开展安全工作,导致施工管理不科学、不合理。

再次,建筑施工单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生产,不能够意识到安全生产的责任,从而使得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

最后,建筑施工单位没有对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管力度不严,使得施工材料等的质量不能够符合设计要求,影响着施工管理。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对施工前准备与施工中质量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施工前准备工作的管理。

施工现场、施工条件、施工文件以及施工设备等都是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内容,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在加强对施工前准备工作的管理时,应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备,熟练的掌握施工规范,并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落实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为了保证施工的步骤与工序,还应该对关键的施工流程图进行绘制。

施工人员的考核制度也需要施工单位进行完善的建立,借助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与激励。

预算应该进行认真的编写,从而更好的对成本与支出进行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也需要进行加强管理。

在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应该重点对质量进行控制,依靠施工技术活动,确保施工的技术规范、设计要求以及合同等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相符,并且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控制。

工程内容由设计图纸转变成工程实体,是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只有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合同文件等,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控制。

在施工阶段中,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巡查与检查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质量管理手段。

2.2加强对施工进度与投资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

施工进度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有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才能够确保工程及时的完工。

在进行施工进度的管理时,应该编制施工时的程序与内容等计划,根据编制科学合理的运行计划进行组织施工。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对施工计划与实际的施工进度进行监督,确保两者保持一致。

施工时如果发现施工进度与施工计划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施工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确保能够按时完工。

管理部门与监理工程师应该进行配合,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严格的控制施工进度,避免抢工期产生工程质量隐患。

对施工中的投资进行加强管理时,应该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这就需要将预算编制建立在合理项目投资构成编制的基础上。

在进行施工机械的购置时,应该遵循客观的价值规律,对市场价格进行充分的调查,确保合理的安排施工中的各项费用。

控制好各阶段的项目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充分的发挥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作用。

2.3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为了提高施工管理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

在控制、协调施工现场中的各种要素时,需要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施工环节、机械设备、施工信息、人力以及原材料等,都是施工现场中的主要要素。

组织各种要素正常的运行,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目的,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不仅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还应该重视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避免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施工条件等对施工造成安全隐患。

施工现场中应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管理好施工现场,最大限度的消除那些不稳定的因素。

2.4加强对管理团队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管理团队的作用非常的重大,要想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施工单位具有一个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提高施工管理的专业水平。

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能够将管理制度全面的落实下去,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

依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能够及时的解决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权责与职位,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快速的实现施工目标,还能够规范施工管理工作,提前预备出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突发事件的产生。

因此,必须要对管理团队的管理进行加强。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施工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管理,对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掌握,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对施工前准备、施工中质量、施工进度、投资、施工现场以及管理团队等的管理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旭东.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3):199-200

[2]刘文宣.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5):292

[3]王平峰.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四川水泥,2016,(01):144

篇12:建筑工程管理思考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

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我国目前实行项目管理的情况来看,无论工程质量、工期管理还是文明施工等,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企业总体效益不甚理想,利润较低。

对此,本文仅就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谈几点看法。

1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管理体制

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

在“两制”建设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没有项目成本核算制,项目经理责任制就会流于形式。

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他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

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掘其内在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所占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

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保持自律,严禁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目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掌握工程施工情况,防止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公司应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作为职能部门应加强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

同时,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对那些未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未按规定持证上岗,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工作的人员,要组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其素质。

3慎选劳务分承包方

为了满足项目的劳动力需求,必须选择一定量的劳务队伍。

劳务队伍要选择一些信誉好、实力强的并对其进行综合评议,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的合格劳务分包方。

劳务分包务必实行招投标制度,公司成立招标领导小组,评委由项目经理、生产、劳资、质安等人员组成,制定招标文件,邀请两家以上的分包方投标,根据投标方的标书、资信等确定中标队伍。

劳务分包从招标到签约自始至终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

要加强劳务资金的集中管理。

项目部每月对劳务队伍的当月完成工作量要进行核算,汇总后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签字并报公司施工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则须根据劳务完成量与项目部报公司的已完成工作量表进行核对,报财务部门;最后财务部门根据劳务分包合同核定拨付劳务费用的额度,报公司经理审批,工程发生变更的劳务增加费如无签证,公司不予确认。

项目部尽量避免分包合同以外的诸如时工、杂工等费用的发生。

通过劳务分包的管理运作,即可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本企业自身队伍操作层的管理,激活企业操作层的活力。

4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和加强材料管理

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般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占造价的60%左右,控制工程成本,材料成本尤其重要,如果忽视材料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就无从谈起。

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监督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全过程管理。

首先,工程从中标后,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可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

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根据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和企业的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核查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以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

相关专题 建筑工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