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雪味少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雪味少女”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论文摘 要:部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语文、、、“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专业课程改革的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基础教学。

随着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7):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5):187-188.

[3]?许长华.会计专业综合课程设置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1):39-40.

[4]?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等,2005,(2):43-45.

篇2: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论文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结合本校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模块化;团队型

师资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相应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专业素质远不能满足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内部受到如生源素质、师资状况、办学条件因素制约,外部受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就业岗位下沉导致的中职就业空间挤压和社会用人观念影响,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更加恶化,专业发展举步维艰。

一、目前北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宽泛,培养方向模糊。北方许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是看到电子商务人才受到市场追捧且易于组织生源而盲目跟风开设的,缺乏认真调研,由于对电子商务理解不清,且对本土产业发展状况不了解,因此不能清晰地界定中职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面向,就造成在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时定位不准,导致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宽泛,培养方向模糊。

2、师资严重缺乏,水平亟待提高。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大多数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而来,对电子商务理解不深,这部分教师多数会由学校组织参加省培、国培进修提高,但是这类培训时间短,多数蜻蜓点水,不够系统,对教师业务提高有限;由于师资缺乏,教师被要求每学期开新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本身知识储备少又要频繁教新课,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现学现卖,在教学方式上不可避免采用理论灌输,很难有积极性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很难有效开展;学校即使新引进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又多数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短时间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导致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

3、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一是课程设置过多过细,为了能涵盖电子商务各岗位面向,将现有的有关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加上文化课、思政课,素质课等等林林总总近30来门课程,还要考虑实践环节,结果是教学计划排布不开,只能通过削减课程学时,或侵占实践学时解决,导致总学时过高,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理论课时与实践学时比例失调;二是课程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和内在秩序,技术、商务、管理类课程三者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缺乏广泛的共识,这从各校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时序安排各式各样就能体现出来。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对技能和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但是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这既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因素,也和学校实习实训条件不足、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低、缺少相应中职电子商务实训教材等原因有关。

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围绕课程改革来整合、优化教师结构将是解决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为更好打造出长春现代商务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笔者对电子商务专业提出如下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明确培养什么层次、何种规格、适应哪些岗位面向才能进行合理的课程定位。中职学校可参照国家电子商务职业资格标准,职业层次定位应为电子商务员或助理电子商务师为宜。课程定位应满足培养目标中行业应用与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其课程定位应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为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和个性发展需求,课程结构应体现模块化、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可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方向模块、拓展模块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以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方向模块按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可分为视觉设计方向、网店运营方向、网络营销方向三个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求职意向自主选择;拓展模块主要为学生继续学习、创新创业和职业提升提供平台。2、突出课程群作用,推动团队式师资形成,重构内容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建立模块化、层级化的课程体系可以突出课程群作用,利于按课程群组建课程组,推动团队式师资形成。团队式的课程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程改革中更易于把握课程间的内在逻辑,能有效避免传统单纯按学科划分教师队伍造成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各自为战,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优化的弊端。电子商务专业基于“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改实践尤其需要教师以团队的形式亲身实践,在“学中改、改中学”,从教师实践技能提升入手,突出课程的实践技能培养。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集群式模块教学的基本规律,按照适应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应用性、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打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探索一门课程多名教师分内容授课的新模式。

总之,课程改革首要是课程定位要准确,之后才是如何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主体作用。电子商务专业自身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其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要通过有力的措施才能够推进,只要我们能对自身不足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创新、实践,必能打破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瓶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且具有学校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佳梁.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J].中等职业教育,2005.

[2]朱自立,季春花.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3]陈莉.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中旬,(11).

[4]姚大东.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18).

篇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重要专业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不断深入,许多院校都提出了相对合理的.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会计算职业环境发生很大改变,学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加,对高校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十分必要.

作 者:张建伟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山东・龙口,265706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 

篇4: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建议论文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建议论文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社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职院校也不例外,就现阶段而言,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课程考核内容到课程考核方法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以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措施提出了几点浅见,以期对实现改革有一定的价值。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的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内容仍然重在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核,主要还是依赖于教材所学的内容。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的模式,也是沿用以前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但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时代却出现了技工荒的令人费解的局面。比如,高薪资却找不到能力强的数控技师的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具体到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因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故而就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重视,不然,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而我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核决定了具体教学,所以,我们感到,课程考核方法需要改革,而且是势在必行。之所以要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因为依靠课程考核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与壮大,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职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依旧只是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内容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优势,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管理以岗位课程放开,实行专业的基础统一以及核心精选为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岗位课程的内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改革,结合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行业职位的细分,并要根据学生的内在不同的优势,来展开对不同岗位特点和技能的规划,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从事文秘工作,那学校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侧重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对这些学生打字速度以及排版技巧的训练。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以往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一直都是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核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由此,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下:第一,采用岗位能力测试法,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上机操作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本节课所需要获得的岗位能力以外,还要让学生填写这节课的收获以及心得,同时,还要对学生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进行填写,这样教师就能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第二,采用小组合作测试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把小组合作的课题让学生去设计,如果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制定出合理执行力高的考核标准以及时间期限,在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应对每个小组的情况加以评价;第三,因材施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结合他们的优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第四,采用职场环境测试法,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习的机会,这样就能让学生熟悉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具体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对日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总而言之,加速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对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对其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作者:周桂红 石磊

篇5:中职会计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中职会计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中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才储备。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展开。而国家会计政策法规改革力度的深入,使现行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期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中职会计课程仍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而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侧重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性”要求。在我国,往往是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真正掌握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却没有机会参与,甚至没有机会提供相应建议。久而久之,市场需求与课程的设置偏差越来越大,导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难以掌握胜任岗位的能力,企业的需求便继续被搁置。此外,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程过于形式化,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随理论知识的习得而获得,但实际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对会计职业系统的认知含糊不清,很少有学生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会计工作建立起直接联系,所以必须采用新的课程体系来代替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展特色职业教育。

(二)课程内容滞后,与实际任务联系不紧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更可谓一日千里。新经济形势的出现促使我国现行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适应经济形势的新型会计业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模式却未能及时做出反应,传统的旧课程模式无法与之匹配,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远远超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会计专业化教学满足不了会计实际工作岗位业务的需求。加之会计各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渗透和融合,内容上也存在交错重合,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的矛盾不断加大。此外,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会计类教材应运而生,但这些内容新奇、独特,很难及时被传统的中职会计课程吸纳,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课程教学方法传统,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口号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际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相当一部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台上教课、学生下面记笔记的形式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一些中专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又差,本来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加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导致这部分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兴趣。对于实践性课程,学校未给予足够重视,设置的课时相对偏少,无法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符的多元化教学。从表面上看,会计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似乎很完整,但在实际教学中各个实践环节难以真正得到落实。比如,一些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简单了解操作的步骤,很难真正体验现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缺乏真正的职业情景体验,体会不到会计岗位的重要性。另外,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多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几乎没有参加实习,学校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四)课程评价方法单一,与实践缺乏联系

目前,中职学校课程评价方式多采用传统的“总成绩=平时成绩+试卷成绩”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听课、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期末考试多数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试卷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考查,重点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这种基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单一,综合素质薄弱,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另外,在评价过程中,真正需要考查学生职业能力的企业人员并没有参与评价,而是由任课教师自主评定学生的表现,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最终要以企业认可度来衡量的事实。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与社会实践丝毫没有衔接,造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得不到正确评判,企业在选取职员时,无法找到更有效的择优依据,以致双方在彼此选择时困难重重。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标准,优化公共基础科目,适当开设必要的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案,基于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例如,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有机渗入到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中,让学生掌握通过技能与能力实现对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化,并以此为出发点,在职业化道路上发掘新的知识,不断强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二)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密切与实际任务的联系

一方面,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材要按专业岗位模块的具体要求进行编写,摒弃传统的以技术学科为核心的教材编写模式,在融合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具体阐述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制定出的新规范措施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相关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中职院校应根据当下具体的需求开展“活教材”编写,使教材更像一个现实存在的良师益友,可以随时向学生提供最新、最鲜活的案例解析。此文,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教材内容的实时性与学生的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每个学生和会计工作者都可以成为教材的一部分,将自己的能力与实践经验通过“电子教材”分享给更多需求者。

(三)积极开创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兼顾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由于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职业课程的要求,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因材施教。例如,“任务分割法”,即教师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学习状况将学生分组,然后下达任务书,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问题并制定任务方案,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互动,最终拟定最优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运用会计专业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自主观点意识和创造能力,并逐步获得成就感,建立学习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评价应立足于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新的课程评价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基础课程的考核,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笔试考试成绩加平时量化考核成绩的方法,侧重于量化考核成绩,使学生能够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对于会计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比如,“证书认可”“会计专项技能大赛”“专题报告会”等。最后,对于岗位技能模块课程的考核可以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企业是中职毕业生的最终归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由企业人员主导中职生职业能力评价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岗位技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评价,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结语

教育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共同推动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当前,广大中职院校要牢牢把握中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依据企业新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林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1):19-21.

[2]莫显君.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34):98-99.

[3]粱婷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教学现状及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212-213.

[4]赖亚敏.对中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及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44-45.

[5]陈学元.浅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8):46-47.

[6]王丽萍.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7):78-79.

作者:陈晓星 单位:福建省长汀县职业中专学校

篇6: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做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改变,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以化学教育为立足点,从全国整体性的教育变革角度出发,对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对化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篇7: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化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化学教师,而化学教师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说,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化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化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新型的化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而且还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化学教学这较强的综合素养需要整体性的成体系的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支撑。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要始终以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为中心,将学科的知识性与实用性有机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的知识,更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让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价值。

一、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拓展性知识以及实习实践。

1.教育课程模块

教学课程模块主要针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化学教学论,现代的教学课程模块新增了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估、化学文献检索等新型科目,意在增强化学师范生的知识建构,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化学人才。化学教育专业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有更加丰富的选修课,例如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教与学的评价、学习动机与心理学等,这些课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得学生看见更广阔的化学天地。此外系部还开设了诸如中学化学课程分析与解题研究、化学教学实践等限定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格外重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引领学生逐渐由化学师范生走向化学教师。

2.专业知识模块

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环境下,时代为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学科性以及师范性。据调查显示,就目前而言,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化学教育专业都设有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然而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内容偏难且实用性不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将化学专业课程进行精简,根据知识的实际利用效率适度降低难度,将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列入选修课程,供少数人进一步深造。

3.拓展型知识模块

新课程理念弱化了传统的学科独立性思想,着重强调学科间动态的综合性联系,在学科间紧密联系中寻求学科内容发展的丰富性以及无限性。面对中学课程逐渐走向多元化、就业形式愈加严峻的趋势,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要提升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放在突出地位。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课程的内容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选修课程内容,从中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

4.实习实践模块

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与课堂学习同步进行,见习根据课程的进度穿插在各个学期中,见习的实际操作以中学化学课程分析、化学教学论以及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相关理论为支撑;一般而言,教育见习集中安排在大学学习的第七个学期,见习实践为八周,除了集体见习,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暑寒假以及周末进行自主性见习。教学实践环节除了见习外,还包括工业见习、社会调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安排在各个学期中,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层次的体会课堂知识所学的深刻内涵。

二、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课程设置综合化

化学课程的设置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提升对化学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两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的统一,共同服务于化学教师的培养。此外,化学课程还应增加化学专业相关领域选修课程的设置,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得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仅能有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化学综合素养,在未来的化学教师岗位能游刃有余。

2.高度重视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的培养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实现基础性教育课程与深化拓展性教学课程的有机统一,强化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建构,加深了学生对中学化学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展开自主探索,同时,学生能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化学知识进行新领域的探究。这种紧密围绕中学化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化学教育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这为培养符合时代所需教师的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媒介促进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探究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人反思、积极进行集体探究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探究式学习方式能促进理论与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课堂所学,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春荧.关于普通高校化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亚太教育,(36)

[2]袁江,袁欣.实现化学与公众对话———论化学公众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

[3]谢年明.浅论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化学工程与装备,(08)

篇8: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目前该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仍处于探索与改革阶段,通过调查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从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中厂”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数控技术;调查研究;课程改革

随着数控技术应用的普及,企业需要更高技能、更加专业、更具职业化的数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能够被行业企业接受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课程改革是该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题之一。

1现状调查

通过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以及该院近几年数控技术专业从事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对数控技术毕业生主要需求在设备安装调试、零件生产与加工、数控编程和设备维修4个方面,企业较缺设备安装调试及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企业更看重的是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4个方面。企业需求和该院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存在差距,企业对该院毕业生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大部分被调查企业有与该院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希望做到厂中校,校中厂,及时与企业做好密切互动,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胜任工作。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应尽可能把理论学扎实,学好基本功,希望能尽早接触工厂实战。

2课程改革探索

为了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该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2.1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安排上,注重课程之间的链接和联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时间安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师资安排,消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层,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岗位工作的过程。

2.2课程内容与实施改革

2.2.1整合课程内容

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内容,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整合。一方面,将学生必需的知识综合到专业基础课中去,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使整合后的基础理论知识目标性更强。另一方面,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选取企业真实任务(产品、项目等)为教学素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与未来的职业工作与职业情境密切相关[1]。

2.2.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除公共课外的所有课程全部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设计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若干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为主。数控技术专业建有“数控实训室”“多轴加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和“特种加工实训室”,配置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普通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建有高配置的“CAD/CAM机房”,并安装正版“德国KELLER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系统、“CAXA制造工程师”“西门子NXUG”等数控加工类软件,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另外,课程考核方式按照“过程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理念。过程考核贯穿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

2.2.3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能达到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该院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具体的合作细则,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针对“订单班”有系列举措,如: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修订数控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订单班”课程教学及实训计划等。

2.3课程资源建设

2.3.1开发校本教材

以整合的专业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凝聚该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以企业真实案例或产品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2.3.2建设教学资源库

重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企业生产案例,将生产案例进一步开发,形成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教学库。二是引用企业生产图纸,形成图纸、工具、材料、行业标准等素材库。完善后的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提供较好的平台。另外,建设“校中厂”,增加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械制造生产环境供学生实习、实训,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参观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拓展等需要。

3结语

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从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中厂”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人员、物质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推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胥秋,陈淑花,阳夏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实施及其问题[J].职业技术,2015(3):20-22,25.

[2]张晓红,赵长明,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4-47.

[3]陈万利,林洪,贾俊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75-77.

篇9: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建置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4、课程的实施

在单元教学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按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量表等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实施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5、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

篇10: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近些年以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也由此得以设立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大主流技术,各种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所学的内容跟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务必贴近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硬件维护、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在毕业之后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其教学的方式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有相当多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出来,继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再者,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在线讨论和答疑系统,这样学生有问题或者疑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由此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水平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技术水平的因素,找到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在入校前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过电脑并已经相当熟练,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好”,同时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因而务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即便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直接套用的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再者,有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主流技术不相符,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此类滞后的教材势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课程的效率,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教师需要切实了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情况,了解掌握哪些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就业,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是要以实际能力做支撑的,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都偏向于老年化,这些教师可能对以前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则显得有待全面,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学校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帮助计算机教学,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到的知识获得就业岗位。

三、结语

总之,时代及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也随之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但纵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应当积极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