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来杯冰阔落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来杯冰阔落嘛”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共15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一、政府加强投资引导,推进民间投资

新形势下,我们要将政商关系理顺,成功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针对投资备案、审核、审批等制度要组织开展规范改革工作,积极将政府的核准范围缩减,促使审批程序得到简化,从而降低经营性收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民营企业收费实现公平化,将非国民待遇现象消除掉。其二,财政相关部门建立起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信息指导及产业政策支持。同时要开展民间投资的营销策划、审核报批、投资咨询、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起包括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投资信息网,综合筛选投资项目,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充分的、准确的投资信息。其三,加强建设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机构,尽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间投资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财政倾斜于民生,保障并改善民生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

虽然每一年我国财政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满足我国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政府应当以公共理财理念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进行大力的整顿和压缩,将公共财政倾斜到民生领域,增加就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的就业财政机制,促使就业工作取得保障性强的、长期的财政支持。新形势下,小群体创业及中小企业等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扶持它们,在信贷、资金及税收等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群体,致力于将社会的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广泛吸收到这一群体里来,确定灵活就业的行业标准及范围,完善税费减免措施,从而健全财税扶持政策。对于灵活就业范围内的自谋职业人员,政府可以给予重点的`财税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创业,从而有效带动就业。

(二)加快社会保障改革,完善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

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所有群体里面,农民工遭受的损失最大,一旦他们失业返乡,就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即便他们能够享受家庭保障机制及农村土地保障机制等,但依旧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影响降低,从而造成农村的消费能力低下,不利于实现刺激消费等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严重时甚至会冲击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应当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培训农民工,鼓励并支持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财政拨款加大对农村公用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一,将农民工吸收到工伤保险体制里面,将农民工遭受的职业风险有效分散甚至化解;其二,针对农民工构建医疗保障体系,帮助因病陷入生活窘境的农民工化解风险;其三,构建养老保险政策,为农民工的晚年生活提供财政保障,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养老待遇。

三、健全消费税政策,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并健全消费税政策:适当扩大消费税范围,将裘毛皮制品、高档美术制品、高档实木家具、保健品等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之内;一些洗涤、洗浴等企业消耗水资源较大,应当对它们征收消费税;公共汽车轮胎、酒精等一部分人民生活、卫生的必需用品应当停止消费税的征收。与此同时,要针对持续完善的消费税制度构建立法程序,将国内税收负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促进国内制造企业积极生产并进行出口贸易活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四、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首先,我们要以建筑、交通、工业等为主要对象,大力推进节能政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推进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节能风尚。其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等工作的开展。第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抓好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工作,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能力建设并积极推广示范,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加大回收利用工业废物,进一步将生活垃圾资源化,等等。最后,针对气候的变化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力度,并将高效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同时加强建设智能电网。加快绿化进程,努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模式及产业体系,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五、结束语

我国是开放性的国家,即便是全球经济有所复苏,但我们依旧不能摆脱国外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应当以新形势的具体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积极探究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从而确保我国取得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2:新形势下我国古代文学论文

一、跨学科交叉研究

目前,研究者们在古代文学与政治、历史、宗教、家族、地域、人类学、民族关系等等的交叉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戴伟华指出:“在二十世纪学者们在交叉学科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就对古代文学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不仅要广泛涉猎,更需要择其一个领域深入研究,以适应交叉研究的新形势。

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是极其不易的,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一个全新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联系与对比鉴赏分析能力。

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不容否认的是:“交叉研究正引导着古代文学走向多元开放式研究,拓宽视域,尝试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

二、文学解读的世界性

爱德华•赛义德指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域外视角,就是转换常用的内部视角,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部世界看中国,由此看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和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然后再与我们的内部视角对比审视。

我们把中国古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审视,可以从同一个研究方向发现认知相同的地方,也可以发现彼此的差异。

中国学者长期接受的是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思维模式本土化,对本土的古代文学也有着习惯性的固有模式的认知和解读。

国外学者接受、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则是一种“他者”的视域,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可以借鉴和参照“他者”的审视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站在原来视角上看不到的、被遮蔽了的东西,启迪我们更全面、完整地认识自我”。

国外的研究学者因为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同,思维模式与中国的学者也有极大的差别,对中国古代文学解读的角度和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其中的创造性见解,甚至是误读,都会为文学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对我们重新面对自己的文学研究、文化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启发性。

西方的文艺学理论虽然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但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关注外国的中文小说研究,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逊在南昌大学讲演时提出,

外国的中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国的陈庆浩教授也提出了“汉文化整体研究”的想法等等,外国的中文小说和我们国内的文学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牵丝挂藤的联系。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仅在思想文化层面,而且在古代小说层面我国古代文学对于域外的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思想文化层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于朝鲜半岛的影响;小说层面,如我国四大名著及《金瓶梅》等明清小说对整个东亚小说的影响等等。

三、性别视角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父权社会,传统的男尊女卑、性别分工的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文学及其研究中也充斥着男权意识,女性没有话语权,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领域长期被边缘化,所以,女性视角的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凤毛麟角,研究经验也尚待逐步积累。

由于女性独特的细腻的思维方式,及其在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长期的弱势处境,使她们的创作心态、性别观念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观照与男性有极大的不同,

因此,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关注性别的因素、加入性别的视角,有助于校正和丰富长期以来男性视角对中国文学史的认知,拓展研究视野,全面加深对传统文学灵魂的把握,理清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化脉络。

古代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在男性中心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千年延续的过程中,女性也只是个附属品,

独立意识缺乏,长期以来在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不独立,在婚姻不自主的牢笼中不能自拔,女性文学创作凋零,寥寥无几的几个女作家,受生活事业和艺术视野的局限,大部分创作题材也只是局限于抒发离愁别绪、闺怨情仇等,创作体裁也局限于诗词歌赋等,女性的创作只是被人们当做饭后谈资唏嘘一把,缺乏传承性与系统性。

对于这些女作家生平及创作的记载既不详细又缺乏历史依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只能是大概轮廓,研究史料的缺乏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

男性和女性由于性别的差异造成他们内在的思想及外在言行上的分歧,所以在对客观世界的关照上有所不同,表现在创作方面,创作的艺术风格、创作心理千差万别,而女性心理、女性语言、女性行为、女性审美等方面的研究长期被轻视,甚至被忽略,这就无法规避在解读与女性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出现的谬误。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重读’,可以批判和纠正文化中的男性话语霸权。

”通过对古代女性作家创作背景及创作条件的分析,从各个视角理解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到的影响,在文学表现力上的反映,对于我在今后的创作中和研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导我们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亦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性别视角的运用,往往可以让我们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时有新的发现。

例如,魏崇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明清小说中两性角色的演变》,通过对明清小说两性描写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变化深层原因的分析,揭示了人物描写由重点描写赞美男性到着重描写称颂女性这样一个特别具有性别文化内涵的创作现象。

四、研究史及文学史料的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中有许多选题科学创新、见解与众不同、研究深入透彻的优秀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选题重复、内容枯燥、研究浅显的泛泛之作也挺多。

一些作品,往往是对前人不断地重复,作者也是拾人牙慧,没有发展和创新价值,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有的是由于认识浅薄,有的是由于学术研究不到位,有的是由于研究态度不够认真,最重要,还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获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

因此,在研究上都应该了解别人的研究现状,包括存在的问题,从而准确定位,避免重复研究,避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尴尬境地。

同时,对一些有价值而被忽视的研究课题也能很好地发现并重视起来.文学史料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它是文学研究的最基础部分。

文学研究一定要有扎实的文献根基,这就突出了整理与编纂文献资料的重要性。

王国维在《国学丛刊序》明确说明,想要追寻知识与道理的真与是,不能不探究事物存在的理由及变迁的原因。

文学研究要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文献学研究可以使我们在文学史撰写的内容、结构诸方面产生变化。

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须从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开始,如可以编纂一些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以方便研究,这就为古代文学研究者们省却了寻检之劳。

此外,古代文学研究要想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在研究手段上,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上应当有所创新,研究方法也应该多样化。

研究的方法不同,认识的角度及深度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研究者全面掌握古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研究中宏观把握、灵活运用。

同时,学者的独立研究可以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在不断辩论、合作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倡导百家争鸣,学术宽容,大胆质疑,独抒己见,包括一些非主流的研究观点及研究成果。

篇3: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很多企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国家保护丧失的前提之下,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倒逼企业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除了产品的质量之外,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也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我国在长时期内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处在行政管理之中,这直接导致了低效率、高负担的企业管理问题。而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所积累的经验还不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反映了出来。

一、我国部分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所反映出的经济管理问题

1.依据过度的市场营销解决产品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的矛盾。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指出,产品的供求关系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必需遵守的基本规律。但很多企业在运用这条规律时,往往注重供求量的研究以及供求之间如何达到平衡,从而在市场中赚取到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一般会尽自己最大的生产量进行生产,认为企业的产品增多,自然能够从更多的产品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经济行为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在实际经济中,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供给量,换句话说就是产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加大市场营销的强度,投入更多的成本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建设当中去,以期望通过市场营销的有效运作,让消费者购买企业的过剩产品。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企业在经济管理创新时,必须要加大市场营销能力的创新。

2.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以产品营销为主,缺乏企业文化的营销。如果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的话,文化和使命就是企业的细胞核。企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企业能否长远发展,能否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利益,甚至给人类带来新的文明成果。虽然说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比较短,在创新能力上还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但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秉承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而设立的,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灵魂和文化核心。但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在招聘员工时,并没有强调其神圣的社会使命,没有强调其在保障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上的贡献,这是企业营销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二、浅谈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1.制定产品生产计划时,调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计划。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产品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情况。对中小企业而言,如果短时期内产品无法销售出去,企业的资金不能周转,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很不利,甚至会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情况。因此,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应该组织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获取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相关信息,企业的决策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生产计划,而不是企业内部“闭门造车”,依据企业现有的资源做最大程度的生产。当企业产品生产计划制定之后,依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战略层制定年度增长计划,然后市场营销部门展开产品的营销工作,制定出具体的营销策略。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是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的,而不是采取饥饿营销等不正常的营销手段推销企业的产品。

2.企业应该做到在企业文化层面的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除了对产品和生产线进行管理之外,还有员工管理,还有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这些内容都可以整合到企业的文化内容当中去。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最为核心的东西,因为文化的创新可以激发人的思维,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更加有动力。就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而言在文化上是优于西方企业的,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在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产品生产,这是我国企业的文化优势。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应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容纳入到其中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企业的党员和党组织会议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企业内部形成党员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的优良作风。另外,企业的党员还应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企业内部形成党员鼓励非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良好工作氛围。在企业进行招聘工作时,应当把这些优良的企业文化大量宣传,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到企业中发展,从而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添力量。

三、小结

由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经济管理问题,诸如依靠过度的市场营销解决产品生产量大于市场需求量的矛盾,以及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以产品营销为主,缺乏企业文化的营销等。为此,笔者提出了企业在制定产品生产计划时,调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并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计划。此外,企业还应该做到在企业文化层面的创新,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党员应该发挥其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的先锋作用,让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文化创新上走在前列,从而带动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金芳.浅谈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A].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技术发展论文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1.

[2]陆金慧.浅谈我国企业管理与创新[J].新经济,2015,29:92.

篇4: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当前环境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我国企业的规模化也在不断的扩充,企业所承接的业务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充,而在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就很难使得现如今的管理适应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经济挑战,也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不断的对当前企业的经济管理策略进行完善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环境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进步,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任何企业当中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而管理也是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整合和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当前环境来分析,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的繁荣和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加快,这也使得互联网的经济和知识经济在不断的凸显出越来越加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都迫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变革更加的艰巨,逐渐的处于迫在眉睫的趋势[1]。企业不同,其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这会使得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不同,但影响因素却大致相同。他主要是因为知识经济作为主体的一个新经济特性的影响,同时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不断的加重,也会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会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出现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开始越来越加的复杂和开放,同时国际上的竞争也开始更加的激烈,这使得当今的企业环境和形势对于我国的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一些优秀的企业管理不断强化,加强企业管理,通过企业管理的创新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一方面是促使企业经济管理不断的革新生产管理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不断的促使企业经济的理论不断创新,使其依靠技术创新的方法,全方面地促进企业管理的自身创新。这主要是企业强化自身发展的一个根本方法,以便于更好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控制成本的最优化,而企业自身收获最大的效益。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滞后的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却依然较为滞后,这对于企业而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必须得到企业全体上下的重视。传统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因为它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获得企业的最大收益者上[2],但是在这种新形势之下,企业的管理观念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善,在确保最大收益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人是最根本的生产力,而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只有坚持人的利益最大,才能够实现企业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推动,而这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可以更好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经济管理组织较为松散

当前来说,在企业内部及经济管理组织的结构相对较为松散,这个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法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凝聚力,这样企业在面对外部挑战的时候也不能具有最佳的战斗力。企业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企业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但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当中,应急管理组织的管理机构还不够成熟,并且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感,而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严重的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三、新形势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需要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所以需要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解,以此来引导企业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企业的高层需要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引导积极向上的氛围,并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促使企业的员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使其不断地掌握新的能力[3]。在这种新形势之下,企业的竞争环境是十分激烈的,所以现代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危机管理意识,并制定有效的战略管理机制。在对战略管理机制进行制定的时候,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此来规划战略,有效地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而且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来进行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指导,这样能够促使企业的运作机制更加灵活,因此也能够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其经济管理的基础,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受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制约。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就需要在根本上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企业在当前环境下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有效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定,并据此来建立一种完善的而且切合实际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需要不断的对于当前的先进技术和环境进行分析,以此为企业的创新经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快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企业的制度创新。

(三)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

经济管理组织在企业当中,它主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可以不断地适应当前的高速发展的市场竞争,同时也能够确保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一般较为落后,其组织形式也严重地对企业的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产生了阻碍作用。所以为了有效地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支撑,对于当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益进行有效的组织,需要做好相关的创新准备工作。首先需要促进柔软化的管理组织的建立,又有效地实现企业组织自身管理的多样化,同时也需要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扁平化管理,这能够使得企业管理更具有层次感,不断的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一定层次感。

四、结语

本研究中主要就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探析,文中分析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也分析了当前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如果想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促进和保持自身的发展,而创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是确保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因此需要不断地保持。

参考文献:

[1]曲波.谈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15(15):487-488.

[2]欧阳瑜.试论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3,03(09):21.

[3]朱华伦.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11(09):132-133.

篇5: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目前,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影响到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改变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得更好。可以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以资源和投资为动力,经济增长方式则转向以技术、信息和知识经济为驱动,因此,笔者主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管理创新的特点和本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在经济管理创新所包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产活动、企业经营活动、企业内部核算等方面着重探讨。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作用。在不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严重的还造成公司倒闭。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很多企业纷纷进行改革,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长远发展。在理论层面上,必须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给企业带来最为实在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创新意识

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成为热潮,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提倡经济管理创新,但是大多数管理者都缺乏经济管理创新意识,不能明确经济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么盲目跟从,要么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整个创新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所以,大多数企业缺乏经济管理创新意识,并且不能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缺少危机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的企业管理理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重视创新,不注重当下

许多企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位,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切实从企业自身出发,并且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只注重纸上谈兵,出现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样的管理制度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反而会严重制约企业的经济发展。所以,企业要发展,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地发展。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实现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在当前很多企业忽视了人才管理的创新,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或者岗位分配不合理,使许多的人才难有用武之地。所以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须重视对人才管理的创新,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需要人才去实施。这样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探讨

(一)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基础。通过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才能有明确的创新管理规范,利于创新活动的执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创新管理活动的落实指明方向。

(二)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转变经济管理理念。由于一些企业存在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需要企业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学习和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获得企业员工的认可与重视,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为此,企业在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转变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两种理念: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促进员工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第二,具有创新意识的理念。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同样的,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保持创新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首先必须实现对理念的创新,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引导企业从自身出发,正确决策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

(三)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内部管控制度是企业工作有序开展的主要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控制度,对于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企业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对企业内部管控制度的完善:

第一,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财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经济效益的获得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增强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其作用的发挥,更进一步为企业提供科学的财务保障;

第二,加强内部管控制度的创新,健全企业监管体制。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形成稳定的企业外部环境,因此企业为了更加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状况,需要通过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的方式,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做好保障工作。必要时,企业还可以建立专门负责财务方案的部门,从而加强企业经济的优化使用,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失,降低企业资源浪费的几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和严峻的市场挑战,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支持已经成为一种极为迫切的需求。虽然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入进行经济管理创新,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珍.浅析新时期交通检测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2]徐正斌.浅谈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15).

[3]常新洛.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J].策与信息,2013(5).

[4]许为男.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致富时代,2014(5).

[5]李智,王慧.试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途径[J].企业导报,2013,(2).

篇6: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一、公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企业经济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要对其不断创新,使其趋于现代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在经济管理环节企业要加大投入,如:科技、人员与资金等,完善企业的决策系统,在此支持下,提高决策的效率。同时,企业通过大力投入科技、人员与资金等,将使其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不仅要重视科技,还要重视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与人才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求企业积极利用先进技术与吸收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创新管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二、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一)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落后。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效的经营与管理要从理念着手,但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经济管理未能得到全体员工的重视,企业盲目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其理念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创新其管理理念,致使在实际管理中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二)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不合理。在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指导,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不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不能形成系统的、专业的、科学的管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战略策略匮乏,致使企业未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资金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

(三)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在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全面,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制约着经济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其二,经济管理制度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与处理。

三、新形势公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文/郑文俊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必要的,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阐述创新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济管理创新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开展创新学习,通过创新理念,在工作中营造创新的氛围,从而使员工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之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不断提高,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树立危机管理理念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使企业能够自如的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需要不断创新,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首先,要具备多样化管理,通过不同管理组织的建立,使其更加多元化;其次,要实现扁平化管理,将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进行简化,使其层次更加简洁、明了、紧凑,从而提高其管理的效率,保证其管理的质量,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要促进虚拟化管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使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与专业,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利用管理的信息与数据,进而实现虚拟化的管理。

(三)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创新,从而实现对其经济管理的有效约束。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自身需求,并要求其制度要落实到位,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保证其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企业的管理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坚持民主,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要采纳员工的建议与意见,使员工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其更加忠诚,进而保证企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不足,其管理理念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开展,文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创新公路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将提高其经济管理的能力,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

篇7: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一、引言

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然需要拥有一套良好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企业正在面临世界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等威胁,企业的发展正面临非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因此,我国企业应该从内部提升管理水平,吸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精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抵抗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力。目前,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很显然,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发展,因此,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采取新的创新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在企业内部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因此,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管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驱动力,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够合理运用和优化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达到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在长期的发展中,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它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等外界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已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管理结构也存在差异。就目前来看,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核心的背景下进行发展,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制约着企业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又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经济对外开放,这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国内国际发展,以及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第三,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又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除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也包括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从不同的层面、全方位的促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及瓶颈,从而导致其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理念来看,其还缺少一种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指引。目前,尽管有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经济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但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得到实际的落实和推广。第二,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要更加科学化、深层次化,这样才能经受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考验。就现阶段的企业而言,企业经济管理的深度、广度并没有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实际的发展情况不一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第三,我国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的控制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缺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意识,没有将企业经济管理形式与企业的发展进行结合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化、高度统一的管理思想意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四、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思想。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它是一种隐形的力量,指引着企业前进的方向,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这样才能深入贯彻、落实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形势。以更高的思维层次,更高的角度,来不断认识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使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

2.要明确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目标、方向。企业经济发展目标,要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想发展相结合,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抓住我国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制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跟从,否则,适得其反。

3.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组织结构进行创新。在企业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中,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比较复杂、冗余,造成做事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简化,增加企业管理的多样性、灵活性,这样才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五、结语

面对全球的经济竞争,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企业要想办法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全体人员要不断学习,一方面领导层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只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及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够推动我们的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创新经济管理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的,企业要结合自己内部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及改变传统管理理念,而不是盲目的跟从发展。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是需要持续不断的,需要长久发展与创新,具有很深的管理艺术学问。

参考文献:

[1]沈二琳,李德其.对构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探讨和分析.《中国企业管理信息》,(25).

[2]钟联昌.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理念[J].《企业经济管理》,(6).

[3]许晓涛.关于企业的创新性经济管理[J],企业导报,14期.

篇8: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虽然也进行经济的管理,但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就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从而让企业在市场上能够从容的应对遇到的挑战,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了盈利能力企业才能不断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要不断的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适应新形式对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并不只是对管理理念的创新,还包括了企业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技术创新等,是企业在市场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从经济管理上不断的创新,从根本上的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在新形式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很多企业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而且,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还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将整个管理的效率提上去,从而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出现的弊端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意识不到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忽视了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以前只看重利润的旧理念中,从而忽视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发展中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的通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盈利,一味的追求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忽视了企业的经济管理,甚至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要是企业长期缺乏经济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企业没有明确的经营、发展目标,只能盲目的发展,走一步看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那些注重经济管理的企业,不仅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稳定的发展,并能够成功的度过企业遇到的经济危机;而那些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少经济管理意识的企业,他们的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忽略了对经济的管理,当遇到企业的经济危机或其他的一些发展问题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很被动,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要求。

2、经济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经济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太过陈旧,而且存在照搬其他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有很多企业还是采用多年之前陈旧过时的经济管理模式,这些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企业发展的帮助不大,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进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发展进程不断的加快,企业要想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化中立足,就必须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虽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发展中面临的外部大环境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借鉴的,借鉴他们先进的经验,将经验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而不能照抄照搬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放到自己的企业中未必适合。

3、内部的控制管理缺乏

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大都是通过财务或者审计来确定企业的资金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目标只是局限在将成本控制到最小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新形式下企业处在复杂的市场中,这种情况下,只靠审计财务进行企业的经济管理已经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内部的控制管理,制定切实的目标,引导企业进行正确的经济管理,使企业的经济管理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缺失主要是由于企业缺失危机意识,每次都是出现了问题,才开始想应对的策略,而不会提前进行内部的控制管理,避免危机的出现。新形势下,很多企业采用单纯的财务管理进行成本的控制,并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途径

1、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

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必须先有理念的创新。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理念,从理念上有新的认识,才能传达给企业员工一种创新的意识,在企业中营造创新的氛围,从而促使员工做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让企业的发展适应新形式下的需求,实现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快速成长。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自身看重创新,能够接受创新的理念。企业的领导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引导者,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领导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激烈下面的员工不断的进行创新,如果企业的领导都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那企业的员工为了更好的在企业生存发展,会发展安稳的工作,导致整个企业不具备创新意识。其次,企业的领导要鼓励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于作出创新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做的好处是表明了企业领导对创新的态度,对创新的支持,也会对下面的员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最后,企业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发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2、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的模式决定了企业整个经济管理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一个科学合理而又能够适应企业新形势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止能够实现对企业经济的管理,保证企业的资金运用到合理的最需要的地方,保证企业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能推动企业的其他方面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的整体进步。相反,如果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过于陈旧或者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但不会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还会对企业有不利的影响,阻碍企业进步。因此,必须要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整改企业传统单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在不能整改的直接放弃,企业自己制定或者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力争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其次,重视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够在预期的控制范围之内,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调整,因此经济管理的模式必须要有效率,不能拖慢企业的发展进程,在企业采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之后,要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及时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最后,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中,实现经济管理的虚拟化,方便网上操作,便于对企业进行管理。

3、创新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必须要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而且必须要进行进行创新,让内部控制管理不再局限于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项职能,而要发挥真正的监管作用。企业可以建立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新模式,对企业的一切财务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进行预算,让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合理的预算之内进行,一旦出现经费的超额,就要进行相关的审查,如果经费超支不合理,就要进行内部的控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正常、合理的轨道上进行。创新内部控制的管理还要重视对企业的风险控制,要建立适应新形式的风险机制。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好对风险的预估,尤其是不能低估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尽量的高估风险,这样在企业面临经济危机,遇到风险的时候,就不会过于的被动,可以从企业的风险资金中应急,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符合新形式下市场发展规律的,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企业中经济管理的创新,解决其暴露出的问题,发挥其长处,把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真正的应用起来,落实到实处,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快速、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新经济,,No.46103:80

[2]郝灿辉.新形式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知识经济,,No.31306:143+149

[3]张国昌.在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No.74809:74-75

[4]汪庆明,庞蔚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J].商,2014,05:44

[5]张群.浅议新形式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No.32423:135

[6]王思悦.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15:81

篇9: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也逐渐完善。公交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是由公交公司承办的。公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体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完善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能促进公交企业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公交企业的相关经济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着公交企业的发展。本文就目前公交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作出了探讨。

一、强化创新公交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是经济体制转变的需求

自从我国进入改革方法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就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大中小型企业不断的发展起来,企业的自主性也逐渐增大,因此企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与之增长的还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公交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建立开放的、集约的、自主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公家企业的经济增长。

2.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尤其是经济领域。作为网络经济、信息化经济、智力化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只有企业不断的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以人为管理的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实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公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强化。

3.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凡是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对企业生产的质量、结构等要求更高。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寻找适应新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创新的经济管理来获得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公交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相对滞后缺乏创新

(1)管理组织模式陈旧。目前我国公交企业在组织管理上还是沿袭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的更新着,只有了解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层的探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大部分的公交企业忽视了常常的变化,至注重企业的技术、质量等方面,忽略了经济管理层面,最终导致企业依然无法满足市场变化需求。

(2)公交企业权、责、利分工不明确。大部分的公交企业在企业实际运行中融入了管理体系,但是相关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并且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大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形同虚设,部门间的权、责、利分工出现混乱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决策。

(3)管理者业务素质有限。部分公交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工作忙碌,基本上没有时间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缺陷

部分公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缺乏,企业内部的员工流动性较大,熟悉业务的老员工与新员工在短时间内衔接不紧密,导致企业内部工作进度和质量都受到了影响。同时企业缺乏员工技术培训课程,致使员工的技能只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但是这样速度较慢,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尤其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从经济方面和管理方面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公交企业中大部分是没有科学的激励奖惩制度的,完善的激励奖惩制度能有效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增强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促进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也正是公交企业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因此公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内部管理控制缺乏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以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作为公司发展的唯一标准,但是公司的效益发展不仅与公司的内部决策有关,与内部的管理控制也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有直接掌控的作用,企业正常运作也离不开管理层人员的科学管理。但是在大多数公交企业中,缺乏内部的管理控制,使企业运行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对员工的职责分工也没有明确到个人,因此具体的事物没有相关的负责人,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4.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公交企业部分并没有相关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还有的公交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经济管理制度还是沿用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在旧的经济管理模式下并没有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员工也缺乏创新的意识,没有形成创新的概念,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较慢。

5.经营压力日益严峻

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车辆折旧、税金、保险等成本大幅上升,承担的各类社会福利日益增多,长期的低票价政策的执行,加重了企业负担;另外,城市范围的不断拓展,新线不断开辟,公交场站建设严重滞后,也加重了公交企业的经营亏损。各项财政补贴机制的不健全,政府对公交企业的财政补贴十分有限,使得公交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亏损额大幅攀升。因此,公交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管理当中,不得不采取适当放缓车辆更新力度、对经营状况差的线路采用加大班次间隔、减少班次密度、甚至停开等措施,导致了市民满意度的下降,给企业经济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三、强化创新公交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增强经济管理意识,实现理念上的创新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者,要对市场经济有一定的了解,能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认识到创新经济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只有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员工对经济管理由深刻的理解,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创新。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创新的经济管理意识首先管理者必须要重视,将这种行为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传递到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中,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以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实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紧抓经济管理方向,实现战略创新

公交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因此企业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的基本条件。在企业实行经济管理制度时,要保证制度能真实有效的落实到每一名员工,采用激励奖惩制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建立奖惩机制的时候要结合企业文化的企业员工的自身特点,能主动为员工创建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条件,对对企业有卓越贡献的员工实行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对在工作中出现积极性不高和工作效率低的员工实行惩罚制度。除此以外,在经济管理中可以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中吗,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决策机制,调动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中,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实现组织创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行的是股份制,尤其是国有企业都是以公司法人的管理结构实现公司管理。公交企业也可以仿照这种经济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组织解耦股进行优化,以实现组织上的创新。但是要注意的是企业组织机构必须科学合理,保证组织结构件能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所有者和生产者之间必须要有分明的责权,在企业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要保证三方能和谐共处。

4.贯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实现人本创新

企业创建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将情感管理带入到企业管理中,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态度来落实管理制度,这也是和企业员工建立良好人机关系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公交

公交行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公交智能调度系统、IC卡收费系统现已在很多城市公交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公交企业中引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对现有的公交系统的业务营运、智能调度等各个流程进行统一管理,是解决公交经济管理困难的有效途径。公交运营的集成信息化、高效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对提升公交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及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交企业不仅要面临同行业间的竞争,还要面对适应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因此为了实现公交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创新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控制,对企业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对应措施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能科学、合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阿依吐拉买提肉孜.进一步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J].经营管理者,,(14):109.

[2]毕溪纯.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5,(22):121-123.

[3]邹春妍.关于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16):73-74.

[4]李爱华.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25):78-79.

篇10: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企业注重经济发展,同时也重视经济管理。有效的对经济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会使得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而言,各个企业都在经济管理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各种不利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以此来改进经济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背景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经济管理的理念落后

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都需要融合相应的经济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必须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一致,如果理念与实际不符,就会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出现落后的情况。一般来说,过去我国企业所应用的经济管理理念较为注重效益的获得,而在目前的新形势背景下,传统的理念与当代企业发展之间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企业无法高效的展开经济管理工作。

2.人才缺失,管理机构不健全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却相对较少。既有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组织机构的构成存在很大的缺陷,组织机构不完善,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较大,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发展上的限制。

3.企业没有建构专门的经济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虽然构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机制,但是该机制在实际的运行中,应用范围却很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种机制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其作用无法高效的发挥出来。在目前的新形势背景下,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既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与企业的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从而使得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

二、企业在新的背景环境下实施经济管理改进的方式

1.改进企业经济管理的既有理念

为了可以使得企业能够合理的对经济管理实施改进,就需要针对企业原有的经济管理思想实施改进,使得相关的思想和企业实际的状况相一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并积极的采取各种手段,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具备先进的工作意识,并且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得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在新形势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加大,面对竞争,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实力,并且要具备危机意识,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规划好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会使得企业的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机制,改进既有的管理机制

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相关制度的监督和制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在新形势下,要想使得企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目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的走向,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企业能够有效的实现发展上的创新。而在对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对其不断的进行改进。另外,要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机制的监督力度,使得企业可以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改进经济管理的形式,提高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

构建相应的经济管理组织,在新形势下,要注重对经济管理组织实施创新和改进,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在创新经济管理组织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就是要能够建构软化管理组织,保障管理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就是要能够建构简单的管理组织机制,使得管理组织的运行效率得以良好的提升,并提高管理信息的传送和接收效率。最后就是要能够进行虚拟化管理组织的构建,确保信息能够实现有效和完整的传递,确保各项管理信息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整理和汇编,这样就可以为管理制度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管理。虽然在目前的新形势背景下,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升,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波.谈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15).

[2]欧阳瑜.试论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13(09).

[3]朱华伦.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4]郑英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才智,2012(12).

篇11: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21世纪最初的十年间,我国经济维系了迅猛增长的发展态势,各行业各领域的增长和变化都十分明显,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交互也在进一步加深。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面临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失业现象逐步增加的状况。因此,在新的时期,社会经济已经完成了单一模式朝多元化的发展,经济体量和交互频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企业若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发展,就必然面临被时代和经济环境所淘汰的困局。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严峻经济形势下维持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经济管理及其创新的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了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全部措施和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作用也日益凸显。总的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包括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主要工作为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和生产活动。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面向整个企业中所有涉及的物质以及其他的事物。

第二,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经济管理是涉及所有资金流入和留出的行为。这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所有的企业中所有的机构部门都会和该企业的资金存在关联性。

第三,财务信息能够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资金,所以任何一个机构和部门都会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与财务部门联系起来。而财务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就是进行财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决策者反映当下企业最真实的经营状况。

二、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企业对经济管理存在理解的误区

虽然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在具体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在对该问题的认识上仍旧存在不少的误区,将经济管理的内容片面理解为财务管理。这种错误的解读造成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缺少了不少的管理内容,也由于偏重财务管理造成了对其他方面的功能性弱化,最终影响企业经济的经营和管理,严重时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

就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而言,大多数企业仍旧是沿用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生产和经营的理念也偏向粗放型,过度的注重对于生产和销售的最大化,造成投资上的盲目性,经济效益十分不理想。除此之外,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现在具体的事务之上就是各个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的义务和责任分配机制,也没有良好的部门协作和工作衔接,造成了一种各自为政的现象,整体效率并不高,经济效益自然也受到了影响。

(三)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落后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文化和氛围。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都处于并没有企业文化或是企业文化与自身不相符的状态之中,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重心,企业的发展不顺畅。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落后于时代和经济的步伐也是目前不少的企业的问题之一,最终导致了这些企业在经济管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的采集不全面、不精确以及缺乏实时性,导致经济管理决策缺乏效率和针对性,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堪忧。

(四)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落后

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体制而言,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在模式上具有单一性,仍旧是过去经济管理中的“直线性职能管理体制”。其次,高层管理的幅度过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决断者所必需的专业性和精确性。然后,经济管理工作由于缺乏高新的信息化技术融入,在各类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实时性与实际性统一起来,导致高管在进行决断时往往会出现较高的失误率。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过于落后

首先,大多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忽略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导致其专业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工作思路及工作方式也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形势。其次,企业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并没有合理引进所急需的经济管理人才。再次,由于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企业并没有在所有的岗位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但也没有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技能和专业培训。最后,企业没有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但也没有进行招聘补充新鲜血液,导致后续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扩张受到限制。除此之外,企业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员工没有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性得到不到激发,综合起来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执行力和实际效能受到影响,不能完全发挥。

三、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在新时期下,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应当积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保障各项经济活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合理而高效的对企业所涉及的各项资源进行配置,在实际的市场变动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满足自身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预期。不断将业务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并且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在企业成立的伊始就有必要对企业发展的理念进行确立,只有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经济管理理念才能为今后的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才能更加高效实现目标。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引导企业朝着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就是需要对企业领头羊的落后观念进行革新,维持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准方向。其次,要维系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观念转变过程,在广大员工群体的积极促成下,经历长时间磨合与沉淀,最中才能形成。因此,企业要循序渐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确保管理措施有效实施,使经济管理理念朝着创新的方向稳步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一条特色化、规范化、新型化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二)创新经济管理制度

构建并完善一套经济管理制度,保障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企业对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需求,这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计划成败的重要举措。因为只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保障经济管理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都是符合科学的和时代的发展规律,给企业内各职能部门提供章程依据和执行。企业必须对传统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理念进行突破,实现企业发展和运营的良性循环。从细致的问题上分析,在创新过程中的约束必不可少,约束性条款也是规范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行为的有力保障。在制定了一系列约束条款之后,相应的还要建立企业奖惩制度,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员工或优秀部门要给予肯定和奖励,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要坚决杜绝,一旦出现,要依照相关制度实施严厉的惩罚。最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不能自由发展,而要把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依据和导向,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型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

(三)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的创新

一个企业要正常合理的运行,执行管理层所发出的所有指令,就需要与之相协调的载体,也就是具有良好效率的组织机构。就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组织状况而言,其运行效率还比较落后,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首先,企业管理模式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横向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为主要发展目标,提高基层工作中对具体问题的反应速度。其次,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覆盖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专业性、精准性以及实时性为调整目标,提高管理效率、灵活性以及应变能力。然后,管理组织还需要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与归纳能力进行强化,有效甄别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信息的支撑。最后,管理的组织架构需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对企业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高速流动的信息资源,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处理能力都是企业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文化和氛围。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自身气质相符的精神文明建设战略,是保障企业经济管理顺利完成创新,走过转型期艰难岁月的精神基础。除此之外,良好企业文化环境也可以丰富经济管理创新的模式,以精神文化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营造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传统行业也在通过对自身的转型和升级,希望在未来的“互联网+”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因此,新时期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也应当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水准,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市场信息、企业信息以及人才信息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括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合以及总结。这样一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都可以得到数据上的支撑,对外部和内部环境的掌握也更具时效性和实时性,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更加科学合理,产能配比效率被进一步提升,企业经理管理工作协调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和实力得到增强。

(五)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创新也必须“汲取”来自于人才的养分。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行不少的优化和改进。首先,企业需要对经济管理创新的相关人才引起重视,重视这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这类人才的激励和进修,重视这类人才所必需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构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然后,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培养以及引进实施一定的规划,确保企业在经济新时期下的经营需求和扩展需求得到来自人才梯队的保障,可以及时对转变进行调整。最后,企业还需对自身的状况和员工的诉求进行分析和综合,构建并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保障其整个运行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企业的投资和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结语

在新的时期,我国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必须积极推进自身的经济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高效性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曙东.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索[J].企业导报,2013,(23):98-99.

[2]肖锋.浅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1):27,48.

[3]孙静.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J].中国市场,2015,(17):123-124.

[4]刘明玉.分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6):128.

[5]陈宜昌.探析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创新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27-28.

篇12: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探讨论文

经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内部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1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不可或缺。经济管理理念是否转变和更新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有序运转。由于受到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管理理念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管理理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使企业管理与时代发展脱节。

1.2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与市场动态的结合,不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影响了企业战略的实现。其次,管理制度不完善。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企业运营中,很多企业不注重管理制度的完善,这不利于企业的有序运转。再次,缺乏内部管理机制。目前,很多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过于表面化、形式化,阻碍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

1.3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非常重要。但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缺乏重视,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了经济管理人才缺乏。此外,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有些企业存在工作人员拖拉、散漫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2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路

2.1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新思想不断涌现,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引入创新性经济管理理念。首先,企业领导层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接触新观念,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广大工作人员需要转变观念,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贯彻落实先进的管理理念,鼓励、支持、引导广大员工学习新思想、把握新思路,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最后,加强思想宣传,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创新观念和创新思想的宣传,让整个企业都能够了解新思想、掌握新观念,从而使企业实现新型化、规范化和特色化管理。

2.2创新经济管理体制机制

企业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保障,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企业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从而形成适应经济环境的部门管理架构,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其次,企业应该健全激励机制。为了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完善的激励制度,制定好合理完善的奖惩措施,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再次,企业应该转变传统思路,突破传统经济管理制度的束缚,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最后,不断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强化监督部门的整体执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监管职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企业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合理完善的企业奖惩制度,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企业应该制定民主决策机制。为了能够给予员工更大的鼓励,企业应该在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积极倡导民主化管理,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企业运营的整体活力。再次,企业应该鼓励员工走出去,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总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认清楚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问题出现的源头,从创新管理观念、优化管理制度、完善人才配置等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有效规避风险、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1).

[2]武秋北.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3]刘振宏.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管理创新的思路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5(9).

[4]杨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发展与创新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4).

[5]王晓飞.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31).

篇13: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三十多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消灭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区域性贫困的现实还广泛存在,地区间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差距明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偏远、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等因素成为贫困人口密集区。党的十八大之所以做出“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的重大部署,就是要正视区域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并下大力气积极解决。

二、以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因自然垄断和市场缺陷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失效时,国家必须通过适当财政政策手段予以干预和弥补。公共财政势必要对这种干预和调控支付应有的.费用,比如实行最高限价制度和强制拆分,这时政府就要从财政提供补助或弥补亏损。其他很多诸如城市公共道路、桥梁、防洪大堤等不能由市场方式解决的公共投资项目等就需要财政予以投资和补贴。

(二)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当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影响了社会公平时,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发挥:调解社会分配关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训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网络,维护社会公平。财政政策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完善和监督市场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充分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促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模式来影响社会总供求。当供求趋于平衡时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以巩固和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当供小于求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控制支出,力争结余,减少资金损失;当供大于求时,就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促进市场繁荣和发展。在结构调整功能上主要是通过税收调整、财政补助等,诱导企业和部门将资源往适合经济发展平衡稳定的方向投入。

(四)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为某一时期的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形势服务,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根据当前的问题和矛盾,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支出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财政政策要加大调控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环保产业。

(五)充分运用税收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国民收入增加和消费增加时会相应提高税收,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又要减少税收,以此防止经济过渡膨胀或走向萧条。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六)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扶持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急需国家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加大转移支付规模,尤其对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粮食矿产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

(七)通过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要强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配合,共同发挥好其优化产业机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实行有机协调的区域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建立完善统一和区域性独立并存的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全国统一性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的金融市场和利率政策。需要强调的是财政政策在与金融政策相互配合时,还要注重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发挥好合力作用,使调控功能事半功倍。

篇14: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论文

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论文

引言

资源优化配置是市场的本性,利润驱使下,资源会涌向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领域或产业。市场经济使部分经济基础较好、条件较为健全的地区得以聚拢更多的资源,同时也使部分条件较为欠缺的区域在市场环境下形成资源流失、经济发展更加困难等问题,最终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基础设施、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资源聚拢方面缺乏优势,流向民族地区的资源较少,同时民族地区既有的资源也因市场的驱使而流失严重。因此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借助政府的帮助和推动,通过财政政策来平衡因市场手段调节而形成的各种问题。通过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合理调控,民族地区才能在资源分配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根据政策科学原理,财政政策调控必须根据所要调控对象所处的客观情势、矛盾症结和基本需求等情况来调控,在此基础上确立政策调控目标,选用政策工具,并对政策调节的具体实施进行有效论证,由此,财政政策的推出才能达成预期目标。发展经济改善民族民众生活是民族地区的主要目标,资源缺乏、环境脆弱是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结合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以及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需求,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的民族关怀主要在经济发展、环保、资源、生活改善等方面。

一、财政政策调控以优化民族经济为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一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问题。虽然民族地区人口较少,但是民族地区的区域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一半还多,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本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关系着国家经济总量的提升。另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和平和稳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族地区经济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根据民族所处区域不同,不同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或狩猎经济、游牧经济,或农业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是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共同特征。根据市场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区域经济发展就越落后,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将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民族地区单单依靠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或者初级加工工业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实现市场环境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依靠财政政策等财政杠杆撬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附加值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都是大部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普遍问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财政政策来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等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是民族地区普遍问题,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产业,在此基础上财政政策调控就要向新产业增加支付,为新产业发展进行资金倾斜,从财政方面解决新产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推进产业升级,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已经在当地资源基础上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系统,农业、工业、服务业各有发展,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和需求制约,民族地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明显存在着技术因素不足等问题,农业依靠经验,工业主要是初级加工,而服务业方面更多地局限于区域的生产生活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不足,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在于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借助财政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就需要结合产业升级需求,根据相关问题,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来推进产业升级,最终推进产业附加值提升。最后,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财政是导向,财政政策导向下的资本流动可以使更多的资金进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终推动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二、财政政策调控以合理利用民族资源为方向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广泛利用资源是市场的基本特性。在利润导向下,因供给和需求的复杂作用,资源会流向更加符合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特性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对资源的自发调节在经济利益层面来看是合理的,但是从社会层面来看,市场对资源的自发调节功能很容易使区域之间的资源分配失衡。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基础、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方面都缺乏聚拢资源的优势,因此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很容易流出民族地区,而外部的.资源也因为民族地区缺乏市场吸引力不愿意进入民族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是某个或某些地区的单独发展,而是多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虽然部分区域由于条件不足发展较晚,但是在目标上,所有区域、所有人群的共同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市场环境下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使得经济发展本来就缓慢的民族地区更缺乏资源支持,因此借助国府的力量,调整市场环境下的资源流向不平衡,有助于民族地区缩短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是财政的基本功能,财政政策是财政功能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民族地区在市场环境下的资源流失问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等功能来化解。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流动包括自然资源流动和人力资源流动。以自然资源来看,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大部分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在资源优势条件下,不少地区以资源开发为方向,形成了资源开发输出的基本经济模式。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足,在这种环境下,民族地区的资源在当地的加工利用较少,更多的初级资源因其他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而从民族地区流出,而对民族地区而言,自然资源以低廉的价格流出使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同时也使得该区域在之后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缺失。从人力资源来看,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较快,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学生越来越多,民族人才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不足,市场经济下自主就业政策使得民族学生走出来的多,但民族地区可以选择的岗位并不多,由此更多的民族学生流出民族地区。另外由于经济水平有限,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对人才所能提供的薪资待遇等方面和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因此进入民族地区的人才也较少,一方面是本地人才的流出;另一方面是外地人才的不愿进入,人才资源匮乏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因市场经济而带来的民族地区的资源流失,需要财政政策在调控方面对相关问题予以平衡。首先是资源方面,可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推进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深加工,尽量使民族地区资源在本地提高附加值再进入流通领域,增加资源在民族地区的效益。其次是人力资源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方面的倾斜,鼓励外地高素质人才进入,同时也为吸引本地高素质人才的回归提供财政方面的便利,如创业补贴等,增加民族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财政政策调控以保护民族生态环境为前提

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西南、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我国多数水系资源的发源地。自然地理上的区位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市场环境下,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通过各种措施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当地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的利用更多地局限在经济领域内,过度开发、滥砍滥伐的现象在民族地区时有发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主导性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极大地损害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也使得民族地区生态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族民众的生活。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民族民众的生存依赖,建立在生态环境损害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暂时的短暂的发展,只有建立在生态环境维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关系密切,生态效益较好的地区经济水平往往也较高,不少发达地区或国家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经济和生态的正相关性。因此无论是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看,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都十分必要。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生态损害需要通过国政府的力量来调节,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调控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也是财政政策调控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财政政策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遏制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或产业发展,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产业方面的投资,通过资金方面的流动,提高损害生态环境的成本,减少损害生态环境方面的资金流入。其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或修复,鉴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财政政策需要对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最后,立足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也是资源,立足生态,发展经济是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财政政策鼓励生态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下的各种产业发展。

四、财政政策调控以改善民族民众生活为目标

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使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小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区域民众生产生活的必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将使区域在吸引投资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势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由此带来的是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力量薄弱、建设难度大、短期回报不明显等问题,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市场体制下,从成本与效益两方面来衡量,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力量投资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虽然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不够乐观,投资吸引力小,但是从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等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改善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方面的投资失灵,必然需要由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就财政政策而言,其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表现在加大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有利条件,借助市场手段增加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等。首先,增加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是基于财政政策调控促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为直接的方式,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的基本条件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是国家对民族地区社会责任的践行;其次,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建设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更多倾向于社会效益,同时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单依靠国政府的财政转移是不够的,财政政策还需要基于市场机制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作为公共设施,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为民族地区民众服务,因此,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当地财政力量的参与,在合理的政策导向下,借助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可以促使民族地区的财政发挥积极主动性,参与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结束语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条件,民族地区在市场环境中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使得民族地区在原来较为薄弱的发展基础上和其他地区相比,制约因素更多,发展压力更大,因此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等国家调控手段来参与。另外,市场环境是民族地区财政经济政策调控的大环境,市场环境下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调控不仅要解决民族地区资源问题,减少市场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借力市场环境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依据政策科学原理,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需要在讲求技术精湛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酌情调控,找准着力点,由此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调控效应。

篇15:当前我国宏观财政政策选择财政的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宏观财政政策选择财政的研究论文

2002年,我国经济处于由低谷走向复苏的拐点阶段,但在经济逐步回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国际经济回落使得外部经济条件恶化、出口困难加重的局面。所以,今后两年我国经济将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是我国“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能否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时期。因此,2002、2003年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应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依据

1.保持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首先,扩大投资需求是启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扩大投资需求的举措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支持。扩大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保及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目前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基础设施拥有水平方面,我国的许多指标都低于世界平均值。因此,加大财政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成为当前经济特别是财政工作关注的焦点。虽然财政扩张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但主要通过财政扩张形成的社会基础设施也可以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优良资产,从而降低扩张的风险程度。

其次,积极启动消费需求,依赖于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目前城乡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和乡镇企业承担的税费过重,农民收入连续数年增长幅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养老、医疗等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居民个人的负担数额,居民对远期消费的预期存在一定顾虑。因此,要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适当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到位增强居民远期消费的安全感。

再次,高居不下的失业、下岗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需要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失业、下岗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解决,内需扩大就将遇到障碍。只有相对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有可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特殊需要。

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任务需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产业结构失衡,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与经济社会成长的要求相比,仍然供给不足。通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科学等高科技产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课题。

工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问题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加工工业低水平重复,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育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是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主要障碍,消除障碍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内涵式结构调整,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总体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应弥补这一缺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直接增加政府投入资金的同时,应从税收、信贷和其它政策方面配合产业政策给予大力扶持。

3.缓解国企困难状况需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旧体制与新体制交替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国有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从法律上讲,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它们的债务债权最终都由一个主体――国家财政来承担。因此,财政是消除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核心所在。实际上,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与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拨改贷”后,财政不再对新建企业投资,国有企业唯有靠借贷来发展自己。长期以来,过重的税负及名目繁多的摊派和其它费用导致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国家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双重财税政策使国有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企业职能和财政职能的错位更是拖累了企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本应由财政或全社会承担的负担却由国有企业来承担。虽然,这是转轨时期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在社会保障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有责任通过国有资产减持、社会保障基金设立等方式与国有企业共同承担责任,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配合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中央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以其特有的竞争机制,将经济资源配置到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无序,缓解冲突,缩短转轨和转型过程,保证平稳、顺利地实现市场化改革目标。目前由于失业问题显性化,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历史的欠账需要归还,所以财政部门必须从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稳定,保证病人所需的医疗费用,保证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在物价持续走低的形势下,农产品收购的任务迅速增大,收购、储运所需的财政支持迅速增长。此外,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深度,也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

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基础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部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自然地理优势和科技文化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进一步加大了与西部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国家适时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和内陆地区开放的同时,增加了对西部和内陆地区的公共投入,以改变我国东、西部长期以来存在和正不断加大的差距。事实上,解决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不仅是东、西部关系的调整,而且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为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财政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财政投资,为此,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应当是必要的和连续数年所必不可少的。

二、继续实行适度财政扩张政策的具体措施:

1.继续扩大公共支出

财政支出重点:一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衣食需要,必须在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包括水利事业的投入,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提高,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保证国民经济基础环节和发展潜力得以持续,国家各项宏观政策如粮食、水利和环境保护政策得以落实。二是用于科技教育的支出。科教投入的增加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是经济科技含量、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切实保证科教投入是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不竭源泉。三是用于国企改革的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完成向真正经济实体的过渡,需要一个转轨时间,而转轨过程中国家有必要对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之际,才是我国经济全面焕发活力之时。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财政监管,优化支出结构。

2.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和制度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于重点投向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规范各种行政性收费,实行费改税。商品税政策的调整应以增值税为重点,尤其是对设备更新快、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和产品品质、成本和设备投入差异较大的能源、矿产企业,有必要加快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对主要用于宏观经济调控需要的消费税则可考虑部分税目的减免问题,如对农用柴油、军用柴油、生产用(包括工程用、矿山用、建筑用)汽车轮胎、农用汽车轮胎(如农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和公共汽车轮胎)等,实行消费税减免或定期减免,应是有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各种税收优惠可结合《当前我国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予以实施。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应成为税收优惠的主要方面,对研究开发、设计等费用实行税收抵扣。当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将新产品投入大规模生产时,政府应采取加速折旧或建立技术准备金方式在计税前予以扣除,并对新产品给予税收减免。

加快费改税进程,以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取消各种乱收费,确需保留的可以降低收费标准或相关项目归并,属税收性质和具有税收功能的收费应尽快并入税收。

3.稳定公债发行,强化财政投融资

1998年以来,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利用银行利率下调、银行和社会闲置资金较多、国家筹资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连年大规模发行公债作为扩大公共投资和内需的基本措施,业已起到实际效果。但连续数年大规模的公债发行,也必然会有偿债高峰期的到来,财政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偿债高峰。所以,今后一段时期保持公债发行规模稳定,将是一种必然的政策选择。同时,可考虑发行针对保险公司、社会养老金的专项国债,专门用于国内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考虑增发外债,增强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信心。必要时还可考虑让一部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由中央代理发行一定规模的、用于长期建设投资、投资项目由地方设立和管理、到期由地方归还的地方公债。另外,在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中,变现一部分国企的股份来从事公共工程及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其余可作为国家资本金注入企业用于企业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或注入社会保障基金。

近几年,财政收入中的两个比重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增长幅度明显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入每年增长一千多亿元,收入增长的良性机制已基本形成,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加之配合公债政策,可保证政府拥有充足的财力在近期内甚至较长时期内实行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在用好公债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政策方面,特别是财政投融资、利用财政资金的有偿使用机制等,既用活一部分财政资金,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适度扩张财政政策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一)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现阶段的客观选择

在我国现阶段或一个较长时期内,宏观经济调控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改革和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我国还存在着通货膨胀回升的潜在危险。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财政困难、国企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潜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都是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从我国经济发展客观实际来看,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后,国民经济沿着“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轨道运行,执行政策要注意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不能陷入“膨胀一紧缩―再膨胀一再紧缩”的怪圈。因此,对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应持谨慎态度。

其次,放松货币政策在当前对启动经济作用不大。商业银行本身追求盈利最大化,不会把资金投放到一些资金回收期长、盈利少、但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行业上,因此对于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受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限制。此外,下调利率虽对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经过多次下调的利率其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且,在经营目标的左右下,企业和银行贷款的动机都不会特别重视利率的小幅变动,所以,降息在我国已有的经济机制下,其刺激货币需求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再次,通货膨胀政策无助于失业问题的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我国的就业问题既有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隐性失业显性化问题,也有特殊人口政策带来的长期后果,这种失业现象无法通过放松银根来得到彻底解决。改革和转轨时期的根本问题是稳定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货币稳定一经济增长一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如果通过放松银根来刺激经济增长,那么其带来的通货膨胀,也必然给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带来困难,反过来,又会要求国家提供新的社会保障增量来维持平衡。

最后,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求货币供应在各个不同时期应当表现出弹性。如经济增速正常或偏冷,而物价涨幅较低时,可以进行适时适量的增加,以配合财政政策刺激国内有效需求,而这种“微调”主要指阶段性的适度松动,这与总体上较紧的货币政策并不矛盾。

(二)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和考虑。

1.通过规范财政收支提高两个比重

经过连续几年财政收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的总量调整,目前国家财政的预算收入已占GDPl5%,如果加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财政部分,财政总规模占GDP比重应当在25%―30%之间,政府财力总规模并不小。所谓“小”和应继续提高两个比重的说法,主要是指财政集中在预算内的收支和集中在中央财政的收支较小。同时,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要求、还是从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要求看,继续大幅度增加税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无助于财政扩张的效果。因此,当前之急应是统一财政,整顿财税秩序;扭转非财政部门越权行使政府职能参与分配的现象;严格规范收费项目和收费权限,并通过立法将必要的收费逐步改为正规的地方税收;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周转金及其它财政体外循环的游离资金,并通过整章建制,使之纳入严格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财政管理与监督之下。最后应通过改革,彻底解决财政包揽过多和应管未管、以及管理方式不当的问题,使财政的职、责、权相对应。

2.完善金融调控

保证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加快职能转换,提高管理水平,理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把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银行要减少并逐步消除政策性和社会性职能,真正树立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坏帐呆账,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快资金周转,配合货币政策,达到控制调控基础货币、实现适度从紧货币的目的。

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尤其重要。要支持企业战略性改组,加速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地发展,而不是时涨时落。应认识到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对转换经济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在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但如果没有资本市场10多年风风雨雨的发展,也不会有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大好局面。

大力发展住房等个人消费信贷。各商业银行从扩大自身业务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积极探索和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需求与生产需求协调、同步发展。同时,探索和积极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

3.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作

首先,财政、货币政策制定上,应相互协调,可考虑组成一个主要由这两部门的若干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参加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一个议事机构,定期举行例会,例会议案只具有专家建议性质,对两部门或对货币政策委员会和财经委员会或预算管理委员会起指导作用,而不具有强制性。其次,尽快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再次,在国债政策上应体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于国债,有利于协调各自的政策。目前上市流通国债总量偏少,银行利率也非市场利率。财政和央行要对国债发行量、国债利率、品种和发行方式进行协商,财政应优先考虑中央银行在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时对国债的期限结构、无券化程度、利率水平的要求。最后,财政、货币政策应从城乡消费结构的调整上增加需求。

4.宏观调控的实现还依赖于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速度效应所造成的经济效应结构、产业结构失调,往往使财政、信贷资金投入产生扭曲的不良后果,演化出一种“高速度一高投入一低效益一更高投入需求”的恶性循环。财政、货币政策都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四、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讨论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5月9日在上海指出,政府将积极主动地调整财政政策,深化财政改革,转变财政职能,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项部长的讲话传递了一个有关政府将积极主动地调整财政政策的重要信息,引起理论界和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2002年,我国已经连续第五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项过渡性的政策措施,财政扩张有利于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率,有利于增加需求、增加就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为此,五年中,仅建设性国债就发行和计划发行6600亿元,中央政府背上了较重的债务负担,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高达50%,债务余额占GDP16.3%,财政赤字2002年将超过3000亿元。我国财政政策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已是不争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淡出”是肯定的。但“淡出”的时机和方式却是一个需要十分慎重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笔者以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现实选择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经济运行完成由“低谷”到成长的转折。第二,公共支出对经济的拉动已经起到对私人部门的“带动”作用。第三,社会总需求出现稳定的增长态势。而目前我国经济尚未具备上述基本条件。

首先,从经济运行状况看,90年代初期以来的经济下滑趋势虽然在1999年到达“底部”,2000年开始出现回升,但由于“911事件”的打击和国际经济状况的影响,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重新下滑,这表明经济运行总态势需要对“底部”进行重新检验。换言之,2002年和2003年将是考验经济运行曲线的关键两年。因而这两年应当是“拭目以待”的两年,而非转换财政政策方向的有利时机。

其次,公共部门支出对私人部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仍然在起伏不定之中,企业和个人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例没有明显改进。积极财政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慎重对待运用方向的转换。比较恰当的是在继续保持财政扩张的同时,适当调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主要着力于公共部门本身的支出的同时,加强对私人部门投资政策的调整和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引导,只有私人部门投资有了真正的增加和投资动力,我国经济的能动性恢复才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

再次,社会总需求未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品价格指数一路疲软,1998和1999年更是降到负数,2000年虽有回升,但仍在0附近,同样需要一个恢复过程。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更不理想。

综上所述,积极财政政策虽然存在一个“退出”问题,但“退出”的时机却是一个需要十分慎重的问题。以上述“退出”的基本条件看,积极财政政策能否“退出”,以及采取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退出,有待今明两年经济运行实际状况的考验,而不可能是今年或明年财政政策的基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