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的论文

超级玛丽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超级玛丽苏”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的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的论文

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健词】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知识创新

【论文摘要】在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拙上,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具有创新价值知识的类型,提出网络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重要的信息源。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产生、传播、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从信息生产者出发.经过中间环节。最后被信息接收者利用再产生新的信息形成一个信息传播链。信息传播是科学研究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积累、是科学赖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人们供获取比传统、大众传播更鲜活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交流与沟通。因为网上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从而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拥有独特性质和运行方式。

1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和本质。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2)网络信息传播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3)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4)网络信息传播有目的性期望产生影响,引起反映。网络信息传播要求信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要有可交流、能沟通的意义空间。

2.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可传导性,使得传播与反馈存在着依附的复杂关系,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由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通过自组织过程控制实现复杂系统的平衡状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收者角色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收的融合。(2)由原来传播者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3)在网络空间接收者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还能主动地发布信息与传播者完全出于平等的地位。

二、知识创新需要网络信息传播

1.什么样的知识更具有创新价值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使主体最经济地分配注意力,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有利于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产生。

(2)断层的和不确定性知识。知识是有逻辑的.但逻辑并不是越细越好,适当的知识断层有利于产生学习矛盾。正处在猜想、假设中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创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使思维不受既成答案的干扰可以进行自主的假设、推论和创造。 (3)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且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为底蕴,使得创新的范围更广、更深。

(4)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将专门的知识纳入到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2.网络信息传播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信息是知识创新重要原料.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得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知识创新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带来重要的影响。

(1)知识创新的综合性。知识创新中交叉学科将继续发展,学科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走向新的高层次的综合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更加普遍和流行。知识创新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跨学科性。

(2)知识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的学科差异性和很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是多样性的:既有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或由国家利益导致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的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大“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也有“小“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3)知识创新速度的变化。科学进步速度日益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缩短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来自科学前沿的最新的信息的传递必须十分及时、迅速。

(4)知识创新的国际化和网络化。知识创新将更多地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使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转变为对全球信息资源的需求。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的变化和新特点‘使得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新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新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传统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能即时交流网络信息传播资源组织方式灵活。是由于这些优点使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成为知识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信息源。

篇2:研究网络传播论文

1)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媒介成了数字化媒体。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0”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传播内容的文字、图像和声音。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信息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网络媒介的数字化不仅便于复制和传送,而且还可以达到不同形式信息的转换。

2)全球性。

网络媒介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专利,不受任何人制约。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是由报社、电台和广播单位制约了发表的内容和发表的范围。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是,网络媒介具有全球化特征,全球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阅读信息的权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的束缚,网络媒介的受众遍及全世界。它的这个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甚至个人网站也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网民关注的对象。

3)由于传统新闻受版面、时间的束缚。

信息内容有限,而网络媒体则不同,它具有信息丰富多样性与无限性的特征,它不受版面、时间的束缚,网络媒介贮存和发布的信息容量大,范围广,人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海量”。

4)可存储,易复制。

网络媒介发布的新闻内容可以复制,可以存储。它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人们也可以将基内容复制下来。所以说,在网络媒介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5)易检索。

网络媒介可以将无限丰富的信息进行贮存和发布。同时,读者能够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查得一些有用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

6)迅捷性。

网络媒介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发布信息简便。特别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方面,互联网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比传播媒体的“滚动播出”更胜一筹。所以说,网络媒介传播新闻的时效性特高。

篇3: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相关概念、定义,对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创新 知识创新 知识创造

一、创新

1.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误解了创新的含义,以为只有重新发明才叫创新,而执著地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叫创新。创新只有两层含义:一、从无到有;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是指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把它发明出来了,比如爱迪生发明出电灯,这就是创新。新的排列组合是指发明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已有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合在了一起,出现了新的使用价值。比如MP3手表,手表是已有的事物,MP3也是已有的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两者通过一定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创新。由此可见,虽然天才般的发明创造的确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非凡,但如果我们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努力使之臻于完善,也是莫大功绩。

2.创新的意义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要充分认识科学创新的时代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市场竞争也逐步加剧,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纵观全局衡量自己,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二、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获得新知识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将新产生的知识传播,转化,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商品与服务。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知识。

从知识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科技活动看成是简单的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开发三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线性链接过程。“创新”的思路如果被纳入进科技活动,再将其引入经济的领域,赋予它经济的内涵,那么就能称之为“科技创新”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都是通过这一角度提出科技创新的。

知识创新,即横向拓展“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知识创新为知识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知识创新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知识内容,而且在内容外延上也覆盖了知识领域和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技术创新也将在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三、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1.两者紧密联系

创新是基于较大范围的市场及非市场的知识流,创新贯穿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需要各个环节及参与主体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会需要他们再继续创造相对应的新知识。每个参与主体都在释放和获取知识,与此同时还在进行着知识的配置,最后会形成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现在各种产品、产业、市场和制度当中。这也就是广泛被学术界称之为“组织的学习过程”。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它贯穿在整个的创新过程中并且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把知识创造从创新的过程当中单独分离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把知识创新和其他各类创新活动分离开来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而且也阻碍了人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创新的科学含义,不利于掌握和了解创新的.根本内在规律,也不利于创新活动正常、健康的发展。

知识创造即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创新过程其本质就是学习。当然,这里所指的学习绝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吸收外界知识的认识过程,而是指一个能动地可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不论对组织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建构全新知识的过程。而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组织的学习。所谓组织的学习,是指把分散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单独个体上的个人的,分散的,并且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流动随时流失的,以及相当数量模糊的知识(也可以称为缄默的知识)逐渐组织化、群体化、明晰化、结构化,最终形成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创新绝对是个高度集体性的活动,“任何单个的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创新”。可见,创新就必须开放,不开放就无法创新。创新则是多种知识集成在一起的结果,没有集成也很难有创新。

2.两者相互区别

创新与知识创新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创新是指在经济系统中引入某种“新组合”,比如可以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一些概念都理解成某种经济行为,但是知识创新却是知识在市场上的实现过程。它们之间也并不是单纯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是有着严格的区分:从内涵上来讲,创新指的是运用旧的知识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而知识创新指的则是将所有形态的知识全部经济化;从目的上来讲,创新是为了追求新的发现,探索出新的规律,积累到更多的知识,而知识创新则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实现新思想、新知识的价值;从主体上来讲,创新的主体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也可以是组织;而知识创新的主体却是“产”、“学”、“研”等,在这当中,“产”又是“核心的主体”,“学”、“研”则是“协同的主体”,因而体现出的是主导多维性;从形态上来讲,创新仅仅是指创造知识自身的活动,而知识创新却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具有某种经济学上的意义;从最终目的来看,创新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而知识创新的成果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生产力,是成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

[2]刘劲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5).

[3]王东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互动模式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4]陈文化.关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6).

[5]蔡翔,严宗光.论知识创新与知识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1).

篇4:信息研究与网络广告传播分析

网络广告只是要通过传递一定的信息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比如色彩信息、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图象信息等。信息在通过广告传递之前,要通过一定形式的编码,比如技术的编码、寓意或语义的编码、符号的编码,并用广告的形式和网络载体传达出去,网民在网络环境中接受广告。

对于信息的传播有几个层面的观照。首先,从技术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其基本原理是:信源(广告主)---发射器(网络和网络形式的广告)---接收器(人体的感觉器官)---信宿(分析、记忆、加工和存储),包括噪音,即施控者(网络环境、网站环境),外部干扰。不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而且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及传播技巧等,也影响信息的接受程度。其次,从语义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指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载欲表达的意义的理论。任何载体所发出的讯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即广告主如何通过网络形式的广告把要传递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网民。最后,从效用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信源发出信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其价值是不同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价值也会不同。即网络广告的信息需要网民根据自己的经验结构去解读。

1、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和要素系统。

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贮存也只有借助与物质才能实现。网络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没有网络媒介,信息无法对网民进行传播。但是,信息所要表征的不是它的网络物质载体的属性,而是被反映物的属性,即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传递企业或产品的信息;信息需要以网络这个物质为载体,以文字符号、颜色符号和图象符号来表现。符号是信息的感性袒露和外在表征,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这些符号是表达特定广告信息的方式或形构,网络媒介或网络技术手段是传播或负载这些符号的物质实体,而网络广告信息则是广告主与网民通过符号和网络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

对于同一个广告信息,广告主可以用各种符号来表现。另一方面,信息是由要素组成的,这里我们讲一下网络广告信息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网络广告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组成的表达特定广告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者――广告主传出广告讯息,并不意味着网民就一定收到广告讯息;网民收到广告讯息不能保证翻译成广告主要表达的那种信息。一致来自相同等级的符号和经验系统,有利于广告主与网民达成一致的意见,避免信息传递的偏离。网络广告是一组文字、颜色、符号、图象的组合,企业的网络广告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包括企业名称、网站和文字说明。

2.信息的编码与译码以及传播效果

广告主的网络广告是一组符号的编码进行的传递,首先是广告主通过网络形式的手段把要传递的广告信息用符号手段、技术手段进行编码;中间是利用网络载体进行传输,最后是网民接受信息进行译码,自己理解广告信息,取得传播效果。可见,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广告信息转化成便于网络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受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际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任何符号都存在着一个基本含义轴,过分偏离的译码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依据接受者译码符合文本含义轴的程度,将译码分为三类:一是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二是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义、部分违背;三是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截然相反。理想的编码和译码是:传播者使之符号化的信息被毫无损伤的、原原本本地传给接受者,既不多余也无不足。达成这种效果的前提条件是:(1)传播的路线要通畅,传受二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并顺利使用;(3)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必须基本对应;(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如语法、修辞等。

篇5: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力量,旨在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合理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群体心理特点;公民素养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不可避免的,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破坏性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热门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力度不断增加,网民群体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中的延伸,与一般意义上的暴力不同,它不是指以武力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甚至危及生命的行为,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大论坛及公众平台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甚至公开他人隐私,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给其造成严重的精神损伤的一种“软暴力”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特点

1.匿名性。互联网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在这里聚集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不用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有自己独特的昵称,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网络群体数量的庞大,鱼龙混杂让他们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必须控制这些欲望,在群体中他很难约束自己,因网络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旦发生具有轰动性的社会事件,具有相同观点和见解的网民会自发组团,形成一个网络群体,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宣泄着个人情感,不顾后果地享受着语言暴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2.群体性。网络暴力的攻击形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性的行动。个体行为不会生太大影响,但一旦个体结成群体,有了相通的情感和共同的目标。他们就会分工协作,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不遗余力。比如,当有了某个攻击对象,他们会分头行动,搜集攻击对象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曝光,直至达成预期目标方肯罢休。3.盲从性。我们将网络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派,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着周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鞭辟入里”的见解,或者绝对支持或者坚决反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实际行动。另一类是中立派,他们不会立马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种“墙头草随风倒”的姿势,我们将这类群众称之为“吃瓜群众”。这类群体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盲从性。通常情况下,在群体中因个人惧怕群体压力会对优势意见表现出附和和顺从的态度,从而使优势意见居于上风。4.破坏性。构成网络群体的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情感简单极端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损伤,而造成这种损伤的方式通常表现为用带有侮辱、讽刺性的话语对其进行言语攻击、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其隐私等,使当事人饱受舆论压力,精神健康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指对其物质生活的干扰,如通过非法手段致使其钱财受损、给当事人寄送带有恐吓字眼的信件或恶作剧玩偶。

二、网络群体的力量

(一)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般而言,群体①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这里的个人没有民族、职业、性别的差别,也不论他们因何而聚到一起。而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这些群体中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简单的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比如大街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虽然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但他们的聚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就不能被称之为一个群体。有时候,仅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多达数十之众的偶然相聚也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自身个性的消失以及思想和感情全部朝一个方向迈进,这是即将形成群体时的个体的首要特征。网络群体的形成也遵循心理学角度对群体的定义。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部分网民会纷纷出来“观戏”,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意见相同或相近的网民会自发结成一个网络群体,而由于网民成分的庞大复杂,导致形成网络群体的成分也良莠不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也有天壤之别。但一旦结成网络群体,他们自身原有的个性便会消失,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有些特征是很多个体所共有的,而有些特征只为该群体或该个体所独有。不容置疑的是,网络群体中的个人有着相通的思想和感情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与暗示和感染机制有关。“群体暗示”①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中的个人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会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辨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轻信和盲从。处于亢奋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烈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情绪和行动乃至整个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构成强有力的刺激,使他的信念、思想和行为方式都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群体感染”②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是由于在现场昂奋的状态下,个体失去理性,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甚至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当网民由于某个事件自发结成某个群体时,他们就失去了在作为独立个体时所拥有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处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从暗示的调遣,对理性的观点无动于衷,永远保持着生物本能的激情,留下的只有极端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网络“暴民”所作出的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了。

(三)群体力量的极端性

群体的感情具有简单和夸张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群体的行为具有极端性。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个体有反对意见,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如果是群体中的个体心生厌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方面,在匿名性的作用下,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责任感,群体感情的狂暴程度也会增加,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数量的庞大,群体中的个体会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力量感,会表现出孤立的个体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三、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议程设置不当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③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对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将具有爆发性的、能博取受众眼球的、敏感性的、涉及隐私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经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变成受众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无疑对网络暴力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沉默的螺旋规则在起作用

“沉默的螺旋”④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们在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先对周遭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地位,一般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沉默的螺旋”揭示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网民的普遍心态,在意见环境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被孤立和攻击,多数人选择与优势意见保持统一步调。

(三)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虚拟性。网络世界里面的人用昵称代替真实姓名,用各种各样的图片代替真实样貌,用文字交流代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宣泄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绪,隐藏在内心的小猛兽可以在这里肆意地奔跑,释放天性。网络暴力的产生就与网络的虚拟性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表达的意见,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得到充分表达,使受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网民素质整体不高

网民作为网络世界的主要受众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否健康、积极向上,与网民的素质息息相关。目前,网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民意识①和法制意识淡薄、盲目从众、心态浮躁、自由与平等意识的极端化等,诸多问题造成了目前网络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要加快净化网络环境的进程,使网民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中交往,从而提升网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

四、正确引导网民群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一)网络“把关人”不可缺失

“把关人”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大众传播的信息在经过把关人的整理、筛选后,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些信息所传达的内容、观念以及价值观又会对大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因此,把关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新闻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由于网络新闻求新求快的特点,使得网络把关人忽视了把关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信息表意模糊、错别字泛滥、断章取义、新闻失实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加强网络把关工作,强化网络把关人的职业素养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理性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理论”③是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给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而这也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分散性和混乱性,这时候就需要意见领袖站出来发表意见,将舆论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意见领袖通常能对社会事件和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分析评价,因此他们的言论对广大受众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成为众多言论中的“领头羊”。但意见领袖也并非圣人,有时候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有失公正的评价,误导大众,“网络推手”就是如此。

(三)媒体舆论需要正确引导

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对不同的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对大众进行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传统媒体而言,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利用好其权威性,发挥好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改进报道方法、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抢占信息制高点,从而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网络媒体而言,一方面要占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及时跟踪舆论热点,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走向进行预判,引导网络舆论的新走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大网站官方平台的权威性,传播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反应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四)亟待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有着新的发展规律,旧的体制已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适应、规范其积极有序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舆论环境。同时,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机制。例如:网络实名制的推进与实施,对规范网民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五)亟待提高网民素养

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法律法规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间接性的,真正的约束来自公民内心的自觉性。公民应

【参考文献】

[1]彭爱华.影视文化教育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张云波.普通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4):134-135.

[3]胡学军.浅谈大学生美育中的影视欣赏课教学[J].电影评介,(11):70-71.

[4]唐姊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影视广告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18):177-178.

[5]杨锐.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文学教育(中),(1):133-134.

篇6: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

1基于Web1.0的“发布——浏览”传播

互联网的大众应用始于互联网黄页。第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的是一扇世界了解特定地域文化的“窗口”。Web1.0以站为代表,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选择、编辑、处理后提供的,浏览者只能被动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Web1.0技术应用的中文杰出代表是当时的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正像黄页的重要传播作用和商业价值一样,以站形式存在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具有重要的“名片”作用。几乎所有省、市都在互联网发展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站,其中不乏对区域文化的推介、宣传。但基于Web1.0的传播是一种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传播的主体是相应的机构,并具体由网络编辑人员操作。作为传播主体的机构可能是地方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也可能是地方传媒公司、甚至个人等。基于Web1.0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事实上是一个内容管理系统(CMS),以支持信息的编辑、发布和浏览。客观而言,Web1.0赋予了区域文化传播低成本、大范围、高效率的可能性,是将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数字化处理后搬上网络,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可以了解的“发布——浏览”模式,如图1所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页制作技术的发展,一些区域文化传播的网站不但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虚拟浏览体验,真正让浏览者做到了“足不出户,走遍世界”。如全球首个虚拟圆明园主题网站,以及全景客网站等。这些网站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浏览者以鼠标代步完成虚拟旅行,对于特定区域或主题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为接近真实的用户体验。事实上,纯粹没有交互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并没有存在多久,因为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聊天室、BBS、留言板等实时或非实时在线交互工具迅速被广泛应用,浏览者能够在查看相关图文或影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留言或与其他共同感兴趣的用户进行自发的交流。这些工具作为辅助功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浏览的互动不足,但并没有改变此类网站传播的单向“发布——浏览”特征。该模式中,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是网站所代表的机构或个人,几乎所有的传播内容都是事先制作完成然后进行发布,因此通常具有经典性、综合性和代表性,更多的是宏观的整体宣传,而缺乏微观的个人体验,因此“官方”色彩浓厚,宛如区域“宣传片”。

2基于Web2.0的“共建——共享”传播

与Web1.0只允许用户被动接受信息不同,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给予我们的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传播“场”,它使得互联网允许所有用户(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其相关支持技术主要有博客(BLOG)、即时信息(IM)、简易信息聚合(RSS)、维基百科(Wiki)、社交网站(SNS)、网络书签(Delicious)、基于地理信息服务(LBS)等。其中尤以博客和微博的影响最大。Web2.0的交互特征使得互联网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发布者,而这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基于Web2.0的区域文化传播网站事实上是内容管理系统(CMS)和活动管理系统(AMS)的结合体,以支持双向的信息编辑、发布和浏览。对于推动区域文化传播的机构或个人来说,Web2.0使其从原来的简易扩音器的广播中走了出来,很容易的架构起了传播者与受播者、受播者与受播者之间的桥梁,并进而将传播者和受播者合二为一。如南方卫视打造的品牌民俗栏目——《岭南风情画》就在新浪开通了节目博客,《岭南纪实》杂志社也在新浪开通博客等,这些媒体官方博客为其传统的电视传播、报刊传播开拓了新的渠道,并建立了与观众、读者交流的园地,相关博客内容更丰富、更新更快,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和版面限制。在媒体、机构搭建官方博客的同时,也有很多个人以历史、旅游、美食等地方文化为主题建立博客,将个人的所见、所闻、所食发布于网络与大家分享。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进一步使得以个人为传播主体的文化传播更为流行,网络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进一步弱化了传统媒体组织的“把关人”角色,使得文化传播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为区域文化传播的大众化和“接地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饱含地方风情的历史典故、人物、旅游资源等被充分发掘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传播。在人人可以发布信息的Web2.0时代,信息发布、成本极低,因此文化传播的速度极快,这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一组设计精良的区域文化题材报道、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一夜之间就能被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人浏览。当然,信息的转发与信息过量、重复、浪费是同时存在的。Web2.0并没有解决知识的高度垄断和低使用率等问题。

3基于Web3.0的“综合——服务”传播

尽管我们依旧生活在Web2.0时代,但是Web3.0作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其概念早就已经被提出。目前可查的网络上被引用最多的关于Web3.0的描述是这样的:“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相对于Web1.0的用户单向“浏览和下载”、Web2.0的用户可“参与、展示和互动”,Web3.0的核心理念是客户服务的“个性、精准和智能”。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将不是单一机构以“让世界了解自己”为目的的单向大众传播,而是不同机构和个人整合提供符合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如将区域文化历史展示宣传、旅游景点介绍及票务、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客车)票务预订与运输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导游服务、招商投资、在线支付等进行无缝链接,满足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系列化、个性化需求。用户通过个人计算机或者手机、PDA、机顶盒等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并在智能化的语义分析、自主代理、网格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单点登录获得一站式服务,接受真正个性化、智能化、综合化的解决方案。至于区域文化传播涉及的.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建设者是谁,来自什么地方,用户并不关心。用户对区域文化的感受将轻松跨越网络和现实,从而获得完美的体验,整个过程就像普通居民使用电和自来水一样自然。于此同时,用户也将是区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对特定地域文化的了解过程,感受体验(如旅游心得、见闻、照片),对相关服务的评价均会通过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发布和分享,进而丰富整个区域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如一个区域文化的传播过程可能始于用户预订一张机票或者选择一个家庭周末旅游套餐,这种传播是柔性的,自然而然发生,完全没有硬性推送的尴尬,因此传播对象更为精准,效果更好。可以说,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传播的强势推广内涵,而变成为基于服务的综合体验。传播的效果是通过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过程产生的,传播的内容也因为服务的提供,经由多方互动而生成,并逐步获得丰富。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生态,它以共享用户数据、服务数据、内容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为技术特征,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支持工具为手段,以各种信息化终端的兼容为前提,具有极强的内外部整合性和拓展性。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传播平台是一个服务管理系统(SMS),以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系列服务交付。

4分析与展望

4.1比较与分析

纵观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实践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应用,不难发现如下清晰的发展脉络。

1)从传播技术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Web1.0到Web2.0的跃迁,并努力迎接Web3.0的到来。这与其说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播这一具体业态的变革。技术为区域文化网络传播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可能。

2)从传播模式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简单、单向的“发布——浏览”,向“共建——共享”的发展,每一个熟悉或体验区域文化的个人都可以作为网络传播主体,分享个人体验、发现和认知。未来以“综合——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代区域文化传播将实现传播与服务的整合,文化与教育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整合。区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将更加自然、生动和富有活力。

3)从传播内容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预设到生成的变迁。基于Web1.0的第一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在发生前就由网站的建设者固化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主的资源;基于Web2.0的第二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则通过交互开始引入用户(浏览者)的生成性资源,但仍以预设性资源为主,主体依旧是区域文化的传递和接收;基于Web3.0的区域文化网络传播则为用户提供了基于服务的大社区,经由用户参与而实现显性或隐性的文化传播。

4)从传播主体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机构到个人的发展,“官方”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有说服力、更具形象化、更容易引起共鸣的个人体验分享、个人采风。此外传播主体也逐渐从具有政府色彩的官方机构、大众媒体逐渐向具有商业色彩的服务提供商转变,各类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或是区域文化传播情境的主导者。

5)从传播系统特性来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完成了从单一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到内容管理系统(CMS)与活动管理系统(AMS)整合,再到面向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系统(SMS)的变迁,区域文化传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4.2总结与展望

尽管三代区域文化网络传播都有自己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如基于Web1.0的传播以单向内容发布为主;基于Web2.0的传播强调交互,允许用户参与;基于Web3.0的传播关注服务,强调整合型和个性化),但无论是平台技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都存在交叉。三代区域文化传播现象及其传播模式并非替代关系,它们伴随技术、理念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发展相继诞生,发展完善,并在各自具有优势和适用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并最终达到一定的平衡。如第一代基于Web1.0的传播模式依旧是地方“官方”媒体传播的主流模式,其所发布的内容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第二代基于Web2.0的传播模式被应用于几乎所有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领域,以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吸引浏览者关注区域文化,并分享自己的资源和体验;第三代基于Web3.0的传播模式作为趋势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成为人们虚拟生存的一部分。当前,在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下,区域文化网络传播日趋繁荣。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特别关注如下一些趋势。

1)移动媒体将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个人计算机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因此,区域文化的移动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区域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优先考虑传播内容对移动媒体的兼容性和易用性。

2)视频传播将成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伴随国际互联网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用户宽带接入和移动3G、4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视频传输的质量和流畅性越来越高,视频资源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视频传播以其形象、生动等优势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人们生活影响也在日益增加。近年来微视频、微电影等的发展进一步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载体。

3)区域文化网络传播与服务的整合成必然趋势。如前所述,伴随着Web3.0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综合——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区域文化网络传播的主流。单一以传播区域文化为目的站很难获得持续发展,唯有将文化、教育、旅游、特产、交通、餐饮、招商等资讯和服务互联互通,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才能产生最为深远的文化传播目的。

篇7: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论文

一、引言

20世纪频发的财务造假案件迫使诸多国家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本文将深市主板公司数据做为研究对象,构造内控信息披露指数,讨论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以期完善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企业披露内控信息会传递一定的消息,外界可据此推断企业的质量。内控完善的企业,经营越有效,股价相应上升,而不进行信息披露的公司则被认为是低质量或存在不利消息的,其股价预期会下降。故本文假设: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深市主板公司作为样本,为保证结论的可靠性,剔除ST、*ST及金融企业,得到441个研究样本。公司违规行为所受处罚的信息来自深交所的披露信息,其余数据来自万得数据库,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完成。

(三)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基本每股收益(EPS)作为企业绩效的指标,国内外学者研究都主要采用了这些指标,同时能综合地反映企业经营风险、股东收益和股东财富的变化。2.解释变量杨有红、陈凌云将内部控制五目标简化为3个:合规性、正确性、可靠性。本文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年度财务报告等信息中提取重要信息构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记为IICI,从而反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具体赋值说明如下表)。3.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公司规模越大,绩效会越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会越大。本文是对公司期末总资产金额取自然对数对其进行衡量,记为SIZE。IICI的构建(2)资本结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大,股东和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越大,其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会增加,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记为ALR。(3)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对于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记为JZD。

(四)模型的建立

根据研究内容,构建以下模型:(1)α0为常数,α1至α4为各指标的系数,是模型的误差项。(2)其中,β0为常数,β1至β4为各指标的系数,ε2是模型的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方面,仅2家被出具保留意见,占0.45%,428家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比97.06%,0家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内控审计意见方面,仅2家被出具否定意见,占0.45%,标准无保留意见共计410家,占比为92.97%。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公司的内控披露良好。样本中总资产收益率的极小值为-39.6379%,极大值为47.532%,标准差为6.92,说明以该指标衡量的公司绩效差别较大;每股收益极小值-2.65,极大值为2.99,标准差0.58,以该指标衡量的公司绩效差别较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的极小值为0.5,极大值为2.5,标准差为0.299,表明样本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较好;资产负债率极小值为2.92%,极大值为97.52%,标准差为21.08%,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很有必要;公司之间股权集中度的差别比资产规模之间的差别要大。

(二)多元回归分析

经过相关关系分析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成正相关关系,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负相关。以ROA为被解释变量时,内控信息披露、资本结构和公司规模的t值分别为3.246、-4.258和0.566,在1%水平下显著;股权集中度变量的t值为2.501,在5%水平下显著,得到方程:ROAi=5.508+3.644IICIi+0.156SIZEi-0.072ALRi+0.053JZDi以EPS为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资本结构和公司规模的t值分别为0.910、-4.591和6.698,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得到方程:EPSi=1.663+0.08lIICIi+0.144SIZEi-0.006ALRi+0.003JZDi。

四、结论与建议

(一)有关结论1.实证分析得到样本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即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可有效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绩效。2.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公司规模越大,治理机制和内控较好,经营绩效提升;股权集中度和绩效正相关,股权集中时,形成制衡机制,提升经营绩效;当企业过度举债面临较大还款压力时,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增加,内控水平下降,绩效下滑。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公司的绩效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的提升。因此,企业应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披露;监管部门要强化相关法定要求,加大对违规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资本市场的有效性。2.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需标准化现阶段我国对内控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够标准化,导致公司信息披露的形式各异,影响披露的质量,因此建议财政部对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统一规定,实现信息披露的具体化、标准化和明确化,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孙嵩.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沪市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2):67-73.

[2]宋绍清.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08:12-14.

[3]杨有红,陈凌云.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9,(06):58-64.

篇8: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与对策

内容提要:“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大网络信息传播的立法和管理力度,加强新闻媒体网站间的联合和传统新闻媒体与商业网站间的联合,提高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关键词:虚假信息互联网 对策

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考察,互连网的诞生无疑具有革命性质。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迅捷便利性,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质的变革。有鉴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5月的新闻年会上,把互连网这一崭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命名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互连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连网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同时也为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和知识产权侵犯打开了方便之门。由于互连网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高科技信息传播工具,更有利于少数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渗透和经济侵略。互连网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知沟”――知识落差更加扩大。这些都是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本文拟就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虚假信息的传播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一、 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成因及危害

真实性、可靠性是新闻信息的生命,这是中外新闻从业人员都认可的职业准则。传统新闻媒体,不管报刊、广播、电视,都把发布、传播虚假信息视为大忌。然而,在网络上传播的超容量信息中,不真实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屡见不鲜。8月,美国网络新闻站点Internert Wire 发布了一则消息:总部位于加州的一家著名网络设备供应商Emulex公司将重新公布、财政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调查该公司的收支状况。该公司股票下季预期每股赢利25美分将转为每股亏损15美分,公司首席执行官也将下台。这则消息来源于一封电子邮件,Internet Wire没有对该邮件内容真实性进行核查便搬到网上,美国其他网站也据此转发。事后Emulex公司声名这条消息纯属虚构。⑴ 去年和今年,我国网站上多次出现“中国准备建造两艘航母”的消息。这本条消息最先由一家香港媒体发布,后来被许多商业网站。不言而喻,这是一条没有根据的虚假信息。

胡冰、范海燕在其《网络为王》一书中说:“像任何大型的未经审查的媒体一样,Internet可能是一个糟糕的传播媒介,传播一些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误解、错误的信息、假情报、天花乱坠的谎言。Internet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⑵为什么网络媒介发布的信息中虚假信息的比率比传统新闻媒介高?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网络媒介“新闻出口的多元化和信息源的多元化”。⑶目前,网络媒介的信息出口即信息发布主体基本上有三类:

1.传统新闻媒体开办的新闻网站,如我国的人民网、千龙网;

2.综合性商业网站,如美国的雅虎、网景,我国的新浪、搜狐;

3.某些组织或个人网站,如美国著名的德鲁吉网站(WWW.Drudgereport.com)。

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因为依托母系媒体庞大的新闻采编队伍,信息资源丰富,有完备的新闻发布机制(如“把关人”机制,一条信息的发布要经过记者、编辑、部主任甚至总编、媒体主管单位领导的把关审核),为维护自己在受众中的诚信度和美誉度,一般不会也不可能发布虚假信息。商业网站则不然。商业网站没有职业采访人员,信息来源匮乏,不得不对其他媒体上发布的信息进行加工剪裁;缺乏完备的信息发布机制;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发布的所有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商业利益驱使,为引起“轰动效应”、提升点击率而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上述种种原因使商业网站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打折扣。某些组织或个人通过联网主机发布信息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发布信息,也可以在BBS上、新闻组里、公告板上甚至电子邮件里发布信息。每个组织的动机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素质或高或低,互联网又可使信息匿名、假名地多渠道快捷发布,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就成为极有可能和非常容易之事。例如美国著名的个人站点德鲁吉网站。191月18日,马特.德鲁吉在自己的网站上首次向世界披露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有暧昧关系的消息,自此德鲁吉名声大振,美国许多大媒体时刻盯着他,惟恐漏掉任何突发性新闻。但是德鲁吉站点发布的“独家报道”可靠性如何?有人作过调查,从1998年1月至10月,德鲁吉共推出51篇自称“独家报道”,其中只有31篇是真正的独家报道。而在这31篇独家报道中,有32%是“不真实”或“从未发生过”,还有32%的准确性值得怀疑或无从查考,只有36%属实。 ⑷著名的德鲁吉网站尚且如此,其他个人网站就可想而知了。

篇9: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与对策

互连网的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互联网用户4年时间就达到了5000万,而电视用了,无线电广播用了38年。据新华社1月3日消息,全球网民7月到207月增加了94.2%,至2991年7月将达6.99亿,全球与因特网相连的主机达7.24亿台。我国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连网,据中国互连网休息中心(CNNIC)201月17日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连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止年12月 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约292万台,上网用户约225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122099个,WWW站点数为265405个,国际线路总容量为2799M。互联网的功能虽然众多,但大部分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据美国飘氏人民与报刊研究中心1998年7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有大约3600万美国人每周至少上网查找新闻一次,占美国总人口的20%。CNNIC2000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7.97%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各方面的信息,65.52%用户上网获得的最主要信息是新闻。由于网络用户的激增和网民对网络信息的依赖,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和无阻碍性的特点,虚假信息的发散就极其快捷广泛,其后果轻者毁人名誉,骗人钱财,严重者可能引起经济恐慌,政局动荡。上述Internet Wire 发布的虚假信息,使Emulex 公司的股价一小时内从前一天收盘时的113.06美元暴跌至43美元,同类公司的股票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我国,因在网上发布、传播虚假信息造成名誉权侵犯、财产损失而诉诸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

篇10: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与对策

二、减少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措施与对策

虚假信息的泛滥已成为互联网的“致命伤”之一。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使然,完全禁止网上虚假信息是不可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地对其控制,然后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综合系统中探求消解互联网虚假信息传播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

第一:加大立法和管理力度,对传播虚假信息者给予法律制裁和经济惩罚。

由于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媒介传播环境大不相同,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克服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目前,世界上虽然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法规,但在其他相关法规中已有涉及。上文已分析,信息出口的多元是网络媒介虚假信息较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立法上应着重从网站发布信息的资质和信息来源上加以限制,尤其是对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点击率高,一旦发布虚假信息,波及面较一般新闻网站和个人网站广得多。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和立法颇具超前意识和前瞻性。1月,国务院就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年2月,出台了大陆第一部网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截止目前,我国已颁布有关网络管理的法规条例20余部。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两个法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全国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管理工作”(第四条),新闻网站“经过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连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的新闻。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其他互联网站,不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第七条)登载新闻时,“应当注明新闻来源和日期。”(第十二条)不管是新闻网站或是综合性非新闻网站,未经批准,不能“擅自链接境外新闻网站,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连网站发布的新闻。”(第十五条第四款) ⑸该暂行规定的颁布,从法规上对网站登载新闻的资质和新闻来源进行了规定,确保网上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互连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明文规定:从事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向电信管理机构或信息产业部申请,获得经营许可证并备案后方可经营。“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在电子服务系统中发布的信息内容及其发布时间、互连网地址或者域名。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第十四条)“上网用户使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并对所发布的信息负责。”(第四条) ⑹ 2000年12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已正式批准了新浪网和搜狐网“网上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资格”,从而使新浪和搜狐成为国内首批获得这一资格的商业网站。在过去,我国没有明确规定商业网站是否拥有新闻登载权,实际上各网站都在从事着这项业务。电子公告业务的管理也相当无序。这两项法规的颁布,使网站登载新闻业务和电子公告有法可依,说明我国政府对互连网的发展既充分支持,又未雨绸缪。2000年12月28日,第九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又通过了《维护互连网安全的决定》。该决定规定:“利用互连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第三条第四款),“利用互连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第二条第一款),“利用互连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第四条第一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⑺我们相信,随着上述法规的实施和其他相关法规的颁布,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在我国一定会得到控制。

篇11: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与对策

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网站间的联合和传统新闻媒体与商业网站间的联合。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都相继进军互联网,开办了电子网络版或新闻网站。除了少数著名的大媒体网站外,大部分网站站点分散,带宽偏底,信息量小,编辑力量薄弱,在竞争中难与著名的商业网站抗衡。如果这些分散的新闻站点联合起来,无论是区域的联合或是基于媒体特性的联合,就会化整为零,变分散媒体为网上强势媒体,既发挥了网络技术在传播渠道、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优势,又整合了多家新闻单位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是一种弱弱联合的多赢策略。203月7日,《北京晨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广播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经济报》、《北京广播电视报》等北京九家新闻媒体网站联合组成“千龙网”,九家新闻媒体每天所有新闻资源将以全新形象出现在该网上。千龙网的运作,形成了北京市网络新闻传播的聚合优势,在网络新闻传播方面一改被动局面,进而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新闻媒体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程度高,聚合而成强势网站,在降低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样可以把预期获得信息的网民从商业站点拉到自己这边来。这其实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受众争夺。

传统新闻媒体和商业网站的联合甚至合并也不失为一种消解网络虚假信息的举措。商业网站和传统新闻媒体并非水火不容,互相对立,实际上这两种媒体存在着优势互补的问题。商业网站尤其是著名的商业网站,具有访问量大、服务种类多样的优势,其不足之处是缺少专业编采人员,信息来源匮乏,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不高。传统新闻媒体有庞大的编采队伍和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所发信息内容真实,媒体诚信度高,其不足之处是信息时效性、信息更新速度不及商业网站,且不具有网络的多媒体优势,一些传统媒体的知名度也没有现今著名商业网站的知名度高。传统新闻媒体与商业网站联合,就能够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获得双赢结果。9月,新华社与新浪网合作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型专题网站,由新华社提供内容,新浪网负责技术设计,结果该站点点击率创下新高。目前,我国两类媒体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商业网站获得授权转发新闻和文章,为传统媒体网站建立镜像链接,协助传统媒体办网络版,合作开设专题网站等。实际上这仍然是低层面上的合作,而非实质性的组合、合并。现今世界上媒体并购、合并之风方行未艾,目的是强强联合,打造品牌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是同类媒体合并,有的是跨媒体合并,如年1月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强强结合。合并后,时代华纳可以利用具有2000万用户的美国在线的先进技术适应数字化未来,美国在线也可以利用时代华纳的广博的信息资源。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应该有所启示。

第三,网络信息发布者要提高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力争发布的信息真实、客观,杜绝发布虚假信息。

法规的颁布、实施只能是外部的强制性的`控制,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特点和搜寻虚假信息源的技术难度,杜绝网络虚假信息关键还在于信息发布者的道德自律。商业网站发布虚假信息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但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会贬损自己的品牌形象,是一种短视的自杀行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市场中最终会被淘汰出局。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垄断。但是在这充分自由的虚拟空间里,每个人更要有自律意识,发布虚假信息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作为网络受众而言,要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明辨是非,正确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一般而言,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网站发布的信息大多是由专业新闻媒体提供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比较强。例如美国著名的门户网站雅虎和网景,提供的新闻基本上是转发美联社、路透社和《华盛顿邮报》等著名的通讯社和报刊新闻;我国的新浪和搜狐等著名网站提供的新闻信息也主要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权威新闻机构。因此,网络用户最好登陆著名站点,以获取客观、公正、真实的信息。

第四,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需要向“资讯人”转变。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记者、编辑、媒体主管等对信息的发布的确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信息是否发布、什么时间发布、以什么方式发布都要经过记者、编辑和媒体主管的决定审核,受众获得的信息是经过“把关人”过滤过的“纯净”信息。“把关人”机制的存在,既有垄断信息发布的消极作用,又有阻止虚假、色情等有害信息发布、传播的积极作用。互联网的兴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垄断,使传统的“把关人”已“无关可把”。在时效性、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已明显地处于劣势。网络使人们成为了“信息人”,在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也使网民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在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中,“我该相信谁的?”“我应先看哪条信息?”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网民在浏览了网上信息后,还要到传统媒体上查看相关信息以核实其真伪。有鉴于此,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应该及时转换自己的“把关人”角色,在确保所发信息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挥媒体语言优势(如报纸的标题、头条等版面语言),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内容分析等咨询服务,为网民辨别网上信息真伪提供事实根据,避免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传统媒体由“把关人”转向“咨询人”,不但可以有效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而且可以使传统媒体自身经受住网络媒体的竞争和挑战。

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与对策

篇12: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与创新

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与创新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不完全等同于知识,也不可能完全涵盖知识体系.知识增长、更新与创新固然越来越需要信息,但人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与训练更为重要,信息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加上有创新性的头脑.

作 者:徐宗良 Xu Zongli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 刊 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CUS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0 关键词:信息社会   信息   知识   认知   创新  

相关专题 信息传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