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文化的基础内容创建论文

我永远喜欢草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我永远喜欢草莓”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商文化的基础内容创建论文(共10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工商文化的基础内容创建论文

工商文化的基础内容创建论文

一、强化“服务”,一枝一叶总关情

工商文化维系市场的公平正义,外化工商人的行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服务。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是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工商文化建设的根本归宿。一要干好分内事。这是工商部门的职能所在、责任所系。在一切行政活动中,要想服务之策、谋服务之略,练服务新技、探服务新路。引导工商人爱岗敬业,把“经济卫士”内化为潜在意识、自觉行动。只要工商人具备了“俯身为市场护航、放眼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意志.就能够将工商文化运用到一切市场监管活动中,就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地位和群众支持的根基。二要办好难办事。要抓住企业、群众那些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在法律的框架内主动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三要留意分外事。树立“大政府”、“大服务”观念,遇到跨职能范围的事,要主动联系、积极协调、帮助解决。

二、着力“求真”。绝知此事要躬行

科学求真,讲的是研究、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办事。它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维护市场的'公平正义,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础。当前,经济主体迅猛发展。如何实施准确的动态监管.监管手段与监管效能的差距在哪里。指导企业发展的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一靠思想“求真”,要有“为民服务”的真实追求,善用科学理念指导工作。二靠行为“求真”,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经常深入基层、深人群众,确保服务举措贴近民生、解决手段群众满意、信息掌控详实可靠。三靠效能“求真”,承诺的事项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群众的合理要求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坚决杜绝应付了事、敷衍塞责。

三、咬定“创新”。满眼生机日争新

工商工作创新必须在不失去工商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工作意图、经济主体需求等方面展开。决不能本末倒置、偏离重心。否则,社会弄不清工商部门是干什么的,工商工作人员弄不清白己应该干什么。一要深化工作理念创新,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在服务发展上,要“把政府的要求,作为工商的追求;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工商工作的着力点”:在强化监管执法上,推行“有为才能有威、有威才能有位”。二要深化工作方法创新,推动重点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要借势借力,上升行为;要突出特色,打造亮点:要强化基层,打牢基础。三要深化工作机制创新。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效科学发展。深化网格化的市场监管机制。细化分解监管责任,实现监管全方位、网络全覆盖,使网格化监管成为基层工作的主抓手。建立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行政执法机制。上下衔接即严格落实行政指导、合理裁量、统一掌控、案后回访等制度,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左右联动即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

四、争创“一流”。百尺竿头须进步

工商工作争上新水平、跃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需要各级工商部门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尽职尽责尽心力,务实求实抓落实,凝神聚力促发展。具体讲,就是要“竭心尽智”。“竭”是态度,要有为民负责、穷心尽力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心”是责任,要用心干事、用情做事,把全部心思扑在工作上,一心一意谋事、专心致志干事,力争把自己分内的事干好干出最大实效。“尽”是标准,这不仅是一种朴素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良好的内在品质.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到真干、实干、苦干,力求工作的每个步骤、每项环节、每道关口都做得精细精准精到。“智”是方法,敢于提出新思路,善于抓住“牛鼻子”,学会“弹钢琴”,能够应急谋远,统筹兼顾,对新生事物不畏难,善于利用、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攻坚破难。

五、突出“人本”。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要用工商理论武装人、工商文化陶冶人、工商英模鼓舞人、工商机制规范人。工作中注人文,发展中重人文。一要善用事业凝聚感召力。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让老同志当好“引导者”,让中年干部当好“骨干者”,让青年人当好“生力军”,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二要运用情感搭建亲和力。在工作中信任、赏识、尊重干部职工,知人善任;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干部职工,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三要开发潜能提升创造力。提供工作平台,整合工作资源,灵活用人政策,适时奖优激励,让每一名工商干部尽心谋事、放心干事,做到平凡岗位有作为、为民服务有贡献、群众心中有口碑。

篇2:小学班级文化创建论文

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班级文化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学生是文化中的人。特定的文化遗产、种族文化及其文化性格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意识。因此,班级文化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背景,相反,要让学生去吸收,理解文化遗产的精髓,去批判、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应具有文化品位、文化气息。无论哪个班级都应从教育活动设计、教育环境设计、班级内部管理,将班级建成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染力的学生发展空间,突显学生文化,以学生为本,使班级成为具有童趣的学生发展的精神居所。

总之,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品位。我们小学应该紧紧围绕班级文化的基本点,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合作创新的班级文化,具体精神感染的班级文化。

篇3:高校后勤文化创建的论文

关于高校后勤文化创建的论文

一、企业文化简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礼仪规范、传统习惯、行为方式和特征标志。企业文化无处不在,沉积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表现在企业的所有环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它影响着员工的思想,约束着员工的行为,足以决定企业的生命力是否强盛。企业文化的构成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cxs(e呷Jateldentitysystem)”说,也可以称之为三个层次说。它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文化层归结为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诵ndI由ntitySystem),简称MIS;将企‘I卫文化的中间层即制度文化层归结为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Identitysystem),简称BIS;将企业文化的外层即物质文化层归结为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VisualIdentitySystem),简称Vls。Cis学说将企业文化作了较为准确的分解,有助于经营者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企业精神和员工精神的培养,以及共同愿望或共同追求的培养;在管理中体现人本意识、运用激励手段、营造和谐气氛;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传播企业社会形象等等。

二、导入文化甘理是高校后勃服务企业的必然摇求

1、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教育属性需要企业文化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人才”首先是“人”,他必须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健康的体格心态。而后勤工作中的管理、服务和环境都无时无刻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作用。因而,教育属性是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所固有的、必然的。这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后勤服务企业必须姓‘教’,必须坚持‘三服务二育人’的宗旨”作为基本要求之一的根本原因。单纯的制度管理,即便是严格的管理,与人本主义的、体现引导和示范意蕴的管理相比,显然是单一薄的,后者更容易为管理和服务对象所接受,更能获得预期效果。鲜明的理念指导卜的服务,才可能是符合规范的、充满爱心的和质量优异的,这样的服务自然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尊重和被尊重的关系,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洋溢着人文、生态之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有益的寓示和启发。成熟的企业文化才能衍生出鲜明管理和服务理念,经过文化的浸润才能营造出可以净化学生心灵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因此,教育这一固有属性使得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着力建设企业文化成为其自然与必然的要求。

2、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无法套用一般企业通常采用的单纯经济机制。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公益性是由其使命和本质决定的。即便它的一些分支机构进入社会相关产业,它的本体和主业必定还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后勤支撑,因为这才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根本。后勤企业必须坚持薄利、微利经营,将自己定位在公益性机构的位置上。但企业赖以生存的稳定器和发展的激发器是利润,那么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稳定器和激发器是什么呢?仿效常规企业显然会导致偏离自身定位,但没有可靠的稳定基石和动力源泉又会导致生命力的萎缩,危及自身的生存。文化管理一十分自然地进入了高校后勤企业经理们的视野,因为企业文化恰恰可以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坚强支柱。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更为强大的、恒久的力量。

3、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以文化进行改良从对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内外现实状况看,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无论是在校园还是社会,后勤服务企业均处于弱势地位,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容乐观。而要改变如此不利的处境,单纯依靠埋头苦干、单纯依靠制定几条规章制度、单纯要求学校抑或政府给予扶持帮助恐怕都无济于事。只有建设企业文化、运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够对改善企业的内外环境发挥一些作用。因为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集大成者,遇刚则刚、遇柔则柔、无处不在、内外可及。如果企业是砾石累积而成的话,文化管理就像细砂一样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空隙;如果企业是一片田野的话,文化管理就像清水一样可以浸润每一寸泥土。

三、导入文化建设,应用文化管理

1、高校后勤服务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第一,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首先,使员工拥有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使之有“家”的归属感;使员工的进步与企业的成长同步,给予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和信心。以此达致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使员工养成专业的精神,掌握专业的技能,并具备学习提高技能的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要求、质量标准,并具备研究和改进本职工作的能力;使员工懂得服务规范、礼仪规范,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适合高校后勤各个岗位上的专业人才和特殊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建立一套适合并保障高校稳定运行的后勤服务行政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这里所说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指后勤服务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卫生安全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等等。其架构与层次在不同的学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以下目标应该成为共同追求:机构精简、反映敏捷,制度完善、执行有力,职能清晰、控制严密。这里所说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了确保服务输出和对项目的管理达到一定质量而设计并执行的保证系统,内容应当包括所有服务输出或产品输出、所有项目管理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及其测量方法;所有服务、产品和项目管理在生产、传递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程序或规则;所有服务、产品和项目管理的生产、传递过程结束以后的考核评价及其改进措施等等。不少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已经或正在开始贯入1509《XX):2《X刃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说这是具有前瞻性和根本性的做法。

第三,培育严谨工作作风,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对于某个员工个体而言,他的工作作风应是严谨的、务实的、高效的;而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氛围的和谐与否。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可以克服员工个体难免存在的能力缺陷,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还可以增加组织的稳定性和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

第四,优化企业形象,改善企业环境。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赢得顾客的理解和信赖,进而减少矛盾、降低经营风险;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尊重和支持,进而获得优惠的政策和待遇;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培育职工的自豪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稳定职工队伍。企业形象的优劣关乎企业的生存条件和经营环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良好的企业形象从何而来,应该也是不言而喻的。

2、高校后勤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一,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文化应该是经营管理者们在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基础上,运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和手段,刻意策划、精心设计和着力打造的。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计划中应该关注四个重要环节:一是确立企业理念应该审慎精练,必要时可以经过广泛研讨、反复提炼逐步形成:二是企业文化具有整体性,因此要做到作用方向的一致性、相关内容的互动性和总体要求的广泛适用性;三是企业文化应该具备可操作性,目标明确、要求恰当、内容丰富、形式简洁等;四是导入企业文化的时机选择,一般而言,企业的重大转型期和业绩成长期是导入文化建设的两个最佳节点。

第二,确立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理念,而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核心则是确立、宣传和提升企业的理念。企业理念应当包括企业的价值理念、质量理念、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等。正确的企业理念可以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动力源泉、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因而实施企业文化管理首先要确立企业理念,将企业理念作为文化管理的基石和原点。就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而言,由它的根本使命决定,它的价值理念应当包含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为学校大局发挥支撑作用,进而升华为国家的高教事业服务的思想;它的质量理念应当包含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关注焦点,不断进取、追求完美的思想。

第三,整合企业的行为规范。应该说任何企业都会有一些规章制度,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但往往这样的约束是不全面的。依据文化管理的要求,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以企业的理念为指导,全面梳理整合企业的行为规范。包括重新审查、修改、完善规章制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岗位职责、生产服务流程,使之与企业理念相吻合;设计实施员工队伍的建设与优化行为,细化至招聘、入职、福利、培训、考核、晋升、淘汰等程序;制定企业公共关系指导准则,细化至谈判方略、推广计划、服务态度、着装要求、服务语言规范、接待技巧、电话礼貌、动作姿态等等。企业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它的所有内容均应服务于企业的核心理念,并具有强烈的系统性。

第四,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的形象主要代表,因此首先要设计出特色鲜明、意蕴丰富的企业标志,并以企业标志为基础设计制作适用于企业所有部门的办公用品系列,设计制作统一的服装饰品、标牌旗帜、包装用品,规划布置企业的办公、生产、销售场所以及运输工具等等。此外,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包括产品形象、环境形象、人员形象、信誉形象等诸多方面,需要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设计、用心凝练。鉴于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特点,可以运用这样一些形式:建设一个网站,开办一些板报、通讯等刊物,在生活区设置一些提示牌,与学生联合举办一些征文、晚会、消防运动会等文化活动,设立一些奖励项目,举办一些无偿服务项目等等。

第五,建设文化管理平台。企业文化的建设的目标或者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均具有全方位和全时域特性,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不能局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需要建设必要的和多元化的平台,用以承载、宣达和传导企业文化。例如:员工队伍的建设,需要设立必要的遴选培训和更新优化机制;以视觉识别为载体的企业形象需要向外部传播,以增加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工作的规则和程序需要以某种形式明确地宣示给每一位职工;企业理念需要通过多种传媒,持久地反复地宣传教育方能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受众的信念追求;企业与客户的沟通需要特定的媒体或渠道,这对于以学生为主要集团客户群的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所有这些物质或非物质的机制、媒体、方式、渠道都是企业文化管理平台的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将文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作为_L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也应该为此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反过来,有效的文化管理平台也一定会成为它们的拥有者的有力武器,企业一定会因此而收获高效、顺畅的经营管理效果这个梦寐以求的回报。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文化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对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文化管理研究尚处于初级水平。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背负的沉重负担和崇高使命要求它的文化快速发育成熟。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义务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些思考和探讨。而且,应当相信这样的思考和探讨是一定会取得收获和成效的,因为毕竟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寄生于人才和科技高度集聚的高等学府,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首先在这里形成,前沿的知识和技术首先在这里孕育,可供我们依托的支撑是很有力的,可供我们利用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

篇4: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分析论文

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而关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活动也越来越多。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方面也存在阶段差异,而在中美贸易活动中,则应当对这种差异给予客观的认识,并且不断的磨合,从而促进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中美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美文化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

自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而且经济贸易活动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美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日渐频繁,并且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中美建立稳定贸易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二者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结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国家关于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的框架。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中,不同的学者会倾向于不同的表现。随着美国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涉及到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具有典型性,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儒学思想为基础,他们对于儒学思想有着极大的兴趣,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更加注重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外延等几个方面开展,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概念和价值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企业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化体制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获得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在多元经济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可以在企业行为准则、管理体制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改善作用。

二、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对比研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因为相比美国的西方文化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不同的思想理论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影响,增加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难度。对于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认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说,美国文化具有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握的特点。美国的立国时间相对较短,而在立国之前并没有形成发达的土著文化,这使得美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大量的继承了欧洲文化,这种带有移民性质的文化使得美国在文化发展的脚步方面显得十分平稳。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淀,经历多个王朝的兴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格局。尤其是在近代社会,中国受到外敌侵略,历史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坎坷的经历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更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第二,中美在工商企业管理的现状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美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体系相对较为稳定,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而中国大部分工商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相对滞后。由于中国工商企业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且处在发展初期,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也使得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受到更多波折,稳定性不强。

第三,近些年来,大部分国家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都以美国企业文化研究模式为范本,相比之下,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国内,往往是在取得确切研究成果之后才会向大众揭示,这使得中国在世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领域却成就平平,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研究学者,都无法对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成果给予正确的认知,因为他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假象,是中国研究学者尚未进行论证的理论结构。

三、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思路

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立足于中美文化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上,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当前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特殊时期,而企业管理文化在评价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指标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所以不仅要重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培育,更要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考虑到经济活动变化对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产生的影响,坚持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眼光,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情况下,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受到中美不同贸易结构形式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构建方面,二者都应当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本国经济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与整合[D].哈尔滨工业大学,,06,01.

[2]于长胜.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03,15.

[3]赵桢瑜.中美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以GE和海尔公司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01,01.

篇5: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在总结几年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分别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合理应用教学手段等方面作了研究,尤其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一种基本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员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学员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可以激发学员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数很少(我们学校只有50学时,包括理论课和上机课,比例为1:1),系统完整地讲完每部分内容是不可能的,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完全都是理论,而且有许多新概念和术语,学员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热情。其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除了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外,其它主要内容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的。基于这两些原因,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首先,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一些内容让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学员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不会降低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式

我们平时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先讲,讲授完一次课后下次课学员上机练习。但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的接触机会增多,许多学员在入大学以前就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内容有过一定的了解或应用,比如他只是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等。这部分学员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相反,与这些学员不同的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他们对计算机的接触很少甚至是没有,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基础水平不平衡的这种情况,采用分级教学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的限制,分级教学无法开展,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旨在以小组为单位,使学员协作学习,加强动手能力。

在授课前教师要先摸清学员对计算机掌握的情况,然后对学员进行分组,两人或三人一组,有基础的和没基础的互相搭配。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先上理论课,而是倒过来,先上机。上机前,教师把要求学员完成的实验内容布置下去,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完成过程中,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方法,但要独立完成,而且要求考虑到尽可能多的情况,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完成。理论课上,教师把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员来介绍每一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并且列出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要时让学员到讲台上来操作或讲解,大家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并解答学员的问题,下次上机时,学员再把自己有疑惑的或没解决的问题加以练习和巩固。

在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而获得答案,增强了学员的成就感,而且有助于记忆,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了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不同的学员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想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学习到对问题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领悟;在共同完成过程中,对于没有基础的学员,在基础较好的学员的帮助下,可以迅速进入状态,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自己又有一定提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员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了学员独立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又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合理应用教学手段

现阶段各高校的多媒体设备的配置都比较齐全,教师上课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且以Powerpoint幻灯片居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充分利用,但要合理。笔者认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授课当中,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其它内容是不用课件的。

我们理论的讲授是边讲边演示的。如果用课件的话,讲与演示都要用到屏幕,这就需要界面不停地来回切换,不仅课上的感觉很乱,而且学员很难对这次课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采取的方式是屏幕加黑板。随着讲课的推进,在黑板上列出这次课讲授的内容,利用屏幕来演示所要完成的操作,真正做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这样一堂课下来,学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具体每项内容的操作效果也清晰深刻,形成感性与理性的最佳结合。

经过自己几年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探索,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篇6:基层供电业文化创建路径论文

基层供电业文化创建路径论文

一、在学习中准确把握企业文化

⒈企业文化实质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热潮,但相当多的企业没有从企业发展和管理现状出发,而是时髦新潮喊口号、急功近利走捷径。不少企业出现了“说、做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员工行为与价值取向相背离,以至于员工对企业文化无所适从、应付回避。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员工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是员工在企业中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值得提出的是,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对企业而言实质则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网公司提出,“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必须长期的基本工作思路。为此,无锡供电公司把“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文化治企”作为管理思路,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实现“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把企业文化管理实践作为落实“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有效抓手。因此,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⒉企业文化来源于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要服务员工成长发展。企业文化不是由公司领导授权编写、职能部室有意宣贯的华丽辞藻,而是由基层通过管理实践逐步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促使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文化才能与管理融为一体、具体可见,才能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大力支持。无锡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在国网公司、省电力公司文化理念指导下由广大基层员工塑造、培育和形成的文化。失去基层员工的群众基础,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建设的根本。在培育《我们的工作信条(》以下简称《信条》)时,公司大胆采用基层试点先行的方法,积极探索文化根植的有效途径。在没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公司通过指导基层实践“基本假设价值”,逐步明确企业所需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并以基层持续实践来不断匡正表述内容。因此,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来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⒊企业文化关键在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关键需要员工在工作中实践,需要基层在实践中引导,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企业文化既不像技术创新项目可用智力和财力在短期内实现,也不像规章制度可通过学习和借鉴在短期内建立,而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为了更好地转变员工固有的思维习惯,公司在出台《信条》时强调,编制手册是用来操作和实践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基层实践《信条》,公司推出“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下”、“最佳实践共有化”、“PDCA自律循环”等三项标准动作和“5-20-80”以点带面法。为了更好地督促基层实践《信条》,公司推出《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测评办法》,以实践事例是否符合工作信条作为测评的重要评分依据。因此,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实践规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在实践中逐步感悟企业文化

⒈培育企业文化必须以上级文化理念作统领。国网公司的《企业文化手册》是传播公司核心价值观,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面对上级公司文化建设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无锡供电公司将贯彻落实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作为基层供电企业的职责所在。为了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按照省电力公司“化文本为行动、化理念为实践”的要求,公司领导班子思想统一,意志坚定地提出,必须遵循“上不脱离国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已有文化体系,下不脱离无锡供电公司文化积淀和员工文化需求”的基本原则,建设符合公司实际和管理现状的企业文化。比如,公司提出“业务+改进=工作”的工作观,即是对企业精神的具体诠释。我们深知,要形成“国家电网”统一而坚强的品牌文化,基层供电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而要目标一致、方向一致、行动统一。为此,公司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就如同在上级理念和基层实践之间构建阶梯,使上层核心价值观能够顺着阶梯变成基层可操作的具体实践。公司这种定位和做法得到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专家的肯定,把无锡供电公司企业文化作为国网公司的“子文化”。

⒉改造企业文化必须由公司高层领导作表率。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在《企业文化》中指出:为了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确实相信,他们能够忠实地、明白可见地信守所提倡的价值观。一个企业能否把塑造和培育符合发展战略的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长盛不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决定着生产经营管理的价值判断、员工行为习惯的价值取向。只有高层管理者坚定改造文化的决心,核心价值观才能至上而下顺畅传递;只有高层管理者坚持不断反复的宣贯,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少到多获得认同;只有高层管理者采取率先垂范的行动,核心价值观才能由内而外影响习惯。公司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培育者,其作用十分关键。近两年来,公司打好“组合拳”,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全面一体标准化建设、创一流同业对标、绩效管理和班组5S管理作为“五大管理工程”,以机制的“硬约束”支持企业所倡导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促使管理规范有效。对此,公司领导逢会必讲、逢人必谈、逢事必用,给予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向员工明确表示,公司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求“锦上添花”之效,而是做“利在千秋”之事。

⒊巩固企业文化必须由有效支持机制作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形成“非领导的影响力、非制度的约束力”。工作信条的落实需要改变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光靠其本身的“软约束”不可能从内在实现持久的改变。所以,在建设初期,企业文化“软约束”必须依靠制度的“硬约束”来支撑。公司从标准流程入手,以“按标准做事、做事标准、做标准事”为管理要求,推行全面一体标准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按共同确定的价值标准做事;从绩效管理入手,以“仅仅完成工作不是优秀员工,只有不断改进工作、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优秀”为明确信号,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公开透明地向员工传递企业对每个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从荣誉整合入手,以“价值导向、持续积累、有效整合、科学设置、优化流程”为基本原则,出台新的先进评比办法,评选星级员工、标杆团队,大张旗鼓地发挥先进典型对员工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台,只有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把员工个人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才能真正巩固提高。

三、在展望中不断深化企业文化

⒈推行员工礼仪,引导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为进一步引导员工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待人处事,公司以《信条》中倡导的“诚信、友善、礼貌、体谅”人际交往规则为原则,结合企业现状和实际要求,出台了《员工礼仪22条》。它分为做人礼仪、处事礼仪、会议礼仪和公共礼仪四个部分,既是一种倡导,也是一种要求,把公司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一个具有优良文化的企业,可以把员工正确的行为习惯辐射给客户、辐射给社会。电力是无形产品,必须通过有形的服务来体现。有效宣贯、运用和评价《礼仪22条》,有助于引导员工律己、敬人,有助于提升企业服务形象。

⒉加强过程辅导,掌控全局的推进方向。在两年多的企业文化管理实践中,无论是试点单位的探索,还是标杆单位的培育,我们对过程辅导的作用深有体会。它不仅可以辅导实践者按工作信条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掌控全局的推进方向。同时,适时地走访沟通,有利于公司决策层和基层实践者协调一致、群策群力地推进企业文化。为此,今后公司要把培育标杆单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按照“5-20-80”的推进方式,及时跟踪,经常沟通,精耕细作,不断扩大,让标杆单位起到“孵化器”的作用,确保企业文化在所有单位(部门)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从而引领无锡供电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⒊固化管理标准,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常规动作标准化、成功经验标准化、正确方法标准化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经过公司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常用的方式值得提炼固化。《我们的工作信条》、《员工礼仪22条》、“三项标准动作”、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培训、企业文化建设成效测评、培育改进工作案例库、编制改进工作工具箱等内容,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管理标准的组成部分。无锡供电公司一直把成功探索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在基层供电企业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作为重要目标。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能够传播和共享典型经验,既为本企业管理实践积累宝贵的财富,也为兄弟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在电力系统内可以真正实现“最佳实践共有化”。“文化就是力量。”企业文化落实为员工的行为习惯不能一蹴而就。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理性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文化的力量必须在管理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彰显。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只有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引导熏陶、艰苦卓绝的探索改进和持之以恒的管理实践,才能让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到员工的行为习惯中,才能让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公司才能朝着“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不断迈进,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篇7: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论文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异、学生学习的惰性以及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构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主要困境, 以下就是基于建构理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一)课程内容前瞻性与基础性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极富创造性且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必要的前瞻性,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该课程本身的属性——“基础”,导致了本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基本的基础内容的讲授,这就构成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难点以及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偏重前瞻性的内容,则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接受;偏重基础性的内容,则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惰性以及烦躁厌学的态度;如若课时平均分配则会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两不讨好”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传统性与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目前大多高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提出了“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方法,但是从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其他的教学手段为辅且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一,“多元”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一种应付教学改革的口号与手段。第二,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做到因人施教、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热情。

基于目前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探讨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构成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以及学习环境、设定的具体的场景以及教学、学习内容。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由书本内容、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策划者,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在大脑中重新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

篇8: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8).

[2]陈琦.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9).

篇9:创意领导力对创意组织文化的创建论文

创意领域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这就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制造区分度的创意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中领导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励创意人员创造出众的作品。因此,创意领域中领导力的成功表现在于: 如何使创意人员充分发挥工作技能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一个创意机构或团队中,各级领导者都需要认识领导力在鼓舞和激发创意人员创造力和创新积极性方面的重要性。这应视为创意组织中的领导力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创意组织和创意工作的特性决定创意领导力的具体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通常而言的领导力有所不同。创意领导力对组织发展前景的规划或长远目标的制定、对创意人员工作的引导、组织文化的构建,以及基于创意组织的特点协调组织的工作运行等,与创意性工作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创意领导力的自身特点使其区别于一般的领导力,在创意领导力的作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创意组织工作特性所带来的隐患。

一 创意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功能

创意领导力是指创意产业和创意相关领域中涉及创意组织的发展和创意工作运作的领导力的通称,它对创意人员的创意活动以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创意领导力除了具备一般领导力的基本要素外,还具有自身显着的特点。

领导力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被予以不同的分类体系与定义。例如,领导力被描述为“激励他人以特定的方式行动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1].还有许多研究人员将领导力概括为一些具有领导职能的个体引导他人达成任务的一个特征或一种能力,如Dubrin 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激励团队成员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2].此外,领导力还被认为是通过共享引导力对他人表现或反应发挥影响的行为; 激发和协调组织完成目标的主要动态力量。尽管领导力的定义不尽相同,其基本要素都是为达成组织目标而产生的人际影响力,尤其是将领导力视为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时。图 1 阐释了两种定义中领导力的人际影响力。

如图 1 所示,从“process”( “过程”) 视角来看,领导力能够从领导者的行为被观察到,并且能够通过领导者和其他组织成员( 即下属) 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强化和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将领导力视为“过程”的定义。

创意领导力产生的影响力对施展创意并致力于呈现创意的组织成员十分关键。创意领导力一个最重要的意图在于鼓舞和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在创意领导力的作用过程中,这种意图就是创意领导力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与领导力具有一致性,创意领导力基本实现其功能的过程也可以简要概括为:

( 1) 确定方向; ( 2) 调整人员; ( 3) 激发与鼓励。与此同时,创意领导力还具有其自身特点。

( 一) 确定方向: 制定未来愿景,以及为实现愿景所需进行调整或改变的战略。愿景,即组织较为远期的未来发展。在创意领域,创意人员的创意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创意竞争力。创意机构的领导者从根本上需要创建一个愿景,激发员工的信心、创造性和首创精神。这个愿景还能够激发出组织人员的自豪感和对组织较高的忠诚度。

( 二) 调整人员: 领导者需要与组织成员就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愿景进行充分交流、交换想法。这能够使员工对组织的发展方向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并且为获得发展更好地协作和投入努力。创意人员在创意工作中所持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想需要以其自身对组织愿景的清晰认识为基础; 创意人员的活动也需要构筑在他们对这一愿景的正确全面的理解上。此外,创意组织中的创意活动通常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或多种专业技巧的团队共同努力,领导力为组织成员提供正确方向与引导、调整人员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帮助团队工作获得协作的有效性。

( 三) 激发与鼓励: 在保持组织成员工作的正确方向时,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灵感与一些适当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存在一定的关系。外在奖励,例如,年终绩效、旅游奖励、升职加薪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员工的活动,但员工积极性的原动力仍是工作本身[4].因此,创意产业中的领导者需要制定或者调整策略以保持员工的工作激情。通常认为,创意人员的工作激情与创意工作的自由度、与在创意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充分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研究创意领导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创意领导力支持创意人员的创意表现和充分发挥创意的可能性,激发创意人员的积极性。

篇10:创意领导力对创意组织文化的创建论文

创意工作与创新存在必然联系。所有创意活动( 包括概念、想法或计划的创意性视觉呈现,以及有关这些想法的生产草图、模型和其他的表现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此前不存在( 或不具有具体形式) 的事物的构想或说明[5].由此可见,首创精神和创造力是创意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基于创意工作的特质,创意领导力就需要发挥创建和提升组织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一种最佳方式得到鼓励和支持。创意领导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 最大限度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

与诸多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创意组织呈现出显着的不同点。许多创意组织的工作环境较之其他类型的组织更为灵活和拥有更高的自由度。例如,在许多创意组织中,创意人员不需要遵循统一或既定的着装规范,多数情况没有严格的装束要求; 创意人员还可以自由展现创意,为自己的办公空间增添个性化的元素等。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为创意人员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能够让创意人员在创意工作环境中感到相对放松。这可以认为是创意领域中有关组织文化的一个部分,同创意工作相比其他领域的活动需要更高程度的自由度的特点密切相关,以此支持他们充分拓展创意思维、激发创意积极性。

相对不拘束的工作环境和较为灵活随意的工作风格是创意性工作不断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是创意组织相对其他类型的组织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自由度的主要原因。工作环境是组织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换言之,工作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在领导力的指引和影响下对组织文化的一些可视层面的呈现。

另外,Daft 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中的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假定、理念和规范的集合,并且被当作一种正确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6].组织文化是建立在组织中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上。这些关于某个特定组织的核心理念和规范融入组织人员的知识系统中,为成员的工作表现提供“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此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组织成员会进一步发展这些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将它们作为正确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可见,组织文化确定了一个相应组织的共享知识系统,能够为组织的发展提供特定的方向。创意领域中组织文化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创意人员的日常工作。一个创意组织的特定文化能够显着地塑造员工对创意的态度,并影响他们在创意工作中的热情和动力,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三 创意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

Schein 指出,必须将文化和领导力结合起来理解[7].领导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创建组织文化。对于具有建设性的领导力来说,领导者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文化,将所有组织成员整合为一个自然的统一体,进而使个体的活动能够强化整体结果[8].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正确合理的策略并在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强大的组织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文化是由不同层面构成的。可视层面与外在要素相关联,是组织文化的外在层面,而内在层面的要素是无形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组织成员所持的共同理念。如图 2 所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许多创意组织通常在“可视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就许多方面而言,多样性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如员工着装、办公室陈设、组织仪式等。这一层面作为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 即“可视层面”) ,是组织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领导力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较为容易达成的部分。

组织文化还涉及更深层面的文化,即存在于某个组织内部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设想。组织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观念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这一层面的文化是领导力要达成的一项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领导力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文化,使处于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特别是较低职位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并且所有的观点与想法都能得到尊重和有效的考量。

事实上,相互尊重氛围下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建立信任。信任是合作行为的基础[9].创意组织中创意从想法到实践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合作性的工作。为了实现对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领导力需要建立一个特定的.人员关系系统。该系统能够明确不同职位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疏通和保障下属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上级的方式。在具备合作特点的关系系统中,沟通能够有效地建立,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创新思维和创意想法被忽视的风险。

在人员关系系统中,严密的权威机制和等级制度是导致机械、决策迟缓以及对客户缺乏及时反馈或沟通的重要原因[10].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通常不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创意组织结构。严密的上下级关系与带有 “命令与控制”特点的领导力联系在一起[11].许多组织可能都存在等级制度,包括一些创意组织。在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上,许多创意组织的有形工作环境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多样性; 在“无形层面”上,往往重视权威和等级制度,创意决策需要通过繁琐复杂的等级体系的层层传递和权威机制的决定性审查,因而决策必须通过上级的严格控制。许多真正具有创意的想法可能经由权威知识标准的衡量受到偏颇对待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或就此被扼杀,从而使得创意的有效性和创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灵感遭到严重破坏。等级和权威是无形的,与领导力的引导和取向密切相关,对组织文化的特质有深刻的影响。创意领导力需要建立或发展一个沟通有效、互动功能性强、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结构,而非等级观念强、权威决断力集中的组织体系。

就另一方面而言,组织结构系统的确立为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组织成员关系的特定类型,这就形成了这个组织倡议的有关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际的重要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倡议的理念与实际践行的规范或规则可能存在差异。前者是该组织声称要遵循的理念或准则,常以书面形式呈现,如年度报告等; 后者是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要影响的行为准则。一些组织的践行价值理念与其倡议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而在另外一些组织中,践行的理念与其倡议的理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创意组织主张互动灵活和沟通顺畅的组织文化,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避免不了较高程度的等级制度和权威体系,创意人员不仅较少参加决策,创意点子还常常被上级忽视或拖延。因此,提倡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的脱节被认为是领导力作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的组织文化是有效践行的部分,由此可知,领导力应当创建和发展一个真正的组织文化,使其推崇的信条和理念能够充分融入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并得到实际运用。

四 结语

创意领导力与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发挥关系密切,对创意人员的创意工作和创意性生产的有效性影响深刻。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意积极性应在创意领导力的功能中充分强调,进而建立灵活且形式多样的组织文化。这实则是创意领导力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意组织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严密的等级和权威体制必然会阻碍创意想法的有效传达和实施,对创意人员的首创精神和创意激情产生消极甚至是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创意领导力在创建发展创意组织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推崇的组织价值理念与践行内容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本质上是创意领导力在实施过程中仍涉及不灵活的组织运作机制和不畅通的沟通方式。因此,创建符合创意活动特点的组织文化要充分注重创意领导力对组织成员的沟通和调整。从总体来看,以创意组织文化为核心,创意领导力的具体功能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全面认识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对充分发挥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和提升创意产业活动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nagan T. Management: Concepts & Practices[M].5th ed. New York: F. T. Prentice Hall FinancialTimes,2008.

[2] DuBrin A J.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Practice,and Skills[M]. 5th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Company,2007.

[3] Northouse P G.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M].5th ed. London: Sage,2010.

[4] Glick L J. Lessons for Managing Creative Staff[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6,17( 3) : 73-77.

[5] Bruce M,Cooper R. Market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6] Daft R L.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M]. 4th ed. Ma-son,Ohio: Thomson South-Western,2008.

[7] 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2nd ed.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1992.

相关专题 工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