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美学解读论文

给你一个大橘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给你一个大橘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美学解读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论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美学解读论文

论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美学解读论文

摘要:电视剧《上门女婿》的热播受到许多观众的好评,也引起了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多方面关注与多角度评析。对该剧的研究有从社会学角度剖析的,也有从影视语言本体探究的。从另一个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对该剧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审美效应作以解读,可以拓展学术研究的层面,使观众从该剧中进一步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

电视剧《上门女婿》(原名《黄河九十九道弯》)将黄河作为主线,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黄河流域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在由贫困走向致富的时代变革中,生活、观念、心灵、情感以及命运的变迁。谱写了以“上门女婿”马四辈为代表的黄河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向往富裕生活的一曲新歌。全剧围绕男主人公马四辈和两个女人高枝枝与冷洁之间的婚姻纠葛以及女主角高枝枝和另外两个男人陈斌、李双银之间的情感变故,讲述了这位上门女婿在其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曲折的生存经历与爱恨情仇。下面我们试从美学的角度对该剧作以解读。

一、《上门女婿》的社会美解读

“审美存在是审美客体或审美属性系统存在。是指那些人化了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客体系统存在,是人类社会、自然等领域中,具有审美属性的客体系统的总和。”电视剧《上门女婿》,从“社会美”这一审美存在的形式看,无论是演员的服装设计还是房屋、农具等道具的选择,都体现出了农村这一特殊环境中“生活美”的纯朴与敦厚。而剧中对马四辈个人品格的刻画,又使“人性美”成为该剧吸引观众的必不可少的亮点。

1、生活美分析

社会美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审美存在的总称,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社会美又分为生活美、人性美等形式。电视剧《上门女婿》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质朴、有序与闲淡无不表现了生活的规律,体现出生活美的内涵。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经济上的灾难主要是由农村粮食的短缺与相关土地政策引起的。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上门女婿》里的那一帮人也必然逃脱不了时代的灾难,他们的“目的需要”无非是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让自己多分点粮食。而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而又“可怜”的目的,使孩子能够出生在集体分粮日之前,郭大海的前妻丑花才从麦草垛上一跃而下,最终丑花实现了她和丈夫的那个所谓的“目的”,而她失去的却是因难产而告终的宝贵生命。目的需要、情感欲求、道德理性、认知理性,这些标志着“生活美”的因子,也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里被分成物质与精神两派,而支撑生命的最基础的物质层面,在此时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生活所需的精神层面。这就是《上门女婿》对所谓“生活美”的阐释,而这种阐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悲惨的。当镜头触及到丑花一家这个小小的社会个体的时候,“生活美”因丑花的悲剧而蒙上了一层让人辛酸的面纱。但是,当我们想到了人类历史永不停歇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层面时,《上门女婿》里的那些为历史发展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场景,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纯朴、厚重与诚实的“生活美”。这种生活美更具体的却是体现在了剧中服装的设计与故事环境选取上。那粗朴的农家小院,那打着褶皱的土旧风格的服饰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简约、粗朴的个性,又把此时此刻的“生活美”演绎的不悲不吭。

2、人性美分析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所谓“人性美”就是指人这个结构体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在社会美的分类中,人性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和集中体现,而在人性美的形体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这三个层面中,心灵美又是“人性美”的一种升华了的表现。而心灵美,在《上门女婿》中尤其让马四辈诠释的淋漓尽致。与高枝枝刚结婚时,马四辈就已经知道高怀了别人的孩子,面对这一残忍的现实马四辈选择的是包容与接受:当高枝枝与养蜂人私奔后,马四辈没有将内心的愤怒与羞愧发泄在自己的岳母和孩子身上,这位黄河的后辈将自己所有的感触都深深的隐藏了起来,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果树的种植上,最终也为自己赢得了“苹果大王”的美誉,并最先成了桃花村少有的“万元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更让马四辈安慰的是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马四辈在高枝枝与人私奔后又做爹,又做娘,又做儿子。还要照顾生病的岳母,他的这种心灵是伟大的,更是崇高的。到这里,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被演员张丰毅诠释的.真切而又感人至深,可以说达到了戏剧矛盾;中突的极点。也因此,剧中的马四辈真正超越了个人狭隘的欲求。走向了无私、伟大而自由的境界。《上门女婿》里马四辈的“人性美”被演绎到如此境界,究其原因,是与演员张丰毅精湛的表演技巧分布开的。张丰毅的影视艺术表演创作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影片《塞外夺宝》中荆天雷这艺术形象的出现,正式标志着张丰毅首部成熟电影作品的现世。继而,在以后的几年里。张丰毅在银幕上成功演绎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他所创造的作品比较重要的有:《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鸽子迷奇遇》、《商界》、《龙年警官》、《曼荼萝》、《青春无悔》、《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等等。而正是在这些作品中,他所表现的一个个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最终也将张丰毅的个人形象深深的植根在了观众的心目中。正如在电视剧《上门女婿》中所表现的那样,在电影表演艺术的创作中。张丰毅在其所演的每部影片中都将一个个艺术形象塑造的饱满、真切而又个性十足,把握住了艺术形象塑造的精髓。一直想饰演一次纯正的农民形象的张丰毅,在张晓春导演的本剧中恰到好处的满足了自己的这一愿望。

二、《上门女婿》的自然美解读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是自然界的审美存在。从“自然美”这一审美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看,《上门女婿》以“黄河”这一万人景仰与敬畏的自然景观为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更在精神境界上为该剧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黄河的博大。源于其永不停歇的奔涌:而黄河的崇高。却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气吞万里的气势《上门女婿》以黄河这一自然景观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不但使黄河成为每次剧情升华的一个标志点,而黄河本身的开阔、雄壮与力量之感,也都让观众们领略到了一种自然的崇高、壮阔的“自然美”。同时,黄河的博大胸襟与有容乃大的品格,也熏陶与感染着以马四辈为代表的黄河儿女们,正是这种精神让马四辈勇敢地承担起了生活给予他的所有困难。

《上门女婿》采用大全景,摄录满银幕的黄河景象,这让此时的画面显得庄严而沉默。自然景物是影视剧中应用较多,也是十分自由的影视画面构成因素。它们虽很少承担实在的叙事任务,却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灵活地表达情绪状态、内心体验,传递出丰富的意义。每当马四辈身遇困难而又不想或不便和别人提及的时候,只能面对黄河,独自一人领略“把酒问黄河”的孤寂了。而此时,观众从屏幕上看到大篇幅黄河局部的全景描述,不禁感叹,马四辈的哀愁也正如这广袤的黄河滩,什么时候才有个头,何时才会触及其边缘呢!黄河景观的“自然美”,此时此刻又被观众赋予了一种饱含同情与哀怨的审美情绪,这便使得“自然美”,不再美的那么简约与单调。因此,黄河在剧中大篇幅屏幕形象的构造,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影视剧情组成部分《上门女婿》的画面构成经过这样的处理,使自然风景由被动的陪体转变为人物心灵的主动塑造者,从而触动了观众难以抑制的激情并引发其深沉的思考。

三、《上门女婿》的审美效应解读

电视艺术是集音乐、美术、戏剧等多门艺术形态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采传统艺术百家的优点为其所用。“电视文艺充分发挥电视视听手段的魅力,调动声、光、色、画等多种视听元素,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将戏剧的情节性、曲艺的诙谐性、诗歌的抒情性、杂技的惊险性等等,加以筛选、组合、运用,构成独特的电视文艺形态。”通过电视节目,观众可以享受到音乐的优美、绘画的绚丽与戏剧矛盾冲突的张力,使自己的审美经验得到一定的培养与强化。表现在外部,便是审美需要与审美欲求的迫切、审美理解与审美领悟的提升以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情感的宣泄。当审美经验被慢慢培养起来之后,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观众的审美境界也必然会达到一种超乎功力的层次。这整个的过程便是电视剧带给观众的“美”的效应。电视剧《上门女婿》便将这一“美”的效力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了“生活美”的真谛,感受到了“人性美”的崇高,同时又将黄河这一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自然美”的魅力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被各种形式的审美存在所感动着、熏陶着。这一过程落实到人们的精神境界上,便是审美的经验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境界的塑造。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1、审美经验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上门女婿》主要塑造了两个极端的艺术形象:一个是集男人的所有美德于一身的马四辈,另一个是集中了女人所有缺点的高枝枝。高枝枝这个反面典型,爱慕虚荣,一心向往城市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发了婚前怀孕、婚后私奔、私生女不幸遇难、最终腰部严重受伤而坐上了轮椅等这样一些故事。从高枝枝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我们理解了人性丑的一面,带着对高枝枝这一艺术形象的唾弃与厌恶,观众的审美经验也开始慢慢对此种行为予以排斥。相反,在高枝枝作出如此种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之后,马四辈内心深处依然爱着这个让自己又恨又怜的女人。还担负起本该这个女人该尽的所有义务。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被庞一川编剧美化的实在太完美了,完美的几乎让所有的观众深深记住并爱上了这一艺术形象。当《上门女婿》上映结束后,带着对马四辈这一艺术形象的无限眷恋与回味,观众的审美经验被建立起来了,那就是马四辈的人性美是值得肯定的,而高枝枝的人性丑亦当是被绝对否定的。因此,当观众们认识到自己的审美需要在那里,审美欲望与需求是什么的时候,这也就标志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了。

2、审美境界的塑造与提高

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必然会经过感知、想象、理解与认知这些关键的步骤,这一步骤也是审美境界得以塑造与提高的必然选择。电视剧的影像叙事是技术、叙事与表意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是保证影像质量的基础,叙事则是影像的基本功能,而表意则是影像追求的最高层面。优秀的影像作品往往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基本叙事,总试图在叙事之外表达某些更加深刻的话语和思想,这也正是众多影视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上门女婿》中广阔、雄壮的黄河景观固然会使观众倍感舒畅,但祭奠黄河这一看似简单而又略带封建迷信意味的形式,其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却是观众应该认识到并仔细体味的。这种隐藏在电视画面内部的哲理,就是对黄河宽容、博大与充满无限力量的敬重。同时,也是对如马四辈一样继承了黄河优秀品格的一代人的肯定。从对影视画面的感性认识到对其故事情节的理性剖析,从对看似简单与愚昧的表面现象的感悟到最终体味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便是观众的审美境界的塑造与提高。这种审美境界的实现,最终会促成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与审美个性的确立。

结语

电视剧《上门女婿》通过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即马四辈的伟大、高枝枝的渺小、杨柳柳的无私、郭大海的敦厚与陈斌的心胸狭窄。宣扬了生活美的真切、人性美的光辉与黄河带给我们的自然美的雄壮。让观众在充分享受这次丰厚的“美学”盛宴的同时,更使观众从影视剧中获取美、鉴赏美和认识美的能力得以提高。在观众们对“美”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前提下,他们的审美修养自然会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而这种境界便是自由人生的境界。

篇2:美学应用研究思想解读本科论文

琵琶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艺术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而带来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繁荣。《琵琶行》作于8秋天,当时由于白居易的直谏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锐减,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高超演技,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诗作中,白居易把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本诗的主旨。《琵琶行》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它运用了优美的、有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为词和曲,文风也较唐代婉约,琵琶作品也多以咏物为主,引物思情。情感較含蓄,张于湖《琵琶亭》、刘敞的《琵琶亭》、苏轼的《采桑子,诉衷情——琵琶女》、岳珂的《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元代张可久的《越调·小桃红·离情》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琵琶题材文学作品。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因素乐的影响以及经济的繁荣,有关琵琶文学作品的也更加理性,内容不再限于思情与咏物,而是对乐器本体和音乐、音色、弹奏方面描写表现比较多。这是因为,琵琶发展到明清时期,各方面发展更加成熟,演奏技巧也更加精湛了,诗词表现琵琶本体艺术魅力已成为这时期的一种趋向,形成了明清时期的琵琶咏。琵琶的在文学上的价值也脱破了仅仅是咏物抒情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要以儒家的“礼乐”思想和道家的“大乐与天地同和”思想为代表。“礼乐”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礼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乐是指有着政治意义的音乐。孔子是“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中华民族乐器的音乐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美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的音乐是最完美的至上的音乐,重视音乐的政治、社会、伦理、教化功能,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把中和的美学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和谐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乐器中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

关于道家的音乐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观点,诱发于宇宙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而宇宙的和谐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其实就是音乐之美,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道家的阴阳观点还体现在琵琶演奏手法上,琵琶中最基本的弹挑技巧是琵琶的灵魂,食指的弹奏使人感到阳刚有力之感,拇指的挑奏又使人感到阴柔婉约之美,这一阴一阳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琵琶演奏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琵琶音乐更深层次的影响,无不表现在重写意、轻写实的手法上,这也像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的风格上区别,油画注重写实,形象逼真,浓墨重彩,而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表达“泼墨写意、淡写轻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也多为写意为主,如著名琵琶文曲《夕阳萧鼓》、《阳春白雪》、《月儿高》、《彝族舞曲》、《塞上曲》这些描写景色的音乐也极少运用直接临摹的手法,更多的是淡化的模仿和意境的表达,对景色的描写主要是用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去追求音外之意。这些文曲虽然有文字的标题,但这些标题只是把听众欣赏音乐引入到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有一种似画非画、似象非象的感觉,而不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那样通过音色、速度、节奏的变化将不同动物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这也是琵琶中传统音乐美学的魅力。

篇3:美学应用研究思想解读本科论文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接受美学的问题

(一)阅读倾向功利化

虽然现阶段在教育改革当中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实际上学生仍然需要面临高考,在较大的升学压力下,教师被迫转移阅读教学目标,将帮助学生尽快提升阅读成绩,明确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考点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与阅读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功利化的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接受美学的灵活运用。

(二)忽略学生主体性

笔者根据观察发现,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当中,利用概念性词汇划分文章段落,强调高度概括全文中心思想以及总结艺术特色等现象依然比较明显。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非但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对阅读美感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过度解读文本

在接受美学当中,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力以及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尝试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进而全面感知和体会文本内容。但实际上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多元解读文本,不仅未能深刻理解文本含义,同时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看做是随意解读,甚至对某些牵强附会的文本解读表示赞同,这也使得阅读教学丧失其应有的意义,接受美学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美学的合理应用策略

(一)充分培养阅读期待

所谓的阅读期待即为读者在面对全新读物时的情绪与体验,教师通过培养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在接受美学当中认为学生差异化的阅历以及阅读量等将直接导致其阅读期待呈现差异化,而考虑到高中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出发解读文本。比如说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当中,大部分高中生习惯从王熙凤出场入手解读文本,极少关注贾宝玉,因此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引导学生寻找作者设计贾宝玉出场的表现手法,进而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二)引导学生体验阅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结合作品以及自身的理解,加深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有效培养其创新意识,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比方说在《雷雨》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一词的理解,此时会有学生表示作品取名“雷雨”是因为故事正好发生在雷雨天;还会有学生表示雷雨是作者的美好寄托,希望能够在当下沉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来一场“雷雨”般的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

(三)带领学生反思阅读

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初读阶段学生将在脑海中以画面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纯文本内容,此时也是审美体验的初始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按照逻辑顺序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将进行反思性阅读,进而在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合之后得出最终结论。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立足于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用全局的眼光把握阅读作品,在經过深思熟虑和细细品味之后再得出结论和阅读感悟。

(四)利用文本召唤结构

所谓的文本召唤结构指的就是作品当中的空白之处,即未明确指出的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实际经验填补文中“空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说在鲁迅《祝福》的阅读教学当中,祥林嫂最后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孤独地死去,鲁迅先生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祥林嫂之前的遭遇,但是始终没有说明到底是何人害死了祥林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空白之处”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着手点,鼓励学生从文本当中寻找答案,最终明确作者对黑暗的半封建社会的批判。

总而言之,结合当前新课改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接受美学运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学习方面的内在动机,并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教师在有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期待,引导其体验创造性和反思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其阅读质量。

篇4:美学应用研究思想解读本科论文

艺术与生活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关系,材料美学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实用性、普遍性的艺术特色,不管是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中还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均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故而言之材料美学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美学

材料是设计与工作制造过程中,传递审美信息、转化审美信息的重要方式。大量的相关学术研究报告中指出,材料对人的影响较大,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产品造型的综合判断效果。比如金刚石,其质感坚硬,一些金刚石中包含着黄色、红色、绿色等元素,是比较受到人们关注的材料。将金刚石适当打磨,能够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材料美学不仅仅指的是原材料的美学价值,还包含其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流动价值等等。材料美学是一种研究材料审美特征、创造审美价值的学科。

1.1质感

质感是用来标志人对物体材质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即为物体表面因为内因或者外阴的影响,形成一定的结构特点,是触觉与视觉所产生的综合印象。材料自身的结构和组织,也可以称之为材质,材质会因为其色彩、纹理以及结构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感觉。人们能够通过触觉、联想等,获得一定的审美情趣。

质感可谓是造型设计中的基础构成元素之一,质感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概念,其一为质感的形式要素肌理,其二则为要素质地,即为物面的理化类别特征。根据质感的基础属性,还可以分为生理属性与物理属性。生理属性主要包含触觉、视觉等刺激性信息,比如材料的軟硬、粗细等等。物理属性主要指的是表面所能够传递给人的意义信息,例如材质类别、价值与功能等等。

1.2肌理

肌理是材料表现力的主要载体,肌理的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整体设计观念的表达效果,关系到视觉美感的完善程度。通常情况下,肌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为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

1.2.1触觉肌理

视觉肌理主要是通过触摸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比如光滑的材质、粗糙的材质等等。材料的肌理能够影响内部组织结构与外部形象特点,通过适当的材料加工,能够使表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使材料更加富含层次感。

1.2.2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主要是根据材料表面的特点、主题风格等,所得到的视觉美感,视觉肌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点,人们自身的审美理念、文化理念以及生活环境等,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体验。

材料的视觉肌理是建立在视觉感官基础上的,源于人们的实际内心需要,能够引发人们对造型的记忆。

肌理和质感是可以实现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应用肌理,通过材料表面的设计与搭配,使人们获得不同的触觉体验与视觉体验,丰富设计的艺术元素,为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艺术设计中材料美学的集中体现

现代艺术是西方工业文明地方产物,源自于西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元素开始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传统东方的刺绣艺术、剪纸艺术等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使艺术设计开始具有东方韵味,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美术职能逐渐开展得到细致划分,电脑、摄影等取代了传统美术的记录功能,更加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取向。艺术设计的传播方式多为广告、公共媒介系统等,传统美术抽离了对色彩、造型最直接的模仿,现代艺术不再仅仅是想象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更能够展现出一种主观态度,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综合材料制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人们对艺术的客观需求。

综合材料艺术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有所差异,综合材料艺术的价值在于转变了人们对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习惯,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视觉冲击。当前社会职业主体为“80后”、“90后”人群,他们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与魅力色彩。综合材料的应用能够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多样化的艺术感受。艺术实践能够通过材料的物理形态,实现艺术设计理念的传达,将综合材料进行适当拓展、创造,能够增加材料的生命力与表现力,展现材料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设计中的材料美学,不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亦或者是具有现代新潮主义思想观念的三维装置,均将材料视为一项基础性的元素,借助不同的方式、技巧实现设计方式与设计理念的转变。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代综合材料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更成为了当前国内外众多艺术学院中的重要研究性课程项目,对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材料美学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材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多构成主义逻辑成分,比较注重展现材料因素,故而在实际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整体性、全局性的思考角度,关注创造性元素的挖掘,展现材料的独特魅力。

3结束语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创造性活动,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是展现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材料不断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在未来的设计设计中,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造,展现材料美学的魅力与特色,将现代艺术与材料美学相互结合,为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使材料的综合价值能够得到全面展现,展现时代的魅力,艺术设计的魅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

篇5: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研究论文

戏曲电视剧的中和美学研究论文

一、双重文化背景对戏曲电视剧产生交叉影响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三)中和戏曲音乐的连贯与电视音乐的节奏

由戏曲的发展史可知,戏曲在近千年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和综合各种音乐的营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以歌舞演故事”,充分说明了戏曲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美学原则的角度看,戏曲艺术对戏曲电视剧的最主要、最深刻的影响,表现为它使戏曲音乐成为戏曲电视剧的美学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并最终赋予这种屏幕艺术以电视歌剧的艺术品格。”[3](67)对于戏曲电视剧来说,戏曲音乐是它之所以成为戏曲电视剧而非普通电视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戏曲舞台的音乐是烘托剧情、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原有的戏曲音乐受到表演方式上虚拟性和程式化的限制,总的来说是比较拖沓缓慢的。观众坐在剧场里欣赏一场戏,除了看演员的形体表演之外,更重要的是唱戏的部分,因此过去有“听戏”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大段唱段的出现就无可非议了。观众需要在这样的大篇幅的唱段中体会这一唱腔的妙处,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动,探求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电视剧拍摄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丰富多变的节奏,戏曲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与场上传统的戏曲表演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如果不加变革地完全套用,两者的节奏不合,就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之感。比如,作为戏曲艺术的灵魂和特有的主要表现手段,戏曲的唱腔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且最能体现戏曲艺术自身的特征和审美价值。它的连贯性极强,如果和镜头“分切”过多,往往会破坏它一气呵成的连续情绪。对此,戏曲电视剧在创作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将传统唱腔与电视化的处理方式相统一,既保持唱腔的连贯性,又突出戏曲电视剧的电视特点,增强对观众的情绪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可以根据剧情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兼顾传统戏曲音乐的抒情性和电视剧节奏的多变性,充分考虑保留戏曲艺术的特性,并通过电视的手段和技巧发挥它的特长,使观众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情绪和欣赏表演,展现艺术表达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戏曲电视剧这一产生于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的基础上的艺术形式来说,如何使自身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这两种看似完全没有联系,实际上又存在颇多共通之处的艺术形式,能更好地融合,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和美学精神是它的美学依据。因此,认真把握中和美学,在具体的拍摄制作中综合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使戏曲电视剧能够以富于现代气息的电视艺术,使中国传统戏曲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弘扬。(本文作者:李晓一 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篇6:论高职院校职业美学教学论文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to observe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aw of beauty has become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science,culture and economy.Under market economy,product modeling, packaging, trademark design, advertising,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and commodity marketing, even the demeanour of the service sector,all show the decisive role of occupa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ccupational aesthetics; teaching

一、职业美学的内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学、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理论美学向职业美学的转移,已成为我国当今美学应用的一种发展趋势。职业美学作为美学与职业技术的结合,在应用理论和应用实践两个层面上力求学科的应用化,以对美的应用为取向,将审美、创造美的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美学价值和准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活动中,从而使审美、创造美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职业活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而高职院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对于一个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来说,除了具备普通的美学知识外,还应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美学知识,如护理美学、园林美学、旅游美学、服装美学、建筑美学、舞蹈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广告美学、摄影美学等等。职业美学在高职院的实施,将是美学在职业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职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和审美创造方面的特殊要求。它强调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职业审美的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色彩。

二、职业美学的功能

1.职业美学是培养正确职业观的需要

目前社会上各种潮流涌现,对高职院学生的职业观产生很大的冲击。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相应的美学知识、美学观念、美学技能,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要求、理想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通过职业美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美不仅是外在的、愉快的感觉,还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职业美学可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体会到从事职业活动的价值和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我创造性的潜力和创造性劳动的喜悦。还可以激发学生把将要从事的职业作为审美对象,正确对待社会上各种潮流的冲击,适应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2.职业美学是提升职业技能的需要

现代化生产的标志之一是技术与美学的高度统一,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是运筹与美学法则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运作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审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商品和市场的主导价值,审美观念与美学法则已经渗透到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职业美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如设计人员绘制设计图,要求线条匀直、图面整洁美观;工人制作工件,既讲究功能完善、形状美观,也讲究色彩协调、包装精美;营业员不光要求形象优美、语言文明,而且要称量娴熟、商品陈列整齐美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提高,物产丰富,许多日用产品已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许多产品不仅以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去争取市场的份额,而且在外观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家电、服装、家具等产业。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更喜欢外形美观时尚的“美观”产品。因此这就要求生产制造者研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美观”的、“爱不释手”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设计制造出这些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产品,则需要设计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着特定的职业美学素质。可以看出,职业美学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职业美学和专业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职业美学素质,能否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和从事自己的岗位劳动,对于做好职业技术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3.职业美学是克服职业审美疲劳的需要

职业规划专家认为,无论多深资历或者取得多大成就的人,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地重复同类型工作,对工作本身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厌倦感,甚至使自己无法对自身的工作成果产生主观上的满意。可以说,职业审美疲劳的真实原因是职业动机不明,职业兴趣丧失,缺乏正确的职业审美观和职业美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审美能力,才是克服职业审美疲劳的根本解决办法。一个优秀的专业技术工作者,不光要求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高度的审美素质,特别是要具有高度的职业美学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根据职业及岗位需要来塑造自我、调整自我、创新自我,才能更好地在职业技术工作中自觉而熟练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布置和美化工作情境,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从容应对工作压力与挑战。

4.职业美学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职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美是从业人员在职业领域所形成的道德美,表现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美,公而忘私的奉献美,忠心耿耿的气节美,不屈不挠的毅力美,严于律己的品行美,与人为善的气度美等。职业美学可以帮助从业人员从道德美,特别是职业道德美方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美学讲究道德美,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等方面达到美的标准。由于审美教育不带有功利色彩,职业美学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进步的道德行为。可以说,完美的从业人员应高度重视自身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达到职业道德领域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5.职业美学是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生活就要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种种人际关系,比如母子、夫妻、同志、朋友、师生等等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体现出挚爱、诚信、互尊、和群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行为,从而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美[3]。人际关系美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美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提高他们的职场交际品位,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让他们学会用美的眼光和思想看待任何事物,能坚持以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三、高职院职业美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1.明确职业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职业美学的实施,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职业美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究竟要达到哪些教学目的?到底为什么服务?这些问题都是职业美学教学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职业美学教学就不可能步入正轨,职业美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很难表现出来。高职院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职业美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这个大前提。职业美学教学应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处理美学教学与专业技术教学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服务。

2.营造职业美学教学的校园环境

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传统造型特色的文化墙、校训屏风墙;清净优雅、造型别致的读书亭、图书馆;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教学楼、公寓楼;色彩协调的多功能办公大楼;铺设规范整齐的升旗场地;校园的绿地、喷泉、花草、树木等,都可以充分发挥了美学中的“以美引善”、“以形悦目”的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环境的工作,不断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和能力。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又以美的行为为校园环境增添光彩。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者还应积极创造一种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从行为举止上到心灵深处都受到企业文化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自觉地追求气质、仪表、服装、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职业美,不断提高职业领域的美学素质。

3.加强职业美学教师队伍建设

要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职业美学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是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目前我国应用美学主要在理论的层面上展开探索与研究,具体深入地从学科向实践转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由此而导致的学科教育建设同样显得滞后,一些具体实施的相关问题还少有人去梳理总结[4]。这就需要专职美学教师要深入把握美学原理和艺术理论,要对社会美学、自然美学、人的美学、科技美学和艺术美学等关于职业审美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专职美学教师还应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将美学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美学素质。高职院的教师作为美学知识传授的主体,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审美对象。尤其是优秀教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事业的热爱,娴熟的职业技能,崇高的职业品质,最能诱导学生产生美学感受。作为学生将要职业活动的第一模仿对象,教师的模范作用成为学生产生美学意思的来源。因此,美学教师应加强学习,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美”的事业,提升职业审美能力。

4.改革职业美学教学内容和手段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职业美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美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偏重于美学理论的研究,偏重于普通美学的教学,且教学内容显得单调、乏味。为此,教学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在思想上改变过去陈旧的普通美学教学观念,重视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职业美学课程。教育者应关注和充分吸收职业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美学教学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与当代社会的实际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的美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是其一贯手法,没能切合美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没能开发出更多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更加切合当前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美学教学实际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学生学习美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职业美学教学过程中,应多加入相应的实践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幻灯和投影技术等。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措施。譬如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利用延伸教学法,丰富学习生活等。

5.推进职业美学校本教材建设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在美学教材的编写上,缺乏协调管理,各种教材内容悬殊较大,一些重要观点相互矛盾,但又不能自圆其说。由于教材编写没有严格的规范,加之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许多重要观点的表述语义不够明确,有的抽象、生涩,有的华而不实,根本不能表达出相应的意义,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也不利于学生把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大部分美学教材主要偏重于普通美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需要的职业美学教材严重缺乏。高职院在兼顾美学基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业美学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职业美学校本教材。职业美学校本教材必须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探索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美学校本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力求实用,基础理论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精简理论推导,摈弃过时内容。在教材形式应多样化,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或制作)教科书、讲义、实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和视听教材等。

6.开展职业美学实践科目训练

开展职业美学实践科目训练,关键在于多参加审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选修艺术类课程,进行一些技能技巧训练,尝试日常的文体表演、家居布置、形象设计等等,都是提高我们审美创造能力的极好途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形体、语言等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又可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显示美的形象。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将探究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网上拓展。例如,在网上组织美学展览,让同学们参与到作品鉴赏、创作的互动过程中,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美学作品进行修改,创作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和理想的、新的美学版本,新的美学版本不再只是存在于欣赏者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美学作品。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以美的标准来提高专业技术,以精湛的专业技术来创造美的产品。

总之,高职院职业美学教学的培养目的在于顺应时代潮流,激发个体动力和创造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选择。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从业人员要保持持久的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职业美学素质的培养则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J] .2006,(11):2.

[2] 陈东灵.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8.

[3] 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7-58.

[4] 张 昊.把职业院校构建成普及应用美学教育的广阔平台[J].《艺术教育》, ,(8):62.

篇7:探究戏曲电视剧的中与美学论文

探究戏曲电视剧的中与美学论文

一、双重文化背景对戏曲电视剧产生交叉影响

戏曲电视剧是在戏曲与电视这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品种,尽管有着自己的独立特性,但在更多层面上还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和融合,还是受到戏曲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戏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戏曲艺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表现范围非常广阔,举凡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伦理、道德、习俗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是它的艺术再现的对象,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内容。而且,戏曲艺术还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被其融入自身,因此戏曲艺术还具有非常充分的表现形式。这样一种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和吸引性的文化形态,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些特点使得戏曲的社会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艺术种类,具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能通过自我机制的调整实现艺术的更新,从而找到发展的契机。这种可变性和适应性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戏曲文化具有全民性,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方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审美需要。”[3]戏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通俗艺术,是以全社会为欣赏对象、以通俗化为标志的大众艺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戏曲艺术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基调,即群众性和通俗性,而这也正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突出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各地区存在方言也即语言差异,不同地区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各有特色,中国戏曲现在仍存留有三百多个剧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以剧种方式而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戏曲电视剧成为了一种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电视艺术,也使得它的丰富和多样成为可能。

(二)电视文化的影响

孟繁树先生认为,“所谓电视文化,可以概括为伴随着电视这种新的社会传播媒介而出现的一种现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浸润所及,几乎遍布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3](40)电视文化的普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视文化具有极其广泛的内容,任何社会文化进入这一传播媒介体系内,都要按照电视运行也即视听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等电视化处理。而在电视化的过程中,综合性是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和途径。在电视艺术领域的各种艺术样式中,都可以看到综合性特点的体现。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艺术综合性的表现,其创作也必然要自觉地顺应这种艺术的自身规律。

二、戏曲电视剧追求“中和”之美

“戏曲电视剧是由戏曲与电视剧进行联姻而产生的,既不同于戏曲又有别于电视剧的一种电视艺术的新样式或新品种,它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作为一种新艺术的质的规定性。”[3](28)戏曲电视剧既没有因成为电视艺术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而完全丧失戏曲艺术的审美品格,也没有将戏曲表演的种种艺术模式完全搬上电视荧屏,而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对于“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这不但是戏曲电视剧的审美价值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标志。

(一)中和戏曲舞台的虚拟性与电视荧屏的真实性

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就是舞台时空的'流动性,或说是虚拟性―――戏曲舞台的时空特点是假定性大,舞台的时空并不需要借助景物造型来表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通过唱词和适当的动作来交代周围的景物和环境,即所谓景随人走和景在人身上。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具有写意性,它可以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演员生景。舞台的变幻,环境的迁转,时间的流变都依靠演员的表演来实现,以唤起观众对时空的联想,产生艺术感受。这是戏曲舞台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应该说,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风格的总体范畴中是合适的,是能为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心中明确知道这种虚拟化的种种表现特点,演员的演和唱相得益彰,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戏曲电视剧的制作需要借助电视手段来实现,需要将舞台表演转化为荧屏再现,往往是选用实景(或是搭景)的,是立体的,有很强的真实感。这样的环境设置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虚拟、假定性极强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再完全采用舞台表演的虚拟化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不合适了。比如,当演员在宽阔的大河前以桨代船,在蜿蜒的山道上以鞭代马,在真实的房屋前假装扣门,或是仅仅走一个“圆场”,就代表地理位置的变化,而身后的背景始终未变,那么电视机前的观众,在审美意识上是不能接受的,只能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滑稽感。受电视剧制作技术手段的影响,戏曲电视剧表现时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将戏曲舞台上时空的虚拟表演与电视剧表现的实景相统一,戏曲电视剧中的具体表演方式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以求通过表现力丰富的电视化手段,结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使戏曲电视剧成为富于生命活力的新样式,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不产生阻隔和障碍,进而达到良好的审美诉求。

(二)中和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和电视剧的生活化

王国维曾将戏曲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戏曲中,故事性也即情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戏曲存在的主要方式―――以歌舞来表演。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逐渐确定了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所谓程式化,是说传统戏曲的表演语汇都是经过规范的,而且这种被规范了的表演语汇还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同一个动作既可以在同一出戏中重复使用,而且也可以在不同演出乃至不同剧种中重复全长,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别的动作问题,而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汇。”[3](62)这种表演方式的程式化和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是相辅相成的,正是由于虚拟化的舞台时空的需要,才产生了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也正是由于表演方式的程式化,才使得舞台时空的虚拟化成为可能。戏曲表演的程式可以表达感情、表现景物,甚至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丰富的戏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不仅要求演员对于固定的程式要烂熟于心并能运用自如,如起霸、云手、跪步、圆场、走边、蹉步、抖髯、甩发等,而且对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方面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传统戏曲的服装、化妆、道具等也往往是类型化的,如服装上往往要按照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的特点进行分类和规范,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格言;戏曲的脸谱、髯口,也都是按照人物性格、年龄特征设计的,而且各个剧种还有理解不一的差异;舞台道具的虚拟、假定性都较大,真实感较差。

这些造型元素都具有假定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这和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是相适应的。正是这些方面彼此配合,才共同造就了戏曲这一最重要的写意化的特点。而相对于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电视剧的美学原则却是要求生活化。“生活化是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基础上形成的电视剧的基本艺术特征之一,是一种艺术样式(类型)对反映生活的美学要求。即通过电子技术传播给观众的‘屏幕视像’―――电视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不是什么大众性的通俗性的问题,而是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艺术。”[4]由此可知,对于电视剧而言,生活化这一艺术特征,并不是一种题材内容的要求,而是艺术上的特征规定。这样的一种艺术特征和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那种明确的假设性的表演方式是存在矛盾的。戏曲电视剧就是

要将戏曲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与电视剧的生活化结合起来。为了符合戏曲电视剧的美学原则,为了更好地刻画、塑造性格各异的形象,一些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夸张的脸谱、定式的服装和假设性的道具等与戏曲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太和谐的部分,也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如何才能对其做准确把握,既保持戏曲艺术的传统美,又将其与电视技巧相融合,这个问题对于戏曲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性,是展示戏曲独特之美的重要特性,正是由于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招一式,才使得观众生发出难以明状的美感享受,这也是传统戏曲长期发展而来的文化累积。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又要求不得不舍弃或改变某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否则便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粗浅整合,既不能使传统戏曲经由电视传媒发扬光大,也没能为电视领域增加新的表现方式,这种结合便无价值可言了。

篇8:论国产电视剧弊病之配乐论文

论国产电视剧弊病之配乐论文

今天央视开播《牛郎织女》,虽然网上已经是议论纷纷。但我还是想看看到底拍出来怎么样子(最近,剧集荒,找不到好剧看)。结果,大失所望。因此,不吐不快呀。

这几年,本人因为比较有时间上网,所以基本上港剧、台剧、韩剧、日剧、美剧,偶尔还看点泰剧。能看的经典剧集,该追的当季热剧基本上都看的差不多了。所以,回过头来,想看点国产的。

我,可以忍受国产剧雷人,可以忍受国产剧山寨,可以忍受男女主角不靓。但是,我无法忍受国产剧低级的配乐。无论是主题曲还是片尾曲,或是背景配乐,极少能做到让人满意的。这一点,极大的降低了我对国产电视剧的关注。

以下列举一些我知道的电视剧这一弊病:

1、先说说这田亮安以轩版《牛郎织女》吧,因为今天刚播,我打开电视看片头不到十秒钟,我就换台了。所以,不太清楚是谁唱的,反正是个大婶唱的吧(本人听力还不错,有时候也是种罪呀)还是用美声唱法。我晕~~~田亮和安以轩怎么说也是年轻偶像吧。偶像剧就该唱配流行音乐,不然中国风也行呀。

2、《宝莲灯》,这部收视率听说很高,不过,剧情和主题曲实在不敢恭维。听过一次就毕身难忘了(太难听了,印象深刻呀),主题曲刘欢唱的.,片尾曲好像庞龙唱的,娘呀娘的,。唉~~~让我感叹,《世上只有妈妈好》比之简单好听的多~~~多了。

3、张大胡子糟蹋的多部金庸剧。这个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毕竟受关注程度高呀。

《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等,神雕和天龙虽然评价不错,不过在配乐上,说实话,不怎么样。张靓颖唱歌虽不错,但歌曲比较另类,受众有限。wWw.133229.COM张纪中学习好莱坞电影,尝试用大型背景音乐。我个人感觉不太搭剧情的调调,还不如用港剧里那几首烂熟的音乐来的好一点。看过这么多版本的金庸剧,耳熟能详的也就罗文甄妮的《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上始终你好》,《归去来》,《难念的经》

4、《仙剑奇侠传3》,这个也是刚看的。我就玩过仙剑的游戏,那时候还是用电脑还是dos系统的。除了《仙剑2》我没玩过外,《仙剑3》、《仙剑3》外传问情篇和《仙剑4》我都玩过,可以说是个仙剑迷,但我不是发烧级的,电视剧上的小细节我不会要求太高,剧好看就行了。

说实话,《仙剑1》还是不错的,主题曲《杀破狼》很有气势,阿桑的《一直很安静》,胡歌的《逍遥叹》《六月的雨》,都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好听的歌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个,也让我们很好的融入了剧情。

刚看过的《仙剑3》就~~~有点差强人意。大不分的背景配乐还是沿用了游戏里面的,所以没多大问题。主题曲还是由胡歌演唱,感觉一般般,反正我是没记住他唱的什么,连调调都没记住。

总之,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跟好的原声乐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潜伏这类剧除外)。港台剧,韩日剧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剧情之外,好听的主题曲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受欢迎,还可以出原声碟这样的衍生产品。

篇9: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

时尚健身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使了人们对身体美的追求,其中以瑜伽健身较为火热。为了最大可能的发挥火热的瑜伽在健身美方面的指导作用以达到更好地贯彻“健康中国”的战略,通过体育美学的理论知识更加深层次的对瑜伽健身进行探析很具有现实意义。

1 瑜伽及瑜伽健身运动

1.1 瑜伽

“瑜伽”(yoga)是起源于印度依据身体与心灵的控制,回归自我本真的修行。在《巴坦加里的瑜伽经》里面解释为“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1],并且巴坦加里大师在与学生的实践中将经文划分为“三摩地篇、练习篇、成就篇、解脱篇”可见瑜伽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智慧。

瑜伽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到中国,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历经了千余年。随着现代人的健身需求,瑜伽自近代以来从宗教体系里面跃跃欲出,八十年代以气功为依托而大行其道。最后终于成功以现代健身的方式走向大众,适时而变且符合受众体的欢迎。

1.2 健身瑜伽

健身瑜伽是以瑜伽体式为主要依托辅之以瑜伽哲学的大众时尚休闲健身项目。近年来以瑜伽体式为主的健身运动在国内不仅仅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现象而且还是持续性的兴盛,在传播和实际运用方面已经迈向了大众化。得力于受众群体的需要和市场化的运作以瑜伽健身为核心的各大瑜伽会馆、瑜伽协会、瑜伽教练学院、高校瑜伽、瑜伽文化、瑜伽哲学、人文等方面如火如荼的开展。当然瑜伽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自有其魅力所在,因为瑜伽作为健身方式中的一种,在每一个体式方面都有细微的功效说明,这是其他健身项目所不具备的。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体育强国又注入了健康这一新概念,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项责任,瑜伽健身功效的发挥更加突显。同时也加深了对体育概念的认识,对体育健身的肯定。

2 瑜伽健身中的体育美学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雷国旁凇睹姥в肷竺馈分刑傅矫赖谋局剩好朗侨舜丛斓囊恢稚缁嵯窒螅离不开人的意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体育美是通过体育运动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运动各个项目中表现的一种美,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瑜伽是一把以其优美、舒缓的体式打开身体知觉的钥匙并且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哲学。瑜伽体位及功效符合了体育运动主体外在美的要求“身体的完美包括美丽、优雅、力量与结实”[1]这是瑜伽对身体美的追求;瑜伽哲学符合了其内在美的的要求“于是,真实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1]这是真实自我完全被净化,实现一种超我的境地。因此瑜伽师成为印度古典哲学美表现的一种形式“瑜伽师之形貌,亦(美)如‘情欲之神’(爱神)”[3]。

2.1 身体运动美

现代瑜伽健身活动以体位模仿为主要类容包括体式、冥想、呼吸、放松、思维、饮食等。瑜伽体式是以柔韧、力量为核心的自我对身体的控制。瑜伽体位是从古老的印度流传至今的修行术,可以归纳为站姿、前驱、后弯、侧屈、扭转、倒立、手臂支撑。练习时可以按照各大类独立的如前驱体式铲斗式、叭喇狗式、加强脊柱前驱伸展式进行也可以按照各类交叉的如三角转动式、加强侧伸展等是前驱、侧屈和扭转的结合进行。这七大类上百种体式交汇配合正确的呼吸(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共同组成了带有健身功效的`瑜伽体式“以生物力学解构伸展原理”[4]且得到了大量的练习者实践证明,这些瑜伽体式对强壮身体、美化体态、塑造体型、增强素质、增进健康、提升气质具有良好的功效最终能够达到体育健美。健身瑜伽中的体式又是一种直接的形式美,流瑜伽将瑜伽体式串联起来构成了技术美,双人瑜伽、亲子瑜伽、纤体瑜伽更具有和谐美、韵律美,观赏性高。瑜伽提倡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也有要求,在瑜伽饮食方面把食物分为“悦性食物、变性食物、惰性食物”,其中悦性食物应该是瑜伽所提倡的饮食而变性和惰性食物应该是练习者所禁忌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传统的养身大有异曲同工之处。身体美的第一步是身体健康,瑜伽首先从饮食上为我们练习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其次就是瑜伽独有的体式疗效。例如,分吹树式能够:灵活腰部、减少腰部多余的脂肪、改善体态、增强平衡;直角式:预防和缓解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刺骨增生、纠正驼背、双肩下垂、加强腿部肌肉;三角伸展式:增强全身柔韧性、对面部有益、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偏头痛;脊柱扭动式:滋养脊柱和整个神经系统、按摩肝脾肾、促进肠脏蠕动、防止和治愈便秘、调节肾上腺分泌、消除肌肉性风湿和腰部风湿、增强胰脏功能、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国内,在国外“研究主要以运动、冥想、身体活动、替代疗法为主;以瑜伽干预为医学辅助治疗方法特别是腰背疼痛、心血管等积极影响为前言热点”[5]。足见瑜伽的健康功效

2.2 精神美

瑜伽是一种宗教化的哲学,真谛为净思。任何宗教化的东西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都具有一种精神追求,瑜伽也不例外。在现代瑜伽修行的过程中这种宗教化的东西游离于宗教之外,因为信仰并非得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是宗教的一个方面比如仁慈亦或是博爱。很明显的在瑜伽练习中会员们会做双手合十的祈祷式体式并默念“Namaste”,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交流。瑜伽会所中大多教练员会提到的是“感恩瑜伽”,感恩成为了瑜伽练习者的一种常态,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在瑜伽的八支中有,雅马(Yama):持戒、自律;尼雅马(Niyama):遵守、奉行;阿撒纳(Asana):体位法、调身;普拉纳雅马(Pranayama):呼吸控制法、调息;普拉惕亚哈拉(Pratyahara):感官内敛、摄心;达拉纳(Dharana):注意力集中、凝神;狄亚纳(Dhyana):冥想、入定;三摩地(Samadhi):三摩地、沉思、禅定。“通过瑜伽八阶的练习,那些不纯洁便会被智慧之光去除,引向明辨之境”[1]在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时代,瑜伽对于练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的缓解,一种自我的回归和心灵的填充;瑜伽馆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

3 结语

瑜伽作为健身活动风靡全球并不仅仅是一时兴起,其中包涵着人们对体育美学的追求是其重要的原因,它是身体美和精神美的结合。瑜伽市场的兴盛正是在现代审美的视角下人们对瑜伽美学的一种追求。“一日瑜伽,一世优雅”瑜伽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没有人不愿意为优雅的消费买单。

参考文献

[1]陈景圆,译.巴坦加里的瑜伽经[M].北京:商务印刷观国际有限公司,.

[2]雷国.美学与审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1-23.

[3]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97.

[4](美)瑞隆,著.瑜伽3D解剖书Ⅱ[M].赖孟怡,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4.

[5]刘兰娟,司虎克,刘成.国际瑜伽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的体育竞争情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5,52(2):105-113,125.

篇10: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

论文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流行音乐

论文摘要:阿多诺以社会学角度为切入点,把流行音乐作为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认为随着文化工业的兴起,音乐艺术已发生蜕变,失去了真实的个性和独立性。他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美国当时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阿多诺的批判性观点,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

泰欧多尔・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④的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美学家,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批评家之一。阿多诺是以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的,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理论家。阿多诺的音乐素养深厚,在音乐社会学方面尤有建树,他站在哲学和社会学的高度,评判西方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阿多诺一生著述甚多,美学和艺术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流行音乐》(1941)、《现代音乐的哲学》(1949)、《音乐社会学导论》(1968)、《美学理论》等。

一、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阿多诺的音乐理论著作中,他从社会学角度人手探讨音乐美学问题,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他明确指出:“真正的艺术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阿多诺认为社会是艺术的本源,也是艺术评论家分析艺术作品时的最根本出发点。音乐艺术尽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自身特征――高度抽象性和表现性,但同样与社会紧密联系。无论是历史上的古典音乐作品,还是当代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是以某种方式展现当时的社会,提供这一社会的“审美文献”。…这种“审美文献”展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这个时代人的精神境界。阿多诺认为音乐艺术要真实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在音乐中,社会、社会的运动和矛盾无不朦胧地显现出来。”他认为,音乐中的冲突正是社会中的冲突的某种显现。在音乐的社会本源问题上,阿多诺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立场上研究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的呢?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再现或反映现实,而是以“离间”的方式来实现艺术对社会的功效。所谓“离间”的方式是使艺术品与社会现实相疏离,成为不同于现实的“异在事物”,成为摆脱了物质外壳的纯精神性的东西,给人以启迪。音乐更是如此,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物质材料实体,是一种抽象的、主观的艺术。阿多诺认为,艺术应以批判的姿态关注现实,而不是作为现实社会的附庸品。他指出:“音乐――不应该是粉饰的,而应该是真实的。”“无情地逼真地表明了现代人所受的苦难”。

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发端于他对艺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在阿多诺看来,随着资本主义各种危机的加深和异化程度的加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艺术生产已经被同化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体化秩序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文化工业”。①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使艺术品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商品特性,使艺术面临着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性的境遇。阿多诺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东西被生产出来的,只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不是为了满足任何真正的需要。这样一来,商业价值体系支配了艺术领域,艺术家成了顾主们的奴隶,艺术品沦为纯粹的商品。随着艺术产品被大量复制出来,艺术品也失去了个性、风格及原有的功能,失去了对社会的反省和批判力量。

阿多诺以流行音乐为例对“文化工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人的剖析和批判。他指出,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呈现出无所不在的商品化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性。他明确指出:“就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爵士乐是一种商品。”当音乐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时,它的生产和接受会为价值规律所统摄,纳人了市场交换的轨道,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成为决定性因素。流行音乐受市场引导,它的创作者主要关心的已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和审美价值,而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创作者为了迎合顾主追求最大利益的需要,忽略了音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作用。阿多诺把流行音乐的这种商品性质,称之为“音乐拜物教”。流行音乐的“排行榜”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大众有了一种虚假的自由选择权,它看似个人自由选择的民主结果,其实是音乐工业的一种推销手段。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亲身经历了大众文化的兴起,流行音乐和大众传媒成为了阿多诺的思考对象。“人们在听轻音乐时,从听到的流行歌曲的第一个音节,就可以猜出后来的续曲,往往因为乐曲果然如所猜想的,也就自得其乐。”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遵循商品生产的逻辑,使得流行音乐呈现出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与伪个性化(pseudo―individualization)的特征。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特征。尤其在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年代,一切艺术都被纳人文化工业系统,转变为广播电视的形式,广播电视带动着个人与社会的同一,促进着社会的统一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在当代社会的蜕变。在工业化的社会中,艺术品转变为消费品,艺术欣赏规律完全为消费规律所代替,艺术从而发生了蜕变,不再具有超功利的特性,丧失了反映社会真实和创作者个性的品质。

二、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阿多诺从社会学角度人手探讨音乐美学问题,以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经典分析为依据,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进行深人剖析和大胆的批判,认为真正的音乐应该正视异化的社会现实,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要努力摆脱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性和虚假的个性,使之具有独立性和思想性。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处在重要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乐坛,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流行音乐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生产、制作、经营、销售、扩展、传播、教育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下的中国的文化,可以划分为国家权力支持的官方话语,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精英话语以及市场力量支配的大众文化。”当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代表了一定时代的大众的声音。回首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从邓丽君时期的纯真年代,到崔健的反叛时期;从怀旧版的“同一首歌”,到“超女”……都是社会时代气息的真实反映和表现。虽然流行音乐不同于严肃音乐那样具有深厚的历史重任,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的存在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它涵盖了一种大众精神,因为需要发言的决不仅仅是文化精英、知识分子,大众也需要以自己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个人权利。流行音乐就象征了这种语言。文化虽有雅俗之别,却并无高下之分。流行并不意味着流俗,通俗也更不等于媚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放松自己的心情,需要娱乐、轻松的音乐艺术来调节紧张的生活;在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需要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把这种压力宣泄、排遣出来,达到身心彻底的解脱和放松。这也是著名美学家康德所说的“快感”,即感官的快适和满足。流行音乐带给人的“快感”是功利性的,是让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表达,达到舒畅满足的程度。应当承认,流行音乐具有体验快感的特性,但是否这就是流行音乐的最终追求和最高境界呢?

按照阿多诺的艺术观,艺术源于社会现实,艺术作品应以“离间”的方式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模仿、再现社会,更不是以假象来蒙蔽观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它的商业利润和单纯的娱乐性,更应当追求思想的深化和个性的完善,展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意识到,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并非不入大雅,而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大众艺术,它关涉和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关注流行音乐就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我们自身的生存方式。所以,当今中国流行乐坛不能被天下太平、其乐融融的假象所蒙蔽,而应该肩负起对社会负责的重任。当然,我们不能以严肃音乐的标准来要求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毕竟是一种娱乐型的大众文化,不能忽视它的娱乐性,但娱乐性并不等同于庸俗,更不等同于纯粹的商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行音乐拥有双重的功利性,一方面是外在的功利,即宣泄人们压抑以久的情感,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也带给音乐制作商们效益和回报;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宣泄放松之后该如何呢?这就要寻求艺术的潜在功利――对人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升华,引人走向高尚的境界。这一追求在严肃音乐听众严重缺席的当下,流行音乐似乎应该多少担当起这一任务。真正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通过音乐作品向世人倾诉真实的人生感触,引起人们对社会的一定反思和对人生的叩问,赋予流行音乐以较高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使得大众艺术作品缺乏创新性。流行歌曲总离不开失恋、母爱、家庭和睦等老套;电影、电视除了凶杀暴力就是缠绵的爱情;偶像崇拜也变成了对一种标准的崇拜;明星的包装也倾向于相同的程式。这样的大众文化,不但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的审美要求,而且是对观众个性的扼杀,消磨人的艺术感悟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音乐传播技术的提高,中国的流行音乐也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乐坛,音乐被当作商品被生产出来,并且按照商品的流通规律被消费掉。在决定投资生产流行音乐作品之前,先预测当下的观众对什么最感兴趣,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耳朵,怎样才能在音乐排行榜中首屈一指。正是这种商业性的目的,促使中国流行音乐作品的内容趋向庸俗化,使得流行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技法趋于雷同化。这样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音乐作品,使得观众在空闲时间里可以不用动脑,只管宣泄自己的情感,使感官被到处弥漫的流行曲调弄得麻木不仁,使人的主体性不是得到强化,而是受到压抑。流行音乐使人们逐渐懒得使用自己的思维,MTV的发明者聪明而又顺乎潮流地将音乐引诱到视觉的道路上,或者说,我们在毫不费力地运用视觉看音乐。音乐编导使得我们成为被动的受体,以至我们在谈论某一首歌曲的内容时,拂面而过的意象竟是同一个画面,艺术的个性从此毁灭,人本身固有的丰富性从此损失殆尽。

正如阿多诺所认为的,文化工业在工业技术的推动下,大批量地生产千篇 一律的文化产品,将情感纳入统一的模式,纳入巧妙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无条件地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和肤浅化的审美趣味中。为了商业的利益,许多流行音乐的艺术家们纷纷参加商业性的包装与炒作,去参加短期效应的造星运动。于是,流行乐坛被帅哥靓妹们所雄踞,流行音乐自身则成为缺失灵魂的躯壳,大街小巷充斥着甜腻腻的曲调和不知所云的歌词。这种纯商业性的音乐制作和流通模式生产出来的作品,离真正的生命越来越远,也离博大的美越来越远。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已不仅仅是有深度的音乐作品,我们所缺少的更是一份对于人生的执著、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的寻找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忧患。

阿多诺秉承法兰克福学派一贯的批判精神,深入地剖析了美国的大众文化,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着过于偏激的地方。他结合自身的经历,片面地否认爵士乐是艺术,过于否定流行音乐的价值;他的文化工业理论导致悲观的结论,没有看到大众文化的解放潜力;忽视了艺术与商业、高雅与通俗渐趋走向融合的趋势。然而,阿多诺作为一位思辨型的社会学派音乐理论家,在分析音乐现象时并没有对音乐的具体细节进行繁琐的阐释,往往透过现代音乐作品看到了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处境,以批判的精神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进行深刻剖析。他的批判性观点,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流行音乐,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理性应对市场经济时代的媒介和文化的发展。

篇11: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

论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论文

一、何为自律 何为他律

他律论是与自律论相对而言的,二者在音乐本质认识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律论看重音乐的内容,强调音乐的内容美,也就是说他律论者提倡“情感论”,认为只有把这些精神性的内容注入到音乐中,并使其表达出情感的因素,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美。他律论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并不是靠音乐自身去维系和制约的,它还要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是他律的。他律一词,在康德哲学中是用来指人的意识是独立存在的,它不是由客观事物等外在的规律因素所决定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本身就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达,它总是脱离音响结构这些外在形式束缚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就是指人类的情感,即音乐的内容。正是这个情感、这个内容决定了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了音乐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律论强调内容,注重精神,它强调音乐是情感的完美表现。所以音乐的内容就是形象、情感、精神特征,其中以情感尤其重要。情感论美学作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史上由众多理论体系和审美观念所构成的一支强大美学阵营,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却很短暂,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单一。意大利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恩里科・傅比尼在其所著的《音乐美学史》中,将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情感论音乐美学似乎是出现18世纪的一种美学观念。

二、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历史渊源

自律音乐美学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数”的比例关系来解释音乐美的做法,这就蕴含着某种偏重于形式的要素,强调音乐自身客观属性的音乐美学观念。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被人们誉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人们通常把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们统称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提出音乐的美与和谐只能到“数”的关系中去寻找。毕达哥拉斯将其绝对化,并将其认为是音乐的本源。该学派还认为音乐的和谐是一种“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质,而是整个宇宙的法则;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人体内部世界(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秩序。柏拉图虽然是模仿论的倡导者,但他在论述音乐美时也常常从纯粹的形式因素着眼,他认为形式美按其本质来说应该是绝对的。在他看来,音乐的美在于音调在形式上的所谓“单整性”。从上述的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并可以总结出自律论美学的一些思想观点,即自律论者是把外在的形式当作音乐的本质,它否认音乐的内容,否认音乐的情感表现功能。

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把音乐看成是科学、哲学、艺术的统一体,它既有娱乐的功能,同时它又与宗教、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又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受其观念的影响,在音乐领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论说――模仿论,它在音乐美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音乐看成是一种模仿,但是他们在对音乐模仿的对象这一问题的看法上产生较大分歧。

三、自律与他律的对立统一

他律与自律存在着对立的统一,音乐美的本质应走向他律与自律二元的综合。音乐美的本质兼有他律论与自律论的双重性,音乐有其自身固有的逻辑结构,即和声、旋律、节奏的组合,它不完全受欣赏者被唤起的想象、情感或联想的影响。从音响材料自身的物理属性上看,既有客观存在于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成分,又带有主观的因素,如体现为音乐的情感性、社会性等。各门艺术,无论文学还是音乐,如果单纯去追求他律或是自律,其结果必然会为它的另一面所否定。艺术始终浸染着情感因素,且与社会关系紧密联系,从这个层面上说,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他律性。同时,各门艺术又有其自身特定的形式构成,如用于绘画艺术的色彩、线条;作为文学艺术的语言;音乐艺术的音响、旋律等等,它们均具有自律性的一面。然而自律与他律作为对立着的两面,很难将它们合而为一。要解决这一难题还得回到二者的合理性和缺陷上来,从二者的对立性上来求统一,肯定他律与自律的合理因素,二者对立着的合理性统一了,二者的缺陷也就消失了。音乐既是人类情感的充分表现,又是乐音形式的艺术组合。

现代社会越来越进步,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既要有动听的旋律又要能够体现出现代人能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音乐形式往往伴随着音乐情感。作品的深层内涵就是情感的表达。所以不论是创作作品,还是演唱或者演奏作品都是“自律伦”与“他律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F.M.伽茨,金经言.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J].文艺研究,(12):85-100.

[2]汪静,韩帅.关于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与自律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154-156.

篇12:论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论文

1976年演出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使得他的创作者罗伯特・威尔森(Robert Wilson)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Glass)一鸣惊人,得到了蜚声国际的美誉。称其为“二十世纪表演史上的里程碑”、“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舞台作品之一”。他几乎颠覆了传统戏剧和现代大多数戏剧的叙事和表现原则,采用极简主义的表现形式,将舞台的对话、动作以及戏剧冲突减少到最小。

1 简述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选择了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爱因斯坦作为他的主题,但是在《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全剧分为四幕和五段起着连接作用的歌唱和舞蹈表演。整幕剧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的场景:一台蒸汽火车,表现着爱因斯坦诞生于蒸汽时代;一个法庭和一座出监狱;一艘太空船,表明爱因斯坦的发现对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推进作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鲁莽行为,也可看出人类从自然向太空迈进的旅程。整幕剧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一个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谓的爱因斯坦,只是在舞台升高的部分坐着一位穿着吊带裤、化妆成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手。更是没有戏剧所必须具备的戏剧冲突。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只能看到或者听到没有任何意义的台词,歌曲也是在简单机械地重复数字或者音符。舞台的布置也是极简的,表现沙滩的知识一枚小小的贝壳。这也造成了对这部剧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喜欢的人称其为“神话”,不喜欢的人认为这就像皇帝的那件新装,毫无意义。

对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我们不能用传统去感受它,需要转换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在观看过程中,认为只是典型的重复不是很确切的,出去四幕的变换,即使是幕与幕之间的衔接的舞蹈和音乐虽有着大量的重复的舞步和不同歌唱家组成的歌队演唱的数字或者音符,但不只是简单乐句,实际上有着反复的变化,只是这样的变化很微妙,需要仔细认真地去体会。

篇13:论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论文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主要作曲家是菲利普・格拉斯,他是20世纪最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作曲家,为了能够表现出《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一位钟情于音乐的数学家,他使用了极简主义音乐重复的特性,在保持一定的而精准而抽象的节奏,在音乐配乐上不断地简单的重复,但又不是毫无变化的机械重复,而是有着不同的差别。尤其是在其最魔幻的第第四幕第三景中,这也是整个剧的最高潮的部分,在这里的音乐也达到了最饱和的点,随着太空飞船的降落,太空舱门的打开,十五位演员手拿着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这样的音乐形式无疑是震撼的,其音乐效果也是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名为歌剧,但也并非以音乐旋律或者歌剧演唱为主,音乐是比文字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菲利普・格拉斯是以简单的音符所组成的音乐为主要元素的,在整个长达五个小的演出中,他也只用了几个音乐主题,其余更多的只是在不断地重复,每次的重复都是有着不同的而变化,在音乐的长短,乐器的组合上,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上,都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变化相当的细微,但是是不断地积累,观众也许当时并没有感觉出变化,但是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突然发现原来已经变成了另外的一种音乐形式,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另外的境地。

我们不能明确地将《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所表现出的音乐归到哪一类音乐类型,但其主要的音乐还是体现的极简主义的音乐观,其中不自觉地表现出他极简主义的音乐美学。极简主义音乐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北部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就像其他的音乐形式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他很难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无法单纯的而定义为一种风格,或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体裁。但是对于了解极简主义的人,一提到极简主义音乐,脑子里还是能够想象出他的形式。我们上文也对极简主义做了详尽的阐释,目的.也是在于更够很好地理解本文我们重点论述的极简主义音乐。极简主义就是用“少”来表现“多”。同理,极简主义音乐也是用最少的音乐材料,将其不断地反复重复,在重复中又有存在着音乐材料的变化,形成整体完整的音乐表达。极简主义音乐有着其主要的特征,除了不断地重复反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方向性,无目的性。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形式,不束缚在特定的音乐的条条框框里面,表达出一种随意的状态,就像只我们随意反复哼唱出来的简单的调子一样。而且可以无终止地发展下去,并不是像传统音乐,以一个音乐材料开始,必然是要发展到一个什么形式,有高潮的部分,有结尾,并且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些在极简主义音乐里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极简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及表现形式。《沙滩上的爱因斯坦》里的音乐无疑是这样的一种音乐表现,体现着一种极简主义的音乐美学。

极简主义音乐美学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丰富的美,就像中国水墨绘画中的留白,太满则毫无美感,适当的空白是为了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意境,且中国水墨画追求的就是一种大繁至简,“空”、“无”的一种美学,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色彩的不同,尤其是山水画中,层峦叠嶂的山在细微处有着不同。这是极简主义美学的体现。艺术在很多时候是相通的,尤其是在美学的观念上,我们认为的美有时候体现在很简单的事物上,很简单的一段音符上,音乐美学不是深不可测,无法理解的阳春白雪,有时候就是这一段重复的“Do Re Mi……”故而,《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极简主义的美学观,尤其是在音乐上的极简主义音乐美学还需大家不断深刻地去理解。

3 结语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歌剧,无论是在舞台、音乐和所表现出的理念都是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的条框。歌剧最重要的音乐也是表现着很丰富的含义和意境,所体现的音乐美学主要是极简主义音乐美学,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纯粹只按照极简主义音乐去看待。音乐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时间”,就像时钟的滴答声,看似单调重复却又时时不同,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以他的音乐美学在大量的重复运用音符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也许在初听时觉得毫无美感,但熟悉之后就会觉得“余音绕梁”。对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的音乐重复表现的形式,创作者也并不害怕,“越表现的机械,对于他的理解就会越深”,对于他表现出的音乐美学的体会也会越深刻。笔者对于音乐的欣赏还不够到位,理解的还不够深刻,对于剧中的音乐美学还需继续体会和挖掘,希望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也希望大家指正和补充,一起探讨《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中的音乐美学。

相关专题 女婿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