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研究论文

半张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半张镜”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研究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研究论文

校企合作工程管理研究论文

一、校企合作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实现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飞跃,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针对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紧缺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为本科生就业开拓了新的渠道,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为今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管理人才这个契机也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实现了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深层次交流,在提高教师工程素养的同时,也为企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二、校企合作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

1.成立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

由学校、学院领导及专业负责人与校企合作单位领导、技术专家等组成,就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具体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决策和指导。

2.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外聘企业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明确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共同组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3.明确企业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加大定向培养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专业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

4.组建校企联合的双导师队伍。

从学校选择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有责任心、创新意识的教师,从企业外聘高水平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组建指导教师队伍。在授课、实践环节、创新活动等全方位合作参与、共同指导,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确保实施效果。

5.制定公平效率的管理考核制度。

与企业达成共识,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及企业标准制定培养制度与标准,包括学校职责、企业职责、学生考核标准、教师奖惩条例等,制定指导教师工作量津贴标准和指导教师考核制度、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奖金标准和考核制度。

三、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3+1”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同类型人才培养提供样本参照;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在强化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也促使教师能力的提升;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为今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校企合作拉近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实现了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深层次交流。

作者:张健为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篇2:校企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校企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岗位对接,与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太阳岛风景区、亚布力风景区等旅游企业共同合作,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整理,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商讨实习实训内容、研制教学软件、制订职业岗位考核评价标准,使教学及课程设置更贴近工作岗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完善旅游管理学生实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10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教学实训,推进产学合作对接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断建设和完善实习实训室及基地建设,完成以旅游观光区为主体的黑龙江省商贸旅游基地建设的后续完善开发,并启动部分建设。形成黑龙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教育、培训、交流窗口。依托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导游模拟数字化实训室、校外旅游实训基地、校外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训基地。并根据行业营销的淡旺季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时间,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建立校企合一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建立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

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确立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生职业人意识。把企业职业岗位考核纳入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成绩考评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按职业考核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学习的情况,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从而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实现“三个零距离”。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化,建立毕业跟踪和继续教育机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至十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了解学生在用人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教学的不足,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

四、利用教学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现代化管理

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完成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企业在工作岗位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校企双向互动,实现三方资源共享,实施第三方评价,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共享。通过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了岗位群和技能要求,课程开发和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使之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无缝对接;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突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实务操作、财务管理等主要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3:校企合作酒店管理论文

一、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利益诉求难以统一

校企合作虽然是学校与酒店都愿意接受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各自的最终目标和利益是不一致的,这给校企深入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学校希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教学任务后,能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不同岗位的实践能力,并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现实习与就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酒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流动性很大,基层服务人员招聘难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酒店与学校合作,首先是解决补充员工流动造成的缺口,有相对稳定的服务人员进店来源;还有就是高校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加之有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实习学生相对稳定和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选用实习生可以降低酒店的劳动力成本。

(二)学校实习时间与酒店急需用人时间不一致

学校的实习时间一般要严格按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期安排,并且要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考试之后进行,如果实习时间过长(如半年以上),还要考虑学生的毕业论文、体能测试及四六级外语考试等,这些都难以适应酒店的较稳定岗位工作要求。酒店有较明显的淡旺季,从酒店切身利益方面看,酒店希望在旺季能有实习学生迅速补充,淡季时愿意缩减人力资本,不需要大量的实习学生。这种时间上的不对等给校企合作在时间和效果上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实习不稳定

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到酒店企业各个岗位实践锻炼,但学生大多是实习前热情高涨,到酒店后没多久就开始闹情绪,不安心实习,找各种理由请假。造成学生实习不稳定的因素各个方面都有。从学校方面看,在选择合作酒店时,缺乏对酒店的考查了解,只注重其规格和学生实习的工资待遇,而对酒店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及学生的食宿条件等方面情况掌握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实习管理制度不严格,对学生没有必要的约束,致使学生无所顾忌。从学生方面看,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考虑简单,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图一时的新鲜感,注重工资待遇,对自己吃苦耐劳能力没有正确的估计,忽视实习就是要转变角色,不能按学校的管理来对待。另一方面,进入酒店一个月左右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新鲜感过去,体力还没有完全适应,面对余下较长的'实习时间感到无望,这就是困难期,要是再遇上困难和挫折更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和借口请长假或想放弃实习。从酒店方面来看,实习生到酒店培训时间很短,很快就要求学生上岗,由于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岗位工作和酒店较长的工作时间及体力支出,致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酒店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各个岗位管理参差不齐,实习生到岗后大多派到人员较缺少或是较为辛苦的部门,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换。

(四)缺乏深入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目前大多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学校是解决实习问题,酒店是解决员工缺少问题,为长久和深层次的合作应该进行探讨定向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往往不注重聘请酒店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酒店亦无暇对此提供建议。即使偶有交流,酒店往往多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学校的社会责任,这就造成双方合作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鉴于在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体会到要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学校必须首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长久,从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本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给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始终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好酒店管理专业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考验,所以要求学生具备能应对各种问题的良好心态。特别是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无论在酒店这个行业中将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做到那个位置,都必须熟悉各个岗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岗位标准,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实习和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

造成众多校企合作模式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合作企业挑肥拣瘦,实习前热情很高,到了实习岗位新鲜劲过去遇上一点困难就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想方设法结束实习,以致中途违约。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员工”与“学生”两个角色转换,思想观念日益复杂,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校外实习期间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实习完成并达到效果,加强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是实现校企合作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酒店行业的阅历和经验,同时还必须掌握酒店各种岗位的工作环节与操作技能,必须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证明,对教师“双师”型提升十分必要,几年来通过进修、培训、挂职、轮岗、参加行业协会等不同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了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师能够将酒店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及操作技能融入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酒店企业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从全方位、深层次上建立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酒店的要求标准,学生到酒店实习才能更快进入角色。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深入酒店学习调研,了解酒店文化、管理理念、岗位职责及业务操作标准,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同时,也要邀请酒店相关部门管理人来学校座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提建议,按酒店岗位实习需要改革相关内容,并在选派实习生时可以酒店来校直接面试挑选。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酒店行业急需大量掌握专业管理知识、高素质并有实践操作技能专业人才,而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失,没有选择酒店工作除了不适应怕吃苦以外,大部分是因为对酒店各个岗位技能掌握不到位,没有完整坚持顶岗实习全过程,不适应酒店工作而至,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

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为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针对酒店企业相关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环节。在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提出要求和建议,将行业要求与学校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实训—顶岗—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现酒店各个岗位要求,让学生熟悉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标准。所以,实践训练应该成为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应是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途径。

(三)建立监督反馈与评价体系

由于校企双方经营特性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学校不断总结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和督导,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虽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是由酒店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但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建立社会、企业、学校三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质量评估体系,形成学生培养质量应通过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的开放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篇4: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摘 要:专业实体化公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基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体化公司前期运作方式、收获、困惑的反思,提出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从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明确专业实体公司定位、完善相关政策入手。

近10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秉承“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开展了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待完善和深化。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内涵和运作方式

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化,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把专业办成实体,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也是经济实体。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赋予其各具特色的内涵。专业实体化公司在湖北技术学院的内涵表现在: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校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行业和企业,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广泛聚集市场资源,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的主角,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公司的工程师和员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将专业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灵活、具有一定造血功能的特色(品牌)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紧密结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的运作方式是:

(一)按专业需要选择企业

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的.宗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校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出发选择需要开办的产业。如,围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组建了鄂职九洲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数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了鄂职四方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专业实体化公司。

(二)按股份制规范公司管理

学校与合作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管理制度,确立学校行政管理与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市场关系。学校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派出董事参加董事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公司经营,按照公司发展计划检查和考核公司经营绩效。通过公司监事会保证公司经营班子正常规范运作。让公司经营班子放手自主经营,以公司注册资金承担责任,享受权益。

(三)按新技术高起点制定专业实体化公司发展方向

学校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1)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而且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便教师、学生迅速进入该行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能够很快取得成效。(2)产品要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四)按校企合作需要招揽贤才

学校在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经销人员、培训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培训能力提供根本保证。

(五)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处理双方关系

学校对兴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求很明确,即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学校对每个公司都下达具体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和考评措施。要求公司做到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努力做到产品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在此前提下,专业实体化公司按照公司制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与学校各项经济、科研、教学往来均按市场规则办理。

二、专业实体化公司探索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收获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好的专业其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明显提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例如,由于九洲数控的成功运作,依托专业数控技术的建设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探索了“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力资源为依托,为科技创业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企业成长;以园区企业为主干,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生产性教学平台,实施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一致的教学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数控磨床、高精度模具、来料加工的零件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在车间得到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数控加工等方面的锻练,成为数控机床应用和维修的技术能手。

2.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1)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组建、经营、发展就是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2)以发展较好的九洲数控为例,该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装备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了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并入驻孝感市科技创业园,段正澄等三名院士在园区设立院士工作室。该企业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3)学校面向所有专业成立了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人社厅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不仅孵化校内学生项目,也孵化社会项目,还与孝感高新区、孝感团市委合作组建了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了孝感“创新城市”的建设。

3.培育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典型的跨界实体,它跨越了教育与经济。从经济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过程是典型的创业过程,

专业实体化公司创办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所以专业实体化公司能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育人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我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在孵化的50多家企业中,来自专业实体化专业的学生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困惑

1.认识不统一

(1)学校办不好企业,重点应抓教学。学校所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成长不平衡,有发展很好的,有依法破产的。办得不好的企业牵扯了校领导的很多精力,从而导致认识不同意。(2)利益分配不均。虽然原则上讲专业实体化公司应按股份分红,但学校当时入股专业实体化公司除了现金外,还用场地租金、实训设备,而且为了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附加协议或口头约定,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纠纷。

2.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初始目标实际有偏离。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强调经济收入、造血功能,想作为与学费、后勤服务收入并列的学校经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导致部分专业实体化公司教育功能衰减,从而进一步积累了对专业实体化公司存在合理性的怀疑。

3.政策不配套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经高校、院所同意,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鄂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不配套,给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成长造成现实的困难。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成为现实的困难。

三、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从政策层面上讲,组建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学校宏观办学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是学校微观专业建设层面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这是党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从育人规律上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而专业实体化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理想范式。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职教资源不丰富来看,专业实体化公司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2.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1)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产权,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基础。(2)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是和专业实体化公司互动的主体,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核心。(3)学校进一步完善、健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形成适切的治理结构,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保障。同时学校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如,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学单位与公司一体化,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试行专业法人制。

3.明确公司定位,突出人才培养

专业实体化公司事实上是“教学企业”,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在高职院校存在的前提,所以其定位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定位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公司章程中、落实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经营中;这一定位不仅在公司的创办之初是如此,

在公司发展、壮大了也是如此;这一定位要落实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体现在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之中。

4.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

国家要协调和出台政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中层负责人和专业实体化公司负责人相互兼职通道畅通,鼓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税收减免等)鼓励专业实体化企业的发展,营造深化校企和合作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蔡泽寰,李祥富,许安保。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XX.

马青林,卜红玉。专业实体化:职业教育新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XX.

孔新舟。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XX

基金项目:本文为20XX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指导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yte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阐述校企深度合作的探索历程和实践经验,力求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能力,探索适合各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方向性问题,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的专业其合作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走之路。作为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酒店管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契合了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语言、技能、素质、形象等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校以及社会提供优质实践性人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新建高职院校,以国家级示范高职建设为发展目标,学院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人文财经系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在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而开设,才专门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中,人文财经系在20就尝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酒店合作,开展了顶岗实习,在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建立了相应的酒店实习基地,开展了学生到酒店为期4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历程

酒店管理专业自年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开办开办后,校企合作的模式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校企合作的初级运行阶段。2006年人文财经系成立后,系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号)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0)指出的:“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等要求,系部极力倡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系部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对于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求还没完全理解,各专业虽然都在通过人脉关系联系企业进行合作,但是还处于非常表面化,限于完成任务阶段。就酒店管理方向来说,由于该方向属于应用英语专业,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向酒店服务英语、饭店英语等课程本专业教师来教授,其他的酒店行业认知、酒店营销、酒店服务礼仪等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靠外聘教师来完成,本系教师对于酒店管理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当时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专业发展任务,认为有实习基地即可,如何有效利用则没全面考虑,另一方面,当时签署的酒店基地虽然也比较多,但是如何运作却没有明文规定,基本上仅限于解决酒店的旺季用工问题。以兰亭大酒店为例,该酒店位于郑州CBD附近,如果CBD没有什么大型活动,酒店一般也不与系部联系,如有大型活动,酒店就会与系部联系,要求安排数量不等的学生去酒店实习,但一般时间也较短,有时半天或者一、两天,学生的实习实训非常表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

(二)校企合作的改革探索阶段。该阶段是实施“2.5+0.5”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五个学期,这五个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譬如餐饮、客房、前厅、营销等都有相应的实训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学习,但是学生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系部安排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且在该学期就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就业。虽然企业非常愿意接受这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实习模式,可是系部培养学生时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再加上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酒店本身的环境原因,以及学校对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不完善和学生个人的原因等,实习期满后学生留职于酒店的很少,以届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来看,该专业116名毕业生,只有2名毕业生从事了酒店行业。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阶段。9月,人文财经系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实行2+1模式,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学生要利用在校的前2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部分实习实训课任务,最后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一是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及企业参与力度。二是尝试将部分课程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的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针对性更强。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系部深入联系了郑州本地及外省高星级酒店,与杭州维景酒店、澳大利亚雅阁酒店管理集团、上海中油酒店、北京建国饭店等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加强双方人力资源互换、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并进行深化合作的意向;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步入了正轨,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进行主要指导,共同推进学院实训室的建设;最后,强化监管评价制度,从校企两方面分别对学生的实习和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监管,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与其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比,人文财经系的2+1模式实施较晚。在前一阶段的2.5+0.5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最后半年有些学生需要参加专升本,有的学生需要参加毕业清考、还有全体学生于5月份办理毕业手续等各类事情,导致半年时间保证下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3个月都离职了。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合作的酒店想要发现一些好的培养对象都比较困难,而且对实习生实习轮岗,全面发展基本能力,时间短也难以保证。基于这些原因,系部于20开始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的用人情况调查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在20上半年才开始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加大实习实训的比例,下半年开始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收到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其实践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教研室将原来两年半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针对性更强;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注重“实用”与“够用”;在“2”的教学安排上,不仅仅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还增加了实“模块”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解决专业的针对性;在教学改革方面,尝试改革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

(二)系部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实行了多证书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岗位证书。学生通过学习该模块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上岗能力,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组织个性化的学习,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几年来,人文财经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参加的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中级工)、国家助理营销师资格证等,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年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的设备进行了补充和更新,计划建立一个客房实训室,已购置部分设备,为充分利用校内建设的.实训室,在课程安排上提高了实训课时比例。针对我们已建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系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者是短期的实习。如2013年5月组织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至CBD进行酒店相关企业的综合会展参观,包括酒店艺术品展览、茶艺文化展等。提升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审美及专业学习素养;利用我系的一些星级酒店合作基地永和铂爵酒店、索菲特酒店、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等,在每年寒暑假集中组织该专业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一月或两月的实习,不仅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口语能力得到提高,还使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职业素质,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吃苦精神。

(四)建立了一批“对口高效”的合作单位。系部利用一切尽可能的关系或渠道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企业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近些年来,人文财经系实习的单位有国家旅游局北戴河培训中心、南戴河蓝色海岸、南戴河鹤岗疗养院、北京中家鑫园温泉度假酒店、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工大建国酒店、禅武大酒店、北京文锦世博园大酒店、北京凯美佳国际会议中心、北京金隅集团度假村、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等,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有不少的星级酒店的合作是通过第三方实现的,如我系长期合作的同心圆教育咨询公司,是一家专门作大学生酒店管理对口实习的公司,他们通过收取酒店佣金,为酒店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这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毕竟,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效益低,而且一个高星级酒店也许会与多家学校合作,通过第三方的协调、监督与服务,保障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实习的相关制度与细则,加强了实习期间的管理。人文财经系在顶岗实习中制定的《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安全自律承诺书》等,坚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制定制度,并以灵活的管理方式执行制度,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鉴定表》、《时间评审表》、《实习周志》等材料。通过建立由企业相关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学生管理,制定管理工作规范,达到学生在实习期间实现评价、考评,加强了对在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

篇6: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篇7: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篇8: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篇9: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8).

[6]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4).

[7]谷金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9).

篇10: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训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意义重大,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有用、实用劳动力的渠道,有利于解决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减轻学生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1.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l.i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班形式进行合作,但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学校会定期与企业联系,主要表现为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就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很少有院校主管教学的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交流,探讨人才培养的问题,甚至个别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实习情况及时总结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安排学生实习实为旅游企业提供的是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以至于多年来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几乎没有大的调整,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授课环芾,教师自然不能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主要在学生中进行,高职院校教师很少进人企业进行深人系统地学习,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也鲜有进人高校课堂进行教学。总之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企业缺乏合作积极性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学校多次请求之后才同意参与,主荽是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后流动率较髙,企业参与培养学生后,不能保证学生长期为本单位所有,所以他们不愿过多的投人人力、财力、物力,一些企业甚至为接受廉价劳动力而被动与学校鉴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同时学院却非常积极,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院校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中保持技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就业难问题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与企业保持沟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在校企合作中也难以积极、主动参与。如何让学校、企业和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共赢,是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

1.3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校企合作中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缺乏政府的督导、协调,使得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虽然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合作组织,但这些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形式松散,合作质量难以保证。浙江宁波出台了保护与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及实施细则,在高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政府、院校、企业也认识到,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机制、管理方式、价值取向,要在两大系统中找到共同的利益空间,发挥1+1>2的效果,需要政府介人来促进、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2.推进校企合作的对策措施

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髙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克服困难,找到适合的校企合作途径。

2.1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顺利合作,首先双方要呼吁政府建立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而要实现共赢就要在运作过程中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兴趣点和利益点。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要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利益。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保证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导游订单班为例,在成立订单班之前要广泛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并且规定学生在完成订单班课程学习后,至少要在该企业就业一定年限。学校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要向学校预先支付一定的培养经费,学校和企业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安排师资进行培养,如果企业撤出,预先支付的培养经费不予退还,如果学生在订单班学习之后不到此企业就业,要赔付一定额度的培养经费,这样三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2.2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签订合作协议就实现了合作,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企业要求。这就要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者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作用,这些组织要邀请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分析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列出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参与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人士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其次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升技能,不能仅仅依靠积累的点滴实践经验,而是要走出去向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同时可以在课程中引进企业人员进行一定比例的授课,比如《导游实务》这门课,可以选择课程的30%且实践性强的章节交予企业人士授课,这样企业也能在授课中关注学生表现,利于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

2.3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校企共同培养的对象,如果在合作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度,将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尝试工学结合,这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方式D旅游的季节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在旺季到来之前到学校进行招聘,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旺季实习、实践。有导游证的学生利用旺季的周末和寒、暑假到旅行社去带团,没有导游证的同学可以到景区或旅游企业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这不仅缓解旅游企业的旺季人才短缺问题,学生还可以增加实践机会,获得一定的报酬。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施也需要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可成立工学服务部,对接企业和学生,为双方提供便利。

篇11:校企深度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校企深度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办企业模式是指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学院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将教与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剖析

(一)理念滞后是制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大瓶颈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校企双方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影响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较好,学校生源比较充足,就业形势也比普通本科学校要好,学校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而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无需过多地去介入和参与。很显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进行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迟早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办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缺失,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推动双方的发展。因此,在政府推动下,构建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缺乏共享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往往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旅游实践经验却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企业专家由于受时间、待遇等问题的制约也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上,校企事业双方的人力资源不能真正共享。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业培养计划,即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三、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措施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政、校、企合力推动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全方位、深入进行合作,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对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及思考高月萍校企合作是政府引导、学校与企业双方直接参与的合作教育。政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方首先要转变认识。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体制,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企业的“育人”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也应认识到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属性,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

(二)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其追求的是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企业的核心目标是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知识面较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纽带。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习、实训的组织等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

(三)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素质。高职院校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导游证等专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在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兼职,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聘请旅游业一线优秀的员工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来自业界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

(四)根据旅游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应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确立以培养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企业经营工作岗位分析入手,根据岗位工作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将课程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结合起来。校企深度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实现社会、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依照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向专业化、实践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篇12:校企合作中项目管理论文

关于校企合作中项目管理论文

一、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关于项目管理的内涵,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表述有所差别,但当前针对项目管理内涵最为权威的表述当属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界定,该协会在颁布的2000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规定:“项目管理就是将理论知识、管理技能、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技巧应用到项目活动的过程,以满足项目涉及人员对于项目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还规定,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环节,通过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以创造出令利益关系中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具体来看,项目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性,即必须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处理的活动;

二是项目管理依赖的是系统理论,这也就意味着在项目管理的所有环节,都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

三是项目管理采用基于团队管理的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的组织形式,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项目管理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项目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双方就人才培养展开合作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顺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在我国传统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中,高校往往在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由于我国高校针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我国校企合作项目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国校企合作二元主体的存在,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各自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职责并不明确,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方法来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基于此,只有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来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才能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都在积极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以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校企合作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但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校企合作的高校,目前却较为少见。由于项目管理对于学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境,正确认识这些困境,是实现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看,当前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项目管理对于组织形式的要求。从前面项目管理的内涵可知,项目管理对于组织的依赖性强,必须由专门团队、专门的经理人负责项目管理,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但从当前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组织来看,基本处于无组织的状态,只是由学校上级安排给下级,下级再安排给具体人员执行。虽然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很多个项目,但针对每个项目而言,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只是由二级学院的教师或辅导员负责校企合作的相关,在组织管理上较为混乱。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老师而言,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其本职工作仍然是教学或学生工作,这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就校企合作而言,当前高校的组织形式还不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缺乏详细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规范,不利于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与标准化。制度规范是保障项目管理各个环节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但从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少有学校专门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每一个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只是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之时,对于校企合作有大致的计划,而对于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合作协议中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还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制度规范,这也直接阻碍了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进程。

三、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的策略

与企业的项目管理相比,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将有所不同,其受到了高校人力、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应从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克服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应用存在的困境为立足点,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制度体系。

一是组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对校企合作实施项目管理的组织支撑,只有建立了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才有利于项目管理在校企合作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此,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高校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建议高校针对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项目办公室,在项目办公室下面,分别设立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组织岗、学生管理岗、实习就业岗,并配备专职的教师负责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各项执行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教研室、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就业部门分别对上述三个岗位的教师提供工作上的配合与支持。

二是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流程。可以将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结束四个阶段。

(1)项目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信息的搜集,目标企业确定,合作可行性分析。通过和企业多次联系,促成校企谈判,最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2)项目计划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对校企合作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全局安排,要做财务核算、资源准备、列出工作总表、确定工作进度,最终产生校企合作计划书。

(3)项目执行阶段:这一阶段要对建立项目团队,进行工作分工、对执行过程实施监控,并做出风险预测和应急措施,要产生项目进度报告。

(4)项目结束阶段:这一阶段要进行总结、整理成果、撰写评估报告和项目归档,最终形成项目评估报告。三是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监控。项目管理实际上是追求的精细化管理和系统管理,要求对项目运行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相应的监控,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改进。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前期的项目论证、协议签订,对于校企合作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缺乏相应的监督,导致很多企业事实上并不重视校企合作,比如有的企业虽然与高校共建了就业基地,但并没有接收实习学生,其只是通过校企合作挂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已。这反映出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使得有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此,在成立校企合作项目办公室的基础之上,应由办公室的负责人监督整个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对于在挂名的企业,应逐步取消,以切实发挥校企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相关专题 工程管理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