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论文

元气少女楼跟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元气少女楼跟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论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论文

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形式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建筑作为文化的产物,所以中西方的建筑体系也有所不同。虽然时代与技术的进步,让建筑的差异化逐步缩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产出建筑形式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别。本文将基于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分别从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三个方面分析中西方当代建筑的形式差异。

关键词:建筑形式;文化;差异性;趋同性

1研究背景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19世纪以前是两个独立的体系,随着时间慢慢的发展,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发源不同,也孕育出了各自的文化体系。建筑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中西方建筑也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技术的提高,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当下的建筑发展。

2文化差异的建筑形式表现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建筑核心的不同,那么必然导致中西建筑的形式的差异。西方文化起源于欧洲,围绕着地中海发展开来,海洋文化赋予他们浪漫,自由,开放的特质。我们中国的文化发起于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我们的农耕文化让我们的性格中就带有中庸,保守的特点,也让我们的文化也具有内向和包容的特征。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起源就是以人的认知为起点,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们的哲学思想是理性的,他们的美学也是理性的。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佛教禅宗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哲学观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比于西方激进,追求个性的文化内涵;东方的中国文化表现得更为保守,封闭并且平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衍生出了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然而中国的美学思想表现得更为感性,伦理性和社会性。中国的哲学思想更多的体现出经验哲学,所以我们的美学也可以体现出经验性。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内涵的不同,也使得建筑的形式也有着迥然的区别。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不同的建筑体系。纵观中西方建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都能表现出和谐的美学特征,但是西方的建筑美学是优美与壮美共存着,不断发展的;儿中国建筑是从壮美到优美的线型发展的,讲究的是“中和之美”,“中庸之美”。西方建筑在追求和谐之美的同时,又讲究比例的和谐,元素的冲撞,形式的统一,这些都反映了西方建筑追求的理性之美。建筑立面比例严谨的三段式做法,三角形的山花都是他们对数的追求。中国更多的是一种写意,一种宏观的意向,追求的是整体的布局与规划,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这群体的布局中,“尚中”的均衡形制,与环境和情境中要表达的是和谐中庸之美,体现的是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空间美学的营造上,西方建筑更像是凝固的音乐,重点在于建筑本身,外部空间和建筑内部的空间。中国的建筑更有一种时空性,不仅是三维尺度上的艺术,也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有设计,中国的建筑在内外空间流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达到统一的时空观。西方的建筑的.尺度多高耸,而中国的建筑多雄浑舒展,这也是中西方建筑在审美尺度上的差别。西方建筑是”神“的尺度,表达的是上帝和天国的崇拜与迷恋。中国的建筑是”人“的尺度,表达的是人本观,向往的是乐生,重生的世界观。

3民族性表达的形式差异表现

民族性的不同相对应的政治,经济,信仰也就会不尽相同。中西方民族性的差异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穹顶是欧式建筑代表性的一个特征之一。大英博物馆改建工程师伦敦建造的第一个穹顶式的公共广场,延续了古典建筑的气质,玻璃与石材的虚实对比,精致朴拙的对比,轻盈厚实的对比。这种民族性在建筑上得以延续,体现了新与旧得共存。西班牙国立罗马艺术博物馆大厅和各个展厅就在同一个拱券之下,这种空间模式也传承了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大尺度空间的特色。这些建筑的细节比如穹顶,空间尺度的处理上都可以体现民族性,让人们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民族的特色和传承的民族精神。大屋顶也是中国建筑的标志,并且在中式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是等级划分的标志,也同样作为了装饰的重点。所以中国的大屋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一个民族符号。浙江美术馆就是对传统屋顶做的一个演绎,一种抽象的变异,大屋顶为抽象的几何线条代替,柔和的曲线也演变为干净利落的直线,曲面也分解为多个折面。苏州博物馆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思想的一种现代主义阐释,他的原型就是中国的古典传统园林,院中的粉墙黛瓦也是对传统民居的写照。民族性的不同让建筑的性格也有所相同,这种民族性可以体现在建筑细部上,可以体现在空间尺度的拿捏上,可以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民族性的差异也让中西方建筑形式有了差异化。

4地域性表达的形式差异表现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载体,它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体,它是人类生活的场所,所以必然与所在的环境发生紧密的关系。由于美国中西部的地域特色带给了赖特创作的灵感,于是有了草原建筑;强劲的海风和神秘的原始雨林给了皮亚诺创作的源泉,于是有了奇芭欧文化中心。宁波博物馆墙面错落的瓦片,中国美院象山分院层层叠叠的屋檐,透过这些仿佛都看见了当地传统的民居和远山。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

5结语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也是文脉的传承,一部镌刻在地表上的历史。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情感寄托。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建筑才组成了这方不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复旦大学出版社,.09.01.

[2]王晖,陈帆.写意与几何—对比浙江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N].建筑学报,(6).

[3]赵连元.比较美学研究[M].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01.01.

篇2: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价值研究论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价值研究论文

摘要世界上多元文化同时存在、共同发展,随着各国经济交流的不断加强,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强,这对跨文化人才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知识结构、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是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本质就是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选择。大学英语课程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既要满足为社会发展提供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也要满足学习者个体人际关系和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多元文化教育;社会价值选择

一、引言

众所周知,课程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课程又必须明确反映社会需求和知识本身的结构,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一种课程理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目前又面临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呼声,如何处理好知识本身的结构、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是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探讨的一个话题,这项内容的本质也就是必须进一步探讨大学英语的价值选择。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日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并且日趋紧迫。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既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又是英语文化知识的习得,同时又包含着中英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对比、分析;即使在中国国内的大学英语学习对象,也是来自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因此,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是可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门课程之一,因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课程价值选择也必须是多元的。

二、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詹姆斯班克斯(JamesA.Banks)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文化学专家,更是世界知名的多元文化教育专家。他对多元文化进行了阐述:“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会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环境,以便让那些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与阶层的学生在学校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多元文化教育根本的出发点是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克斯又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包括教学内容多元化、知识结构的差异、消除偏见与歧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多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机会均等。其终极目标是形成学生容忍与接纳其他民族及文化的态度,获得多元文化知识与技能。”虽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是在美国教育不均等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对于我国这样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对于大学英语这样的课程——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要对比本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课程价值,首先要使学生能够接纳异质文化、尊重异质文化,能够将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对比分析;其次,也是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要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多元化教育是建立在民主理论基础之上的,追求的是个人的尊严,人类的进步和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来自于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学生要学会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理解并尊重异质文化。班克斯根据多元文化这一理论设想,提出了他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贡献法是班克斯多元化课程模式的第一个层次,也是多元文化课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贡献法是将在不改变主流课程的前提下,将用于主流课程相似的标准将各民族的英雄、假日等选入课程中,如马丁路德金的英雄纪事。贡献法只为学生提供一些民族事件以及特殊假日等。附加法,也可叫做民族添加法是教师将民族内容补充到课程之中,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帮助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看待社会。转化法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模式改变了课程的框架,即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课程框架的改革的不是单纯的罗列民族群体特性,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内容等灌输到课程中去,形成一种系统的、多视角的看待问题,评价文化的方法。社会活动法是要求学生将他们已学过的内容、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学生思考方法以及做决定的技巧,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打下基础。社会活动法将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过程引入到课程中,这些是多元文化课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目标。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进而能够客观地评价世界上各民族各种族文化。

三、大学英语课程价值探讨

作为一门可以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它的课程价值也必然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要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选择,必须明确课程价值和课程价值取向。目前研究者对课程价值的概念基本能够达到共识。课程的价值是作为课题的课程与其学习主体之间一种特定关系的一种反映。这一概念强调了课程的价值在于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即课程给予学习主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主体能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有一种概念扩大了课程的主体,“课程的价值是作为课题的课程属性同主题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这种理论将课程主体从一个学习主体扩大到一个家庭、一个部门、一个群体。不管课程的.主体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课程的价值都体现了知识本身、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基于这三种关系,一门课程的价值选择是课程框架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是一个哲学范畴,任何一个客体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而价值取向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态度以及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对客体的价值选择的倾向性。课程价值本身涉及到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角度不同,价值选择倾向不同。尽管如此,每一门课程的价值选择都离不开社会价值和学习主体的个人价值。以下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选择。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社会价值选择

课程的社会价值是课程本身对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文化交流起到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社会的需求。课程具有普及知识,改善人口质量,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价值。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地区的个体的总和,其状况通常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需要。此外,课程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具有文化的基本要素:物质要素、心理要素和行为要素。文化的心理要素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科学知识等;文化的行为要素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文化的物质要素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等。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和异质文化习得课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多种文化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观点。目前,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日益加深加强,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对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能够也应该为学习主体提供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需求,这就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社会价值的存在。大学英语课程既然有他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进行课程价值选择是课程框架和课程材料选择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也影响课程的发展方向。班克斯的多元文化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形成多元文化知识和技能,尊重本族群文化,容忍异质文化,能够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大学英语课程首要的价值选择应该是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了解多元文化的机会,一个多元发展的视野。多元文化研究者普遍认同,不同文化具有其各自独特的品质并且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那么大学英语课程不应仅仅分享操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的文化价值观,还应提供与英语语言文化相关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甚至是与本土文化进行对比的机会,最终促使学生了解英语相关的主流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容忍地接受这些文化,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评价这些文化,使学生能够与来自异质文化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此外,应该整合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应该尽量包含所有族群的贡献,以英语主流文化,即白人文化为基础,涵盖其他族群,如土著居民的文化等。力求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用开放的、多元的视角评价各种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此培养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世界各地政治,经济相互交流提供应用英语的人才,他们能够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介绍到国内,在对外贸易和经济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个体价值选择

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课程的直接的价值追求。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将人的需求分为三种:(1)生存需求(2)关系需求(3)发展需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现了个人的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关系需求表现在学生发展人际关系的需求上。随着多种文化交流的可能,学生会产生与来自异质文化的人们交流的需求,渴望了解这些异质文化,甚至随着留学、移民的情况的出现,学生甚至渴望融入到这些文化中。大学英语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对英语文化跨文化交际需求。发展需求是个体获取知识、学会做事、不断自我提高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应用技巧,了解英语国家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做事技巧,使个体不断发展提高。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内容多元化,体现知识结构差异,消除学生的偏见与歧视,尊重其他文化,其他族群,客观看待和评价其他文化。这些内容都体现了个体学习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能够为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提供机会和可能性。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学生个体成长的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需求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的成长和民族自豪感的梳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提供和探究这些文化差异,还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建构自己多元文化观。如图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挑选以上的教学方法,使各类课程组织方式都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的发展,最终确立与建构自己的文化观并采取相应的社会行动,达到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选择也是多元化的,其包括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价值,也包括满足学习个体的个人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人际关系的需求。推进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课程和教材是核心,因此课程的变革也应该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选择,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用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输送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曾说过,“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固然可能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但缺少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失去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性的机会。”由此可见,不管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还是本民族的文化,还是其他一切异质文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正确的大学英语课程选择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篇3: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摘要:文章在分析生态室内设计理念构建思路以及国内外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室内生态设计的具体方法以及其发展趋势,希望为当下室内生态设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设计理论依据,使环境能够符合人的多样化需求,达到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目的。人们希望在不断地研究中开发出一种新型设计思路,尽可能多地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室内设计当中,使室内设计满足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化;室内设计;地域性;必要性;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消耗更多能源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多元化需求,而且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对于原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人们希望在忙绿的工作之余,感受到更加舒适多样的室内环境空间。如何解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因满足使用者需求而产生的诸如破坏环境等问题的矛盾,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我国生态文化的现状

“生态文化”的理念自古就有,比如“天人合一”以及“无为”的观点就是最好的体现。这些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目前很多理念的理论基础。而近几年,我国政府已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成为一项指导方针,不断为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注入更加新鲜的东西。如今,生态文化已经融入到每个行业的生产当中。生态哲学、生态意识以及理论、道德等,在每一个领域都发挥出不同程度的价值。

2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水平

(1)室内环境设计的概念“室内环境设计”又被称作“室内设计”就是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得整个室内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要,而且在运用美学、环境学以及设计学思想的过程中,可以赋予整个室内空间最佳的视觉以及触觉享受,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2)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过程室内设计的思想起源于国外,一开始室内设计人员在美国被称作“室内装饰师”,没有受到太多人的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不断需求促进了这一行业的与时俱进。人们开始重视室内设计的细节、质量。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及生活享受考虑在室内设计当中。近几年,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制约全世界经济的发展。环保理念融入各行各业。室内设计行业也未能置身事外。通过更新设计者的理念,希望在室内设计上体现生态文化理念,进而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下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评价室内环境设计优劣的重要依据。

3研究意义

当前,以生态文化作为室内环境设计的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不断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挖掘出生态文化设计的内涵、主旨、特点以及标准,进而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居住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设计理念起源较早,它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希望将室内设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可见室内设计作为一项朝阳产业,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相适应,对于缓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4: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在分析现状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希望为室内设计行业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考。首先,相关单位应该收集各种资料,并对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以及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室内装修的材料以及生态工艺,提高整体的设计质量;其次,对比之前分析出来的相关数据,结合艺术、生态、环境、心理、社会以及绿色技术学的有关理论,完善室内设计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模式以及思想方法,其中要注意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的有效应用;最后,将得出的结论应用于真正的实践设计当中,从而归纳出效果显著的设计方案,应用于以后的实际工程当中。

篇5: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在开发新的理论以及实践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在保证人类生活舒适的基础上,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其发展方向大致如下:(1)科技型智能化发展在科学技术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室内设计的构建也会在生态文化的制约下朝着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新材料会逐渐应用到设计当中,在节约能源上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比如,特殊的变色玻璃在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光能供人们利用上发挥起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没有自然光源供应的条件下,也能保证室内正常的光照;还有一些新型的纤维合金,在载荷上相比普通的钢筋具有明显的优势,节约了钢筋的投入。总之这些新型科技化的材料,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相当重要。(2)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发展空间功能复合型多元化是指在单一空间中满足多个使用功能的设计。这类发展模式更好地体现了室内空间生态文化理念,适合当下中小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在研究用户个人生活习惯、品位以及经济水平的过程中,通过移动、旋转、折叠等技术方式,实现空间功能的快速转换,使之成为可变的多功能复合型室内空间。在结合不同设计方案、装饰风格的前提下,让很多陈设装饰品能够有效低融合在一起。比如对电视背景进行合理的打造,使整个背景具有双重的功效:转过来是电视,转过去是储物间。这样的复合型设计既节约了空间,又减少了打造储物间的材料和成本支出,将生态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3)创新型个性化发展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要素。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也要秉承这一原则,才能将生态文化自然的融入其中。尤其是在未来,创新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室内设计也不应该拖后腿。比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废弃物对室内进行装饰,仅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理念,减少这些废弃物丢弃到自然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而且会让人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的构建。

6基于室内生态文化理论的设计实践研究

本案是将废旧集装箱改造成集生活、娱乐、工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度假酒店标间室内设计。(如图1-3)将废弃的集装箱经过巧妙设计改造进行再次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成为供人住宿的移动房屋,将生态文化设计理念融入设计之中。集装箱由于空间尺度的限制,将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合理有效地安排在其中,就需要运用多功能复合空间的设计理念,通过高科技智能系统的应用,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空间功能的转化,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7结语

不管是技术的革新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室内设计领域也需要在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将生态理念融入进去。设计人员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用生态文化指导室内设计应该是一项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将促进室内设计行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设计人员一定要在充分了解生态文化下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我国的室内设计朝着科技化、智能化、多元化以及创新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晨瑶.试论生态理论下的室内设计[J].明日风尚.(09):123.

[2]邓学华.室内设计作品选,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J].2016(Z1):456-457.

[3]周媛,王榕.浅议建筑室内装修和设计的相关问题[J].美与时代城市..12.

[4]刘珍,基于生态理论下的室内设计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

[5]盛英淼.简约室内设计之初探[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541.

[6]彭媛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5(03):368-369.

[7]胡沈健,李洋,苏昱.室内设计中旧材料再利用价值研究[J].设计.2015(04):451.

篇6: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论文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应运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模式,以及同等级院校间的合作关系。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同汉族间的关系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活动能够持续推进,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幼儿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二、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教育工作要想持续推进,应在尊重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利益增加这一目标,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做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由于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如果少数民族同汉族保持一定距离,各民族间稳定性较差,那么我国的长治久安在短时间内不会实现,与此同时,还会限制我国的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也会减缓。从中能够看出,这一教育工作与我国发展战略制定、发展目标实现存在直接联系,只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适时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才能为少数民族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此外,能够实现民族文化传播这一基本目标。只有不同民族文化持包容的发展态度才能彰显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

三、有效措施

(一)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首先,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确保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教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然后,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放松幼儿紧张的学习心理,这对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铺垫性作用。最后,教师针对幼儿制定全面的评价体系,针对幼儿在校表现、课堂表现客观评价,最终实现公平教育目标。

(二)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

为了在幼儿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思想,应将少数民族优秀内容巧妙融入多元课程,进而学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知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这对幼儿认知完善、情感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应以地区文化教育现状、我国教育水平为基础,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幼儿教育思想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中能够看出,民族幼儿教育要想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不仅要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整合民族文化,这对幼儿课程开发具有资源支持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国家认同感、拓展幼儿视野。除此之外,幼师还应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将幼儿课程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进而幼儿接受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探索能力,将文化传承任务具体落实,在此期间,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也会循序渐进地培养。

(三)完善评价机制

由于本文这一教育活动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前者具有教育特殊性。主要是因为教育对象———幼儿具有年龄小、认知不完善等特点,再加上幼儿教育属于奠基性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后续教育在质量方面有直接影响。为了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差距,为了大大提升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质量,应对其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资源,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实际评价的过程中,客观实施教师评价能够促使教师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不足,进而教师能够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客观实施幼儿评价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热情,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除此之外,针对性实施校本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幼儿活动、校园建设、校园安全、办学条件、幼儿生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以往传统评价体系的创新,应用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大大提升幼师的教学水平。

(四)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

为了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机制,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开放性教育理念,即在传承我国优秀幼教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吸收发达国家幼教经验,这不仅能够迎合当前幼教需要,而且能够实现文化融合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处理好文化间的关系,由于汉族文化同少数民族文化间存在差异,因此实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时,应在了解幼儿学习现状、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游戏等内容,同时,还应引导幼儿正视民族传统文化,针对性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为幼儿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确保幼儿在体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荣誉感以及文化归属感,在此期间,幼儿能够养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对于优秀的西方文化积极借鉴,并且幼儿还能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促进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全面繁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通过坚持教育公平原则、合理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幼儿教育,这不仅能够拓展民族幼儿教育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幼儿教育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事业持续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丽霞.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尝试[J].儿童与健康,2016(05):26-27.

[2]赵元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02):68-71.

作者:刘婵娜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7:当代大学生形式与政策论文参考

当代大学生形式与政策精选论文参考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xxx思想、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xxx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它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篇8: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尊严观的论文

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尊严观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尊严教师隐喻反思

论文摘要:教师的幸福离不开对教师尊严的维护。而一些经典的教师隐喻却遮蔽了教师尊严。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从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以及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外尊严着手。

一、教师尊严缺失的现存样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师的隐喻,主要有“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1]。这些经典隐喻一方面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理想形象的期待,另一方面却使教师的尊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外在尊严的缺失。蜡烛、园丁、工程师等这些经典的教师隐喻,是社会给予教师的高标准的期待,而在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外在期待下,教师作为一个人本身的角色被弱化了。可是,实际上,教师不仅仅是“道德人”,同时也扮演着“经济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等角色,社会往往只关注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所承担的责任,而忽略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可是社会却时刻关注着教师的行为,某个教师一旦出现问题,他往往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且大家往往会把个别的现象扩大化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许多学生或是家长对教师的语言侮辱、殴打等一系列事件,都表明教师人格尊严、生命尊严的缺失。

第二,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尊严的缺失。在教师经典隐喻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形象几乎上升到了极致,古代教师以一种深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充任起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者、示范者和践行者,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力求达到圣贤的境界,成为“人皆仰之”的道德主体[2]。现代教师也往往把自己当成蜡烛、园丁、工程师,塑造了崇高的为人师表的形象,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角色,有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喜怒哀乐,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承担着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在与职业角色要求起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牺牲这些需要。

第三,教师职业外在尊严的缺失。回顾历史,教师职业自产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外在的社会功能上,不管是古代强调的“师”对于“道”的价值,还是近代“师”对于“国强、国富”的价值,还是现代“师”对于“知识传承”的价值,都是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外在表现[3]4。而教师职业的尊严也是依靠此获得的。教师经典隐喻把教师职业的这种外在价值神圣化,这首先反映了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可是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当这种过高的期待没有实现时,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另外,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被局限于一种传递性的价值,如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等,而教师对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影响,却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

第四,教师职业内在尊严的缺失。根据教师经典隐喻,教师似乎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实际的社会地位却很低,更缺乏一种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这种极大的反差让有才能的人往往并不选择做老师,而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也纷纷选择跳槽。另外,不管是蜡烛、园丁还是工程师等传统隐喻,强调的都只是教师对于社会的外在价值,并未涉及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满足[3]12。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工具价值,即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而没有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自身价值。

二、维护教师尊严的建议

维护教师尊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外在尊严。教师经典隐喻反映着教师崇高的师表形象,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为师首先是做人,然后才能成为“人师”。叶澜也曾提出:“如果只从社会角度,站在特定意识形态的立场去界定‘教师’含义的话,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满足培育社会需要类型的人的代言人、执行者,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和需要,已经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3]32可见,对教师的尊重首先应从社会对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认知开始,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是前提而不是背景。其次,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及其实现,要以满足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为前提,如基本的物质需要等。让教师在这种期待下,既能享受到基本的权利,又能有为更高价值目标奋斗的动力。而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机构,也应该认识到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教师实际的生存状态,揭露有损教师基本权利的行为,引导人们认识到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

第二,维护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尊严。传统教师隐喻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激励教师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但是这种价值追求的实现,要以教师作为一个人基本权利的维护为前提。这其中发挥着主体作用的是教师自身。教师要有自我意识,认清自己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生存权,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忽略这些权利。“蜡烛论”把教师道德伦理中的“义”和“利”两个基本范畴完全对立起来,要求教师“弃利守义”。事实上,“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行为义之基,但如果抛弃教师本人的“小利”,无论是“大利”还是“大义”都很难得到保证[4]。鉴于此,教师要懂得平衡二者的关系,在维护“小利”的前提下,追求“大义”和“大利”。也就是说,教师在追求“至善”境界的同时,首先要维护自身的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

第三,维护教师职业的外在尊严。“工程师论”、“桶论”隐喻形象是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来强调教师职业的价值。可是一方面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社会,教师的知识面不一定广于学生,以至教师职业的价值往往受到质疑。笔者认为,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需要自己去创造,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虽然已有的'法律文件早已规定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但是教师仍然无法取得与“律师”、“医生”等同样的专业地位。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转化为新的行为能力、习惯和专业生存方式,创造更多的价值[5]。而家庭、学校、社会在对教师职业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家长是教师工作的合作者,职责在于配合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保障者,职责在于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培训;社会是教师工作的监督者,职责在于督促教师工作结果的有效性,但对有效性的期望是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而不能超出教师能力范围外。如此,才能保证教师职业外在价值最大化,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第四,维护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从传统教师隐喻的内涵中可以发现,教师的价值及其获得的尊重往往是基于教师的工具价值,也就是别人从教师中得到了什么。而对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要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也就是一种自尊感。根据心理学家布朗的观点,这种自尊感有两种基本的情感感受:一种是“归属感”;一种是“掌控感”[6]。因此,教师首先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和尊重,其次希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也就是说,教师要感受到这种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关键在于自己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自己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如此,教师才能感受到其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13-14.

[2]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02.

[3]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若干教育隐喻探源[j].上海高教研究,,(9):9.

[5]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

[6][美]布朗.自我[m].陈浩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73.

篇9: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策略论文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入不足问题,投入包含硬件投入及软件投入。软件投入是指师资力量,在高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每名体育教师就会承担很多工作量,这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而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重,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方面积极性比较低;硬件投入是指体育设施,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实行了扩招的政策,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体育设施总量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平衡,最终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拓展训练

在阳光体育文化中,倡导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不提倡竞争,而在拓展训练中,为了完成项目,所有的项目参与人员要集中到一起,集思广益,想出完成项目的最佳办法。从广泛参与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运动与拓展训练是存在相同之处的.,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教学。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拓展项目,有意识的达到教学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选择教学内容实际就是选择项目,在选择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在保证合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以便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啦啦操、轮滑、网球等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素质水平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都希望通过体育教学增强自身的体质,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变得更加艰巨。在阳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的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切实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水平,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人格魅力比较高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高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和时间将会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利用校园广播、海报等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体育性质的社团,比如足球社、篮球社、健身社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在高校中形成了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十分落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因此,为了达成这两大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篇10:地域文化生成下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论文

地域文化生成下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论文

1引言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辖的瑶族聚居县,地处桂中东部大瑶山,东邻蒙山县,东北接荔浦县,西邻泉州市,西北邻鹿寨县,南部与桂平、平南县毗邻,西南与武宣县相接。县城金秀镇是山城,森林覆盖率87.3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瑶山具有丹霞地貌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规划用地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的金秀林场。金秀县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县。人口14.73万,有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11.45万,瑶族占总人口34.8%。,国家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金秀县确立了“林业立县”的方针。根据“林业立县”的精神,依托自然资源、生态与民族文化优势,拟建金秀生态博物园项目,将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划保护当地自然资源,展示独特的动植物种群;规划综合考虑园区与周边林场的关系,分析园区物种迁徙路径与周边林场物种的交流方式,留出物种迁徙与交换廊道;把握地域文化特点与场地特征,传承当地瑶族文化传统;新建筑形式反映地域特点,折射瑶族民居特点;在保护性建设的进程中完善总体风貌格局,挖掘功能潜力,充实文化内涵。

2规划范围与用地特点

规划研究范围102公顷,规划范围位于用地中小区环形公路内,约13公顷。规划用地为山沟—山坳特征。

3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

用地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小区环形公路内为公共服务区、观赏区,环形公路外布局为一般种植区、特色树木种植区和珍贵树木种植区。小区环形公路内,观赏区位于北部,公共服务区结合园区主入口位于南部。公共服务区新建筑包括园区大门、管理用房、游客服务中心、职工宿舍、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特色餐饮中心、配套宾馆。观赏区结合游客活动特点,散布休闲场所和公厕。用地交通系统依托小区环形公路,在南边衔接对外的二级公路,在西北接有林区道路。环形公路内的公共服务区与观赏区有南北两个出入口,南端为主要出入口,配有集散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用地内顺应地形布置步行系统,靠近中心冲沟的部位结合植物观赏布置走向自由的步行栈道。

4公共服务区建筑空间形态及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

金秀有“天下瑶都”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南部公共服务区的新建筑布局借鉴瑶族山地聚落形态。世代居住的大山是形成、保存和延续瑶族文化的自然基础,由此培育了居山游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依山傍水是瑶族聚落选址的特点。陈寅恪先生指出:“凡聚众据险者,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给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源之地,其具备此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聚落选址首先考虑利用地势加强防卫。古代金秀瑶族房屋常依山而建,以茅草覆顶,称为“依山结茅”。瑶族聚落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和等级秩序。聚落内道路依山就势走向灵活,房屋多顺道路和溪流旁布置;单体建筑朝向自由,无整齐排列,顺应地形不拘于正南北向。瑶族聚落中心明显,常以宗族祠堂和门楼为中心展开,与戏台、风雨桥、井、凉亭、各种庙共同形成聚落公共空间。村民活动广场由建筑、山水、步行路、树木、地形等要素包围,界面实虚结合,有硬质的,也有软质的。据此,公共服务区的新建筑体现顺应地形的特点。建筑朝向灵活,创造富于变化的空间,周边山地景观借入园内。谷底冲沟在雨时汇成溪流,规划将溪流引入公共服务区,成为景观要素。瑶族村落的村口预示聚落空间序列的展开,公共服务区南端园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宾馆共同组成“村口”的主要建筑物。前部为入口广场和停车场;内部的大瑶山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如同聚落的祠堂,作为中心,并参与围合空间序列。

5公共服务区的两种设计思路

公共服务区在规划用地南部集中布置,设计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方案。

(1)方案一为集中布置方案,借鉴瑶族聚落,体现了依山就势的灵活布置。各功能用房为独立建筑,组成两层次的空间序列,第一层次为“村口”,包括园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和配套宾馆,前面为入口广场和停车场。过了大门和服务中心进入第二层次,包括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管理用房、职工宿舍、特色餐饮中心。这些新建筑和引入的溪流、周边山水、步行道、树木、地形等围合成自由的广场空间。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是这个层次的主要建筑。过了这一层次则进入以软质界面为主的观赏区。

(2)方案二为东西向带型方案,空间序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村口”,过广场后向西进入一个步行商业街的两层次序列。职工宿舍、配套宾馆(以客栈的形式)、特色餐饮中心(以步行街旁店铺的形式),融入商业街两侧,西端为珍稀保护动物陈列馆,与对面建的戏台共同作为西端节点主要建筑。商业街和两端的广场为瑶族民俗活动提供场所。

6建筑选型

瑶族是多族源民族,建筑为适应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呈现多风格,新建筑选型参考瑶族民居,从中提取特征要素,将传统形式转译成当代形式,简化传统样式适应当代材料做法。

6.1筒子房的平面形式

新建筑的设计借鉴筒子房的平面布局。瑶族每户家庭人口不多,三五开间的房屋是瑶宅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平面构成形式:一种以单座房屋为基本单位,另外一种以天井院为基本单位。单座民居的平面是小进深的简单平面,适合依山就势建造。三开间主屋和牲口屋、杂屋、书房、披屋搭接后,削弱了平面的对称性,还有不少异型空间,再如兰溪瑶族民居在院落形体组合上不突出某一部分,构图无明确中心,顺应自然地形。金秀现存的`茶山瑶筒子房依当地环境条件选择了干栏形式,一般进深6米左右,面宽约20米。木柱支撑瓦屋顶和青砖墙,具有屋深、门多、墙高的特点。勾蓝瑶人独特的地域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出庄屋这种建筑形式。在山多田少地区,勾蓝瑶人在离村寨十多千米外的地方另辟农庄。为解决种田路远的问题,在农庄里修建第二个家——庄屋,也属筒子房的形式,由十来间独立的居住小单元串联而成,类似现在的集体宿舍。多个庄屋组成院落,只有一个庄门进出,到夜晚关闭。每到农忙时,负责耕作的男性搬到庄屋居住,留守家中的女性送衣食到庄屋,缓解了农耕劳动强度,减少了每天往返的行程。庄内的几十人白天外出劳作,到了夜晚在一起聚会。园区新建职工宿舍和配套宾馆,借鉴了庄屋的类型。

6.2一些构件细部特征

瑶族民居坡顶举架不高,所以坡顶不陡,坡顶角度普遍在10o~20o。新建筑继承缓坡顶的特点,同时为便于开天窗,并增强坡顶的表现力,采用错坡顶的形式,并在矮坡上设三角形的老虎窗以增强屋顶层次。出挑的阁楼和吊阳台是瑶族房屋的特色。茶山瑶房屋的卧室在阁楼上,大门外上方阁楼处伸出小吊脚楼,是闺女的绣房,恋人从大门旁爬上吊脚楼与姑娘谈情说爱,当地称这种恋爱方式为“爬楼”。新建筑设计在外观上多为二层房屋,上层采用出挑阁楼和吊阳台相结合的方式。花蓝瑶人从事水稻生产和山里土产加工,产生了与此种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建筑要素。为晾晒粮食和农副产品,每家每户建有晒台。晒台的位置不固定,变化较大,有的对正屋,有的在院外依地形另建。晒台以竹木支撑,台面用本地山竹铺平,用竹条整齐、平整地捆在一起。晒台下的空间可作他用,用作牛栏、猪圈,或堆放杂物。后来由于使用新材料,晒台发生了变化,有的用红砖或水泥砖砌,水泥成面,更经久耐用。园区新设计的“晒台”可以作为瞭望台和观景平台。瑶族建筑的底座部分不突出,屋身常拔地而起。但在梯田环境中,聚落好比托起于波浪之中,梯田是整个聚落的“底座”。新建筑结合平台和花坛在底部设类似梯田形式的底座。

6.3景观建筑选型

北部珍贵特色动植物观赏区的步行道系统采用对园区自然生态干扰少的仿木材料的栈道、栈桥的方式。栈道和栈桥在主要观景点扩大成平台,栈道形式也因循梯田曲线。南方山地民居常有吊脚楼这种架空房屋形式,具有地面通风防潮的作用。架空层常饲养牲畜,堆放杂物。这样处理山地建筑的基础,最少接触地基,使建筑具有轻巧的结构形式。园区新建筑的设计中体量小的建筑物采用这种形式。瑶寨在溪水上架设的桥梁,有些由巨大的桥墩、木构桥身和凉亭组成,凉亭里设有长凳,供人歇息凭眺。瑶胞做农活往返歇息,能遮风避雨,名为风雨桥或凉桥。设计风雨桥联系冲沟两侧的步行道,游人可以在此休憩观赏。形式采用吊脚楼的方式。

7结语

独特的地域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瑶族人民独特的聚居方式,考察分析由此形成的传统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式特点,是在当地进行新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

篇11:浅谈当代美术教育缺失研究论文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缺失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美术产生的,美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它体现出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为了延续美术,美术教育就产生了,美术教育传播社会知识、延续美术文化、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愿望。吴廷玉和胡凌编著的《绘画艺术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载体具有物质性,而营造的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技术性和审美创造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则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意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美术是技术性和艺术审美的融合,美术教育也必须是技术和艺术审美的融合。但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更加偏重于技术教育。而一个合格的美术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要从技术性和艺术文化性看美术作品。

1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缺失的内容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学院教育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教育逐渐朝着整个社会的方向发展,从审美教育本质上来说,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艺术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实际上的美术教育还是将技术性放在第一位,这就使得学生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偏低。具体来说,美术教育中缺失哪些内容呢?

1.1艺术思想的缺失

为什么美术教育中不能缺失艺术思想呢?这是因为美术是一门艺术,要真正掌握美术,那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美术,确立自己的艺术观念。因此,艺术院校在办学时首先必须确立自身独特的艺术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确立艺术观念。所谓艺术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艺术的独特性认知。艺术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艺术文化的丰富多彩要求人们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才能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乐趣。但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中却并没有艺术思想,许多美术院校的办学者没有明确的艺术观念,没有自己独特性的艺术主张,在教学中也是千篇 一律的以美术技术为核心。办学者没有艺术思想,导致学生也无法确立艺术观念,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文化传播功能没有凸显出来。

1.2艺术课程的缺失

一个高素质的艺术学院是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艺术的,从学院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艺术。比如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具有神圣感、仪式感,要给人以艺术欣赏性,让人看到这并不是普通形式化的仪式,而是充满艺术人文气息的仪式。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说,美术学院教师的待人接物、文明风景、师生见面会、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都应在艺术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但是,当代的艺术教育中并没有那么严密的艺术课程体系,许多艺术课程都缺失了,比如说:行为艺术、波普艺术等内容基本没有在艺术课程中体现。

1.3美术学术的缺失

简单来说,美术学术就是人们追求美术学问和知识的行为信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说:“凡学术,必须有众多之智慧者,祖祖孙孙,进行不已,循环积累而得之者也。”美术学术是对美术教育、美术历史、美术生态、美术传播、美术技术等美术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而得出的成果。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美术学术观念淡薄、学术行为肤浅、学术价值不高。美术学术的缺失使得学生的美术素养普遍偏低,学生的美术创造价值不高,这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美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1.4族群美术自信心的缺失

中国的美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从来没有断过,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近代各国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上呈现出族群美术自卑的心理,在美术教育中大力宣传中西美术接轨,将素描作为一切美术的基础,改造中国画等。族群美术自信心的缺失使得美术教育显得平淡无奇,各个美术院校都去跟风,致使美术教育没有明确的教育方针,美术教育迷迷茫茫。美术教育应有族群美术自信心,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办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美术教育,促进美术文化的传播。当然,要有族群美术自信心并不是摒弃外国美术文化,应在坚持中国美术的基础上主张美术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寻找到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方向,促进中国美术文化的繁荣。

1.5人文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美术教育中过度强调美术技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美术创造力的不足,忽视了学生美术情感和美术文化的熏陶,使得学生将美术作为一门技术而非一门艺术来学习。当代美术教育中,人文与创新精神缺失的表现有:教学中切断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人文学科与美术学科没有融合、教学方法老套等。美术教育中人文和创新精神的缺失导致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没有个性,缺乏创新。

1.6艺术评价的缺失

美术教育中,艺术评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却并不注重艺术评价,在衡量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视野狭隘、标准简单。艺术评价缺失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艺术素养低、艺术审美力低。

结束语

随着美术文化的发展,我国美术教育应清醒认识到教育中的重大缺失,清醒认识到中国美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在美术教育中,将艺术教育放在第一位,美术技术放在第二位,注重学生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我国美术文化的繁荣。

篇12:地域建筑研究论文

1、定义和类型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琳.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凌世穗.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建筑学报,.(9).

[3]蒋伯宁.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建筑与环境,.(1).

[4]王芳,等.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华中建筑,2006.(10).

【论文关键词】:地域建筑;文化;广东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建筑现状,文章对广东地域建筑进行了介绍。首先从定义入手,对其地域建筑类型进行介绍,再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平面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复兴地域建筑的观点。

篇13:建筑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成本管理作为建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着建筑企业的日常工作开展,还影响着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加强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建筑经济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措施,以期加强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了解,促进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效率的提高,推动建筑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 ;建筑经济 ;作用及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巨大革新,这给各个建筑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建筑企业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发展环境中。

然而成本管理工作的提升推动了建筑企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注重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应用正确的方式对建筑企业的经济进行管理,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促进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加强成本管理工作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这就意味着成本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建筑经济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息息相关。

它的开展不仅决定着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是否合格、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建筑工艺是否先进有效,还影响着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影响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加强。

随着绿色建筑、生态发展等建筑理念的提出,低碳经济已成为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和潮流,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了建筑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工作责任感,是推动建筑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在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时,不可避免要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上的教育与培训,以此来促进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在管理建筑项目工作人员时,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的使用,来促进工作人员上进心的提高,并结合竞争上岗、竞聘上岗的方式,让工作人员主动竞聘管理职位,从而将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与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促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另外,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的本质已从产品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转变为产品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上的竞争,而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正好能够促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较大的优势,其不仅能够促进建筑企业行业竞争力的提高,还能为建筑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成本管理内部机制的健全。

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建筑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所有重大决策的提出都是以成本核算管理得出的数据做为确立依据,可以说没有成本核算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以及重大决策的提出就没有落脚点,只能成为空谈,也无法对其进行落实。

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成本管理内部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并让成本控制范围不再局限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而是将成本计划、施工预算等环节都纳入到成本控制范围中,将成本控制贯穿在整个建筑项目施工的始终。

同时,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促进综合全面的成本管理机制的形成,因为其不仅要保证相关建筑经济制度的制定与确立,还需要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程序的完善。

二、在建筑经济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措施

1.做好制度建设,实施标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

现阶段,在建筑企业的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需要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

简单来说,制度建设的开展是实施标准化成本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而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对制度建设的补充。

因此,只有在建筑企业的经营运行中,制定好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推动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在建筑经济管理中发挥出成本管理的最大作用。

而制度建设工作的开展,应当结合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对权力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

除此之外,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还应注重成本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注重计量、价格、质量的标准化,坚持成本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以质量控制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

2.做好定额管理,实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工作。

所谓的定额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与消耗所达到的一个数量界限,其主要分为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这两种,而这两种定额往往会随着各地区行业标准和人工费用标准的不同来产生变化。

在建筑经济管理过程中,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建筑企业开展成本预算、决策分析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可以说,若没有明确的定额限制,那么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将无法进行。

因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是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保障,而精细化成本管理工作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建筑企业各个组织机构与岗位职能的细分,还能有效的将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从而更利于成本管理工作的运作,推动了建筑经济管理效果的提高。

3.加强成本控制,实施科学化的成本管理工作。

由于不同层面的管理者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这就需要在加强成本控制时,应明确好成本控制的层次。

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层次主要分为公司层成本、项目管理层成本以及作业层成本这三个层面。

其中,每一层面的员工都会对成本控制过程带来影响,但成本控制工作展开的重点应当在建筑项目的总体成本上,不能被员工个体所影响。

因此,实施科学化的成本管理工作,就需要对建筑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尽最大的可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比如:在建筑企业开发新产品中,工作人员应积极改进建筑施工的工艺技术,善于使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目的。

4.培养控制意识,实施规范化的成本管理工作。

当前,科学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已成为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

随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在建筑企业建设中的普及,做好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能实施好规范化的成本管理工作,推动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因此,我们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开展成本管理理念的教育培训,培养好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并通过合理科学的激励手段的建立,有效的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中,从而推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建筑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的作用,它的开展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保驾护航。

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做好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推动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并培养好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促进成本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推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迎静.试论加强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故事.(02).

[2]穆林.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J].门窗.2015(07).

篇14:建筑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有了迅猛地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环境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不如以前。

在这个时候,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以及对资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建设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关系着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时代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发展现状

1.1提前支付建设资金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浩大的项目,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具有很大的规模,而且所涉及到的建筑施工工期都很长,因此它所涉及到的资金和金额的数量都是很大的,面对巨大的资金问题,

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施工之前要提前支付相应的建设资金,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以及资金不足的状况,由此可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建设资金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可以直接减轻建筑企业资金压力。

1.2施工企业募集资金的能力很弱

建筑施工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工期,因此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不断注入巨额资金,从而才能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能力都很弱,

因此就难免出现施工很多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并且很难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完工,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投入使用,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了一些相关经济政策影的响,所以很难在短时间筹集到所需要的大量的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有效地管理建设资金了。

1.3资金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都会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十分落后了,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模式阻碍了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

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就是建筑企业的员工缺乏相应完善的培训,所以很多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筑资金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质量也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

建设资金管理不到位就要造成施工过程中过度浪费、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效率的严重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负担。

2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策略

2.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

2.1.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要加强对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必须控制和管理建筑成本,建筑施工成本是指在分析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之后,然后将其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示出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所产生的资金消耗,这些资金消耗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企业所需要的成本,

这些成本主要产生于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薪资等直接费用,当然除了这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有流动性的、定向性的资金,和储备资金,加强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其实就是合理控制资金,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使建筑企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管理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目的。

2.1.2建筑施工成本控制

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的成本的管理,同时还要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控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工作的检查、监督,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把握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成本。

此外,为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来支撑,因此建筑企业要在施工之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以至于在满足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篇15:全过程动态控制下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

全过程动态控制下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进度管理的限制性因素,其次基于甘特图模型探索工程进度管理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工程建设;进度管理;动态控制;甘特图

工程建设的进度管理一直被忽视,认为进度的管理只是占一小部分作用或者说是隐性的作用。在动态下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如果不重视进度的管理则会导致工期紊乱,影响工序的科学进行,进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建设。因此,进度管理应该纳入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显性地位。

1.进度管理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影响工程进度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有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由于主观能动性的缺失会造成工程进度的紊乱,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会引发工序的错位。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两方面分析工程进度管理的限制性因素,将主观因素归结为“人”的因素,将客观因素归结为“物”的因素。

1.1主观因素分析

主观因素是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分析主观制约因素从人的能动性状态进行分析,即是否有无能动性,能动性的量有多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进度管理意识缺乏。这是限制进度科学管理的首要因素,有很多施工单位都很少重视工程建设的进度管理。在进度管理不重要的.意识指导下,造成了许多进度管理匮乏现象,如没有专业人员负责工期的进度安排,在工程建设前没有仔细衡量工程进度问题,没有联系工程进度与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否认进度问题与成本问题、质量问题之间的互为转化性。(2)进度管理的能动性不足。能动性的衡量主要依据进度管理执行力的程度,进度管理执行力不足表明主观能动性动力欠缺。影响进度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执行进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会影响进度管理执行力的效果,执行进度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缺乏动态监测也会影响进度管理的数据分析,没有一套科学的进度执行管理计划和方案也会造成进度管理的不科学和不合理。

1.2客观因素分析

客观因素是与“物”相关的因素,因此也包括很多方面,如客观物质条件、客观环境等都能影响工程进度的科学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分配不足。在资金分配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工程建设是符合工程建设基本实际情况。但在资金分配中缺乏两类方面资金的投入管理,一类是质量管理,一类是进度管理。缺乏资金支持的进度管理很难实现进度的有序推进,同时,资金运用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工期计划和工期质量。(2)客观环境限制。客观环境的限制分为两个方面影响工程的进度管理,一是客观环境中工程进度管理的氛围不足影响某个局部单位进度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客观环境的极具变化,如恶劣天气也会影响施工的进度。(3)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不足。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执行效果。在施工前施工方案没有得到科学论证和实际调查分析是很难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样很可能造成在施工中不断的去调整方案执行情况,影响施工整体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2.基于甘特图理论的进度管理改进策略

建筑工程的改进策略主要是从主客观限制性因素出发来探索改进的机制和策略。有学者从进度管理的计划编制出发,分析进度管理编制计划的科学性,进度计划的评价体系。也有学者将工程进度管理以纵向时间分布划分为施工前期、施工中期和施工后期的进度管理。笔者认为这些理论研究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性,但这些理论的宏观性比较强,在具体实际情况中缺乏操作价值。因此,笔者结合甘特图模型来探讨工程建设的进度管理。

2.1甘特图介绍

甘特图(Ganttchart)又称为横道图和条状图,由20世纪著名的科学管理学家甘特发明。甘特图就是以一个简单的二维坐标为基础,横轴表示工程建设的时间,纵轴表示工程项目,由此罗列出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顺序和持续时间。通过甘特图,作业管理者能够直观的发现哪些工程建设完成,哪些工程还没有完工,又有哪些工程超期完工,哪些工程滞后计划。经过现代计算机科技的融合,甘特图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软件绘制和管理的进度执行计划方法,其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图形直观反映工期,易于理解。通过二维坐标系能清楚明了各项工程的执行情况,并能发现各项工程的持续时间。(2)项目类别少,中小型项目。甘特图的局限性在于不能适应于大型的工程项目,对于建筑工程建设来说可以利用甘特图综合管理大的工程项目的执行进度,如建筑工程中的电气工程安装的进度。(3)有专业性项目管理软件。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工程项目的甘特图可以用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来进行计算和分析,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2.2基于甘特图技术的进度管理应用

甘特图技术的运用需要具体的实例来展开,笔者结合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实例来阐释甘特图的运用。在工程建设中一般包括几大类工程项目,如工程勘探和规划设计、采购、楼基建设、装饰工程、电气工程等,将这些大类可以放置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进度管理,还可以将某一大工程项目分离出来建立另一个甘特图,如装饰工程项目里面包括,粉墙工程、装潢工程等。此外,笔者认为甘特图技术并非全能型的技术,还存在许多缺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未能显示项目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甘特图只是机械的将工程项目的进度直观展示,但并未显示出项目执行中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需要项目管理者具体实际调查才能发现。(2)不适宜大型复杂项目。甘特图适用的工程规模比较小,因此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的甘特图处理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改进甘特图技术,或者是建立多个甘特图来展示施工的进度。

2.3结合甘特图技术的进度管理改进

甘特图技术不能囊括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结合实际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要作出改进策略:(1)动态监测,调查访问。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项目管理者要动态监测,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施工的进度情况。(2)科学录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工程建设中可以建立一个施工动态体系,施工技术人员定期将施工情况录入电脑终端,通过远程技术传输给项目管理者电脑终端,项目管理者依据甘特图技术对施工人员的进度情况和施工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回路传输给技术人员。因此,这就要求技术施工人员保证录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依据实际情况而录入数据。

3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甘特图技术,依照施工具体情况,探索出科学的进度管理策略。

作者:林镇深

参考文献:

[1]孙怀玉.基于全过程动态控制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389.

[2]谢名.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J].江西建材,2015,14:271+273.

相关专题 当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