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枇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枇杷”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的转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的情况。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较而言,环境较为特殊,思想文化落后,人们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及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就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及其对策进行初探,旨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水平。

一、农村初中德育面临的困境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中学,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空口说教的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得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2.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德育之花难以绽放。在农村,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更多的人认为升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强调应试与分数,培养的学生都唯分数论英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应试观念的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客体,从心里引不起足够的重视。3.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在很多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只有老人和子女,这样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人格发育不健全,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4.信息良莠不齐,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知识面的局限,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心,而社会这个大染缸有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东西,在有意无意之间冲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诸如攀比讲排场、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让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中小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二、农村初中德育对策探讨

1.更新德育观念,强化德育地位。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依靠教师的群体力量,抓学科渗透,寓德于教。其次,建立一支有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德育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保证学校德育工作不偏离方向。再次,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围绕德育目标开展工作,把班级建成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集体。最后,发挥团、队、学生会在德育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2.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

(1)德育工作学校不能跳“独舞”。事实上,家庭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优势。但是不难发现,农村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较多)依然很薄弱。家长的文化素质低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很大原因,但是还有些家长并未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课堂”,这些家长将育德的职责全部推给了学校。为此,学校应加强“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沟通与家长达成对德育工作的一致观点,让家长明白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怎样去开展家庭教育。

(2)抓好社区初中生德育建设。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老师和学校会经常忽略农村社区对初中生德育的影响。所谓的农村社区可以泛指学校所在的.街道、村、乡镇。学校可让乡镇、派出所、周边的村委会支持和配合学校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初步实现了学校德育社会化。

3.创新德育的方式。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德育理念陈旧,教学设施落后,德育工作中如果教师长期采用一成不变的说教式的“教”,学生灌输式的“学”,这很容易引发学生听觉、视觉疲倦,甚至引发抵触情绪,因此,改善单调空洞的教学方式,在各种渠道中强化“德育”渗透,势必增加德育的成效,促进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德育结果,而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是他们态度行为改变的基础。因此,发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尤为重要。其次,学校可通过提供各种平台,如开办心理学讲座、组织看一些教育类电影,组建各式活动小组,通过提供各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进而让学生受到熏陶。

篇2: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一、德育工作对于初中教育的意义

1.确保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的正确教育。正确把握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政治方向,积极贯彻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德育内容。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教育培养,树立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品德。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塑造品德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德育工作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缺乏硬性的指标和监督措施。学校内真正对德育教育的关心不是很充足,难以构成影响,学校把精力主要放在学生升学的智育工作,忽视了德育的工作,没有意识到德育工作对于初中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学校存在完全不关注德育教育的情况。

2.德育教育工作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初中德育工作对于学校其他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德育工作想起做什么就做什么,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缺乏有机的联系;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漠视,也是造成德育工作艰难前行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

3.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初中生拥有很强的求知欲,思想活跃,能够快速吸收所学的知识。但是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课本上,没有联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学生拥有较多自我的想法,对于学校的品德教育表现出拒绝的态度,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加强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德育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应该给予初中生更多的关怀,为初中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初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该打破“关门办学”的教育模式,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履行好各自的责任,为学生成长和品德教育创建良好的环境。家庭对于初中生的道德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初中是孩子心智、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负有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父母应该在日常多向孩子讲解一些积极的、健康的东西,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重视家庭教育。

2.加强小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初中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小区里度过,小区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小区管理委员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小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的管理力度。校园环境只是社会环境的很小一部分,学校周边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琳琅满目的娱乐场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禁得住诱惑。另外,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非常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加强,家庭的监管力度需要提升,社会环境的整饬力度需要加大,让这些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统统被扼杀掉。

4.为学生“自我教育”创造一定的条件。社会应该积极贯彻“八荣八耻”的思想道德宣传,学校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在其品德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外部力量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让学生自己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反省自己行为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源头上解决德育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措施。加强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摆脱目前初中德育工作遇到的困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3:浅议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浅议当前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一向重视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然而,德育教育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当前初中德育教育普遍存在远离生活的倾向,具有封闭性和灌输性.基于这一现实,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初中德育工作的作用,继而分析了我国初中德育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作 者:程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莲花中学,广东,深圳,518035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41 关键词:初中德育   问题   对策  

篇4:本科毕业实习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本科毕业实习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面出发,分析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提出应用型高校毕业实习困境的路径,即大力开拓专业实习基地,提升基地功能的最大化,积极回应实习单位意见反馈,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分散实习管理,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开展实习跟踪管理。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实习

毕业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但目前,多数本科高校学生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与期望的实习效果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就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现状及困境展开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一批高职高专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在专升本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本科生仍按照高职生原有的实习模式进行实践,导致实习质量不高;每年需安排实习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管理和接纳学生实习的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现有的实习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现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实习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实习单位方面

合适的实习单位是解决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实习困难的前提条件。目前,各种性质的单位很多,但适合专业实习又愿意接纳学生的单位却十分有限,虽然部分单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但在实习方面存在疏于管理的现象。高校为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和连续性,也在不断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积极与一些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期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能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是,与实习基地签订协议后,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实习基地建设未能引起学校和企业的足够重视,忽视了实习基地在毕业生就业、教学反馈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

(二)学校方面

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在该环节中,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转化到实践中。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包含毕业实习的内容,但实习工作未真正纳入教学管理,常常与就业混为一谈,即使纳入教学管理,也存在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缺乏具体的实习计划、实习内容随机性大,最终使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找单位盖章、签字,拼凑实习作业,没有经历真正的实习,加上学校缺乏检查力度,考评体系不完善等,学生毕业实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三)学生方面

首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时,会有明确的目标,会认识到实习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是检验、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但还有部分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习单位“走过场”,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犹豫不决,错过了许多锻炼机会。最后,部分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实习过程中迟到早退,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调换实习单位,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也给以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联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用型高校毕业实习困境解决路径探讨——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

(一)大力开拓专业实习基地,实现基地功能最大化

安徽三联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截至,学校已在合肥市内及周边建有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菱洗衣机有限公司、合肥万宝压缩机股份公司等30余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并注意基地功能多样化,逐渐使实习基地转化为就业基地,人才质量检测基地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的基地。仅20,安徽三联学院就向这些基地集中输送工科类实习学生467余人次,就业人数达87人。在实习基地的开拓中,学校还十分关注专业对口度,一方面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为他们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回应实习单位意见反馈,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互信互利,双方在毕业生实习观念、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培养及实习期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在年校企合作冠名班中,学校根据企业实际要求,对部分应用型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修订,如电子电气工程、艺术设计、网络工程等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增加或删减,以使其更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要。在实习反馈中,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安徽三联学院实习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紧跟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也将继续和企业保持稳定的'联系,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分散实习管理,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部分专业存在特殊性,很难有一家单位能同时安排大批学生集中实习,因此,分散实习也是高校学生实习的一种必要模式。学校支持学生结合自己专业、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或教师协助联系、确定合适的实习单位。该模式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实习灵活性强。如学校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外语类等专业,集中实习难以推行,因此,学校采取推荐实习的方式,为部分学生推荐实习单位,大多数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将集中式实习改为分散式实习。为强化分散实习过程监控和实习质量管理,探索出以下管理方式:首先,制定严格的分散实习审批手续,二级学院、教务处及学校要加大审查力度,通过核实实习单位与专业实习的匹配度、实习单位是否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等,把好第一关;在实习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从联系实习单位、实习过程、安全保障到实习后的考核,层层把关,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习记录。其次,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与学生经常保持联系,学校或各学院进行不定期巡查。最后,为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使学生安全返校,要求学生办好相关手续。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监管,保证分散实习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效果。

(四)开展实习跟踪管理

学校根据相关实习基地协议,把集中实习的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后,加强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共同做好学生实习跟踪管理,协调好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的三者关系。为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以对学生展开实习情况跟踪调查。2015年,安徽三联学院对全校八个学院2015届本科18个专业共1851名学生的实习进行了跟踪抽查。在调查中,通过问卷形式,再配合对实习基地的调查、询问等方式,对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及对教学过程意见等做了调研,为后期推进实习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结语

目前,应用型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教学工作的软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实习”状态。学校虽然制定了实习计划,并提出实习要求,但出现学生为“实习”而实习、或为修完相应学分而实习、甚至为逃避实习弄虚作假等现象。为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习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实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长海.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你的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5):27-28.

[2]薛峰.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民办本科高校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145-146.

[3]王蕊,陆璐.工科专业大学生实习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72.

篇5: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社会建设比较薄弱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绿化覆盖程度较低,道路的交通相当不方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区的环境都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旅游景点中垃圾及污水的处理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没有对旅游景点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考虑到长期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滞后,如管理权限方面,没有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有的景区的管理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从而出现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这样在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对旅游景区的有效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1)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产品过于相似,无法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及与众不同的印象,此外,某些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功能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使某些处于劣势的旅游产品的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过度模仿的影响,旅游产品丧失原有的优势,此外,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1)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大多数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各旅游景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时,都是为了对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对于游客的利益,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许多旅游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这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2)旅游管理法规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都是把环境及景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则缺乏合理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法规会对危险性景点的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产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及消费过程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及地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而如果能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拓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项目的开发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以使相关资金能够合理地应用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建设中。这就要求各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旅游项目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影响力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旅游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此外,还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以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可使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得到一定提高,进而可使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2)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会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开发及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项目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和餐饮、商品销售、住宿以及交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应对示范效应好、投入产出低、拉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这样能使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能使旅游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从而可使旅游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明确行政主体,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1)为了使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明确,这样才能使管理机构在旅游管理工作中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才能使旅游产业的有效运营得到一定保证,进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2)从某个角度而言,每个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都是多层面的,从第一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从第二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经营性的资产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对经营性资产及国有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可把之转让给企业,使之形成完全产权关系,或者也可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对其经营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市场化经营。需注意的是,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分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其管理出现政企不分的情况,从而才能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

(1)完善旅游管理的的相关条例及法律法规,对旅游产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如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中,除了要对景点、环境进行保护,还应加强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这样才能使游客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景点的游玩中,从而才能促进具有一定危险性景点的开发,进而才能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结合当地景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以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保障,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对其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各劳务及产品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分类,此外,还应对景点中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整合,以使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应对旅游计划及投资加强管理,有效避免景点的开发出现盲目性及重复性,以使各景点的开发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有效防止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四)对旅游产业的管理加强监督

(1)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其质量加强监督与管理。因此,旅游产业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展开相关工作,还应以广大游客为主体建立相应的游客评价体系,以使游客通过此评价体系对旅游服务作出评价,这样旅游管理部门就可通过游客的评价及建议来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2)通过科学而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对旅游行政加强监督。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为了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行政管理措施,如可通过强制性行政措施、行政处分以及行政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旅游产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需注意的是,采取行政手段时,必须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使行政手段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这样还能使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可使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五)提高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旅游产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其日常管理中,如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应结合景区的情况引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景区网络平台,以对各旅游景点进行网络营销。此外,还可和各银行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使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更好完善。另一方面,还可和各宾馆、酒店之间建立起相关的网络共享平台,以使游客在宾馆或酒店中就能对各景区及景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联网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以使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得到一定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其发展空间是非常宽广的,因此,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有效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旅游业管理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以此为旅游管理提供参考。

篇6: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笔者将通过对当前大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泛行政化”的情况展开研究和分析,在对大学发展特点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分析大学管理中“泛行政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特征,从而更好的阐述该种表现形式存在对大学管理体制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推进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方式,希望对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困境;解决对策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泛行政化”体制的影响,如果不及时将这种体制约束进行去除和改变,那么大学的发展本质就将被行政权力所制约,在那种情况下,大学也将不再是传统的学术圣地,而是将面临着被官场腐蚀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去行政化道路上的任重而道远,以追求学术发展和进步管理模式下的高校要想将行政化进行去除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用系统性的思维对工作方向进行掌握,从而良好的对改革措施进行配套管理和运用,积极的向着改革的方向进行发展[1]。因此在对各项措施进行应用和落实以前,首先需要对“泛行政化”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掌握其危害,最终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大学中的“泛行政化”形成并不是一项偶然的因素,而是存在着较多因素的影响,通过笔者对形成原因的研究,确定“泛行政化”形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下几点:

(一)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原因从我国历史发展的惯性上来说,“泛行政化”也是我国长期存在君王集权制的影响和延续,在秦王朝建立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始终采用的都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产生也出现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的原则则是由于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重,所以也为“泛行政化”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

(二)现行体制出现僵化的趋势

制度问题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大学“泛行政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行政体制、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现实。首先行政体制反映出我国大学管理体制和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采用科层制。其次高校管理体制出现集权化的现象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集权制度的高校管理体制,将大学更明确的定位成国家公共事业单位,明确大学需要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创办,由政府进行管理。

二、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解决对策

(一)用服务型的政府提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作为发展契机,全面加强和推进服务型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应该将权利进行下放,全面提高高校自主办学意识,倡导“服务行政”的科学管理理念。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教育管理体制中逐步摆脱掌控者的角色,减少对高校学术权利的管控,保证在国家财政资金拨款、对资金正确使用和学生补助补贴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进行努力,从而推动由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向政府服务监督模式进行转变[3]。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大学法人地位的确立,实行法人化治理的工作模式,逐渐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

(二)用“教授治校”的原则对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对当前大学校长的调任制度进行改变,进一步降低大学校长调换的比例,尽可能减少上级“空降”的任命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联系学校实际发展状况,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对大学校长进行选拔。在校长上任前需要对其负责的学校进行了解,避免由于校长换届对学校发展造成影响[4]。其次将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取消,其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配合国家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进行,适当的和其他改革方案进行配套开展。最后应该适当的将大学校长任职时间和退休时间进行延长,这项工作可适当参考世界上其他有名的大学,将大学校长的任期适当延长,并根据校长的.实际情况将退休年龄进行推迟。

(三)加强高等教育立法工作的开展,维护大学独立自主发展

要想对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利进行维护就需要借助法制的保障。首先,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从而明确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政府从高校的直接管理体制下进行抽离,但不代表政府对高校没有其他的工作义务,而是向高校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指导和资金保证,保证创造性工作由大学自身来完成[5]。其次,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政府对高校管理的方式的确定,并且将这种管理方式集中在经济调控和法律调控的两个方面,从而减少政府的行政控制。当前,要想对大学“去行政化”进行改革要靠政府和高校所采用行政方式来加强,只有在法律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将这项工作更好的进行,通过加强先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工作才能更好的推动。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大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坚持在大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前提下进行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文化进行传承将知识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将“泛行政化”管理方式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在当前“去行政化”改革工作中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经验,但是在高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快改革的脚步,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对这项工作进行探索,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采用更科学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宇.大学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33(3):99-102.

[2]戴志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措施探析[J].环球市场,2016,52(29):38.

[3]贺海双.论现代大学章程建设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D].东北大学,,36(2):125-126.

[4]王琳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法探析[J].现代商业,2016,44(36):89-90.

[5]张骅,侯小龙,吴丽娟,等.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模式浅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C].//第34届全国农业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协作组会议论文集,,27(5):145-146.

篇7: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面临诚信危机,这与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有关,也受社会经济、政治、法制、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有会计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会计道德立法进程,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增强会计工作透明度,提高行业信誉.

作 者:李万仓 杨德岭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刊 名:许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2(6) 分类号:B822.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困境   会计信息   对策  

篇8: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阅读名著,是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升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初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方式和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困境与对策

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阅读教学效率较低,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和意愿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让学生吸取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下面,笔者对当前初中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困境

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1.重视程度不足,阅读量不够。意识是思想的先导。人们只有在意识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当前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这样的状况,即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毕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名著阅读并没有成为考试的重点,课文对文学名著的收录只是一些章节和片段,无论是量还是度,都是不够的。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变得无足轻重,部分教师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而只是以课本的文本阅读教学为主。

2.阅读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阅读是为了扩充视野,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的素养。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也是如此,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和文学素养。但是,前提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必须透彻,必须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必须能够吸取其中的文学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否则阅读就不会起到任何效果。同时,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上,初中生也必须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个人经验的建构,这样才能够将人类的文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解决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时,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

1.教师转变角色,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我们知道,初中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教师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毕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但是,如前所述,文学名著阅读是必须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即不应该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而这样的方式应该是要常态化的,不是一两次课后作业能完成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如: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同时,将文学名著的阅读和作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以此加强学生日常对文学名著的阅读量。

2.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我们教师教学要关注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避免阅读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机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英雄好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是否符合“正义”的化身的标准。学生在认可梁山好汉的造反精神的同时,也要反思他们也有滥杀无辜,甚至吃人肉这样野蛮的行径。这些理解都需要学生个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盛赞英雄”,这不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小说人物和社会背景。

三、结束语

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5月.

2.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5月.

3.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9月.

篇9:初中地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1.作为边缘学科,地理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地理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3.教学方式陈旧。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以为只是简单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掌握得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二、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等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3.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也是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基。所以,初中的地理教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克服,完善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篇10:课堂教学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诸多教学目标,如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等,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阻碍,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致使课堂教学出现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篇11:课堂教学困境及对策论文

1前言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着诸多教学困境,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解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困境至关重要,教师应分析存在教学困境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分析

2.1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主要以物质奖励或者是口头表扬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例如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会给学生一张漂亮的贴纸或者是表扬学生等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这种行为,表面看来,学生举手发言,积极性较高,但实际上,学生是为了表扬而回答,并未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从而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

2.2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对话,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但目前在开展英语对话中存在一个问题,对话的形式单一重复,学生反复练习一种对话模式。例如,教师会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英语对话,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句式,what’syourname?mynameisXX.what’syourfavoritesubject?myfavoritesubjectisEnglish.此种英语对话较简单,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也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此种对话形式是固定的、形式化的,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英语思维的发展,致使对话缺乏意义,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3学生缺乏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课程安排与初中相比还是较少,课程内容多,但是课时安排少,致使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将教学内容安排得较为紧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需要提问的时候,往往以偏概全,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学习,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照顾到了少数英语基础好的人,不仅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意义不大,还使班级教学效果两极化严重。

3解决小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对策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比赛,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成就感,得到心理的满足,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以学习水果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接力赛,将学生分为六小组,每位学生都抽取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水果单词,如apple、orange、bananas等单词,第一位学生说出单词读音后,第二名学生才能继续跑步接力,教师进行计时,看哪个小组的速度最快,哪个小组单词读音准确的最多,并以此排出名次,激励学生进步,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英语知识,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3.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感受到英语学习乐趣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教师需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天气时,教师提问How'stheweathertoday?(今天天气怎么样)然后教师做一些动作,要求学生根据动作回答天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自己运用英语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3.3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帮助,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英语能力,并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英语语言运用灵活性差,过于形式化,课堂教学参与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因此提出解决教学困境的对策至关重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等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使学生产生良好英语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穆新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13(11):154-155.

[2]刘东.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15(1):142-143.

[3]吴俊英.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5):22-23.

[4]丁宁.小学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湖南教育(中),,15(12):139-140.

篇12: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县域;循环经济;困境;对策

毋庸置疑,县域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摆在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缺乏特色。

在全国各县的循环经济建设规划中,规划的发展领域、产业设计、政策制定等方面几乎相似,没有紧密结合各县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探寻出能体现各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点企业也仅局限在生产领域。笔者认为,我国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主导产业定位及产业布局等差异较大,发展循环经济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2、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障机制不到位。

第一,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没有完善。以清洁生产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尚处于研究、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

第二,综合监督机制没有形成。我国有的县已开始建生态县,而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综合监督机制。

第三,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切实改变当前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

第四,市场化运作模式没有成熟。建设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应该市场的推动,而当前尚处于政府推动阶段。

第五,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和人大监督的范围。

3、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没有建立。

信息畅通是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而我国在发展县域循环经济过程中却存在着众多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比方说公众与政府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对称、主管部门与污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循环型企业与污染企业对废弃物内在信息的把握不对称、循环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对循环型技术的要求不对称等,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平台,这些不对称现象无法彻底得到解决,这些情况当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构建县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政策框架体系。

发展县域循环经济需要法律、政策措施的引导与扶持。在循环经济尚处于边探索边发展的阶段,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县域内可调配的资源有限,更加需要在政府扶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循环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流。

第一,加大引导力度,把循环经济纳入县城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各级党政干部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环境的倾向,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各级政府与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开发应用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不断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等资源浪费严重和高污染的产业,使县域经济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增长方式。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所以,县委、县政府必须结合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立足于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要在投资、税收、土地、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向循环经济倾斜,为循环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必须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与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五,加大试点力度,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循环经济总体上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各地必须根据本区域的产业特点,重点选择一些企业、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以创建一批具有强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不断积累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2、构建县域循环经济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下的经济,没有先进循环型技术的支撑,循环产业链就不完整,就很难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创新循环型技术。

第一,建立专家人才库,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县域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适合各县县情的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电子废弃物及报废汽车的回收处理技术等循环型关键技术。

第二,把县域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纳入县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划拨专门的研究经费,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

第三,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优势,进行对口合作交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型技术。

第四,围绕现有的产业布局,运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构建循环产业链。

第五,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与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

当前,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信息缺乏透明度与适时性,不利于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篇13:农机推广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有效对策论文

农机推广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及有效对策论文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使农机推广内容越来越丰富,体系越来越多元化。 农机推广本身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完成的项目, 不仅要有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 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推广体系。 然而, 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大前提下, 农机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这对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1 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推广机制存在一些漏洞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无疑是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对社会 GDP 增长的过度追求,使其在更加关注二、三产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轻视农业这一根本性的基础产业,产业扶持力度上也远低于二、三产业。 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 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农业生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长期无法改善。 我国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机推广的主要机构是农机管理局,其部门设置相对单一,人员结构和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先天的不足, 导致农机推广机制存在严重漏洞。 甚至,部分农村地区对国家农业政策及各项目指导意见、精神都没能落实,严重者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的发放都不到位,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1.2 农机推广经费欠缺

农机推广涉及较多的经费使用,如下乡、示范、使用补偿等等。 而我国基层的农机推广站在经费的申请上往往得不到重视,经费下拨较少,对于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容易出现 “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使得农机推广工作无法持续进行。 农机推广站得不到足够的经费,就不能深层次的对农机进行推广, 也就无法将新技术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减少。

1.3 农机推广手段单一

目前的农机推广主要模式是申请经费,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引进新型农机, 新农机直接销售,售后服务带动新技术的应用。 这种推广模式在以前完全可以实现农机推广的目的。 而现阶段,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改善,再用这种农机推广模式已经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些农户甚至自行去外地引进新农机, 虽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但仍乐此不疲。 可见,农机推广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农机推广模式和策略,加快农机推广步伐,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4 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分田到户,相对较为分散,农民种植更加自由,生产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然而农村政府指导性工作,不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农机推广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加之农作物种植的种类众多,成熟期不同,分布广泛,难以做到统一耕种,所以无法实现统一的生产管理,也会给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2 建议

2.1 建设完善的农机推广工作体系

在原有推广观念下建立起来的农机推广机构作用逐渐减弱的今天, 我们需要在新的理念下建立起适应发展、促进推广工作的新机构。 但是, 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或相对较少有农业机械推广试验基地、 农业机械学校和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相类似的机构。 在没有试验基地(相关推广机构)的情况下,很多推广工作都是靠着农机推广人员走村串户、 利用简单的传媒工具(例如发放宣传单、宣传品、幻灯片演示、播放科普视频等)来进行讲解和传播,收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因此有必要借助依靠专业的农机推广机构,抓好推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注重宣传、培训相结合,让农民能听懂、能接受、会使用,真正做到农机推广深入并扎根农村。 同时, 通过利用这些基地的不同经营主体运用农业机械, 引导农民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发展规模和集约经营,探索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

2.2 农机推广经费自主化

所谓的自主化, 是指农机推广不局限于向国家申请推广基金, 更重要的是看到新型农机的市场化。 从市场运作角度,进行推广资金的投放、回拢,最终实现自主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基层部门的改革后, 乡镇的农机站已不复存在已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多元工作体系,为此,农机推广站已经失去了其固有的地位。 此时, 县农机站必须从市场角度出发,把握发展机遇,对新型农机做好调研,大胆走市场路线, 将自主资金和国家推广资金集合起来,进行新型机具的引进、推广,从而既实现农机的有效推广,又扩大了农机站的自主资金,为后续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2.3 农机推广手段实现多样化

农机推广手段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多样化的推广手段, 才能较快、适时的将新型农机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从整体上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因此,县农机推广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推广手段的综合运用,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达到双赢的效果。

2.3.1 更新传统推广模式。 传统推广模式的主动性较差,尽乎于等客上门。 所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机站需要将推广人员推出,搞“上山下乡”活动,既能摸清农户对农机的渴求度,又能把握市场方向, 并能够将新技术引领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水平。

2.3.2 示范带头模式。 新型农机推广离不开示范作用,说的再好听也没有实践来的强硬。 推广人员可以成立项目合作组, 对所需推广的农机及相关技术进行设点示范, 以点带面进行辐射推广,从实践上说明农机的优点,加强可信度,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工作。

2.3.3 联合模式。 即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推广。农机具由企业提供, 技术服务由农机推广站提供,并负责回款。 农机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农业, 而这种联合推广模式既解决了农民对农机的可信度问题, 又为农民对新农机故障的维护提供了保障, 给农业生产带来便利。 同时,还能将问题通过农机推广站进行迅速反馈,对技术更新起到重要作用。

2.4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农机推广的基础,是农机推广的持续动力。 要坚持“效益为先,民办公助,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培植新型服务组织、改革和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 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开展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 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等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 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阶段, 我国农机的推广工作固然有一定的障碍, 但农机推广站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自身的固有问题,进行自省、自理、自清,突破局限,抓住机遇,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高效农业、清洁农业、绿色农业做出应有的努力。

篇14: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更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对教学方法、内容以及目标的创新要求与意义做出了阐述,为综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践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早在2003 年初,我国就开始融合教学改革思想,但截止到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有待健全,下面笔者将详细阐述。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有待健全

人才的和谐培养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此,为了进一步践行新课改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以改进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为切入点,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地方的师资配备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在这种差异化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下,教学体制面临着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问题,这不利于新课改内容的全面贯彻。具体体现在,在同一城市,不健全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下,重点学校的有效教学资源分配明显较多等。

2. 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落实需要依托于科学的新思维,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部分任务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只是一味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理论,难以承担教师的职责,因此,阻碍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再加之,在不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讲解将脱离实际,这就使初中生逻辑思维与灵活运用已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与新课改内容背道而驰。

二、走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1. 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

教师充当的.“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该过程的前提则是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各中学要高度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强化,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期组织数学教学进行培训学习的方式,使任课教师不断学习新课改内容,继而提升自我。在此过程中,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每个培训学习、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传播,从而生成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并平衡课程教学体制在各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最终实现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的目的。

2. 充分了解新课改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对新课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的基础。只有任课教师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够凸显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尽可能的整合,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一,在“代数式”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围绕着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即一斤苹果单价为a 元,那么3 斤苹果的总价格为3a。通过这种代数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二,在“视图”一课的讲解中,笔者基于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对事物的立体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首先,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对多种实物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进行对其不同视图的形状进行观察;最后,验收实践结果。通过这种深度整合实际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源于对新课改内容的充分认识,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锻炼其数学实践探索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中学生的和谐、持续、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帮助学生不断地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其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深化。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不断健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体制,革新课程教学理念,调动初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相关专题 困境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