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综述论文

小野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野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综述论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综述论文

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综述论文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三化”的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也出现了在空间上相分离的新情况,设在城市依托城市资源优势的“农业总部”与仍设在农区依托农业生产要素和环境条件的“生产基地”的总部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其产生与发展,为解决我国脱胎于城乡二元结构布局下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特别是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垦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处于城市郊区饱受资源约束的垦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总部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事实上,“总部农业”是在“总部经济”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模式上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现代化条件下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从而美国、日本及欧洲许多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建设以跨地区企业和跨国公司为特征的总部经济,以适应竞争的需要。总部农业发展模式是总部经济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创造性运用。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开始利用总部经济理念思考农业的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问题,提出了诸如“总部型农业”、“农业总部经济”、“农业总部”、“农业总部大楼”等概念,对总部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所谓总部农业,是指某区域特别是某城市由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涉农企业将总部设在该区域或者该城市,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农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或者通俗地说,总部农业是指通过涉农企业(公司)设在某区域或城市的总部,指挥它分布在各地的子公司、控股公司、加工工厂、农产品销售部(批发部、办事处)、其他相关机构和生产基地,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并通过产业链和市场链扩展自己发展空间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简言之,总部农业是在农业的市场资源与生产资源相分离的情况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可使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和农区的劳动力与土地、水利、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践中,许多涉农企业把集团总部、行政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设在城市,在农区建基地、办工厂、设窗口,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资本外移、产业外移、产品外移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证明,总部农业具有空间分离性、内联紧密性、经营规模性、产业延展性、区域辐射性、经营共赢性等特征。事实上,设在城市的总部和设在农区的生产基地就是总部农业空间分离性的具体体现;对于一个涉农企业来说,发展总部农业必然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发展总部农业往往得不偿失,这就是总部农业的经营规模性;总部农业在企业内部的空间分离,并没有隔断“总部”与“生产基地”的密切联系,这实际上就是总部农业在企业内部的连接紧密性,即内联紧密性的具体体现;总部农业往往依托设在城市的总部,敏锐获得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有效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延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是总部农业产业延展性的优势之所在;总部农业的空间分离式发展,实际上增加了其区域覆盖范围,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区域辐射性;总部农业无论对于涉农企业本身,还是总部所在地,抑或是生产基地所在地,都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农业经营模式,这就是其经营的共赢性。

二、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必要性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布祖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在屯垦戍边、民族团结、安置就业、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农垦高举现代农业的大旗,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装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棉、胶、乳、糖、种等主要产业的优势及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引领示范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农垦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我封闭性特点突出。源于垦荒或为垦荒服务的农垦企业,大多数初创于祖国的边陲、荒漠与滩涂之中,造成农垦人信息闭塞;加上艰苦年代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体制,久而久之,使农垦自成系统,自我封闭,造成垦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二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垦形成了“企业办政府”、“企业办社会”的体制。政企不分、社企不分,企业负担沉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农垦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制约了农垦生产力充分发展。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创建之初,农垦以国营农场为主体,以全民所有制农业为支柱。改革开放以后,农垦人认识到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由于人才、资金、技术、观念及地理位置偏僻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一些垦区的产业链条较短及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经济增长主要靠外延的扩张,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后的市场竞争。四是发展坏境艰苦,缺乏对优秀的人才吸引力。传统体制下,农垦事业的发展一直沿袭“重生产轻生活”、“重积累轻消费”的指导思想与模式。虽然近年来垦区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上,垦区与城市的差距仍很明显,甚至个别垦区的农场还赶不上当地农村。这使农垦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进而使农垦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这对未来农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农垦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农垦科学发展,是未来农垦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农垦系统应该利用总部农业的发展理念,把一些大型农垦企业的总部建设在具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的城市,以形成把垦区所缺乏的城市优势资源源源不断导入垦区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农垦现代农业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的简称。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W是内部因素分析,O、T是外部因素分析。它是对企业内外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一种分析方法。对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内外在条件进行SWOT分析,目的是为农垦发展总部农业提供战略指导。

⒈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优势分析。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优势,首先是相当一部分大城市的农垦企业由于受发展空间和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等条件制约而形成了作为农业企业总部来培育和建设的`实力和条件,如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农垦集团总公司等,其很容易被培育为农业总部,或已具备农业总部发展雏形;其次是垦区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具备了在具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的大城市建设总部的愿望和条件;再者是我国绝大部分垦区的农业生产在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走在了前面,适合作为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建设,如黑龙江垦区、新疆兵团、广东垦区、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等,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等方式作为一些农业总部的生产基地来建设。

⒉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劣势分析。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劣势,首先是由于地处边远、信息不灵,加上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民所有制农业”的长期影响,思想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其次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垦区农业的生产经营,适合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且管理层级多,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效率;再者是一些大垦区距离中心城市遥远,如果其间建设总部农业体制,必然会使管理、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⒊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机遇分析。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机遇,首先是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和促进有利于我国农业提档升级的有效资源投向农业,而建设总部农业实际上就相当于建起一个把城市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资源源源不断导入垦区农业的“管道”;其次是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具体落实的新阶段,城乡一体化不仅要使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而且还要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相互融合,而总部农业是城市与农村相融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再者是一大批特大型城市以至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都提出了在本市建设企业总部基地的发展战略,而且提供优惠政策进行招商,这为垦区的农业总部进入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⒋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威胁分析。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主要威胁,首先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比较效益差,而且许多免税免费政策对企业有利,但往往对企业总部所在地的税费收入不利,因而其他行业的企业总部会对农业企业总部的入驻产生威胁;其次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成本会对农垦农业作为总部农业的生产基地产生威胁。综上所述,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而且许多不利条件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转化为有利条件的,如生产经营成本可以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和扩大经营规模等予以消化;比较效益差,通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化经营予以克服等等。总之,农垦发展总部农业大有可为。

四、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思路与措施

1.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思路。农垦发展总部农业,改善农业的要素投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思路逐步推进:一是对于大城市有条件的农垦企业,鼓励其整合垦区的农场、分场及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使之成为更具实力的农垦农业企业总部;二是鼓励和引导垦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具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的城市建设总部,进一步带动一批农垦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鼓励农垦系统的小农场、小加工与流通企业,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加盟到垦区以外的总部农业体系之中,以“借船出海”,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总之,要积极探索创新,务求实效,使农垦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农垦发展总部农业的措施。农垦发展总部农业,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切要从服从、服务于农垦现代农业的提档升级出发,以增强农垦的发展后劲;二是要在产业发展领域使行政管理体制服从经济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三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确保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使总部农业的有关各方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总部农业的高效发展;四是政府对农垦农业的扶持政策要突破行业和行政区域的限制,要顺着总部农业的体系进行延伸,对企业不对行业或地域,不要因企业在发展总部农业的过程中因空间上的分离而不给予扶持。

篇2:Web4D虚拟农业发展综述论文

Web4D虚拟农业发展综述论文

1虚拟农业的相关概念

1.1实景贴图

模型看着像照片,其实模型表面贴图确实是照片,是用高分辨率影像设备拍摄的,次序是:建好模型→实景原型拍照→模型贴图。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照片贴图是二维平面图,但在建模环境中进行贴图时,二维贴图会根据三维模型的表面形状而附着在模型上,产生逼真的3D效果,这种效果是4D虚拟引擎的渲染引擎实现的。

1.2对象、属性、方法、事件

在大规模农业建模中,涉及到很多农业事物,包括:场景、农田、树木、花、草、作物、牲畜、农机、沟渠等,单个事物就是一个对象,具有相应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在建模环境中,模型由巨量的点、线、面组成,而这些点、线、面在空间是有相对应坐标数值的,该模型是可操控的,模型中相应信息的显示、计算是没有问题的。

1.3被动模型与主动模型

被动模型是应用模型库所提供的对象生成的,只能部分反映或不反映现实真实情况,而主动模型则是根据实地勘测真实场景应需制作的。在农业科研中,需要的是主动模型,真实再现实地情况,模型能够真实反映现实,对推理、决策等具有更好的支持作用。

1.4Web交互中的实时性

在B/S结构中,网络直接传输大量图像信息的做法已经被摒弃,这样做会导致不连贯、严重的滞后、卡屏等情况。现在的网络交互采用了B/C/S的方式,客户端需要事先下载庞大的应用软件,进行安装,软件会应需随时发布更新补丁,网络交互的仅仅是相应图像、模型的文本编号信息,模型的运行都在本地进行。

1.5航拍即时建模

要使用到航拍飞机、3D数字化仪、3D数码相机、3D摄像机等硬件设备。3D数字化仪发展很快,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实地对麦穗建模进行了测试,当时的产品还是不错的`,所建模型比较清楚,麦芒也清晰可见,噪声小。多台3D数码相机配以专用的镜头多角度同时拍摄,然后由相应软件依据多角度拍摄的照片进行建模。这项技术很实用,如上海浦东的城市建模只用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质量很高;张家界旅游景区建模也较精致,山、水、花、草都很逼真,可以应用在虚拟农业领域,先进行大范围虚拟建模,需要突出的模型在相关软件中进行精修,然后赋以属性、方法、事件即可。费用20是2万元/km2,价格视建模对象的复杂程度而定。

1.6模型外形与内部,以及环境因子互相作用影响关联

目前主要偏重于外观形态的建模,内部模型、内部机理以及与周围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定性、定量关系可以局部或单株深入进行研究,但不是主要方向。

1.7画法建模

靠复杂的算法画出一个模型来,是众多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但4D引擎的开发不完全是这样的,更多的是靠前一层软件的支撑,做出一个模型,前一层软件则外部接口明确,技术细节封装,然后贴图渲染着色打光,形成种类丰富即取即用的模型库。

24D虚拟引擎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虚拟4D引擎多达上百种,上图市场容量为市场总容量的一部分,为所有这些引擎的虚拟现实应用之和,其中orge是免费的,但使用有更严格的限制。4D引擎包含以下系统:渲染引擎、物理引擎、碰撞检测系统、音效、脚本引擎、电脑动画、人工智能、网络引擎以及场景管理引擎等。建模技术确实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Opengl和DirectX这2个API基础上发展到3DMAX、MAYA、Softimage、AutoCAD等到现在的4D虚拟引擎。这是因为如果直接采用底层的建模技术(比如Vc6.0+Opengl或者现在的.net+Opengl),跳过中间的2层,建模将十分困难,所建模型也很失真。目前针对虚拟农业的4D引擎很少,有的引擎也不好用,建立的模型真实感不够强。出于农业科研的考虑,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一个引擎也是可以考虑的一个立项依据,但开发引擎投入巨大,周期长,难度高,并且需要强力的市场经济驱动力,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果引进,需要考虑实际需求,引擎的购买和授权使用价格十分昂贵,便宜的不好用而又限制太多。各个引擎的功能各有侧重。以unreal为例,授权使用费用高达240万元以上,如果开发的系统用于商业,那么还要收取利润所得的30%,而国内的涂鸦引擎授权使用费用也高达40万元。

3结语

(1)虚拟现实技术软硬件发展是有迹可寻的,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跳跃式发展基本是不现实的(除非有时可以资金换技术),发展层次关系非常清楚,最终能够在虚拟农业领域应用自如,还是需要底下一层层技术体系支撑起来的。

(2)软件、硬件更新换代很快,基本5a一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非常被动,尤其是硬件,有的软件还可以升级。

(3)选择合适的4D引擎很难,由于引擎侧重点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是随便一个4D引擎拿来就可以进行虚拟农业工作的,不合适的引擎只会费时费力,导致所建模型失真。

篇3:农垦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农垦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休闲农业最初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休闲农业兴起于本世纪初期,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出现,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壮大。近年来,江苏农垦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突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指定专人牵头、专门部门负责,列入工作计划,进行了有力推进,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体会

(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功能的拓展,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它使农业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衍生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科普等新的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富余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激发深度开发农业资源的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如云台农场利用地处连云港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在围绕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的同时,坚持以“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先后开发了水生花卉园、百果园、葡萄采摘园、十里桃花堤建设项目,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不但被江苏省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还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国家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

(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

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城市旅游者进入农场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使他们亲身感受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控制,使他们了解了农业生产过程,学习了农业生产知识,学会了优质农产品的鉴别,增加了他们对农垦农产品的认可度,培育了潜在的消费群体。特别是通过旅游活动,让旅游者有机会亲身体验、品尝农垦的优质农产品,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直接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扩大了消费市场。如江苏双宝乳业公司通过整治环境、设立参观路线、建立产品展示厅、科普厅,吸引了大批城市消费者前来参观、体验,不但改善了企业形象,还直接促进了产品销售,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在乳品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市场销量和经济效益都保持年增长30%以上。

(三)改善农场人居环境。

休闲农业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们适应现代文明的一种需求。通过旅游活动,扩大了农场居民与外界的交流范围,提升了农场居民的文明素质,帮助居民群众融入现代文明,同时旅游活动还直接推动了农场交通设施改善,提高了绿化美化水平,整治了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农场人居环境,促进了农场文明建设。如东辛农场为适应旅游农业开展,两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升级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改造了东辛公园城镇基础设施,使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提升。江苏农垦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来,各农场居民适应新形势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文明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绿化、美化、亮化设施明显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18个农场中,先后有6个农场获评省级文明单位,12个农场获评市级文明单位。

(四)带动农场区域经济发展。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产业业态,需要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以后,带动了农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场职工居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扩大了农场职工居民的就业渠道。如云台农场直接从事休闲农业职工200多人,占全场职工总数近20%。东辛农场从事商业服务就业人员1500多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280多家,有效地解决了居民就业增收的问题。

(五)增加了农场效益。

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种农业经营活动,通过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娱乐等各种活动,不但能为农场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有效促进农场产品销售,提高附加值。如弶港农场的有机农庄蔬菜、有机西瓜通过旅游者口传人带,产品供不应求。三河农场的香梨、草莓通过观光采摘活动,销售价格上升30%以上。

二、发展旅游农业的路径

(一)以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

农业旅游主要分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乡村旅游侧重于民俗、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古村落建设、传统农业、农村文化、农家生活等传统性的生产、生活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侧重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休闲、体验、观光、操作、教育、环保、科普等现代农业的旅游活动。根据江苏农垦各农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应以休闲农业为发展重点,因为各农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荒建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缺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农场居民大都是从各地迁入组建的新群体,缺少独特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更不具有民族风情;各农场地处平原,由滩涂开发而形成的良田,也缺少独特的山水风光,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缺少优势条件。而各农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科学化为指导、机械化为手段、规模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农垦农业生产的优势,也是农村乡镇无法比拟的。针对垦区农场的实际状况,江苏农垦在发展农业旅游中应以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发展的重点。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江苏农垦的休闲农业应该根据各农场的区位和资源条件,紧紧围绕生态规模农业优势,坚持以农为本,不脱离农业生产过程,不脱离资源条件,不脱离经济发展阶段。打造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科普、教育、健康的旅游景点,达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标。具体可按四种类型发展:

1.城市依托型。大城市周边1小时车程以内的农场,应吸引以单位、家庭、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的,以休闲为目的的短途旅游。休闲农业主要形式应突出果林观光、果蔬采摘、休闲度假、市民农园、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选购等项目,为都市人们休闲放松、贴近大自然提供好去处。

2.景区依托型。著名风景名胜区50公里范围内的农场,应紧紧依靠名胜景区的辐射与带动,错位发展,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发展要突出观光体验、娱乐保健、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特色采购等项目,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3.自成景区型。受投入大、建设时间长、收效较慢的影响,只适用于有独特资源条件、现有基地良好的农场。应做好规划,分期分类实施,提高品味、完善功能、深植文化、打造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打造特色景区,靠“特”吸引旅游者,为其提供不一样的感觉。

4.独特景点型。

有独特的资源,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农场。应依靠资源,增加旅游元素,休闲农业发展以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采摘品尝绿色农产品,普及农业知识,回顾军营、知青生活形成特色景点,以特色农业、特色历史文化吸引特定人群,为旅游者解决特别需求。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措施

(一)做好规划。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突出特色,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分步实施,必须要做好规划工作,要围绕旅游农场化、农场景点化、景点特色化的目标做好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将其纳入农垦“十三五”规划,并明确其发展地位。规划中要突出体现:一是生态原则,保护好生态农业环境不受损;二是经济原则,坚持旅游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双促进;三是参与原则,景点建设要突出亲身参与体验、休闲、自娱自乐的农业旅游特点;四是特色原则,要利用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建设特色鲜明的景点。

(二)项目配合。

休闲农业牵涉农场生产与生活的不同环节,需要大量投入,这就需要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在安排项目时必须依据规划的统领,把旅游元素融入项目中。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道路项目、水利、绿化项目、民生设施项目、环境治理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等,都要有旅游元素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江苏农垦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推动农业生产多功能化,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还能促进农业环境整治,推动民风塑造,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这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是要加强领导,集团公司要有部门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二是要依据任务,分解落实指标。三是要有具体的督促检查方案。四是要有明确的考核激励政策。

(四)宣传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江苏农垦已有旅游设施利用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宣传营销工作做得不到位,客户群体不知道。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宣传营销工作不可少。必须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和旅行社的联系,纳入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安排进入旅行社线路计划;要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的配合,宣传推介自己;根据自身特色,举办必要的节庆和宣传推介活动。同时根据江苏农垦休闲农业的推进,要有计划地安排专项资金,纳入预算,做好江苏农垦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篇4: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秦安县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各类农业发展补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但由于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依然不高,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的种类少,制约了秦安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秦安县农机行业发展现状的介绍,分析了农机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问题;对策;秦安县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在转型升级,逐步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迈进。秦安县是农业发展大县,为全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近年来,全县狠抓农业发展,尤其对农机化工作予以重点扶持,推广新型农机应用,加大农机补贴,农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1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惠农政策的实施,近年来秦安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业品牌,尤其是加大了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农机装备总量不断提高,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惠及,农机项目、农机化服务领域也在大力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如今,秦安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标准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机械化操作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均实现了稳步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和农业经营收入也实现了连年增长。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管理运营体系,农机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和生产销售也随之完善,为全县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秦安县不断加大农机推广和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安全生产、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做实做细,着力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县域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20xx年,秦安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为秦安县17个乡(镇),补贴资金为200万元;20xx年,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范围为陇城、云山等15个镇,补贴资金为40.19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5个大类、40多个小类、近百个品目,涉及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其中,对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机、免耕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给予重点补贴。

2秦安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薄弱

秦安县地处干旱地区,山多川少,土地相对比较贫瘠,尤其是山区由于山大沟山,传统农耕依然是主要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2.2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近年来,为加快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国家和省上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20xx年天水市被甘肃省列为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借着发展机遇,秦安县大力推广机械耕整地、覆膜、播种等重点农机作业,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安县的农业发展水平。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受限,农机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此外,随着农业成本的提高,农村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队伍规模日益扩大,他们接受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运用的能力相对不足,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2.3农机使用率不高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由于农民家庭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较为单一和微薄。但机械化的使用费用较高,购买农机到日常维护修理,费用相对较高,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投资,负担较重,从而影响了农村机械化的推广使用。

3发展对策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把农民从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3.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必须以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用科学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农民。因此,要紧抓农村人才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3.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近年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加,省上也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机补贴种类也是不断扩大。因此,补贴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政策的扶持极大的带动了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3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

秦安县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雏形。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在合作社等经营团体重点推广,加强技术支持,形成示范效应,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林木果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篇5:农业发展论文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对于快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特色产业概述

1.何为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特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由当地农民拓展的具有地域特色.挖掘乡村价值.体现独特品质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体系。农业特色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2.农业特色产业的特征

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资源有特色,是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产业基础;二是产业技术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支撑,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方向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农业产品要高许多。农业特色产业是一种以“特色拓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生产目的明确,市场指向准确,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构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资源赋予的特色经济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优化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农村经济产业链,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能够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快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前文所述《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首先需要加快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特色产业深刻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中,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精加工现有农产品,新开发朝阳特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x县x村近年来利用村内各种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村民全部就地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x元。

2.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产品多彩,要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系统性规划,有总体发展目标,有重点发展项目,有优势产品示范基地,要引导农户由独家分散经营向有组织.规模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多品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产品的品牌化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安全和品质。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大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特色产品优秀品质和安全,树立特色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同时,要注重农业特色产业的文化塑造,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积极塑造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自身战略目标。x省组织开展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评选”,就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4.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突出农业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为重点,制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与计量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整合规划.科研开发.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进行多种形式的网上营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耕文化游。乡风民俗游等农村特色旅游业。

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需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做保障,需要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支持。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劲壮骨”,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带动和示范,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特色产业劳动者进行有系统的培训,使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储备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技能复合性新型农民,满足农业特色产业需求。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光明之路。

篇6: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通过调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解制约发展的构想,提出了今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北,全区总面积3770km2,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16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30.67hm2,总人口22.97万人。近年来,金川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升,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步伐逐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在加快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1发展现状

1.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1600多套,23个城郊村和远郊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宅小区,并用城市标准配套了水电路,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1.2土地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通过“以井定田”、“协会集约”、“园区集中”、“入股租种”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集约面积达到918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31%。

1.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地处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全区从事二三产业农民达75%以上。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全区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800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17家,初步建成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思想认识依然落后

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恋地情结”强烈的,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即使资产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可观,也不愿轻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碍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2.2产业化经营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因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也存在“断链”、“缺链”等问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2.3涉农投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安排实施了一大批强农富农项目,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业主收益、农民无利现象时有发生。

3思路规划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关键在有效解决人口分流与土地集约的矛盾。必须牢牢把握人口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探索构建系统的人地分流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基本构想是:在国家、省、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农村改革试验的前提下,结合金川区实际,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促进农民二次分工,使30%的农民经营设施蔬菜、30%的农民从事舍饲养殖、30%的农民劳务输转、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农村人口有序分流,土地集约经营和园区辐射带动,构建覆盖城乡、三产联动的大循环格局。

4对策建议

4.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4.1.1加快城中村改造

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水平、有保障的生活下去为目标,依托城市景观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配套建设商业门面。建成后,住宅楼和商业门面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向农民出租出售,为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质量的生活下去打下基础。

4.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省基础设施配套示范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向中心村组集中居住;打造专业种养村组,为发展村域产业奠定基础;对进城居住和向中心村组聚集的村民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提质增量农村耕地,支持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4.2加快整合土地资源。

4.2.1整合城中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发挥土地资产性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综合开发,从而获得较强的资金支持,达到提高土地经营收益的目的。

4.2.2整合区域范围内未利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股份化经营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将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体土地予以储备,并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流转,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土地收益。

4.2.3整合农村耕地,实行有偿流转集约化经营

在城郊村和远郊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园区是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农业链条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要整合涉农财政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地企联建等方式,引进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并促进产业循环链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4.4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村组

依托园区农业企业,根据各村产业现状,通过政府惠农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合作方式。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承接种养企业提供的种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并将废弃物转至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种养企业要为专业村组提供种养新品种和技术服务及购销服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要承接加工企业和专业村组提供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

4.5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水资源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整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6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7:农业发展论文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全新理念。与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措施。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竞争比较激烈。第三,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第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被普遍采用的“企业+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农户和企业、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纵向不断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

基础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

基础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障碍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看,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难以充分发挥集群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从外部看,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同样比较松散,各自为政,难以提升区域性品牌价值,难以通过规模叠加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1+1>2的效果。突破上述障碍的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依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实施报复以提高违约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内部稳定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障。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本联合,集群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应该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来加以构建。除了继续扶持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外,更要注重对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育,适当对他们进行资源倾斜。通过不同规模龙头企业之间的占股、承包、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加强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本构成单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从更高层面上对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并使由于资源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及辐射效应更大层面上普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角落,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提档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农业发展论文

1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相比之下要让耕地保持所需状态的难度也跟着加大,包括农业用水问题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当下在全国的农田灌溉所需要的用水量缺口高达三百多亿立方米,同时在最近五年因为灾害等缘故而导致的粮食损失数量达到了七百多亿斤。作为一个在全球来说都是化肥与农药消耗最多的国家,过量与低效的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但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 2 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 3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 4 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 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 1 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

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 2 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

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 3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xx( 10) .

[2]黄刚。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 宏观经济,20xx.

[3]李秉文。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财政角色的调整与完善[J]. 商业时代,20xx( 15)。

篇9: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在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并为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科的危机产生,西方国家审时度势,在30年前便开始着手在困境中摸索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出路,从学科转型入手逐步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实现了学科的成功转型。在中国也即将面临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未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并就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科危机;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学科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主要内容,在农业发展的起初就已存在并在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体系。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规模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严重地冲击着农业经济学科的稳步发展,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前瞻性地对农业经济学科进行转型并且初见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将农业问题看作是重点问题放在众多问题的前列,因而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成、农业精细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其他学科的快速扩张,我国必须尽快对农业经济学科做出相关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步伐,否则将会在农业经济学科问题上步入西方国家的后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

研究农业的科学众多,而农业经济学科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农业的研究,其以为研究对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同时重在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美国的盖尔克拉默认为,农业经济学科注重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以及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纵观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大致概括为农场经营、政策导向、政策与市场并重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主要表象出三点特征。其一,农业经济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并且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综合化也不断增强;其二,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加强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进而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其三,农业经济学科同时不断突破本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学科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中产生的问题也映射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往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再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中已经显露出一些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经济学科危机。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短期危机

从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量,则存在颠覆性的隐患。具体分三点来说:第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研究导向作用降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针对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农业、农村经济、农民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的决策权由政府全权掌握,通过所属政府的权威专业性的智囊团进行政策的最终决策,而农业经济学者只拥有政策的解释权,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导向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农业经济学科在学科整体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其他学科的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农业经济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集合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然而,近些年上述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张开始逐渐覆盖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致使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萎缩趋势,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原因在于上述诸如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现阶段研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学科基于同一对象或是领域研究的影响力。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课题申请,较其他学科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农业经济学科难以招收优质的生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农业经济学科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招生困难以及优质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导向作用的降低以及其他学科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日益萎缩,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基础学科毕业生来说存在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在当下农业经济结构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仍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出于对上述客观情况的考虑,大多优秀的人才不再考虑将农业经济学科作为选择专业,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学科优质生源招收困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长期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小,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具体表现有二:第一,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仍然较大。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最终落成,国家会随之将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城市,由此造成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逐渐萎缩,甚至会使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说明。第二,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力度减弱。从近30年西方国家在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态度来看,虽然我国于近些年由于财政预算的富余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较大,但在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会使财政预算紧缩,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也将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三、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

从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仍处于以政策导向为重心的时期。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科必须由以政策研究为重心向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进行转化。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一)研究重心转移

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其研究范畴拓展至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转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生物经济管理。1、食物经济与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产生了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这为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学科可以顺势延伸为食品经济与管理,将研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经济及其行为的研究。2、生物经济管理。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不包括对食物以及生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研究,若使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一领域进行扩展,延伸为生物经济管理,则能开拓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新空间。

(二)教育重点调整

基于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就业及实习的现状,农业经济学科必须就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只单纯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转变为兼顾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危机的局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哲.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2)

[2]赵栋强.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发展之路研究[J].智富时代.20xx(S2)

[3]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xx(08).

篇10: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加速,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必须从当前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入手,全面分析乡镇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xx,(34):21-22

[2]张余.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探讨[J].山西农经,20xx,(10):11-12.

篇11:农业发展论文

一、我国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1规划设计技术落后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较小,一般设计任务都由当地群众自行规划,由于欠缺经验,一些项目存在流量设计、轮灌划分、控制面积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使建成后的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特别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先进的设计经验难以传播到当地,部分工程没有经过精确地测量规划,导致其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2管理不到位

一些正在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由于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与人员监理,导致很多工程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由于缺乏正确管理,已年久失修。很多渠道灌溉地区,由于无人管理,渠道早已出现了严重的渗漏跑水现象,造成了“有人建,没人管”的情况。

1.3灌溉用水严重浪费

大多数农村灌溉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一般灌溉水量没有统一标准,很多农民凭自身经验决定,导致了过量灌溉,浪费了水资源。在井灌区,由于对地下水的抽取,我国海河平原地区出现了大范围下降漏斗,使地面发生沉降,北京、天津的地面沉降最大达到2m。

1.4灌溉分散

由于农户种植作物、种植时间、作物成熟期等均不同,灌溉时间很分散,不能集中供水灌溉,缺乏统一管理机制,降低了灌水效率。在旱期灌溉用水上必然出现抢水灌溉的现象,增加了农户之间的矛盾,使统一有效的灌溉难以发展。

1.5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很多电池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将含有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内河或者地下,当农户进行灌溉时,使用了遭到污染的地下水或者河水,会造成土壤有机物、重金属污染,作物在生长时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并积累,使果实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对人体造成了危害。

二、应对问题的措施

对于我国灌溉技术落后这一现状,应该由国家引导,当地政府集中统一建设该地区节水灌溉系统,国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设计人员的数量,鼓励设计人员到偏远农村去,将先进的设计经验与方法带到当地,同时应加大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建成的工程设计更合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管理方面,国家应建全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机制,使工程施工时有专业人员监理,工程完工后有相关人员管理,使工程建设有保障,工程损坏有修复,做到“有人建,有人管,谁建设,谁负责”。在灌溉用水方面,要完善相关立法,严禁私自挖井引用地下水灌溉,严格控制打井数量,使地下水资源得以保护,并防止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制定相关的灌水制度,向农户普及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等经验,要使农田得到合理灌溉,减少水源浪费。对于灌溉分散、灌溉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建议国家继续推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将小规模的土地整合起来承包给个人实行统一管理,并要实行灌溉工程统一建设的政策,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民得到最大受益。解决,灌溉水源污染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监督管理、控制排污量之外,还要把污水处理措施、生物措施、水利措施结合起来,使其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被应用于农业中,单片机控制系统、GPRS自动灌溉装备、GMS短信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应用到了灌溉工程中,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土壤水分数值与蒸腾量来自动精确灌溉,实现了根据作物需水量来制定灌溉计划。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进行雨水蓄积、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后将水源用于农业灌溉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篇12: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并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推进进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将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基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2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措施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xx(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xx(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xx(03).

[4]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xx(06).

[5]麻覃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湖南农机,20xx(01).

篇13:农业发展论文

一、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篇14:农业发展论文

摘要:本文对农业农艺发展相融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目前对我国的农业农机、农业发展规划等的现行制度方面,对现今农机农艺相融合所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对相应地问题解决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发展

1农机农艺两者相融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作为现代农业的不可少标志与基础为农业机械化,目前农业生产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为农机农艺融合,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农机化发展内在质量得到提高。

2实施农机农艺融合中的建议

2.1做好长期规划

作为一个不是短时间阶段内的农机农艺融合,而应为长期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贯穿作用,也所以要作为发展长期进行规划。

2.2农机农艺融合的社会化体系建立要更加完善

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为农机化管理部门与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现如今不少问题存在于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由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由科研到管理行业共同实施分工农机农艺,使农机农艺融合的社会化体系建立要更加完善。

2.3打破陈旧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2.3.1两种不一样农机农艺融合的观点

对农艺的要求农机应进行适应,为农艺服务。农机的服务对象为农艺,农艺实现载体为农机,也即为对机械的设计制造要按农民种地方式进行。对改革农艺要根据机械化的特点进行,改变原先的种地模式,使机械得以充分应用。认为落后的农艺即为对机械生产的农业技术不能进行适应。

2.3.2农机发展角度看农业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农机随农艺发展,农艺随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为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粮食生产转变为多种作物的生产变化,家庭承包形式的集体经营转变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2.3.3农机和农艺的关系

农艺与农机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只有进行适当方式结合其种植技术与农业机械才能发挥作用,农业增效增产效果才可实现。

3农机农艺融合对加快进程的相关具体措施

3.1农机农艺融合建立顶层设计

工作多创新,观念要转变,农机农艺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要加快,使农机农艺发展方向得以确立,相互协调农机农艺发展机制便可建立。

3.2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平台多推进

农机农艺融合不但是体制、管理与机制,同时也是技术问题。农机要相融合于农艺,要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农机农艺融合的要于决策层建立领导机构,不一样行业相关领导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进行研究。

3.3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要建立健全

作为高含量技术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其系统工程较为复杂:市场的推荐和实施项目期间,其技术体系支撑尤为重要,所以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要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体系标准化:农业生产期间所集成配套生产技术由多项或者单项组合而成的农机农艺融合,要按农艺技术设计制造农机;农机农艺融合种植农作物也要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机农艺融合研究推广体系: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技术环节为研究推广体系,农机农艺融合由农机科研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组成,构建技术上相关的农艺改进等方面规范操作程序;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应用体系:发展农机需树立理念为农艺需受农机服务,从研究农业生产信息入手,于农艺技术方面,制造产品、研发等要适应该方面。在发展农艺方面,要加强创新与研究农作物,优质高产开发这对新农艺与新品种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3.4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

3.4.1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制的建立

推广农业新技术工作的重要支点为农业农机项目工作,将农机农艺融合加入到农业农机项目的技术要求中,机制为多部联合工作要多推进,工作平台才可构建。

3.4.2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手段为农民培训要多加大

农机农艺相融合是不能缺乏科技培训。缺少培训农业农艺技术,就不能施展农机其作用,缺少农机培训的可靠,就没法实现先进的农业技术。平时生产期间,生产活动需用农业机械,而生产经营需用农业技术

3.4.3农机生产企业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少不了农机农艺融合的推动

需采用农艺技术要先进、标准化进行生产粮食,同时结合农机化技术,生产力才得以转化,因为有的机械化手段不能实现农艺措施。

4结语

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需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我国农业发展需将农机农艺融合加进长期发展的规划当中,相关的法律政策需加以改进完善。技术标准平台与社会化服务平台要加以建立,使农机农艺融合相关工作真正得以切实开展。

参考文献

[1]邓仁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探讨与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3).

[2]朱茂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xx(8).

篇15:农业发展论文

摘 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模式上进行改善与发展,成为高产、优质、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模式,使工、农、贸三者紧密相连,将生产与销售形成一体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此,就现代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 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注重引用高新科技来加快农业生产的步伐,注重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的培养,打牢基础,开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发展现代农业既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在响应党的号召,所以,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构思新的思路,绘制新的蓝图,采取新的措施。

1 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颁布了基本政策,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1 生产基础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基础本身比较落后。还有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以项目开发的进程会相对缓慢,不能快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生产技术无法全面推广 农业是一个收益较慢、风险较大、耗时较长、收入较低的工作,其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一旦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一年的辛苦就将付诸东流。现阶段,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到城镇务工,而在家务农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都比较慢,制约了生产技术的推广,阻碍了现代农业建设。

1.3 农业经营格局较分散 在传统农业模式中,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农民不容易走出农村从事其他职业,只能以务农为主。现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大多数人选择了其他职业为主业,务农为副业,每年用在务农上的时间开始锐减,对种植技术也只是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现在实行均田制,每个家庭按照人口来分得土地,导致每户所得农田减少,打破了传统的集体的格局。由于农田减少,主要生活来源也不能全靠农业,这样就迫使农民选择其他职业,形成了比较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1.4 农业经济体系较落后 现代农业要着眼于“现代”二字上,就是要将传统农业的模式进行推陈出新,实施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经济体系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包干”是现代农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也沿用至今,虽然有些农民已经对这套体系轻车熟路,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还很难跟上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更基层的农业生产中,还是存在着比较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

2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2.1 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夯实生产基础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念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适用,农业发展也不例外,现代农业发展一定要由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就现在农业发展的情形来看,许多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系统还不健全,不能及时对抗干旱、洪涝灾害,要想现代农业发展更好,就必须解决最基本的问题。通过配套桥涵工程和修筑硬化生产道路,使农业机械能够方便作业,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2.2 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限制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现代农业缺乏了解,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这就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每个村都要配备至少一名农业技术顾问,而且要对当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自然条件非常熟悉,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在农业走向正轨之后,要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还要吸收投资,为培养长期农技人员做准备。除此之外,还应该开展劳动力转移技能的培训以及农民开发新项目的培训。

2.3 实现农业产品的精细加工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在现代经济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将传统农产品的初加工、粗加工转向深加工、精加工,从以前的销售原料转型为销售产品,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高新技术的改造,鼓励其进行自主创新。

2.4 促进农业综合能力的开发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才能使现代农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从近10 a的农业发展来看,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条件,培养先进农业科技人员为中心,开发更多的项目区,使其农业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发展是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在如今,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政策,就必须围绕这一发展中心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将以全新的姿态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3 结语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重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其一是在增强我国经济水平,其二是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在响应党的号召,所以,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要构思新的思路,绘制新的蓝图,采取新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鞠俊美.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20xx(7).

[2] 张丽娟,王德永,陈明.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村科技,201

相关专题 总部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