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和敏捷制造论文

渡沙洲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渡沙洲”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信息化和敏捷制造论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企业信息化和敏捷制造论文

企业信息化和敏捷制造论文

1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 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 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 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发布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3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 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 合作 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 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篇2:企业信息化与敏捷制造

企业信息化与敏捷制造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不仅已经成为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制造中的信息需求,阐述了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提出了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信息 敏捷制造 网络

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信息革命已经渗透至各个经济部门,迅速改变着传统产业和整个经济的面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制造业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术,使制造业正发生着质的飞跃。纵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功能自动化阶段。七十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领域的自动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制造自动化技术成为可行,由此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物料管理计划(MRP)等自动化系统。

信息集成阶段。八十年代针对设计、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动化孤岛问题,实现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采用计算机采集、传递、加工处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统,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过程优化阶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意识到除了信息集成这一技术外,还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等,重组设计过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用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将企业结构调整成适应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阶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Internet 在改变信息传递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组织管理方式,使以满足全球化市场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快速响应制造活动成为可能,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

从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可看出,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知识到应用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未来的制造业在某种意义上将成为一种信息产业,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因素,用信息技术促进未来制造的改造已成为时代潮流。21世纪,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在促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独占性技术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联合和竞争两位一体,并超出国界,敏捷性成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管理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术继续围绕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场全球化,使现代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和动态联盟的发展趋势:企业跨越不同的地域,产品涉及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员工之间也需要及时共享大量企业信息,企业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与其合作伙伴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组织这些信息,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敏捷化制造。企业信息涉及有关产品设计、计划、生产资源、组织等类型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和结构复杂,而且数据间存在复杂的语义联系,数据载体也是多介质的。

制造业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产品制造信息、企业服务信息。其中产品制造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

产品信息[1] 包括与产品制造有关的所有信息,如产品几何拓扑信息(3D实体模型、2D图纸以及VRML格式图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组成产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信息、装配要求信息、产品检验信息、产品功能信息、产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艺信息 包括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设计规范,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工艺性和设计可行性评价,提供各种加工手册、设计手册。

企业服务信息包括产品市场信息(产品基本价格、批量价格、价格的有效期和交货期)、企业生产能力信息(主要设备、特殊设备、大型设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信息等。

2.2网络服务需求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网络应用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希望上网发布企业信息,如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等;

能有行业性的专业网站提供行业信息、行业动态等;

能在网上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活动提供依据;

能在网上跟踪行业技术信息,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与用户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及时反馈用户意见,组织网上用户的培训与产品使用问题的解决等;

与协作生产企业进行网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务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开展网上的商务活动,如产品销售、产品的虚拟展示等;

数字化产品模型共享,建立一个虚拟三维产品的“图书馆”,让各企业分享,减少巨大的重复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研究现状

3.1 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企业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车不多”,网上信息量少,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吸引用户;

上网费用还太高,不能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技术上还较为复杂,用户无法自我维护;

网上的电子商务条件还不成熟,无法进行网上交易;

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和Internet内容提供者(ICP)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改进;

众多传统的传媒业正面临着重新划分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解决如何利用信息网络为广大用户,特别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问题。

3.2 制造业网络工程研究现状

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一系列现代生产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实现多种敏捷组织形式,如项目任务协同功能工作小组、虚拟集团及多种合作组织机构,建立起协同合作为主导的“竞争 � 合作 � 协同”机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中海量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敏捷企业网络化工程的组建。

国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国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术(TEAM)”,TEAM集成产品的设计和

制造,建立了一个“产品实现过程模型”;“全美工厂网络(FAN)”建立于1995年,是国家工业数据库,提供包括生产能力,各种工程服务项目、产品及其价格和性能数据、销售和用户服务专门服务;1995年洛克海德・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网络AIMSnet”,利用国际互联网支持和管理敏捷企业的供应链;美国通用电器研究和开发部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CAMnet)”建立于19,它通过Internet网提供多种制造支撑服务,如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加工过程仿真及产品的试验等,使得集成企业的成员能够快速连接和共享制造信息。这些网络主要为大公司的成员和客户提供服务。

国内的主要研究有:

虚拟异地合作设计组织[7] 主要强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获取设计知识的异地合作。我国企业存在一批可以支持产品开发中设计知识获取的资源或潜在资源,要使这些资源以及企业外资源能以企业开发某项产品的行为为中心并和企业组织在一起,共同为这个项目的完成进行设计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获取工作。已有一些异地合作设计组织的新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级的试验,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飞厂之间进行了异地设计的联网试验;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在策划异地合作设计网,但这些工作仍属开始阶段。

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5],[8] 强调生产系统的网络化。分散网络化是指将动态的、没有固定隶属关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通过国际互联网,对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和工况信息从一个生产单元传送到异地的生产单元进行测试。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于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网服务,同济大学也与香港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联网合作制造模具的试验,但这样的系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网络工程实施建议

利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构建敏捷制造网络集成平台,可建立有关企业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结合成一体的敏捷制造网络体系,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设计制造过程的集成;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虚拟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网络化制造工程,具体实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业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化,如图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化

实现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制造过程各子系统的集成,完成企业内部网的

图1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议

建设,深化应用CAD、CIMS技术,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4.2基于Internet网企业与外界信息交流

通过Internet网可实现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敏捷供应链。把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实现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连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公共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中心,即网上的制造资源信息库,也就是用现代化手段使信息和知识为最大可能多的需求者服务,充分体现其价值。这里的资源包括了企业富余的生产能力、特种制造手段、CAD/CAE/CAM软件;标准件、通用件、图库;各种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

远程服务体系。远程服务是在资源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架设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特别是象快速成型(RP)等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这些技术往往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往往比较昂贵,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添置的。另外,每个企业单独拥有这样的资源,往往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建立远程服务体系就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圆满的解决。建立这样的体系,首先要有掌握某项先进制造技术和拥有必要设备资源的“服务中心”,然后要研究Internet/web分布式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支持技术,建立基于web客户机/服务器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支持多个用户、多个站点的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异地设计和制造。不受地域限制,由多个异地的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合作开发同一产品,从而保证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赢得竞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分布式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集成与管理,异构、跨平台的设计与制造工具。研究内容包括:远程项目组织与管理;网络安全性;数据交换格式;远程信息维护;远距监测与控制机理等等。

虚拟学校。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网络技术将培训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组成虚拟的“先进制造技术学校”,在知识的传授者与吸收者之间构筑“多对多”的通道,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劳动者得到培训的机会。这需要首先进行网上教学的课程建设,同时要建立由若干个培训中心联网组成的培训网,还要制作与网上教学相匹配的教材及音像资料,建立教与学进行交流的机制和培训网的运行机制,研究培训的评估方法。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还应将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网上培训结合起来。

5 制造网络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产品、设备、人员、资金、市场等企业资源有效地集成起来,采用各种类型的合作形式,建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高素质员工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制造企业运作模式,其关键技术有: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9~12]。 Internet 、Intranet、 Web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异地的网络信息传输、数据访问成为可能。特别是Web技术的实现,可以提供一种支持成本低、用户界面友好的网络访问介质,解决制造过程中用户访问困难的问题。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网络按集成分布框架体系存储数据信息,根据数据的地域分布,分别存储各地的数据备份信息,有关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的集成信息存储在公共数据中心中,由数据中心协调统一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对各职能小组的授权实现对数据的存取。

CIMS技术。CIMS工程项目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自动化制造系统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工程数据库管理、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应用子系统的开发,各应用子系统间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交换是企业间成功实施动态联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

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如产品生命周期中一个阶段)、一定的空间(如产品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并行解决问题这一集合形成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知识与信息,避免潜在的不相容性引起的矛盾。同时,在并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多功能小组之间,多

功能小组各专家之间由于各自的目的、背景和领域知识水平的差异必将导致冲突的产生,因此需要通过协同工作,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一致解。

工作流管理。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多媒体信息或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中工作任务进程间的协调或协作式处理软件系统。

6 总结

打破小单位和行业的局限,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与组织下,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敏捷制造网络化工程,加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与敏捷化。这不仅对于制造业本身的改造,地区信息港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也能够在近年内达到开展异地设计与制造、网络服务、网上数据共享和网上培训等的预期目标,必将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姜万生等,敏捷制造中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建模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21(2):14~15

Rick Dove,敏捷企业(上),中国机械工程,,7(3):22~27

Rick Dove,敏捷企业(下),中国机械工程,1996,7(4):23~26

曾国屏,灵捷制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李荣彬等,分散网络化制造�香港制造业再发展的模式,机械工程学报,,34(6):102~107

Henry Lau ,The New Role of Intranet/Internet Technology for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1998)14:150-155

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中国机械工程,1998,9(2):16~18

张曙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国机械工程,1998,9(2):68~71

A.A.GOKHALE ,Enterprise-wide Networking for Manufacturing, Computer ind. Engng 1998 vol35 :259-262

周伟等,企业Intranet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8.12:12~14

杨雅辉等,Internet上信息服务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9.1:78~82

刘敏等,CIMS环境下Intranet网络系统方案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9.2:156~159

Research On Network-based Agile Manufacturing

Yan Junqi,Ni Yanrong,Ma Dengz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3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comes not only the

crucial dominate factor of manufacturing but also the active drive factor of manufactu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this thesis analysis the information demands of manufacturing

and clarify the actuality in agile manufacturing .The thesis also bring forward how carry

the agile manufacturing scheme into execution. The scheme includes some key

technology.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ile Manufacturing Network

篇3:网络化敏捷制造

摘要:制造业从其产生到现在,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制造业主要追求较大的生产规模;70年代,则转而寻求较低生产成本;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产品质量的竞争;此后,制造业开始超越这些传统的制造模式,进而向柔性化、灵敏化方向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模式——柔性生产、精良生产,敏捷制造等,对制造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单回顾,概述了网络化敏捷制造的概念,总结了网络化敏捷制造的组成部分,综述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键词:敏捷制造;网络;先进制造 1.概述制造业从其产生到现在,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制造业主要追求较大的生产规模;70年代,则转而寻求较低生产成本;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产品质量的竞争;此后,制造业开始超越这些传统的制造模式,进而向柔性化、灵敏化方向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模式——柔性生产、精良生产,敏捷制造等.1991年,美国“Lehigh大学等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报告》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始了对敏捷制造的研究。目前对敏捷制造尚无一个正式的定义,通常认为,敏捷制造是将灵活的动态联盟、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全面集成,使参与动态联盟的企业能够共同工作,灵敏地获取市场需求,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敏捷制造的具体执行过程是: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寻求合作伙伴,组成动态联盟,联盟中的每一个合作者负责该产品的一个模块或组件。产品生产完毕,动态联盟即宣告结束。组成动态联盟的企业,其经营模式能够对不可预知的改变作出有效的、迅速的回应,这类企业被称为是敏捷企业”。网络化敏捷制造是指敏捷制造以网络为工具,进行制造中所需的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市场信息、反馈信息、企业信息等的传递和交流.网络化敏捷制造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对传统的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及制造模式的改革;2)成本与产品类型及生产规模脱离的制造技术;3)依靠高科技和现代化管理而不是传统的材料、设备与劳动力来获取高利润;4)对无法预测和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适应;5)以并行工程、动态虚拟联盟为管理模式;6)以虚拟制造技术为主的实现方法和手段;7)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各类先进技术的集成 2网络化敏捷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敏捷制造被提出以来,各国的大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作为面向2l世纪的制造模式的敏捷制造成为了制造、计算机、控制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我国从1993年开始进行敏捷制造的研究,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设立了一系列有关敏捷制造研究的“863”课题。到目前为止,网络化敏捷制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2.1虚拟制造技术的应用1)虚拟车间研究 “爱荷华洲大学在19进行过一个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研究内容以仿真在FMS虚拟环境中的集成为主.在国内,东南大学通过对仿真技术及虚拟现实构造工具的分析,提出了达到模型驱动和动态决策能力以及适应系统变化的主要方法;2)可用于虚拟环境的系统仿真模型的研究”。密歇根大学在1998年研究了适应敏捷制造的仿真。这个研究提出了一个柔性制造单元在先进先出规则下最小成本的重组的优化方法,它能够找到一个局部最优解用来同时选择和调整系统资源分布及生产调度方案。2.2 分散网络化制造同济大学在综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网络化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含义是动态、没有规律地和地理上相隔。网络化又意味着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把分散的集团成员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其目标是按照中国国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制造业中实施敏捷村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散网络化制造具有如下能力:1)快速地、并行地组织不同的部门或集团成员将新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2)快速地将产品制造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厂家组合成虚拟企业,形成高效的供应链;3)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各参加单位能够就用户需求、计划、设计、模型,生产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和通讯。2.3 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d在敏捷制造中的应用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研究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集成,也可以被认为是将现实的研究机构的职能在网络中的映射,是一种虚拟的工作模式,成员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盈利和成本均摊。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解决了研究人员的异地工作问题,可以弥补人才流失的不足;2)通过网络调动全国各地分散的技术、人员、资金等科研力量,集中协调、优化配置,共同进行科研工作;3)促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4)可以加快我国的人才培养速度和人才使用效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C0RBA)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与敏捷制造中虚拟公司的结合。

摘要:制造业从其产生到现在,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制造业主要追求较大的生产规模;70年代,则转而寻求较低生产成本;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产品质量的竞争;此后,制造业开始超越这些传统的制造模式,进而向柔性化、灵敏化方向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模式——柔性生产、精良生产,敏捷制造等。对制造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单回顾,概述了网络化敏捷制造的概念,总结了网络化敏捷制造的组成部分,综述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关键词:敏捷制造;网络;先进制造 1.概述制造业从其产生到现在,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制造业主要追求较大的生产规模;70年代,则转而寻求较低生产成本;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产品质量的竞争;此后,制造业开始超越这些传统的制造模式,进而向柔性化、灵敏化方向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模式——柔性生产、精良生产,敏捷制造等.1991年,美国“Lehigh大学等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1世纪制造企业发展战略报告》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此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始了对敏捷制造的研究。目前对敏捷制造尚无一个正式的定义,通常认为,敏捷制造是将灵活的动态联盟、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全面集成,使参与动态联盟的企业能够共同工作,灵敏地获取市场需求,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敏捷制造的具体执行过程是:制造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寻求合作伙伴,组成动态联盟,联盟中的每一个合作者负责该产品的一个模块或组件。产品生产完毕,动态联盟即宣告结束,组成动态联盟的企业,其经营模式能够对不可预知的改变作出有效的、迅速的回应,这类企业被称为是敏捷企业”。网络化敏捷制造是指敏捷制造以网络为工具,进行制造中所需的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市场信息、反馈信息、企业信息等的传递和交流.网络化敏捷制造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对传统的企业战略发展模式及制造模式的改革;2)成本与产品类型及生产规模脱离的制造技术;3)依靠高科技和现代化管理而不是传统的材料、设备与劳动力来获取高利润;4)对无法预测和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适应;5)以并行工程、动态虚拟联盟为管理模式;6)以虚拟制造技术为主的实现方法和手段;7)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各类先进技术的集成 2网络化敏捷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敏捷制造被提出以来,各国的大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作为面向2l世纪的制造模式的敏捷制造成为了制造、计算机、控制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热点。我国从1993年开始进行敏捷制造的研究,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设立了一系列有关敏捷制造研究的“863”课题。到目前为止,网络化敏捷制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2.1虚拟制造技术的应用1)虚拟车间研究 “爱荷华洲大学在1998年进行过一个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研究内容以仿真在FMS虚拟环境中的集成为主.在国内,东南大学通过对仿真技术及虚拟现实构造工具的分析,提出了达到模型驱动和动态决策能力以及适应系统变化的主要方法;2)可用于虚拟环境的系统仿真模型的研究”。密歇根大学在1998年研究了适应敏捷制造的仿真。这个研究提出了一个柔性制造单元在先进先出规则下最小成本的重组的优化方法,它能够找到一个局部最优解用来同时选择和调整系统资源分布及生产调度方案。2.2 分散网络化制造同济大学在综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散网络化制造.分散网络化制造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含义是动态、没有规律地和地理上相隔。网络化又意味着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把分散的集团成员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其目标是按照中国国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制造业中实施敏捷村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散网络化制造具有如下能力:1)快速地、并行地组织不同的部门或集团成员将新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2)快速地将产品制造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厂家组合成虚拟企业,形成高效的供应链;3)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各参加单位能够就用户需求、计划、设计、模型,生产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和通讯。2.3 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d在敏捷制造中的应用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研究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集成,也可以被认为是将现实的研究机构的职能在网络中的映射,是一种虚拟的工作模式,成员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盈利和成本均摊。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解决了研究人员的异地工作问题,可以弥补人才流失的不足;2)通过网络调动全国各地分散的技术、人员、资金等科研力量,集中协调、优化配置,共同进行科研工作;3)促进了产学研的一体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4)可以加快我国的人才培养速度和人才使用效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C0RBA)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与敏捷制造中虚拟公司的结合。2.4 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团体决策系统.西南交通大学在通过对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团体决策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b的可视化团体决策系统。该系统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和电子管理(E~Management)等技术,建立了一系列模块,提供了对合作仓业及虚拟企业组建过程决策问题臌持等内容.同时该系统也对具有结构化、统一化及完整性要求的数据库结构、满足可重组的  (Reconfigurable)、可重用(Reusable)和可扩充(Scalable)的网络系统结构及合作企业分权等的设计傲了一定的研究。2.5 计算机支持协同技术在网络化敏捷制造中的应用Monplaisir,Leslie F.开发和评估了一个计算机支持协同技术的原型,该原型能够对敏捷制造系统的系统化的评估进行辅助.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国内,南京理工大学在计算机支持协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发了MCSDM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使分布在异地的CAD、CAPP、CAM项目组成员在一个虚拟的协作环境中协同工作。该MCSDM系统目前所实现的功能是:1)实时语言共享;2)共享视频;3)共享白板;4)系统设计工具;5)多媒体电子邮件.3 网络化敏捷制造的构成系统网络化敏捷制造的构成系统十分庞大,这个系统主要由如下方面的技术或条件组成:3.1高素质的人员在网络化敏捷制造中,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各类人才的高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领导人员拥有勇于创新的意识。知道敏捷制造所具有的一切概念:2)管理人员具有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技能,精通管理,也熟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交流方式;3)技术人员具有团队精神和优秀的开发技术。3.2虚拟制造技术(VMS)虚拟制造技术是网络化敏捷制造的主要实现工具。其本质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产品建模、人工智能、并行工程及分布式智能协同求解等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制造等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设计阶段实时地、并行地模拟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汁的影响,预测产品性能、产品的可制造性、产品的成本等”。基于网络化敏捷制造的虚拟制造技术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1)可利用高柔性的设备,标准的软件简单地插接在原有的虚拟模型当中;2)能够响应未来的外部环境.重新配置内部环境,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3.3敏捷企业或团体敏捷制造的主要过程就是一个敏捷企业或团体不断加盟组成动态联盟的过程。因此,敏捷制造必然离不开敏捷食业或团体的加入。对每一个敏捷食业或团体而言,其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的标准化、模块化。而且每个企业还应当至少具有一项其他合作企业所没有的技术或设备.3.4 畅通的网络及各种网络技术网络是网络化敏捷制造的基础设施,没有畅通网络,网络化敏捷制造也无从谈起。在网络化敏捷制造中常用的网络包括如下几类:1)基于Internet的制造环境内部网络;2)基于Internet的制造业与外部联系的网络.网络化敏捷制造中,网络技术自然不容忽视.在制造中可能使用到如下一些网络技术:1)计算机支持协同(CSCW)技术”;21网络安全技术;3)电子商务;41电子后勤。3.5 准确、广泛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化敏捷制造中,信息按需求可分为产品制造信息、工艺信息、食业服务信息这三类”l,准确广泛地获取这类信息,也是敏捷制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结语网络化敏捷制造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正口益受到各国制造企业和研究团体的重视.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是以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应用也只是简单层次和不全面的,但是随着对网络化敏捷制造构成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的完善,必将给制造业带来巨大的进步和效益. 参考文献:[1]幸研.敏捷化车间虚拟环境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0,22(2):21-24[2]武振业.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团队决策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3):9-11[3]陶金珏.敏捷制造模式研究[J].航空工程与维修,,(1):34-36[4]陈晓川.分布式网络化研究中心及其在敏捷制造中的应用[J].机械与电子,1999,(5):15-18[5] .分散网络化制造[J].机械与电子,1998,(5):3-6[6]林华.一个面向敏捷制造的SCSW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8,20(2):51-55[7]严隽琪.基于网络的敏捷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101-104

篇4:什么是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在管理上所提出的创新思想之一是“虚拟公司”。敏捷制造认为,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是当今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推出新产品最快的办法是利用不同公司的资源,使分布在不同公司内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能随意互换,然后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经营实体——虚拟公司,以完成特定的任务。

也就是说,虚拟公司就像专门完成特定计划的`一家公司一样,只要市场机会存在,虚拟公司就存在;该计划完成了,市场机会消失了,虚拟公司就解体。能够经常形成虚拟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企业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只要能把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企业资源集中起来,敏捷制造企业就能随时构成虚拟公司。在美国,虚拟公司将运用国家工业网络――全美工厂网络,把综合性工业数据与服务结合起来。

以便能够使公司集团创建并运作虚拟公司,排除多企业合作和建立标准合法模型的法律障碍。这样,组建虚拟公司就像成立一个公司那样简单。

篇5:敏捷制造的特点

敏捷制造的目标是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抓住瞬息即逝的机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价格适宜的环保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现敏捷制造的企业应具有如下特点:

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和知识普及范围,新技术被全球各地的人迅速地吸收、掌握、应用。企业要保持领先地位,就要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确保新产品的及时更替。

人们日益意识到,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带来高附加值。技术成为决定产品利润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美国企业赖以抗衡日本企业的武器。

日本人提出了精益生产模式,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利润。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日本人发现决定产品成本和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消耗,特别是人的工资消耗。于是日本汽车业就提出了精益生产,旨在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去掉一切不增值的生产过程和环节,通过降低成本的方法来提高利润。

而美国人的敏捷制造模式认为,产品结构逐步向多元化、个体化变化,在未来的新经济模式下,决定产品成本、产品利润和产品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开发、生产该产品所需的知识的价值而不是材料,设备或劳动力。作为高工资成本的发达国家,美国人认识到他们无法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员工资和劳动力成本上竞争,于是他们希望能尽可能地通过把知识融进产品使之产业化的方法,来获取利润。美国企业在高精尖武器、高端计算机、网络设备、大型管理软件等产品中得到了相当高的利润,也印证了技术实力对企业利润的有力支持。

生产的柔性能力

要想抓住市场机遇,把实验室里新产品的研发模型转化为在成本和价格上具备经济性的商品,必须有相应的生产体系。

过去的生产线是配合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高,但是比较刚性。这种生产线是要求产品部件化、部件标准化、加工工序规范化,然后应用泰勒的管理思想,把工人固定在以一定节奏运转的生产线旁,从事几项简单的、极易熟练的加工工序。

而现在生产潮流由大批量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方式,因此刚性生产模式也要改成敏捷化生产模式,即通过可重组的、模块化的加工单元,实现快速生产新产品及各种各样的变型产品,从而使生产小批量、高性能产品能达到与大批量生产同样的效益,达到同一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批量无关。

敏捷制造型企业在改造生产体系时,十分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他们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现代工程技术,能通过并行工程和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全生产过程的仿真模拟来实现“第一个产品就是最优产品”的目标,从而彻底取消原型和样机的试生产过程。

个性化生产

敏捷制造型企业按订单组织生产,以合适的价格生产顾客的订制产品或顾客个性化产品,

这种方式取代了单一品种的生产模式,满足了顾客多种多样的要求。

敏捷制造生产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随时可见。1小时照片冲印和立等可取的配眼镜服务就是敏捷制造的范例。而且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和优化思想的应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原来相比,并没有大幅度的增长。

企业间的动态合作

敏捷制造要求企业对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机构能迅速进行重组,以对市场机遇做出敏捷反应,生产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当企业发现单独不能做出敏捷反应时,就要进行企业间的合作。

敏捷制造型企业不强调全能,而强调企业间的动态合作;不要求企业“大而全”,而要求企业能“精而深”,拥有某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敏捷制造企业较并行工程阶段的制造企业更强调企业结盟,企业利用以网络为基础的集成技术,包括异地组建动态联合公司、异地设计、异地制造等有关的集成技术,在信息高速公路中建立工厂子网,乃至全球企业网,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组织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调试等活动,实现跨企业的动态联盟,对机遇做出快速响应。

激发员工的创造精神

敏捷制造型企业建立一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保持员工创造性的环境,以巩固和提升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今天,员工面临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的公司预测它们将以每年20%的速率淘汰它们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掌握的技能过时了又没有及时更新。而且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原本相对专业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发达地区的员工受到了发展中地区的同行的冲击,他们的技能相似,而后者的薪水更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提升本国员工的创造性,而不单单是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以便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

有远见的领导者将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看成是企业的主要财富,而把对员工的培养和再教育作为企业长期投资行为。

新型的用户关系

敏捷制造型企业强调与用户建立一种崭新的“战略依存关系”,强调用户参与制造的全过程。制造商将发现,最好的产品不是他们为客户设计的,而是他们和客户一起设计的。要想满足客户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最好的方法是把客户吸收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流程中来。

许多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根据用户在网络上提交的定单进行生产;还利用网络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产品客户化的程度。海尔公司的“左开门冰箱”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哈尔滨的一位用户因为家里的空间限制,希望冰箱能够是左开门,而不是标准冰箱的右开门。于是,他在海尔公司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定制了左开门冰箱。由于海尔公司的冰箱生产部件是模块化,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组装,7 天后顾客就收到了产品。

篇6:敏捷制造的概念

目前,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简称AM)还没有公认的定义,这里选用了美国学术界的定义方式。

美国Agility

Forum(敏捷制造的研究组织)将敏捷制造AM定义为:能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使企业繁荣和成长,并具有面对由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的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能力。

敏捷制造的创立者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将从质量、功能和价格转为最短交货周期、最大客户满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等。市场是由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的,而顾客的需求是多样的和多变的,因此企业需要具备敏捷性(Agility)的特质,即必须能在无法预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具备敏捷性的生产方式即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敏捷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拟实制造的开发手段。

虚拟企业,也叫动态联盟,是由一个公司内部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在市场机会来临时,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快速组成临时性企业,去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虚拟企业的存在时间可长可短,有的虚拟企业任务完成后即可宣告解散。对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由一个企业独立开发和制造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组建虚拟企业能更有效利用诸多外部资源。这种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组织方式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使生产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从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减少相关的开发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组成虚拟企业,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是21世纪生产方式——社会级集成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的是,敏捷虚拟企业并不限于制造,但制造却往往是虚拟企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敏捷制造的另一种方式是拟实制造,亦称拟实产品开发。它综合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交互环境,对从产品概念产生、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以期在真实制造之前,预估产品的功能及可制造性,获取产品的实现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其组织方式是由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制造和支持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虚拟”产品设计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并行工作;其应用过程是用数字形式“虚拟”地创造产品,即完全在计算机上建立产品数字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这一模型产生的形式、配合和功能进行评审、修改,经过无数次对“虚拟模型”的改进和完善后,再制作最终的实物原型,不仅仅节省成本,而且使新产品模型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完善,为产品的实际制造和上市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拟实制造充分显示出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功能。

敏捷制造的要素

敏捷制造有三大组成要素:

集成

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组织、管理为中心转变;在企业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的过程的集成、部门的集成。

高速

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企业对市场机会的迅速响应,能够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缩短交货期,加快产品的周转率等等。

各级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任何先进的制造系统都离不开实施人员的努力。离开了人的因素,根本谈不上先进思想的贯彻。员工不光是有熟练的劳动技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敏捷制造模式强调将柔性的、先进的、实用的制造技术,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灵活的管理,三者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总体最佳化,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篇7:企业信息化论文

关于企业信息化论文

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探讨

【摘要】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各基层单位已经建立了互联网,实现了生产数据的网上提交。视频技术及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信息化管理正在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信息化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就信息化管理而言,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约束,我们缺少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探讨

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方式正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冲击,而管理信息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目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选择,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覆盖了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处理,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数据化。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在提倡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有了设备和网络,开发一个系统不等于企业实现了信息化,更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经常会出现信息系统技术建好了,但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实现管理与信息的结合,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效益贡献不显著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其实也是一场革命,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使企业不得不对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油企业主辅业分以后,企业必须在成本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改造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条可行且必须经过的途径。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财务帐目不实的问题。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下级对上级透明化的系统,企业无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在国外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和开支,不进入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被上一级的财务部门所跟踪。分支机构根据程序形成的报表,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在做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可能做手脚。数据一旦被录入就不得更改,更改便会留下记录。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采购人员甚至不能接触采购票据和资金,而由财务监控和执行。这样使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的变化,都通过财务如实、准确、适实地体现出来,从而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解决采购部门的“暗箱操作”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控制,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尤其是在采购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最终的价格确定掌握在商户和采购员的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一是采购信息在局域网上公开,一目了然;二是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将采购与定价分离,合同草签与审签分离,进货与验收仓储分离。三是设立独立的核价环节。这一切都是依托计算机软件,在不同的部门,防止了“暗箱操作”。

3、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问题,尤其是在我们国有大型企业,跑冒滴漏问题不少,防不胜防。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的监控系统,对企业所有环节,所有部门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控,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每一项科目的开支和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警示和禁止的信息。有效防止了生产经营过程的“跑冒滴漏”。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保存的比较零散,帐目繁多,每提供一个数据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数据的统计更是既耗费时间又耗费精力。通过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方面而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每一种数据,而且便于大量的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规划。

2、以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动其他部门的信息化管理。过去的人力资源信息处在“离线”状态,各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孤立现象,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公开各个部门所需要的人事信息,方便他们提取数据,这样既简化了工作程序,又加强了人事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使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通过信息权限的设置和分级管理,上级单位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下级单位的人员状况、员工待遇、薪酬、奖金及考核等方面的人事信息,促进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方便上级部门的宏观调控,并以此来核实财务、生产等部门的财务属实情况,便于上级部门更好的贯彻落实各项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领导可以用收取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考虑企业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员现状、构成及人员动态,了解员工的收入水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决策反映,从而真正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有的理解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计算机代替人;有的只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缺乏系统化和全面性思考而导致了对企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

(二)员工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信息系统的响应不够积极。比如我们企业最新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很多相关人员只把它当作网上发工资的一种工具,而不注重对信息资源的维护和完善,更不注重对这个系统中主要功能的探讨和思考,在工作中不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这种信息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在企业其他部门同样普遍存在。   (三)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刚刚起步,对于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防止信息资源的丢失,防止信息资源被任意改动,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使信息资源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公开性和保密性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止恶意病毒的攻击等方面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甚至空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还不能适应需要。比如说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关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评估体系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四、关于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和倡导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业务流程,投资大,非常复杂,如果企业信息化管理不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工作重点,很难得到企业上下的支持与参与,很难取得成功。因此必须从企业的宗旨、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出发,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员工深刻了解和熟练掌握本系统的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要以全局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把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甚至核心能力之一,从而营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计划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协助系统管理层明晰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提供整体纲领和指导。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理解和分析企业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企业信息理论构架。

(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信息网络技术人员组成,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并定期收集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生产和管理实践加以改进,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更加合理有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信息系统,使信息化管理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素质、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出发,以人的信息为管理经营服务的管理理念为信息化奠定基础。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信息人员深刻理解业务,业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这样,各个部门的决策就会更加科学化。

(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效益是信息化管理的内因和动力。有效益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才能得到业务人员的支持和拥护。效益不仅是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往和今后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像企业中的一根链条,企业中的各个部门都是这个数据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引导企业向高效率、柔性和自动化、高敏捷性、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软件产品、硬件设备、网络设施、系统集成、管理咨询、应用实施等方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阶段性目标,没有终极目标。因此,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篇8:敏捷化制造与全面质量管理

敏捷制造并不排斥全面质量管理,相反它需要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为实施的支持和保证, 20世纪80年代,日本凭借全面质量管理有效提高和保证了产品质量,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使日本连续几年超过美国雄踞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宝座。面对美国日益下滑的市场竞争力,美国国会于1986年要求美国国防部拟定一份发展制造技术的长期规划以提高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国防部委托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的艾科卡研究所(Iaccocca Institute)负责这项计划。艾科卡研究所邀请了美国国防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建立了以13家公司为核心、100家公司参加联合研究组,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战略思想。

敏捷制造从全新的角度,即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响应市场迅速变化的角度,创造性的构想了一种依靠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虚拟公司。近年来,许多国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现了一批成功企业。如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动机厂、纽约按钮有限公司和敏捷性网络有限公司。

敏捷制造之所以一经提出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他将以往制造单纯注目于生产过程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实现过程,有机融合了质量管理的丰富内涵,如快速顾客反应、一次成功、团队管理、人员培训等等,反映了未来企业的各部分职能必须服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势。

正是因为敏捷制造包含了丰富的质量内涵,有人认为敏捷制造将要取代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制造企业只要采用敏捷制造模式,即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这种认知,有必要对敏捷制造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

1 敏捷制造的主要特征

敏捷制造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2]:

-关注顾客,了解顾客的期望

-以高度细分化、个性化市场为目标市场

-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为顾客持续增加价值

-市场快速反应

-高柔性、分布的、并行的制造过程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自我管理的团队

-以人为本,广泛协作

-高投入的员工培训

-信息共享

-充分利用员工的技能和知识

-内部的和外部的协作(包括与竞争者的合作)

-兼顾环保问题和社会价值

2 敏捷制造的质量内涵

从敏捷制造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敏捷制造不单纯是一种质量制造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理念。

(1) 关注顾客,服务市场

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产品质量的高低体现在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大小,因而研究、识别顾客的需要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任务。敏捷制造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先进制造模式,其基本特征中有多个与顾客有关:关注顾客,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市场反应等等。敏捷制造要求企业了解自己的顾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给予迅速回应,以顾客化产品满足顾客,使顾客满意、甚至帮助顾客取得成功。

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在“敏捷性”概念提出之前就开始考虑实施敏捷制造了。公司将敏捷制造的概念视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最佳方式。公司着眼于未来以其核心技术满足顾客的需求,在顾客需要之前做他们所需要的事。公司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运作并快速改变方向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敏捷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大缩短了项目的推行周期,从设计到生产大约只用28天的时间,比以前的18个月降低了95%。公司已经与顾客建立了这样一种关系:公司将根据口头协议来完成工作,合同已没有必要。无论是在公司与雇员之间、顾客之间还是与供应商之间,任何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3]。

再如纽约按钮有限公司是一个按钮经销商,他的顾客包括航天飞机、计算机和电信行业的新型设备制造商。公司决定将精力集中于满足顾客对按钮需求的核心能力上。纽约按钮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这样的:关注顾客的成功,做一个道德的、世界级的工业按钮经销商。通过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来帮助顾客提高他们的经营业绩。所有员工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顾客的成功。为了更加了解顾客的需要,纽约按钮有限公司将顾客减少到2400个,减少了31%,根据顾客的需要来调整业务。例如,顾客不仅被问及他们希望发运什么,而且包括如何发运。有时,纽约按钮公司管理顾客的库存,用可回收的包装箱发运,尽快地变革来适应顾客。

(2) 以人为本,重视培训

质量专家在发展敏捷制造方面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质量专家通常最先认识到公司发展敏捷制造的必要性,他们起带头作用,是企业走向敏捷性的“催化剂”。但企业要真正成为敏捷企业,需要从一线工人到高层领导都成为敏捷制造的实施者。

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将雇员重组为自我指导、自我管理的团队。实施敏捷性最困难的部分是人的因素。这些困难表现为两个方面:文化的改变和技术培训。经过技能训练的工人未必具备必需的团队建设的技能,团队和交流技巧的开发是必要的,公司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了雇员的技能,

为了保证车间内劳工适当的技能水平,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逐渐地进行培训跟踪,公司每年努力为所有的雇员提供至少40小时的培训。在1995年以前,只有大约 60%的雇员达到了这个目标;截止到1995年,只有21个雇员没有达到这个培训目标;没有达到40小时培训目标的雇员只是那些刚来公司的雇员。经验丰富的工人是敏捷制造的重要基础。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敏捷性程度。

(3) 零缺陷与一次成功

追求零缺陷和一次成功是敏捷制造的显著特征。敏捷性企业通过控制过程,降低缺陷率,提高一次成功率,从而减少浪费、增加效益。

对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来说,控制过程开始于这个公司追求更低的缺陷率、返工率和库存水平。在1991年,公司达到了6σ缺陷水平,并且实现了连续流制造以缩短制造周期。随着基础的逐步坚实,得克萨斯仪器国防系统公司在检验方面投入得更少了,而是更多地监控过程。这使公司产品的不合格率从1992年的8000ppm降低到19的小于600ppm。就在这一年,公司获得了美国国家质量奖。

通用汽车公司发动机厂在敏捷制造方面的投资得到了补尝。敏捷性设备的主要好处在于不移动工件就可以完成多项作业。这提高了一致性,降低了产品质量的波动,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例如,在加工曲轴尾部飞轮固定孔时,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位置精度比直径的大小更

为重要。在操作过程中降低工件转移次数的优势在于用相同的钻头打不同的孔,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孔的尺寸在公差范围以内,其他的孔也会在公差范围以内。敏捷性设备比移动生产线能得到更好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工序能力指数。另外,生产率因设备利用率的提高而提高。

(4)依靠核心能力,适应多样化要求

敏捷性网络有限公司的成功关键是充分利用核心能力。Bethlehem, PA公司是一个拥有18家成员公司的虚拟公司,从机械制造到高技术工程,每一个公司都至少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敏捷性意味着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然后重组业务实践以形成动态的组织结构。敏捷性网络有限公司的目标是利用各个公司的核心能力去满足顾客要求。

当通用汽车公司发动机厂转产铝制发动机部件时,为其曲轴生产线投资购置了部分敏捷性设备,开始施行敏捷制造。由于可以进行快速加工,缩短了工件在加工中心的制造周期,而且柔性设备易于调节。通用汽车公司发动机厂依据自身的生产能力,决定配置一条柔性制造所有型号的引擎的单一的生产线,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作出回应。

敏捷性机器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可编程的机器人技术。在通用汽车公司发动机厂购买敏捷性设备之前,它需要针对特定的功能、特定发动机配备相应的设备。现在一台机器可以很容易地被编制好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曲柄。这种多功能性也意味着如果生产需求有所改变,这些柔性设备可改作他用。

3 全面质量管理——敏捷制造的保证

如上所述,敏捷制造包涵了大量的质量内涵。这些质量内涵是不会自发存在的,它们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来保证。

(1) 顾客至上——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理解顾客、了解顾客需求是敏捷制造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质量环对确定、识别顾客需要直至判断这些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所有环节加以控制,以确保对顾客的理解落到实处,增强顾客满意。可见全面质量管理是实施敏捷制造的有力保证。

(2) 质量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员工的培训是实施敏捷制造的前提之一,其中质量培训是一项重要内容。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质量培训,由质量管理部门提出员工分层培训计划,根据岗位需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质量培训,并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没有恰当的质量培训,员工培训将是有缺陷的。因而推选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可为敏捷制造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人员准备。

(3) 过程能力——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重点

敏捷制造需要以充足的过程能力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则是控制过程能力的得力工具。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重点之一即为过程能力,并发展了充足的理论方法,如工序能力分析各种控制图理论等等,使企业从原来的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过程监控的预防控制,有效防止了不合格的发生。质量功能展开理论为并行工程的应用提供了很好载体,可有效控制设计过程的质量。

(4) 特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

敏捷制造模式对市场变化要快速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要不断改进,方能适应这种变化。要实现企业的特续改进,还有赖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因为特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在版的ISO9000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要求和途径。

(5) 企业虚拟化——合格供方的评定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采用敏捷制造的企业可以是一个真正的虚拟公司,使用可利用的最好的资源,无论这些资源属哪个企业。这就要求敏捷企业选择合格的供方。如何评定和由谁评定合格的供方一直是质量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单单取决于供方是否通过了ISO9000认证,还取决于供方的信誉、快速反应能力、产品质量状况、竞争能力等等。这需质量部门认真、公正而有效地评价和选择,以确定最优秀的合作伙伴。

综上所述,敏捷制造并不排斥全面质量管理,相反它需要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做为实施的支持和保证。难以想像,一个不相信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如何能够相信敏捷制造呢?一个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何以实施敏捷制造呢?

篇9:物流企业信息化论文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1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信息化综述

在经济飞快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架构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第三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地位。

被公认为第三利润来源的物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已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增速和增幅都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

在物流产业发展势头正猛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当下最热的焦点议题。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实就是指物流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分门别类、运输、传送、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全程的处理环节,用来有效管控货物的流动过程,从而减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层次的意义,大致可分为5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辐射物流活动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互联网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视作一个发展过程。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

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电子信息应用,对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业不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互联网系统,完成对物流业务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导航定位监控、物联网产品定位等。

在这些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中,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2.1 打造企业宏观环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网络电子信息化建设的洞察期进行详实规划;国家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章程条例;形成物流信息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升企业内部对电脑技术的'使用能力等。

2.2 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

主要指是借助于电脑网络,搭建物流企业获取数据且对数据进行精密解析的网络信息平台,重点包含有3个核心内容。

第一,对外部实施物流产品管理的业务,获得订单,利用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调用和安排物流车辆。

第二,面向外围的企业网站。

这部分内容主要根据详实的物流企业需求,创设一个门户网站,有助于客户确定单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

第三,面向企业内部的重要功能。

这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财会核算、库存和运输等业务管理。

2.3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逐渐走向一个封闭和开发不相伯仲的行为。

为彻底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系统用于防御。

安全系统包括互联网安全、信息安全。

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过设置多个用户权限来完成,集中统一管理用户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权限并给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授权服务。

这时操作人员就能运用账户和密码来进入系统并开始操作。

互联网安全可以通过防火墙解决,可以在新建系统时,保障系统在运行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连接来完成,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果线路不流畅或切断,则可以在顺利解决安全问题后再次连接,这样一来用户对信息的安全访问完全不受任何影响。

3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流程

3.1 企业全体总动员

篇10:物流企业信息化论文

企业想要顺利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动员。

其中,领导作为核心,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关注。

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实际操作。

在优化互联网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夸奖员工参与的积极性,配合系统研发的调研工作。

其次,探究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想法。

3.2 确定物流企业信息化未来前景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属于企业整体发展中的核心组成,所以一定要同企业的宏观目标相协调,才能令企业在竞争中经久不衰。

因此,在研究和解析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前提上,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宏观规划相适宜,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树立企业信息化进步的宏观目标、规划、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与计划的详细步骤。

3.3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目标明确标后,坚持且一丝不苟地去执行。

在建设期间,还需要深入掌控系统的延展性和提升空间,严格遵循制定的目的和规划,分步骤、分环节地执行,按时验收建设的效果。

3.4 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和维护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成,并不代表工程就结束了,想要使系统能稳定正常且高效地运转,还有诸多后续的配套工作需要执行和完善。

比如,判断建设完成的信息化系统,评估其是否已符合企业设置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加强对平台系统的定时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不断完成对系统的更新,添加新的职能和职责,使系统能够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给企业指出一条最新的信息化服务之路。

4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物流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4.1 健全物流企业的资源配置

从当下情形看,众多物流企业的资源尚未得到全部且合理的配置,极易导致大量浪费。

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还应该改进和调配其资源的共享。

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减少对物流资源的莫名浪费,使企业的机器和人员都发挥出最大效用。

同时,还能在电子信息化建设阶段,搭建出一个形式上的物流模型,方便指导企业的全部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用率。

4.2 完善供应链管理

在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当下,众多物流企业陆续运用供应链模式的管理方式。

所谓供应链模式,就是指从产品或材料的选购、传输、储存、派发、到达客户手里这整个流程中关于卖家、生产方、服务企业、客户之间的整个上下产业链。

这个过程的效率将对企业的运营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调整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

运用局域网、数据分析、B2B等电商等技术,完成上下游中多方信息的实时分享,把企业的对外业务和内部业务恰当地统一,有效提升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使得信息化建设成果更为显著。

4.3 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近些年,大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深刻认知,把物流信息化当成一项关键的发展目标列入企业的长远规划中。

但由于我国开始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时间相对较晚,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底子比较薄。

想要建设好物流企业的互联网信息系统,还需要我国其他相关部门给予该项工作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制定和颁发相关政策,一起协作配合。

一方面发挥出必要的执行作用,一方面起到表扬作用。

这样就能有效地加快物流行业中的整体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4.4 保护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

物流企业要经常对员工展开专业培训,积极组织众多电子信息化方面的活动,让员工之间能够顺利实现有效沟通。

员工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方法。

保障企业在使用这一系统时能够符合足够的信息操控要求,进而促进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转。

5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便捷,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而针对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棘手难题都要深思熟虑,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加大企业的宏观环境建设、互联网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

篇11:我国企业的敏捷制造之路

在当前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研究先进的敏捷制造理论和各种应用技术,如ERP技术,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实施,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虽然实施敏捷制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许多现实问题尚在探索中,但从众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提高敏捷性、向敏捷制造迈进的实践,可以概括出实施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我国企业要想做好转型工作,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评估环境、确定策略

在实施敏捷制造模式之前,我国企业首先要评估外界的竞争环境和自身的特点,确定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施敏捷制造策略。

随着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它要考虑经营机会、风险、竞争对手以及自身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企业应该学会对外部竞争环境、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进行评估,关键是要分清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分析竞争对手不是要击败对手独占市场机会,而是要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共同赢得市场机会。

对于内部环境,企业需要定义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条件,分析企业存在的不足,确定适当的经营策略。具体来说,企业要考察和诊断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充分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以便决策企业在哪一阶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同时考虑在实施已选定策略时,如何为环境变化和新的机遇留下发展的余地。企业可举办研讨会,吸纳全体员工参加,讨论可选方案,财务分析或者估算,以确定成本和收益,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组织结构方案、工厂布局以及工作设计进行仿真设计,模拟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等来完成。

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

当今的企业尤其是规模生产的大企业,沿袭了大批量生产的组织模式:部门分块、多层结构、分工过细。这种缺乏柔性的组织方法与结构难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形势。因此,企业重构是提高组织敏捷性的重要途径。许多事实说明,企业内部流程的再造或者优化,对企业的制造模式的转型有巨大作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名为“福特”的组织重构计划,使跨组织部门的流程顺畅,创新产品开发能力大为增强。此外,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对一些关键过程重构,也会大大提高敏捷性。如美国西屋公司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重构,消除了不必要的“联接任务”,使信息处理效率大为提高。

近十几年来,我国不少企业采用了高新制造技术尤其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在CIMS实施过程中,很少有企业能按既定的计划实施并取得效益。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性。

我国企业现有组织体制工作效率低下,无人监察全过程,无人对全过程负责,组织僵化,缺乏柔性;企业管理手段以人工为主,靠经验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使得计划多重制定,不能保证计划的周密性和系统性,不合理的计划造成生产能力不均衡,生产时断时续;企业库存不能保证处于最佳状态,物料管理有一定的盲目性;报表不准确,不及时等等,

因此,要转变制造模式,企业首先应该抓好内部改革,比如改革生产模式,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改革组织结构,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柔性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转变。只有改革企业现有的传统管理体制,才能合理优化地使用企业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全球化,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强,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将供需链上分散的、小型化的、专业化的制造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合理优化使用资源,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据分析,产品开发时间每增加10%,其年收入将损失25到30%。而当前我国企业的设计系统中,产品信息生成、交换和处理常常由互不兼容的信息系统支持,不能实现完全和无异义的产品信息交换,信息处理的冗余和延迟不可避免。所以,企业要建立集成的产品和过程开发环境,应用并行工程、虚拟产品开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制造一次成功。集成平台和集成框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支持工具。况且,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任何一家企业都无力完全垄断,或者单独地满足市场需求,我国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追求“大而全”的思考模式,转而建立由市场机遇决定的,由任务导向组建的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协同工作,以期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降低成本、风险。

改进物流管理

物流对企业生产制造系统的影响不言而喻。从内部来讲,物料运储子系统是企业系统的重要要素,改进物料运储系统是支持大批量生产向敏捷制造转变的必要环节。当今,我国许多企业的物料运储系统是按大批量、单一品种设计的,它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企业物料运储的改革方向主要应集中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它应是柔性的、自适应的,同时能通过设备和人员的共享全面降低运储成本。

除了企业内部的物流改善以外,改进外部供应链也是很重要的。当企业生产个性化强、技术指标复杂、交货期短的产品时,需要从其它企业处快速获取资源,而光靠企业的后勤部门,可能难以做到在全球范围内适时、适价地供应所需资源,于是,一个具有先进通讯工具、能集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全球物流网应运而生,这样的全球物流网已初步联结了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其后勤供应商能为企业提供世界范围内的后勤运作支持。有关人员认为,通过这一系统可做到48小时交货。显然,我国企业加入全球竞争,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物流网。

企业文化的改变

前面提到,敏捷制造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就是各层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人员对变化响应的快慢是企业敏捷性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只有给员工以授权,才能使他们具有敏捷的反应。给员工授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员工具有对其工作范围甚至整个企业进行决策的能力;二是指在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不明确的情况下,他能根据企业目标自行确定其职责。比如,某五星级饭店会给其员工一定限额内的现金的自主支配权,员工有权用这笔钱去做他们认为必要的事,以安抚不满的顾客,或者为顾客的一些特殊需求提供服务。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大力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树立“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的意识,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技术方面,还应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培训,以使企业员工成为具有敏捷特性的劳动力。

总之,每个企业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自己的敏捷制造工程。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有的企业是组织结构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有的企业是产品开发能力的技术实力弱,有的企业是物料运储瓶颈阻碍生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上面提到的一种或几种策略的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敏捷性。

篇12:广东省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论文

一、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九)引入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程评测和监理机构,使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提高工程质量。

(十)加强教育,提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在全省工商领域广泛宣传、普及企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形成对企业信息化积极参与的氛围和共识,促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全员教育与培训,组织企业职工对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素质。

相关专题 企业信息化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