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校园电视台传播模式初探论文

名可mingk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名可mingk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于网络环境下校园电视台传播模式初探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基于网络环境下校园电视台传播模式初探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校园电视台传播模式初探论文

摘 要:校园电视台是校园传播媒介之一,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校园电视台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传播模式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 网络环境 传播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开放性、交互式的多媒体视频功能逐步被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校园电视台作为学校教育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在记录学校发展、传播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多个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园电视台的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校园电视台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分析和探究校园电视台借助于网络环境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1 校园电视台建设现状

校园电视台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以校园为传播区域,以大学生为传播对象,在引导校园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以及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传统的校园电视播出平台主要是学校的闭路电视,信号会覆盖宿舍区、教学区、办公区、食堂等场所。部分高校也利用楼宇电视、户外大屏幕等平台,都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也有部分学校电视台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提供视频点播。有的还可以提供同步收看的网络电视。在突破带宽、费用等限制后,网络版的校园电视正在加速发展,被更多的师生、校友、社会各界所熟悉和接受。但也有部分学校传播渠道单一,少数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的闭路电视频道,在公共场所缺乏播出终端,网站水平低、视频播放不流畅或不稳定,无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发挥校园电视台的作用。

2 利用现有校园网建设网络电视平台

随着校园网络与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在校园网络所具备的`硬件基础、网络带宽已日趋完善,可以通过校园网来组建自己的网络电视台,进行视音频节目点播、网络电视转播、校内活动现场直播、课堂教学互动直播等一系列应用,为教育教学增加新的手段与模式,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生活。校园网络电视台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其发展空间大,传播形式多,改变传统电视媒体单一的报道形式,互动交流强,内容多元化,而且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加贴近生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更广。

校园网络电视台借助于现有的网络环境,以先进的流媒体技术,实现媒体内容的网络发布,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和播出,有直播、转播、点播等各种形式,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实现集文字、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学内容资源的创建和发布,为师生提供表现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电视,可以把教学资源实时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而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可实现传统电视媒体实时互动功能;同时,网络也易于升级维护,根据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进步发展,系统可以方便的升级,使系统更为稳定。

校园网络电视台实现了音视频等教学资源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进行点播、直播、转播等服务功能。与校园网络环境有机融合,可减少学校部分重复投资,是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好方案。校园网络电视台建设所需要的软件资源,硬件设备都有很多成熟成套产品可供选择采购,但成本较高,很多学校承担不了,如学校自己技术水平搭建,对很多学校来说实现难度较大,这些因素都可能制约着校园网络电视台发展与应用。

3 利用视频分享网站传播节目

在众多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中,视频分享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爆发点。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网上提供一个免费视频平台,由用户自己通过电脑或各种移动设备创造和上传到视频分享网站,供大家点播分享,交流互动,分享视频短片,展示自我,提供了全面的视频上传、转码、播放、分发、管理等服务。在国外,有广受用户欢迎的美国YouTu网站,在国内,有优酷,土豆,56视频,腾讯视频,魔方等很多几百个网站,视频分享网站成为当前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视频分享网站之所以广受欢迎,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首先,视频分享网站硬件带宽资源强大,视频质量高,播放流畅速度快,效果好,传播方式多,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其次,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其内容丰富、反应迅速、技术完备,用户不仅可以共享海量视频数据,使用平台提供的接口,创建个性化的应用或者使用应用组件,还可以快速高效的搭建自己的视频平台;特别是支持“外引服务”,具有生成音视频的外部链接地址功能,通过其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视频转发到其它网站或平台,如博客、论坛、朋友圈、微信等平台,实现音视频节目在不同用户、不同平台之间的传播、分享和交流。

篇2: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传播论文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借助网络开放信息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搭建网络平台,锻炼口语能力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3组织合作教育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4编制网络教材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16(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16):115~116.

篇3: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索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个性化、协同性、资源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文章依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网络支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及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杨黎霞  作者单位:七台河职业学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篇4: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笔者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学习主体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2.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

例如,笔者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

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学生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D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D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予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与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5).

[2]孙俊三.英语教学法[M].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

篇5: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飞课堂教学 网络化学习网络环境 创新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平台和社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心理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分析,尝试对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改变当前教学模式的需求

当前,学校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为中心”,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主要症结在于:

1.教育活动立足于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无论是哪类,哪个阶段,都把出发点和归宿放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和结论进行接受、消化和存储,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唯书、唯师、唯上,学生缺乏敢于质疑的个性,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2、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是为了“教”,教学质量的评价成为“教”的评价,教师只对“教”负责,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这种灌注式教学,完全扼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二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教师以及较为滞后。缺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以及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再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已开始注意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性,尝试通过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原有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构筑和完善一个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探究心理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讨论网络环境对学习者创新人格培养的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学习理论来看,学习环境将会导致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包括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网络化学习就是一个可以造就学习者探究式心理素质乃至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学习环境,其形成的依据在于:

1、认知风格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根据斯腾伯格和洛巴特的创造性思维的多因素理论,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受到认知风格、智力、知识水平等六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风格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而学习者所持有的认知工具种类以及面临的学习资源类型直接影响其认知风格的形成二.一方面网络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多种认知的工具,学习者在互联网上利用信息交流的基本服务工具就可在信息收集技能、组织技能、传递技能以及创造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促进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考;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和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实时思维活跃和联想思维不断提升的同时,容易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索和进取的心理和需求,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潜在动力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得到的是一个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定制的学习环境,不再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策略来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有选择的学习、有独创的学习。学习者自主自立的意识得到增强,灵感和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3.学习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素质的提高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信息交流与协作学习的平台,使学习者在一个平等、虚拟的大环境中,增加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没有顾忌地发表自己真实想法,同时又共享整个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得到较全面的信息和知识,在增强了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使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加强。另外,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信息的获取、判断、整理、归纳、加工、传递等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自身科学研究必备的信息素养。

三、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扩展.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探索信息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比较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1.突出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在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享有对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倾向,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是个体探索性的学习.也可以是相互协作、交流的研究性学习。这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学习者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求异来不断形成和培养,因此强调学习者学习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2.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网络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其主要工作应当是对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导航者、指导者和交流者。教师除了将学习内容编制成网络课程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交互式平台与学习者交流观点、解答间题以及对学习者如何获取学习信息、如何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设汁、指导,同时还需组织和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活动。

3.情境创设注重知识意义的建构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行为总是依赖于网络环境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其与课堂教学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过程的情境化,即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各种模拟和仿真手段完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学习情境创设,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知识迁移。当前.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提供了各种知识意义建构所需的学习情境,使情境化教学更加贴切于人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

4.学习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在网络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在网络环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围绕相关主题和问题,大胆想象、讨论和交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人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形成。

5.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学习资源共享性和开放性是开展网络化教学最为优越的要素一个良好的网络化教学系统必须为用户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高度共享和开放的学习资源。因此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管理已成为目前广大用户的重大需求。

6.具备完善的评价系统

网络化的教学系统与普通的教学系统一样,应当具备目标评价系统,但其评价方式可凭借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优势,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二可以是多种形式和多个范围,贯穿在各学习过程和各个学习层面之中,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系统跟踪型评价和系统智能型评价。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备加重视和关注,利用网络环境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形成学习者创新人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在大力倡导网络化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比如:因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感情交流而引发的人文缺失;网络环境中学习进程控制,不是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处理得很好;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还远远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等等。这就意味着我们探索、研究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网络化教育成为信息化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6: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建构教学模式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在反复探索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远程学习、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得到学员的认可,并为今后该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而诞生的网络教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否则教学过程就会出现不稳定性、非理性和无序性。因此,笔者在承担青岛电大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本专业课程具体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逐渐探索形成了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该模式可具体表述为: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最后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案例——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网上讨论,分析交流——理论升华,面授反馈——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案例

首先要发布案例,为案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同时将网上案例制作成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欲望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教师在发布案例之后,学生应自主地阅读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案例材料。通过阅读,对案例有一个整体印象,而后经过独立思考又会对案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能够明确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关系以及涉及的有关理论知识,并且会产生一些疑问。

三、网上讨论,分析交流

学生个人通过上一阶段的阅读、研究,获得关于案例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便可进入网上讨论阶段。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力保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升华,面授反馈

经过网上讨论之后,学生将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上传给教师,教师应以面授辅导的形式对该案例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总结并不是说出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

五、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价,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分,一般包括学生上网发帖的质量、数量和以及在线讨论的时间。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上交的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虽然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没有与教育类课程相配套的案例教材,这就不能保证案例的质量和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讨论成为讲授的“翻版”,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讨论时难以适应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等等。希望通过该论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2.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5

3.邓云洲.案例教学:一个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4

4.李素立.教师教育中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

篇7: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关于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都需要加以重新考量。传统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丰富的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需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研究性教学转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一个内外环境急剧错位的时代,这是自该课程产生之日_起从未遇到的变化和挑战。该课程具有内容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发生变化,也只是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与此不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变。对于高校教学的作用也很明显,至于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与社会变化保持距离的中国古代文学,对其触动也是极大的,它必须要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网络,面对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面对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接受网络环境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

一、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个体应该是知识、思考能力以及人格的提升。在当前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就业竞争增强的情况下,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大学教育的本质发生偏离。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变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直接影响,我们不能低估功利化思维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固守原有的教育理念与毫无原则地迎合社会需求都是缺乏思考和不负责任的方法。

“在教学目标方面,应使古代文学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型转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者在思想上都已经认识到教学目标调整的必要性,很多人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改变教育理念。培养能力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和首要原则。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哲理思辨能力,以及近年大家关注较多的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目标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能力。我国应试化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在大学之前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处于次要地位,自然居于应试能力之后,大学教育没有应试的需求,是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阶段。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无疑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已经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保障。

教学模式无疑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教学目标的调整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重新定位需要对教学目标的深入了解,更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教师采用粉笔加黑板等传统教学方法,利用语气、文字、表情、手势等与学生交流,方式较为单一,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形式和特殊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优化了教学内容,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原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与当前世界流行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很少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突出的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有所欠缺。以讲授先秦文学中的楚辞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背景知识,课堂上按照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书过程、主要作家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赏析等顺序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以上内容,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掌握学术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讲解时提供给学生,并能够作出自己的个性化判断。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跟随教师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目的要求,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对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能够掌握。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和解答,但是国内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更少对教师的讲解内容提出疑问。显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没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的环节,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也没有把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重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检索十分便捷,原来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的大量介绍性的背景知识,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非常容易检索到,并且网上的各类资源非常丰富,很可能远远超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量,很多新的观点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如果教师不时刻关注网络、更新知识,很容易落后于学生。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介绍性知识,对学生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学生需要的是建立在这些知识背景下的深入分析、讨论问题。在现有的古代文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授课习惯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同度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进行调整,还是希望通过增加讲课激情、感染力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个体差异,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改进教学模式。

三、建议采用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

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在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其中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能够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研究性教学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重新调整,从知识点确定、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调整等,都需要加以认真梳理,使教学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提前的知识准备,课堂之外的大量阅读与相关材料的查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与同学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变为研讨问题的主持者。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在课堂讲授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而现在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设计、学生发言的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上,教师作为主持者,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而不是停留在材料和观点的陈述上。在庞大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各类学术观点更加丰富,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修养,时时把握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保证对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评判。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主式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诗经》,在学生掌握《诗经》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借鉴已有的赏析评论文章分析《国风》中一首诗,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后,教师可以归纳出分析诗篇的一般方法和角度,对这些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加以评析,让学生掌握分析诗篇的正确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自己选择《诗经》中的一首诗分析,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逐渐熟悉如何去研究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有讨论价值的教学内容中.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中,对于老子、庄子、孔子、荀子等人的哲学观点、文学性等教学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问题具有认真研讨的价值,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体发言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集中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先由学生加以评价,教师再作出回应。三是借助Blackboard等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使用较多,国内很多高校也已经购买并在教学中大力推广。该平台具备的讨论、在线问答等多个功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制作自己的网络课程,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知识准备、内容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等环节,教师可以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此类教学平台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很高的价值。

网络环境的出现,虽然只是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却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我们了解这种变化并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8: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使用变化启示论文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媒介使用变化启示论文

[摘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对于新闻媒介使用呈现出三个变化。新媒体重塑了公众对新闻媒介使用的时空情境,赋予其“随时随地”浏览新闻信息的可能性。公众“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导致新闻媒介使用呈现碎片化、个体化的特征,并促使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边界的模糊。新媒体赋权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叙述,使其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角色发生变化。新闻媒体应加强对新闻事实的核查与深度报道,提供多元化的报道,搭建公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对话的平台。

[关键词]新闻媒介;参与式受众;媒介使用

新媒体是当前社会中被提及频率极高的热词,它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包括公众在新闻生产与传播中的角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有96.3%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获取新闻信息是网民上网的一个重要诉求,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96亿。[1]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媒体逐渐意识到利用新媒体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媒介融合等方式进行转型。“两微一端”是它们抢占网络空间的重要实践。新媒体不仅仅改变了媒介生态,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新闻媒介使用习惯,并对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与形态产生了影响。

一、新闻媒介使用时空情境的变化:此时此刻与随时随地

新媒体对于公众新闻媒介使用的一个直接影响在于其改变了他们运用媒介浏览新闻,获取新闻信息的时空情境。对于前者而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压缩新闻事件传播的时间,使公众同步接收来自现场的信息成为可能。过去那种先有现实生活,再有新闻叙述的模式正逐渐被重塑,人们对生活与新闻的无缝对接产生期待,并由此产生一种与外部世界同在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感又会提高公众对于新闻事件进展的关注,激发他们参与新闻事件传播与讨论的热情。近年来,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在直播中与公众进行互动,尝试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鼓励公众参与互动,生产内容,例如媒体利用微博与微信与公众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时空情境下,公众对于新闻时效性的期待也随之提高。[2]这也是近年来直播形态节目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在不断提高新闻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在弱化传统媒体的中介作用。新闻媒体对于事实核实的时间正在减少,这增加了其对新闻把关的难度。因此,如何平衡对新闻时效的追求与对准备的把握成为了专业媒体工作者在新环境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与“此时此刻”相对应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随时随地”。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曾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区分了传播的时间与空间偏向,后者指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3]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视直播已经能够实现新闻与现场的同步,但彼时观众往往被束缚在固定的空间中。例如,晚饭后全家人常常围坐在电视前,一起收看《新闻联播》,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往往相对滞后。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电视直播技术还主要应用于具有较大关注度和历史意义的事件。卡茨与戴扬就将电视媒介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竞赛(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征服(如宇航员登月或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出访)和加冕(如皇室婚礼、就职与颁奖典礼),都是国家级事件。[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这样的局面。由于公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参与新闻事件的直播,此时直播的对象既包括重大事件,也涉及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事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公众了解新闻的场所更加多元化。有研究发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私人住所、工作学习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都成了全天移动互联网使用度较高的空间。

二、新闻媒介使用状态的变化:个体化、碎片化与公私边界的模糊化

移动互联网赋予公众不受时空束缚,“随时随地”浏览新闻,接收新闻信息的便捷性,公众对于新闻媒介的使用呈现出一种个体化的状态。除了在移动状态下独自浏览新闻之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人们可以在固定空间中也接入网络,关注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例如,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在亲朋好友聚会、吃饭时,有很多人常常捧着手机,关注各种各样的新闻,出现一种“在场的缺席”现象,即在物理空间中的家庭成员正在关注其他空间发生的新闻事件。库克认为,在一个技术社会中,个体会对自我空间的塑造发挥更大作用。有研究发现,即使在家这样的固定空间,公众的新闻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客厅是家人一起观看电视、了解新闻的主要场所。然而,如今更加私人的卧室也是公众新闻媒介使用的重要空间,人们在卧室中的移动互联网接触率(26%)甚至高于在客厅的接触率(22.6%)。他们在两个空间中的媒介使用呈现不同的特征:在卧室中接触频率高,但接触时间短,而在客厅中不仅接触频率高而且时间较长。[6]此外,公众的新闻媒介使用个体化趋势与新技术的发展相关。当下基于大数据的精确推送、个体化定制新闻会定期提醒公众接收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使其不断查看手机,保持对各种新闻的关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公众新闻使用的分化,将公众标签化为有不同兴趣与喜好的小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对新闻媒介的选择呈现出“代际差异”。根据皮尤中心1~2月之间对美国民众新闻使用的调查,在18~29岁人群中,有54%的人表示更倾向于数字媒体新闻。而在30~49岁、50~64岁的人中,分别只有38%和15%的用户更喜爱数字新闻。在移动端新闻消费上,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呈现出更大的差异。70%的18~29岁人群称他们倾向于仅仅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在30~49岁人群中,该项比例下滑至53%。在50~64岁人群中则跌至29%。[7]由于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代际差异”又会促使公众在接收的新闻内容以及接收方式等方面的分化。与过去那种在固定场所,预留出专门时间的“仪式化”观看行为相比,当下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人们更倾向相对短平快的阅读体验。新的时空情境可能会导致公众新闻使用品质的降低。[8]伴随公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时空情境以及阅听状态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也不断被重塑。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家庭成为个体阅听的重要空间。人们在私人空间浏览新闻,获取新闻信息,导致私人与公共空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网民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空间中讨论公共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的讨论使其私人生活被公共议题挤占。有研究发现,与过去相比,即使是那些偏爱娱乐的人也会更多地接触新闻。[9]因此,在网民的个人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中充斥大量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普通公众也成为新闻事件的主动叙述与评论者。

三、新闻媒介使用者角色的变化:从受众到新闻生产的参与及对话者

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两端分别是媒体与公众。媒体是新闻的采集、生产与传播者,而公众主要是新闻的接收者。受众这个话语就表征了公众在新闻生产、传播与接收过程中相对被动的地位。虽然霍尔提出了三种受众解读模式,他认为公众并不是全盘接受经过媒体编码的新闻报道,他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视角对新闻的意义进行解码与协商,但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公众很难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新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参与式受众”的概念,他认为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媒介化现实一方面提供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10]纵观当下新闻传播实践,公众可以通过线上互动技术,对新闻事件进行叙述与评论,从而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参与式受众”的崛起,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前文提到,与传统PC终端相比,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解放了时间与空间对于公众新闻媒介使用的束缚。在物联网的视野下,人与技术的进一步互动与结合使人的身体也成为了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公众在新闻现场提供的信息。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叙述,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于新闻生产的垄断权,提供了区别于代表政府、商业集团利益的另一种声音。此外,在由公众参与的新闻事件中,不同身份、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与评论,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生产的规模,另一方面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框架,特别是一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士的参与,可以促进对新闻事件中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医患冲突事件中,有大量专业医学工作者利用社交媒体对事件中的医学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当公众利用社交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转发与评论时,由于字数限制等问题也会导致新闻再生产的“去语境化”,从而可能造成虚假新闻以及导致公众对新闻误读等问题的出现。伴随线上参与式新闻的兴起,公众的新闻生产实践呈现一种社群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网民因为其线下的关系以及相似的身份、背景、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因素而形成线上的圈子和社群。线上关系网络与圈子成为网民筛选、过滤、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路径。这一方面促进新闻信息在社群内的快速聚合与传播,使碎片化的声音在公共领域中呈现;另一方面很可能导致不同社群之间的疏离,出现“回音壁效应”,甚至舆论极化。

四、讨论:媒介使用变化对新闻生产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压缩了从新闻现场到公众获知新闻消息的时间,但直播技术、现场新闻的广泛运用也加大了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实核查的难度。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反转新闻”一定程度说明了新闻媒体面临的把关压力。1.加强新闻事实的核查与深度报道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新闻媒体需要兼顾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媒体在积极探索直播、现场新闻实践的同时,也需要重申真实性、准确性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新闻事实核查的投入与力度,例如建立面向使用网络新闻源的核查规范,运用新的事实核查技术对新闻核心要素以及有争议的事实进行核实。此外,新闻媒体需要加大深度报道的投入,在追求快新闻的同时,注重对新闻背景、争议性事实以及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衍生性事实的解读,对新闻事件进行立体性、全方位的报道。2.提供多元化的新闻报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构了公众新闻媒介使用的时空情境,导致新闻信息接收场景以及新闻样态的多元化。新闻生产者需要顺应新的趋势,提供面向不同公众、不同接收场景的新闻报道。一方面,针对大量公众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提供篇幅精短,适合在移动状态下浏览的新闻报道,满足他们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新闻使用者分众化的趋势,提供不同垂直领域的新闻报道。在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者往往将传播对象当做没有差别的整体对待。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主动搜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分众化的趋势得以凸显。新闻生产者可尝试提供不同垂直领域的新闻报道,例如专业的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并在多平台上传播,满足不同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此外,新闻生产者可以借助大数据算法,分析不同使用者的新闻媒介使用习惯与偏好,向他们推送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并通过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推送的内容。3.搭建面向公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对话的平台面对新技术对于公众的赋权,新闻媒体应提供面向公众参与新闻事件叙述与评论的平台,获得来自公众提供的内容,呈现关于新闻事件的多元声音,实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公共性。新闻媒体通过与公众的对话,实现对消极舆论的引导。具体而言,新闻媒体可以开设面向公众参与新闻叙述与评论的栏目,收集公众提供的线索、内容与观点。针对事实性信息,新闻媒体需要仔细核查,并通过对多种信源的验证与引用,完成新闻报道。对于意见性信息而言,新闻媒体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意见,将其在新闻中呈现,从而实现不同社群、不同意见的对话,呈现更加多元的声音。针对争议性事实以及消极舆论,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核实,或通过为专业人员提供发声平台,使他们直接在公共领域中发表意见,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与传统大众媒体时代受版面、时长限制相比,新媒体为专业人员的发声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保证不同参与者对于相关问题的持续探讨和充分对话。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卞冬磊.再论媒介时间:电子媒介时间观之存在、影响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01)

[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7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30

篇9:浅谈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瑞金三中    钟恒娟

内容提要:本文以英语学科听说教学模式为主线,论述了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分析了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共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网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交互活动、拓展训练、评价运用中。

篇10:浅谈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一、网络研究下的典型课例分析

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的深刻变革。我们在听取和收集大量典型课例的基础上将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归纳为4种类型:

1、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课例

听和说是一种通过语言活动理解和吸收进而表达思想的技能,是由外部语言环境转换为内部语言的内化过程进而又转换为外部语言的外化过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使初学语言者发展语言思维能力,重要的是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并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吸收、加工,进而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外部信息。因此,网络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就要开发出以声音和文字的英语信息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广泛多样的英语专题网站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如:典型课例“On The Farm”。其教学设计如下:

其一,创设情境。利用专题网站创设英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前在网上收集的学生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如:Kitty Cat, Snoopy Dog, Teddy Bear, Mickey Mouse, Duck, Mashimaro Rabbit等,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些活泼、稚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兴致很快高涨起来。

其二,认知活动。开展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认知建构。打开教学网页,演示从www.bbc.uk/www,ifaw.org/www.animalworld.com等网站和校园网资源库收集、整理和精选的动物图片。这些图片都标词、注音并链接于相关网页,学生只要点击图片,就能知道怎样拼读与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并能把课文动物单词安插其中。由于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识记了所学内容。

其三,拓展训练。拓展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虽然课文里只有2个句子: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I like sheep/ducks…但通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和学生自我意义的建构,他们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如数家珍,再辅以竞赛的形式和“小动物交朋友”的角色扮演,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强烈,叙说的句子脱口而出,朗朗上口:1: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2:Look, I like polar bear. 3:Why? 4:Because it’s cute. It looks white and looks fat. But its eyes and mouse are black. It eats fish and it can swim. 课后作业是将从网上收集的动物资料整理成配图文章。

其四,评价运用。运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英语教学中倡导实施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开放性、过程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这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相一致的。因此,建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本课例第一环节运用了网络评价,第二环节运用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师生评价,第三环节运用了口头评价、即时评价和书面评价。

教学通过创设听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形成;拓展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其于网上资源的课例

由于网络学习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必须认真筛选、整理成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以“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则作为“任务”的精心设计者和疑难者问题的帮助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典型课例“Christmas”。其教学环节是:

其一,资源激趣。课前布置学生与父母一起上网搜索、查找、浏览有关圣诞节的来历、习俗,收集圣诞歌曲、圣诞礼物。在课前5分钟的Warming-up环节里欣赏圣诞歌曲。

其二,展示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介绍和展示作品进行比赛,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适当肯定,对表达不流利的学生要给予鼓励,使他们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努力,然后,由学生评选出5―10名同学的优秀作品在网上发布。

其三,作品欣赏。上网欣赏优秀作品和圣诞儿歌。

其四,作品设计。制作精美的圣诞卡送给父母、老师、朋友,并在留言板上反馈。

其五,评价实施。第一环节实施了网络评价、家庭评价,第二环节实施了师生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第三环节实施了网络即时评价,第四环节实施了家庭――师生――生生联动评价。

由学生、教师、网络、媒介等参与的联动评价、互动评价改变了以往只以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学生在开展的师生、生生、人机等交互教学活动中不但注重学习过程本身,而且更关注“我学了什么?”、“我如何学的?”

3、基于网络课件的课例

在网络环境中,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教师充分应用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课件,将单词或句型教学引入愉快的教学效果。例如:课例“Clothes”。其教学设计环节是:

其一,利用课件设置情景。通过视频播放学生文艺汇演Fashion Show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二,开展网络组图竞赛,探究新知识,即认知衣物类词汇。

其三,“猜一猜”拓展性游戏,练习新旧句型运用,如:“What colour…”,“Do you like…?”,“What’s in …?”,“What’s your favourite…?”等。

其四,“Fashion Show”服装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同时节,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使其尽情浏览、大胆设计、自由发挥,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怀。

其五,评价运用,将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网络评价综合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

4、基于专业工具的课例

计算机应用工具(如金山词霸、金山画王、Word等)可以给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以这些工具为依托,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协作学习,最后,以网络共享方式交流学习成果达到教学目标。如:典型课例Birthday Party”。其教学环节是:

其一,展示问题。学生打开班级网页,搜索、查询本周的小寿星,并准备一件生日礼物送给他(她)。

其二,体验网上购物乐趣。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组成个人、2人组或4人组,体验网上购物的乐趣,学生们有的自主购物,有的结伴购物,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协作学习。

其三,设计礼盒、生日卡。有的学生利用金山画王、Word或PowerPoint模版设计礼物盒,准备将同伴购买的礼物装进去,设计生日贺卡的学生用金山词霸将英文祝福话语贴上去。

其四,展示礼物,进行对话交流。小寿星收到同学们发送的琳琅满目的生日礼物时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要将礼物打开为全班同学欣赏、介绍,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对话交流,氛围其乐融融。

其五,运用小组评价、师生评价、集体评价等形式开展形成性评价。学生之间不仅没有因为网络的介入而淡化交往,反而由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而增进了情感,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创作、交流的工具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英语听说教学模式

通过对以上课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这些课借助不同的信息技术媒体,但从英语学科听说教学的特点出发,它们存在着许多共性,通过现场观摩、课后分析和讨论归纳,我们把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总结为:“情境创设――交互活动――拓展训练――评价运用”四个步骤。如图所示:

步骤 信息技术运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

情境创设 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利用网页或课件创设与新认知密切相关的情景,激活学生原认知,帮助学生知识内化。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大量的直观形象、交互性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创设英语听说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进入情景,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关注学习资源,激活原认知,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交互活动 作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专题网站、网络课件、互联网或校园网资源实现人机互动。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教学,充分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与时间,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听说能力,活跃思维,展现个性。 在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现意义建构,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工具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拓展训练 作为信息加工和研发工具,搜索、筛选、整理信息资料,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创作学习作品。 巩固听说技能,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以资源为中心,以说话为中心。 接受大量的'信息输入,并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吸收、加工,进而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外部语言。

评价运用 网络协作平台,如BBS。 注意评价的主体性和实效性,关注学习资源,调控学习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展示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三、问题及思考

在信息技术向教学核心领域的渗透过程中,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英语听说教学实践,实验教师对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把信息技术由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英语听说教学已从知识中心向语言运用中心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以其丰富多彩、界面友好、趣味性强的特点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把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与发展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主导与主体关系处理失当

由于网络环境提供的听说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往往会由于担心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而就词汇、句型教学过多进行机械操练,学生看似不停地练习听、说,但始终处于被动学习之中,又陷入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

在教学中,教师准备了许多“情境激趣”的资源,没有必要的启发引导,故此课堂教学容易失控,学生看似占有了大量的资源,但没有使其最大化、最优化,从而陷入了“以资源为中心”的误区。

开展的自主学习重形式、轻实质,部分学生出现疑难,没有得到及时点拨,学习时间看似充裕,但效率不佳,最后陷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误区。

2、生硬套用教学模式

没有发展的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模式。“为了用网络”而呆板地套用或“拼凑”式 地设计教学,都会使教学生硬、僵化。因此,教师不但要灵活运用模式,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3、拓展训练方法单一

从一些课例中我们可发现,有的教师拓展资源很丰富,但从内容到形式均为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跃学生的形象、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如:开展双人对话、小组对话、辩论、游戏、看图说话、主题对话、角色扮演、故事问答和作品设计等拓展性活动,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会有助于提高其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4、形式性评价运用不灵活

在英语教学中倡导实施的形式性评价是一种开放性、过程性的评价,其目的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对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注意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避免评价形式的盲目性。

事实上,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惑、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开展“网络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的创新探索”实验,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优化了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英语教学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7月颁.

[2]  何克抗.语觉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教育技术通讯.第21期www.etc.edu.cn.

[3]  李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形式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总是.中小学教师培训,,5.

篇11: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开题报告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3月至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月至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年6月――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02年9月――20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03年9月――20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04年12月――20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

第二研究组:组长:###

第三研究组:组长:###

第四研究组:组长:###

档案整理:###

篇12:网络环境下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网络环境下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结合我校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从医学影像诊断学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实验室建设、作用、应注意把握的问题3方面进行探讨.

作 者:席芳 黄欣 陈汉  作者单位:席芳,陈汉(西安陆军学院边防军医训练大队,新疆,呼图壁,831200)

黄欣(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陕西,临潼,7106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23) 分类号:G424.31 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验教学   多媒体实验室  

篇13: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

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相关专题 电视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