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

卡卡卡卡卡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卡卡卡卡卡卡”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共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

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

一、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一)土地与城市不协调问题。在任何一个城市当中,土地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便近年来的很多城市都在区域上不断的拓宽,可是能够利用和随意操作的土地范围还是有限的,并且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需要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上不断的努力。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本身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土地与城市不协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和不满。首先,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在土地买卖和各项建设工程上努力,表面上得到了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未对广大的百姓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是遭到了很多的舆论压力,在社会上引起的诟病较多[1]。其次,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片面的开展植树造林处理,公园建设数量庞大,不仅对城市的内耗增加,同时无法在短期内获得预期的效果,后期的投入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的初期、中期、后期都表现为力不从心的现象,而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也因此出现了耽误的现象,造成的损失较多。

(二)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步调问题。我国的城市数量众多,可是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发展状态都表现为两极化的趋势,很多内容的开展过程中,均是分开完成的,这就直接造成了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步调不一致的问题。从表面上分析,两项工作分开执行的时候,可以独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产生了互相不耽误、不影响的状态。可是,在一个城市当中,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二者的界限并不清晰,又都是为了城市发展而执行的任务,如果二者的步调表现不一致,那么很容易因为差异化的问题,造成很多的隐患。首先,土地管理开展的过程中,丝毫不考虑建设规划的积极作用,片面的将土地管理执行,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土地数量,可是并没有充分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对社会、对民生而言,均不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片面从现代化的城市角度出发,很多工作执行都是为了博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度导致城市的内部出现了经济两极化现象,房价不断的提升,真正需要的人却无法购买,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给各大城市的生存造成了很强烈的威胁。

(三)城市用地紧张,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使得中国城市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与人地矛盾尖锐的疑问日益凸显。很多城市政府只是充沛注重经济的短期开展,对城市用地进行大规模的扩大,这么也就会严重破坏到城市土地的生态系统。但是,我们必需要充沛认识到城市土地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一旦使用不合理,那么就会影响到城市的开展与大家的日子质量。当时,在城市中存在用地严重以及路途阻塞等很多疑问。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大规模浪费等景象。很多城市并没有充沛恪守国家与政府提出的有关要求与规则。更有甚者会形成土地的旷费,这样就会形成土地资源的大肆浪费,下降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影响了城市的开展与大家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城市中,土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供应情况跟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息息相关。所以,要想使有限的城市空间的效用最大化,就要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土地资本利用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努力。

(一)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若不能进行超前规划,那么就难以对城市开发管理土地起到作用。土地使用者要在使用土地之前对城市规划的注意事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唯有如此,才可使土地的开发管理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开展。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总体规划中,对于用地规模、用地的比重、认可密度的控制标准应做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规划也需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使城市规划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二)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集约和节约的方法来对土地进行开发,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增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通过掌握城区内限制土地面积,集资开发现有的土地,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通过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使优质土地得到优先使用。再次,通过开发土地提升容积率,地上和地下空间都要合理使用。最后,除了要对现存土地保护,要对土地开发的利用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土地所在的生态系统保持自我更新,防止城市土地资源被破坏。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在土地市场控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垄断,根据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情况分配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一级土地的市场出让总量进行合理控制,使用政策来对土地供给价格进行调整。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上,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在土地的三级市场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使土地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土地得到可持续性的使用。

结束语

本文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对策展开讨论,当下工作发展基本都偏向良性循环,未造成特别严重的隐患。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和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要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好城市土地经营管理,使城市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进而才能使城市建设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03).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6).

[4]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10).

[5]刘觅.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科技风,2010,10(24):330-331.

[6]解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18):211-212.

篇2: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本文先介绍了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又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来提出对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型城市社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社区管理这一概念内容很丰富,近些年来被使用的较多,较频繁。它是指社区里面的各个社区基层职能部门、团体(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在特定的社区地域范围内,对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日常事务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我们从社区管理的定义和具体内涵不难看出,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的特征。

1、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

社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围绕一定范围内的社区进行的,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范围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从管理方式上看,主要发动社区内的各种管理主体,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自我组织、服务和管理。现在的城市管理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为带头的社区管理,他们将工作中心放在本社区,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力量和可利用资源对本社区内的环境、卫生、文化等给方面协调管理。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来提高小区内居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来加强小区内居民的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具有多样性

这里说的社区管理的多样性指社区管理主体日益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内有街道办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也包含了政府职能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他们种类的多元性,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多样化。他们每天在社区内活动,共同在本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主导下对社区进行管理,共同促进社区的发展。

3、社区管具有自治性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性质,它强调社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功能使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社区内居住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居民,社群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因此,社区管理具有自治性。

二、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街道办事处内部结构不合理,自我认识不清晰导致职能定位模糊,社区内居委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内第三部门人员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一般不愿意下放权力,而且社区内的党支部建设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往往自己独揽大权,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在行政与自治的管理中更多突出行政意志。总是以行政意志为主,自治意志为辅助地位。

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共同体意识不强、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也比较单一

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参加活动少,有的邻里之间还陌生,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进而对社区公共管理方面的事物的积极性也不高。好多居民由于工作没时间,自身维权意识也不够,每次参加活动都费事、费时和费力等原因,他们喜欢有问题直接找政府,这跟之前的管理模式分不开(之前政府是“管制型”),各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淡薄。过去社区组织的运作及居民的参与大多

3、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社区内公共服务开展缺乏,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够

社区公共服务活动往往由政府承办,在开展活动时很少结合居民实际需要。之前,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社区内的设施建设中去,对这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共服务要求条件较高。居民较少参与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

三、构建城市新型社区的对策

1、完善社区结构体系

加强社区各主体协同管理社区,政府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有时候也是有限的,社区建设不能单靠某一种力量去推动和实施。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为社区建设所用。发挥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2、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自治管理效率

在社区管理中要想建立一支服务能力高的队伍,就要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员。可以通过正规的考试招聘,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的办法从社区中选出优秀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对于新录用的人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对考试。

3、加强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区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社区内部的公共管理。鼓励社区内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和金钱的奖励。对于社区内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可交由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来完成。

总结

城市社区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仅谈谈作者对社区管理的一点认识。社区管理离不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调动社区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找准社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针对性实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化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基于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陈岚.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

[3]吕蓉.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以泉州市丰泽区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汪诗颖.城市社区管巧体制巧革研究——以贵阳市为例[D].贵州财经大学,.

[5]林庆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J].吉首大学学报,2015.

[6]张则武.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2).

篇3:小议城市防洪工程现状与对策论文

小议城市防洪工程现状与对策论文

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情况

袁河新余境内主要水利工程有马滩电站拦河坝、江口水库主坝和袁惠渠滚水坝、二化溢流坝、袁河闸坝桥五座。袁河河道坡降约为0.2‰,现有跨河建筑物有:新电公司灰管桥、新周铁路桥、市溢流坝、浮桥、新余公路桥、袁惠渠袁河倒虹管等。孔目江城区内河道上现建有孔目江大桥、景观坝、浙赣铁路桥、通济桥等跨河建筑物。新余市是一个以钢铁、新能源工业为主体的多门类新兴工业城市,除钢铁、新能源外,还有采矿、化工、电力、机械、电子、建材、纺织、食品、印刷、皮革等。新钢公司是我省骨干企业,钢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约70%以上,光伏产业基地就在新余,锰铁产量居全国首位,以生产合成氨、尿素为主的江西第二化肥厂和前卫化工厂,新余肉类联合加工厂,都是省内同类企业的大厂。江口水电厂和新余发电厂装机容量共43.5万kW。新余市从1983年复市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底拥有人口114.03万人,全市耕地面积6.28万hm2,其中水田4.88万hm2,全市生产总值779.2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0.74亿元,财政总收入111.27亿元,市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个,浙赣线贯穿市区北部约20km,有樟树至新余、新余至吉安、新余至上高公路通过市内,有核工业部二十五公司、新余市军分区、武警支队驻扎城中。

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防洪工程现状

新余市城区的袁河两岸,从城防工程开始建设以来,已建成沿江路胜利南路口至孔目江入袁河口北岸防洪堤(墙)3.81km,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其中沿江路胜利南路口至袁河公路大桥北岸防洪墙,全长1509.6m。护岸段长486.5m,采用仰斜重力浆砌石式,防洪墙为砼仰斜式、衡重式、半重力式。已建成谭口村至至闸坝桥南岸防洪堤6.14km,按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护岸长度为3.74km,为预制块护岸。其余大部分河段均是天然河道,既无圩堤又无防洪墙。孔目江两岸从19城防工程开始建设以来,已建成新开河口至茶山路口段西岸堤(墙)7.05km,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其中通济桥至浙赣铁路桥段防洪墙长1136.3m,防洪墙为砼衡重式、半重力式。已建成下村河出口至孔目江大桥、西家渡至闸坝桥段东岸堤5.82km,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已建的防洪堤未形成防洪封闭圈。由于城区尚未形成整体防洪工程体系,经分析现有防洪能力为10~20年一遇。

2城市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城市防洪安全的影响

新余市城区段防洪工程除已建的22.82km防洪堤(墙)外,其余河段基本未设防,既无圩堤,也无涵闸,防洪工程与治涝工程不配套,没有相应的治涝工程设施,目前尚未构成整体防洪体系。城区东面的孔目江东岸的圩堤,虽经1995年秋对原有险段进行加固,但防洪能力仍然偏低,只能抵御略高于一遇的洪水。该工程在加固除险时,未进行孔目江的水面线设计,堤线加固缺乏系统考虑,加上城区河道弯道多,河床窄,洪水下泄不畅,致使城区洪涝灾害时有发生。袁河大桥下游约300m处,在3月至年11月间,由新余市城投公司沿河修建排污管开挖的土方堆积在管道两边土方约2万m3,占用河道断面滩地6000m2,大部分为死水断面,中高水会将疏松废土随流而下,淤塞河道,抬高附近河段水位约0.3~0.4m[1]。在现通济桥下游约15m处残留着老通济桥的四个桥墩尚未拆除,通济桥现有断面相对偏小,再加上下游桥墩阻水影响,中高水提高上游水位约0.4~0.6m[1]。“95.6”洪水就是桥墩阻水原因之一,导致上游水位抬高,孔目江左岸圩堤溃决。

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1)合理制定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洪标准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城市防洪规划必须服从于流域防洪规划;既要为城市提供防洪保障,又要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工程的布置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景观、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建设相结合。城市防洪规划应为城市规模的扩展提出防洪保障措施。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御洪水标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新余市城市防洪工程大多由于建设的先天不足和管理的后天失调,造成工程防洪能力降低,要进一步加快步伐,争取中央、省更多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市、县(区)地方财政收入、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资金投入。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中央、省、市、县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原有堤防工程进行改建、扩建,使之达到相应的设防标准。新建开口地段的防洪建筑物,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洪包围圈。同时,加快治涝和调蓄设施建设步伐,与防洪工程相配套,共同作用,洪涝兼治。工程建设中,要加强工程建设程序管理,严把立项关;加强招投标管理,严把参建队伍关;加强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严把检查验收关;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严把法制关。

(3)综合治理城区河道清障。河道设障缩窄了河床行洪断面,削弱了行洪能力,使水位抬高,是防洪的最不利因素。新余市区现通济桥老桥墩由市交通局在12月底以前负责拆除。淤塞河道由新余市城投公司在月底以前负责清理。坚决禁止擅自在河道上设障。

(4)加强对城市防洪工程的依法管理。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新余市水行政监察支队合力打击市区河道违章建设,对违法行为依法给予处罚,对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共同做好河道管理工作,确保行洪能力不受人为影响。

(5)加强城市防洪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突发性灾害天气是城市防洪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加强城市防洪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预警精度,并快速有效传递。要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加强城市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本文作者:彭颖频 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水务局)

篇4: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探析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探析论文

摘 要: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最大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为中小企业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1)企业管理者没有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管理中的人文因素,而不是机械管理。但是大部分的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仍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

(2)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素质不够高,在人才管理开发方面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导致在企业过程中人力资源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

(3)企业的聘用、薪酬、激励等机制不合理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是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实力进入公司并占据管理层位置,这使得一部分在普通岗位上的优秀员工难以发挥其才能,致使优秀的员工晋升机会不大,这将造成大量的优秀员工流失。其次,企业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够合理。薪酬制度单一,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员工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个性需求很难被满足,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在人力资源激励上,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没有建立对员工的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高,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4)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尤其是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无法和大企业的优厚待遇相比,导致在对人才的吸引上远远不及大企业。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意识的缺乏等原因,也很少投入。

(5)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协助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是维系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往往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

2、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把员工看作是创造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企业要始终将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体,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员工的劳动、人格以及各项权益。

2.2 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首先,人力资源要研究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质量,制订人力资源理与开发的总体计划,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并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帮助员工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给员工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既能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又为企业创造价值。

2.3 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

现代企业的竞争终究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系统定期的培训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培训员工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要先确立科学完善的培训系统,并制定培训机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

2.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的薪酬福利制度

很多企业在激励制度上缺乏深刻的认识,采取单纯的物质奖励,忽略了员工的精神需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应该保持精神刺激和物质保障相结合。此外,还要实行差异化的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资与岗位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把员工的薪水和企业效益,个人业绩结合起来。

2.5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在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维系员工之间关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像一种无形的手,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目标,让员工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人才的热情,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影响到员工的信念和思想。因此,企业要着力建构符合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景华.人力资源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徐二明,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5:山东省城市节水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城市节水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山东省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节水是一条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山东省城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城市用水状况和城市节水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节水的内涵、意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节水管理的综合性对策和建议,以保证山东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对山东省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李梅 孟德良 朱丽 LI Mei MENG De-liang ZHU Li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刊 名: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年,卷(期): 21(5) 分类号:X321 关键词:节水   水资源   对策   山东省  

篇6: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园林绿化;现状;可持续发展;庐城镇

论文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李波,李志栋,刘军.齐齐哈尔市乡土树种与行道树选择[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42-44.

篇7: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江西省成人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办学理念等。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结构 非学历教育 人力资源开发

成人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愈发展,愈离不开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成人培养的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同。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省提出“以加快工业化为战略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江西省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就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流是学历型教育且质量堪忧

目前,江西省的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公办高校,民间办学、企业办学较少。除了民办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外,公办高校的成人教育多为学历教育,层次为高中起点专科(又称高达专)、高中起点的本科(又称高达本)、专科起点的本科(又称专升本)。教学形式从全国取消脱产外,全部变成了业余函授。函授教育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集中在暑期2-3周上课。而有些专业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有很多班级必须合班上课,合班上课节省了开支,却是以办学质量下降为代价的。教学工具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缺乏案例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等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成人教育质量滑坡。

(二)成人教育仍局限在“象牙塔内”办学

成人教育最初起源于职业教育,它是随着欧洲大工业生产的兴起,工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生产技艺自发的组织起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经过2来的开拓发展,直到现在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成人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成人的一生丰富多彩,成人教育的内容也理应如此。既有基本的识字阅读的需求,也有提高就业能力的职业培训,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满足精神层面的闲暇教育的需要。这些特点要求成人教育走出“象牙塔”,走出走向社会,贴近成人的生活需求。

然而,目前江西省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还是沿袭几十年前的做法,很少关注并响应本地人、农村户口和城市务工者的需求,很少体现出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独特的需要等。教育理念上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创新。

自学考试是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帮助很多高考落榜生实现了读大学的梦想。然而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以学历教育为主,过分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考试,缺乏实践环节的考察与监督,缺乏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互动。

(三)成人教育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的参与率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呈正相关,即国家(地区)越繁荣,参与率越高。成人教育的参与受社会经济、人口和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地理位置、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在其作用。近几年来,江西省成人教育在性别方面,没有大的差异,有些年份女性还多于男性;年龄方面,80后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90后,70后比例较小,60后比例最小;地理位置来讲,城市市民和城市务工人员以及乡镇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大,乡村无业人员参加成人学习的比例较小。这些情况表明,成人教育在类型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二、对策思考

(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长期以来,成人学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繁荣,也实现了成人学习者不断追求的梦想,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我们整个社会注重学历的风气和招聘注重学历的传统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浩浩荡荡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士陷入求职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功利学习的思想,形成自觉自愿的非学历学习观念。当然,在全社会形成这种观念,政府应该淡化学历与非学历的界限,发展互相融通的学习资历阶梯;倡导用人单位“唯贤是用”而非“唯学历唯名校是用”。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在当今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体来讲,可以增进成人的自尊自信及相互的认同意识,同时发展成人独立自主能力,使其在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中重新塑造其生活。对于社会来讲,成人教育不仅是社会支出或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还是一项有价值的投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贝伦行动框架中指出,“据目前估计,成年人每一年平均提高的教育水平可以相应地使经济增长3.7%,人均收入增加6%”。[1]无独有偶,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所通过对1985年至调查数据做的实证分析表明,江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平均提高一年,可使农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另外,他们运用现代教育经济理论数学回归模型对1985年至20江西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培训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培训平均提高一年,可促使近19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截止到底,江西省农业人口为2660.7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61.32%,比重较高。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能大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作用。[2]

(三)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从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地寻求多方教育教学合作,主动与企业、行会联系,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特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规范、发展要求,有利于完善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充实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市场开放、生产经营活动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成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等意识,增强成人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学校通过企业实现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企业通过学校不断输送人才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只有成人办学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增强本单位在所属领域内的竞争力。就笔者所在的继续教育学院来讲,由于我们学校的其他学院也开设成人培训的项目,比如商学院有对赣州市及辖县区的企业经理的培训,教科院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等。如果能够把本校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生源将会改观,质量也会提升。另外,学校与泰国孔敬大学、韩国大田大学、法国尚贝里学院等都有合作项目,在时机成熟时,完全可以考虑成人合作项目,提高成人教育的知名度。我们和省理工大学,仅数步之遥,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校际之间的框架,在培养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沟通,形成立交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只有这样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为我省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使我省成为人力资源大省,形成中部崛起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区位优势。

(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概念的普及,成人教育活动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已成为成人教育大显身手的舞台。社区教育主要着眼于社区内的发展,为社区内的成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例如,为家庭妇女提供家政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教育,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培训,为社区内新市民提供的旨在帮助城镇新增人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人口”到“工业人口”、三产人口的转变教育,为退休老人提供充实精神生活和需要提供社交和学习的机会等等。在江西崛起的过程中,对新市民实施城市生活方式教育,对其综合素质提高教育,呼唤社区教育;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解决,城镇休闲教育都呼唤社区教育。因此,在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很多国家意识到成人教育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人力21“报告书》指出,进入经济时代,在同一工作岗位上终老概念已落伍。重视成人教育的终身性,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提高就业能力;英国政府同样意识到成人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年教育战略规划目标框架中提出:教育技能部门要在未来3年中发起一场运动,以确保750万成年人能够在识字及计算技能方面得到提高。”[3]

江西省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在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资本投资)方面不占优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重视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树立“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而不是“拿文凭、涨工资”或者“扫盲”及“上级任务”等短视的想法,树立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有利于成人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贝伦行动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4).

[2]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到9月底,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本文首先运用数据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存在过剩的现象,并对适度外汇储备规模进行了估计;然后对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化解我国激增的外汇储备以及过剩外汇储备的运用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过剩运用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及其过剩

我国外汇储备自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以来,就一直是迅速增加的趋势。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6亿美元,增幅达50.5%。至20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690亿美元,同比增长49.5%。中国内地的外汇储备加上同期(9月底)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1228亿美元,共计达到8918亿美元。与9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8435.6亿美元相比,到年9月底,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已实实在在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考虑到外贸进出口顺差剧增的因素,市场普遍预测2005年外汇储备增加将不少于亿美元。如此,这将是我国连续第三年外汇储备增加额超千亿美元。

表1中国自19以来的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国际收支的明显改善。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出口的迅速增加为基础,中国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都是连年黑字的局面。2000—2004年,经常收支黑字中国合计为1392亿美元,其中达459亿美元。其次,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入增加。2000-2004年中国共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5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

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的信心。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然而,巨额的外汇储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量的外汇储备为金融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信用度,但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率占用人民币资源。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是用人民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购买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势必占用央行人民币资产,如76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将占用相当于近6。2万亿元的人民币货币资产。大量的资产占用,会影响到经济的货币投入、货币传导及实体经济投资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影响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占当年GDP的比重看,中国高达37.2%,超过了世界平均的9%,大大高于美国的0.7%和欧盟各国的3.2%。从2004年末外汇储备相当于当年月均进口额的倍率看,中国高达13.1个月,大大超过了世界公认的3个月左右的水平。从20末外汇储备相当于短期债务的倍率看,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年末相比,中国超过了1倍以上,高达5.85倍,即都处于还债有余的状况。从上述几个比例数据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存在过剩的现象。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做任何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因此,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境界。一国持有外汇储备也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度的界限。一个国家外汇储备水平究竟应该以多少为宜,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理论模式推导出的确切的衡量标准。特别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发展与对外经济交往的程度不同,因此对外汇储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外汇储备水平差异很大。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外汇需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进口付汇、外商投资回报、偿还外债、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的外汇需求。进口付汇需求,传统理论认为保持三个月进口支付需要,现在的观点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货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成员,外汇储备往往不具备可替代性,具有明显刚性特征,因此建议应适当放宽,我国可以考虑保持四个月的进口支付需要,即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率为33%。外商投资回报,国外投资者一般希望有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我们考虑按照15%的比例预留外汇储备。偿还外债的外汇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应保持外汇余额的10%的外汇储备,此外再保持年度外汇储备10%左右的外汇平准基金和特殊需要。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得出以下公式:

R=R1+R2(1)

(1)式中,R为外汇储备总量,R1为适度外汇储备量,R2为超额外汇储备。

其中,R1=33%W+10%X+15%Y+Z(2)

(2)式中,W为年度进口额;X为年度外债余额;Y为年度实际用外资总额;Z为外汇平准基金及特殊需要额(10%R)。

R2=R—R1(3)

按以上表达式,我们可以推算出近年来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及超额储备情况。见表2

单位:亿美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以前也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现象,但是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从开始三年来,我国超额外汇储备加速,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推测出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控制在2700亿美元左右。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

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既不能放在抽屉和柜子里,也不能存款于国内的银行,投资于国内的有价证券,而只能存款于外国银行〔包括本国的境外银行和国内的外资银行〕或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国债等有价证券流动性强、收益性高,所以,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大都投资于外国政府发行的国债等有价证券。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上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长期经济繁荣,因此在美国财政赤字扩大、国债发行增加的情况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其外汇储备的相当部分用于了对美国国债的投资。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0-2004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额由603亿美元增加到1938亿美元,增加2.21倍,所占比重中国由5.9%提高到10.0%。鉴于世界各国持有美国国债的60.6%是公共部门持有,因此,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的美国国债,目前至少在1170亿美元以上。

然而,中国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的对美投资,就未必是一种比国内运用收益高的有效运用,有时甚至低于国内运用的'收益。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因两位数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利率一直高于美国,出现通货紧缩倾向后利率虽然明显下降,与美国相比也所低无几,-年又比美国高1-2个百分点,2004年也基本与美国持平。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明知对美运用收益不高还年复一年地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等,就是因国内没有运用的对象。即使收益低也比闲置不用、没有任何收益强,仅此而已。这样一来,其实是中国把本来应该享受的本国和区域内风险投资的利润,以一种贴息的方式转让给了美国。

中国在将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同时,国内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1979-2004年,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743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21亿美元。可见,中国是在资本不足、大量输入资本的情况下大量储备外汇并用以对外间接投资的。从中美两国的投资关系看,2004年末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共为48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1/4。如果考虑中国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购买的其他有价证券,则中国对美国的资本纯输出至少在2000亿美元以上或更多。

然而,中国1938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的间接投资,能否比美国对华48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也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必要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付出了允许美国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控制企业经营权、开拓和占领中国市场等方面的代价,并由此产生了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相比之下,中国政府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除了固定的利息收入以外,可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的迅速增加,就像现在日本最害怕美元贬值一样,中国也越来越害怕美元贬值了。

三、过剩外汇储备运用的出路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很多人对如何化解我国激增的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建议。笔者认为目前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应该比较有效。

1、适时增加黄金储备份额

近三年来,在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的同时,我国的黄金储备变动不大。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末为600吨,约为1929万盎司,如果按照2004年12月2日亚洲现货现金报收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位价格计算,约合87.82亿美元,仅占我国2004年末外汇储备6099.38亿美元的1.44%,这种状况和发达国家美国的56.7%,意大利的47.8%,法国的47%,德国的37.6%大相径庭,所以黄金储备在我国国际储备中所占的份额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和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针对我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份额过低的问题,有专家提出在国际储备中应保持8%到10%的黄金储备。此方案是可行的,因为在金价稳中有升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有效的储备保值手段,不仅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缩水,而且更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果按照此比例计算,我国的黄金储备量应控制在3750—4680吨之间。按照455。25美元/盎司黄金的高价格计算,约为550—688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的超额外汇储备完全能满足这个比例。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我国应灵活调整国家金、银的收放政策。

2、扩大企业支配外汇的自主权

贸易收支、经常收支和境外资本流入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贸易收支、经常收支黑字是企业的盈余,外国资本流入中除外国政府的开发援助外,外商直接投资等也大都成为企业持有的外汇。但是,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即企业将持有的外汇卖给银行,再由银行按国家规定转卖给中国人民银行从而形成国家的外汇储备。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是在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外汇不断充裕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藏汇于民,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更是经济市场化的要求。例如日本,其1996-2004年经常收支黑字累计为12993亿美元,同期外汇储备增加6494亿美元,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比率为49.98%。再如德国,其2001-2004年虽然共有1700多亿美元的经常收支黑字,但企业持有外汇转化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金额为零,即企业持有的外汇仍然保持在企业和银行手里。

3、用超额储备建立“战略发展基金”

成立战略发展基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存在超额的外汇储备,有成立基金的资金来源,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很多战略性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例如,中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目前仅占GDP的1.4%,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日本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其GDP的比重在过去50年里一直在稳步地提高,90年代以来已明显超过美国,2003年达到GDP的3.4%。另外,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低,尤其是政府投入相对较弱。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对燃料及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已逐渐超过国内自然资源的储存及开发能力。基于这两个原因,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用国家外汇储备成立“战略发展基金”。

“战略发展基金”主要从事两类投资:一是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进行战略性海外投资;二是对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前者是以走出去的形式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作战略投资,而后者其实是针对长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政府消费。

这两个投资方向应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海外投资业务方面,可以以控股的形式来投资于类似于高科技及自然资源之类的战略性行业,要求取得有竞争性的回报,但所承担的风险也高于传统的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至于国内投资方面,战略发展基金实际上是以政府的角色来进行战略性的消费,因此也不可能对其要求直接或快速的回报。在具体操作上,此类消费应仅限于使用外汇的采购,例如购买原油来充实战略石油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

考虑到“战略发展基金”的投资用途,其最初的资本金可在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在将来,国家可根据国内储蓄率及国际收支的情况逐年对战略发展基金进行增资或减资,其基本参照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大致稳定。

参与文献: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8

者贵昌。中国国际储备的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5)

苏平贵。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比较[J]当代财经。(6)

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篇9:医学人才招聘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医学人才招聘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现阶段医学人才招聘中的困境,指出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招聘没有规划、不知如何界定人才、忽略适才适岗、招聘缺乏对组织现状分析、过分注重高学历人才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和见解,使得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本文目的所在。

关键词:医学人才招聘 问题 对策

一、医学领域招聘现状

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本市就业,需要经过为期三年的规范化培养才能被录用,造成近几年临床医学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如何才能招聘到组织需要人才?如何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对各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人才招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风向标,在医疗行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医疗行业招聘管理现存的问题

1.招聘工作没有规划性

制定招聘计划,只考虑医院现状、预估即将退休人员,而缺乏对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评估、对医疗人才流动现状的评估及对医院发展与开发的正确预测。目前一级医疗机构招聘医师只能是全科医师,但全科医师来源严重匮乏。笔者初步统计上海卫生人才网上的招聘信息,每天在此网站上发布需求信息的医疗机构达180家左右,其中一级医疗机构招聘信息占到招聘总数的32%(其中70%以上招聘的都是全科医生),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人员招聘信息中,规范化培养医师需求人数也占到招聘总人数的45%,可见规范化培养医师供不应求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虽与上海出台执业医师三年规范化培养政策有关,但也能看出以往各级医疗机构都忽略了人才储备,造成无法应对突发事件。

2.不知如何界定人才,忽略适才适岗

医疗行业主管部门考核基层单位时,注重硕士、博士占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比例的考核指标,为此各级医疗机构都十分重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而忽略适才适岗原则在人员招聘中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维.优立指出HR=投入程度×能力水平。此观点表明:并非条件最好的人都是最优秀人才,招聘中要遵循岗位匹配度,注重适才适岗。如果一个过分优秀的人,他能力远超职位要求,那么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挑战性,他的工作稳定性就会差。如果说三级医院引进高学历人才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那么一级医疗机构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显得有些不恰当。笔者认为,一级医疗机构是以基础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为主,对学术及科研的要求不易过高,即使鼓励科研课题的研究,也是一些基础性科学研究,如果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除了让人才有大材小用的感觉,更会造成医疗成本增加,违背适才适岗的原则。

3.人员招聘缺乏对组织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每年梳理中心的人员结构、了解组织现状是很重要,可以为引进和培养人才提供有用的思路。去年笔者梳理了中心的人才队伍结构,情况如下:

第一,医师66人,占总人数34.2%(其中全科医师占医师总人数65.1%、公卫医师占医师总人数16.7‰专科医师占医师总人数18.2%);护理人员85人,占总人数44%(其中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占护理人员23.5%);医技人员24人,占总人数12.5‰其他人员1821,占总人数9.3%。

第二,职工年龄结构:35岁以下65人,占总人数33.6%,36-45岁64人,占总人数33.2%,46岁及以上64人,占总人数33.2%。

第三,职工学历结构:硕士占总人数3.6%;本科占总人数46.1%;大专占总人数34.7‰中专及以下占总人数15.6%。

第四,职工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16人占总人数8.3‰中级职称占66人占总人数34.2‰初级及以下职称111人占总人数57.5%。

(1)数据分析

第一,卫生部和相关文献调查结果显示,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为1人/2000-4000社区人口(英国推荐的社区医生配置标准1人/2000社区人口)。我中心管辖的社区户籍人口146894人,参照1人/2000社区人口配置医师,配置数应在78人左右。从上述数据看本中心医师人数缺口不大。

第二,职称结构:根据《上海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沪委办发[]40号),高级职称聘任<=10%;中级职称聘任<=45%,初级按需设置,中心引进及培养的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未超上限,在合理范围。

第三,年龄结构:虽然我中心现有人员年龄结构分布合理,但从全科医师层面分析发现:46-55岁年龄段的全科医师占到全科医师人数的41.9%,且中心现有的全科医师大多靠转岗培训或资格考试才取得全科资质,真正从规范化培训机构招录的五年内仅5人。随着全科医师退休人员不断增多,中心面临全科医师短缺现象会日趋严峻。

第四,医护人员结构存在问题:由于公共卫生人员紧缺,导致过多招录护理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

(2)结论

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岗位分析,才能了解中心人员结构瓶颈,明确未来几年中心人才引进的目标: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全科医学人才的引进,控制护理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结构比例。

4.重视人才引进,轻视人才开发

医院要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稳定、技能的提升,但现阶段医疗行业普遍热衷于人才引进,忽略人才开发。选送医学人才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机会较少、中层干部系统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管理类知识缺失,管理层没有意識到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努力保留核心员工,增强核心人员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才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三、对策

1.根据组织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储备方案

人才招聘的规划是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也不能等科室急需时才招聘,而要结合医院战略方向、考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做好战略性的规划和储备。

规划前需要进行三方面的预测:人员需求预测、人员供给预测、内部候选人供给预测。人员需求预测要充分考虑具体的岗位需求和服务的需求,预测即将退休及可能离职员工的情况,还要预测长远的人员储备、接替、晋升等需求;人员供给预测须全面了解本行业本系统的现状,了解国家宏观人才政策;内部候选人供给预测是要全面了解人才梯队情况,及时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

2.借助胜任素质理论选拔人才

招聘管理学认为,人才的甄选,更多的需要借助胜任素质理论来预测优秀工作业绩的内在基本特征和特点。不同人员胜任素质的界定不同。如领导岗位胜任力侧重点注重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变革能力及创新意识;而医护1人员胜任力侧重点注重医疗水平、服务态度、分析能力及协作能力。

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与评价,简单的`说就是人员招聘时先要确认是否符合基本录用条件,再重点关注被录用者是否具有胜任岗位的优秀特征。招聘面试时要认真挖掘应聘者能力、动机、态度、性格等能取得优异绩效的性格和行为,考察应聘者的内隐特征,预测未来表现,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人才引进和开发双管齐下

(1)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

加强外部人才引进同时切莫轻视内部人才培养,从短期效益来看,优秀人才的引进确实给医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长期效益看,不重视培养后备人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医院长期发展问题。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由于轻视了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规划远景,让职工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会达到的目标,给予成才奖励经费等,从而调动内部人员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至Ⅱ减员增效目的。

(2)寻找离职原因

越来越多的单位发现,有些医务人员的跳槽的理由如果能给予适当的回应,可以避免部分人员的流失。如医师的能力过强与现有工作不匹配、认为现有职位没有发展前景等,医院内部可设置相应的转岗机制,允许想跳槽的人先在单位内部寻找合适自己岗位的机会,这可能是留住人才,减少人员频繁流动的好方法。试想如果某人在更换一个部门的情况下,能得到满足并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他就无需再去适应新单位,对个人而言,可以避免为跳槽而费神,对单位而言,也能减少人才流失、避免招人困境、节约人力成本。当然笔者认为这种方法适合比较优秀的核心员工,通过对他们离职问题的重视和处理,让人才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增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3)探索留人新方法

医院要持续发展更要转变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去留采取疏堵结合得方法,有时“堵”会适得其反,加速人才流失的进程,在管理上要学会“拴心留人”,思考如何将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留住、激励、培育、用好不同人才,要把合适的人放在正确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技能,使各类人才人尽其才。同时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理念,温馨的环境,充满正能量的氛圍,凝聚全体职工,激发员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让员工能在工作中因为自己的贡献而产生幸福感,真正热爱自己所拥有的这份工作。

四、加强学习,提高招聘人员自身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大师戴维尤里奇指出,在当今日益变革的环境,HR要以一种由外而内的视角,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他同时指出HR管理者对组织的最大贡献就是为组织选对人才,我想这应该是大师给人力资源管理者最珍贵的意见。随着医疗人才招聘工作日趋艰难,招聘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不容忽视。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工资计算者,必须具备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全方位的专业知识,也要学会运用社交媒体、数字化工具去处理招聘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不断学习掌握人才新理论、新知识,确保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上有新的突破,才能在困境中为中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篇10: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煤炭企业大都具有规模庞大、机构臃肿的共性,如果能够适时引进“非核心业务外包”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煤炭企业;现状与问题

最近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企业要摒弃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运管模式,打破“铁饭碗”,打破“大锅饭”,淘汰落后的“平均主义”的思想观念,转而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管理为驱动力的新的经营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当前的煤炭企业又正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需要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全力予以配合和支持,限产转产、转岗分流、转型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正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因而当下的煤炭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局面是十分严峻的。煤炭企业要扭转当前的困难局面,摆脱困境的束缚,早日实现转型发展,早日走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道路,首先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创新和改革,因为在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当中,“人”永远都是居于第一位置的生产力,解决了“人”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在此,煤炭企业若能适时地引进“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方式,这对于正处在困难时的企业来说,不失为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

1人力资源外包现状简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随着大批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国内的快速建立和发展,西方国家中先进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始在我国国内陆续被推广开来,此时的中国企业正跃跃欲试地尝试和思考着如何由传统的人事工作转向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创新转变之中的大方向。据有关部门对我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花费在非核心事务性工作上的时间占到了其总的工作时间中的63%,而与此不协调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花费在企业战略性核心工作上的时间却只有总的工作时间的30%左右,并且,相关调查还显示:约有59%以上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可以提高现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约有55%左右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比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这些参与调查的企业几乎是普遍的认为,通过运用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内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谓“人力资源外包(HumanResourcesOutsourcing)”,早期起源于上个世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大致意思是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企业战略性核心工作的管理方面,而把那些复杂繁琐的一般性事务交由社会服务机构去完成,这就是“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概念的最初起源,按照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外部寻源”,即企业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帮助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一般性工作。这些非核心的工作诸如薪酬管理、人事档案、社保统筹以及培训、交流、学习、继续教育等等。由于借助人力资源外包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因而对于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的煤炭企业来说,如果能把这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那么对企业的转型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服务是一种先进的模式和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国毕竟起步较晚,还是新生事物,还需要假以时日完善和发展,因而其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第一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内容单一。一般来讲大多以提供基础性服务为主,比如代办劳动用工证、代理合同签订、帮助推荐人才、协助录用备案、规范档案管理以及技术职称的申报、评定、跨地区人才的招聘和劳务纠纷的代理等等。这些工作内容简单,技术含量低,具有很大的交叉性。第二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专业性社会机构比较少。在目前的具有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社会机构中,大都具有非专业的性质,即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只是其日常工作中的一项或者一部分,是兼职或者是兼顾,而不是全职的、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比如人才招聘市场、档案托管机构、社保缴纳部门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才交流中心等等,都具有这方面的职能而又都不全面。第三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社会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这些年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发展迅猛,但是与之相关的专业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却没能跟上,很多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用非所学,或者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给行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和专业化程度的不高,使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被削弱了很多。第四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社会机构服务的对象覆盖范围还比较窄。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融合和多元化经济的逐渐兴起,使得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着需求的存在,但是在实际的社会服务机构所愿意提供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中,却只在一些项目性工作较多的行业才具有广泛的合作意向和合作基础,比如在金融和市场营销等行业。此外,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一些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当中的`发展情况也比在国内企业要好,这一方面是观念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体制的因素,从这个层面上看,社会服务机构尚需其在人力资源外包服工作中进一步拓宽其服务的范围。第五是社会公众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认识的不同和评价的不一。在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执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中的人事管理工作基本体现出的是上下级式的垂直管理关系,各个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也是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与交流,更不会与外部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因此,他们中难免会有一些人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觉得把自己企业的工作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是对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的不信任,是对自己企业员工情感的伤害,因而他们就会对这种外包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做出负面的评价,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开明人士和有识之士以及一些有预见力有远见的人士,他们会对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此外,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具有违法性质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或者是企业的资质不全,或者是从业人员不具备资质,这些违法机构游离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徘徊在合法与违法之间,打着市场短缺的“擦边球”,给本就不完善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的正常经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在我国受到了很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欢迎和响应,而且也确实减轻了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的负担,提高了的企业的运行效率。但是也不能因此轻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阻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社会化的大趋势,但是在短期内还是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的。因此,对于正处在转型发展期的煤炭企业来说,既要看到人力资源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到人力资源外包对于企业降低内耗、摆脱琐碎事物困扰、轻装前行的重要推动作用,以便在适当的时机、以科学的方式引进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早日减负脱困。

参考文献:

[1]杨皖苏,徐传鑫.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5).

[2]曾明星,邹承辉.略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

[3]李洁.基于企业价值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篇11: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发展速度更为迅速,随之带来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各种产业的密集,城市环境问题也就伴随生长。城市化水平越高,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辐射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碑市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提{大家的生活质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行城市环境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1.城市环境保护的鬣要意义及必要性

1.1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而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其重要的课题内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强调对城市未来的环境状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规划,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预期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规划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2环境保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城市环境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又乱又脏的环境,优美的环境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更能让人们共享城市化进程的有益成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1.3环境保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环境好了,就能为地K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对各知名企业就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保护环境就是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就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的发展活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对城市环境问题不加治理,不仅会失去很多发展机遇,也会威胁到市民的生存空间和城市的长期发展。

2.城市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个世纪,我们对自然环境展开了掠夺式的开发。这样或许暂时发展了经济,但对于自然资源可谓是毁灭性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导致城市污染的重要原因,7JC脉受到破坏、地表出现将塌、大气被严重污染……这栉侍馊绻不能及时解决,所受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还会危害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且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还会阻碍我们的经济进一步发展。M放式经营方式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人均资源本就稀缺,若继续盲目开放,我们终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2.2环保意识薄弱

城市环境保护不止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责任,而应该是全体城镇居民的共同义务。现如今,城市环境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但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浪费现象、环境污染现象随处可见。保护我们的城市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在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仍旧严重不足。

2.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工作依靠专项行动,工作较被动,放松日常监管工作,工作多为突击形式,处理极其严重的危害环境行为时权限不够只能?昔助使用专项整治的方式,环保执法权威性不足,威慑力不够,不利于震慑违法分子。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环境保护执法难度,部分地方环保局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仅不惩处有关违法企业,反而为违法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环境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3.城市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3.1完善城市环境结构

想要改善城市的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环境结构是最为有效的手段。环境结构包括生活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区。对工业进行合理布局,重工业工厂不宜过多、不宜过度集中,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工厂要备有专门的污染物处理系统,例如废气处理室、污水净化池等,臧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节约资源。第二是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以改善空气。绿叶树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大颗粒灰尘,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不仅改善了环境,还美化了城市,可谓一举两得。

3.2加强宣,教育,唤醒社会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先导和基础,加强宣传教育+,抓住一切机会、利用各种立体手段,对政府、对企业、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不能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单单停留在口头上。让城镇居民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工厂负责人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让企业正视自己的义务。只有做到全民总动员,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3.3加强法规建设

制定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让环保工作有法可恕⒂泄婵裳,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根据城市的不同特性,制定相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保护标准;其次,按照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城市生产建设;最后,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对城市的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监督,有效预防和减少环k污染。

4.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关专题 资源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