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对阿Q形象再认识

江湖蹁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江湖蹁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对阿Q形象再认识(共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毕业论文:对阿Q形象再认识

毕业论文:对阿Q形象再认识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  要:《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1个虚构的人物,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成为人们愿意仿效或者不愿意仿效的榜样,这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成功标志。列入世界文学之林的《阿Q正传》严肃地描绘出1个刚要跨进210世纪禁门的'中国人。并给全民族创作了1面伟大的镜子。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文艺创造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极其可贵的经验,本文试就阿Q形象再作1些探讨。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法

Abstract: A Q main story have moulded A Q this immortal model .One fictitious personage , at  the books ,prevail of life while being living ,become people used for calling to some people “name together ”,become people like imitate orunwilling model that imitate. This is an achievable  highest successful sign of personage in works . Ones that list in the forest of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should just step into Chinese who prohibit the door in the 20th century to depict one seriously .Have created the great mirror of one side to the whole nation . Success of A Q this personages image is moulded, has offered extremely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creates, this text tries doing a little more discussion on A Q image.

Key words: A Q   Victorious law of spirit

篇2:浅谈阿Q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

最初发表于1912月至1922年2月北京《晨报副镌》,后来被收入到第一部故事集《呐喊》当中。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基础中的重要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向封建势力妥协,这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在当时还没有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领导力量出现的情况下,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即使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这些阿Q们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文中,作者采用白描、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主人公阿Q,他那自尊自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的“阿Q精神”更是在那个时代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不愿效仿的榜样。鲁迅为什么要作这么一篇文章呢?因为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篇3: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譬自解、麻木健忘、欺软怕硬,自欺欺人。与人口角,常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用并不存在的过去,来骄傲于人;被人打后自称“虫豸”,以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得意非凡;在赌博中赢来的一大堆钱被抢走,他用力在自己脸上打嘴巴,似乎打的是另一个人,仿佛报了仇,由此转败为胜;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虽然觉得是“生平第二件屈辱”,但随即忘得一干二净;在强者面前苟且偷生,在弱者面前逞强欺凌,分不清敌友。他的这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他想讨老婆,向吴妈求爱,一方面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明显地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所驱使,害怕断子绝孙;他严格执行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往往怒目而视,或说几句“诛心话”,或从冷僻处掷一块小石头。这也是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甚至当初听说了革命党,也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这是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正统思想在他头脑里的反映。

作为一个劳动农民,他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发觉赵太爷之流听到革命的风声惶惶不可终日,本能地感到革命大概是于他有益的了,不觉“神往”革命。但阿Q的“革命”实质上是贪婪的占有和盲目的报复,充斥着原始的复仇欲和非理性的破坏欲。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痛痛快快地占有地主的财物,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等等。总之,是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小说通过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鞭挞了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篇4:阿q的文学形象分析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对封建社会总崩溃时丑恶面貌的真实写照。阿Q形象是这一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他概括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的典型。

一、阿Q悲剧形象的根源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导致革命失败。这惨痛的历史,导致了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以及消极的反抗。启发农民的觉悟成为关系中国革命的大问题,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艺作品,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来鞭策和歼灭这些消极可耻的东西——精神胜利法,来解除妨害农民革命的障碍,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阿Q悲剧形象的粗线发展

第一章“序”内插入了一段“不准姓赵”的场面描写,揭露了未庄统治阶级对阿Q的残酷压迫,使阿Q连姓赵的自由也没有。首章便揭示了阿Q性格形成的早期环境。

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粗略揭示和刻画了阿Q身上的消极可耻精神胜利法。他以先前阔、见识高,受到凌辱时自轻自贱,甚至以忍让和健忘来摆脱苦闷。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揭示了阿Q思想上封建的妇女观。他既主张“严男女之大防”,又采用新式的“求爱”方法,结果被迫答应了赵府所规定的五项条件:“赔罪、罚款、丢工钱和布衫,还被剥夺了劳动谋生的机会“。

第五章“生计问题”表现了阿Q在恋爱悲剧发生后的狼狈处境。“龙虎斗”和“偷萝卜”标志着他已经走上了一条比流浪、雇农更为不幸的崎岖之路。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侧面写了阿Q进城后加入盗窃集团的“中兴”遭遇,讽刺和同情兼备。

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以未庄这个旧中国农村的变化写出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影响和失败。阿Q对革命的向往和假洋鬼子投机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折射出了阿Q命运的转折,揭示了阿Q的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的复杂心理和当时历史的限制。

第九章“大团圆”,借“大团圆”的虚名写出了阿Q的被捕、被审和被枪毙的结局是社会的必然,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批判了阿Q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病态。

从这九章的刻画中,不难看出阿Q性格复杂的根源:就是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也就是社会根源。

三、阿Q的性格形象的复杂性

(1)贫困潦倒却又爱慕虚荣是他性格的一个特色。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农村里的一个落后的贫苦农民,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甚至没有姓名,他虽然还和农业生产保持着似有似无,所受的压迫、奴役、伤害和凌辱却是最深重的。但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被着自尊自负的思想包袱,吹嘘过去的荣华,幻想未来的富贵——“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2)喜欢奉承、自高自大,却又受凌辱而无动于衷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特点。阿Q长的瘦骨伶仃,没有力气,可如果有人说:“阿Q真能做。”不管是嘲讽,是讥笑都和高兴。以为进过几回城,比未见过世面的未庄人多看了一些新东西,便瞧不起未庄人。当他看到城里人把三尺长三尺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不叫长凳而叫“条凳”,吃油煎大鱼头,不加半寸长的葱叶,却放上切细的葱丝,又觉得城里人笨得不如未庄人,他自然又比城里人略高一筹了。他的自尊自负不是一般的爱面子,是毫无根据的自高自大:因为头上生了“癞疮疤”,就忌讳“癞”这个音,谁犯了讳,便往往“估量以下对手,口呐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当怒目主义抵挡不住时,便搬出自己主观臆造的精神胜利法,想出“你还不配、、、”,挨了赵太爷的打,便想“现在的世界太不象话,儿子打老子、、、”,得意地唱起来,可见,可见,阿Q精神胜利法的“妙方”。在与被战败的时候,不感大批失败的痛苦,反而以胜利者自居;在受到凌辱的时候,心安理得,无动于衷,还以耻为荣,承受着悲苦的奴隶命运而毫无愤慨之感,可见,其奴性之深。

(3)忍受和健忘是阿Q悲剧性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摆脱苦闷的唯一出路。给赵家舂米,一直到点灯也没有怨言。因为向王妈求爱,被秀才骂“王八蛋”,还挨了几大竹杠,可他竟觉得似乎一件事已经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便动手舂米。知道赵家不给工钱,扣下布衫,逼他当棉被,押毡帽,弄得浑身上下只剩一条裤子,去赤臂磕头,也不反抗。明明过着可怜虫的生活,反而自命不凡,自鸣得意,而忘记敌人的凶残,瓦解自己的斗志,这就更使他难以振作,难以翻身。

(4)愚蠢无知和麻木不仁的性格特征,是长期的封建压迫和小生产者隔绝分散的生产条件决定的,由于阿Q的不觉醒,竟至于对同命运的阶级弟兄和弱小者,如王胡,小D等人,采取鄙视和敌对态度。在这些人面前,他反而抖起了威风,不失时机的凌辱对方。自从阿Q发生了“恋爱悲剧”以后,小D又以阿Q事业上的竞争者的身份出现,并压倒了阿Q。阿Q和小D本来有着共同的利害,但阿Q看不清楚真正的敌人,误认小D为敌人,是小D夺去了自己的饭碗,结果一看见小D就眼红,扑上去伸手就拔小D的辫子,向小D身上倾泻晦气,在钱府的照壁前演出了一场“龙虎斗”。由次可见,阿Q界限不明,是非不清,也足见阿Q觉醒过程的曲折和复杂。

(5)封建的假卫道者身份是阿Q形象的又一方面。“阿Q本来也是正人,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为惩治他们,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从后面掷一块石头”。谁知“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还得飘飘然了,“这飘飘然的精神,在礼教上是不应该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恶,假如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假如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这场恋爱悲剧撕破了阿Q的卫道面具,可见阿Q思想上的可悲与可怜。

(6)阿Q难以觉醒的奴性思想决定其必然的结局。在恋爱悲剧以后,阿Q陷入了失业的困惑,也就离开了那个合乎规范的社会轨迹。虽然他对封建社会环境失去了一切希望,但为了生计,他还是挺身走险——偷窃。但是他又不敢到赵府和钱府去偷金银财宝,只能到静修庵去偷萝卜,以至走上了到城里偷窃的道路,因此而中兴,走上了末路。从城里回来“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棉袄,看上去腰间挂着一个搭褡裢,沉甸甸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路人显出一种疑而且敬的形态来。阿Q更是自鸣得意,向人们讲述他在城里的种种荣耀和见识。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的人,城里人将长凳成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而且女人的走路扭的不好看。在阿Q的得意忘形之中已经蕴隐了一种危机——赵家被抢,阿Q被无辜判处死刑。

(7)革命性、反抗性与落后性。盲目性的结局是阿Q复杂性格的主要特点。从阿Q的生活条件和阶级地位来看,他不可能安与饥饿和赤臂,而应当是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和热情的参与者。可是在封建正统思想的长期熏陶和封建制度的野蛮摧残下,他竟安命保守,不思反抗,缺乏自觉的革命要求,还对革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反感。他曾经去欣赏专制者杀害革命党的罪行,并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对未庄的群众宣扬自己的见闻。

阿Q虽然这样的糊涂和不觉醒,但对他的革命性却给予了合理的肯定。在未庄。他受着残酷愚昧的封建统治,不能分辨是非,后来被从农业劳动者的队伍中排挤出来,已经成为一个流浪的农民。他的社会地位比农民更为不幸,当瞒心昧己的欺骗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麻痹和安慰作用,他马上要伦为生活最不稳定的流氓无产者的时候,他看到革命形式的迅速发展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丢魂丧胆地逃难,无恶不做的赵太也也失去了常态,他就从阶级对立的关系里推测,感到革命是好事,而能够从“深恶痛绝革命”转变为“神往革命”,从精神的反抗回到现实反抗的道路上来了。尽管阿Q这时对革命的认识还是很浅薄,还很幼稚,他的这种自发的行为也是盲目的,但从他对革命的敏锐反映与迅速行动中却看到了一个被压迫者急不可待的呼唤革命的暴风雨来冲刷封建制度垃圾的真诚愿望。

阿Q是带着自发的驳杂的要求接近革命的。他根本不了解革命的目标和纲领,他按照自己的愿望来理解革命,他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理解为旧式的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他就想趁机为所欲为。“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他驳杂的革命观点。

阿Q是怀着欢乐、惊奇与骄傲的心情来迎接这场变革的。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他要求革命,渴望翻身的愿望不可动摇,又看到了其中还纠缠着许多糊涂的想法与落后的成分。他所要求的分财产、杀仇敌、找女人,代表了被压迫者在革命时期的普遍心理。阿Q要摔碎奴隶枷锁而站立起来,但因为界限不清,而竟然连阶级兄弟小D好王胡也一起杀掉,这种人报复的要求是错误的。

事实上,阿Q的革命只能是空想,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阿Q走投无路,激发了他的被压迫者的仇恨。

阿Q对革命的由喜而怨,由怨而恨的态度反映了他的革命要求被排除后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又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弱点。恰好此时,赵家被抢,阿Q就成了当上公民党还不到二十天,抢案就有十几件的把总政乱好挽救面子的屈死鬼了。他一直昏昏然,直到临行前,才无师自通的说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然而,这种渺茫的愿望,正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最高发展。

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贫苦农民,就是这样的糊里糊涂的活着,糊里糊涂的死去。

(8)口才使阿Q的地位提高,失误使阿Q命归黄泉。纵观阿Q的一生,可以说是被人瞧不起的一生,然而他的“口才”却确实曾不止一次的使他在未庄的地位获得明显的提高。就以他进城一趟回来向未庄作的几次“口才表演”来说,就使他“获益匪浅”。小说中写道:“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了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从小说中阿Q的多次“口才表演”中,不难看出,阿Q固然没有文化,但其“口才”却实实在在是挺不错的。按理说,小说结尾,当抢劫巨人的冤案落到他的头上时,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口才据理力争,这桩冤案并不难推翻,因为他确确实实没有参与,而且官兵在他那里也没有发现赃物。但是,小说中阿Q一看到官府的大堂上坐着个“有来历的人”,于是便膝盖松软的下跪,口才也随之消失,结结巴巴且答非所问,引起了误解也不作分辨(不敢分辨),直到最后叫画圈就画圈,叫上刑场便上刑场,就这么丢掉了性命。试做一个不可能的设想,如果阿Q一看台上坐着的,并不是一个“有来历的”官老爷,而是王胡或小D,阿Q会如此不做分辨吗?或者,换一个地方,如果阿Q在面对官老爷时,就像“杨三姐告状”那样地昂头说话、据理力争,凭他在小说中已有过的多次成功表现的口才,他的脑袋,会为一个完全与他无关的“劫案”而落地吗?这也是其结局的一个原因吧!

四、总析阿Q的复杂性格好死因意义

阿Q这个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贫苦农民,他的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地位好冤死的悲惨结局,虽然除了革命之外无法改变,但由于他在主观上缺乏应有的民主主义觉悟,竟在受到压迫好屈辱之后,吧瞒好骗的逃路当做正路,吧反抗寄托于幻想之中,吧善辩的口才丢于失误之中。这种用麻痹自己的反抗意识,消解自己的反抗力量来追求精神上满足的病态心理,不能损伤敌人的分毫,缺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屈辱和不幸。

阿Q的精神胜利法记集中表现了小生产者思想落后、最消极、最可耻的弱点。作品刻画阿Q的愚蠢麻木的思想负累,召唤被压迫者迅速觉醒,从批判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流产,激发着人们去进行一次更坚决、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篇5:对“阿Q”的新发现作文

对“阿Q”的新发现作文

距“阿Q”革命而被革了命已经一百多年了。虽然未庄“遗老”的气味被时代的'风吹得无影无踪,然而,“阿Q”的气味却或多或少遗留了下来。

小周英语考试不及格,很烦恼。小华安慰说:“英语是洋人的东西,只有‘崇洋媚外’的人才会把英语学得呱呱叫,像我们这样的,那才叫爱国。”小周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从此他便以“爱国者”自居。

小周被人打得鼻青眼肿,却没有一点办法,待对手离开后,小周吐了一口唾沫,跺脚捶胸骂道:“妈的,儿子打老子。”可一想:不对,刚学《阿Q正传》,这不成了阿Q的复制品了,说不定明天又有谁会被他咬也呢?这样一想,又心平气和了,飘飘然回家。

小华留了长发,扎了一根粗辫子。同学们都说好,有刘欢的味道。连伊都说好,可见,这粗辫子的确是好的。小周想,这断子绝孙的小华,要留辫子怎不通知我,难道他不知道我要引起伊的注意么。可惜,前几天刚剪了头发,只有再等几个月了。好不容易,扎出一个小辫子,可伊瞧也不瞧一眼,这使小周睡觉也不香。“嗬,女孩,女孩……”他想。

小周被伊搅得心神不宁,成绩直线下降。许多课程挂了红灯。小周为此很苦恼。小华劝道:“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多得了几分吗?我十分钟就得了30分,两个钟头下来,150分还不够我考呢?”小周一想,觉得有道理。从此,有人问起他的成绩,小周满不再乎地说:“这题太简单了,我10分钟就把30多分搞到手了。”

……

小华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觉得“阿Q”就是自己。“这鲁迅,不跟我打招呼,就冒然侵犯我的隐私。我得上诉。”小周想:“对啊!要上诉,不经我同意,就将我的隐私暴露于众”可又一想:“不对,鲁迅先生病逝的时候,我好像还没有出生呢?不是写我,就是写我的祖先,反正一个样,都是上诉,对,要上诉。”他再一想,身边的“阿Q”多的是,而鲁迅笔下的“阿Q”无名无姓,也不好确认是哪一位,我身边可能还真有一位无名无姓的家伙。小周开始为这个新发现而飘飘然起来了。

篇6:对蜜蜂的再认识

对蜜蜂的再认识_650字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有许多的珍禽、异兽、昆虫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渺小而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是,有谁会去深入的了解它们呢?今天,我就要谈一谈对蜜蜂的再认识。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蜜蜂是一个“嗡嗡”乱叫,而且还会叮人的讨厌的东西,我也这么认为。可蜜蜂的两个故事令我大吃一惊。第一个故事:酿蜜。当蜜蜂们采蜜回来后,就要开始酿蜜,酿蜜的过程非常艰辛。首先,三万只蜜蜂一同趴在花蜜旁边舔、吐、舔、吐,慢慢的,颗粒状的花粉变成了液体状。然后,三万只蜜蜂又一起扇动翅膀,形成了一个大风箱,把蜂蜜里的水份吹干之后,蜜就酿成了。这个故事体现了蜜蜂的团队意识,可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有些人心里只想着怎样赚钱,怎样赚大钱,怎样赚私钱,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不足的一点。

第二个故事:逝世。没有一个人看见过蜂巢下堆积着成千上万的尸体,难道是有人来清扫过吗?不,不会有人闲得无聊而去清扫蜜蜂的尸体,因为事情另有原因。当某一只蜜蜂感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时候,它会飞出蜂巢,一直飞啊飞,飞到很远的地方,飞到很远的地方,找到一片鸟语花香、小溪流淌、清静安闲的草地降落,在那里闭上双眼,悄然无息的死去。这个故事体现了蜜蜂的低调,可有些人也做不到这一点。最近,电视上经常播放千年不腐的尸骨,专家正在寻找原因。可我想说,找出原因来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是想让后人也千年不腐吗?没这个必要。你既然死了,就等于回归了大自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尸骨给后人看呢?因为人们出名的欲望太强烈了。

人们,好好学学蜜蜂吧!好好学学大自然吧!好好学学世间的一切吧!补足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美!

【对蜜蜂的再认识_650字】

篇7:对两个必然的再认识

对两个必然的再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最后一句话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给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以极大鼓舞,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经过逻辑概括的著名政治命题--”两个必然“理论.本文尝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重新认识”两个必然“理论,阐释”两个必然“的科学性,探索实现”两个必然“的可能途径.

作 者:郑卫东 梁建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99级研究生,541004 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 

篇8:对背诵的再认识

对背诵的再认识

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角度对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进行论证.同时,文章也纠正了两个关于背诵的'偏见,指出背诵不等于死记硬背,背诵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并行不悖的.文章最后得出有关背诵策略的启示.

作 者:陈萱 Chen Xua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英语系,210093 刊 名:国外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背诵   实践   理论   心理语言学   二语习得   偏见  

篇9:浅议对市场营销的再认识

浅议对市场营销的再认识

”市场营销“的内涵 ”市场营销“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和”营销“的组合;”市场“是”营销“的对象,”营销“是争得”市场“的必要手段.营销学对”市场“的定义是指”具有某种特定需要或欲望,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顾客“.简言之,”市场=顾客“;对”营销“的定义则是指,”对计划和执行关于产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或组织目标交换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将两种概念加以整合,那么”市场营销“是否可以理解为”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或者说”为了创造可同时实现个人和企业目标的交易机会,而对想法、物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进行策划和实施的过程“.

作 者:奚中利  作者单位:工行新疆分行营业部 刊 名:新疆金融 英文刊名:XIN JIANG FINA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F8 关键词: 

篇10:对和谐的再认识

对和谐的再认识

当代社会实践与学术发展要求我们对和谐进行重新认识.和谐是系统内不同要素在不同程度上的'整合过程,这一界定有五个要点:第一是”异质论“,和谐以差别为存在基础;第二是”整合论“,不同要素之间需形成各种关联;第三是”冲突论“,积极矛盾是有序结构的发展资源;第四是”动态论“,和谐是不断接近完美而不能达到绝对完美的过程;第五是”程度论“,和谐状态有不同的特征尺度与梯变序级.

作 者:徐宏力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山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9) 分类号:C3 关键词:和谐   矛盾   哲学  

篇11: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再认识

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再认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文件中,一再将地方文献工作列为图书馆事业的主要职能之一、主要任务之一。

1982年12月,文化部又颁布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规定省级图书馆的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藏书,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

但在新世纪来临的当今时代,有必要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重新认识。

世界进人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在掘起,“资源共享”势在必行。今日的资源共享已不同于过去。作为公共图书馆来说,优势仍在于地方文献。

目前,地方文献的传递可以有三种形式:

首先是上网,图书馆入网固然是为了获取信息,社会上有“网吧”,图书馆更应有“网宝”,为读者服务。同时应建立网页,公共图书馆在建立自己网页时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布、传递地方文献,这也是其它网页所没有的内容。

第二,建立信息台。目前,在电话普及的形势下,众多信息台蜂拥而上,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信息台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途径,从事信息工作的图书馆不应置身事外而应积极参与。在众多信息台的竞争当中,图书馆建立信息台,仍应发挥地方文献优势,传递地方文献。

第三,将特藏地方文献制作光盘等现代载体读物。

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和任务,各图书馆制定了许多“条例”,就地方文献的范围做了“界定”。由于文献的发展,原有的条例有必要重新探讨,给予新的界定。

地方文献的范围,总得来说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大方面。内在的即文献的内容,凡涉及一个“地方”――省、市、县的历史、现状、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科技、工业、农业……内容的文献,无论其载体是报纸、杂志、文集中的一篇,单行著作,还是音像读物,网上的一条信息均属地方文献。这一方面无论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应如此。当然,由于数量的庞大,各图书馆在人力条件下可进行筛选,省、市(地)、县三级之间也存在一个协调、统筹、合作的问题。

外在范围有二个,一是“凡本地人”的文献,二是“凡本地出版”的文献。这两项范围一直列入各馆地方文献条例中。但现在需探讨。如“某地人”,在人才大交流、大流动的今天难以确认。如许多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从“原籍”来看,均非当地人,而在当地工作、生活是否属地方文献,其原籍的地方文献又是否需将其列入?由于“某地人”这一概念本身已有争论,如美国是以降生地为“某地人”(某国人),所以地方文献中“本地人著作”的文献是否可以不再列入地方文献的范围。

本地出版物,一个省或大的城市,本地出版物众多,尤其是报刊篇目,且内容繁杂,均将其收入地方文献,实在太多,人力、物力都是难以承担的。

在文献载体多样化,文献数量大量化的新形势下,地方文献的界定应以内容为范围。

目前,地方文献收集、管理的难度是传统的报刊篇目和日益发展的网页,如何全面收集本地地方文献需很大人力。这需要地方文献管理现代化、人员专业化。

在发挥地方文献作用方面应从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有针对性的传递信息,可分领导、单位、读者三个层面进行服务。如有的图书馆(包括我馆)做过的将搜集到的有关本地的报道筛选编印各种专题资料分发市有关领导,有的市图书馆为此获得专项拨款。为某一个企业或同类型企业提供传媒反映是第二个层面,另外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

现代化社会中,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目前形势对图书馆事业是挑战也是机

遇。把握和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予以重视。

〔出处〕 山东图书馆季刊(1)

篇12:对西塞罗的反思和再认识

对西塞罗的反思和再认识

西塞罗是古罗马的标志性人物,对于西塞罗本人,国内的研究认为主要是一位政治家;对于西塞罗的学说,学界也一直认为缺乏理论性独创性和连贯性;对于西塞罗的'三分政体说,认为西塞罗推崇最优的君主制,然而细读西塞罗,结论却并非完全如此.

作 者:杨乾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 ”“(9) 分类号:B502.4 关键词:西塞罗   政治实践   超越性知识   君主   权威  

篇13: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请欣赏:《对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李俊琪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在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探讨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从”一职能“学说、二职能”学说到“全职能”学说,各种观点都有,分歧很大,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占主流地位的是“二职能”学说,即反映(核算)和控制(监督)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马克思对会计是“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中总结出来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这种观点已明显滞后于会计实践。为此,本文将站在会计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会计在新时期的特点,对会计职能进行重新界定,以求人们对会计职能有一更完善的认识。

一、对马克思关干会计基本职能论述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认识角度不同,因此,对会计职能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监督本身的含义为”监察“和”督促“,而会计监督则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其二,从”观念总结“中的”总结“来看,德文原意是”合成“、”综合“,因此,将”观念总结“理解为”反映“有过窄之嫌,因为,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二、会计职能的定位

要全面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会计职能,需要对会计职能有如下认识:

1、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集中表现

目前,在我日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最主要有两种观点: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话动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支持者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及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以往的诸如强调会计是一种提供财务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会计工具论相比,会计信息论无疑有其先进之处。首先它认为会计是一个过程,从而否定了“工具论”。其次,它还扩大了会计信息的范围,从单纯的财务信息扩大为经济信息。但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杨纪琬教授就曾指出,“以信息系统来概括会计的全部内容有以偏概全之嫌,即使抛开很难用信息系统来概括的管理会计的内容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稽核监督制度、防弊措施等也随处可以显示会计的管理职能。

我国最早提出会计管理活动论的会计学家是杨纪碗教授和阎达五教授,他们在1980年的<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指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具有管理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我是倾向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因为,无论从微观的角度还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会计在组织、综合经济信息方面和利用经济信息管理方面都是紧密结合的。近年来涌现出的宝钢、邯钢经验部已充分证明了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管理作用。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虽然从表面上看,决策是由最高管理层作出的,但事实上,决策并非仅仅是拍板的一瞬间,它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2、会计的管理职能是在

会计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发展起来的

(1)会计职能的形成阶段

当会计处于原始或者雏形阶段时,”单式记帐“会计的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计量“,即人们通过头脑的或帐本上的简单计算来衡量其劳动成果。当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通常需要对这种计量进行必要的核查及比较,此时会计的管理职能就诞生了。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我认为,计量这种最初的会计行为就是在人们”关心“的想法下产生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的看到:计量不仅体现了人类原始会计思想的产生,还体现了人们对生产活动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生产生活资料进行合理配置,

虽然这种管理行为本身也是原始的,但它却是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的。当然在这一阶段,会计的管理职能还远未成熟,会计的职能也主要体现在”计量“、”核查“、”比较“上。如果用一职能来描述时,”核算“应是这一阶段对会计职能较简明及准确的表述。

(2)会计职能的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给当时欧洲,特别是英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适应资本主义大企业需要的经营形式-股份公司出现了。而此时,会计已经从原始的”单式记帐阶段“转变”复式记帐阶段“,会计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使资本向有良好效益的企业积聚,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由于股份公司的所有者分散于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多数所有者远离经营实体・失去支配能力。但作为所有者集团,他们又关心其投人资本的保全,以维护其利益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管理职能就逐渐显得重要起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申指出,管理工作最初是由财产所有者自已从事的,但他”一旦有了足够的财富,他就会把干这种操心事的‘荣誉'交给一个管家。“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和会计的核算、管理职能思想相一致的,尽管在这一阶段,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但其本身所具备的核算及管理职能的事实已无可质疑了。

3、会计职能的逐渐成熟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泰勒的”科学管理法“逐渐渗入产业界,为现代意义上的经营管理打下了基础。科学管理的管理思想给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会计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为管理会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及”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管理"等会计管理方法的出现。另外,多种形式的会计分析方法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逐渐开始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由此产生了急剧的资本集中,许多大规模的投资活动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便会计的管理职能开始被社会广大阶层普遍接受。

4、对会计职能基本内涵的认识

会计职能的基本内涵在会计发展的不同时期并没有发生改变,唯有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及精度等会因经济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提到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下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影响范围及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会计由原来的主要服务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的需要转向服务于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债权人及社会的其他方面。另外,代理人理论、产权经济学等新兴经济学前沿理论也给企业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会计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会计管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

5、小结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三、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方法、作用之间的关系

会计职能同会计目标、方法、作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理顺人们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

1、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的关系

会计目标概括地讲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与要求。具体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与会计职能相比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是会计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会计职能作为会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它的内涵是会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另外,会计目标是适应于特定经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使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变化性的特点,而会计职能则是相对稳定、单一的东西。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会计目标是人们的主观要求,而会计职能则一种客观存在。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同会计职能相吻合,如果脱离了会计职能,会计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得到实现。这好比一个人只能挑100斤的东西,你硬要他挑200斤,这是力不能及的。所以我认为,会计职能是会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职能在先,目标有后。

2、会计职能和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会计人员运用特定的技术作用会计对象行为的程序或方式。会计工作的进行是有具体的会计方法构成,并有会计人员的行为推动,因此,会计方法是会计职能由潜在的有用性转化为现实作用的关键。会计方法选择不正确或不科学,很可能导致会计职能窒息。要便会计职能得以良好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方法。所以,我认为,会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在于不断改递和完善会计方法,便之更好地实现人们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3、会计职能与会计作用

会计作用是指会计活动茬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经济环境下实际产生的效果。会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即会计工作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二是会计活动本身,即会计职能被人们认识和利

用的程度。由于会计的作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会计作用可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会计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会计无论在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在微观经济管理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是在人们对会计职能的有效利用下实现的;会计的消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的失真上,它不仅便会计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而且还会造成人们对会计正面作用的怀疑。所以,我认为,要使会计作用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必须在有效利用会计职能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找出当时会计工作实际运行效果和会计职能需求之间的距离,发现会计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挖掘会计工作的潜力,从而逐步完善和加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四、总结

无论是从会计本质来看,还是从会计的发展及现状来看,我认为,将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和管理是合乎情理及科学的。虽然,在目前,会计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但是,从会计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会计的管理职能作为会计的首要职能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摘自《财经前沿》

相关专题 再认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