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

紫水晶居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紫水晶居士”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共1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

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及创新论文

[提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形成新的治理新形态,也就是区域公共管理。在这项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制度缺失。为适应社会发展,本文针对区域公共管理,对制度缺失进行创新。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创新

一、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

(一)行政区域行政中公共管理思想比较落后。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都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一系列的复杂的现象,比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区域化等,使区域公共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但是,在我国以往的区域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模式为行政区行政,而且这种治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今,我国的国情、制度都比较特殊,在行政区域中,其经济性比较强,不管哪个级别的政府,均不愿舍弃对自身管辖区域的管理权,都希望能够独立经济。在利益的驱使下,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时,都会倾向于地方保护,在各个区域中,都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关系,严重制约了区域之间的良好沟通,也不利于共同发展。对于行政区行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政府负责对社会的治理,小农经济是前提,在这样的环境下,行政区行政的出现是封闭社会以及自发秩序的自然产物,体现出了行政区行政的机械性以及封闭性。

2、对于政法治理,根据其价值导向来说,对行政区行政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内向型行政”,也可以选择“闭合型行政”,这主要取决于人为切割的方式,在这种治理区域的模式下,不管是行政区域化边界,还是跨行政区域的公共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在社会公共的事务中,对于治理的主体而言,行政区行政体现了垄断统治的特征,对区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就是政府组织,可以独立地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利,也总揽了全部的社会公共问题。

4、根据公共权力运行的角度来说,行政区行政体现了闭合性以及单向性。

5、对于公共问题治理,在其设计方面来说,遵循的基本法则就是自上而下,对不同的等级制依次设计。在治理构架方面,体现了机构同类,以及职能重叠的特征,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进而忽视了相应的外溢性的区域公共问题。

(二)现代区域管理区域政策结构不完整。由于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诸多的治理问题,尤其是在国内,建立有组织、设计精细的一整套区域政策框架是十分必要,能够发挥保障作用。在不同的时期下,我国的政府得到了很多次的区域划分,同时实行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不过,始终未能实现政策设计中的最初目标,且公共绩效也不断呈现下滑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归结为缺少健全的区域管理政策,在结构方面不够合理。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还未能针对区域政策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于区域政策的基础,还不够健全;

(2)在区域划分中,缺少科学的计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区域政策方面,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可操作性也比较低,并且不具有可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

(3)区域政策的工具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问题区域,其政策还有待健全;

(4)在区域政策中,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区域公共管理相关制度安排不全面。对于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在制度安排方面,其不完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于我国的公共问题,在管理方面,其结构与框架依然处于探索的阶段。由于“欧盟”宏观的区域治理取得了成功,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制度;

(2)在各个区域政府之间,对于制度的安排比较弱化,地方保护主义比较强,各地的政府出现了恶性竞争的问题,这种普遍存在各个省市中,严重制约了国家的总体经济绩效;

(3)我国对于一些大江、大河流域进行治理时,在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管理机制的问题比较严重;

(4)缺少完善的区域公共协调机制;

(5)由于宪法制度、法制原则的不完善,使区域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对行政区进行调整、规划的过程中,在政策方面往往比价随意,不利于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

二、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逐渐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在各个区域政府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现象,逐渐拉开了城乡的差距,这也就使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出现了频繁的变动,也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其实质上来说,就是因为行政区域间的差异性。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现代化水平十分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甚大,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区域公共管理等诸多问题。

不过,在全球化、经济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渐朝着区域化的模式发展,在国际新区域中,也不断地加强了联系。虽然强化了这样的区域化模式,但是在各种区域之间,也引发了诸多的公共管理问题。目前,传统的、内向型的区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也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恶意竞争以及江河流域治理等,所以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一)改变区域公共管理理念。在我国传统区域的公共管理中,主要的治理思想为行政区行政。通过行政区行政相应的特征可知,其主要问题表现行政区分管理的导向比较僵化、主体比较单一,在权力结构方面,呈现了“金字塔”的样子。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在确定理念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基础,取其精华,抛弃落后的理念。并且,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建立出多元的.运行机质,在管理权力之间,能够形成网络状又交叉重叠式的关系,还能明确区分主体和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顺利地交流,加强合作。在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中,其权利的主体往往是单一的政府组织,当建设区域经济之后,其主体就具有了多元的特征,除了设计政府组织区,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等。由于社会的逐渐开放,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产物,不仅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也顺应了市场化、现代化的趋势。如今,在全球化、区域化的推动下,区域之间以及全球社会都加强了依赖感,扩大了区域、区域化的广度,但是区域公共管理能够适应这样的改变。

(二)健全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从内部政策逐渐转向区域公共政策。在传统的政府组织中,仅仅存在针对国内、地方内部的政策,对于面向国外、区域间的公共政策是不健全的,因此通过对区域公共管理政策的完善,能够为区域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重要的保障。如果区域政策不健全,势必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很难满足目前区域发展需求,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这种现状。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区域功能性的政策,并且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环境保护,制定相应政策;

(2)针对市场竞争,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防止地方政府之间出现恶性竞争;

(3)实施区域发展的政策,将缩减区域之间的差距;

(4)实现政策的一体化,逐渐调整国家政策以及执行机制。

(三)改变区域公共管理机制。对区域公共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在传统的科层制上,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及自组织机制等,进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如今,在全球都十分重视网络化,在治理机制也体现了网络性。针对管理机制,总结出了四种类型:一是国家主义;二是多元主义;三是网络主义;四是法团主义。以科层制出发,再到组织之间的网络制,应该针对问题的层次、类型等,对其实施“多中心”的治理措施,通过科层制、合作机制等相应的混合机制,充分吸取其精髓,进而建设一种新的组织间网络的治理机制。

四、结语

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其主体是多元的。由于经济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处理区域公共管理问题,必须要清楚地找到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制度缺失问题,进而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区域公共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李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3]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3.

[4]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

篇2: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创新策略论文

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创新策略论文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创新管理模式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就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能为实际的制度完善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缺失

高校的管理工作的有序规范开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支持,但是从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的现象能发现,制度的不完善的现象还比较比较突出,这就对高校的整体管理工作开展形成了阻力。

一、当前的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问题

高校的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依靠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但是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的缺失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必然会影响管理的最终效果。主要的制度缺失问题有几个层面:其一,管理制度的单一化问题。当前的一些高校管理体制都比较的单一化,高校将不同的管理模式都统一到相对优化的模式上,这样在高中集中的模式应用下,就使得跨部门以及快行业的制度适应性存在着问题,并且会因此而加强行政的干预,这样就造成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兼顾,从而使得高校的整体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下,管理的质量也比较低,影响了高校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其二,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保障,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有效的对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及时性的调整,从而使其达到优化的效果。但是从高校实际的制度评价体系的现状能发现,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善,一些领导对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样就造成了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三,教学失衡问题严重。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就很难将各方面的工作有序的开展,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衡现象就比较严重。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失衡上,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没有和实践性的课程紧密的结合,造成轻视实践重视理论课程的现象比较常见。再有就是教学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就使得管理的效率比较地下,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措施

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就要从多方面考虑,将管理制度能结合高校的实际管理情况加以优化。笔者就此提出几点管理制度创新的措施:第一,注重行政权力分立制衡制度的完善建立。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就要最大化的减少行政权力的干预,建立行政权力分离制衡的体系就显得比较重要。要将行政权力的中心下移,扩大高校中下层管理的自主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基层的自主适应和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于内部的权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就要将多方人员的委员会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建立集体代表性的机构,这样就能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融入,并能将这一理念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注重全面性的管理工作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在科研服务以及教职工的招聘和教学考核等诸多层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优势,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第三,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管理质量水平,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就是比较重要的内容,高校要能够和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对于教职工就要采用有效的上岗机制,从目标管理层面不断加强和深化。高校要充分注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校内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注重知识以及科技资源的作用发挥,注重科技成果的积极转化都能够。并要能注重自身决策机构以及咨询机构的完善建立,从专业的角度提高管理水平。第四,注重市场竞争制度的引进。保障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将市场竞争机制加以引入,高校管理工作活力保持在竞争机制的应用下,就能提高管理的质量。从具体的措施上实施,就要精简机构,把业务类死的部门岗位实施合并,职能部门实施挂靠等,减少机构缺乏工作责任心的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实施上岗竞争机制以及定员制度等,这些都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管理工作开展是系统化的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就要能从实际出发,对管理当中的问题详细的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希望能有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荣贤.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析[J].读书文摘.(02)

[2]王丰周.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分析[J].学园.2014(20)

[3]李春晓.关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

[4]叶瑞祥.谈谈师专教学管理工作的几个问题[J].韩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

篇3: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的论文

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探究的论文

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当今公共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的现实决定的。在多元主体下认清公共管理制度的现状,明确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困境,对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公共管理制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多元主体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落后的公共管理制度会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法则,会不断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破除生产力发展的楞楞框框,摒弃那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制度,不断用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选择。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驱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民主政治的核已、是健全民主制度,而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制度创新。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要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证实现依法治国、规范党政关系、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1.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不充分。重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公共权力的配置表现出单极化、单向性的特点。公共权力多为国家垄断,国家与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划分不清晰。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组织逐渐兴起,但不管在运行机制还是组建模式方面,都是政府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政社界限模糊、运行模式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缺乏市场竞争的自主性。政府的行为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抉择,加之法律制度与民主化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竞争环境很不充分,多元利益与公共权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整合,一些社会组织的利益与公共事业的利益很可能发生矛盾,导致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数量庞大的职能性社会团体挤压了公共主体的竞争空间,也造成了主体竞争不充分。

2.政府与民众面临的困境。公共事业的决策者可能会为户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公用事业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决策中没有社会的陈督,就有可能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存在行政效率低、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这些情况.就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出现新思路、新方法。而民众的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公共事务的管理有赖于民众的'参与。但在公共事务的具体管理中,民众的参与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在经济上处于优势或者具有较强政治话语权的人或组织往往拒绝民众参与公共事业。

3.多元主体参与公共管理的措施。要实现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者要开拓思路,创新公共管理机制,逐渐形成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管公共事务的新局面,通过彼此的合作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同时,管理者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共管理事务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兼顾大众与私人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的培养要依靠民间力量,管理者应鼓励民间合法组织的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应不断将政府承担的服务性工作、技术性职能分离出去,鼓励民间组织来完成,要不断破除政府对传统公共事务的垄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力与创造力。优化社会治理资源,通过契约化形式将公共事务的管理委托给社会中介组织、事业单位,让公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以实现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此外要积极搭建公共管理的平台,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将政府对话、民众参与、社会组织协调一者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立权力与利益关系、责任关系,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利制度化、模式化,形成一者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平衡统一关系,从而实现公共事业的创新性管理。

篇4:公共管理创新论文

公共管理创新论文

公共管理创新论文【1】

摘要: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国家进行管理的重要方面。

加强公共管理对于国家行政事务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本文对公共管理进行阐述,对公共管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探讨,借此希望可以为提高公共管理的质量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公共管理;创新;公共事务

前言:公共管理涉及到社会的多种领域,其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但是,国家在进行公共管理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民营化后的公用服务定价问题,以及定价机制缺失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服务的发展。

只有不断对公共管理进行创新,才能让公共管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让国家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更加高效、高质。

我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才能让国家富强,国泰民安。

对于国家公共管理方面也同样如此,寻找最优、最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是提高国家公共管理质量的可靠途径和保障,也是解决现存的公共管理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一、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治理体系与治理目标有差距。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制度化、协同化。

我国当前的治理体系总体来看是好的,符合质量目标实现的要求,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

比如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制度的法治化和民主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治理主体结构还需要调整,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等。

可见,治理体系与治理目标之间还存在差距。

2.公共管理技术可行性和实践性手段单一。

公共管理技术是各种综合管理技术的统一,其蕴含了现代之力观念中的数字治理技术、应急管理技术、科学决策管理技术等等内容,其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其可行性和实践性进行选择,保证技术的应用满足治理的需要。

但是,当前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管理的需要和公众的角度出发,体现管理的利益最大化,保障管理技术的实现,一些主体所采用还是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手段,这就给管理带来困难,甚至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3.顶层设计与推动方式的问题。

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实现国家顶层设计,国家不断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方针政策,表明了国家对于治理的决心。

但是,我国所推动的改革方式对于很多顶层设计的意愿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践行,很多措施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护。

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在基层运行中并不健全。

二、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1.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模式。

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的时候应当建立以公民为需求和利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注重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让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保证公民从公共管理中获得相应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体现民主社会的根本价值。

我国政府本就是民主的政府,让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满足公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我国民主的性质,拉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政府建立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模式要坚持以公民的满意度为目标,坚持让公民更多的参与到公共管理中,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公民利益最大化,只有此思想元素综合,才能建立公民满意的公共管理事务。

2.市场模式。

传统理解中,市场与政府是相互对立的,将公共管理进行市场化建设额,可以说是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

但是,并不是说公共管理市场化完全抛弃了政府的作用,而是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并存的管理模式,让政府进行宏观管理,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监管。

在公共管理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市场自我调控,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防止市场运行中漏洞或者危险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政府公信度,保证公共管理市场运行的规范性。

3.弹性管理模式。

弹性管理模式能够通过灵活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对公共事务进行姑那里,其从权变的角度出发,对公共事务和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弹性管理能够对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反思,对政策的制定进行全面性的思考,其趋向的是政府的扁平化,让政府的地位上升到一定程度的高度。

进行弹性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跨功能性质的团队,管理人员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

弹性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因为其对于政府的政策的连贯性会有一定影响,因此,政府组织应当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之后在对此模式进行考虑。

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式

我国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让公共管理融入新的元素和动力,才能让公共管理更加具有质量与效率。

我国在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时,应当兼顾整体性与部分性,发挥其最大下能,在具体制度创新选择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选用。

1.渐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渐进型制度创新坚持的是以大局为重,稳步进行创新,主要应当对关于我国重要事务的公共管理中,比如对于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方面,都不应当贸然改变,而是应当在稳步、大局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采用循序渐进的制度创新方式。

多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渐进式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一种成本较为低廉,社会摩擦与动荡较为轻微的方式,其适合中国国情,促进国家大事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2.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解决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将事情的解决时间予以有效缩短,属于“快刀斩乱麻”的管理制度创新。

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非国家根本制度层面的较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公共管理制度。

比如听证会制度、公务员奖惩制度等,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整体思考和整体设计,避免从前“孤军奋战”的习惯作法。

3.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具有其天然优势,其能够支配我国的制度资源,无论从国家制度稳定还是从国家的总体创新来说,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都是最重要的创新需要。

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要适用于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的公共事务管理,只要坚持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中央机构的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将我国的各种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保证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4.自主创造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自主创造型公共管理制度其需要通过公共管理制度自我进行创新和研究,进行自我构建,是一种自发型的管理制度创新方式。

此种制度创新方式因为之前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只能通过对理论的分析进行制度创新,此制度创新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并且,因为其成本较高,因此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

公共管理制度进行自主创新还需要经过较为慎重的统筹和规划,才能真正运行到实践生活中。

结语:公共管理及其创新对于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及政府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创新运用,让公共管理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让人们更多的享受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福利,让人民在公共管理中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刘B,郝索.我国服务产业公共管理创新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45-47.

[2]乔治・H・弗雷德里克森,李文彬,裴祖军.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5,04:127-133.

[3]杨杰.以公共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转型发展[J].才智,2015,20:345.

[4]徐璐.浅论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117.

[5]霍秀红,王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论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38-44.

新公共管理兴起【2】

摘要:新公共管理,作为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开创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新范式。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含义开始,对其兴起,发展与展望做了综述。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传统公共行政 兴起 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这场20 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期席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变革运动有诸多称呼:“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

到90 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其他不同的国家。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

(一)理论和现实根源

篇5: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进步中,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问题不断出现、发展,进而衍变成公共管理体系的革命。公共管理这种全新的管理形态,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破除行政区域限制,构建起全面的行政区机制和制度,在促进持续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奠定起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坚实的基础,并设计出其发展的政策性框架。

关键词中国 公共管理制度 问题 创新

一、引言

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世界区域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出很多公共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的我国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方式,既能够完善与充实公共管理制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推动各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下,我国要重视提高公共管理制度,以满足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二、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因素

(一)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促进下,让公共管理制度逐步创新

由于现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趋于复杂化,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外全球新区域运动的诞生,现在各个民族间、国家间传统区域出现明显变化,其模式也在从封闭向开放转化,导致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全面解决公共管理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只能运用洲际较量,共同合作才可以予以解决。如国家安全防卫、环境治理与保护等。

(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出现很多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如改革行政区划,在调整时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各个行政区在重新分配权利时存在较为激烈的博弈现象。另外,我国历史原因导致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较为严重的区域公共问题。农民数量大,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就此问题,只有在制度上完善和改革,才会推动公共管理的全面开展。所以,在转型期研究公共管理问题特别重要。

三、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行政意识带来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社会背景复杂,社会制度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其行政区域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不同级别的政府不会轻易放弃管理本区域经济的权利,所以出现利益保护的思想,各个政府会制定地方保护政策,政府间并非合作而是竞争,影响区域间的关联性,进而造成难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现象。

(二)利益群体产生的阻碍

改革与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实质是重新分配利益,会对原来的利益群体具有影响,所以会受到较强的阻碍。区域政府依赖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主观上不想对公共管理制度予以创新,想维持原有政策与制度的稳定性。所以创新过程会出现很多矛盾。特别是现在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担心合作会影响自己利益,所以大部分政府不想开展合作,进而影响制度创新。

(三)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创新是立足于现有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如果创新制度和现在运行的制度出现矛盾,就会对创新的效果和进度带来影响。现在我国公共合作的法律不完善 ,政府间合作并非以法律为基础,而是以领导的意愿为前提,其合作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制度可能创新的空间较小。

四、中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一)创新公共管理理念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以环境改变与社会发展为前提的,在世界各国提高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主体也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要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公共管理理论的改进与创新,要继承原有公共管理理念中实践性强、科学先进的理念,破除陈旧理念的影响,要将其和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按照新时期发展的具体要求,专项行政理念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只有合作的公共管理理念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另外,还要逐步转变目前公共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情况,我国公共管理中各个客体及主体一定要在明确关系的前提下,提高双方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机制。

(二)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

法制化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与内容,这是由我国目前深化改革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运用法律对各地区政府的权力使用和责任范围进行规范,这样公共管理制度才会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为政府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保障。分析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实践,我们发现法制化的公共管理制度,能够增强管理政策严肃性与权威性,进而实现与政府的长期稳定合作。所以,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都要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提供优秀的运行环境。

(三)健全公共管理的相关政策

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内容中,对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是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但在较长时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没有出台全面而完善的公共管理政策,极大影响了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而且现有公共管理政策体现出重视国内的特点,难以适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对传统公共管理政策进行完善与改革。

第一,区域间要运行功能性的.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施环保政策。现阶段,人们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环保政策也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其次,对市场竞争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推动国内市场科学、全面的发展,降低各地区间不公平竞争的情况。最后,制定完善的地区间共同发展政策,能够科学调节不同地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缩短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

第二,根据一体化原则对各种政策进行落实与协调。一体化原则是不同的国际间政府与区域间政府以交流协调为基础,制定政策、调整政策以及执行政策,能够降低因为管理机制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政策一体化能够推动公共管理政策的健全,能够增强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和协调性,能够提高各地区公共管理的配合水平,进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既能减少公共管理的成本,也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时,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学习与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将法律武器当作是创新的基本保障,逐步健全公共管理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才智,2014(33).

[2] 王印红.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 孙健.多元主体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

篇6: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发展阶段,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必然的要求。本文分析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及推动我国今后公共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从体制、利益、理念三个层面对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合理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公共管理 模式创新 构建思考

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公共管理也应坚持创新,以回应复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只有公共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能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主体间的地位和关系,为其他层面的创新提供框架性指导。

1.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公共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有源自公共管理本身的运行困境。

1.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信息网络状态下,要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共管理创新不可或缺。否则,所创新的公共管理成果不仅跟不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且也难以符合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

1.2第三部门的迅速兴起

西方经历了两种危机即所谓“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他们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机制。在国家--政治领域出现了“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取向。

在我国,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尚不发达,往往出现公共权力不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交易不通过自由交易而通过钱权交易完成,这就产生了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问题,这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构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门才有真正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官僚制与公民民主化诉求的客观存在

官僚制将“理性无知”的社会民众排斥在政府行政之外,从而使行政失去了民主政治角色的公共特质,而对于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均缺乏反省,因而忽视了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的捍卫与公民道德生活的提升。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其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愿望也随之高涨。对此,我们必须对官僚制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夙愿。

2.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个人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最理想的模式应是: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管理创新资源,与其他非公共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整合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且具有一定“独立属性”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整个社会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离不开三大组织的合力支撑。因为构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所需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平台、教育平台、知识平台等,都源自于这三大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有机整合。这有如三条腿的板凳需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持它的坚实与平稳。

对于三大组织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支撑“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三条“腿”,那么拆除其中的任一腿都会导致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失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对于其它平台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面”,那么只有通过社会各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坐在这个坚实的“面”上的人排除一切杂念去全面思考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良策。由此可见,只有各子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或所说的“面”,才能充分发挥各子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3.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什么来维系我国社会各组织的紧密联系。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加以分析,改革官僚制、协调利益分配和转变管理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核心和首要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改革官僚制,构建多元复合的协作网络。“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官僚制的组织体系,面对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僵化的层级节制体系阻碍信息的纵向传播,使组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缺乏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横向联系。因此社会各组织在内部应突破严格的等级层次,在外部应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支撑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社会各组织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网络。

第二,协调利益分配,建立综合平衡的利益均衡机制。公共管理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实质是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国家的“代言人”,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因此,政府组织应通过经济性分权,将部分利益适当让度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从而使自身从某些领域退出,避免发生“与民争利”的现象。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培育并完善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它们才有可能为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也才有可能和政府组织一起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由于适应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因而某些政府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管理仍然沿袭国家简单化的管理理念。

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常常所制定的方案因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而失去应有的绩效性。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转变建构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才能使所建构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更具理性化、科学化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管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4.

[2]张慧萍.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行政生态学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

[3]马成详.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开放》.

篇7: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及其创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在加速进行,一些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接踵而来。

我国现在面临着城乡差距加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等问题。

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他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不能对已产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很难满足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公共管理需要,因此公共管理制度要进行创新。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

(一)行政区域行政的公共管理思想落后

21世纪,世界全面进入到知识、信息、流动性、后工业、后现代等复杂性社会,面对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区域化等复杂的生态现象,区域公共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传统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是行政区行政,这种治理思想已根深蒂固。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与制度,我国行政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各个级别的政府都不愿放弃对本区域独立经济的管理权,忽视了除政府组织外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区域公共管理的其他多元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制定的管理制度具有地方保护特色,使各个区域存在竞争关系,阻碍了区域间的联系及共同发展。

行政区行政具有以下特点:在政府治理社会背景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行政区行政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发挥了行政区行政的封闭性和机械性;从政法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实施的是“内向型行政”或“闭合型行政”,是经人为切割来治理区域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对行政区域化边界或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不够重视;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主体来看。

行政区行政具有垄断统治的特点,政府组织是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独立制定各种公共政策,并进行监督管理,总揽所有社会公共问题;从公共权力运行上看,行政区行政具有闭合性和单向性;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行政区行政的基本法则是自上而下等级制层次设计,其治理构架具有机构同类和职能重叠的特性,行政区行政的这些特点使得一些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被忽视。

(二)现代区域管理区域政策结构不完整

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框架作为保障[1]。

我国政府在不同的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划分,也实行过多种区域发展战略,但一直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使得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管理政策结构不完善。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没有专门的区域政策职能部门,区域政策基础不完善;区域划分没有计划性、范围广,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低,没有可利用的具体区域划分框架;区域政策工具不完整,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区域政策没有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我国区域政策建立过程,一直受到政治、经济、体质、政府组织、行政权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策基础不完善、区域划分框架设计不精细、政策工具的可操作性低、区域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缺乏。

由于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型,因此出现了“政策互相打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症状。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全面

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安排不健全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宏观和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结构和框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当以“欧盟”宏观区域治理的成功为典范,是我国宏观和中观区域公共问题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政府间的制度安排脆弱,使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各地政府间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

影响国家和区域整体经济绩效的提高;我国一些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制度弊端多,一些管理机制问题严重;区域公共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基于宪法制度和法制原则的区域制度约束机制,行政区划调整和空间规划出现行政区政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浓厚的现象。

二、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乡差距加大,导致了我国行政区域划分频繁变动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行政区域间的差异。

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严重不平衡,存在巨大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引发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全球化和经济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国家间开始向区域化模式转变,国际新区域在各种因素下联系程度不断加强,这种区域化模式的增加,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而传统的内向型区域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目前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需要,不能解决目前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的“泛行政化”、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间恶意竞争、江河流域治理等问题,因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

三、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

(一)改变区域公共管理理念

行政区行政是我国传统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和治理思想。

从上文提到的行政区行政的特征来看,它存在行政区划管理导向僵化、治理主体单一、权力结构“金字塔”单向式等问题。

改变区域公共管理理念,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传统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摒弃落后的区域公共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区域公共管理理念。

摒弃传统公共管理权力的单向性和闭合性,建立上下互动的、多元的、分散的权利运用机质,形成管理权力彼此间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明确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权利主体是单一的政府组织,区域经济建立后,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政府组织区,还有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

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社会的产物,它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的需要,顺应了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趋势[2]。

全球化和区域化加强了区域乃至全球社会的联系和互相依赖,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增加了区域性和区域化的深度和广度,区域公共管理可以适应这种改变。

(二)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

要进行区域公共管理的政府制度创新,重要的是实现从内部政策到区域公共政策的转变。

传统上我国政府组织,只有针对国内或地方的内部政策,缺乏面向国外和区域间的区域公共政策,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是区域政府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3]。

不完善的区域政策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传统的公共管理政策已不符合目前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可以实施区域功能性政策:重视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调整市场竞争政策,避免地方政府间的不良竞争;提出区域发展政策,调节区域发展差距。

还可以实施政策一体化,通过协调、调整国家政策和执行机制,减少管理机制带来的负面效应,开放市场,促进市场良性竞争[4]。

(三)改变区域公共管理机制

在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时,传统的科层制就表现出不足之处,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自组织机制等混合机制来进行治理。

网络化是全球化的最大特点,提出了治理机制的网络性,并根据组合方式,得出了4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机制,如国家主义、多元主义、网络主义、法团主义。

从科层制到组织间网络制,要针对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组织间网络、合作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吸取其合作、伙伴关系、协调、双赢的基本精髓,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创新机制。

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还包括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

与行政区行政的单一主体不同;区域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他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区别于行政区行政的竞争关系;区域公共管理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协商和调解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竞争和压制;区域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与行政区行政的单项式不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将要面临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的区域公共管理问题,研究表明,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区域公共管理中的制度缺失,通过区域公共管理中制度的创新,才能解决区域公共管理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区域公共管理的障碍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 李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障碍与对策――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6+21.

[3] 赵秋兰,尹海凤.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路径探寻[J].人民论坛,(23):50-52.

[4]商曼.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 才智,2014(33):263.

篇8: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及其创新

摘要: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下,以政府治理为背景,产生了崭新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管理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表明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笔者分析了区域公共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及其制度中存在的缺失,对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篇9:大数据驱动公共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大数据是一场新的变革,数据革命正以空前的规模和极快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现代公共管理需要融合先进的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平台服务和数据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管理;数据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全世界每时每刻产生海量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从各方面完整记录了人类的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人们又可以通过各类工具和平台,从不同的层面、维度和目标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整合各类社会力量,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提升政府绩效、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有效分析并解决当前公共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是公共管理部门探索科学发展、提升治理绩效的重要课题。

1大数据的内涵与特点

深层次意义上的大数据,由Google公司在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更多是基于算法,通常需要预设数据分布和误差结构。而大数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局限于算法和数据本身,在运算前无需假设,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数据价值为核心,数据的运算结果更为精密和准确,并且能从各类型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量大。如今,各类终端设备都已成为数据获取和采集的来源,这些设备随时随地产生大量的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又通过各种通信方式连接并汇聚到各类数据平台。因此,大数据最明显的特征是涵盖了全体数据,且数据体量特别大,其计量单位至少是PB,有些达到EB甚至ZB。二是种类多样。大数据一方面存在着数据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跨界整合与分析。另一方面存在着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在处理各类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结构化数据的同时,也分析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化数据。三是低价值密度。大数据的大体量造成了数据高度分散,使得单位密度的数据价值较低,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工作,更快速高效地完成信息筛选,发现隐藏在数据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之间的客观规律,并将该规律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和策略,是大数据的重要使命。四是高速流动。随着数据获取采集能力的提升,快速的数据流动和加载成为常态,人们对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进而对大数据的高速分析整合能力带来挑战。

2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机遇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范畴,公共管理水平及质量的提升,对全社会的效率提高和治理进步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技术为公共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使得公共利益各相关方的诉求能够充分表达和交互。公共事物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不断提升,公共利益的满足有赖于各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表达。公共利益是民意的反应,民众通过公共利益表达能够对政府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度较低,导致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大数据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使全体公民利益诉求的收集成为现实,可以从满足社会公众利益诉求的角度,形成解决方案的制定和监督。二是提升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在公共政策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遵循科学、民主、依法和健全的机制和程序。由于缺乏全面性基础性的工作,长期以来在社会管理的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科学性缺乏的问题,从而导致公共管理政策的绩效水平总体不高。大数据避免了传统方式的弊端,数据的获取更为全面准确,并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实现动态监测、趋势判断、融合仿真等任务,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相关真实信息,使决策部门能够对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

3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

大数据为公共管理带来了诸多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部分不确定因素,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还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对数据的应用较少,许多管理部门在事情处理过程中依靠直觉和经验,缺乏数据管理的理念。大数据对公共管理的体制、结构、职能、流程和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要改变传统封闭思维,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二是在数据安全层面存在一定隐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公共管理数据化进程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大数据收集和产生的各类数据,可能由于技术原因被人非法获取,也可能由于内部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信息对外泄露,从而出现对个人隐私的暴露和窥探,同时也对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篇10:大数据驱动公共管理创新论文

综合上述,大数据在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以下公共管理创新分析:一是加强公共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政府数据作为公共资源,理应做到开放共享,但在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下,公众无法获取更多的政府数据。因此要实现数据共享,首先要能够提供更多的原始数据,只要不涉及隐私和国家安全,政府都应主动公布相关数据,并做到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除了对公众开放之外,还应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并将相关通用信息系统形成部门能共同使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公共管理部门应形成数据管理思维和科学的管理决策能力。需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的现代化数据治理能力。公共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需要处理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基于数字化的管理应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缺乏数据思维的管理者在面对事实和数据时会感到失落,同时自身的权威也会受到挑战。所以管理者需要顺应趋势,积极培养自身的数据管理思维,努力使决策和管理更为科学。

5结语

总之,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借助各类工具和平台,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各类社会力量,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切实提高政府绩效、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

篇11: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的出行日益增多,高速公路收费站已成为了人们驾驶出行来来往往的必经之处。在长期的接触中,很多人对高速公路收费站有太多的抱怨,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其服务的质量。因此,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进行有效的创新还应该立足于对传统管理制度弊端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型思维;严格化管理

高速公路收费站是高管局进行高速公路事物管理运行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高速公路经济效益获取的平台。但同时收费站也是高管局直接和普通民众接触的一个关键点,可以说收费站相关事物开展的情况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管理在民众心目中的现象。而收费站的管理制度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各项事务的运行情况,所以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收费站各项事务的运营,可以说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严重地与这个时代脱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已经成为了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项问题,并且在相关研究领域已经产生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未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的探讨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像,这就给进一步的分析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所以进行新的研究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高速公路的修建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而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大概在那个年代。制度制定于特定的年代,必然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思维、新的理念不能够有效地融入进去。这样以来,自然就造成了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必然存在着种种的弊端。这些弊端虽然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是总的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没有建立完善的收费站管理制度。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安全管理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很多过站的司机并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往往保持较快的速度过站。更有甚者,为了逃脱缴费,往往恶意冲站,以较快的速度直接冲撞过去。这种现象不但给收费站人员的人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往往会产生安全事故[1]。另一方面收费站的疏导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根据收费站前后的车辆情况进行有效的疏导。所以收费站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驾驶员因为有了长期驾驶的经验,所以对于高速公路驾驶的漏洞很熟悉,很多人利用这些漏洞逃避收费。有些司机不惜颠倒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便可以自由通行。其次,收费站的收入管理和建设经费管理不完善。很多地区的高速路收费站所收费用基本上都是如数上交而无所剩留,但是相关的高速路收费站的建设经费却不能有效下拨,这就造成了高速路收费站在进行相关建设时严重缺乏经费。很多地区高速路收费站的相关设施大多都已陈旧,就连工作人员的宿舍和食堂都长期没有经过新修。经费的不完善,势必会导致收费站的相关设施不健全。我们都知道,破旧老化的设施会使乘客在潜意识里觉得不安全,但就目前来看,这些破旧的设施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及时完善修缮相关的设施建设,对收费站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如果真的因为这些老旧的设施引发事故,那么收费站的运营是很受影响的。最后,收费站的行政运行模式管理上存在着弊端。我们知道各个收费站基本上都隶属于各地区的高管分局,而这些分局有直接隶属于省高管局。这样就造成了收费站与地方政府机关隶属不同的系统,但是在一些关系处理上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机关不能够配合收费站进行一些事物的处理[2];另一方面,收费站经常无视一些地方政府的规定和政策。这样就造成了二者之间关系的紧张。有时高速公路上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时,相关部门不能做到很好的配合,本来很小的交通事故,却能造成很长时间的交通堵塞,影响其他驾驶人员的正常通行。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其他部门的形象。

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

面对上述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从而进行科学的创新。首先,加强收费站的'整体管理制度。在靠近收费站的路边设立提示牌,提醒过站司机进行减速。对不减速的过站司机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性质严重的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对于恶意冲站人员应该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另外收费站相关人员应该进行有效的疏导,根据收费站前后的车辆情况放行,从而保证收费站和过车司机的安全[3]。其次,应该对收费站的收入和经费下拨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通过收费站保留一部分收入和积极下拨建设经费的方式,使收费站的相关建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这样收费站的相关设施就能够得到更新。及时下拨建设经费,给收费站以适当的运营资本,这样,收费站才能越来越好地运营下去。这其中,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收费站的形象代表。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能给人以亲切的形象,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至关重要。最后,应该加强收费站的行政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进行协调,使收费站和地方政府机关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在一些事务上能够相互协助。地方政府机关能够积极配合收费站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收费站也能够自觉遵守地方政府的相关制度规定。

三、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创新的意义

有效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费站收费人员工作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从而有效推动高速公路管理事物的发展[3],最终能够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效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相关工作思维的一种转变。打造服务型的政府和事业单位正在形成一种趋势。因此,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呈现出“服务型”、“人性化”的状态就是一种必然,在收费相关工作展开中收费人员应该转变思维,培养出一种服务的意识。同时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多部门交叉合作开展工作的一种表现,目前各部门的分工虽然越来越细,但是协同开展工作却是不可避免的。

四、结束语

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诞生于特定的年代,故而很多现代的思维和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进去,这样造成了其难免会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收费人员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车辆过站速度较快,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其次,收费站的收入管理和建设经费管理不完善,造成了收费站建设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收费站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关系不能有效把握,造成了一些纠纷难以处理。传统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收费站各项事务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收费站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创新实施的方向应立足于改革传统管理制度的弊端,对症下药,这样就能进行有效的创新。可以说进行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制度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忠杰,古鹏翔,蒙海.喀斯特地貌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11):7-11,92.

[2]刘学欣,李明杰,付金生,等.河南三淅高速绿色试点公路实践—管理创新篇[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8):5-6.

[3]贾鹏帅,李晓骅.“一诺三亮”闪光行动促发展——记杭千高速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J].杭州(周刊),,(8):36-37.

篇12: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其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但值得指出的是,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相应的产生了较大改变,传统上,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旅游管理模式逐渐开始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弊端不断显现,旅游业市场失灵的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寻找有效途径,积极创新旅游管理模式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契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创新我国旅游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以供交流和借鉴。

【关键词】契约理论;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是任何行业、组织有效运行的核心和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新、改革以及完善现有的、与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旅游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对于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更应加强对于旅游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只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契约理论概述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契约是核心研究问题。标准契约理论的理想契约类型,应当是内容清晰、可在任何状态下被证实且法律执行有效;但现阶段,受到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实契约与理想契约还存在一定差距,契约执行困难、实现难度大等问题仍广泛存在,因此,目前我国诸多契约的执行还依赖于抵押、声誉保障机制。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缺乏。由于投入机制的缺乏,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解决旅游设施不足等问题,政府习惯采用将民营企业引入旅游业的方式,该方式下,虽然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旅游设施缺乏发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监督条例的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发展目标;其次,民营企业自身管理知识、管理技术的落后,也导致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不符合,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严重受阻。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合理,企业与政府职能不明确,企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资源保护与创收是发展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与政府职能的不明确,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市场观念意识十分薄弱;此外,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性也进一步模糊了旅游部门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接线,权利混乱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吗,往往需要同时扮演经营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当面对利益时,旅游管理机构就很难公正的旅游管理任务。

(三)机构与职能不匹配。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种类的不同,具体可将其分为风景、文物、文化资源等,根据不同的资源种类,旅游资源的管理又具体分属园林、建设、宗教、文物等部门。由于资源属性的差异,每一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理应拥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职能,但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仍是总体统筹规划的'方式,这样的划分方式直接导致了部门职能的实现与总体的统筹规划不相符,严重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具有统筹规划只能的政府部门并不实际执行具体工作,因此其所指定的规范和计划往往与实际严重脱节。

三、以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建议

(一)转变发展理念。有关政府部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将契约理论这一种新的公共部门治理研究途径引入到旅游管理制度之中,明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无本质差别,增加竞争机制决定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的能力。其次,实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到同时兼顾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最后,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干预相结合。

(二)转变政府职能。首先,重新开发定位职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对于老景区,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由政府保留管理权,经营权责分割给市场;对于新景区,政府应当同时保留经营权和管理权,以确保在政策优势下,新景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投入,获得市场主体的长期有效投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景区开展过程中,应当着眼未来,把握整体的生态利益,对于不适宜市场化运作的景点,应当放弃开发或开发辅助旅游项目;对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政府把握好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于新兴旅游城市,政府加强景区规划工作以及协调、监督工作,避免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的发生。其次,重新定位经营职能,兼顾市场的维护以及利益主体的协调。处理好监管与宣传的关系、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重新定位监管职能。从规划审批、监管问责入手,监管坚持在旅游资源不遭到破坏、欣赏价值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独立、权威的协调机构,明确政府和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有时也会失灵。为此,在创新旅游管理制度时,应当做到市场调整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第一,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设计要符合市场发展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反作用,保障旅游物品、服务的持续供给;第二,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确保各阶层均能够享受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更好的维护旅游业的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导并发挥绝对作用的旅游管理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该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和管理职能,适当“放权”于市场,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喻玲.谈契约理论为依托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J].商业时代,.

[2]武衡.契约理论下的旅游管理制度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6.

篇13: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会计预算管理制度是指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一种制度,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行为。最近几年,随着中国会计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更新,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推进改革政府制度、探究创新思路迫在眉睫。

一、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立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一)能够为企业财务性质的转变奠定基础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外部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活动由过去简单的资金收付转变为资金的筹措、适当的投资决策以及相应的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财务性质的巨大转变对会计工作内容及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相关的会计预算管理体制不仅能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性质相匹配,为企业财务性质的优化及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从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可以看出,实施会计预算管理体制,是企业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EVA值。

(二)能够实现会计预算管理有效程序化

目前实行的会计预算管理主张程序化管理,主要通过会计工作人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而将所要预算的指标进行慢慢分解,并使相应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而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程序化管理,对企业拥有的资金进行详细计算以及合理的预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管理程序,使企业高层的管理工作人员明确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有效避免资金短缺和资金周转困难现象

企业内部从上至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节节相扣,无论哪个部门由于资金缺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都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而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资金并对现有资金进行预算,可以合理地分配资金,避免了由于资金短缺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制约作用。另外,实行会计预算管理还能使企业内部的资金得到很好的周转,确保每个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不仅可以有效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弥补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不足。而实行企业会计预算政策可以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净资产率的具体计算方法,使用于发展企业自身经济的资金的有效率大大提升。

二、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实施的现状分析

我国各大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将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比如,收支状况日趋平衡;资金预算较为准确;违纪现象日益减少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整体经济体制以及企业间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预算制度的实施,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危害。经过众多专业人员研究,目前有关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的“松散性”较大

从目前众多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经济水平并不容乐观,而且存在诸多令人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导致这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会计预算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许多企业集团在日常工作中忽视了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至今尚未建立完整、健全的会计预算管理体制。有的企业虽然规定了相关制度,但都只流传于形式,导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对资金的管理及其不严密,导致企业内部的资金松散、去向不明,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现行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

企业的债务和收支情况,净资产收益率较低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实施财政政策,大部分企业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打开国内市场,发行了大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都应当在相应的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由于会计预算自身的局限性,现行的有关条例并不能提供该方面的完整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的净资产率的计算也受到影响,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夸大企业可支配的财政金额、造成债务与收支不平衡等现象都会涌现出来。

三、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思路创新的构想

恰当的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该企业经济的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深刻认识到会计预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该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创新,提出合理、可行的构想。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强化监督力度,确保该工作的有效进行

强有力的管理体制是任何工作有效开展的必备前提,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也不例外。在企业的日常发展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以及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加大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确保收支平衡。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强化监督力度,及时提出会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二)对现有的会计预算系统进行升级处理

通过对现如今各大企业的会计系统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如今使用的会计预算系统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预算模块、工资标准预算模块、企业成本预算模块等构成。但是这些模块的预算方式还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在工资模块这方面需要根据新准则中职工薪酬准则进行调整,将职工的工资、奖金、年终津贴、养老、社会保险费等都纳入职工薪酬模块中,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维护员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也方便企业对自身的资金开支做出一定的预算。会计预算系统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人员与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程度。只有在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预算准则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终实现保护国内外贸易,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地位的目标。总之,企业会计预算管理体制的制定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使国内企业更多地走向世界,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对现有的会计预算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并提出新的构想,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

篇14: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究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探究论文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现,人本化缺失是最根本问题。故为改善这一问题,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以生为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借鉴发达国家或国内优秀高校的管理经验,深度剖析本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人本化管理制度,以更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上忽视以学生为本

主体性是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学生在学习、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表现的一种主动且自觉的思想与行为。但分析我国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管理层教师忽视了“学生是学习主人”这一观念,且过于注重管理者的主体地位,通常使用有目标性的管理理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对人才的培养,希望借助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培育成优秀人才。但这样的管理观念忽视了集体中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且为学生带来一些负担,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管理内容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平台。但是,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内容,发现大多数高校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作为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虽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但由于框条式制度太多且事无巨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机。因此,在高校管理中,相关高校管理层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创新管理制度。

(三)管理行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权

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运行中还存一些问题,阻碍了管理质量的提升。其具体表现在:1.一些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将学生看作为学校的附属品。如:过于重视文件、各类会议等工作的布置与安排,为一些完成一些“表面工作”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强制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权。2.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性,进行不合理的统一制度管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衣着、发型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学校不经学生同意将学生个人信息公布出来;学校将学生寝室的整洁度与学生奖学金挂钩等。

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应将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管理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化”出发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与探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以“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价值”出发创新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议健全且柔性管理机制。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从而真正的将“人本化”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质量,弥补当前管理中的不足。

(二)优化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发展

为改善以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优化管理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具体可以: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建立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如:要求辅导员、管理员等对学生有一定了解,通过观察、交流、学情分析等形式发现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系统且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自己的合理需求。2.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针对学困生、特困生、情感受挫、适应能力差等学生加强关注,注重引导;开展大学生群体普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帮助与引导。

(三)重视主体权力,增强主体能动

学校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发挥学生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学校可以赋予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权利,如:在教育收费、处分管理、生活等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教育与自我批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权利。另外,学校应强调并帮助学生树立“主人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管理中,增强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丰韬.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研究[D].长安大学,.

[2]张丰韬.基于人本化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04:183-184.

[3]李振威.人本视野下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路径探究[J].法制博览,,02:289-290.

篇15: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创新与缺失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创新与缺失论文

摘要: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创新指的是新课程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缺失又指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

关键词:教学 新课程 语文

新课程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段纷纷登场,把课堂装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丽,那么热闹。我们听课者都会陶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气氛,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师的激情奔放,欣赏于皆大欢喜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性却丢失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是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而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加强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重视了“全面”,而对“核心”问题却有所忽视。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大家知道,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理解是“通过书面言语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两个方面,只要内容意义而忽视形式意义,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可以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界的。多数情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念,始终不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思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意,至于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的时候,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蒙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形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候,以为内容基本正确就可以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往往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甚至就根本不加评议。

加强语文意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训练语言表达。既然是训练语言表达,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就得在语言表达上下工夫。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语言流畅了就是思想舒展了。其次是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时间,有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意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不断丰富充盈自己的语言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语言)来表达,与吸纳书面语言脱离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和相助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登山,正是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一步一步,逐步到达理想的境界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

2。语文课程标准。

篇16:公共管理专业环节创新的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环节创新的论文

一、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其次,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5、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很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之一。

三、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公共管理专业最大的属性在于实践性。实践是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强化实践环节是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强化实践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提高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的认识

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实践环节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的首要问题。总体目标是整合课堂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与职业伦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将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明确组织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另一方面,要让公共管理本科生明白实践是其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式。使公共管理本科生不仅能通过课堂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创新能力。

2、创新和丰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能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广阔的个性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公共事业部门,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务环节,从而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

(1)基地实践。基地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安排到对口的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基地实践是公共管理本科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

(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是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思想和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上的。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实践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社会。专业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然后再指导学生撰写实践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调查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3)模拟管理。模拟管理是在参考现实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组成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生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模拟,以便快速实现部分现场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模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模拟管理携带的信息量大。模拟管理以一个政府单位为例,全面介绍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部门,如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设备、采购等以及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按照每一个部门的业务逻辑流程展开模拟,可以同时在多个虚拟部门展开,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其次,模拟管理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很容易按照各个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进行操作,并能够学到各种管理业务中实际的处理方法。再次,时间紧凑效率高。整个实践过程均安排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这样既可以避免外出实践产生的时间损耗,还可以采取滚动形式的模拟实践,提高了实践的效率。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要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首先,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可以提高分析总结、创新思维的能力。题目的选择可以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习前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毕业论文课题设计中,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公共管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等。在基地实践、实践调查和模拟管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论文的写作之中,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从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践基地。首要问题是实践基地的选择。选择实践基地要达到多种类、多层次、互相补充等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管理本科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为实习学生进行不同单位和岗位之间的流转打好基础。其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要坚持长远规划与短期效应相结合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的实践环节也是呈现周期性的。所以,实践基地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应有相对固定的单位作为长期实践活动的基地。当然,针对某些特定的技能训练需要,各种短期的基地实践也是需要作为补充的。再次,基地实践要实行专人负责制。要真正发挥实践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就要求有专人负责与实践基地的长期联系,注重基地实践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早在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成立“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近年来,在维持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他们又拓展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实践基地,大大地丰富了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的范围和内容。

4、健全实践环节的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

高校应针对实践环节制定相应的计划,把实践环节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建立健全实践的考核机制,对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考核、评价,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奖惩规章制度,对参与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积极向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对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分,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保障实践持续有效的开展。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富于创造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5、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和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专业素养,对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相关理论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而且需要对现实社会有更为灵敏的感知,需要丰富的公共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高校应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教师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适应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首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或到名校进修,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其次,通过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针对师资缺乏的情况还可聘请一些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尽管学生的参与在实践教学中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主体。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最为关键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篇17: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探析论文

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探析论文

科技公共服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集聚各类科技资源,加快科技项目孵化,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公共服务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推进作用,已成为科研机构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1我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科技公共服务对资源的聚集整合和信息共享作用不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发挥科技信息资源在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看,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平台,但由于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硬件设施在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一些必要的科研数据、科技信息、器材设备、实验材料等很难实现有效传递与共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沟通交流。同时,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还不健全,功能还不完善,一些科研数据更新录入不及时,很多共性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很难满足科技创新主体在不同阶段和环节对资源信息的需求。此外,由于不同的资源信息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内部缺乏资源信息整合的有效平台和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监管,造成许多优势科技资源的严重闲置和浪费。

1.2科技公共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功能缺失

科技公共服务系统运行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科技服务组织和机构较多,但其承担的共性技术服务功能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深入,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性技术供给制已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新机制还不健全完善,没能实现对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的有效衔接。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共性技术供给的科研院所经过改制已经转变为企业性质,不再可能免费为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而对那些没有改制的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其关注的核心也不再是共性技术。同时,对企业来讲,它们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不愿意也不可能在共性技术研究上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金。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制等问题越来越重视,也对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了介绍,但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进展缓慢,既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也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科技孵化器数量虽然众多,但在技术创新孵化功能的发挥上仍然不足。多数科技孵化器功能主要集中在提供办公场所、法律、注册等低端服务层次和领域,在针对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的孵化功能方面明显不足。

1.3科技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有待强化

一是由于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科技管理制度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在制度研究制定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政策制度整体的协调性不强。二是科技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系统性,不同政策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比如,对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制定,应在结合国家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相关意见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能够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考核机制。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科研体制机制的影响制约,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评价考核主要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承担课题的级别等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先树优的依据,而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取得的实际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这样的评价制度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三是科技政策方式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的科技政策多数集中在税收优惠,向高层次科研人才提供住房或资金补贴等方面,虽然对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种政策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例如很多地方政府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落户,从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但少数企业以此做文章,当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立即重新注册成立一家新企业。由于科技激励政策较为单一,不同区域为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以降低税收为诱饵争取企业落户,但相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却不能及时跟进,对区域经济和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

2.1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创新联盟建设步伐

要建立科技公共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对各类公共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好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促进不同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互动。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协调作用,加大对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建设力度,为企业等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提供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引导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等不同创新主体,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产业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的开展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持。另外,还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联盟建设,着力构建新兴战略产业科技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相关保障机制。

2.2完善行业共性技术供给制,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功能

一是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研究院。要突出共性技术研究院提供共性技术的中心职能,成立初期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以基础研究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方向,共性技术研究院性质定位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目的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科技部门要对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提供有效支持。建立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共研共享;加大对公用性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相关技术的研发中来;政府部门要与企业共同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为关键技术研发开辟绿色通道;要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上树立长期支持理念,并以专项课题等方式加大扶持;要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减少任务导向政策比例,适当增加扩散性的政策比例。三是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股权战略机制改革,不断壮大战略投资者队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产权交易机制,积极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

2.3加快政府管理理念转变,提高科技政策的系统化水平

一是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理念,正确认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作用和职能的发挥。要坚持发挥好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政府只是作为市场的有益补充,弥补特殊情况下市场机制失灵时的缺陷和不足。对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进行干预,对那些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作用,提高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水平。在科技资源配置或科技活动开展中,政府要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即使在应该干预的领域也应坚持有限干预和合理干预,避免干预的盲目性和无节制性,真正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在科技管理活动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引导和监督,依托市场机制和科技中介组织,为科技创新的开展提供诸如信息平台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履行自身的科技公共服务职能。而对于在更深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科技服务需求方面,应主要依托市场机制,并借助各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共同实现。二是在完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进程中,要注重政策质量的提高。从目前科技公共服务的政策看,虽然政策种类较多,但对于这些政策制度发挥效应的程度却很少得到关注。同时,很多科技服务政策在出台之前缺少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科技政策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立法部门应对原有相关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并深入相关领域进行认真调研,加强与科技等有关部门的交流沟通,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提高科技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科技政策的制定还要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科技政策,切实提高科技政策的系统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与探索综述[J].中国高校技术市场,(1/2).

[2]冯绍红,李东.基于工作价值观的公共科技服务员工激励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3).

[3]段会平,谢莉娇,徐善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科技服务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科技论坛,(5).

[4]唐松.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组织模式分析[J].理论月刊,2010(8).

篇18: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创新途径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功能的具体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做好公共空间的设计,整个城市的布局合理性会更加突出。就当前的城 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来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环境设计,因为环境设计的优化可以让公共空间的具体社会效益有更显著的发挥,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也有积极的意义。分析目前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对环境设计的具体创新途径做分析,然后探讨环境设计的基本导向,这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更多实效性的帮助。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可以实现城市形象的美化。从城市的具体布局来看,景观设计是重要的设计内容,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强化环境设计实际上也是在优化景观设计,这会使城市的美观性得到提升。第二是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居民生活需要来讲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居民的生活娱乐需要环境做基础,通过设计实现环境的优化和改善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对于城市布局还是对城市居民的具体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总结实际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环境设计途径做创新,这样,环境设计的具体效果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对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创新途径的具体分析。

(一)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

就当前的实践总结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创新途径之一是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体现。就此途径的具体利用来看,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是强化景观体验。从当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体验追求,所以以景观体验为依据做环境设计的创新性表现十分突出。就具体的园林设计来看,其反映的是园主对景观的观赏性需求,同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延续的也是这种理念,不过单一的园主开始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居民,所以其体验性要求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环境设计中,需要以景观体验为主,考虑参与艺术、交互艺术以及数字艺术等,这样,景观体验感会更强,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突显更加突出。第二是强化社交体验。从具体作用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空间,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空间在社交方面的作用。简单来将,就公园这类的公共空间而言,人是景观的一部分,在具体的活动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活动行为进行观看,也能够参与到其他人的活动中,这就体现了一种社交性,因此在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需要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感做强化,这样,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意义。第三是事件体验。目前的社会,体验式消费在持续升温,所以大众对于空间赋予个人的特殊体验关注度在普遍性增强,如果将社交体验视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常态,那么空间内的体验活动,比如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会成为空间内能够被定期激活的事件,将事件体验和空间体验进行结合,空间和活力以及魅力会得到长期的保持。从事件体验的角度出发做环境设计的考虑,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必要性设备做设计考虑,比如公园内的体育锻炼设备,文娱活动场所等,这些会成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考虑的重点。第四是定制体验。所谓的定制体验,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空间的规划设计者对人的生理、心理特殊需求做考虑,从而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需要的场所环境,这样可以满足更多人的个性需要。比如在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小范围的空间花园,其可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综上所述,在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突出体验感,将环境设计的人文精神进行体现,这样,空间环境设计会更具人文情怀。

(二)以“城市自然”为目标的生态意识体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二个重要的创新途径是以“城市自然”为目标,做生态意识体现。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当前社会,人们对美好的生态环境有强烈的渴望,所以在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强调生态意识,构建城市自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城市自然设计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做好弹性景观设计,以应对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以低碳理念、可持续理念以及弹性理念为基础做环境的规划和设计,这样,空间内的景观可以更好应对上述环境问题,其在具体作用的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简言之,利用弹性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自我调节性会更加突出,其应对环境问题的效果会更加显著。第二是做好应对资源短缺现状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从目前的社会资源需要分析来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所以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具体的回应:其一是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这样,其可以将空间降水做收集处理和利用,这样,空间环境不仅通过设计做了改善,其利用价值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二是做都市森林重建。主要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合理规划用地,将树木增植作为主要的内容,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场所。第三是做好应对能源危机的节能再生环境设计。从目前的具体数据统计来看,城市能源的消耗占据能源总消耗量的75%,这对于能源利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做好空间系统的具体分工和明确,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再生资源做积极的利用。比如公共空间当中的`落叶、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风能等,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做回收和利用,这样,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回收场所。第四是公共空间设计要体现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保持,因此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做考虑对环境进行设计,其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会更加的明显。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体现生态意识,所以各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和生态挂钩,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城市自然”的内涵。

(三)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

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中,第三个创新途径是以“学科技术”为交叉的景观技术创新。此途径的具体利用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帮助,以下是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和最新的园艺技术做结合。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带等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设计的重点,因为其能够为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空间增加而服务。再者,利用屋顶花园以及垂直绿化带可以将城市的自然元素构造得更为多样,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利用最新的园艺技术和环境设计做融合,这样,环境设计的创新性加强,现实利用的实效性更加显著。第二是与公共艺术实践进行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需要为群众交流和活动考虑。而群众的具体交流和活动又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内容,因此在设计实践中,将环境设计和公共的艺术实践进行结合,这样,空间的作用价值发挥更会更加显著,艺术实践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也能得到突显。第三是强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数字技术体现着一种时尚感,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将环境设计和数字技术进行结合,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会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这样,城市空间的现代化十足,时尚的意味明显,其在具体作用发挥方面会更加显著。

四、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帮助巨大,分析研究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途径以及具体的导向可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和设计提供参考,因此强化相关分析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孙媛.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

[2]吴命.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补偿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3]王艳秋.城市步行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规划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4]隋晓莹,李书博.室内公共空间景观创新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恒温系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07).

[5]史竹君.景观造型语言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本土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6]王兆迪,梁文馨,李艺琳.以慢行休闲为导向的大城市中心区步行环境调研与分析[J].现代园艺,2016,(12):150-152.

[7]郭文萍.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研究———以盐工院艺术楼公共空间设计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7,(02).

相关专题 缺失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