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

上摩天楼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上摩天楼去”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共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

对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

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股市规模扩大,创业板即将建立;机构投资超常规发展,战略投资群体正在形成;在国有企业“有进有退”的战略调整中肩负重任,成为国企按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面对加入WTO,市场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资本市场将在规范中进一步发展,在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个关键时刻,对股市的看法出现重大分歧,这是正常的',有些分歧由来已久.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和辩论,扩大共识,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现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就教于经济理论界和广大股民们.

作 者:萧灼基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外企业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NTREPRENEURS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我国当前企业财务理论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

一、引言

1993年,随着“两则”、“两制”的出台,我国的企业财务与会计制度通过全面改革,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就会计而言,这次改革是新中国会计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从企业财务上来说,这次改革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财务管理的政策与制度看,“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所规范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分别被公司法、商法、税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所取代;就财务理论的研究看,从1993年至今,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明显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目前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处于以下三种状况.

“拿来主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西方国家财务管理方面的教科书或著作,甚至是英文的影印件,介绍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成果;二是通过对中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统计与分析来检验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的假说或推论,如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与检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的运用,等等。

“制度诠释”。主要是解释和研究中国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研究企业财务通则与财务制度的政策适用性和实际应用的问题。1993年财务与会计改革头几年的中国财务理论研究大都如此。

“宏观与微观研究的脱离”。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但由于股权结构的二元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带来了许多的经济问题,中国的宏观经济学家、公共财政及金融经济学家们对中国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资本市场的全流通问题,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国有资本经营,等等,但我们的微观财务学家们并未积极地参与或者说从宏观的角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些财务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国企业财务理论研究中之所以出现“拿来主义”状况,很主要的原因是认识上的问题。不少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或者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财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公司财务,只不过是国家财政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国家财政在微观领域中的延伸。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才能够存在,以前的那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一切都应该推倒重来。先向西方国家学习,再开展自己的研究。

财务制度的制订或解释主要是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遵照或参照执行,已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并且,政府部门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越来越失去强制性,适用范围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且很多政策内容已被会计政策、税收政策所规范。大多数理论工作者也逐渐对制度的解释失去往日的热情。

至于宏观经济研究与企业财务理论研究的脱离,则反映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老一代的财务学家,大都具有扎实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功底,更是国家财政及金融理论研究方面的行家里手,能够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中国企业的财务问题。而我们现在的财务学教学或研究,大都侧重于会计学、公司财务等微观领域,很少去研究宏观经济中与企业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问题,不能做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成功结合。

改变中国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这种现状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我们何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理论体系?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不揣浅陋,撰写此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财务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大家携起手来,一同投身到中国企业财务的理论研究中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去研究不断涌现的财务问题,使中国的财务理论研究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篇3:对当前中日时局的一些看法

对当前中日时局的一些看法

我对当前中日时局的一些看法

最近中日关系出了一些问题,咱们的这个论坛里也有不少板油发了一些关于这个事情的文章。鄙人一介书生,无甚高论,只是有些想法愿意与诸位交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要把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放在整个东亚政治格局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随着俄罗斯国势的日渐衰落,在东亚的影响力逐渐式威;韩国本身国小民寡,作用有限,加上其立场日趋中立化;东亚政治势力角逐的本质演变成为中日美三国的战略互动。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存在两大热点:台湾问题与朝鲜问题。对各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中国更是事关重大。这两个热点当中,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必须得以保全,但是受到美日两国的掣肘而困难重重;朝鲜问题日美两国有求于我,但是随时中国都有被反噬的可能。说到这里,顺便提一点,朝鲜的金氏政权存在对于我们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若是崩盘则难民和或许存在的核武扩散对我们都是极为不利。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三角关系中,中国是最弱的一环,更加上历史上形成的美日同盟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对立,更是中国处于不利的位置。从理论上分析,对于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美国来讲,要想维持东亚均势,保证美国裁判员的地位,实现美国利益最大化,三国的关系应该是美日关系好于美中关系,而美中关系大于中日关系。对于日本来说,理想的状态是日美关系大于日中关系,而日中关系大于中美关系,这样日本才能提升起国际政治地位。对于中国来讲,中美大于中日,中日大于日美才能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扩大中国的发言权。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或者说就算是以此作为目标也是遥不可及。日美关系与中美关系处于不同的层次,而中日关系又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中日关系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原因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历史问题。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是国民感情基础。修改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第二,台湾问题。日美保安协定将台湾问题列入。第三,领土问题,钓鱼岛归属的不确定,日本极右势力的挑衅。第四,能源问题,安大线的破产,以及最近的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在这样问题成灾的形势下,民间的情绪已如遍地积薪。引发事端的导火线有,珠海买春事件,西北大学表演事件,亚洲杯足球赛,最近的安南支持日本的讲话。这些事件恶化了两国勉强维持的关系,毒化了两国交涉的气氛。应该指出的是,这些事件中,日方应该负有主要的绝大部分的责任。

当前的爱国青年的行动给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很多,共同的经济贸易往来对于双方都是很重要的,中日贸易额去年是1600亿美圆,日本在华投资是666亿美圆。这些投资和贸易对双方来讲都是相当重要。更要看到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无法在亚洲取得对日本的压倒性优势,日本也无法遏止住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日益扩大的发言权。长期共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至于网上到处宣扬的`消灭小日本的呼声,我认为目前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防止中日关系的全面破裂并且阻止日本政府的整体右转倾向成了政府该做的事情。我国所谓的一些教授专家如马立诚,殷时弘之流提出了对日的新思维外交,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中国应该做出根本原则上的倒退来换取日本的信任。助长了日本极右势力,处处为日本极右势力开脱。这种观点在思想方法上是错误的,在行动上极其有害。

应该有的思路是要正确区分日本国民希望成为正常国家的诉求和极右势力的集中挑衅。对日本政府的右转倾向坚决反击,停止首脑互访和在第三国的见面。对于其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诉求坚决反对,在程序上与以封杀。在群众层面,群众自发的抵制日货特别是朝日啤酒、三菱重工等支持右翼势力的企业。切实的让日本人感受到问题不是出现在中国揪住历史不放,而是日本不断的否认历史,美化侵略。在近期各地出现的过激事件上,要明确是错误的,但是原因是日方造成的。

爱国青年的近期的举动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民间的声音,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民间团体的活动应该主要放在抵制日货而不是示*威游*行上。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出现过激行动,给日本右翼以口实。在口号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空洞无物没有可行性,消灭,杀光之类的就更加不好。抵制日货也只可能是民间行为,不可能成为政府的决策。如果政府那样的话,就要在国际上闹笑话了。在效果上出现促使日本政府加速右倾化的现象。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会见当时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就说过: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21世纪友好、22世纪友好、23世纪友好,世世代代友好,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超过中日之间任何别的事情。这是邓小平对亚洲格局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判断,在今日如此的局势下重新思考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真切的呼吁少买一些日货,多做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多一些理性的呼声,少一些血淋淋的叫嚣;表达我们意愿的时候少一些暴力的新闻,多一些有针对性的有可行性的建议;多看一看政府是怎么处理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篇4: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闫玉亮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中学)

摘 要:通过多年对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讨,提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看法,希望能增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要依靠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学习和传承,而初中是开始学习历史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在这个起点上培养、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从而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历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应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当前的思维认识,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学习历史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过去,我国一直处于应试教育中,这让许多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片面追求成绩而对历史教材内容死记硬背,提不起兴趣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历史。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开设历史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就无法达到。

2.历史教材编写简单化,使得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初中学生课业繁重,为了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删减和省略了许多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只是简单介绍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粗略概括一些重大事件。没有深入展开描写,导致许多精彩有趣、富含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历史事实被三言两语概括。

3.教材内容涵盖的东西太多而学习时间太少,导致学生“消化不良”

一个课时45分钟,在这一节课里,教师有可能要将一整个章节的内容都教授完毕,短短的45分钟里面要消化这么多知识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比较吃力,而很多学生又不愿意在课后花时间去重新咀嚼消化这些知识,所以,最终的教学效果甚微。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历史知识教学对于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来说,犹如囫囵吞枣,尝不出个中滋味。缺乏细节的掌握,也就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历史,历史这面镜子就会失去其光泽。

二、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1.拓展教材知识,用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枯燥乏味,书本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教师可以挣脱教材的局限性,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打动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花时间去看、去学、去想,才能从不断的思索中成长进步。

2.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

历史是由一个个事实构成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借助图片清晰直观地呈现历史事实,让图片代替语言把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当今这个多媒体的时代,画面往往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结合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人为本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清晰认识到考试只是作为一个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明白初中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教育和帮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4.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一对一互动学习

网络科技的不断革新,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也给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网络平台上蕴含着大量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资源,有效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外互动教学将会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改革。网络的功能十分强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验收评估,还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学生的兴趣,以便在课上更好实现教与学。学生有任何问题,或者想与教师探讨任何一个历史事实,都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综合以上观点,在当今新形势下,随着新课改浪潮的滚滚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不谋而合的共识,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当今教育明确了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服务对象,一切的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他们进行,只有针对当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让初中历史教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

[1]胡冬梅。浅谈课程改革与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1(01)。

[2]刘艳敏。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地位的影响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12)。

篇5: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不准备发表看法。(1)一些基本观点和形势预测,在过去的几本书中都已谈过。近年的形势发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国内传媒占据舆论主流地位的议论是庸俗经济学。对这场金融危机,多数议论仍只是对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流经济思潮作出应声虫式的回应。不值得对其作认真讨论。但是,考虑到当前这场危机仍日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前途影响日深,如对其走向与本质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因此,写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领导参考。

世界经济在90年代将面临二次大战后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点,笔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预测:

①“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人其黄金时代。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相反。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性危机。”(1990・12・11人民日报第一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S教授谈话录。)

(这个观点发表后,当时曾被香港报刊抨击及国内一些学者嘲笑。)

②“1991年以来,世界资金市场激发炽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再度形成股市膨胀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正从深部损害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从长远趋势看,在世界经济当前的表面活力下,潜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全面态势和近十年来的基本趋势,有根据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可能正在进入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发生全球性结构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人民日报1992年1月24日《内部参阅》增刊第一期。)

因此,认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眼光。我个人认为这场危机远未走到尽头,我估计其在明年将深入到欧美地区,将进一步直接震撼美国。这个危机能够在几年前被预测,说明其爆发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现在可以说,当前这场危机,最初由美国跨国金融投机集团对东亚发动,但其结果,却是美国统治集团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经引火自焚,严重地危及美国自身。

因此,发动这场危机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抨击:

“当代美国主要经济评论家库特纳(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东指西地宣称亚洲的崩溃是结构出了问题,包括太多的国家干涉,太多的亲信裙带资本主义,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足等。但这些指控其实都是避重就轻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满了恶意的,完全不受节制的流动资金。它挟带超国家的实力排山倒海而来,再健全的体质,再多的外汇储备,都将无法抵挡它的威力。库特说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机集团选为打击目标,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力量中。热钱涌入,追求超级利润,在一番扰乱而不再有利可图后,它又快速流失,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这种投机资金唱和,以货币紧缩和经济的收敛来因应困境,向金融市场屈膝的结果,乃是造成全面性的紧缩。“(《参考资料》9月16日南方朔文)

当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一点,最近国际经济评论界已有共识。以至一向以鼓吹经济自由主义著称的诺贝尔奖金得主萨缪尔森最近也对西方领导人发出严肃警告:

”这场经济动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段历史时期中前所未有的,它使重要政治领导人及其经济学家们毫无思想准备。他们几乎已经不知所措。正如所有严重的经济动荡所带来的后果一样,这场经济动荡所造成的后果也必然是社会性政治性后果。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已不再是少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孤立的问题了。日本、亚洲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和前苏联集团的经济都在放慢增长速度或陷入衰退。这些地区加在一起,占了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一半。除非它们的经济衰退被制止,否则崩溃局面将自行蔓延。“

一位德国银行家最近也指出:”如果美国倒了,欧洲也会跟着倒下去。现在的情况与20年代末在美国和世界发生的情况的相似之处太多了。有一个共同点是:股市在有时出现引人注目的技术性反弹后又一再下跌。一个不同点是:这一次,金融货币投机到了极没有节制的地步。“(《参考资料》9月16日)

更深刻地观察,我们可以认为这次危机乃是5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将引起全球经济政治的深刻结构改组和政治变动,将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最终倾覆。

如果以10~30年发展趋势的观点作中程展望,我认为未来世界极可能陷入多区域的战乱局面。从苏联崩溃到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一度成为美国一极主导的局面,并没有实现”多极化“。但是,这种一极化需要非常强大的能够控制主导世界经济的资本力量来支撑。美国虽然是最强大的世界资本主义帝国,目前却也没有这种力量。因此这种一极化的局面,是支撑不久的,必将被打破。打破之后的世界局面,只能是各国、各利益集团根据自身利益自行其是的无极化的动荡纷乱世局。

这种前景,在不远的时期即将出现。

1990年我访问日本时,当时任参议员(后为首相,现任大藏大臣)的宫泽喜一曾对我说,战后,90年代世界经济中最重大的发展就是将形成三大货币区:

1.东亚以日本为中心的日元区;

2.欧陆以德国为中心的马克区;

3.美元将不再居于世界货币地位,仅作为区域性货币从而形成美元区。宫泽说,这将是世界经济中一个极其重大的变局。

宫泽的看法,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日本统治集团对其国际金融方针的战略指导思想。人们所说的国际政治多极化,其经济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多元化,正是以这种天下三分的蓝图为基础的。

但是,这种局面的发生,将意味着,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即不再作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工具和储备工具。对美国自身来说,这将意味着其巨大的外部债务和国际收支逆差,不再能以美元作为结算手段而支付。

如果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观点看,美国作为巨大国际债务国,在国际金融中实际早已处于存在最大坏帐、呆帐(末清偿债务)的不良金融国家的地位,是国际中一个最大泡沫经济的寄生体。

德国一位著名银行家最近指出:”美国经济本身已经变成一个投机气泡,这个气泡是在支撑着美国巨额债务的华尔街证券推动下形成的。这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在美国有50%的家庭是投资股票的,这个数字已经破了历史记录。就像美国的负债水平破了历史记录一样!“(《参考资料》9月16日)

一旦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也就是美国不再作为掌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世界银行国家,其表面庞大而骨子里虚弱的金融地位即将现形。这一前景对是美国是一个恶梦。实际上,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所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从打海湾战争到以”对冲基金“为金融突击力量发动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为了阻止这种天下三分的局面发生。在实施这种战略时,美国一直在有效地利用两种国际金融工具和一种意识形态工具。

这两种金融工具就是:

(1)表现为对冲基金(hedge fund)的庞大跨国金融游资

(2)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这两种金融工具的背后决策者,是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国会。而其所运用的意识形态工具就是弗里德曼、萨缪尔森――萨克森主张放任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化,不受任何政府力量控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

去年年底我在香港,有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对我讲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危言。他说: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这场战争的手段不是飞机大炮,而是金融手段――各国货币储备、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信息。

但是不管用什么手段,某战果是一样的。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掠人之财,屈人之兵,乱人之政。近一年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我们在俄罗斯、印尼,在韩国,在东南亚,看到强人倒台,政权易位,无数人倾家荡产。据统计,”除了在金融市场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下跌和有价证券价格下跌以外,人们还看到当地人的资产贬值75%(包括香港)。相当于的100美元贬到今天的25美元,甚至更少。设在香港的一家基金会的代理人马克・费伯最近指出,亚洲主要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至少下降50%。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计算)下降了80%。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如今低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后者人口仅为700万。香港自去年7月以来,房地产价格已下跌 40%,人民资产缩水 170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金融体系总储蓄已丧失掉一半。“这种惨重损失的后果不亚于经历一场大型战争。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国在19不露声色地对东亚发动了这场金融战,可以说正是达到了这个目的。

必须指出,为美国策划和发动这场金融战。在前方冲锋陷阵者是索罗斯及老虎基金会等对冲基金,而在后方谋略策划,提供后勤支持的乃是美国联储、财政部以及IMF。

这四者表面不同,实际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服务于美国国家以及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一体化战略目标和利益的。

美国去年发动这场经济战争,在战略上有两大目的。第一通过摧毁东亚区域经济,打击日本金融资本,迫使其收缩,从而使日本在80-90年代试图构筑以日元为中动的东亚货币区的战略努力被遏止。

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已基本上得到实现。

台湾评论家南方朔指出:”就宏观角度而言,日本自从进入80年代之后,其旺盛的生产力即已直通欧美,并面临欧美强大的保护主义及“修理日本”(Japan-hashing)的冲击。这促使日本采取“再亚洲化”方针,在东南亚扮演投资火车头的角色。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打击目标之一无疑是日本。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可以被视为处于强势的美国金融势力重新攻占亚洲,而日本则被迫谈出的一个转折点。“

美国的第二战略目标是自亚洲获取巨利后调集资金力量进取俄罗斯及欧洲市场,通过俄罗斯和欧洲股市的大幅震荡,陷德国马克于虚弱地位,进而阻遏破坏欧元在的实施。1991年以来的7年,是欧盟为实现单一货币艰苦奋斗的7年。明年1月1日起,欧元国家将在非现金交易中引入欧元。三年后,1月1日,欧元将全面进入国际货币流通领域。这是世界金融领域中的一场结构性变革。将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两极化局面,意味着美国国际金融霸权的终结。围绕着欧元的兴起,美国与德法为轴心的两大金融力量正在角力。这场战役方兴未艾。正当亚洲各国(包括香港地区)在这场美国发动的摔不及防的金融战中倍尝苦果而纷纷采取保护本国货币措施后,未来国际金融大战的战场将进一步由亚洲转向拉美、欧洲和美国本身的战场。

俄罗期经济学家康・索罗金不久前曾在一篇论文中深刻揭露了美国的战略意图指出: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首先在亚洲方面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先对小国和周边国家进行打击,然后对因周

边金融环境不利而被削弱的亚洲主要大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打击。然后,计划将”战斗行动“推进到欧洲,以中断金融一体化进程并使欧盟的`经济支柱――德国发生动荡。最后,美国准备提供”援助“,但这种援助将使”接受施舍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美国及IMF”慈善家“。

”正是美国人不露声色的行动使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韩国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急剧恶化。向上述国家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岌岌可危,日本的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日元不断贬值破坏了该地区业已形成的汇率制度,加深了东京与亚太国家,特别是同中国的矛盾。其原因是:该地区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北京的出口能力下降。为了保护本国的生产厂家,中国本应使人民币贬值,但是,无论从国内政治原因,还是从对外政策原因考虑,采取上述步骤对北京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国不得不花大力气保持人民币的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就不可能谈亚洲货币统一和亚洲结算机制问题。“

这位评论家指出: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亚洲国家对石油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减少,使”初级产品“的世界价格大幅下降,低价格重创了俄罗斯,但却加强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此外,亚洲危机还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并加强了美元作为世界结算单位的地位。

竞争对手的困境使得美国人有机会插手以前难以染指的该地区的事务。韩国不得不全面采取IMF的货款条件,将银行体系”廉价出卖给美国。“日元大幅贬值之后,美联储大量购进日元,使日元汇率趋于稳定,暂时平息了日本金融市场的**。但这种干预附加了一些强硬的要求,其中主要要求是准许美国金融机构购买日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大量股份。俄罗斯的经济崩溃,使它的最大债权国德国银行体系深陷坏帐危机。而目前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十分接近泰国、印尼过去与日本的关系。(《参考资料火8月4日文”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种高水准战略分析的出现,表明俄罗斯经济学界终于从萨克斯休克疗法的理论迷梦中清醒过来了。

十一

1994年2月本文笔者接受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采访时,记者曾提及当时正在被国内舆论界火热鼓吹的金融体制全面对外开放及自由化问题,双方问答如下:

记者:对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何新: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如果仍然盲目听从美国来的专家(包括IMF)建议及理论学说,一

味模仿采取美国式的银行体制,我国国家控制下的国有制金融体系最终势将解体。

记者:那么您对中美财长最近发表的《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发表第8次联合声明》如何看?这份

声明很明显表示,美国将大举插手中国的金融领域。

何新:我知道,美国赢了。

记者:如果中国金融真像您讲的那样发生崩溃,后果将是怎样的?

何新:一旦人民币信用由于恶性膨胀而崩渍(像目前俄罗斯卢布那样),那么为了支持人民币信用,可能国家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外债务和谋求得到国际金融资本支持。最终在”对外开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国金融资本将长驱直入,迅速冲击和占有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那么我国经济改革全局最终可能将以人民币信用崩溃为标志,而于本世纪末陷入难以收拾的总体危机。(《中国时报周刊》1994年3月20日第116期,《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放慢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使上述前景得以避免。然而,爆发危机的阴影并没有彻底消失。

中国并非本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若干金融机构由于负债累累而破产,也表现为近一年来日益深化的产业危机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产业危机实际是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因为许多企业就是由于呆帐、坏帐问后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而破产的。当前产业危机的严峻性,可以说是建国5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

十二

几点建议:

(一)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有道理的,那么就必须看到,美国华尔街背景的对冲基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为美国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和美国金融资本统治世界服务的。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盲目追踪IMF的建议。而应该以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为标的。

(二)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适度灵活浮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的。为履行对IMF的某种政治承诺而固守僵死不变的货币及汇率政策并非明智的政策选择。

(三)19欧元的诞生,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欧元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有报道说:中国准备将一部分国际货币储备由美元转为欧元。这种寻求多元化的方针是明智的。

(四)我们将进入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不是平静缓和的时代。对国际经济形势未来的严峻性以及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应有足够充分的估计。但是当前有人提出,有鉴于东亚各国外向型经济的失败,今后中国应采取闭关自守的战略而放弃谋取世界市场的战略,这是绝不可取的。这种舆论的突然噪起,正与1988年――1992年前后鼓吹中国加速人关的噪动一样,理论似乎相反,但背后却有某种共同的意在误导国家经济方针的国际战略背景。很显然,正如同美国近年竭力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制以遏制中国的国际竞争,这种新理论在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应当看到,不采取开放体制,中国无法解决自身人口过多、资本及资源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中国应当利用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的世界市场,吸纳国际资源,更快地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上努力保护本国市场,在贸易上不断扩大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品的占有份额(以提高本国过剩工业部门

的产销出路,提高产业就业率),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跨国资本输出和劳务输出,以谋取国际利润,扩增外汇积累,纤缓内部人口压力――这才是中国面对跨世纪发展所应采取的有远见的经济战略基本方针。

篇6: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不准备发表看法。(1)一些基本观点和形势预测,在过去的几本书中都已谈过。近年的形势发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国内传媒占据舆论主流地位的议论是庸俗经济学。对这场金融危机,多数议论仍只是对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流经济思潮作出应声虫式的回应。不值得对其作认真讨论。但是,考虑到当前这场危机仍日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前途影响日深,如对其走向与本质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因此,写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领导参考。

世界经济在90年代将面临二次大战后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点,笔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预测:

①“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人其黄金时代。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相反。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性危机。”(1990・12・11人民日报第一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S教授谈话录。)

(这个观点发表后,当时曾被香港报刊抨击及国内一些学者嘲笑。)

②“1991年以来,世界资金市场激发炽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再度形成股市膨胀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正从深部损害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从长远趋势看,在世界经济当前的表面活力下,潜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全面态势和近十年来的'基本趋势,有根据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可能正在进入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发生全球性结构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人民日报1992年1月24日《内部参阅》增刊第一期。)

因此,认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眼光。我个人认为这场危机远未走到尽头,我估计其在明年将深入到欧美地区,将进一步直接震撼美国。这个危机能够在几年前被预测,说明其爆发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现在可以说,当前这场危机,最初由美国跨国金融投机集团对东亚发动,但其结果,却是美国统治集团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经引火自焚,严重地危及美国自身。

因此,发动这场危机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抨击:

“当代美国主要经济评论家库特纳(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东指西地宣称亚洲的崩溃是结构出了问题,包括太多的国家干涉,太多的亲信裙带资本主义,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足等。但这些指控其实都是避重就轻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满了恶意的,完全不受节制的流动资金。它挟带超国家的实力排山倒海而来,再健全的体质,再多的外汇储备,都将无法抵挡它的威力。库特说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机集团选为打击目标,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力量中。热钱涌入,追求超级利润,在一番扰乱而不再有利可图后,它又快速流

[1] [2] [3] [4] [5]

篇7: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发展

[摘要]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健全先进的资本市场支撑,本文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研究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资本市场;制度健全;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规范并且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关注的重点。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资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经济是一个转轨中的经济,这一特征造就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不完善,资本市场规模小,发挥不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除此,还有市场结构不合理以及管理经验缺乏等。资本市场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关系不是一句贡献巨大就能概括的,本文就从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探寻出发,运用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概述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政府、企业、个人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它是现代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通俗地讲就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用GDP来表征,各种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职能定位因素和资本因素。下面分别展开介绍各个因素。

首先是制度因素,该影响主要变现为制度变迁,而具体到中国的情况,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对外开放的程度这四个方面都表征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究其根本来说就是制约经济组成的各个部分。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组成部分的关联关系,一个好的关联关系很明显可以提高配置效率。劳动力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再来看资本因素,物力和人力都是资本,物力是基础和载体,人力是主观能动的体现,是物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它们是互补的密不可分的。

二、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金融界,对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没有定论的,因为资本市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系来看,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第一,风险分散;第二,产业结构;第三,资本形成;第四,职能定位。资本市场从流动性、分散风险、获取信息、增强企业约束等方面有助于增进经济的运行效率,这些主要都是通过股票市场在经济运行的作用来实现的。

2.1风险分散功能

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流动性风险,二是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如何实现风险分散化。

第一,流动性是指转换资产,而转化资产时采用的渠道和方法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流动风险,不过这也同时创造了资本市场的需求。显然人类的经济活动会受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的影响,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可以降低长期项目融资的风险和成本,因此更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使人民更愿意投资长期的,特别是更高利润的项目,从而改进资金分配提高长期经济增长预期。

第二,资本市场能通过分散风险,改变资源配置来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的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金融市场影响技术选择,使人们对在通过证券组合分散风险的同时,愿意选择更具生产性、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技术,从而使稳定状态下的增长率得到提高。对中国来说,资本市场可以一定程度化解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风险,从体制、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角度来看,可分为体制性风险、市场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其中市场性风险来自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但对体制性风险与经营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而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其产权界定功能,有效化解体制性风险,所谓体制性风险是指中国现行经济金融体制所产生的风险,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体制摩擦和撞击产生的。二是推动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多元化,促进分散经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所导致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集中导致风险过分集中,是形成经营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2.2产业结构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向经济结构化升级的阶段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问题,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等急需加以解决。所以说结构性问题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关键性问题,而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有着升级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释。

第一,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适量的增量资金导入,以带动存量资产的重组。现代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直接实现资金供求均衡的交易市场,而且也是一个调节资本存量和资产存量的交易市场。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的产权流动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及并购方法,即通过资本市场上证券工具的流动来实现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所以发展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体系,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制,引导居民储蓄分流,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是一个现实可靠的途径。第二,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第三,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资本市场是产业政策良好实施的中介。第五,资本市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

2.3资本形成

在资本形成方面,很多专家认为规模大,流动性好,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储蓄动员。通过聚集储蓄,资本市场能扩大一系列可行的投资项目。因为有一些有价值的项目都需要资本注入并具有规模经济,所以有利于资源动员的资本市场将促进经济效益长期增长。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直接筹资为企业提供了巨额的发展资金。但由于受到品种和市场容量的限制,加上股指波动的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弱。中国居民储蓄不断高增长,而国内直接融资基本上都比外资弱,这是不合理的。从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职能定位

资本市场的产权职能是其对市场主体产生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产权职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职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中发挥作用。首先现代股份制制度的基础设施就是资本市场,除此之外,借助资本市场的竞争和监督机制,可以加强企业的经营责任心,资本市场的资本集中职能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经济规模小的问题。

三、更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要想利用资本市场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就必须更大程度地释放资本市场功能,从制度入手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设多层次的货币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第二,全力推进产权交易市场,促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产权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的前提,产权交易市场正确的定位是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关键。第三,放宽地方资本市场,激发民间资本活力,使各种主体都能够参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作。首先就要解放思想,树立新的发展方向,还有积极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第四,积极进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资本的概念已经极大扩展,随之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资本市场。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挥新的资本市场功能的制度安排。

四、结论

本文介绍了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重点分析了资本市场是通过什么途径对经济起到作用的,最后,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的职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董辅.关于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和贡献[J].经济界,(2).

[2]苑德军,任志宏.强化资本市场功能的理论思考[J].财贸经济,(3).

[3]郭元.对资本市场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研究,2003(5).

[4]林凌,刘世庆.恢复、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J].改革,(5).

[5]刘红.基于经济转型视角下对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18).

篇8:当前资本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当前资本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本的游戏规则已经确立,从而为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已经是WTO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市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在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必须遵守通行的国际准则.2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本的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在产业群体中大规模的扩散效应和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加速度催化作用,是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核.而具有强大杠杆功能的现代金融架构,则是金融经济到来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金融业在经济中的轴心地位必将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金融业在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承担着全球财富在国际间快速转移和再分配的'重任.我国金融服务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比较大,为了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我们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构建和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提升资本市场结构.

作 者:万正晓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 名: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2002 “”(23) 分类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