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散文

里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里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巴金散文(共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巴金散文

巴金散文精选

精选巴金散文大全,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桂林的受难【1】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

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

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

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

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

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

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

七星岩是最好的防空洞,最安全的避难所。

每次要听见了紧急警报,我们才从后门走出菜园向七星岩走去。

我们常常在中途田野间停下来,坐在树下,听见轰炸机发出“孔隆”、“孔隆”的声音在我们的头上飞过,也听见炸弹爆炸时的巨响。

于是我们看见尘土或者黑烟同黄烟一股一股地冒上来。

我们躲警报,有时去月牙山,有时去七星岩。

站在那两个地方的洞口,我们看得更清楚,而且觉得更安全。

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桂林市区第一次被敌机大轰炸(在这以前还被炸过一次,政府图书馆门前落下一颗弹,然而并无损失),那时我们许多人在月牙山上,第二次大轰炸时我和另外几个人又在月牙山,这次还吃了素面。

但以后月牙山就作了县政府办公的地方,禁止闲人游览了。

七星岩洞里据说可以容一两万人。

山顶即使落一百颗炸弹,洞内也不会有什么损伤。

所以避难者都喜欢到这个洞躲警报。

但是人一进洞,常常会让警察赶到里面去,不许久站在洞口妨碍别人进出。

人进到里面,会觉得快要透不过气,而且非等警报解除休想走出洞去。

其实纵使警报解除,洞口也会被人山人海堵塞。

要抢先出去,也得费力费时。

所以我们不喜欢常去七星岩。

在桂林人不大喜欢看见晴天。

晴天的一青无际的蓝空和温暖明亮的阳光虽然使人想笑,想唱歌,想活动。

但是凄厉的警报声会给人带走一切。

在桂林人比在广州更害怕警报。

我看见同住在这个大院里的几份人家,像做日课似地每天躲警报,觉得奇怪。

他们在天刚刚发白时就起身洗脸做饭。

吃过饭大家收拾衣物,把被褥箱笼配上两担,挑在肩上,从容地到山洞里去。

他们会在洞里坐到下午一点钟。

倘使这天没有警报,他们挑着担子或者抱着包袱负着小孩回来时,便会发出怨言,责怪自己胆小。

有一次我们那个中年女佣在厨房里叹息地对我说:“躲警报也很苦。

”我便问她:为什么不等发警报时再去躲。

她说,她听见警报,腿就软了,跑都跑不动。

的确有一两次在阴天她没有早去山洞,后来听见发警报,她那种狼狈的样子,叫人看见觉得可怜又可笑。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

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

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

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

以后我看见大火。

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

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

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

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

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

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

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

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地在烧烧。

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

那里也许是什么布厂的货栈吧。

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

策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

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

然而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来。

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

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

忽然在一辆汽车的旁边,我远远地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

我走近了那个地方,才看清楚那不是人,也不是影子。

那是衣服,是皮,是血肉,还有头发粘在地上和衣服上。

我听见了那个可怜的人的故事。

他是一个修理汽车的工人,警报来了,他没有走开,仍旧做他的工作。

炸弹落下来,房屋焚毁,他也给烧死在地上。

后来救护队搬开他的尸体,但是衣服和血肉粘在地上,一层皮和尸体分离,揭不走了。

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

这是出人意外的事。

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

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

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

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

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

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飞机!”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

我觉得奇怪。

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

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

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

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骚动平息了。

人们继续往七星岩前进。

我这时不想去山洞了,就往左边的斜坡走,打算在树下拣一个地方坐着休息。

地方还没有选好,飞机声又响了。

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

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

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

十八架飞机在空小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

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

文昌门内起了大火。

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1)。

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我要另写一篇《桂林的微雨》来说明。

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

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

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

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

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

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

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

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

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就在这一天(我永不能忘记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警报解除后将近一小时,我站在桂西路口,看见人们忽然因为一个无根的谣言疯狂地跑起来。

人们说警报来了。

我没有听见汽笛声。

人们又说电厂被炸毁了,发不出警报。

我不大相信这时会再来飞机。

但是在这种情形里谁也没有停脚的余裕。

我也跟着人乱跑,打算跑出城去。

我们快到水东门时,前面的人让一个穿制服的军官拦住了,那个人拿着枪站在路中间,厉声责斥那些惊呼警报张惶奔跑的人,说这时并没有警报,叫大家不要惊惶。

众人才停止脚步。

倘使没有这个人来拦阻一下,那天的情形恐将是不堪设想的了。

后来在另一条街上当场枪决了一个造谣和趁火打劫的人。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

……关于轰炸我真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

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

从以上简单的报告里,你们也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受难的情形,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

它们全在受难。

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

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

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

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

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

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的确,我想写一本书来记录中国的城市的欢笑。

废园外【2】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

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

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

篇2: 巴金散文读后感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他的散文集像初升的阳光沐浴着我,他成了我散文阅读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路标。

他的《朋友》和《秋夜》这两篇散文是我一直珍藏着的。我不仅为他的文笔深深叫好,还为他那颗懂得感恩的心深深敬仰。

“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是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是呵,朋友,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实在的词!当你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朋友时,你还是富有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你的一个依赖,《朋友》这首歌也受到我的青睐。“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在巴金的全部生涯中,朋友们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雨声,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这是巴金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的风景描写,那天正下着雨,巴金的描写使我置身处地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巴金一直把鲁迅先生当做自己的老师,一直崇敬着他。我想:巴金本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把别人当做自己的老师,看得出,他为自己的散文还感到不足,我也从这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和孜孜不倦、求上进的心态。

巴金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让我点燃朋友们的道路。”是啊,奉献自己是一种美德,点亮别人是一种胸怀,巴金先生的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散文是一方面,人格是一方面……

篇3:巴金散文选读后感

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篇4:读《巴金散文 》有感

读《巴金散文 》有感

不到5天的时间,我便把爸爸前从广州买来的《巴金散文精编》看完了。每当我读着这一篇篇的散文,心里就会像澎湃的海潮,跟着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编》这本书中,有的写他记忆中的木匠老陈;有的写他望着繁星发出叹息; 有的写他邻家那条大黄狗;有的写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还有的写他对老舍同志的怀念……这些散文,每篇都那么生动,那么感人。你读了,一定会被这些散文里的小故事感动,也会让你潸然泪下,久久回不过神来。

就说《“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这篇散文吧,他写了他在踏上轮船,离开中国的土地时,心里充满悲哀和离愁,想起乡土曾扶持他,赐于他苦乐,让他享受幸福。可是,乡土也给他带来不幸,也几次都濒于灭亡,使他遍体鳞伤;他的一些亲人被旧礼教给杀了,他只好用眼泪和叹息埋葬了他们;中国的人们想争取自由,不得不从事残酷的斗争。这一个个惨酷的景象,使他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不幸的乡土。读到这儿,我便被巴金的处境和乡土给他带来的不幸所感动了。想想我们现在新中国带来我们幸福的生活,比巴金当时的处境好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旧社会给人们带来不幸,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暂且撇开我们所读的书不说,就拿学校里的课程来讲,语文好象也已经不再占据像过去那样重要的位置了,数理化也逐渐变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是一文定终生,现在却仿佛数理化才是主宰命运的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也确实令人尴尬。对于几千年前的大圣哲孔子,今天的我们也该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读书很重要,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如何读书的轨道。重拾经典,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认识,重新品味和感受,对文学来一次郑重的膜拜才是当下我们急需做的。 碰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会毅然决定,马上走过去帮他们。有的人会视而不见,继续走自己的路。而我却是想起帮助他们,但最后还是走开了。就像脑袋里有一个恶魔,它正驱逐着天使的到来。我有些后悔没有去帮助他们,虽然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交情,但对于他们,我仿佛总有一种歉意在里面。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爱来补充我的心灵。

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就像是小船,我们乘着它乘风破浪;爱就像是翅膀,我们拥有它,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爱是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以爱作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父爱、母爱;感谢朋友给予我们真挚的关爱;感谢陌生人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爱的援助之手……因为爱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情感。用双手轻轻地放在胸口,你感觉到了吗?这是你的心跳,是你的生命,是你的爱。爱就藏在你的心中,爱是生活的信念,是一生都陪伴着你

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我们应该珍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台湾宝岛至今流浪在外。有一句话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亲已张开怀抱,迎接“游子台湾”的归来!

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篇5:读《巴金散文》有感

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篇6:春的散文巴金

关于春的散文巴金

“我写完《春》,最后一次放下我的自来水笔,稍微感到疲倦地掉头回顾,春风从窗外进来,轻轻拂拭我的脸颊。倦意立刻消失了。我知道春天已经来了。我又记起淑英的话:春天是我们的。”

“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去打牌,”倩儿走进房来笑嘻嘻地说。

高淑英正坐在窗前一把乌木靠背椅上,手里拿了一本书聚精会神地读着,吃惊地抬起头来,茫然地看了倩儿一眼,微微一笑,似乎没有听懂倩儿的话。

“二小姐,我们太太请你就过去打牌!王家舅太太来了,”倩儿看见淑英专心看书的样子,忍不住噗嗤笑了一声,便提高声音再说一遍。她走到淑英面前,站在书桌旁边,等候淑英回答。

淑英把两道细眉微微一皱,推辞说:“怎么喊我去打?为什么不请三太太打?”三太太张氏是淑英的母亲。

“我去请过了,三太太喊你去替她打,”倩儿答道。

淑英听了这句话,现出为难的样子。她放下书,站起来,伸一个懒腰,刚打算走了,马上又坐下去,皱起眉头说:“我不想去,你就说我今天有点不舒服。”“我们太太请你一定去,”倩儿知道她的心思,却故意跟她开玩笑,不肯走,反而追逼似地说了上面的话,一面带笑地看她。

淑英也微笑了,便带了一点央求的口气连忙说:“倩儿,你去罢。大少爷就要回来了,你去请他。我实在不想打牌。”倩儿会意地笑了笑,顺从地答应一声,就往外面走。她还没有走出门,又转过身子看淑英,说道:“二小姐,你这样子用功,将来一定考个女状元。”“死丫头,”淑英带笑地骂了一句。她看见倩儿的背影出了房门,宽慰地嘘了一口气。她不用思想茫然地过了片刻,然后猛省地拿起书,想接着先前中断的地方读下去。但是她觉得思想不能够集中在书上面了。印在三十二开本书上的四号字,在她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而且不时地往隔行跳动。值得人憧憬的充满阳光与欢笑的欧洲生活渐渐地黯淡了。代替那个在她的脑子里浮现的,是她过去的日子和她现在的环境。她是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她能够记起许多的事情,尤其是近一年来的。的确,近一年来这个公馆里面发生了许多大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在她的心上刻划了一条不可磨灭的痕迹,给她打开了一个新的眼界,使她知道一些从前完全不曾想到的事情。这些变化中最大的就是祖父的死,嫂嫂的死,和堂哥哥觉慧的出走,尤其是后一件事情给了她相当大的刺激。她从另一个堂哥哥那里知道那个堂哥哥出走的原因。她以前从不曾想到一个年轻人会把家庭当作可怕的地方逃出去。但是现在仿佛那个堂哥哥从家里带走了什么东西似的,家里的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她自己也似乎有了改变。一年前别人还批评她心直口快,爱说爱笑,如今她却能够拿一本书静静地独自在房里坐上几个钟头,而且有时候她还一个人在花园里带着沉思的样子闲步,或者就在圆拱桥上倚着栏杆看下面的湖水。在这种时候她的心情是很难形容出来的。好像有一个渴望在搔她的心,同时又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她的心里飞走了,跟着过去的日子远远地飞走了,她的心上便有了一个缺口,从那里时时发生隐痛,有时甚至是无缘无故的。固然这心上的微痛有时是突然袭来的,但是过一下她也就明白那个原因了。她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过后她又胆怯地把它抛开,虽然那件事情跟她有极大的关系,而且使她很担心,她却不敢多想它;同时她自己又知道即使多想也不会有好处。这是关于她的婚事的。她只知道一点,另外又猜到一点。她的祖父在日把她许了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庚帖已经交换过了。这门亲事是祖父起意而由她的父亲克明亲手办理的。下定的日期本来已经择好了,但是因为祖父突然病故就耽搁下来。最近她又听到要在年内下定的话。关于陈家的事情她知道得很少。但是她听说陈家的名誉很坏,又听说陈家二少爷不学好,爱赌钱,捧戏子。这是丫头翠环在外面听来的,因为她父亲克明的律师事务所同陈克家的律师事务所设在一个公馆里面,她父亲的仆人和轿夫知道一些陈家的事情。她的堂哥哥觉民同堂妹淑华也常常在谈话里批评陈家,有意无意地引起她对那件亲事的'不满。其实她自己也不愿意在这样轻的年纪嫁出去做人家的媳妇,更不愿意嫁到那样的人家去。然而她觉得除了听从父亲的命令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她自己对那件事情又不能过问。她没有勇气,又不好意思。她只是无可奈何地捱着日子。这就是使她变得沉静的主要原因。忧郁趁势在她的心里生长起来。虽然在十七岁的年纪,她就已经感到前途的黯淡了。

这一切都是她的父母所不知道的。在这些时候给她以莫大安慰的除了同隔房兄弟姊妹的聚谈外,就只有一些西洋小说的译本和几份新出的杂志,它们都是从她最大的堂哥哥觉新那里借来的。杂志上面的文章她还不能够完全了解,但是打动她的心唤起她的热情的处所却也很多;至于西洋小说,那更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在那些书里面她看见另外一种新奇的生活,那里也有像她这样年纪的女子,但她们的行为是多么勇敢,多么自然,而且最使人羡慕的是她们能够支配自己的命运,她们能够自由地生活,自由地爱,跟她完全两样。所以她非常爱读那些小说,常常捧着一卷书读到深夜,把整个自己都溶化在书中。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干涉她,不过偶尔有人用了“书呆子”、“女状元”一类的字眼嘲笑她。这不一定含得有恶意。她虽然不高兴那一类字眼,但是也不觉得受到了伤害。然而近来情形有些不同了。一些新的事情开始来纠缠她,常常使她花费一些时间去应付,譬如陪家里的长辈打牌就是一件。她对那种事情并不感到兴趣,但是婶娘们差了人来请她去,她的母亲也叫她去,她怎么能够拒绝呢?她平日被人强迫着做的事情并不单是这一样,还有别的。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活的,而且以后的生活又是多么令人悬心。她想了一会儿,依旧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她觉得眼前只是一片阴暗的颜色,没有一点点希望。她心里有些烦躁了。她就放下书,没精打采地走出房去。

天气很好。蔚蓝色的浩大天空中只有淡淡的几片白云。阳光留恋地挂在墙头和檐上。天井里立着两株高大的桂树,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上面三株牡丹正在含苞待放。右边一棵珠兰树下有两个孩子俯在金鱼缸上面弄金鱼,一个女孩在旁边看。她的同胞兄弟觉英是十五岁的少年了,相貌也生得端正,可是不爱读书,一天就忙着同堂弟弟觉群、觉世一起养鸽子,弄金鱼,捉蟋蟀。另一个孩子就是四房里的觉群,今年有十岁了。她看见他们,不觉把眉尖微微一蹙,也不说什么话。觉群无意间抬起头,一眼看见了她,连忙往石阶上面跑,上了石阶便站在那里望着她笑。觉英立刻惊讶地站直了身子。他掉过头来,看见是他的姐姐,便安静地笑着叫一声“二姐”。他手里还拿着一个捞鱼虫的小网。

“四弟,你少胡闹点,爹回来看见你不读书又要骂你的!”她温和地警告觉英说。

“不会的,”觉英很有把握地回答了一句,依旧转过头俯着身子弄金鱼。

女孩是四房的淑芬,今年也有九岁了。她转过身子笑着招呼她的堂姐:“二姐,你来看,金鱼真好看!”淑英含糊地答应一声,微微摇一下头,就从旁边一道角门走出去。这时觉群的同胞兄弟觉世,一个塌鼻头的八岁孩子,带跳带跑地从外面进来,几乎撞在她的身上。她惊恐地把身子一侧。觉世带笑地唤了一声“二姐”,不等她说什么,就跑下天井里去了。淑英厌烦地皱了皱眉头,也就默默地走出了角门。那边也有一个小天井,中间搭了一个紫藤花架,隔着天井便是厨房,两三个女佣正从那里出来。她顺着木壁走到她的堂妹淑华的窗下。她听见有人在房里说话,声音不高。这好像是她的琴表姐的声音。她刚刚迟疑地停了一下脚步,就听见淑华在房里唤道:“二姐,你快来。琴姐刚刚来了。”淑英惊喜地把头一仰,正看见琴的修眉大眼的鹅蛋脸贴在纸窗中间那块玻璃上,琴在对她微笑。她不觉快乐地唤了一声:“琴姐!”,接着抱怨似地说了一句:“你好几天不到我们这儿来了。”“三表妹刚才向我抱怨过了。你又来说!”琴笑着回答道。“你不晓得,我天天都在想你们。妈这两天身体不大好。我又忙着预备学堂里的功课。现在好容易抽空赶到你们这儿来。你们还忍心抱怨我!”淑英正要答话,淑华却把脸贴在另一面玻璃上打岔地说:“快进来罢,你们两个隔着窗子讲话有什么意思?”“你不进来也好,我们还是到花园里去走走,”琴接口道,“你就在花园门口等我们。”“好,”淑英应了一声,微微点一下头,然后急急往外面走了。她走到通右边的那条过道的门口,停了一会儿,便看见琴和淑华两人转进过道往这面走来。她迎上前去招呼了琴,说了两三句话,然后同她们一道折回来,转了弯走进了花园。

她们进了月洞门,转过那座大的假山,穿过一个山洞,到了梅林。这里种的全是红梅,枝上只有明绿色的叶子。她们沿着一条小路走出梅林,到了湖滨。她们走上曲折的石桥。这时太阳快落下去了。天空变成一片明亮的淡青色,上面还涂抹了几片红霞。这些映在缎子似的湖水里,在桥和亭子的倒影上添加了光彩的装饰。

她们在栏杆前面站住了,默默地看着两边的景色。在这短时间里外面世界的一切烦扰似乎都去远了。她们的心在这一刻是自由的。

“琴姐,你今晚上不回去罢?”淑英忽然掉过头问琴。

篇7:巴金散文选读后感

巴金散文选读后感

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很多故事,也有作者平生经历的事,也有许多作者的感受。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巴金的很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励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看见他的赤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光,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代,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忘年交!

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该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作者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鬼神,不怕妖魔。但在他的文章里还是写到了妖魔鬼神,不过他是把他们暗喻成一个个社会的黑暗。这就是我们的巴金,一个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人,他还写过很多悼念他人文章。他写这样的文章时就不那么愤慨激昂了,而是那么的严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悲痛的心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时我读过巴金文章后的感想,相信你们读过后一定也会有这些感想的!

篇8:巴金散文读后感400字

我阅读了一本大家之作《巴金散文集》。

巴金爷爷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可是他写的文章却十分贴近我们,贴近生活,这一点从他的散文集中就能看出。我最喜欢巴金爷爷散文集中写的《繁星》,这篇散文讲述了在巴金爷爷小的时候望星以及在航海时望星的情景。文章如此的细腻,他写“深

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也跟他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许多星星冲着我眨眼睛,跟我打招呼。

我还很喜欢巴金爷爷的《小狗包弟》,包弟是巴金爷爷很早以前养的一条小狗,包弟十分通灵性,见着生人只是小叫一声,只要人们友好地冲它一招手,它便不会再冲你叫。可惜,这么一只通灵性的小狗被当时的“四新”活动除害了。巴金爷爷在散文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爱宠的怀念,自己的伤感。巴金爷爷是一位贴近自然的老人。

巴金爷爷多么和蔼,慈祥,贴近生活。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写了这些贴近我们的著作!

篇9:巴金散文和平主义者

巴金散文和平主义者

我已经谈过失败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最后胜利主义者,公式主义者,现在应该谈和平主义者了。

其实这时候在“和平”下面加上“主义者”三字是有点滑稽的。汪精卫和他的公司之所谓和平是没有主义,而且也是没有内容的,这就和他们从前写的抗战文章 ,发表的抗战演说一样。不管汪精卫的艳电和以后的谈话也好,或是林柏生陶希圣之流的文章也好,都是没有内容的,说来说去,无非替敌人担负一半责任,轻轻一笔就把戎首的罪名挑到自己民族的肩上。这对于主子当然算是尽了力,可以报销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话就等于没有说。他的和平是什么,我们始终不明白。而且,在他们的东西里面根本就没有“和平”。

有的只是投降。

有人说汪精卫系的文章是写给日本人看的,这话也很有道理。我想他们的文章日本人看了,一定比看日本人自己写的东西还痛快。日本人想说的话,他们都说了,日本人想说而觉得有点碍口的话,他们也毫不为难地说了出来。陶希圣以“说老实话”自负,可惜他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说:“老实话从今已矣。”其实他自己就未说过老实话。

而且以后连中国话也不会说了。

在中国失败主义者是不少的,失败主义者看轻自己民族的力量,经不起任何失败的打击,他们胆颤心惊地整天做着和平的梦。等着和议成功,他们便可以像从前那样地过着舒服的日子。但是他们究竟还是中国人,他们只是希望讲和,他们却不敢做和议的运动,而且更不会替敌人分担戎首的罪名。

这种失败主义者的言行对我们的抗战前途自然是有妨碍的,不过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正如我在《失败主义者》中所说:“不等他们成为一种力量,事实便会将他们打碎。

屈辱的和平是每个爱自由的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谁提起它,谁就会被全民族唾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失败主义者敢公开地将他的议论发表。以后恐怕也不会有的,因为这和全民族的要求相反。谁又敢为了自己的利益公然地主张出卖民族的.利益呢?”

倘使有这样的人的话,他们一定是认贼作父的汉奸。然而现在,汪精卫林柏生之流出现了,他们便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的。陶希圣以“卖国求荣”为老实话,李圣五拿勇于作汉奸的勇敢自豪,林柏生提倡抗战亡国论为敌人张目;秦桧成为民族英雄,项羽被视作自取败亡的殷鉴。文化人陶希圣李圣五等等的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这并非时代无情,倒是自甘堕落。还有那些躲在角落里吱吱喳喳的魑魅魍魉有一天也会被照妖镜照出原形的。那时他们将无所逃遁了。

抗战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和平”或中途妥协才是自取败亡。慕尼黑协定并不能保障捷克的独立,反而促成它的解体。

这便是不战而亡的最好的例子。空谈和平的人结果永远得不到和平,倘不先使自己变成了奴隶。

我们发动抗战,原是有目标,有主义的。我们已经在最困苦的环境中支持了二十一个月,今天正是我们越战越勇的时候,我们的军事的和政治的主力都未被敌人击破,我们还有着那么广大的后方,那么忠诚的人民,而且我们的长期抗战已经开始把侵略者拖进了泥淖,他们在疲于奔命的当中多少现露了败亡的征象。这时候希望的确在我们的前面远远地发光了。我们更应该拿出信心和勇气向着抗战的目标前进。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这样做的。但是汪精卫之流却在这样的时期出来谈和平,甚至运动和平,而且躲在中国人民的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作鬼鬼祟祟的活动,这行为就表示出来他们是违反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并且受着全国人民的唾弃的。他们眼前也许只有敌人给他们预备的利禄,却忘记了他们是在给自己挖掘坟墓。

我抨击过我在抗战的城市中见到的黑暗面,我抨击过内地官僚的,认为这是抗战的绊脚石,我更指摘过那班在这面前闭着眼睛的人,我叫出“抗战与改革同时并行”的口号①。但是我的论据决不是那些看轻自己民族,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利禄的人所能利用。铲除卖国求荣的汉奸便是第一件重大的改革。这改革已经是部分地实现了。汪精卫之流的被全国唾弃,对于抗战的前途倒是很有利的。

汪精卫林柏生陶希圣之流大概不久便会被人忘记罢。这倒是他们的幸运。否则像秦桧被铸成铁像,跪在西湖岳王庙里承受万人的吐沫,那真是遗臭万年了。

一九三九年四月

选自《感想》,烽火出版社1939年7月初版

【注释】

①有人误把抗战文章和所谓“抗战八股”混为一谈,担心反对“抗战八 股”便会被论客利用去“消灭抗战”,其实这是过虑。我们的神圣的抗战决非任何“论客”的文章和阴谋所能消灭。“论客”可以变节投降,但是抗战仍会继续进行。因为现在作为抗战之主要支持的是民众,而非“论客”。民众对抗战的认识已经比较一般知识分子清楚许多。我见过各地老百姓在敌机威胁下和敌人包围中怎样忠诚地为抗战工作,又怎样毫无怨言地贡献了巨大的牺牲,我也知道他们对抗战中的改革的渴望。因为这样的改革虽然不会给“论客”们带来好处,却会减少民众的一些不必要的牺牲。论客们不说民众需要改革,这是他们自己讳言改革。他们不了解民众,却侈言“教育”民众,其实他们自己倒应该被民众“教育”,民众为抗战尽过大力,而且以后还要更忠诚地尽力的。在今日的中国,有两种人可以说是对得起国家民族:一是民众,一是军人。至于咬文嚼字的“论客”,则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写表功的文章 ,横竖不会发生什么影响的。

八股文是只有架子没有内容的东西,所谓“抗战八股”即是指那些专在几个名词上面绕圈子,丝毫没有触到抗战的各问题的文章 。这种空洞文章是绝对不能与有内容的抗战文章混为一谈的。

篇10:高中巴金散文读书笔记

唐古文大家王安石说,好文章“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道出了古今作文构思的真谛。历来评价散文的一个标准即“形散神不散”。如果单从构思角度来说,散文最忌的也是内容构思起承转合上的八股味,而大凡“看似寻常”实际“奇崛”的优秀散文,又都有作家自己的独特的、灵活的、自然的巧思和结构。巴金1940年10月在昆明创作的《静寂的园子》就达到了“寻常”而“奇崛”的“无技巧”的最高境界。题为静寂的园子,起笔就写静,后写绿树丛中可爱的松鼠的追逐,小鸟的歌唱和麻雀的叫声,由自然界中的静到动,由花的寂寞到乌的欢乐,写动旨在写静;但是“我”由于“半月来的空袭警报”在心理上造成的惶恐不安,感到静寂中潜藏着不平静,由自然界的“动”,写到“我”心理上的“动”,进而为下文设笔;果然警报响了,不一会儿又解除了。如此反复,再写松鼠、小鸟、蝴蝶又在静寂的园子中的欢乐。行文有跌宕,结构有张弛舒缓。顺势写来,自然而然地引人进入“静寂”的艺术氛围。最后,石破天惊地写到“我们自己的飞机”那“嘹亮”、“雄壮”的声音“划破万里晴空”,行文戛然而止,却如第一声春雷炸响,余声回响不绝。行文构思皆在情理之中,毫不突兀,毫无斧凿之痕,而又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全篇达到了“无技巧”的“最高境界”。《寻梦》的行文构思近似荒诞,却十分真实。从“我失去一个梦,半夜里披衣起来四处找寻”起笔,经过大江、高山,历尽艰难、几经挫折去寻找“能飞的”、“发亮的”、“梦”。其寓意不说自明,其构思也是“奇崛”而“自然”的。现代作家的散文在行文构思上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篇章为数不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夜》,周作人的《鸟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茅盾的《雷雨前》,冰心的《寄小读者(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苏雪林的《溪水》等等,都是“文章天成,妙手得之”的佳作。

巴金这种“无技巧”的才能也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功力上。他真情写文,说话成文,因此巴金散文的语言,虽然有时水分多,不像鲁迅那样精炼、朱自清那样委婉,但也自成家数:朴素、自然、平易、亲切、流畅。他很少引经据典,几乎没有古文中“骈四俪六”或对偶句格式。即使是在状物写景时,巴金也从不堆砌词藻,从不渲染铺排,依然让文字从心底自然流出,如清泉汩汩而下,澄澈动人,又时有耀眼的水花飞迸—令人称奇的美语佳境。试读《海上生明月》最后一段:

我们吃过午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红灯还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间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天。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如此朴素的语言,却写出了奇幻的海上夜景。船在海上夜行,远远看到的却是“一盏红灯”,一奇;船走了许久,“红灯还是在原处”,二奇;待“红灯”成了“一面圆镜”,“到了半天”,才看清楚原先的“红灯”是一轮明月,“石壁”乃是层层的黑云。三奇。自然、平易的文字,红色、银色和黑色的点染,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巴金散文杰作的语言功力,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运用朴素、自然、平易、亲切、流畅的语言,写出一种动态、造成一种情趣、构成一种意境。1933年写的《鸟的天堂》,就是一篇难得的杰作。南国的六月,河边两岸榕树成荫,荔枝树上垂挂着红色果子。在一个阳光明亮的早晨,“我与青年朋友划着小船到乡间去:

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是两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作家的感觉多么敏锐!语言多么传神!前段写一簇堆、一簇堆的绿荫,又写翠绿的新叶的明亮,视觉形象之后,又进而写作家的感觉,由绿色感觉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平易而又传神的文字,谱写的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力的礼赞!后一段由“静”到“动”,由“动”到“闹”,由“掌声”到“鸟声”,人鸟相“闹”成趣,群鸟鸣叫动人;乌儿神态呢?有的“站”,有的“飞”,有的“扑翅膀”。简洁而又有节奏、有乐感的文字,进一步谱写了活泼泼的生命力的赞歌。读完全文,仔细玩味,真令人如游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如悟其趣。巴金的散文语言,以往不为研究者注重,其实,和现代一些大作家一样,他的文学语言也是独具一格的。

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尼基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她认为优秀散文应“够得上称作史笔与传记”(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序言》)。真是精辟之论,已超越了就散文论散文的市井之见。我们纵览了巴金二十余年中创作的散文,就仿佛翻阅了一幅中国现代的历史长卷。其间有的如工笔画似的精细,有的如写意画似的筒炼,有的如油画似的浓烈厚重,有的如水墨画似的情韵隽永。巴金的散文又是传记式的,作家的经历、感情、个性、气质,以及欢乐、痛苦、理想和追求,都“渗入到作品里”。这种历史性的传记性的艺术结合,是巴金散文风骨的基本内涵,使巴金跻身于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散文大家的行列。

评:大江来从万山中,错综清晰杂却丰。

我以我血荐轩辕,合而为一获再生。

动人情态何须多,真挚自然情理融。

清水芙蓉去雕饰,构思语言似天成。

相关专题 巴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