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届近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

Vesp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Vesper”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民大学届近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共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民大学届近半毕业生选择京外就业

近日,人民大学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55%,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17%,硕士毕业生为99.59%,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82%。毕业生在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三大行业就业人数较多,分别占24.28%、21.95%、15.82%。

毕业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业占比分别为32.80%、23.99%、13.75%。从性别比较来看,男生在国有企业就业比率高于女生,男女生比率更别为35.72%,28.43%;党政机关单位分性别就业比率,男生、女生持平,分别为11.83%、11.69%;女生在高校、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比率高于男生。

毕业生京内、京外就业分别比较均衡,京内就业占比为53.34%,京外地区就业占比为46.66%;在上海、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就业占比达12.97%;西部地区就业占比为9.87%。 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比率中,四川占比最高,达24%,其余依次为陕西、重庆、新疆、云南、贵州、西藏。赴西部就业的学生中,硕士毕业生占比最高,为53.57%,其次为本科毕业生,占比为33.81%,博士毕业生占比仅为12.62%.

另外,2016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学生比率同比增长19.80%。创业学生中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占72.55%,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分别占23.53%、3.92%。

篇2:近半数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京外地区就业

近半数清华大学毕业生选择京外地区就业

日前,清华大学举行本年度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共有近300家用人单位提供超过4000个招聘职位,吸引了来自该校及其他高校的近万名毕业生参会。记者在现场发现,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来自京外,毕业生也不再一味留恋一线城市,京外就业趋势明显。

“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预计有6500人,除继续深造、进修外,拟参加就业的毕业生约40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3000人,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表示,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同社会需要结合,鼓励毕业生到京外尤其是到偏远地区工作一直是清华就业引导计划的重要方面。为此,该校积极与全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联系,为学生开通“校园直通车”,同时设立“启航奖学金”,支持学生赴基层就业。目前,清华学生的就业结构持续优化,赴京外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从前的30%增至今年的50%。

篇3:清华毕业生就业 四成选择京外

清华毕业生就业 四成选择京外

清华大学7月8日公布了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09届本科和研究生共6258名毕业生中,除继续深造的以外,其余毕业生截至目前的就业率是96.8%。其中超过八成学生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签约京外单位的比例为42.1%,留京比例近58%。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出国深造的比例为15%左右。

据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今年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有30%要就业,70%继续深造;研究生中有70%至80%要就业,其余的`继续深造。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15%左右出国深造,这一比例与往年持平。在已经落实单位的毕业生中,超过八成的人赴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比去年增加6%;签约京外单位的占42.1%,比去年增加3%;到西部、东北地区就业的占13.7%,其中到东北就业的比去年增加25%。目前已有53名毕业生签约各地基层选调生项目,4人赴西藏基层农村工作,6人报名应征入伍,47人报名北京社区助理。而其余3%左右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有的仍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准备明年考研,有的正在申请出国留学。

在国家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清华初步计划在近两年内面向全国吸纳毕业生人左右,由清华牵头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项目就计划接收500名项目研究人员。今年目前清华已与20名本校研究生签约。

清华今年提出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五个一”帮助:提供一次个别咨询、修改一次简历、推荐一个工作机会、资助一次京外求职路费、报销一次入职体检费用。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去偏远地区基层就业的,学校提供路费,对去西藏工作的学生提供赴藏机票,并向积极赴基层、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学生颁发“起航奖学金”,今年获金奖的12名毕业生每人获奖金6000元。

7月8日清华还举行了今年暑期就业实践启动仪式。今年清华在全国新增设了52个校级就业实践基地,全部在京外,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篇4:就业调查:“90后”毕业生近半选择二线城市发展

就业调查:“90后”毕业生近半选择二线城市发展

6月,又到一年的毕业季,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90后”毕业生。“90后”将正式大规模走向职场,走向社会。这些此前被认为“垮掉的一代”,如今要走向工作岗位,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记者连日来对广西部分高校的“90后”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以期了解处于他们的就业心态和面临的压力。

调查问卷:选择二线城市发展近半

记者近日也对广西大学材料学院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一毕业班的毕业走向进行调查问卷。该班共有50个人,其中44人接受了记者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12位学生选择考取研究生,32位选择工作。选择工作的毕业生中,91%的同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有46.9%的学生选择了国企,34.4%的学生进入了民营企业。

而在选择工作地区中,选择二线城市的居多,达到了43.8%。调查还发现,该班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为单位的福利、待遇,其次是个人的发展空间,然后是单位所在地区及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对工作的稳定性的关注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找工作合适即可 亟待学习与人沟通技巧

今年即将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的小珍,早已在梧州一家市级医院实习。小珍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在医院工作,“没完没了的值班,没有时间顾及其他的事。”面对现在高压的工作状态,小珍决定报考家乡小县城的.公务员,“大城市竞争激烈,压力太大了,回去过稳定的小日子”。

广西大学物理学院的小陈,考研失败后,频繁地参加各大招聘会。终于在今年4月份和广东的一家国企签约,基本工资为每月2500元。小陈说,平台和发展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还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小城认为很大原因是个人不够积极主动,与招聘单位接触得比较少,还有就是成绩不怎么好,缺乏自信。

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毕业生小洁,现正找工作阶段,

虽然身边许多同学与单位签约,但小洁并不着急,“找工作就得找合适的,找自己喜欢的,然后好好干。这种事情急不得,急也没用。”小洁期待进入一家有良好企业文化、同事互敬友善的单位,首选目标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至于待遇,小洁倒不是很在意,“收入稳定,有固定假期就好。”

1990年4月出生的小安,现已获得广西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小安认为“90后”大学生有着独立人格和个性,有闯劲和朝气,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人生目标、理想和信仰的缺失,自我认识不足,“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属于那些热爱科研工作,并愿意深造自己的人。充其量只是为了拿到更高的文凭和获得更好的发展,带有功利性去读的,在就业方面能有更多的竞争力。”

“毕业一点都不好!”这是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三学生(三年制)小宇,对他在毕业期找工作的总结和最切身的体会。面对毕业的压力,小宇此前曾匆忙找了一份客服工作。工作之后,小宇发现自己对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神经处于紧绷的状态,“感觉人憔悴了,花钱也很有压力!赚钱难,而且总是会不断的想换工作。”

今年即将从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专业毕业的小果,暂时在南宁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工作。“人和人的相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小果走上岗位得出的一个结论,“从学校出来后,发现同事之间没有学校同学那么好说话,现在得要好好学怎么和人相处。”

应多吃些苦头 关注职业发展平台

广西南宁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经理钟先生今年参加了驻邕高校多场校园双选会,面试了许多求职的毕业生。他认为“90后”毕业生有朝气,做事也很积极,但存在着一缺点,就是不大能吃苦。钟先生建议,“90后”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做一些兼职,多去外面实习,多吃些苦头,“学多一点东西,加快自身的职业化。”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培训科蔡立丰,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她认为,近几年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的工作岗位,大城市或大企业不再是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80末”、“90后”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出发,愿意到二、三线城市、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岗位进行就业。

蔡老师建议,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能够更多地关注工作岗位带来的提升空间和职业发展平台。(记者 伍永志 实习生黄晓玲)

篇5:超半数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

超半数毕业生选择留京就业

近日,全国20多所高校发布了首个就业质量报告,对各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做出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其中,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报告显示,7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已超过90%,且半数以上选择留京。

报告综述

7所高校就业率均超90%

去年年底,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编制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大学安排招生、设置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报告的基本情况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属高校应在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底前完成首份报告。截至目前,北京地区有7所部属高校已经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月底公布该报告。

报告显示,这7所部属学校20毕业生本科生就业率均已超过90%。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就业率最高。截至去年10月底,其本科生就业率达99.81%,其中,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率更是高达100%。年本科生就业率最低的北京林业大学,截至去年9月1日,也已达到93.37%。

半数以上毕业生首选留京

记者发现,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尚未公布就业单位分布外,有5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显示,就业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留京。北大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北京单位的比例更达到71.79%。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显示,有77%的毕业生首选在京就业,最终,有56.78%的实现在京就业。

北京大学公布的报告显示,该校包括医学部在内2013年共毕业学生9071人,总体就业率为97.44%。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88%。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大公布的签就业协议就业的4454名学生中,有约3374名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就业,比例高达75.75%,其中,选择在京工作的有2770人,比例高达62.19%。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介绍,清华2013届毕业生留京比例为53.7%,但这不包括定向委培生,如果将定向委培生计算在内,留京就业比例应为49.6%。

熊义志表示,随着国家政策指向倾斜、地方经济发展和就业引导工作的跟进,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工作。,学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率超过70%,而2013年,学校毕业生京外就业比例从不足30%提高到了50%多。

多数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

在毕业去向方面,多数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清华本科毕业生中,签三方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所占比例,加起来仅为16.4%,最多的是在国内读研,足有54.4%,其次是留学,占到27.3%;北大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也不低,达到69.0%,人大本科生深造率则是60.33%,北师大本科非免费师范生相应比例为57%以上;不过,中国传媒大学本科、二学位毕业生主要以找工作为主,占到57.5%;对外经贸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多元,就业和在国内外深造基本各占一半。

从就业单位分布来看,就业的清华毕业生中,有43.8%的投奔国有企业,而去各级党政机关就业的仅有12%。北大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而硕士毕业生则青睐国有企业,有超过两成的北大硕士选择在金融、保险等相对高收入的行业领域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显示,2013届毕业生去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占到77.5%。其中,国有企业签约率为35.35%,在各种就业单位中居首。

专家点评

应由第三方统计发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因为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但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

不过熊丙奇认为,统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首先需要弄清楚以何时为统计时间节点。近年来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很重视初次就业率,即截至当年6月30日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这导致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不惜压缩教育时间,让学生去实习、跑就业市场。后来,教育部门提出要统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但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就业质量,从就业质量看,适合统计发布中长期就业质量。

熊丙奇分析,我国高校发布的就业率,一直遭遇质疑,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就业率直接影响专业的生死,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控制招生规模,这无疑直接影响这一专业教师的饭碗,而为了保住饭碗,就出现了就业率弄虚作假、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丑闻不时发生。

熊丙奇认为,从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出发,应该采取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新机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对高等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由第三方统计高校办学情况并进行发布,是实行专业评价的积极尝试。

篇6:近四分之三高校毕业生选择留苏就业

近四分之三高校毕业生选择留苏就业

6月是大学生毕业季,也是各地的求才季。记者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了解到,尽管面临全国主要大城市人才大战的激烈竞争,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对高校毕业生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毕业生留苏就业比例持续居于高位,江苏呈人才净流入状态。

3/4毕业生选择留苏,其中七成去了苏南

近日,江苏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人社厅等部门,对江苏省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本次抽样调查主要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参与调查的高校毕业生共43760名,其中男生18194名、女生25566名,分别占41.58%、58.42%;本科生38460名、硕士生5038名、博士生262名,占比分别为87.89%、11.51%、0.60%。

参与调查的43760名高校毕业生中,有32516人选择留在江苏就业,占比74.31%,占总数的近3/4。

这43760人中,省内生源31705名,占比72.45%。而留苏就业的人数为32516名,比省内生源比例高出1.86个百分点,说明江苏对省域内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高层次人才呈“净流入”状态。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2016年留苏就业学生的统计表明,2016年留苏就业的毕业研究生2.1万人,较上年增长4.6%;“211”高校(含“985”高校)毕业生留苏就业2.7万人,高于省内生源数(2.05万人),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985”高校毕业生留苏就业0.47万人,高于两校省内生源数(0.38万人)。

调查显示,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中,有71.94%去了苏南,留在南京和苏州的比较集中,占省内就业人数的50.72%。从城市与乡镇的比例看,大约是9:1,近九成毕业生留在城市工作。

毕业生最看重工资待遇和发展机会

南京大学光学工程研究生朱瑞是徐州人,在南京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南京作为未来生活发展的城市。

“南京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城市生态环境不错,求学的这几年也感到这里政府办事效能比较高。”朱瑞说,除了城市的吸引力外,南京正在崛起的半导体芯片产业也是他和同学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上海、安徽也有相关产业,但是属于一线制造岗,而南京这是研发岗,工资高很多,随着台积电等行业‘领头羊’入驻江北,整个产业的发展前景也更好,个人发展空间自然也更大。”

和朱瑞同一个科研小组的6个同学中,有一半留在江苏工作;离开江苏的,除了回老家,就是去了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朱瑞的想法可以与这次调查结果互为印证。调查结果显示,留在江苏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52.36%、生活环境好48.66%、事业发展空间大46.94%,对江苏的认同感较高,看好江苏的发展前景。对口专业岗位选择多、薪资水平较高分别为39.6%、27.5%,追随男(女)朋友、其他和学长学姐推荐分别占6.4%、4.7%、2.6%。

综合对比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虑更多的还是发展前景和薪酬等因素,高房价的阻碍和排斥作用并不明显。

在影响就业去向的各种因素中,通过对选项排序算出平均综合得分,工资薪酬水平和行业发展前景最高,分别为5.38、5.25,表明毕业生最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发展机会;其次是专业特长的发挥空间3.32,城市环境及发展前景3.17,个人价值实现3.11,企业知名度3.02;城市房价及生活成本为2.58,表明房价因素对于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的影响有限,家人意见1.61,在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上变得无足轻重,表明“95后”在就业选择上希望保持独立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业优势渐显

调查显示,留苏就业的“95后”在省内区域间流动现象比较明显。在所有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有19607名选择回乡就业,占比44.81%。从省内区域看,来自苏中、苏北的大学生,有超过半数选择到苏南或省外就业,苏北生源流出得更多。

记者注意到,调查对象中离开江苏就业的11244名学生中,59.53%选择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就业,表明流出的江苏高校毕业生有近一半到了一线城市。从长三角地区看,上海和浙江合计占比高达43.4%,表明江苏高校毕业生对上海与浙江的青睐和认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业优势渐显。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葛婕表示,如果不是因为男友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自己更加倾向于留在江苏。“选择哪个城市,不仅仅考虑职业,更要考虑生活。南京特别是苏南地区非常宜居,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多,大家对江苏未来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所以不少外地生源的同学在南京读完大学后留在了江苏。”

相关专题 人民大学近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