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风俗礼仪

是未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是未来”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藏族的风俗礼仪(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藏族的风俗礼仪

藏族风俗习惯之迎接客人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要用手蘸酒弹三下,同时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藏族人常常用羊肉待客,

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风俗习惯之打招呼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族风俗习惯之敬酥油茶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

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篇2:藏族的风俗礼仪

藏族风俗习惯之饮食

和汉族一样,大部分藏族人民日食三餐,但藏民还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

农区藏民常以青稞磨成的糌粑和酥油茶为主食,而牧区藏民则以奶制品和牛羊肉为主食,他们常把牛羊肉做成味道独特的风干肉。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常常大量饮青稞酒。

但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

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

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

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藏族风俗习惯之寺庙习俗

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

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1.png

藏族风俗习惯之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生活禁忌、待客禁忌、生产禁忌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

年头忌要债;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等。

待客禁忌: 客来临,须掸尽净座位,让客人坐在主客席上;送客人要躬腰屈膝,以表示尊重,要面带笑容热情礼貌;给客人献茶或酒时,碗杯要擦拭干净,必须倒满;敬茶或酒时,

手要先在裙裤上擦一下,表示手已干净,然后双手捧上,忌讳手指放在碗或杯子口沿上;敬酒时,客人先用无名指向佛法、双亲、朋友连续弹酒三次等。

生产禁忌:男不背粪女不犁地;喇嘛寺未通知春种秋收的时间,人们不能开始春耕秋收;马不能耕地; 秋收前不能用镰刀;不除虫害等。

篇3:藏族节日风俗礼仪

节日礼仪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

“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

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

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

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

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闲逛。

在雪顿节开始前的1-2个礼拜会官方会给出活动安排表,一般各大客栈都会张贴。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

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特色节日风俗

沐浴节:去拉萨河边沐浴。藏历7月(公历9月,金星出现周),藏民认为这一周的拉萨河水特别圣洁,最能清除污垢,治愈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所以都去河边沐浴、洗衣、玩耍。

燃灯节:家家点灯照亮拉萨城。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一年一度的“燃灯节”,据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就是在这天圆寂成佛,每年这天,大小寺庙都会在神坛上点起酥油灯,伴随着诵经、灯供等活动昼夜不灭。据说在燃灯节期间寺庙里的喇嘛每人要做30盏以上的酥油灯,到了燃灯节的晚上,拉萨家家窗台上会放满酥油灯。藏族人认为数字为单数才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盏的数量都是单数。

采花节:采花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篇4:藏族文化风俗礼仪

宗教

西藏的宗教节日大都与佛祖释迦牟尼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历正月初四到二十五日的拉萨传召大法会,是仿效和纪念释迦牟尼在天竺卫舍城与外道进行辩论,彻底击败了异端邪说的历史而举办的。藏历四月的萨嘎达瓦节,是释迦牟尼出生、得道,圆寂的月份。藏历六月初四转山会,是纪念释迦牟尼首次宣讲四谛、初转法轮的日子。藏历九月二十二日神降节,是庆祝佛祖上天为母亲讲经说法重返人间的日子。 还有一些宗教节日是纪念西藏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或者祭祀山神、水神和乡土神而形成的。藏历二月十八至三十日的拉萨供祭法会,是纪念五世-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圆寂,缅怀其功业的宗教节日。藏历五月十五日的卓林吉桑节,译成汉语叫作南瞻部洲烟祭日,烟祭雪域藏土所有的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和乡土神,缘起于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一直沿袭至今。藏历十月十五日白拉日珠节,是祭祀拉萨保护女神白拉姆的日子。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的甘丹阿曲节,则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入夜,家家户户在楼顶和窗台燃点盏盏酥油灯,又称燃灯节。

藏族的节日风俗

藏历新年:这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正月初一开始连续庆祝15天,但最主要的活动在头四天。届时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等地会遍布藏民,宗教气息浓郁。“抢水”是年初一第一个节目,从深更半夜开始藏民就要到河边抢着舀水,据说谁舀到第一桶水今年就能获得最好的运气。从年初二开始他们才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初三要敬奉“屋脊神”,仪式是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初四最为热闹,摔跤、举重、骑马、跳舞等活动都在这天表演。

萨嘎达瓦节:在每年藏历4月举行,释迦摩尼在该月出生、得道、圆寂,藏民相信在4月行善可以积亿万功德,整个藏区都会有纪念活动,尤其4月15日那天,会看到很多藏民去拉萨的大昭寺煨桑、磕长头、供灯、供酥油。在最热闹的4月15日,人们一般会先去大小昭寺向佛祖进献哈达,添灯礼佛,之后到哲蚌寺的后山绕山,全程十几公里,需半天时光,如果跟着藏民绕山,就能看到整个拉萨河谷底和拉萨城区。布施也是藏民的一种传统习俗,在4月15这一天,德吉南路一带将聚集了来自西藏各地的乞丐,场面浩大。

雪顿节:它又称藏戏节,每年藏历7月1日举行,庆祝活动持续4-5天。该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起初是严肃的宗教活动,后来增加了藏戏、晒佛等内容,成为西藏最著名的大众化节日之一。雪顿节在全西藏都有庆祝,拉萨游客必去之地是哲蚌寺和罗布林卡,前者会在早上举行声势浩大的晒佛仪式,后者是看藏戏的地方。节日期间当地人还会带着自酿的酸奶、青稞酒去郊外的园林

藏族的传统节日

1、大佛瞻仰节

是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扎什伦布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的驻锡地。

2、祈祷节

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藏语叫“莫郎切波”。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3、跑马山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康定一带)等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那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4、望果节

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闲逛。

篇5:藏族风俗文化礼仪

风俗

藏族风俗源头

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1] 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雍仲本教的传统。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

丧葬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因为这不太好。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节日习俗

拉萨新年

它以拉萨地区及周围地区为主,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年前家家户户要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用品。如培育青稞苗,为节日时供于佛前双柜之上的,它表示预祝来年粮食丰收之意。各家都要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油果子)。每家都要准备用木料制成,外面绘有各种花纹图案的“切玛”五谷斗,斗里一半装炒熟的青稞,一半装糌粑和人生果,上面插上五颜六色的青稞麦穗,点缀一些小酥油块,插上“子珠”,“子珠”是在长条令箭形的板子上用酥油做成各种花和图案。据说它是源于本教习俗。节前各家各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准备好各种节日食品及应用的物品。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把灶房扫的干干净净,并在正中的墙上用面粉绘上“八吉祥图”(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象征着全家吉祥。大门口要用石灰、白油漆、糌粑画上吉祥的“雍仲”,“雍仲”源于本教,有的画太阳、月亮,有的画青稞穗,在灶房的梁上,用白粉画很多点,表示主人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等。傍晚,无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吐巴”(面疙瘩),面疙瘩里放上各种东西,如山羊毛、辣椒、木炭、豌豆、桃干、瓷片等。全家人依次长幼顺序就位坐好,开始吃“吐巴”(煮熟的面疙瘩),当吃到以上所说的东西时,不时的引起大笑,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吃完吐巴以后,就要举行送鬼仪式,仪式是非常隆重的。把青稞杆捆成一把一把的,点燃后在房内转一下,然后把它拿到十字路口,并放在十字路口,表示驱鬼。

藏历年的初一早上,过去习俗,这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是要到井、河去背第一桶水(吉祥水),现在拉萨基本上没有背水的习俗了。清晨,人们在折嘎艺人说唱的祝福声中打开大门,折噶老人叫门,相传远古的时候,战争胜利或者是狩猎丰收的庆典活动中,首先都要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一番赞美的话。这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说唱艺术。拉萨的人们相信,在折嘎老人的祝福声中开门,会带来吉祥幸福。开门之后,大家相互之间互祝贺词,喝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但这一天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出门,不扫地,跟北方汉族的大年初一习俗有些相似。同时,初一的早上,要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年,相聚在一起喝着青稞酒、吃着“卡塞”等食物,到处充满节日的喜悦欢笑。初三与初四拉萨的藏族还要到房顶插经幡,插完后,还要到山顶、河边去插,以此祭山神及水神,祭山神、水神的习俗源于苯教。

藏历年从初一到十五才算过完年。在这期间,客人进门都要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的意思),主人回敬一句“扎西德勒”,有的赠送哈达,尔后客人一起入室内,坐在卡垫上,主人端来“切玛”,客人依次拈点糌粑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然后拈点放入嘴里。接着,主人又提着青稞酒,拿着酒碗,请客人喝酒,必须三口一杯。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就会委托亲朋好友,唱劝酒歌,歌声一完,客人就必须要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篇6:藏族风俗作文

茂密的青草,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清灵而多情的月亮湖,淳朴而善良的.牧民……这里就是川西阿坝自治洲美丽的红原大草原。

当我还沉醉在昨夜的美梦时,突然听到“咩,咩!”的羊叫声,随后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子声音,我疑惑地四处张望,心想:这是谁打搅了我的美梦啊?只见一个个小白点慢慢地向我这边移来,在近些我看见了一个穿红藏袍的小男孩,他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快乐的光芒,脸颊上还有晶莹的汗珠,一只只有肥又胖的白羊簇拥着他,他红红的脸蛋略显粗糙,裂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我赶快穿好衣服,心想:这是个多好的机会呀!我飞快的跑出帐篷,追上了那个藏族小伙伴。

很快我就和小牧童聊起了天,套起了近乎。我知道他今年8岁了,是藏族人,他聊到了他的家乡美丽、繁荣而昌盛,听着,听着我以被他家乡的景色、风俗给迷住了。我也向他诉说了我们的城市,我的家、我的校园生活等等,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专心地听着,当我说到校园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与渴望,我津津有味地讲我们是怎样上课的,讲我们是怎样和老师讨论问题的,讲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他神情专注地听着,看着他那渴望的眼神,我暗想:难道他没有读书,没上学?我停下话头,狐疑地问:“你们学校好吗?”他嘟噜了一句:“学校太远,我没上学。”

顿时我们都没说话,为了打破这种尴尬我找了一个话题说:“你喜欢漫画吗?”“漫……漫画?”说着他茫然地摇摇头,我飞奔进帐篷拿起那本《漫友》就跑,我把书递给他,他试探地说:“这就是漫画?”“是的。”我说,他放下羊鞭,在袍上擦了擦手,小心翼翼的接过书一篇一篇的仔细翻起来,看着他那么认真地看我已经看了十几遍的那本漫画书,真不忍心打搅他,我悄悄起身拿起羊鞭,在草原上挥舞起来,和羊儿嬉戏玩耍开了。草原上两个汉、臧小伙伴沐浴着清风、朝阳各得其乐,草原的清晨,宁静而美丽。

朝霞散去,阳光明媚,草原上渐渐热闹起来,我也该离开我的藏族小伙伴了,可是他仍专心地看着那本书,他的眼睛里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金色的阳光罩在他的四周,突然间,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不忍心拿走那本书,我不忍心拿走他的快乐,我向他的背影轻轻挥了挥手,默默地说:“再见了小伙伴,这本书就当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吧。愿它能带给你欢乐,愿你能走进校园,畅游书海。”

带着对红原大草原的美好记忆,带着对藏族小伙伴的眷念,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愿再见时,新建的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书香萦鼻,书童遍地。

篇7:藏族风俗作文

藏传佛教是藏族同胞们信仰的一种宗教,为了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我们乘车驶上了银白色的像一条长哈达一样的公路,它带上我们驶向通往塔尔寺的路,塔尔寺,我来了! 初至塔尔寺,我觉得塔尔寺没比普通的庙宇大多少,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我错了,塔尔寺是格鲁教的发源地,也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传闻说宗喀巴大师出生时,他妈妈正在放牧打猎,她凭直觉用藏刀割断自己的脐带,生出宗喀巴大师,流了不少血,后来她发现在自己生孩子的地方长出一棵在高原极为罕见的佛教圣树——菩提树!并且每一张菩提叶都像佛主的第七化身——狮吼的形状,并且还有十万片叶子,于是后人将这十万片叶子比喻成了十万件功德,七岁时宗喀巴大师削发出家,13岁时转至西藏,开创了格鲁教派,便永远没有回来过,他母亲听取了一位高僧的意见和当地信徒一起用石头把树给包起来,之后宗喀巴大师的徒弟——**四世用银包了一圈,于是就变成了大银,保留至今。而那树一直长到了塔外又连出一棵树来,令人惊叹! 在主庙外,更有一些信徒在对佛主拜十万个“五体投地”(一种祭拜的方式),表明对佛主的敬重! 圣神的宗喀巴大师,令人敬重的佛主和金灿灿的大金瓦寺,让人捉摸不清的宗教……

篇8:浅谈藏族的礼仪

浅谈藏族的礼仪

哈达是藏族“礼巾”之意。哈达最早是藏族宗教礼仪中虔诚地向神灵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赠或向**敬献的礼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宗教界专用的供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礼物。

哈达是一种特制的丝织物或麻织物,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上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按质料来分,哈达分为三种:普通品为棉纺织品,称为“素喜”,不到1公尺长;中档品为一般丝织品,称为“阿喜”,约有2公尺长;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使用的高级丝织品,是档次最高的一种,称为“浪翠”,有3公尺多长。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它是献给**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据藏族学者赤列曲扎在《西藏风土志》中记载,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迦法五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回西藏时,带回了第一条哈达。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绣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且多产于四川成都。

在藏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诚之心;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将钱物包在哈达里赠给演员,表示观众真诚的心意;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献哈达是一种文明与礼貌的表现,因此十分讲究。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 。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献哈达的方式也有许多区别: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这时的哈达,表示敬意和感谢;同辈平级献哈达,表示友好,应该献在对方手上,对方回赠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上;如果是喜庆典礼,主人往往将所献哈达回赠给献者,并绕在他的脖子上;他人为自己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双手接过,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

藏族地区,借债、请愿或请求帮助,也同样敬哈达,不应允则将哈达当面退回,有时请求者坚持呈上,往复多次,再不接受,说明请求者的愿望绝无实现的可能。不少地方,还有给建筑物、器皿、桥梁、牛皮筏等献哈达的习惯。新的建筑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举行某种仪式,并给其系上哈达,表示祝贺。举行春耕仪式时,牛角上系哈达,祝福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在结婚典礼上,新娘进门时,送亲者要给男方的大门、楼梯、房柱、厨房、羊毛垫、佛龛等敬献哈达,以示吉利和平安。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优良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人们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它虽无黄金贵重,但却比黄金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因为它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篇9:藏族茶文化礼仪

藏族茶文化礼仪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

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篇10:藏族过年风俗作文

藏族过年风俗作文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相关专题 藏族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