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名人故事

悠哉日常大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悠哉日常大王”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朝历史名人故事(共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唐朝历史名人故事

翁承赞(859~932年),字文尧,晚年号“狎鸥翁”,又号“螺江钓翁”,福唐县文秀乡光贤里(今新厝镇漆林村)。翁承赞一生仕“三朝一国”(唐、后梁、后唐和闽国)。辞官后,回到福建,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封晋国公。翁承赞不但是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还是著名诗家。

翁承赞工于诗文,著有《谏议集》、《昼锦集》、《宏词·前后集》等,皆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屈指可数。《全唐诗》卷703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续拾·新见逸诗附近》收其诗两首,全计近40首。翁承赞的诗作端重典雅、炼字精确,深受后人喜爱和好评。《唐才子传》说:“他诗高妙称是……有诗,以兵火散失,尚存百二十余篇,为一卷,秘书郎孙郃为序云。”

翁承赞从小刻苦读书,后到长安随父苦读四年,于唐乾宁三年(8)在长安应试,考中进士,以第三人被选为探花使。当时他作《擢探花使》(三首),其三写道:“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其中第三句“恬淡春风称意忙”与著名诗人孟郊《登科后》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有异曲同工之妙。

翁承赞出仕时,任京兆府参军。他恪尽职守,受到上司器重。这从他后来写的《咏槐花》一诗可见一斑:“雨中装点望中黄,勾引蟑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诗中,“装点”、“勾引”,用词精炼。“马蹄终日为君忙”之句,十分生动反映出他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的情景。

翁承赞长期在异乡做官,思乡之情自然常常萦绕心头。《寄舍弟承裕员外》一诗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江花岸草晚萋萋,公子王孙思合迷。无主园林饶采伐,忘情鸥鸟恣高低。长江月上鱼翻鬣,荒圃人稀獭印蹄。何事斜阳再回首,休愁离别岘山西。”其中,“无主园林饶采伐,忘情鸥鸟姿高低”、“长江月上鱼番鬣,茺圃人稀獭印蹄”两句以其精妙独到的表达,为后人所称道。

翁承赞继承其父遗风。他在家乡创办了“漆林书堂”,还招聘教师授课。古存福清江阴鳌峰书院的《寄示儿孙》曰:“力学烧丹二十年,辛勤方得遇真仙。便随羽客归三岛,旋听霓裳适九天。得路自能酬造化,立身何必恋林泉。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

该诗是翁承赞勉励晚辈读书成才的真实写照。此诗笔法委婉:首联写只有持久以恒地“力学烧丹”,才能有“得遇真仙”的出头之日。“二十年”是虚指,比喻时间久长;颔联中的“三岛”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霓裳”借代仙乐。大意是:只要学有所成,就能很顺畅地进入神仙世界。颈联是全诗的主旨,采用直白的表达方法,意思是:只要能够得到进身的路径,就可以报答上苍的化育之情;尾联呼应首联,采用含蓄的写法,大意是:我家烧丹的炉鼎明摆在那里,正好把成仙的药方一直传下去。作者以炼丹成仙的道士借喻学业有成、科举有望,希冀子孙后代通过苦学早日成材。此诗写得踌躇满志,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翁承赞的不少诗句成为经典之作。如:“早凉生户牖,孤月照关河”、“窗含孤岫影,牧卧断霞阳”、“长条细叶无穷尽,管领春风不计年”、“一声水调春风暮,千里交阴锁汴河”、“青苔重叠封颜巷,白发萧疏引越吟”、“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以及描写壶公山的“井邑斜连北,蓬瀛直筒东。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等等,皆流传不衰。

篇2:唐朝历史名人故事

单田芳版本的评书《隋唐演义》以程咬金开篇。程咬金是个因贩私盐做过牢,卖过竹耙子的无业游民。后来结识绿林英雄尤俊达,习得些许武艺。小说中程咬金很笨,龙俊达教他板斧的武艺套路,怎么也学不会。结果一天晚上,程咬金梦到一仙人教他斧法,一学就会,梦也醒了。醒来好像还记得套路,拎起大斧,拴个条凳在胯下当马,照梦中的套路练习。正练得有味,龙俊达被吵醒了,出来看见,就赞了一声“好”。这下坏了,吓得程咬金把套路全忘了,只记得最前面的三招。这三招很猛,一般人接不住,但只要遇到能接下这三招的武将,咬金就只有转身逃跑了。这三招肯定是很厉害,连马云开办湖畔大学都用“三板斧“教学。后来参与贾柳楼结义,一起上瓦岗。被徐懋公设计安排,成为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瓦岗的精神领袖。瓦岗失败后与秦琼一起投靠王世充,后主动离开投奔李唐。

正史中程咬金(程知节)是北齐世家之后,年少时非常勇猛,擅使马槊。马槊是一种类似长矛的重型武器,制造和使用成本很高,可见程咬金绝非贫苦人出身。隋末天下大乱,程咬金组织地方武装,投奔了瓦岗李密。后来战败被俘,为王世充所用。王世充对程咬金十分优待,但程咬金和秦叔宝都非常讨厌王世充的为人,他们暗自寻找机会,准备另投明主。武德二年(6)闰二月,王世充率军与唐军李世民部战于九曲,程咬金列阵迎战。忽然与秦叔宝等人在马上向王世充拱手道:“蒙受公的接待,很想报恩。但是公性情爱猜疑,身边又多小人,不是我们托身的地方,现在恭敬辞别!”然后与左右数十人跃马奔向唐军。王世充因惧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竟不敢追赶。李渊将他们后分配到李世民帐下,从此一直为其效,参与了整个宣武门之变,事成后封卢国公。程咬金晚年颐养天年,尽享富贵,于高宗年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确实如小说中一样长寿。

篇3:唐朝历史名人故事

无论演义还是民间传说,秦琼秦叔宝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赞誉为“锏打三州六府,马踏黄河两岸”,胯下黄骠马,手使熟铜双锏(后期改为虎头湛金枪,更威风些),一派英雄气象,可见其武力值应该是很高的。小说中秦琼在山东历城县做马快班头,就是县公安局局长。叔宝为人仗义疏财,交友广泛,有“小孟尝”之雅号。在山东贾柳楼结义后,秦琼和其他兄弟反山东诈济南,直接杀上瓦岗寨。,后成为混世魔王程咬金手下元帅。直到李密人心散尽,投奔李唐。

而历史中,秦琼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以“勇”著称,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上溯四代,秦琼家都是职业军人出身,在北朝和隋朝做地方军事长官。因为职业军人的出身,秦琼也一直在军中。先在隋朝名将来护儿账下听令(来护儿演义中也有其人,隋朝猛将)。而后跟随张须陀,张须陀战死后,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后李密兵败,众将军投降王世充。王世充为人气量狭小,奸诈待人,难成大事。于是叔宝和程咬金一起投奔了刚刚创业的李唐王朝,分配到秦王李世民手下。从此一直备受新任,出生入死,直到去世。

关于秦琼的死,演义中有精彩的描述。当年秦琼为单雄信顶罪,发配到北平王罗艺处。结果巧认罗成,原来是姑表兄弟。于是和罗成表兄弟二人月下“递锏传枪”,双方发誓绝无保留。不过二人均违背誓言,各留一手。结果罗成誓言应验,被苏定方设计,马陷淤泥河乱箭穿身而死。而秦琼的誓言也应验,最后吐血而死。历史中,秦琼在投靠李世民后,身体状况不佳,尤其后期,基本没有打仗了。李世民绘制凌烟阁功臣图像排名,秦琼排在最后一名,恐怕也有此原因。最终,秦琼病死,陪葬昭陵。

关于秦琼的轶事传说很多,比如李世民半夜一直做噩梦,后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站在门口守门后就睡安稳了,于是这两位成为门神的来源。又比如,秦琼为救朋友(此人实在太过仗义,时不时的就替兄弟顶罪),去登州冒充响马(土匪)时路过两肋庄岔路。一条路通往登州,一条路回家,一条路通往汝南庄。秦琼最终选择去往登州,被传为佳话“两肋岔道,义气千秋”。后来误传为“两肋插刀”,实属玩儿命

篇4:历史名人故事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爷爷陶茂官曾做到武昌太守,只是老爹陶逸命运不济,在安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一带)太守任上死得早。那阵子小渊明才八岁,靠着祖荫和上辈子留下的一些田产,紧紧巴巴地过日脚。人倒是长大了,可家业荒得也差不多了;所幸读了一肚子经史典籍,写得一手妙笔惊俗的好诗文,也很有一股子济世救民的大抱负。只可惜,咱这位饱学的陶姓五柳先生太过于好酒了。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显见得穷困潦倒,居处壁裂顶漏,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短褐烂衫,三天两头揭不开锅,哪还有钱打得起酒呀!好在先生人缘不赖,口碑甚佳,亲朋故旧全都乐意招待他;他也满有酒德,虽说到了人家酒不喝罄不算完,可是喝多醉也不闹哄,总能自觉地返回自家去。

说到陶渊明性嗜酒,人们不能不感叹他的外公孟嘉。陶渊明的外公行为冲淡自然,颇有老庄之风,临事机变洒脱,以盛德服人,甚得仕宦器识。其人天生擅酒,早年桓温挂帅征蜀,连战皆捷,打到巴楚龙山,正赶上重阳节,便大摆酒席欢宴群僚。酒宴上孟嘉是一杯接一杯地豪饮,山风吹落了头盔也毫无反应;有人欲提醒他,桓温立刻语示左右,切莫惊动,想看看他醉后的举止形态到底如何。只见孟嘉又喝了好一会儿即起身如厕,桓温立命侍从拣起头盔放置孟嘉坐处,又令快手文人书写讽喻之辞搁于盔边。孟嘉返回,见盔边的文字后取过纸笔边饮边答,须臾而就,其文字迅捷华美,绝无醉意,令桓温及四座无不叹服。众所周知,我国向有“杜康造酒刘伶醉,一醉三年”的传说,而这位刘伶即是晋代最知名的豪饮酒狂,只是刘伶每饮必醉,因此得了顶“醉鬼”的堂皇桂冠。如此看来,陶渊明的外公比之于其前辈刘伶,能饮“多不乱”,真可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了!陶渊明无疑自母体育胎时,就得了外公孟嘉“酣饮”因子的遗传。

其实对陶渊明的人生影响的人,还得说是他的曾祖父——东晋勋臣、一代儒将,官拜大司马的陶侃。

陶侃生于东吴末叶。吴亡,举家迁徙浔阳。不意晋世更乱,荒淫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将灭亡的魏、蜀、吴三国后妃美人及达官贵胄的佳丽统统抢入后宫,蓄养椒房成千上万,忙活得老东西上哪屋睡觉都不会抉择了,竟然坐辆羊拉的彩车,任羊停在哪房门前就在哪房中鬼混;尤其令国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炎立太子,居然挑了个先天痴呆的傻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凶残歹毒、乱政专杀、满世界拉面首填其欲壑的又黑又丑的恶皇后贾南风鸩死的亲夫晋惠帝司马衷;傻皇帝的确傻得可人,拉尿不知,饥饱不懂,禽畜不分,任人捏咕。他在位二十来年,贾南风日夜折腾,司马家诸王也不含糊,争权夺势的“八王之乱”足足打了近二十年,黎民百姓遭浩劫天殃,难觅生路,只有黄泉一条道好走。水深火热中,年轻志高的陶侃与贤惠的寡母过着贫苦艰辛的日子。为了陶侃的前程,慈母甚至剪断长发换钱待客,祈望客官能为儿子延誉,使之所学有归,得展抱负。陶侃崇尚儒学,纤密好问,能文善断,事母至孝,于国忠勇,从一个小小的县吏,凭着勤奋干练直升至龙骧将军。他不畏权贵,在武昌任上,闻听长江屡屡有过往商船遭强匪抢劫,伤民无数,搞得郡里恐怖,人心凄惶,便挑选数十高手扮作商人随船预伏,果然擒获强匪二十多人,一审竟是皇亲、西阳郡王司马羕命将士化装所为,同时审出了历次抢劫财物的豪巨。案情是弄清了,可衙中人吓坏了,都劝陶侃赶紧放人赔罪了事。陶侃却大义凛然地说:“我为朝廷保境安民,漫说他郡王亲兵犯法,就是羽林军违法,我也一样治罪!”当即将所擒“盗匪”枭首示众,并亲率官军包围郡王府,逼司马羕交出了所抢的财物,把个司马羕治得服服帖帖。陶侃统军四十余年,所率大军南征北战,平叛定乱,拯救东晋皇室于危倾,却居功不傲,勤政理民。他雄毅有权,明悟达观,行军不扰百姓,服夷政出宽泛。当时名流如谢安等人,无不赞“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陶侃受封长沙郡公、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等显职高位,朝野俱皆叹服……陶侃勋德如此炳耀,却独有一奇,就是在酒鬼辈出、酒徒糜烂的两晋时代,独其能节制少饮,无论任何场合,谁人相劝,决不过限。人问其故,他含泪答说:“年轻时,我因醉酒失态,慈母痛心不已。其后母亲仙逝,我跪灵立约发誓,决不因酒误事,故而不敢越轨。”

不难看出,陶渊明身上明显地附着先人的影子。他景仰曾祖,亦钦慕外公,骨子里既有儒家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有道家无为遁世的无奈。他也曾经苦苦奔走于官场。然而东晋已然成了只烂透的地瓜蛋,从内里往外淌着腐水,裸露着败相,显见得难容忠耿正直的才干志士。因此“少有高趣”的陶渊明进入仕途,遇上个有点儿人味的主儿拉巴他一下,也只是给他个闲差,蹭碗饭吃罢了。就这样蹉跎过了不惑之年,才当上个仅仅坐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

东晋的彭泽县城在今天江西九江市东面的湖口县柳德昭村,北边靠着长江,南面卡着鄱阳湖的湖口,过了湖,往西南翻过庐山就是陶渊明的家乡。这时的陶渊明虽说早已看透了皇家官场的黑暗腐朽,但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给家乡百姓做点儿好事,他还是到了县官任上。到了任,他并没急着应付县内的官绅豪富,而是一身粗布衣裳悄悄地察访民情去了。谁都知道陶渊明最爱喝酒,而今喝得更邪乎,且沾嘴一准儿醉,而且还成心要让人们看见自己的醉态。他这种沾酒就“醉”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决不是好事。可是在东晋苟延残喘的年月,大多正直而有才能的官员无不用酒来浇灭胸中的窝火,同时又用沉迷醉酒来麻痹皇帝及其走狗的猜忌和监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个酒肉之徒,既没野心,也无反心,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疑戒,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天,走得天已尽黑的陶渊明,早已错过了饭点。夜半时分,又累又饿的陶渊明和一个随从吏员总算走到了县城西门外的江桥镇,发现镇边一家豆腐店还亮着灯。二人敲开门进去,原来店家正在磨豆腐。陶渊明说明了来意,店家一听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大诗人陶县令,忙置酒备办了几样豆腐菜,端上来歉疚地说:“家里穷,没有鱼肉,几盘豆腐小菜,请大人将就着用吧!”望着面前洁白如玉的豆腐和红根嫩绿的拌菠菜,陶渊明不禁脱口赞道:“清香白玉版,红嘴绿鹦哥。妙不可言呀!”并邀请店家同坐共饮,不住地夸赞酒香醇正,豆腐筋道味美,还问了豆腐的制作、品种和店家的生计情况,直劲儿说这酒喝得痛快,不会醉人,走时连声道谢,坚持付足了酒饭钱,感动得店家直呼陶大人清廉,陶大人真是青天呀!而陶渊明却摇摇头,指着店家新做的豆腐慨叹道:“豆腐,我七尺男儿尚不如你清白!在这浑浊肮脏的官场,我还要‘为五斗米折腰’,屈事那些权贵小人,真是愧对百姓啊!”没过多久,店家果然听到陶县令挂印归隐田园去了。原来上头派了个芝麻粒儿大的狗官儿下来视察,非要陶渊明官服官帽穿戴齐整,恭恭敬敬地去拜见他。陶渊明心说,什么玩意儿!要我穿戴好拜他狗东西,干脆说你想要我压榨百姓,拿肉包子喂你这条恶狗,得了呗!陶渊明一气,就摔了乌纱帽,携妻小回家乡去了。

陶渊明回到家乡,亲自下田耕种收获,安贫乐劳,自食其力,饱享田园风光之趣。但他仍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农耕之余亦勤于笔耕,写了不少传扬后世的好文章。其中他十分得意的一篇就是《桃花源记》,那上面表述的即是他一心向往的远古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那种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淳朴自然、平等无欺的理想世界。

篇5:历史名人故事

【苏洵】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52岁),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篇6:历史名人故事

【《崇祯皇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 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 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只是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明朝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

篇7: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7则

故事一:尼克松败于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 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故事二:大卫·洛克菲勒自强不息的故事

大卫·洛克菲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出色能干的一个。他的事业不在石油上,而在大名鼎鼎、位列世界十大银行第六位的曼哈顿银行上。他任该银行执行委员会主席兼总经理以后,使该银行从资金二十亿美元上升到资产净值达三十四亿美元。1915年,大卫出生于纽约市,当时他家虽已有亿万财产,可孩子们每周只能得到三角的零用钱,同时每人还必须准备一个小账本,按父亲的要求将三角钱的使用去向登记在上面,经检查后,如果使用合理,还能得到奖励。孩子们得到的零用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十一二岁时,每周能得到一美元,十五岁时,每周能得到两美元左右。因此大卫长到后离开家时,已拥有许多账本。大卫的父亲为了教育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故意将孩子们处于经济压力之下。零用钱很有限,如果想多用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自己去挣。大卫小的时候就知道从家庭杂物中挣钱:捉住阁楼上的老鼠,每只可挣五分钱,而劈柴禾、拔杂草等杂活则按照时间来计算工钱。大卫有一招更绝,他设法取得了为全家擦皮鞋的特许权。然而,他必须在清晨六点以前起床,以便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双皮鞋五分钱,一双长统靴一角钱。大卫在童年时代没有享受过任何超级富豪的生活,他穿着和雇工一样的普通衣服,生活既简单朴素又紧张而快乐。他有一位大学时的同学,是位大手大脚花钱的富家子弟,甚至可以在开口索要之前就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可大卫说:“他是我认识的最不幸的人,他结了三次婚,换了数次工作,永远也不会发挥自己的能力。

成长启迪:自强自立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大卫学会了自强自立,并一生坚持,积极进取,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篇天地,

故事三:爱迪生自学成才的故事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故事四:刘荫枢教育孩子的故事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 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故事五: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故事六: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故事七: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相关专题 唐朝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