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的研究

海草先生怪物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海草先生怪物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的研究(共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的研究

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行为的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玉林师范学院女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该院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有时代性的`进步,认识较深刻,但行动与思想认识出现反差现象.整体上女生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较少,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校内的运动场和空地,时体育锻炼项目有选择倾向.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学习压力是制约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因素,在此本文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作 者:文丽妮 文永光 WEN Li-ni WEN Yong-guang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广西,玉林,537000 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7(12) 分类号:G804 关键词:女生   大学生   体育锻炼   认知  

篇2: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2]肖伟君,何建华.论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6,27(4):61-6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孟春燕,王欢.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10(4):67-68.

[5]汪素霞.对大学新生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8(4):55-57.

[6]周爱玲.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121-124.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9]胡晨曦.三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篇3: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北大学医学部-级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14人,女生18人。

2.研究方法

访谈前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谈,采用方便立意抽样专题小组讨论法把32名调查对象按年级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访谈,访谈小组成员按分工完成相对应的主持、记录、观察与摄影工作,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剩余的同学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

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体质,部分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减肥健身以及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个别人的目的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锻炼的想法,但是毅力不足,易受惰性影响。一部分学生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是,新型娱乐项目如手机、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体育锻炼。客观因素方面:一是本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温等因素,降低了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二是运动设施的缺乏、场地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锻炼的多样性;三是缺乏体育锻炼方面专业指导的老师,加之有的体育老师责任心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体育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四是锻炼氛围不浓厚,如有影响力的集体活动较少并且缺乏号召力以及没有一起锻炼的伙伴,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讨论

个人的体育锻炼易受惰性影响,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影响学生锻炼的主要因素,提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及学校应多加宣传,加强对学生认知上的引导。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场地不足、体育方面师资不够、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表明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女生更偏爱慢跑、健美操、羽毛球等相对强度小的锻炼,而男生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篮球和足球等比较剧烈的体育锻炼。这可能和女生天性爱美,更注重身体形象有关,而男生则可能是和他们竞争意识强烈,勇于挑战,体能强等身心方面的特点有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喜欢参加群体性活动或是有伙伴陪同的活动,较少有人愿意单独行动,这与吴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活动的氛围有关,多人一起锻炼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从而起到促进作用。锻炼人数与年级增长呈负相关,与章玮、程小虎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高年级学生体育课取消,专业课密度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所致。体育锻炼目的在年级之间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锻炼目的是因为兴趣爱好,高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原因可能也是高年级学业压力大,想通过体育锻炼确保健康有关。

四、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高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以下是笔者给高校提出的几条建议:

1.群体带动个人,个人激励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爱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观。

2.优化本校文体课程的设置劳逸结合,并且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运动课程。同时加大对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指派专业教师对不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以方便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体育锻炼。

3.加强学校室内外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增添锻炼设施,对存在问题的设施进行改造和修缮,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满足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

4.完善体育锻炼的奖励制度,做到参与即有奖联合各大高校举办更多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为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篇4: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摘要:在审美视域下,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审美教育,增强青少年群体的“美”的意识,引导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美的元素的发掘与创造,从而借助“以美促学”来调动肥胖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情,帮助肥胖青少年改善体育锻炼行为,促使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该文在分析体育审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就审美视野下肥胖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少年的肥胖率在不断上升,这不仅与青少年的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还与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密不可分。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形成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并且会受到青少年主观意识的影响。接下来将从审美视域探讨体育审美教育在肥胖青少年群体当中的教育价值,寻找改善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对策。

1、在肥胖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体育审美教育的价值分析

1.1帮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

所谓体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将体育教育与美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1]。该教育方式对于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大有裨益。借助有效的体育审美教育,可以实现体育教育与美育教育的互补,体育教育主要是面向体育教学活动的,而体育审美教育则可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美育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统一,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体育价值观,形成对体育运动中形态美、运动美和健康美的正确认识,进而意识到对自身肥胖的.好处,逐步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念。

1.2帮助肥胖青少年改善体育锻炼行为

肥胖青少年通常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肥胖青少年群体缺乏对体育运动价值的正确认识,也缺乏相应的体育审美观念。借助体育审美教育,可以以“美”促“学”、以“美”促“情”,让肥胖青少年逐渐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中的快乐感、成就感、优美感以及拼搏感,激发出肥胖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循序渐进地让肥胖青少年改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

1.3促进肥胖青少年人格与性格品质的完善

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不仅能够改善青少年的生理素质,还能完善青少年的人格与性格品质。尤其是在体育审美教育视域下,不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肥胖青少年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树立起“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而且可以让肥胖青少年在体育审美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个人的人格与性格品质更加完善。如体育运动中的集体氛围和团队主义,就是一种“精神美”,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2、审美视域下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对策

2.1科学选择体育审美教育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培养肥胖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体育教师要对体育审美的教育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一定要结合肥胖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运动基础和审美认知能力,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又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的教育素材,这样肥胖青少年在接触和学习时才会更好地适应,让体育审美的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和肥胖青少年的学习需求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肥胖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3]。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通过篮球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肥胖青少年的篮球兴趣,全方位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教师在篮球课堂上选择审美教育的内容时,一方面要对肥胖青少年开展技战术的指导、语言激励赞赏、团体意识表扬等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进行审美感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非直接参赛的教学观摩活动,如观摩一次NBA总决赛的比赛,教师主动向肥胖青少年讲述比赛场上的竞技精神、团队精神和运动之美等,这对肥胖青少年产生体育运动兴趣将会形成有效的促进。

2.2丰富体育审美教育的手段

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审美教育手段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审美教育的效果,也会间接影响到肥胖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此,体育教师必须丰富体育审美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趣味比赛、实战演练等,都可以让肥胖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体验和情感体验。例如,当学生对某一体育技术动作总是掌握不好时,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多媒体终端对肥胖青少年的动作进行录制、回放与慢放,让学生自己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性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的动作缺陷,然后再进行动作示范和动作纠正,这比体育教师单纯让肥胖学生进行单向模仿性训练会更加有效,也更有助于实现体育审美教育的目标。

2.3学生家长也要积极参与体育审美教育

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家庭生活习惯以及家长的监管相关,当一个家庭都不能保持饮食均衡和良好的运动氛围,那么孩子的饮食也容易失衡,加上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所以造成了很多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因此,在开展体育审美教育时,一定要让学生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家校沟通与交流等方式,提高家长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审美教育意识,在家长的带领下,让孩子参与更多的校外体育活动。同时,家长必须提高对孩子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一味强调智力教育和孩子的学习成绩,要适当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引导孩子合理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实现肥胖青少年身心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协调化发展。

2.4创设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环境

审美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条件[4]。智力条件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引导上,物质条件则是体现在体育审美教育环境的优化上。因此,体育教师在加强审美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提高发现美、转化美、传授美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善于创设体育审美教育场景,增设更多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项目。同时,在体育教学与指导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场景创设,贴近肥胖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锻炼需求,增强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例如,对于徒步运动、攀岩运动、自行车运动等时代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一定要引导肥胖青少年来到户外,领略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在一个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环境下欣赏沿途中的人文风情,感受运动的快乐,进而逐渐树立起积极的体育运动情感,逐步改善个人的肥胖状态。

3、结语

总之,在审美教育视野下,针对肥胖青少年开展体育审美教育,能够帮助肥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念,改善自身的体育健身行为,完善人格与性格品质。因此审美视域下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可以以体育审美知识为先导,教授肥胖青少年基本的体育审美方法,增强肥胖青少年对于体育运动美感的感知能力,激发出肥胖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而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付泽建,范宏恩,司梅,等.上海市某中心城区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1):1341-1343.

[2]陈静侬.青少年超重人群与体育活动――基于对潮州市初中生超重人群的体育活动调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6):68-73.

[3]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11):3-18.

[4]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4):100-105.

篇5: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

1问题提出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直接参与性和积累的对抗性,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以促进人际交往[1]。因此,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扩大人际交往形成一定的价值规范。与此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形体外貌以及体能发生的变化[2],从而提高自信,增强自尊,降低缺陷感,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而促进体育学习。缺陷感是源于人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和外貌五个方面的情感评价。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3]。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性以及缺陷感的现状调查上,直接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关于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立足于性别、年级、专业、户口类型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缺陷感进行了探讨,认为男生缺陷感低于女生、理科生缺陷感低于文科生、城镇户口大学生缺陷感低于农村户口大学生[4-5]。缺陷感高的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缺陷感低的学生[6],女大学生在缺陷感各个维度上均高于男生,而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女生体育锻炼得分低于男生[7-8],由此假设,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与缺陷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预测作用。基于此,分析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与缺陷感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2.1.1缺陷感量表。缺陷感量表意在评定自尊,共23项,五级评分,低分值代表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心较低。Fleming等第二次修订时,为使该量表与Shavelson的“多维自尊模型”相一致,增加了一些项目,形成三个分量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及自尊,并且采用了七级评分。此后Fleming等(1984)再次修订该量表,使它更加接近Shavelson等人的模型,条目增到33项,并扩展成5个分量表,新加外貌及体能。样本全部来源于高校学生[9]。根据研究需要,采用Janis和Field(1959)编制的《缺陷感量表》中的体能与外貌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实测。经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2.1.2锻炼态度量表。研究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10]。《锻炼态度量表》由行为态度、目标状态、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8个维度构成,共70个题项,各分量表与全量表α系数分别为0.83、0.87、0.73、0.89、0.84、0.86、0.80、0.64,这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其中,行为态度包括8个条目,分数越高对进行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目标态度12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评价越高;行为认知7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导致的某种结果的认知越高;行为习惯10个条目,分数越高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行为意向8个条目,分数越高越愿意进行锻炼;情感体验10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情绪体验越深刻、丰富;行为控制感8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越强;主观标准7个条目,分数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11]。

2.2被试。调查选取了东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1.0统计工具,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大学生缺陷感中的外貌、体能为自变量,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各个维度为因变量,进一步得出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1.1大学生在缺陷感和体育锻炼态度上的总得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表1),在总得分上,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缺陷感略高于男生,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略高于女生;大2、大3年级的学生缺陷感得分最高,其体育锻炼态度得分相对其他年级也较低;医科的学生缺陷感得分最高,文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最高。

3.1.2大学生缺陷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表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存在差异,且在0.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性。另外数据显示,大2学生在缺陷感中的外貌及体能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表明大2学生的缺陷感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统计结果表明(表4),在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医科学生在缺陷感、体能及外貌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3.1.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表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存在差异,且在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性。且男生的均值得分高于女生,表明男生在锻炼中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控制力高,且愿意进行锻炼。统计结果表明(表6),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以及主观标准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行为习惯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4的学生在锻炼上更容易受到行为习惯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4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跨度较长,更加容易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大学生缺陷感与其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7),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186,p<0.01),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以及主观标准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3.3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其体育锻炼态度的预测作用。将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主观标准、行为认知、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分别作为因变量,缺陷感中的外貌、体能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但是对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的预测力上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表8),在缺陷感中的外貌可以有效预测行为态度(在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并且外貌与行为态度程负相关(r=-0.151)。同时数据结果分析表明,在缺陷感中的体能方面,与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相关,表明体能对体育锻炼态度有很好的预测力,即大学生的体能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越积极。

4讨论

4.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群体特征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女生缺陷感高于男生,文科学生缺陷感高于理科学生,这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本研究发现在专业、性别方面,大学生的缺陷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12]。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加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为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减少,社会更加倡导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所以不同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13]。在体育锻炼态度方面,男生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女生,大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其他年级,文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男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男生在锻炼中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控制力高,且愿意进行锻炼,锻炼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也符合男生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女生的相关研究。

4.2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发现,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且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里的行为认知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缺陷感能够影响个体对锻炼结果的认知,验证了缺陷感能够影响体育锻炼态度的假设。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降低学生的缺陷感,从而使其锻炼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养成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14]。

4.3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的预测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体能和外貌对体育锻炼态度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外貌对于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和主观标准达到显著性,且对行为态度又有反向预测力(Beta=-0.151),对主观标准有正向预测力(Beta=0.214)。外貌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其他方面的解释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缺陷感的体能方面,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各个维度都达到显著性,且呈正向预测,这说明体能越好,越能够提高个体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改善体育锻炼认知,从而改善体育锻炼态度,促进体育学习[15]。

5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缺陷感对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影响。(3)外貌可以反向预测体育锻炼中的行为态度,同时,体能能够正向预测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个维度。(4)通过提高大学生体能,降低大学生的缺陷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促成其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高其体育学习效果。

作者:葛晶晶 李欣 鲁心灵 刘冯铂 刘宁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篇6:认知的行为研究与脑研究浅析

认知的行为研究与脑研究浅析

本文讨论了三种主要脑研究技术--损伤研究、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功能性神经成像(Functional Neuroimaging)的`原理、方法学问题、优缺点和在研究认知中的应用及与行为研究的关系.

作 者:屈晓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5(4) 分类号:B842.1 关键词:认知   损伤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   功能性神经成像   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