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奶茶鉴赏大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奶茶鉴赏大师”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共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

要点分析

本单元学习序言,共四篇文章。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内容比较广泛。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面的文章,与写在书籍后面的“跋”相对。作者写的序叫白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也可由别人写,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读书一般要先读“序”。

学习一篇序言,重点在于从序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以及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为更好的理解文章,我们首先对这几篇序言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他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多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儿,他的著作的插图全部出自于自己的手笔。

(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当过中学教师,后在大学讲授艺术史。19世纪末开始文学活动。曾用20年写成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小说。19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中篇小说《柯拉・布勒尼翁》,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甘地传》等。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把年青时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比作“梦”,即美好又不能实现;以“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激愤之强烈鲜明可以想见。又如把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寂寞孤独,比喻为“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能使人感受到鲁迅当时的悲哀之深广。再如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以“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以“不久都要闷死了”于是他们可怕可悲的前途,不仅贴切形象,而且让人触目惊心,本身就能促人清醒。最后,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突出表达了鲁迅高度的自觉性。

2.准确、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例如,“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坠入”一词表现出一种迫不得已的意思,写出了小康人家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陷入贫困的那种挣扎无奈的心情。“仿佛”、“大概”则准确鲜明揭示了作者当时苦闷矛盾的心理,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中彷徨之态。“逃”表现出作者对命运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形象的再现了作者当时的处境,有一种挣扎寻求之意。    ‘

又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句话紧扣住“梦”来统领全文: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而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及人类整个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中“胡同文化”一词,即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的透视。。近年来,对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扩展,出现了许多文化的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等。这都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等财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研究。

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因为那些纵横交错掩藏于闹市之中的胡同,百多年来一直让旧日的北京人不问国事,只是按照老辈们留下的规矩做着自己的事,不管京城上空风云如何变幻,旗帜如何更改,胡同深处则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好像世间的各式壮烈,社会变革,对于北京的胡同而言都只是一场场的戏剧,最多也不过是“雨到地皮湿”,轻描淡写地做个样子罢了。    “

2.《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赋予表现力。

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揉,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平淡、朴素、口语化在文中比比皆是。雅的一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则给人一种扑面的感觉。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另一方面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许多的养料。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于是,文字中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例如“虾米皮熬白菜,嘿!”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又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还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宽容>序言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自序,一般应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这篇序言虽也表明了写书的宗旨,但它是通过叙述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故事来表明的。在这篇寓言式的序言里面有许多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必有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只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

守旧的老人,象征着愚昧守旧。

无知山谷,象征封闭、古老、保守不开放。

知识的小溪,象征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

深邃破败的奚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

“小溪”缓缓地流着,象征着无知山谷文化发展缓慢。

“漫游者”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勇敢的走出“无知山谷“

“智慧老人”是新生和自由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在很长时间里都会过者“幸福的生活”。

2.理解重点句子

“知识的消息沿着深邃破败的奚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这段话暗示了山民知识浅薄,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都很破败,代表了普遍性。这种小溪没有新意,与死水元异。“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代表了原始与落

篇2: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导学

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导学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11首,均为有代表性的名篇。

1.单元应掌握的重点

(1)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即: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

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准确

理解诗歌的意境。

(3)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

2.关于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花鸟草木等),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具体特征来领悟诗歌的意境。例如:《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柳树”、“水波”、“水草”等均为存在于康桥的客观物象,诗人赋予它们以个人情感,融入了诗人的审美经验与情趣,所以,“西天的云彩”、“金柳”等就成为

了表达作者依恋康桥的情感的意象。

象征是一种文学艺术手法。它是通过某个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家想说而不愿说,或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读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初中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本单元的《死水》中的死水,象征着一片黑暗、毫无生机的旧中国。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地受外来影响并将其融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艺术流派。《毛泽东词二首》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注意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学习《采桑子・重阳》,重点感受作者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中国现代诗三首》主要学会感受诗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新中国成立

后,当代新诗继承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当代诗三首》主要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感受诗歌语言物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外国诗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大量名诗人、名作品,可使我们享受异国的情趣。

学习《外国诗三首》,了解一些外国诗歌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体会三首诗中

《沁园春・长沙》

1.关于词的结构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描绘出一幅绚丽的秋景图,提出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一层:前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境;

第二层:“看”字总领以下七句,从四方面进行描写:

远看: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

近看: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绿色,静中有动。

仰视:天空(鹰击长空)。

俯视:水底(鱼翔浅底)。

第三层:通过对自然的询问,提出了值得认真思考的革命领导权问题。

下阕:重在回忆抒情,情中有景,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形象地概括出诗人与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所做的努力,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前2句是“忆”的内容。“恰”字,统领以下七句,上阕的“看”与下阕的“恰”,均以一句统领数句,这种格式叫扇面对。

最后三句,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革命青年应该像当年那样激流勇进,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2.关于炼宇

诗词讲究“炼字”,这首词的语言充满魅力。如在描写秋景中,“万”写出了群山连绵;“遍”写出了枫色深重;“层”写出了枫林茂盛;“漫”写出了江水漫溢;“透”写出了江水清澈;“翔”非常传神,写出了鱼儿的欢畅。可谓字字传神,生动形象。

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3.诗歌鉴赏的要点

A.理解,主要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意图构思以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

B.诵读,即以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比较完善地传达诗的思想感情。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C.默想和回味,诗的鉴赏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时间应重新诵读品味。

4.关于诗歌朗诵

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富于表现力,且具有音乐性,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意。

诗歌朗诵的特性――双重转化

第一重转化:由书面语言向朗诵者内心的转化。表现为:

①将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认识;

②将作者运用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转化为朗诵者的内心视象;

③将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朗诵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重转化:由朗诵者向听众转化。此时,要注意朗诵技巧:

①间隔停顿;

②语音轻重;

③音调高低;

④声音大小;

⑤语速快慢;

⑥表情手势。

现代诗三首

1.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代表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再别康桥》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使他获得巨大声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诗集《红烛》、《死水》。闻一多要求新诗具有“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代表作《赞美》、《诗八首》。

2.《再别康桥》的情感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

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段的段首和段尾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3.《死水》的“三美”  (1)音乐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它的每一句诗都有四个停顿,构成四个音节,字数不尽相等,却有着严整

篇3:高中第一册单元三导学

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

篇4: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导学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导学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导学

要点精析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取材广泛,篇幅短小,形式自由,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本单元选取的四篇散文,各具特色。学习的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主要以抒情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而以强烈的抒情性为其主要特点,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赋予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欣赏抒情散文,要重视对艺术手法的赏析。有的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抒发感情;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楼阁》,是通过多角度描写心爱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的;有的是将自己深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如<我与地坛》。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到之处,这往往是我们着力思考、探讨的地方,是鉴赏的重点。

欣赏抒情散文,还要注意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优秀的抒情散文,语言生动,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深邃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同时,作者还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思想感情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的巧妙运用,值得我们仔细鉴赏和品味。

荷塘月色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名篇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2.内容分析    ‘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时期,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完成的。

文章开篇即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

本文最突出的地方是,成功地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描写。如第4自然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生动优美,行文流畅,比喻新奇贴切,娓娓道来,从容不迫。作者笔下的荷塘,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月光如水,荷叶田田,荷花点点,微风徐来,带走荷香阵阵。尽管深夜中的荷塘很寂寞,但荷花荷叶依旧毫不吝惜地展示自己的绰约丰姿。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荷塘月色的美丽,其突出特点是用了多个比喻以及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如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1写荷花,用“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又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清香本是嗅觉可以感受到的,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像和联想。“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相似处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用通感的句子,还有后面的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篇散文还用了许多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另外,还有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如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再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像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得到暂时的排遣。    ,

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应是:不静,出门;求静,观景;得静(暂时),出静,回家。它表面上写的.是一次游览荷塘的经过,实际上展示的却是作者对现实的一次深刻的思考过程。朱自清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超脱不了现实的,获得片刻的宁静最终还得回到现实的喧闹中去。文章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我的空中楼阁

1.关于作者

李乐薇(1930。  )台湾作家,江苏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名作有《我的空中楼阁》。

2.内容分析

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及其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i“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

。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括的向往。

文章的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以“小屋”为中心,写了实实在在的山、树以及小屋周围的自然环境:小屋与山,-―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富有生气和情调;小屋与树――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有了绿的背景;小屋的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无形的围墙展示着大自然;小屋的空气清新,光线明亮,充满柔静与宁谧,小屋白天清晰,夜晚朦胧。文章最后写到“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至此,我们会恍然大悟,其实作者所写的小屋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居所,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活所在。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    。

所以,小屋――我的空中楼阁不在山上,而是在作者自己的心中,它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怀。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

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为小屋“含蓄而有风度”。远眺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远眺得到的印象为小屋“轻灵而自由”。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66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

篇5:高中第一册四单元作文:宽容

“一天,两个相向而行的人走到了一起。真是冤家路窄,两个人有很深的过节,而这条路很窄,一个人必须给另一个人让路。这时,一个人傲慢地说:‘我从不给你这种人让路。’另一个人微微一笑:‘我正好相反。’说着,请他走了过去。先前的那个人在一片哄笑声中,灰溜溜地走开了。” 读

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宽容比惩罚更有说服力。”一个逃兵即将被送往法庭时,得到了总统的宽容,被准许第二次上战场,那个逃兵变成了无畏的战士;一位企业家的助手因为一时疏忽,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他以为要被辞退,可企业家却对他说:“努力工作吧。”助手从那以后变得更加勤奋。宽容的力量多么巨大!如果世上没有宽容,大到国际关系,小到邻里之间,都是冲突不断,矛盾丛生,谁也不肯让谁。

人们成天忙着为鸡毛蒜皮的事互相争吵;国家之间或是为了一片领土,或是一笔财富而兵戎相见,大动干戈。整个世界整日不得安宁。如果人们学会了宽容,世界就能少几分斤斤计较,多一些和谐美好。遇到别人侵犯了你,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如主动让一步。为一点小事,失去一个朋友,可能失去一份帮助,真是不值。

我原先有一个朋友,我们关系一直很好。我们两个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可是有一天,她丢了一支钢笔,我恰好有一只和她的一模一样的。从那以后,我们渐渐疏远了。直到有一天,放学的时候,雨下得很大,好像要把整个城市淹没似的。“幸好带了伞。”我长舒了一口气。可一回头,我看见她没带伞,站在教室门口十分着急。我有些犹豫:不帮,心里过意不去;帮,她会不会接受?可让她一个人呆在这终归不是个事。我想了想:钢笔一回事,帮人另一回事!于是走过去,鼓起勇气说:“我们一起走吧。”“谢谢。”我们合撑着一把伞,走到了校门口,他终于开口了:“那支钢笔我上星期找到了,一直没好意思……”“啊,没关系!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从那以后,我们两人和好如初。你的宽容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件事,但它却能消除仇恨和冷漠,增添爱与温暖。你说呢?

相关专题 第一册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