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教学

kiss080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iss0806”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刍议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教学(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刍议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教学

刍议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教学

刍议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有效教学

作者/李颖

青州市二炮工程大学士官学院教研部,山东青州262500

专业基础课程既不像基础课程对所有学生带有普遍性,也不像专业课程那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对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负责精神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在任职教育牵引变革下,如何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是其中的关键。而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即是避免“无效应教学”,“无效应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目标的选择、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当而导致的时间与精力的无效损耗。只有了解“无效应教学”现象产生的根本愿意,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无效应教学”产生的因素

教学是一项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无效应教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含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内部因素。

1.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不一致是“无效应教学”教学产生的重要因素。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一年级。这时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并不熟悉,对以后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缺乏一定的认识,学生关心考试能否过关胜过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学生不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单凭教师一厢情愿,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效应教学”现象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2.教学内容与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说来都有比较固定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培养模式的转变,学生状况的转变,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也要顺应这样的变化。首先过分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已不太现实,在学时大量减少的前提下,维持现有体系及内容,消耗了教学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明显。

3.师生关系

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老师只是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以“专家”“学者”自居,认定自己的“法定权威”,而对学生的反应关心甚少,对不达标的学生讽刺、挖苦,则会严重损害学生的感情,从而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有效教学”

1.统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推动学生去追求某种知识或从事某项活动。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统一起来。(职教论文 )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从飞机、汽车等身边的实例开始讲起,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生活实例,让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有东西可学,并且学有所用。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运用直观、生动又富有趣味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在讲课、辅导还是答疑过程中都要努力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场景,设置一些对比、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去探讨,启迪学生寻求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目前的专业基础课程普遍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蕴含于知识之中的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则反映较少。至于教材内容怎样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协调发展等基本上没有加以考虑。为了适应任职岗位的'需求,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舍弃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的内容,补充新的、适应培养需求、对学生能力素质有用的相关知识。

3.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决定其教学方法与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均有所区别,简单的教学法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只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有一些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制图所需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该能力上,传统模型、教具有限,图片又显得呆板,此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三维模型任意缩放、旋转,既能引发学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观察结构,形成空间想象力;二是着力培养求知能力和协作精神。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多少学多少,被动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看上去虽然学了知识,但学习能力没有真正提升。把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成教学双方创造性劳动的融合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获取知识的情景和渠道,并有意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通力协作、研究,确定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师生一同分析不同组学生方案的优、缺点,对好的方案提出表扬,并帮助其他学生一起查找本组方案中的不足。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实践证明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学过程中抓住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创设合作学习情景,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幼儿园语言有效教学刍议

幼儿园语言有效教学刍议

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严晓梅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新《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良好语言氛围,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幼儿语言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关 键 词】语言  设计  创设  氛围  环境

美国教育家娜思夫人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从小播下良好学习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名言告诉我们,良好的语言习惯将让人终身受益。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幼儿语言的积极性。

语言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对教材分析透彻,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水平,找出重点难点,认真设计能促进幼儿口语发展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不喜欢幼儿在课堂上“插嘴”,可幼儿个个都是可爱的个体,有思维、有愿望、有情感,课堂上处于认真听、积极思考过程中的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幼儿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教师的压制,就会熄灭幼儿创造的火花,扼杀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关注,就会点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唤醒幼儿的自主意识。因此,教师要容许幼儿“不由自主”地说,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允许幼儿自由地发表意见,适时地抓住幼儿灵感的火花,积极引导其创造性地表达。

二、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断增强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基础,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抓住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创设丰富的、有用的语言学习情境,给予适时有效的刺激,不断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满足幼儿的说话欲望,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

(1)遇物而教,丰富幼儿的词汇。

幼儿期是识记最快的时期。教师在带领幼儿投身大自然时应“遇物而教”,及时丰富相关的词汇。除了简单的物名外,还应教授幼儿学会正确地使用方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例如看见树,教师应告诉幼儿树的名称,要求他们说说数量、特点等,幼儿就会边发现、边讨论、边交往、边概括,思维在脑中“活”起来,久而久之,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语言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2)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让幼儿大胆表述。

幼儿对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与疑问。教师在组织幼儿散步或郊游时,要给幼儿充分交谈和表达的时间,激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让他们将视觉的信息、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以满足他们说的需要和提高说的能力。

2.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1)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把幼儿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站在幼儿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去指导他们的活动。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幼儿看到优美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产生说的.意念,如果幼儿说错了,教师立即加以指责,幼儿说话的意念即被抑制了,所以说与其指责幼儿的过错,不如鼓励他们进行新的尝试。每一个班级集体总有一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也总有一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看图讲述教学中特别明显。为此,教师应当做到不仅关心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还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鼓励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看图讲述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2)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评价是必要的,但评价应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差异的。当幼儿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够完整或答非所问时,教师不要急于加以纠正或对幼儿训斥一番,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而应提倡“敢说先于正确”的原则,善于运用表扬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利用各种日常生活环节,引导幼儿主动地讲述。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学习知识的媒介,幼儿每天都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学习与交往,不断进行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日常生活环节随时找到教育契机并充分利用,帮助幼儿规范语言和完整表达语言。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各活动区设立有趣的活动项目,例如晨间谈话时的《新闻报告》、午餐时的《报餐员》、午睡前《小故事会》等,活动区活动结束后的分组谈话小结,是幼儿总结经验、练习语言表达的最佳机会,此时教师要注重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在组织幼儿散步和远足时,可结合自然情境复习所学语言知识或及时地描述景物;教室内各处的物品旁也可贴上相应文字卡片,让幼儿随意识记。总之,有心的教师在幼儿园日常生活环节中能寻找出并建立一套系统的刺激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方法。

三、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

1.求实,就是要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幼儿的实际来教学。

教得实,学得才实。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了解幼儿上下功夫,在走向幼儿上动真情,在为促进幼儿发展上多研究。到幼儿中去,用爱心观察、分析、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适当地用一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体察幼儿,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塑造出易于和幼儿沟通、理解的“文本”。

2.求活,是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幼儿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教会幼儿如何独立思考问题,特别是教会幼儿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并尽可能做到以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热爱、理解、创造,将幼儿引入一种学习情境,充分联系和适应幼儿已有的经验,抛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幼儿,让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寻、捡拾、吸纳知识的营养,充实自己,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幼儿的反应,全面掌握幼儿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

3.求新,确立创新的教学观。

(1)与幼儿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氛围和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2)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给予、幼儿接受的教学模式,把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摆脱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即按照学习者的合理需要和能力实施教学,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幼儿的潜能,让具有不同基础和潜能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要使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转移。(3)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体系,以启发讨论、探索、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幼儿的预期性和参与性,倡导培养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的经验,充分占有资源,采取极富个性化的学习步骤、方法、途径、处理方法和结果陈述的方式,主动地内化、积极地建构学习,改变认知结构。

4.求效,素质教育的实质便是优质高效。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必须要通过高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包括教学语言、课堂管理、学法指导、教法运用、检测反馈等。此外,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更应注重实效。其评价的导向应该是:教师是否善于“导”,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智力是否得到发展,原有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掌握了该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语言教学效益而努力。

总而言之,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关键在于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摆正幼儿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幼儿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让我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

篇3: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设计基础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语言、造型能力、设计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作 者:章慧珍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5210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4: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他们纷纷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点发展,我国也不例外.而技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熟练灵活的计算机和信息技能对他们而言是必备的素质,成功的关键.因而,作为技校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计算机的基础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魏文萍 漆智勤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江西,南昌,330096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xx “”(23) 分类号:G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 基础课教学

篇5: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MOOC概述

近年来,MOOC(MassiveOprnOnlineCourse)在社会的高等教育中掀起了一场极其重大的改革。维基百科将MOOC定义为:大型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是一种专门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程,人们在平时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MOOC是当前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形式进而发展成立的。其实,在线教育也不是多么新鲜的事物,就在MOOC出现前,部分的企业公司以及学校早已尝试过类似这样的教育了,只是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已。MOOC的出现能够让人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或者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学习,这一方式可使人们都能够学习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尖的高校课程。MOOC的出现带给大众的不仅仅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

2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的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然而MOOC却是不同的,其在时间与地点上没有任何限制,并节省了教育的成本。传统的教学采取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主要将知识传授予学生,而学生就要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传授的信息一样,进度也一样,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以及各自的基础都不尽相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本身个性化的学习。但是MOOC不同,它能够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观看视频或是做练习,还提供了充分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参与、评价或者反馈,以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为目的。MOOC的特点是能够大规模的开放在线教育,它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向全世界提供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在大众应用时基本是免费的。MOOC与当前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使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化,并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当然,MOOC也有它不足的地方,虽然MOOC有讨论以及评价功能,但由于学生的数量极多,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受到了限制,所以MOOC比较适合自主能力较强的学生。

3MOOC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MOOC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还是不够。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应有效借鉴MOOC的优势,从而提升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3。1有效设计并采用翻转课堂

高校计算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计算机课堂上讲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是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在课后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相关作业。而翻转课堂恰恰相反,它以学生为主体并在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能够为学生解答疑惑,还能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将MOOC引入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其课程的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设计翻转课堂。在布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之前,需要用心设计课前准备的相关作业。学生在课前能够充分合理地安排好时间观看MOOC相关的教学视频。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自学的学习任务,教师所布置的'课前准备作业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可根据MOOC视频中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来作答,又或者可让学生自行提问。此外,在高校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可组织或者引导学生参与做题、讨论,使学生能够巩固并验证自主学习期间的成果。教师还需积极与学生交流与互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还可在MOOC上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或者进行讨论、评价以及考核等,并且教师能够在MOOC中布置、批改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作进一步的指导。

3。2有效开发MOCC高校计算机课程在应用

MOOC进行教学时,MOOC的设计是最关键的部分。当前已有很多国家都已推出了自己的MOOC平台,其中Coursera(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Udacity(盈利性质的在线教育机构)以及edx(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被称为世界三大MOCC平台。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被视为中国当前最大的MOCC平台。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MOOC对课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整理,当然,如果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能够有效开发自己的MOCC是最好不过了。开发讲课视频与练习作为核心的学习资源。把计算机课程的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知识的讲解过程逐个拍成微视频。微视频中的知识内容讲解要足够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拍摄微视频时要尽量拍得相对较简洁一些,如若视频时间过于长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感、疲惫感。在拍摄、制作微视频期间教师可在视频播放时合理安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练习题插入视频中让学生作答,待学生作答后再继续观看视频,这样合理的安排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加深对课堂中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4结语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MOOC的理论研究分析与实践都在逐渐增多,MOOC的出现使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创新。MOOC有着新兴技术,能够支持教师、学生以及各平台之间随时随地交流与互动,还能够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等。MOOC的出现与应用带给大众人群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网络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突破与改革,更是掀起了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热潮。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广大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吸收MOOC所带来的最前沿技术、理念,借助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广大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支持,从而促进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明瑞,汤少珍。基于MOOC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科技风,20xx(6):68。

[2]柴艳妹,王坚,吴靖,等。融合MOOC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8):4―7。

[3]赖晓燕,林娟,程铃钫。MOOC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时代,20xx(11):84―86。

篇6:有效教学课程方案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

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改变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把优秀校本教研个案、案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汇编成书。

篇7:有效教学课程方案

一、课程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校本德育课程,旨在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

1、学生资源:七年级少先队、八、九年级共青团;

2、教师资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

3、社会资源:社区、家长委员会、家长。

(二)物力资源

学校在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根据课程设置需要提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让我们学会感恩》等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丛书、教育影像资料等,并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推荐活动教育基地,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2、实施内容:

七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诗词、诸子百言

八年级: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七至九年级:感恩教育

3、实施要求:

(1)活动经过学科课程德育、德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行为规范教育、社会环境育人等五个平台进行实施。

(2)学校成立此课程实施的项目组,协调各学科的整合、家长的参与和社会的资源的利用。

(3)各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整合和参与,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

(4)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段德育课程的推进,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5)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团队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

(6)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各项活动,协调各学科之间的活动,充分利用晨会课、午会课(周三、周五)进行专题教育,并将此课程纳入班级工作计划。

4、实施途径:

学科课程德育:全体教师根据各年级德育课程实施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元素,以雏鹰争章为载体,开展教育。

篇8:有效教学课程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剪纸》。

四、课时安排

地方课程课时,1—2年级每周1节,3—6年级每周2节,根据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课时是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和我校实际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篇9:艺术设计专业版画课程教学原则刍议教育论文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版画课程教学原则刍议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应遵循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版画教学;原则

一、当前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纳入了经济战略轨道

预示着设计在新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创造型思维与素质能力的培育自然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当代多元化的语境下,即将走向社会的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的环境与工作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胜任。然而,许多院系设计教育只重视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学习,对人文素质、审美情趣、综合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学生个人的、积极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对社会对生活更是陌生,导致毕业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较弱,缺乏适应能力。许多院校在设计专业开设一年左右的绘画基础课程,设置了素描、色彩、中国画等课程,却几乎没有开设版画课(包括版画选修课)。而版画教学一直以来就因其自身媒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有利于培养“宽口径”的艺术人才,开设版画课程完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内许多院校艺术系科都相继建立了版画工作室,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在当前新的教育背景下,将版画工作室建设为开放工作室,整合版画教育资源进入设计教育领域,是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版画教改迈向公共教育的重要举措。作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应从多方面的能力去考虑,把动手、想象、表现能力整合起来训练。版画在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较其它画种更具训练意义,其重要性如下:

(一)版画具有培养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的教育价值

从人才发展战略来看,探索精神与创造型思维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摄取更为重要。版画具有造型艺术的共性,又具有“版”与“印”的特殊性,版画实现画面形式的间接性和对媒介物处理过程的创造性就是其特性,其实验性是一种探索精神即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版画在艺术教育价值方面比其它画种更有优势,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语素,加强设计的表现力。实际上版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创作成果,而是培育学生崇尚原创性的探索精神,这种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与事业上创造力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版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工作的计划性

版画的特色是“间接性”,其制作从构图阶段开始,直到最后的印刷阶段,都需要周详的计划。在整个版画制作过程中,学生的预想能力、开展工作的能力、操作能力、心理上的耐久力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都必须全面调动和发挥,并不断发挥出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效益。这种学习有助于培养工作的计划性,使学生的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三)版画与工业科技的联系最为密切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版画是最依赖技法手段的艺术种类,与工业科技联系密切,经常因技术的发展带来版种、板材、印刷工艺的更新。因而,我们在认识版画的概念上,要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从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及平、漏、凹、凸媒材转化的艺术属性出发,拓展版料的利用,引入更多的材料媒介,生成多种边缘技法,而不限制于传统版画的概念。近年来在教学领域,丝网版画、铜版画发展很快。铜版画的的金属制作感和化学腐蚀性使其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而丝网版画的进步,使版画的概念被拓宽到了印刷领域,丝网印刷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可以在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上印刷,对商业、广告业、电子业、制造业等行业都有促进作用。

二、作为在设计教育中负有新的使命的版画教学,如何定位。

这里,我们以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依据,提出如下几条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版画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有复数性和丰富的种类以及可利用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更在于它有极强的创造性。版画创作教学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和设计感,呈现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势,版画极具个性张扬的创造力也正是设计类学生要具备的个性创意和个性设计。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作为版画创作的原动力,其内在规律是版画创作的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基本点、基本方法和理论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提倡创意为先,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将现有的创作程序肢解、组合、重构,寻找激活画面新的元素,促进他们有意义的风险探究,激发其聚合性和反思性的思考。

在课程的运作方式上,不妨借鉴国外综合工作室的方法,打破版画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相综合。这有利于各版种技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提供了契机。科技的进步,摄影、复印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介入,给版画带来了无限扩展的可能性;设计课程知识也都可以成为版画语言新的.补充。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印刷工艺、图形软件、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课程优势与诸多版种融合;将版画的平、凹、凸、漏等概念在作品表达中进行外延性拓展,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握时机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点。此外,课程设计也要把学生的思考和经验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在所用的技法、材料之外,派生出新的边缘技法和材料,这种尝试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艺术灵感,体现出专业而灵活多样的教育面貌。

(二)注重教学互动,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肩负着多种的教学任务,即是技艺的传授者,又是思维的启发者;既要教技能,还要教创作。由于版画各版种都有独特的制作手法、制作技巧,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学显然不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每一个具体制作环节进行技术上的直观的教学示范,学生才能尽快熟悉制作技巧;版画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把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关系拉近,将创作中的经验直接、快速应用于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版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从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采用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作为师生一种合作的和生成性的活动,应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双方互动的关系问题。他们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双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者。版画教学一直以创作的形式进行着,这是其显著特点,学生从一开始掌握技法,就立即进入创作实践。这一特点使他们要面对创作的各种关系,如构思、造型、艺术观念、文化等与创作有关的诸多方面。教学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互动。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参与的合作性活动,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认知;其次,应以多种积极的方式控制和支持学生的协作,维持学生学习的进行;再次、借助需要的材料和技术来促进共同的、生成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创作足以代表对话教学目标达成的版画作品。

(三)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专业的版画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点;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并非扼杀学生个性差异,而是希望在教学中能照顾到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

1.对个别差异极可变因素作出科学分析。设计专业的版画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的教育,同学之间虽然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及弱点,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必须科学地加以分析,判别和分析学生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应注意到不同的艺术特质、艺术品味以及对版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的差异;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表现方式以及多元智能;探索如何把学生的长处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来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分析学习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技能障碍、知觉困难、天赋、才能。

2.教学措施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一是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二是要“施教”,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在版画创作的内容、形式、技法方面因势利导,在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长处作为成长的基础,把错误作为产生学习的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少数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其求知欲望。对条件一般、资质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鞭策,帮助查找原因,循循善诱,从他们原有的基础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找到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

(四)坚持创作意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原则

培育学生整体艺术素质是版画教育的首要目标,意识的培养先于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一种通过媒介的转换而呈现的艺术,版画具有其它画种所没有的间接性、复数性、手工制作和媒材转化等属性。从作品的创作到完成,对技术性的依赖远远大于其它艺术形式,对媒介、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对技巧、技法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进行规范的专业技法学习,怎样在版画制作中将材质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提高视觉体验,归纳上升为自己的精神语言,使自己的表述更具有意蕴。这是学生进行版画创作的必要基础。由于版画教学完全通过创作的方式进行,而创作教学的性质是开放性的,更多地体现个人性格和思想意识,远不是教与学的概念所能界定,即使是从作品本身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也还是“人”的因素多于艺术的因素。然而,有些教师却将单纯传授技术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只重视技术的传授,不重视创造性本能的挖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代替教学实践,这种重技法而忽略探究艺术本体的教学必将造成学生创作视角狭窄、思路单调。这样的教育常常成为手段的教育,而不是艺术教育。

创作是源于生活的,美术作品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学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刻影响着学生并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加强课程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用艺术所具有的文化超越性和创造的能动性来拓展版画的教育空间,这一版画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聆听、反思周围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艺术要素;另一方面,将学生的经验、文化以及社区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引入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启动创作意识,使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交叉发展,拓展版画的艺术空间。没有这种教育,学生作品就不具有文化的内涵。21世纪的版画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方法论的研究与试验,我们在与国际现代版画的交流中应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感。为了与时代同步,版画教学应始终保持动态更新,将版画的题材选择、表达语言及精神指向置于当代大的人文环境的变换进程中,这样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就会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培育整体艺术素质的教育目标。

除了上述四条原则以外,还必须坚持系统有序原则、反馈与调节统一原则,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便赘述。总之,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版画教育,符合本科教育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版画教学既体现人文性,又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必将完成从技术到思想、从观念到艺术方法论、从版种学习到完整艺术创作的转换和进步,在关注技术的过程中成就人的教育。

篇10: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一个必须由感性切入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作 者:诸金飞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特点   途径  

篇11: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论文

现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社会,这也位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在现代技校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满足现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微课程”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普及,公共计算机课程已然成为技校各学科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通识课程,此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第一学年。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力,使其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推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尽管公共计算机可能在各类技校中已经开设多年,但仍然存在有如下问题:①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简单应用媒体资源、Windows系统操作及上网等,当仍然有一些学生入学之前较少接触计算机,但在自主学习欲望方面比较强。②缺乏多样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当前,较多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长久获取学生兴趣及注意力。

篇12: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论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技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掌握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职业计算机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使用的都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演示,学生在下面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乏过于枯燥。将“微课程”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设计具有情景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视频进行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微课程”在网络信息不断普及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目前技校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向全体师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1]

篇13: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论文

3.1内容导读中创建“微课程”

“微视频”是“微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具有知识导读、引导课程及实际演练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导读能够细化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使用“微课程”,能够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到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微课程”网络平台还能够设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小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视频下载,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处理视频,从而将“微课程”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3.2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

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具有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制作成小视频,并且讲解解题每个步骤,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视频中的步骤自主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全面讨论,之后使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能够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在之后学习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性。

3.3学习任务中创建“微课程”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合自己,就爱搜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中的小视频、PPT等,在任务驱动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对其巩固和理解[2]。

3.4综合评价中创建“微课程”

利用“微课程”,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创建多元化、多样化难以程度的课程习题,使学生能够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练习课程中的知识点及难点,从而将这些知识点和难点能够加深理解,及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思想,并且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找其他同学或者教师,为自己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课外学习小组,使学生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使全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的共同进步[3]。

4实例探讨

本文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excel数据筛选为例进行微课制作。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把高级筛选与自动筛选当作两大教学模块,以这两模块为基础着手教学设计与微课制作。录制教学过程的过程:第一幕:教师在课堂中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切入点及重难点进行讲解;第二幕:将自动(高级)筛选的步骤显示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说明;第三幕:根据讲课实例,教师可通过与第二幕的步骤相结合,对其进行演示与讲解;第四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次讲解重难点。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在此过程中设计提问环节,在课堂中实时互动。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教师需对表达能力予以注重。在对此种讲解演示型微课进行制作时,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浪费到鼠标的移动上,所以在进行录制时,需尽可能减少鼠标任意移动状况,避免出现干扰学习的状况,最好在进行制作时,鼠标在具体的执行菜单命令上作出适当的停顿,且伴随声音提示,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鼠标的动作。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包括技校教育教学。在技校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且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就衍生出了《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微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就主要研究了“微课程”在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龙孔鑫.浅析微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31):159~160.

[2]李晓,项露芬.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浙江树人大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技术》课程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2):239~240.

[3]尹静.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187.

篇14:关于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论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分析了技工院校“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为一虚拟公司),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赋予每个小组(公司)总体任务,并将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子任务,师生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市场营销;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按照“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步骤实施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学效果良好,符合技工院校教学规律。

一、技工院校“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营销人员基本素质、营销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技工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过往经验来看,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讲授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信息处理等能力都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市场营销基础”课程与任务驱动法相契合市场营销内容广泛,理论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教师较容易提取学生感兴趣又便于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班级分组思路

1.分组。每个班分为人数及实力相当的6个小组(A、B、C、D、E、F组),每组6~8人。每个小组即为一个虚拟的公司,负责一种产品的生产营销。在此,笔者设定,A、B两组(公司)生产牙膏,C、D两组(公司)生产洗发水,E、F两组(公司)生产沐浴露。每两个小组(公司)产品相同,是为了增强对比性和竞争性;全班产品不完全相同,是为了增强差异性。

2.设定角色。为每个学生设定角色,如,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产品经理、市场经理、销售经理等,以增强学生的荣耀感和趣味感,每个角色都负责相关的任务组织实施(总经理助理主要做好相关记录和协调工作,其他角色所负责的任务见下文)。

(二)小组(公司)任务

1.总体任务。本小组(公司)生产的产品能够成功进驻到学校的超市销售,并且能够得到消费者(学生)的喜爱,取得最好的市场份额。

2.分任务。围绕着总体任务,结合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提取的各种任务(见后面的内容)。

(三)评价、排名与奖励

1.对每个分任务均有评价,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每个小组(公司)内成员之间要相互评分,以得出学生在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评分表由教师设定。

2.最终排名。对所有环节得分进行汇总,按总分由高到低确定各小组(公司)排名;对每个环节个人得分进行汇总,按总分由高到低确定小组内个人排名。

3.奖励。奖励前三名的小组;奖励每组表现最好的前两名学生。

(四)“市场营销基础”课程任务提取及教学思路市场营销,究其知识体系脉络,包括市场营销概述、环境分析、市场调研、STP战略、4P策略等主要内容。以此提取出“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任务,并对每个任务做出安排(总课时为108课时,周课时为6课时,教学周为18周)。

1.任务一:市场营销概述、营销观念及分组(12课时)。本任务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案例教学法。讲完概述及营销观念后,进行分组,说明各组任务。课前强调纪律,强调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本任务由教师组织实施。

2.任务二:环境分析(6课时)。本任务为:讨论本小组(公司)的生产营销活动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罗列12种以上因素,并将影响因素罗列在白纸上。各小组将白纸粘贴在白板上进行展示并尝试讲解所罗列的因素是怎样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教师进行点评,并且对环境因素进行补充和小结,再做讲解。教师准备好白纸和油性笔,并且设定评分表。本任务由“董事长”组织实施,“总经理助理”做好记录。

3.任务三:市场调研(18课时)。本任务为:本公司要生产牙膏、洗发水、沐浴露,为了能够实现总体任务目标,做一次市场调研,调研对象为在校学生。对问卷设计以及调研注意事项做一些讲解。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好,做好统计,并且针对主题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成PPT,派代表做调研汇报。教师设定评分表,包括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调研、调研报告写作及PPT制作在课外完成,其余事项在课堂中完成。本任务由“市场经理”组织实施。

4.任务四:市场细分(6课时)。本任务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各小组(公司)对学生群体进行市场细分,讨论得出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时最重要的三个维度(标准)。教师进行点评,给出三个最重要的维度。同时,教师需要补充市场细分相关的知识点。本任务由“市场经理”组织实施。

5.任务五:目标市场选择(6课时)。本任务为:在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公司)选择本小组(公司)的目标市场,可以选择一个、两个或多个市场,还可以选择全部市场。在做选择之前,先对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市场集中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有选择的专业化、全部市场化)进行讲解,并和其他同学讨论影响目标市场选择的因素,然后让各小组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告知全体师生。本任务由“市场经理”组织实施。

6.任务六:市场定位(6课时)。教师已经为各小组(公司)做了目标定位,那就是要做最受欢迎、销售最好的产品。随后任务七、任务八有关于产品及价格的定位,因此,在市场定位任务中,教师主要结合“王老吉”“真功夫”等案例,对市场定位的定义以及定位的目的、程序、策略进行讲解。本任务由教师组织实施。

7.任务七:产品设计(12课时)。本任务为:围绕产品层次及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各公司设计好产品,要求写一份产品设计文案。包括核心功能、产品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实施任务前,教师先讲解产品层次等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后,学生分小组上台报告本组设计的产品以及理由。教师设定评分表,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本任务由“产品经理”组织实施。

8.任务八:产品定价(6课时)。本任务为:结合前面的任务,为本小组(公司)的产品进行定价,并阐明理由。教师设定评分表,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教师讲解定价影响因素,并结合现实案例补充尾数定价、声望定价、地区差别定价、折扣定价等知识。本任务由“市场经理”组织实施。

9.任务九:产品促销(18课时)。本任务为:为本小组(公司)的产品做一个促销方案并提交。结合本小组(公司)产品,购置一定量的产品(可退货),做一次室外现场促销活动,体验销售过程。教师对以上两个任务均设计好评分表,并在方案设计/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做活动分享,教师围绕促销策略的主要要点进行总结和点评。本任务由“销售经理”组织实施。

10.任务十:渠道选择与管理(12课时)。本任务为:讨论“格力”的渠道案例。假如本小组(公司)的产品要走出校园,如何选择和管理本公司的渠道?在任务实施前,教师先讲解相关知识点。本任务由“总经理”组织实施。11.任务十一:复习及教学体会(6课时)。温故而知新,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完成的各种任务;师生发表对本学期教学的体会。本任务由教师组织实施。

三、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任务是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做学合一的学习任务的统一,教师对于每个任务的提出,都要认真思考,既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能涵盖所讲授的新知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实施进度以及成员的积极性调动做好把控。因为学生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要把自学与群体讨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笔者在教学中,以虚拟公司的形式,以总体任务为引领,各个章节有具体的任务,环环相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以上任务的实施,学生基本掌握了市场营销基础知识,且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信息处理、与人沟通、语言表达、OFFICE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天福.市场营销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汤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8):46.

相关专题 刍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