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的想法、教学效率与学习理论

堀犬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堀犬”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课堂上学生的想法、教学效率与学习理论(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课堂上学生的想法、教学效率与学习理论

课堂上学生的想法、教学效率与学习理论

课堂上学生的想法、教学效率与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材料无疑都是获取人的想法而呈现的,这些想法我们期望是符合事实的或符合某种观念导向的,这是教学的本质。但,学生对事物对文本的看法如果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预定的观念导向,如何处置?教学虽然此时唤醒了学生,但学习的结果不符合既定目标,那么强硬的促使学生接受或吸收正确的以期他因此而自动的放弃了错误的?这种转化能否成为学生的知识?我认为,错误或谬误中蕴含着真理的要素,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只在一点上显示出来,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再往前迈一小步,就变成了谬误;同样,从谬误再往前迈一小步,就是真理。

所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无论多么不符合既定的标准和导向,都必须是教育者所关注的、是教学起点,人获得的认知或习得的情感,都是有渊源的,不梳理和辨析学生显现出来的对问题的看法,而是一味的灌输以试图让学生获得丰厚的真知,是徒劳的,学生即使能获得灌输给他们的东西,这就如同是他们的背上生长的瘤子,越大越想甩掉它,因为它毫无用处――除了教师显示水平之外,对学生的内在世界和卓有成效的认知和探索现实世界,毫无用处。当然,现实中因灌输而升学带来的利益或害处,此处不展开讨论。

文本里的观念、别人的观念,都是学习者赖以对自己的看法关照的材料,除了他本人认定事物是什么,其他的都不可能让他获得属于他的认知和情感。所以,别人对问题看法的重要性,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观察同一个问题的视角。学习者可以“顺应”同化,要么就要改变以往事物形成的认知范式、形成新的范式。

现实中的教学大都是直线型的:75%的老师呈现的课堂是基于线性思维的,学生总是学过“数学归纳法”后,马上练习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学过“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后,马上计算卫星的环绕周期;学过“虚拟语气”后,马上做“假设历史可以重演”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无法确保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恰当地运用数学归纳法、万有引力定律、虚拟语气,因为它们缺乏“知识条件化的镜像”。而且70%的学生不习惯这种基于线性思维的学习方式,他们更适应非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静态思维。而非线性思维是指一切不属于线性思维的思维类型,如系统思维、模糊思维等)。

教学由线性转向立体的基本途径就是引领学生自主建网,对应支撑网络分别为经验网络、知识网络、条件表征(迁移)网络、镜像神经网络。知识的原型对应知识条件原型,先提供知识基本“原型”,再发展“原型束”(由原型桥接的网络,比如改变一些成分或变量的赋值),然后发展“知识条件原型束”,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不同环境的体验,这是“知识条件化镜像”的活化途径。对学生而言,“理论”和“规则”不是他们的焦点,他们倾向于依赖低水平的图式和模型,虽然这些图式和模型多数跟“高级理论”是相符的。

学生在经验网络的基础上,借助心理语言和学科语言的转换,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学科思维框架。其中,自主建网涉及的网络是富有认知层次的立体图,每一张网只是这个立体的一个面,如果只是做成线性的平面图就成为“概念图”或“散点图”了,就缺乏思维进阶的层次。

教师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一个误解是“容量不大,深度不够”,这种误解源于教师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理解层面缺乏科学再创造。教师研究如何由一个知识点、一个例子、一项任务构建“知识的网络”、“知识条件的网络”、“知识条件镜像的网络”,有利于教师评价“课堂容量”的标准由“知识点”、“例题”数量转向网络的“容量”。关于“深度”,教师只需尽可能借助“超文本阅读”就可以在引领学生垂直理解方面取得积极意义,至于数学、科学课堂,教师还可以在学科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格鲁梅特(Grumet)说,“课程永远不在于文本或任务,也不在于方法或教学大纲,在于交谈或谈话,从事物中洞悉其意义,通过与群体在一起,洞悉形成和组织我们所共同思考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所在”。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不仅仅将自己的理解从一个粗糙的前概念伴随着同学的诘问、教师的引导逐步提升到“明晰”的层次,而且在表达中、辩论中逐步促进个体情感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

现实的教学中,人们关注的教学效率,具象是什么?就是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后,能够将教师或文本呈现的东西复现出来。原洋思中学的“三清”,“堂堂清”就指在知识点的获取上,不能有遗漏。要做到这一点,对话式教学难以奏效,我们驾轻就熟的是:让学生记住并能运算,至于先前的经验,难以顾及到了。

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动脑、动口与动手,才能正常发展。这意味着,任何“以教代学”都是徒劳的。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干活。教师代替学生干得越多,学生能力越差。比如教师代替学生“动脑”,最典型的.是教师“满堂灌输”,面面俱到,讲得十分细腻,不需要学生动脑。又比如教师代替学生“动手”,帮学生批改作业,代替学生纠错,背离了“自己的错误自己改,别人代替是徒劳”的道理。

学校的学生都是在老师和书本的牵引下进行学习的,并非独立获取知识。传统课堂三大公器:教师讲解――播放器;学生阅读――搜索器;回答问题――复读器。――这就是“滑翔机”(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术》中称这样的学生为“滑翔机”,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永远飞不起来。)的合成流水线。被动地接受知识是“滑翔能力”,自己发明和发现是“飞行能力”。不可否认,学生如果完全没有“滑翔能力”的话,那么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可能学会,无知地去飞行,肯定酿成事故。但是“滑翔能力”仅仅是基础,而不应该是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能力。对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获得一种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成为拥有强力引擎的“飞机”。

呵呵,教学是一件复杂事物,教学效率亦然,要有较完备的能激发引导人积极主动学习的教学评价,需要对学习或教学这一事物有通透的理解。

下面是我刚从教育在线博客读到的两篇博文,跟我叙述的问题有关,现附上:

一、教师应该是“向导”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唐金龙【238062】

在一所学校听课,教科室主任让我尽量多听几节,结果听了五节语文课,涉及高一到高三。几位老师教法几乎异曲同工,就是类似于超市推销员的那种,每每就一个问题给学生提出几种别人的看法或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结论。

课下交流时,老师们说这是他们语文组在一起磨课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他们尽量拓宽课堂容量,用多媒体手段多角度多层面让学生多了解。应该说,这样组织教学也是有特色的,但我觉得很有可能在多种别人的理解面前,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的。

这让我想到一头小毛驴。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结果活活地把自己给饿死了。

这便是社会学上所谓的“布里丹效应”。在这种效应下,典型的问题就在于选择过多会适得其反。而我们的教师如果也落入这一效应之中,显然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学生毕竟受认知水平限制,对文本的感悟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在多种选择面前,他们往往或觉得都有道理,或觉得都没有道理,这样无形中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度。

陶先生说过:“从广义的教学观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校各科教师都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师,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

那么,教师应该是向导。向导,会熟悉“景点”的各种特色之处,会根据不同“旅客”的喜好,安排重点内容,作重点讲解。教师是向导,也就会根据学生的学情,站在他们的角度,确立教学目标,寻求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与其教师把现成的各种结论告诉学生选择,不如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得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有必要,教师也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针对性的指一条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而不能让学生像小毛驴那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在老师如向导般引导下,才不会迷路进而欣赏到最有特色的美景。《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是向导,就可以指引学生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的有兴趣、有收获。教师切不可误读新课程理念,认为自己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选择就是尊重学生,就是发展学生能力。

叔本华在《论教育》中说到:“教育的关键在于从正确的一端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而获得这样的认识可以说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所谓“从正确的一端”认识世界,意思也就是指人对世界的印象,应当来自于客观现实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而不是相反地先被人在头脑里灌输了一大堆概念,再把这些概念套在现实身上。那么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到,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思考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真相。

所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师讲多少,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能领悟到什么,如何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师当推销员,把各种“产品”都说的好之又好,那还不是真正为学生好。教师做向导,引着学生“看景”,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才是不错的角色定位。

(我的看法是:首先从学生那里取得他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首先拿别人的东西来选择,别人的观点,自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但那跟从另外一个学生口中说出来的,没有什么两样)

二、於桂兰发表于教育在线博客的文章:质疑课堂效率地址――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语文课堂效率怎么样,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还不错。因为课堂上只要我提问,总是看到小手高举的情景,总能听到一些精彩的发言。但这能说明什么?

前不久的一次抽考成绩出来了,翻开试卷,我蓦然发现:卷子上有道题我刚好在考前十分钟讲过,心想:这道题的正确率最起码也可以达到个百分之九十八九吧,有个别人有错误不奇怪,但细细数来,居然有十个人错了,正确率仅有百分之八十三点六,对于这样的结果令我很吃惊:考前十分钟可以说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这时候对于老师的讲解应该是格外关注的,而平时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了。

目前,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如何提高,从哪些方面着手老师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不同的班级构成采用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看课堂效率如何,关键还是看所有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千万不能被少数学生的表面热闹所陶醉,如果平时的每堂课我们都试着算算听课率,对如何提高本班学生的课堂效率应该有帮助。比如一贯听课习惯差的几位学生中有几人本堂课有所改观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改观的,进而进行进一步研究,这样便有利于逐渐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孩子,表现很好的孩子也可以进行课堂观察,寻找他们认真听课的动力是什么,以便作出适时的评价和分析。

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除了要从我们教的方面去思考,更多的还应考虑学情的变化。就拿我们班的几位注意力特难集中的孩子而言,今后的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就要一个一个地检查落实,而如果坚持这样做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肯定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优生会感到不耐烦。是顾全大局,还是照顾个别,专家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给我们一个词“因材施教”,可实施起来别提有多困难了。

我们的教学一直处于矛盾中,既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不能少;又要关注优生的发展,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这是对我们教学艺术的考验,为了教学的明天,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2: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

对于每个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妙招,绝招。或幽默,或大气,或温婉,虽然是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都在营造一个扎实、有效的的课堂。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努力作简单的交流。

一、关注课前两分钟

上周教师大会上,在陈老师经验介绍中提到,教师提早进教室能让学生更好地静下来,更快地走进课堂。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学生从下课进入到上课,课前两分钟是一个过渡阶段,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一个时间,让学生的状态能有效地达到从动到静地转换。为此,我们一般安排领读同学,布置好领读的内容,由领读同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两分钟活动。那么我也是这样做的。9月,我执教二年级的第一个月,我尽量做到每堂课(包括副课)课前两分钟都进教室,一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做到静下心来,整齐诵读。二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准备好学习用品。在这里,由于教师少,每个老师的课务量大,每节课的课前两分钟都进教室关注,对教师来说是非常辛苦的。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班中学生大都知道,课前两分钟该做些什么,我除了安排一名小朋友领读外,另外安排一名学生发蝴蝶,只要是认真诵读的小朋友均可发到一只。教师走进教室,从桌上有没有蝴蝶就能知道哪个孩子表现好,哪个欠佳。十月开始,我全身而退,只要布置好诵读的内容,孩子们基本能自己组织好课前两分钟。在安静的教室里,开始课堂教学,我想,这是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基础。

二、关注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师需要用春风化雨的语言,牵引着他们,让他们在40分钟时间里,保持专注,仔细倾听。

1、通过课堂语言把知识传授和课堂常规结合起来。比如,在识字教学“盯”这个字时,学生讲到,盯是用眼睛盯的.,所以是目字旁。教师顺势说:“是呀,瞧,我们二年级32双眼睛都盯着这个字呢,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简单的一句话,把知识传授和课堂常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本来坐得端正的学生更端正了,有点神游的学生也能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了。

2、课堂语言尽量关注全体,在对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作出要求的时候,对其余的人也应作出相应的事情,保证每一个人在一个时间里,都有事可做。比如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之前,教师补充说:“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多字漏字,有什么地方可以表扬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读完一段或者全文后,及时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同学的优缺点,学生兴趣都很高,(最有趣的事,有些后进的孩子还点着听,他们更喜欢去找同学的错误。)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倾听,除了能说出多字漏字的基本问题,还能对有些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比如说停顿不合适啊之类。教师像对全体学生分两方面作出具体的要求,让全体学生能很好地融入这一环节,避免了朗读学生读得很热闹,下面学生无所事事的局面。同样的,其他环节,教师“其他小朋友也来读一读,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其他小朋友呢?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我们一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时刻被老师所关注的。

3、课堂语言要准确。我们在进行常规备课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在执教《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我问:“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传染病?”学生有的说:“发烧。”有的说:“头疼。”有的说:“肚子疼”……我都说不是,然后告诉他们:“常见的传染病有水痘,腮腺炎……”这一环节,我第一感觉怎么学生都不知道,知识面太窄了,从而去否定他们的,告诉他们自认为对的。上完课,我也在反思,其实这样的做法,大大的减压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应该站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引导。“是的,有时候小朋友发高烧是由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就是一种传染病。”“一个小朋友肚子疼拉肚子了,另一个小朋友也肚子疼了,那就是得了肠道的传染疾病。”教师通过准确地引导语,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课堂评价

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更何况是孩子。对于低段的孩子,哄和骗是比较管用的。在课堂上,我尽量多地去表扬学生,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表扬的面广,表扬的力度大。“某某的小眼睛看得真牢!”“你的腰板直直的,坐得可真端正。”“你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科利亚的病床前,看到了他难受的样子。”“你观察的很仔细,能有条有理地说完整,可真不简单!”“小朋友们生字词语读得那么棒,看来课文一定难不倒大家。”……这样的评价语,激励小朋友们表现更好。对于班级中自律性差的学生,我也努力创设表扬的机会,“某某马上要坐好了。”对识字等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给予评价“看,认真听讲让你变得这么优秀。”“你很了不起。”等等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篇3: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闻乾

(杭州市第二中学 闻乾(特级教师))

说到语文教学效率,可以从《风景谈》的教学讲起。

《风景谈》是《白杨礼赞》的“姐妹篇”,它们被分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初中语文第四册的 散文单元。这两个单元都以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为教学要求。《白杨礼赞》的教学除了要“理解象征手法 ”外,还涉及“烘托”、“对比”这些手法;《风景谈》的教学也要讲“烘托”、“对照”。如果再按老例介 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则又可能出现更多的重复。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 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 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 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 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 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 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满分 30 20 10 18 12 全国(文) 16.58 10.06 6.07 6.22 6.81 全国(理) 16.49 9.93 6.56 5.94 6.76 本校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高一 14.24 9.05 6.60 5.90 6.26 高二 17.64 11.21 7.36 5.09 6.47 高三(估分) 20.08 11.80 7.24 4.35 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 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 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 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 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 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 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 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 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 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 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 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 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 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 )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 (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 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 ,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 “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 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 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 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 “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 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 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 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 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 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 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 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 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 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 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 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 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 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 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 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 (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 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 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 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 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 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 ,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 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 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 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 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 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 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 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 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 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了适应不同智力活动水平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可以构建一种“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1895~1931,余姚人)说:“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 的能够用器、能够造器,成器的只被人用、只听人造。”为了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成人”,高中 语文教学可以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获得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自主研讨式学习的主观条件;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有相当部分是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要求的螺旋式重 复,适宜于自主研讨学习;而且,为了避免在知识层次上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

[1] [2] 下一页

系简单重复,高中语文教学应 该有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达成性目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

三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里有硬件建设的问题,更有“软件”建设的问题。但是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语文课在最大限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语文课要发展的一种能力是,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学生学了语文,应该有本事凭借“语 言文字”即能在脑中浮现“图像”。如果离开了“图像”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就不能感受“语言文字” 本身的魅力,那么,这种图像资料就喧宾夺主,变成了课文的图解,或者,使课文只是起了图像资料说明书的 作用。浙江省编初中教材有篇课文叫《晋祠》,配有一个录像资料,那是按课文的思路拍摄的晋祠风光。有两 位老师都使用过这个录像,但是作了不同的处理。一位老师的处理是,分析完课文,再放录像。边放边说:喏 ,这就是“左扭柏”……你看,就是这样旋上去的……喏,这是晋祠的流水,像不像一条大飘带……。另一位 老师的处理是,在尚未读课文时,先放一段消除了解说词的无声录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这段录 像中所见的景象,接着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描述与课文中有关的描述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教材 中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很明显,后者运用电教设备,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正确理解了图像与语言文字的位 置关系。这就叫做“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反之,就只能叫做“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语文教 学”!

从课堂教学的理想化状态出发,来探讨“语文教学效率”,仅仅是一种思路,其中许多方面,还有待语文 教学实践的检验。如有舛误,请多指教!

上一页  [1] [2]

篇4: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论语文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

闻乾

(杭州市第二中学 闻乾(特级教师))

说到语文教学效率,可以从《风景谈》的教学讲起。

《风景谈》是《白杨礼赞》的“姐妹篇”,它们被分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初中语文第四册的 散文单元。这两个单元都以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为教学要求。《白杨礼赞》的教学除了要“理解象征手法 ”外,还涉及“烘托”、“对比”这些手法;《风景谈》的教学也要讲“烘托”、“对照”。如果再按老例介 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则又可能出现更多的重复。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 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 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 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 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 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 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满分 30 20 10 18 12 全国(文) 16.58 10.06 6.07 6.22 6.81 全国(理) 16.49 9.93 6.56 5.94 6.76 本校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高一 14.24 9.05 6.60 5.90 6.26 高二 17.64 11.21 7.36 5.09 6.47 高三(估分) 20.08 11.80 7.24 4.35 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 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 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 名的语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 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 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 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 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

[1] [2] [3] [4]

篇5: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行研究

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行研究

董 斌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牟家庄小学)

摘 要:学生课业负担是困扰教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学生厌烦学习,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一定要做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要做到这一点是艰难的,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积极主动学习,健康发展。

关键词:提高课堂效率;课业负担;全面发展;教学改革

在小学的教育中,如果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会抑制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动力,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是为了促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想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必须做到通过教育改革来摸索一条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一、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课业负担的现状

虽然我国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已经提出很多年,但实际在学校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过大、做家庭作业时间长、作业的难度也很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过长、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过多的家庭作业等情况的出现,导致学生睡眠时间短,娱乐与运动的时间也少,由于大量的作业,学生只会不停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课业负担的必要性分析

1.心理问题出现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这不仅在于社会的环境所致,也是由于学校的课业繁重,学生压力大,如果抑制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后果是严重的。

2.为了国家的明天

学生全面的、综合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要什么都学习,什么都懂,也不是靠教师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就能解决的,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辍学,如果这种情况严重,会影响国家人才的储备,不利于民族的复兴与进步。

三、提高课堂效率与减轻课业负担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包括学生,当然还有教师,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授者,我们要充分尊重教师,良好地发展教师,学校和社会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也要尊重学生,良好地发展学生,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待优差生要平等,细心地抓住每个学生的特长,把爱施教于教学中,用爱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徜徉在爱中,爱是万物的.灵魂。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茁壮成长铺平道路,为了学生甘愿付出一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校,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就是课堂,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学生要清楚自己的角色。

2.教学改革

(1)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以引导教学为主,注意因材施教,通过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来完成是间谍教学目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着力于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释放天性,发挥潜力。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除现阶段的应用广泛的多媒体教学之外,应该开发更多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不是依靠设备和器材来完成的,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思想,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方式来构建新式教学手段。

(3)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来看,教学改革应该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有新的思想和理念。实质上,我国依靠作业来提高的教学模式不能说很科学,尤其是对于思想较为跳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模式应该向增强课堂理解的方向发展。通过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和减少作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3.教研改革

(1)教学情境的设立

课堂上,良好的氛围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充满热情,在课堂上才会踊跃发言,主动学习。例如,在讲鲁迅的文章《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问学生小时候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让自己特别难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这样的课堂就十分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十分高昂。

(2)课堂上师生平等

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基于这一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发言,很多时候是怕说错,教师批评才这样,所以,在学生发言的时候一定要给予鼓励,错了也要加以引导。

综上所述,减轻课业负担只是一个手段、方式,用减轻课业负担的方式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生活、学习,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包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06(11):77-78.

[2]莫丽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

[3]龙超凡。福建监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J].中小学电教,2012,(Z2)。

篇6: 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与课堂效率论文

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与课堂效率论文

【摘要】制作、使用课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有条件的教师应当熟练制作、使用课件。课件教学是教师的再创作,其中蕴含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等。教师制作课件要关注教学层面的要求,融入积累的教学经验,做到课件定位准确、使用灵活、主题鲜明,发挥课件展现图形、图表、图示的优势,增加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适当拓宽教学视野,增大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课件 制作 课堂 效率

教学课件(以下简称课件),指以教师为主导,主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所用的学习材料等。

1 为什么要制作、使用课件

为什么要制作、使用课件,一言以蔽之,提高课堂效率。何谓课堂效率,我简单概括为两方面:在教的一方,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课时,高密度地完成教学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更丰富的材料以扩展教学视野;在学的一方,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掌握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深入或扩展学习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经验丰富的好教师精心运用手中的粉笔加黑板,可以有高的课堂效率;而在增加了教学成本的多媒体教室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应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带来更高的课堂效率。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件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一条主线:提高课堂效率;两个环节:精心制作,灵活使用。

2 如何制作、使用课件以提高课堂效率

制作、使用课件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愿就浅薄的制作使用经历提出一些看法。当然,笔者只是会计专业课的教师,所阐述侧重专业教学层面。

2.1 定位准确

课件是辅助性的,它是教师事前准备的各种教学材料的集合,它不能代替教材,不能代替课堂授课,不是可供自学的完善的材料。其内容应当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把握,以及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的适度调整,它必须通过教师的使用才能发挥其功效,与教材要相辅相成,教师首先要理清教材、课件、课堂授课三者间的关系,大纲与教材是基础,课件为辅助,课堂授课是保障。

2.2 灵活使用

教师自己制作或改作的课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作,而使用课件也是一定意义的再创作。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是灵活地使用课件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策略、风格、个性。当几位教师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课件时,其使用的差异有可能形成不同的课堂效率。如每次课开头温故知新”的引入,学习内容的展开,必要的重复,指导下的练习,甚至适当的补课,有选择的复习等等,都会反复使用有关课件内容,这与传统教学相比,极具优势,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此外,课件可以提供给学生,至少可以减少学生笔记时间。

2.3 主题鲜明

整个课件是有机的整体,其基本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但课件是有更小的单位构成的,如以大家比较熟悉的 PowerPoint 软件为例,用 PowerPoint 软件制作的课件实际上是由一张张幻灯片组成的,制作者应该对几张幻灯片构成的组合乃至每一张幻灯片都明确一个小主题(分主题),有时要对学生明示,有时只是隐含的。一张(一组)幻灯片只完成一个主题,因此大主题的分割包含着教师的再创作。教师对教学内容点、线、面的处理体现在事先制作的课件中。写诗读诗有“诗眼”,制作、使用课件也要有“课眼”,作为“课眼”的课件内容,是会在使用中反复出现的。

2.4 善用图形图表图示

比较抽象的内容、分类归纳的过程、或是学科本身特点所致等,运用图形图表图示等方式更能阐明问题。但在传统教学中,粉笔黑板等条件的限制,未必能充分运用;而制作、使用课件,事先从容制作,使用便捷,且可以反复使用,大可以扬长避短,笔者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颇多感受。

2.5 设置师生互动教学内容

可以事先设计好课件内容,运用计算机提供的便利条件,师生互动合作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例如,在求解问题型的教学活动中,根据问题准备好解题、计算所需的表格或其他适合演示的方式等,请学生到讲台上利用计算机演示解题过程,多数同学在台下同时做,教师可以适时提供帮助,有选择的讲评演示。 2.6 充分准备相关材料

制作课件时,可以提供较多的课外相关材料以扩充教学视野,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在会计专业课中,经常提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或与会计知识相关的最新报道等,这样做,教师并不多费力,但学生可多收益,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2.7 注意处理好技能性教学内容

有些专业,如会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课件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是比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优势的。此外,还要尽可能融入非本课程相关技能的运用。笔者在讲授“财务管理”课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内容时,在完成常规教学内容后,增加了使用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函数功能处理投资决策分析中的繁杂计算的'内容,将 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与专业问题结合起来,尽管就本学科而言这只是辅助性知识,但这种做法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当然,如果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的探索难以实施。

3 制作、使用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制作、使用课件,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存在学习制作工具以及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障碍;对青年教师来说,制作课件的技术不成问题,但制作的课件往往缺少教学层面经验的积淀,容易形式优于内容,在使用中尚难体现教学策略,难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而中年教师学习新东西尚不吃力,又积累了相当的专业教学经验,制作使用课件恰可以扬长避短,讲什么做什么,做了就用,可以事半功倍。基于近年来多门课程制作、使用课件的经历,提出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3.1 教学设计是关键

课件的好坏,教学设计很重要,这与我们传统教学类似,一定要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设计并利用新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要扬长避短。教学设计是课件的灵魂。

3.2 内容不宜喧宾夺主,或另起炉灶,深度与广度要适当平衡

课件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适当调整制作,不应撇弃教材,另搞一套,课件与教材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由于课件是教师事先制作的,可以在制作时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扩展,但要把握好度,根据学生状况可以灵活调整运用,切忌课件方便带来的诱惑。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备而不用,但要明示给学生。

3.3 课件制作七不宜

不宜简单照搬粉笔黑板板书,而应使用新手段有所创新。不宜简单照抄教材而应有所提炼升华。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不宜过分注意形式,忽略内容。不宜插入与内容不相关的图形图像,如果是半天、一天的讲座课,为轻松悦目增添一些图像尚可,但对于要使用整整一学期的课件,要以简洁务实为本;否则,学生打印课件时要抱怨的。不宜字形字号变化多端,色彩过于绚烂,费时费眼,看久生厌,劳而无功。不宜过多的动画切换,要用必要有目的,不是教学必须的不用为好。每一片段(如每一张幻灯片)文字不宜过多。

3.4 课件制作、使用不当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不可不察

课件制作没有好的教学设计,没有精心考虑怎样使用,制作、使用两环节都没做好,只是应景而已,何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成人院校教学,面对现实情况,如学生工学矛盾、学习畏难情绪、出勤问题等等,有所感触,不能不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好学生,以上所言也是在教学中从一个角度探索的愚人一得吧。

篇7:讲解与示范对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

讲解与示范对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

在全面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今天,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的传播,学校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中的讲解与示范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正确有效地运用讲解示范,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效率,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动作技术.

作 者:李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河南,新乡,45300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8) 分类号:G804 关键词:讲解   示范   体育教学   课堂效率  

篇8: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素养的提升策略论文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素养的提升策略论文

摘 要:初中政治教材的改革由思想品德变化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 也是对新时代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新教材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转变:“由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 培养学生素养。”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素养,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尝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素养

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腿”, 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之一。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一味死记硬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顾追求教学业绩。因此, 道德与法治课成了专业性最不强的一门学科, 谁都可以上, 学校领导见到分数就行, 甚至出现非专业老师比专业老师教学业绩还好的状况。如今, 面对教材改革, 新教材要求培养拥有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品格的人才,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就必须走出目前的困境, 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我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这就要求, 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腿。所谓“动脑、动口、动手、动腿”, 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动”起来, 动脑深入思考, 动口表达交流, 动手操作记录, 动腿讨论分享。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各小组成员可下位走动, 找到与自己相同观点的同学展开讨论, 与不同观点的同学论辩交流, 这样的课堂能够做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 实现信息交换, 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 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这样的讨论式教学, 通过师生及生生的“动”解决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动”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动”中不露痕迹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成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活动。

二、让道德与法治课“流动”起来, 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新时代、新课改、新教材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注重学生内在体验, 通过体验形成内在品格。如何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从“苦学、厌学、辍学”中释放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勤学”, 又能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必备品格呢?我认为,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流动起来这种教学法可以克服这一不足, 它着重思考学生通过自己所见所闻自己得出结论, 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形成稳定的思想, 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比如我在讲《新起点》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直观形象的了解新学校, 让初来乍到的初一新生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我组织好学生走出教室, 有序的、安静的一一参观学校的科技楼、各科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寝室、食堂等等, 让这些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孩子, 知道他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很舒适, 是乡里的中学达不到的水平。这些同学一下就明白, 要珍惜这个机会也更加爱惜这个学校。这个流动的课堂免去了老师的长篇讲解, 去掉了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说教, 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爱学校的内在感情。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通用特质, 达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能力, 必须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体验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 达成学生道德意识观念、判断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逐步内化。在实践中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道德的有机统一, 从而培养通用特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 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讲《尽孝在当下》就可进行演讲、黑板报征文、参观、访问、调查, 特别是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件事等活动;讲拒绝不良诱惑时, 就可举办辩论活动, 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更为深刻的了解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有能力。

第二, 教师要建立起“社会就是课堂”的大教学观。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面向社会, 组织学生参加募集捐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福利院服务的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和充满爱心善心。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带他们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国家公园等多种场馆, 用现代化手段布置环境, 生动活泼地把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和文明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活动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合作参与的能力。

总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在“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激活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求知欲,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指导学生自己的行为, 以便存储更多的正能量。

篇9: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怎样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课题学习背景

《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纸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最后一节课.课题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以及利用代数式的值去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而这些正是进行本课题学习所必需的知识.课题以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推断“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 ”,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答,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让学生经历试验、想像、分析、猜想、交流、推理和反思等过程.

二、课题学习实施方案

课题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比较生疏,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反串互动导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四模块:自主探究――反串互动――展示提升――反馈创新;课堂自主学习的四特点:自主性、立体式、大容量、快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誓词引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反串互动、展示提升、达标测试.

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去猜测、去操作、去分析,自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以人为本,提倡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敢于质疑,不轻易否定每一位学生的意见,课堂中做到生生反串、师生反串、组生反串、组组反串,学生说、学、逗、唱样样俱全,学生在课堂互动、展示中得到了成功,课堂因此而精彩.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设疑求知

多媒体展示五彩缤纷的礼盒或包装盒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会制作这些美丽的礼盒吗?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吗?怎样才能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呢?怎样剪?怎样折?小组内交流实践心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并展示出来)

1组(抢答):我们组是先找了长方体纸盒子,然后展开,再根据展开的图形进行剪纸折叠.

2组(补充):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在纸的四个角上,分别剪下四个一样的正方形,然后再折叠,并展示了该组的作品.

3组(自豪地说):我们组没有做任何剪纸,把纸进行折叠,然后把多余的粘起来,就制作完成,该组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以上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在观看了多媒体的美丽画面后,不免产生自己想做一个的想法,而老师充分抓住此时机,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而产生三组设计哪个好的疑问,为以下探究打下铺垫.】

教师在肯定以上三个组的同时,接着提出问题:

(1)你做的这个无盖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呢?

(2)在四个角上补上的图形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

(3)四个角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体的高存在什么关系?

同时,教师多媒体演示一个课前制作的无盖长方体并进行验证.然后各小组相互交流制作纸盒的方法,并展示制作过程.

(二) 合作讨论 自主探究

教师:同学们通过亲自操作后,制成了不同高的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需要用有限的资源,办成尽可能大、多、好的事情.(针对刚才的制作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可折叠出不同的无盖长方体,猜想: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呢?

牛顿说过,没有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实施反串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刚才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无盖的纸盒的制作方法,下面请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议一议

(1)如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你觉得应该如何剪?如何折?与你小组的同伴充分交流意见.

(2)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h有什么关系?

(3)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你能用a和h来表示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吗?(先小组研究,然后学生展示)

4组(抢答):我们组认为:将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进行折叠即可.

5组(补充):如果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a,折叠后的长方体的高是h,那么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便是

教师: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增大,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如何变化呢?

【通过以上两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之后的探究作好铺垫.】

(多媒体展示)探究一:如果用边长a为20cm的正方形的纸,按以上方式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整数值依次变化,即分别取1cm,2cm,3cm,4cm,5cm,6cm,7cm,8cm,9cm,10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将如何变化?请同学们制作一个统计表来表示这个变化.

6组(抢答):剪去的h越大,底面积逐渐越小,所折的无盖长方体逐渐增大.

7组(订正):6组说的不对,应是剪去的h越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先逐渐增大后再逐渐减小,当h=3时,折的长方体容积最大为588m3 .如下表所示:

高h

1

2

3

4

5

6

7

8

容积v

324

512

588

576

500

384

252

128

【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反串角色,学生讲解、学生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反串互动使学生在展示中得到成功.】

v=25.01

h=2.51

探究二:怎样才能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呢?

教师: 用几何画板演示长方体的变化图,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发生变化,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8组(小组讨论并交流):经过前面的讨论和演示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源在h的取值上,前面h只取整数值时,是h=3时,V最大.

9组(质疑):我们发现:当h=3时,V不是最大的?如果h取0.5 cm、1.5 cm……,也就是如果我们使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0.5的间隔去取值,结果又如何?

【此环节画龙点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主题,“怎样才能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呢?”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入高潮.】

(师借机引出)探究三:(1)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按0.5 cm、1.0 cm、1.5 cm、2.0 cm、2.5 cm、3 cm、3.5 cm、4 cm、4.5 cm、5 cm、5.5 cm、6 cm、6.5 cm、7 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状况.(可以用计算器)

(2)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3)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小正方形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所得无盖长方体容积最大?此时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

(展示学生做的统计表)

10组(展示):剪去的h越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当h=3.5时,折的长方体容积最大是591.5m3 .如下表所示:

h

0.5

1.0

1.5

2.0

2.5

3

3.5

4

4.5

5

5.5

6

V

180

324

433

512

562

588

591

576

544

500

445

384

探究四 结合以上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0.25cm的间隔取值,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又将如何变化?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状况.(经过一番计算,学生又得出:当h=3.25cm时,容积最大为592.3125cm3)

【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下一个表格的完成都否定了上一个结论,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后面结论的得出做铺垫.另外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与学生操作的有机结合,强化了认识,提高了课堂质量,把学生的心情引向高潮.】

(三)知识构建 反思提高

教师:观察以上三个表格,你会发现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借助你的想像,你能形象地画出图形表示这个规律吗?

(小组交流.学生跃跃欲试)利用实物投影展示11组的成果,如下图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反映的规律,增加直观性,为下面容积最大值的继续探索做铺垫.另外,还渗透了两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代数式h(20-2h)2的值随h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启发学生,当h=3cm,3.5cm,3.25cm时,都得不到最大的容积,我们可断定,当h取到3.0cm~3.5cm间的某一值时,容积会最大.那么这个值到底是什么呢?

11组(展示):当 h=3.3cm时,容积为592.548cm3,当h=3.4cm时,容积为592.416cm3,所以h一定介于3.3cm~3.4cm之间,再计算h=3.3cm、3.33cm、3.333cm、3.3333cm……时的容积逐渐增大.

12组(延伸):当

时,容积取到最大值,而a=20cm,因此,当

时,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

教师:各小组研究得非常好,根据研究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再动手折叠出这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

【学生经历操作――猜想――计算――观察――合作――想像――推理――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拓展应用 创新提升

教师:在以上探究题中,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四个小正方形,然后折叠而得到无盖的长方体,要使无盖的长方体做得尽可能大,有没有别的制成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呢?(启发引导学生)

因为我们上面制成的长方体的过程中,四个角的小正方形都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是都被浪费掉了.如果能使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每一部分都不浪费,或许可以使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你能想个办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多种方法)

13组(创新拓展):我们组研究认为可以这样做,如图所示:将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纸的两角剪下边长为5 cm的小正方形A、B,然后将A、B分别放在A′,B′的位置,就得到一个长为15 cm,宽为10 cm,高为5 cm的无盖长方体,其容积为10×15×5=750cm3.

教师: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实验、操作、讨论要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设计是否最佳?也许经过你的探索发现,还能找到设计更佳的方案.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研究,祝你成功.

【此环节的设计将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把学生所学再次提升,并应用创新】

(五)反思小节 课后再探

1.师生互动小节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继续研究,也许你会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现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悟出得到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把探究深入开展下去.】

2.课后探究

用一张长为80 cm,宽为50 cm的长方形的纸怎样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反串互动式教学模式”, 即,课堂自主学习的四模块:自主探究、反串互动、展示提升、反馈创新;课堂学习的四特点:自主性、立体式、大容量、快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誓词引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反串互动、展示提升、达标测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演、敢答,张扬了个性,解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植了学生的成功.因为反串互动是多方位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间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在这种模式下通过他们说、谈、演、写、讲,达到“兵教兵”、“兵练兵” 、“兵带兵”、“兵强兵”的学习效果.反串互动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班级中人人参与、合作、互动、探究.正如学生感言:“参与就有快乐,自信就能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定会更精彩.”

(原载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第10期)

篇10: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一、整体入手,全面安排,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讲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事,然后指名配乐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带着“一件什么事”的问题一边听读课文,一边看老师演示投影。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感知教材,理会课文大意。接着,我便按意义段进行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揭示寓意。讲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巧妙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打出投影后,提出问题:树的上面有什么?里面住着谁?树的下面有什么?里面有谁?它俩是什么关系?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用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讲解图意。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矗。

二、分步讲读,局部探索,挖掘事情起因、发展、结果及各因素、环节的联系

第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教学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乌鸦找到肉后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为什么要站在窝旁?”指导学生按一定情节展开思路,正确捕捉与体会乌鸦显耀的心理。教学第三自然段,用投影打出第二幅画面后,提问:“这时树下谁出来了?他看见乌鸦叼着肉,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说说狐狸的馋样,他心里会怎么想?这样,课堂教学突破了课本的局限,有机地弥补了教材的“空白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第四至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几段的时候,用笔画出狐狸的话,数数有几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手勾画,一边动脑思维,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想象、动手的能力,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狐狸第一次向乌鸦问好,乌鸦不作声。鉴于前文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乌鸦找到肉是给自己的孩子吃的,一张嘴肉就会掉下去,所以它没张嘴。第二次,狐狸向乌鸦的孩子问好,乌鸦看了狐狸一眼。从“孩子好吗”、看了“一眼”两处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动心。“乌鸦还是不作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得出结论:乌鸦知道嘴一张,肉就没了,就不能给孩子吃了。狐狸第三次赞美乌鸦。“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噪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它说的是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已明白了狐狸的目的与用意。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说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里感到怎样?使学生明白此时鸟鸦高兴到了极点,到了忘记一切的地步。这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发挥,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至此,我适时引导学生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这三次问话,学生的朗读就更到位了。

篇11: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一、整体入手,全面安排,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在备《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时,我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插入对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训练的设计,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适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能力训练。

讲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事,然后指名配乐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带着“一件什么事”的问题一边听读课文,一边看老师演示投影。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感知教材,理会课文大意。接着,我便按意义段进行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揭示寓意。讲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巧妙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打出投影后,提出问题:树的.上面有什么?里面住着谁?树的下面有什么?里面有谁?它俩是什么关系?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用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讲解图意。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矗。

二、分步讲读,局部探索,挖掘事情起因、发展、结果及各因素、环节的联系

第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教学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乌鸦找到肉后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为什么要站在窝旁?”指导学生按一定情节展开思路,正确捕捉与体会乌鸦显耀的心理。教学第三自然段,用投影打出第二幅画面后,提问:“这时树下谁出来了?他看见乌鸦叼着肉,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说说狐狸的馋样,他心里会怎么想?这样,课堂教学突破了课本的局限,有机地弥补了教材的“空白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第四至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几段的时候,用笔画出狐狸的话,数数有几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手勾画,一边动脑思维,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想象、动手的能力,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狐狸第一次向乌鸦问好,乌鸦不作声。鉴于前文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乌鸦找到肉是给自己的孩子吃的,一张嘴肉就会掉下去,所以它没张嘴。第二次,狐狸向乌鸦的孩子问好,乌鸦看了狐狸一眼。从“孩子好吗”、看了“一眼”两处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动心。“乌鸦还是不作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得出结论:乌鸦知道嘴一张,肉就没了,就不能给孩子吃了。狐狸第三次赞美乌鸦。“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噪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它说的是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已明白了狐狸的目的与用意。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说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里感到怎样?使学生明白此时鸟鸦高兴到了极点,到了忘记一切的地步。这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发挥,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至此,我适时引导学生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这三次问话,学生的朗读就更到位了。

篇12: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一、整体入手,全面安排,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在备《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时,我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插入对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训练的设计,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适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能力训练。

讲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事,然后指名配乐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带着“一件什么事”的问题一边听读课文,一边看老师演示投影。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感知教材,理会课文大意。接着,我便按意义段进行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揭示寓意。讲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巧妙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打出投影后,提出问题:树的上面有什么?里面住着谁?树的下面有什么?里面有谁?它俩是什么关系?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用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讲解图意。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矗。

二、分步讲读,局部探索,挖掘事情起因、发展、结果及各因素、环节的联系

第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教学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乌鸦找到肉后为什么不自己先吃?为什么要站在窝旁?”指导学生按一定情节展开思路,正确捕捉与体会乌鸦显耀的心理。教学第三自然段,用投影打出第二幅画面后,提问:“这时树下谁出来了?他看见乌鸦叼着肉,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说说狐狸的馋样,他心里会怎么想?这样,课堂教学突破了课本的局限,有机地弥补了教材的“空白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第四至七自然段是故事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我让学生自己读这几段的'时候,用笔画出狐狸的话,数数有几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动手勾画,一边动脑思维,既培养了学生阅读、想象、动手的能力,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狐狸第一次向乌鸦问好,乌鸦不作声。鉴于前文的基础,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乌鸦找到肉是给自己的孩子吃的,一张嘴肉就会掉下去,所以它没张嘴。第二次,狐狸向乌鸦的孩子问好,乌鸦看了狐狸一眼。从“孩子好吗”、看了“一眼”两处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狐狸的狡猾与乌鸦的动心。“乌鸦还是不作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得出结论:乌鸦知道嘴一张,肉就没了,就不能给孩子吃了。狐狸第三次赞美乌鸦。“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噪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它说的是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已明白了狐狸的目的与用意。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说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心里感到怎样?使学生明白此时鸟鸦高兴到了极点,到了忘记一切的地步。这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发挥,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至此,我适时引导学生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这三次问话,学生的朗读就更到位了。

紧扣课堂环节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狐狸与乌鸦》教学一得

相关专题 学习理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