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标志设计

Icey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Icey”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标志设计(共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标志设计

每个标志都是设计师的作品,都是设计师的心血,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对设计的标志负责,了解标志设计的使用限制,是一个设计师的专业水平的体现,

如果一个标志没有展现出很好的使用效果,多半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设计师对标志制作技术了解不全面多数设计师能够设计出好看的标志,但是对于现实的技术实现不太了解,在电脑上设计图形时,没有考虑标志的媒介使用,以及不同环境下标志的再现方式,很多情况下使用方式的局限是需要设计师把控的,(比如,形象墙上标志使用什么材料,如何打光等,都会影响一个标志的使用效果)如何常见的媒介有:印刷喷绘使用纸张,塑料,金属等各种材质,几各种大型宣传活动的写真喷绘等)各种广告宣传使用(如报纸)网络媒体使用(互联网,电视等)实体制作使用(店面,门头,形象墙)很多客户不做企业VI而只作标志,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标志使用规范,客户毕竟不像设计师每天接触电脑,知道一些常见的文件格式及使用限制和要求,如果标志不给于使用说明,很多客户都会在使用上遇到问题,这时侯他们也许会对标志失望,认为这标志只是在纸上看上去好看,做成立体的就不好看了,当然从纸上转移到实体空间也需要视觉错觉的调整,但是多数情况是设计师没有给出很好使用指南所致。常见的问题还有,在网络上使用和纸张印刷的使用不同,客户如果仅仅认准一个文件,而到处使用同一格式和大小的标志文件,这问题就严重了,这个问题并非仅仅是从小分辨率的网络文件转到印刷中存在问题,反过来,适用于印刷的标志文件,并非缩小了就能有很好的网络效果,在缩放方式上,还有很多讲究,特别是那些相对细碎精致的标志,小面积的使用时这个问题相当严重。

2、客户对于设计文件的使用不能很好的把握没有一个客户老板会对该使用什么软件打开标志文件感兴趣,也没有几个负责设计宣传的公司职员,对设计软件掌握的很熟练,甚至包括一些专门负责设计制作作坊的设计师,也未必能知道这个标志该怎么处理,

设计软件和传达媒介日益增多,让设计文件日趋复杂,设计师必需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否则,你的标志会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被使用的面目全非。很多次我看到自己的设计的标志被使用的完全失去了美感,我就恨这些客户,糟蹋了我的设计,我也不能自豪得对另外的客户说这是我设计的标志,因为感觉实在是有失水准。任何设计师都不想遇到这种事情,但是仔细想想问题不在客户,而在设计师。

没用好,是设计师的责任,是设计师对于设计作品的控制不够所致,不要因为客户没有做VI就不该给予标志规范,不要以为客户都和设计师一样具备设计常识。如果这样想只会砸自己的招牌。不论一开始谈的设计价格是多少,只要答应就该保证自己设计的质量。无论客户在后期的交流过程种提出多少苛刻得要求,设计师都不该以牺牲自己设计作品的美感作为讨回公道的代价,这样很不值得。

我在一开始设计标志时对标志的使用把控也是远远不够的,后来在实际得操作后和不断研究不同媒介制作标志的方法和经验后,慢慢的掌握了一些设计制作的技术,要解决标志使用的问题,就制作一个《标志使用指南》手册给客户,如果客户要使用标志,让他按这个使用指南来,如果客户不想看,也要让他那给那些帮他制作和应用标志的人看,这样才能保证标志使用的美感,和有效性。

标志使用手册标志使用手册的制作,要注意几个简单得原则,如果查找很困难,就不叫指南了,下面以一个标志为例子,说明标志使用指南的每项目录都是在为哪些方面在做规范。

《湖北润禾农业标志使用手册》

目录:

备注:标志文件为立体效果和平面效果两种,一般情况下,请使用立体效果源文件,如果受条件限制,请使用平面效果文件或者其他单色标志文件。

篇2: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等值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广告翻译的等值

符号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使用和理解符号的科学.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来看,翻译本质上是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等值是符号和解释项之间的关系.借用大量广告翻译实例来研究文本符号与其解释项之间对等的问题,可为翻译等值问题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作 者:王新 WANG Xin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南京,210094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符号学   广告翻译   言内意义   指称意义   语用意义  

篇3:从中医角度解读养生禁忌

从中医角度解读养生禁忌

1、忌阴室贪凉。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2、忌早起科头。

“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3、忌湿地久坐。

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4、忌热着晒衣。

专家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5、忌冷着汗衣。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篇4: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江苏泗洪县教育局 范晓红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一、从情境的惊人相似解读

金易、沈义羚是北京城里的两位老教师,一对恩爱夫妻,经历过抗日、文革等不平安的岁月。20世纪40年代初,他们结识了一位叫何荣儿的老宫女。每逢“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时,金先生常拜访何荣儿,像听天宝遗事一样,听老人如怨如诉地倾吐往事。金先生说:

就在这一年(笔者注:指1950年)的深秋,弄巷里已经有零乱的黄叶了,她来我家串门,手里拎着一个小包。我很奇怪,因为我们彼此往来已经超越相互送礼的程度了。寒暄以后,谈了谈家常,她走到里屋,抱起我不满周岁的小女儿,打开她带来的小包,说:“特给小四姑做了一身小裤褂,留着明年下地时候穿吧。”过一会儿她又断断续续地说:“眼睛顶不上了,针都不知往哪儿扎,对付着穿吧!人老啦,都没用处啦,好歹留个纪念吧。”我听后忽地警觉起来,我的老伴也眉毛一扬投过来询问的眼光。这分明是向我们“辞路”来了。

旗下人有个古老而又淳朴的传统,自己知道已经年老体衰了,趁着还能行动的时候,尽可能向至亲好友告告别,表示以后不容易再前来请安问候了,这种风俗叫“辞路”……她是把我做为最亲近的人看待了。

老宫女一生坎坷,几十年孤苦度日,心事很少向外人吐露,但对金先生却非常信任,她把这位邻居、短期雇主当作了至亲好友,在预感到自己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带着一点小礼物特地向金先生“辞路”来了。

老王感谢钱先生、杨先生待他的恩惠与情谊,在他贫贱、孤苦的一生中,显然这样“高规格”的温暖比较稀少,所以更觉得珍贵。他也把钱先生、杨先生“作为最亲近的人看待了”,退而言之,即使不是看作“最亲近”也是看作“最重要”的人了。辞路,辞的是人间路,人间路尽,黄泉路近,从此很快就要阴阳两隔了,这种告别,是向人间的郑重辞行,是向人间情谊的郑重辞行,意味深长。

二、从老王的自我定位解读

辞路,是平等的拜访。如果说老王的来意里包含了郑重的感谢,那也是“握手”的感谢,而不是“叩首”的感谢。老王是中国社会底层的一个老百姓,在所有人的眼中,他的生活境遇已然十分凄惨,杨先生一家对他当然是非常和善,但是他也对杨先生一家尽心尽力:给他们家送冰,主动要求车费减半;“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还问杨先生“你还有钱吗”。从这些细微的举动和语言,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把白己当作对杨先生家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他人”。如果单纯是雇佣关系,听命尽力即可,而老王明显已经不止于此。

再细析,这次拜访甚至还有几分“惜老怜贫”的意味。以往的分析多倾向认为杨先生待他是“惜老怜贫”,焉知他待杨先生不是这般心意!我们认为杨绛先生雇佣他是帮助他,但他在价格上这么仗义,其实也是对杨先生家一种无声的帮助。甚至因为尊重和关心,老王在和杨先生一家交往中不知不觉由被动者向主动者方向“位移”。此番拜访除了感谢之外,仿佛也在说:今后不能再继续联系了,有必要前来辞路,以前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以后不行啦,这些香油鸡蛋是我最后的心意,留个念想给你们。生命即将结束,但老王竭力延续着自己的善意帮助和照顾。香油和鸡蛋肯定不是交易的物品,也不全是对从前恩惠的报答,而更是一份真诚的纪念。不是我“还”你,而是我“给”你――香油、鸡蛋甚至能算得上是一种“施惠”。

三、从老王的心理感受解读

老宫女和老王两个同样来“辞路”的老人,受到了不同的“礼遇”。

上文提到金先生在明白老宫女此行是来“辞路”之后,“不禁又感激又凄凉,我也用尊敬老人的礼节对待她。买一只鸡,买斤羊肝,预备好一窝丝的面,备点小料,请她吃鸡丝汤面,涮羊肝蘸小料(鸡、羊长寿面),祝她吉祥长寿。”

老王前来辞别,杨先生如何待他?《老王》中写道:“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杨先生知道老王不是要钱,但还是给了钱。杨先生给他的是慈悲的亲切和文明的客气。慈悲里含着对弱者的怜惜,客气里含着与外人的距离。老王要的恰恰不是慈悲也不是客气,他想要的是不见外的不客气,他不希望自己到生命的终了还是一个弱者、可怜虫,还是被人留出距离的外人。

老王明确地说不要钱,但杨先生还是给了钱。老王的失望不言而喻,他一直自以为已经建立的“平等、友好、亲密”的关系在那一刹那被明确否定了,他最后的要求也被拒绝了。但老王什么也没有说,依然站在那里。是因为病得失去了解释和拒绝的力量?也许更多的是因为老王已经在过多的失望中习惯了这种状态。一辈子都是这样:愿望极少被认真倾听和解读,甚至是从未被重视,从未曾实现,只有默然承受与愿望相反的现实。而且他知道杨先生是好人,给钱是好意,更无拒绝的理由。

杨先生待他不“平等、友好、亲密”吗?当然不能说“不”,但绝对能说“不够”。因为作为一个“被友好”、“被施以友好”的对象,对老王来说还算不上真正的平等,他还需要有人自然地接纳他坦然的“友好”。只有当“善”的施与受都自然顺畅时,“很平等的友好”关系才算真正建立。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一生遭受冷遇是不幸的,至死都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需要更是不幸。杨先生说要给他钱的时候,老王心里什么感受?也许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满以为自己是有资格祝福的人了,却听到主人四婶嫌弃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也许像回故乡的“我”满以为可以见到声气相通的朋友了,却听到儿时伙伴闰土恭敬的一声“老爷!”一切不得而知!也许他也会觉得那好像“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也可能会忽然明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这是老王的不幸,相对于他的“穷”、“低微”、“不美”,是更为深重的不幸。

四、从杨绛的愧怍表现解读

杨绛曾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他们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谈。我对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写的都是实情。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参照杨先生同时期回忆性散文《顺姐的“自由恋爱”》、《林奶奶》,可以看到杨先生对身份低微的劳动者充满了同情,很乐于伸出援手,很少以雇主姿态自居。在保姆顺姐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她收留在家,帮助她打官司争取合法权益,甚至倒过来照顾她饮食。打杂女工林奶奶不被亲人爱惜,不受众人待见,杨先生却愿做她“最可靠的人”。读《老王》,我们不难看出杨先生待老王真的很好。客观地说,杨先生在她自身难保的时候,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大瓶鱼肝油;形销骨立的老王突然造访,在毫无思想准备、惊讶迷惑甚至还有点害怕的情况下,还能客气地接过老王的鸡蛋,给了钱,于情于理,有仁有义,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愧怍的。

可是杨先生感到愧怍。杨先生用几年时间去思量,并“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何谓幸?何谓不幸?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不幸是人们的渴求在没有获得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在那个年代,从某个特定角度而言,他们都是不幸的人。但钱先生、杨先生在历经苦难仍安然活着,杨先生被关心着,同时也关心着别人,关心老王、顺姐、林奶奶,她的人生在最为屈辱的时空里依然坦然自如地放射出光辉。杨先生翻译的兰德《生与死》中写道:“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的生命之火一直温暖明亮,这就是杨先生所说的“幸运”。

而老王,一辈子都“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尤其是这一次,老王想着最后一次了,隆重而有尊严地向“不高高在上”的杨绛先生“辞路”,本来以为是很自然、很顺利的事情,可是在死神陪着老王同时作为不速之客出现在杨先生面前的时候,杨绛先生待老王的态度,显露了不可掩盖的距离感。死生大矣!在死亡的闸门庄严且沉重地落下之后,杨先生作为深切体察人世人心的智者,终于“渐渐明白”这个卑微的生命,对尊严和温暖的渴切呼唤……以及失落、绝望。她未杀伯仁,伯仁也不是因她而死,但回想起来,在那关键一刻,她没能伸手托住那个正在飘摇坠落的苦难的灵魂,甚至情不自禁小退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他孤零零、凄惶惶“一步一步地迈向坟墓”。杨先生有志于人道主义,努力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事与愿违地在老王那满负荷的不幸之上多加了一根稻草。

所以,杨绛先生“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无数读者的思考,使得老王郑重的“辞路”有了更令人动容的意义,他曾经失落的灵魂应该得到了妥帖的安顿。

篇5:从多元角度解读诗歌雨巷

从多元角度解读诗歌雨巷

《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

《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诗歌成了诗人灵魂修养和净化的方式,他沉浸其中倾听自己生命的律动而喃喃自语,同时向深处挖掘了生命缺憾所带来的种种沉郁和悲凄,并在《雨巷》中一一展示出来。

二、《雨巷》意象的忧郁美

艾略特认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公式,就是找出‘客观关联物’,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公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物象一旦出现,就会唤发起某种特定的情意。”(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339.)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词话[A].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1.)诗人戴望舒曾说自己喜欢读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诗,并受其影响。而象征派诗人追求把强烈的情绪寄于朦胧的意象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眼睛”,传达出内心的真情。在《雨巷》中,诗人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强烈象征色彩的意象,如那孤独徘徊的“我”、神秘而古老的“油纸伞”、梦一般飘渺的“丁香姑娘”、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来表达追寻梦的路上渴望遇见心意相通之人及不畏“冰山”、“旱海”对美好梦的执着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寻梦之旅,从鲁迅先生“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喟叹,到徐志摩“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梦的美好被强大的黑暗和恐惧笼罩,政治的血腥、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识分子再次踏上寻梦之旅,然而紧接着的大革命失败,年轻的知识分子满腔热血却只能将美好的理想投注到诗的梦境中。

尽管现实和通往理想之路如“雨巷”般潮湿阴暗且悠长,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雨巷中的“我”仍“希望逢着一位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也是诗人幻想的能与之同病相怜的对象。在这个充满了诗意的,伤感的雨巷里,诗人幻想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向“我”走来,诗人以丁香喻姑娘,颇有屈原以美人香草自喻的风范。而以丁香来象征人们的愁心,以梅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也是古代常用的表现手法。南唐李璟就曾写下“风里花落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把丁香结和雨中愁联在一起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也以丁香花蕾象征人的愁心。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由那白和紫的颜色。淡而雅的芬芳可见丁香除了代表忧愁还象征着高洁的人格。

诗人从视觉、嗅觉各个方面感知“丁香花”。这种手法也有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的影子。波德莱尔在《交感》一诗中提出了大自然中“味、色、音感应想通”的主张。在此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其实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在那样一个凄风冷雨的时代,诗人是寂寞的.,不光是肉体,就连灵魂也处于一片寂寞之中。因而他希望遇见一位像他一样结着仇怨的“丁香姑娘”。幻想中的姑娘最终消散在雨中,走到颓圮的篱墙,走尽了雨巷,可是“我”仍然希望身旁能飘过一位“丁香姑娘”。就像诗人在《寻梦者》一诗中所说“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藏着金色的贝一枚。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金色的贝壳。”苦闷,忧郁,却仍然心怀追求。

三、《雨巷》情感价值美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很突出的艺术特色。1928年,当戴望舒的《雨巷》出现了出现在《小说月报》上时,人们首先关注到了诗中复沓、叠句、重唱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叶圣陶先生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但是,笔者在读《望舒诗论》时发现诗人对这首诗的音乐性也不是很满意,他在《望舒诗论》第五条中这样写道:“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诗情的程度上。”[5](戴望舒.望舒诗论[J].现代,1932,(1).)细读《雨巷》我们发现在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下面,诗人戴望舒在寻梦、失梦的伴奏下唱出了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触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由“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诗人的内心热切地希望梦能出现;当梦的完美呈现者“丁香姑娘”默默地向“我”走进时,作者似乎真的实现了梦,享受沉浸其中宽慰;可是美丽的“丁香姑娘”带着愁怨,似乎早已象征着梦的转瞬即逝的感伤,“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然而“我”却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通过“得而复失”的圆型结构,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同时,《雨巷》也揭示出了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性,即人往往满怀欲望,有欲望就需要满足,但是,即使欲望是合理的,人有时也会因为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无法得到这种满足,这样,人就会经常陷入一种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之中,而这种痛苦与惆怅又是人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从而使他的诗作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派精神的烙印。

结语

人生需要梦,梦的沉浸,梦的惊醒,梦的徘徊,有梦就有追求,所以他后来又写出了两篇象征色彩很浓的作品《断指》《乐园鸟》,表达了对革命的坚贞不渝,这首诗里不再有彷徨者的苦闷,而是一种于宁静中激励自己奋斗的情怀。

篇6: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赵玮

如勾痈呖甲魑姆⒄沟燃兜乃牡阋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

第一I羁獭D芄煌腹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人的尊严的反思与反叛。庄子为人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为我避世,调整认识,解脱自己;通过超越理性和审美观照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无疑W子是坦率的、真诚的,同时又是富有哲思的、深刻的。

第叮丰富。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乃至其他篇中的如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无奇不有,千汇万状,迷离荒诞。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干脆是杜撰的,无所不包的内容,使他的寓言丰富、博大。

再如写鹏的南徙R弧盎鳌薄⒁弧稗摇薄“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形象何等崇高丰满,意境何等壮阔深远。

第龋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比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运用选择疑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再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句,珠圆玉润,文采斐然,意蕴深刻。

第四S写葱隆<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庄子散文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很像他本人那不拘一格、飘逸洒脱的个性。

鬃印爸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他成功地创造了“寓言”的形式来寄托深刻的哲理与博大的理想。要强调万物皆“有所待”,首先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要阐述“小大之辩”,则赋于蜩与学鸠人的性情。这样的构思、想像与推理,确有其独到之处。

鬃由⑽模是残酷青春走过花季雨季绚丽多姿的蝴蝶梦;是痛苦人生曾经沧海后温馨静谧的后花园;是荒诞社会人类灵魂安顿的栖息地;是浩瀚宇宙中美丽眩目却又倏然划过的流星雨。

篇7:从艺术学角度解读电影《画皮》艺术论文

从艺术学角度解读电影《画皮》艺术论文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受众的评价和票房的收入来评价。在此,不做过多的评论。仅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解读《画皮》。

1 中国式的文学艺术

2前,蒲松龄小说《画皮》,是一个唯美的惊栗故事。王生因女鬼年轻貌美而动了心思,当发现对方真实身份后,吓得是屁滚尿流。女鬼和王生交合,因道士符而恼怒中挖了王生的心肝。结局时虽然还算完美,但是过程却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其实,这里难免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很多道貌岸然之辈的无奈地折射。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代书生的一个侧面反映,也许就是追求结局完美的中国人的习惯吧。

今天的电影《画皮》,和蒲松龄笔下的是完全不一样了。男一号换成了一个将军,女鬼则换成了一个千年狐妖。蒲松龄的小说,虽然过程惊栗,但是结构比较简单。电影《画皮》,则是充满着以爱情为主线的各种矛盾集合。王生、佩蓉和九尾狐这一矛盾,王生、佩蓉和庞勇之间的爱恨纠葛,王生、九尾狐和蜥蜴精之间的爱与不爱。较之蒲松龄的小说,也许是当今社会比200年前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的缘故。200年前中国社会,是一个男性社会,是一夫多妻的社会,是一个男人当权的社会,女人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当时故事只能那个结构。200年后的而今天,是一个男女地位貌似平等的社会,是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是一个权钱和“小三”多发的社会,所以今天的《画皮》就得更复杂一些。

通俗地讲,文学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只是不同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阅历等知识和人生积累,用文学的手法诠释自己眼中的社会,其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优越生活的追求等。

2 语言的艺术

王生:“我爱你,但是我已经有佩蓉了。我死了求你救活她”。单从这一句讲,算是说出男一号的复杂心情和对感情的原则,在痛苦的矛盾中的挣扎的真心的表白和诉说。但是,从朝代来讲,又是错误的。因为汉代是一夫多妻的,不会存在今年的“小三”的概念。也就是男一号的演技折服了观众,但是导演的思维欠周详却是一个败笔。

“我永远爱你,你是我的夫人,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们一起承担”。这一句台词,表面上是王生对佩蓉真爱的显露,深层意义上讲是重情重义的中国男人对家庭负责和爱人忠贞的优良品德的宣扬。

佩蓉:“如果你真的爱他,就不要伤害他”和“我可以喝了这个,但是你能不再杀人吗?”这两句语调平淡的台词,被赵薇演到了极致,这是一个弱女人在最无奈、最无助、最痛苦时的哀求。佩蓉近似哀求的语言,在电影中表达了对丈夫的爱比天大比海深,自然赚取众多观众的眼泪。同时,这两句台词也反映了中国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人传统的美德,为丈夫不惜牺牲一切的美德。

“你其实还不懂,什么是爱。”这句台词在赵薇貌似平淡的语气中出来,却让很多观众不由一颤,也让很多观众产生了共鸣。因为这不仅仅是说给九尾狐一个人听的。什么是爱?根据影片的内容,很多观众都会思考这个问题。第一,九尾狐修行千年成人形,不要跟随自己多年的蜥蜴精,宁愿选择做王生的小妾,甚至于只要和王生在一起就行的“虐恋”。第二,蜥蜴精为了九尾狐,鞍前马后的那么多年,悉心照顾那么多年,甘愿为其牺牲千年的道行等等,却最终还是换来九尾狐的一声怒斥。第三,庞勇为疗情伤,远远地离开了。但是自己曾经的爱人却又求自己驱妖救自己的情敌。第四,佩蓉对庞勇的无情,对王生用生命去爱的反差。如此这般,不容得观众不去思考,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吧。

九尾狐:“你舍不了你的妻,可你终究也还是爱我的,你终究还是爱上我了!可是你不在了,要这副皮囊又有何用?即使陪你终老的人不是我,我还是要你活着”。在王生自尽之时,听到王生说对她还是有爱的。这个“虐恋”的九尾狐,喃喃地说出了上面的台词。此语一出,让全场默然无声,观众此时也许各有所思。有对九尾狐这“虐恋”感到惋惜,有为蜥蜴精痴情的痛惜,有对人、妖之殊路之爱的怀疑。同时,这也是对当今社会那些“有缘无分”的、爱上“有妇之夫”的女人的反映。

庞勇:“我去砍死她好不好?”,这一句陈浩南式的语言,从这一硬汉口中一出,引来的是观众的笑声一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安静的沉思。缘何?试想一下,为了自己的情敌安危,自己曾经心爱的人来求自己。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个懂打仗不懂爱情的男人,这一句有些许幽默的台词,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从古至今,社会上都会有这样的男人,事业成功,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用通俗的话将,就是有智商缺情商。

蜥蜴精:“等我把他们都杀光就带你走”。一个痴情男人的疯狂的,近似歇斯底里的表白,在剧尾彻底的爆发了。这里包含着压抑千年的痴情宣泄,有对九尾狐生命垂危而没有理智的最高层次爱情程度的表达。看到这里,众多的男女观众都会有想落泪的感觉。女人想落泪,是被这样的男人感动,可能她在偷想:要是有这么一个对我的男人,我一定好好珍惜。男人想落泪,大多是出于对同性这么痴情感到敬佩之情。

3 多种中国式的场景

沙漠风光。开机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漫天的沙漠场景,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一个有点狂野的场景。就是开机的沙漠,把影视的基调定位是一个不好的结局,即使不是凄惨的,也绝对不是完美的。

汉朝的建筑。王生带着剿匪回来后的驻地,是典型的汉朝鼎盛时期的建筑。这个镜头,让对中国建筑感兴趣的人立马睁大眼睛,以便看个仔细。对于国外观众来说,更是一种中国典型建筑的欣赏和崇拜的机会。这也是中国式经典的木质为主的庭院式建筑的显现方式之一。

酒文化的场景。庞勇和“降魔者”相遇之后的晚餐上,庞勇问店小二是有酒,而且要“九酝春”,这个很小的场景,但却给出了三个中国文化的消息。第一,中国当时的造酒技术比较高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品牌的酒。第二,当时的豪爽武将基本都是无酒不欢。第三,酒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篇8: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翻译中的幽默对等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翻译中的幽默对等

本文旨在从符号学的'研究角度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中的幽默对等.<老友记>是一部成功的美国幽默情景喜剧.<老友记>的中文翻译基本实现了幽默对等.

作 者:王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4)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符号学   翻译   幽默对等  

篇9: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淡英语借词的翻译

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淡英语借词的翻译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借词日益增多.借词俗称外来词.它对汉语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好的外来词不仅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贴近原文,而且是翻译理论和词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作为比较科学、全面的方法应用到借词的翻译中,可以为新的外来词译名的规范化提供依据.好的借词的译名应与源词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

作 者:李瑾 谢静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FU NEW IDEA 年,卷(期):2007 “”(z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借词   社会符号学   指称   言内   语用  

相关专题 符号学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