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诗意性翻译

四零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四零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诗意性翻译(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醉翁亭记欧阳修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yóu)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yuē)“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畅。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中心思想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篇2:欧阳修《醉翁亭记》课文翻译

这篇《醉翁亭记》是宋代散文名篇,历来被视为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的语言平易明畅,写作背景却相当复杂,涵蕴也很丰富,以致评析此文的主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要弄清的是:欧阳修为什么一贬滁州,就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作文为记,就这篇文章的内容看,那是由于琅邪山的风景使他陶醉,人与人之间亲密淳朴的关系使他陶醉,那香而且洌的酒使他陶醉。因此有人说,欧为此文,意在寓性情于游赏。或者说,纵情山水,表旷达自放的`情怀。但是,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时欧年四十,贬滁州已经一年。他这次被贬,由于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得罪了守旧官僚。这些人利用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想把他牵连下狱。后来事虽大白,他还是被贬往滁州。欧阳修是个个性刚直的人,读他的《与高司谏书》可知其议论之峻切。现在邪正颠倒,他无端被诬,心中怎么能没有愤懑,又怎么能自放于山水诗酒?十年前,因为支持范仲淹,贬为夷陵县令时,他曾写信给同案被贬的尹师鲁,肯定了尹在谪迁中“益慎职,无饮酒”的自处之道,并批评了那些一遭贬逐,便“傲逸狂醉”的人。十年后的今天,写这篇《醉翁亭记》,竟然畅言饮酒,自号“醉翁”,以至苍颜白发,颓然乎众宾之间,前后矛盾,判若两人。要说这完全是出于性爱游乐,纵情山水,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那么,是不是果如另外一些评论者说的,山水之乐无非是沉郁、压抑心情的饰容,像李白那样,以耽酒自寓其愤世傲岸之情呢?考欧阳修之为人及其所为文,可贵处在一“真”字。他决不会矫情伪饰,自欺欺人。他之所以前后矛盾,其中必有一个难以具言的心理历程。十年前,他写了那封著名的《与尹师鲁书》,透露了一点消息。那信中说,不少前代名人,包括韩愈在内,“一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因此告诫余靖(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他显然看不起、更不屑做那种患得患失的庸人,他的心有更宽广的天地。再说,受到打击、遭到贬谪就忧戚怨嗟,反而使那些陷害他的人弹冠相庆,无异于为敌张目。因此,他诗酒山林,随遇皆乐,显示自己绝不曾因横遭打击垂头丧气;反而意气自若,心态安怡,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风怀,铮铮铁骨。这是他在《醉翁亭记》里强调“其乐亦无穷也”的真正原因。再说,滁州“地僻而事简”,他于无意中得此闲太守,正所谓不幸中之大幸。滁州又有琅邪林泉之胜足资畅游,可以涤荡胸中积悃。来滁时过一年,朝往暮归,便渐渐得到一种悠然自适之乐,冲淡了心底的烦忧。更何况,守滁一年,能使滁州的人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又幸滁州人“喜与予游”,而“与民共乐”正是“刺史之事”(以上几处引文均见作者写于与本文同时的《丰乐亭记》),更足以使他化忧为乐,怀此乐心,以涉山林,则寓目之景色无不献美于前;以临卮酒,则入口之涓滴无不“饮少辄醉”。“饮少辄醉”也不全限于酒量的大小,而且包含有心之所乐,未饮先如醉一层意蕴。于此可知,由诫人以“无饮酒”发展到“自号醉翁”,经历了一个从毋为个人忧患戚戚然借酒浇愁,变为真正“得心寓酒”的心理历程。因此说,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相当复杂,分析时不能以偏概全。

从上述分析看,这篇散文涵蕴是非常丰厚的。唯其丰厚,故耐咀嚼。但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又不限于涵蕴的丰厚,还因为它在艺术上确有独特的成就。欧文最长于抒情。在这篇散文里,他要抒发的是被贬滁州一年后的生活情怀。因此,题目虽是《醉翁亭记》,在“亭”字上反而着墨不多,用主要篇幅来写“醉翁”。林壑泉亭,无不是醉翁活动的衬景;“日出”、“云归”,无不荡漾着醉翁的诗情雅意。这样安排重点,写“亭记”却突出人物,不以亭为核心,乍看似乎离了题面,其实扣紧题旨,是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裁剪上独具的特色。但命题既为“醉翁亭记”,当然又不能完全不点到“亭”。这篇散文写“亭”虽只寥寥数语,构思也很具匠心。全文先用“环滁皆山也”一语喝起,写大景、全景。但这仅仅是远处环视,只可能看见一片模糊的轮廓,故泛言其为“环滁皆山”。镜头拉近到“西南诸峰”,渐渐望见那“蔚然深秀”之色;再拉近到“酿泉”,便听到了流水潺潺之声;再拉近到醉翁亭,终于看清了亭子像鸟翼一般的具体形象。这样迤逦写来,切合步行人远近视听之理,又显得层次丰富,胜境迭陈,使读随着作者的脚印,信步神游于楮墨画图之间,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第二段写山林中的人,先写“负者”“行者”的来往游人,次写坐起喧哗的众宾,镜头扩大,最终写核心人物——“颓然乎其间”的太守,推出“苍颜白发”的特写镜头。后段写人禽和谐共乐,也是先写禽鸟之乐,而后写众人之乐,最后归结到太守之乐,结末一句直接点出“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都是从大到小,由远而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这种移步换形、聚焦一点的艺术手法,使全文重点突出,“醉翁”始终居于画面的中心。所写事物虽不多,却纷繁有序;林壑之胜,朝暮四时之景,休息、行走的游人,以至喧哗的众宾,幽鸣的禽鸟,这众多杂沓的物态人情,都用一个“乐”字贯串,使文意辐凑,凝而不散。特别是结处“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四句中两用“知”与“不知”,文势遒劲,一转一深,构成螺旋式层层推进,是一篇之警策,显示出作者炼句炼意的艺术功力。

人多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富于诗意,誉为“诗化的散文”。称之为诗,首先要有诗的意境。前面论析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情景相生,意与境偕,已具诗的意境。誉之为诗,还必须具备音乐之美,要求韵律悠扬,声情契合。在这方面,本文也有戛戛独造之处。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醉翁的心情,是悠然自适、悠闲容与的。反映这种心情的句式韵律,也纡徐悠远,逸韵从容,自有诗一般的音乐境界。这就要说到本文连用“也”字的艺术效果。“也”这个助词,本多用来表判断语气,用于句末,往往表示语意顿结。欧阳修在这篇文章的许多句子里,却赋予“也”与今语“啊”字情韵相近的特殊的感叹意味,不是休止符而是一个延长符。全文连用二十一“也”字,构成曼声咏叹的韵致,以表现醉翁悠然自得的心态,这是欧阳修的独创。欧的史传文字,多顿挫唱叹之美;这类记游乐情怀的文字,却不取顿挫转折而专一反复咏叹。可见他的散文,因情赋声,具有多种风调,多种情韵。所谓秋虫春鸟,各有新声,不拘于一格,却无往而不近乎诗。

篇3: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 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 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 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 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 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 里的。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 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 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 “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 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 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 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 宋祁合修《 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 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 欧阳文忠公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2.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内容赏析

3.理解《醉翁亭记》“太守之乐”

4.《醉翁亭记》《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5.欧阳修《醉翁亭记》赏析鉴赏精选(8篇)

6.高中语文:《醉翁亭记》全篇翻译注释及鉴赏

7.赏析《醉翁亭记》的修辞手法(错综、互文、镶嵌)

8.初二下册语文《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设计【汇总】

9.《醉翁亭记》中“也”字的艺术特色

10.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及板书

篇4: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析

第一段,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别具匠心地从勾画醉翁亭四周的形势入手,用形象的画面来告诉读者醉翁亭所在的地点和位置。作者先带着我们眺望滁州四面环山的形势,然后来到琅玡山,经过曲折回环的山路,到达高踞在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他是这样描写的: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的景色尤其美丽。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玡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你逐渐就可以听到琅玡山两个山峰中间倾泻下来的潺潺的流水声音,那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的上边,那就是醉翁亭。原文里的“翼”字,本来是指鸟的翅膀,这里用来形容醉翁亭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作品在勾画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它四周的环境以后,接着,就以醉翁亭为中心,使文章从正面展开。作者向我们说明了作亭的人,和把这个亭子命名为“醉翁亭”的原因。

作者在说明“醉翁”这两个字的真正涵义的时候,采取了色彩很浓的`抒情语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几句话是说:“醉翁”的意思并不在于真正喝酒,而是在于欣赏这里的景色。游山玩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寓”字原来有“包含”的意思,这里当“寄托”讲。

在这里,作者不仅说明了“醉翁亭”名称的由来,和“醉翁”这两个字的真正涵义,同时也说明了他被贬来滁州以后放情于山水的游乐生活,以及他对滁州山水景物的赞叹和陶醉。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山水之乐”,是下面三段文章的重要伏笔,也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一道主线。那么,所谓“山水之乐”到底是怎样的呢?

第二段,作者先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朝暮多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一般的景色。他先描写醉翁亭四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霏”是早晨的雾气。“岩穴”是山谷。“暝”,是阴暗不明的样子。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说那太阳出来,笼罩着树林的雾气散开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阴暗了,或明或暗,随时变化,这是山里边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景色。

接着,文章又描写了山里边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这一句是写春天。“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长满了枝叶,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有繁荣滋长的意思,这一句是写夏天。“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意思是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水浅了,水底的石头露出了水面,这是写冬天。上边四句,每一句都概括地写出了一个季节的景色。寥寥几笔,作者就让我们分享到了醉翁亭附近自然景色的美妙。

作者在贬谪生活当中能够欣赏到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风光,感到是一种无穷的乐趣,所以他常常早晨动身到那里去游赏,到傍晚的时候才回来。这一段说明作者所谓的“山水之乐”,主要是从山水景物方面来说的。但是,他的“山水之乐”还有其他方面。

第三段,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所谓的“山水之乐”,他又对这里的人民的生活情状作了描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里的“负者”,是指背着东西或挑着担子的人;“行者”,是指过路的人;“伛偻”,是驼背弯腰的样子,这里指的是老年人;“提携”,用手搀扶着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小孩。作者告诉我们:在这里生活着的人民,都是那样的安详和平。在醉翁亭上,你可以听到他们劳动的歌声,可以看到他们在树荫底下休息;远近的山路上,游人往来,络绎不绝。他们熙熙攘攘,既有驼弯腰的龙钟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作者在对山间朝暮和四季不同的景物的描绘当中,虽然对人民生活情状的摹写只有淡淡的几笔,但是却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富有生气,增添了神情和色泽。

作者还拿前面所勾画的景色作为背景,引人入胜地叙写他和宾客们在这里举行宴会的乐趣。他们从溪水里捕来了鱼,带来了用这里的泉水所酿的酒,又从山谷里打来了野味,采来了野菜。这些就地取材的美酒佳肴,别有风味,这是一乐;在宴饮的时候,不采取一般人鸣乐奏曲的娱乐方式,而是以投壶、下棋助兴,这又是一乐;宾客们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从座位上站起来喧哗,而“苍颜白发”的作者自己,却已经有了醉意,他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中,更感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从作者所表现的神情可以看出,他的快乐,已经真正达到形神俱醉的程度了。这是作者以传神妙笔描写“山水之乐”的一个高潮。

在最后一段,作者以写景、抒情高度结合的笔法,抒写了他从醉翁亭饱游归来的愉快心情。他先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过了些时候,夕阳已经搁上了西边山头,斜照在地上的人影乱纷纷的,这是因为太守回去,宾客们也跟着他一起在回去了。这时候,茂密的树林也更显得阴暗起来,鸟儿的叫声在树枝上忽上忽下,游人在回去,鸟儿也好象更加快乐了。在这里,“禽鸟”、“山林”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极力渲染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用来烘托他自己的快乐。接着又说:“然而禽鸟如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乐,而不知道来这里游玩的游客们的快乐;客人们也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是一种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还自有他自己的乐趣。这种优美的抒情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精神上感受到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极大快乐,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他所谓的“山不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洒”的奥秘,文笔含蓄而富有情致。

末了,用点明本文作者的姓名作为结束,自然、巧妙而又有无穷余意。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 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 / 精巧的结构。这篇散文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 / 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知识扩展:相关试题及答案

1.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乐其乐。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他们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

篇5:欧阳修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注释

1. 环:环绕。

2. 皆:副词,都。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5.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 壑:山谷。

7. 尤:格外,特别。

8.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1.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2.潺潺:流水声。

13. 而:表承接。

14.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15. 回:回环,曲折环绕。

16.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7. 然:......的样子。

18. 临:靠近。

19. 于:在。

20. 作:建造。

21.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2.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3.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4. 曰:叫做。

25. 辄:就。

26.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7.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 乎:相当于“于”。

29. 得:领会。

30. 寓:寄托。

31.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 开:消散,散开。

33. 归:聚拢。

34. 暝:昏暗。

35. 晦:阴暗。

36.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37. 芳:香花。

38. 发:开放。

39.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40. 秀:茂盛,繁茂。

41.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2.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3.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46.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48.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49. 渔:捕鱼。

50.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51. 洌:水(酒)清。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55. 陈:摆放,摆设。

56. 酣:尽情地喝酒。

57.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58.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59.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

64. 苍颜:脸色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66.归:回家。

67. 已而:不久。

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 翳:遮蔽。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72.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 谓:为,是。

74.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赏析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段具体描写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第三段具体描写游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写出了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第四段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在议论中含蓄点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无论是写景写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前,精炼却形象;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又多用判断句,层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篇6:《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也揭示了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篇7:欧阳修《醉翁亭记》一翻原文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一句一翻原文翻译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林壑尤美,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

酿泉也。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就醉,而年龄又最大,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 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游山啊。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相错杂地摆放在面前的, 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

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纵横散乱,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篇8: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翻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时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至于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无定,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隐石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有《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篇9:《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

《醉翁亭记》原文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篇10: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

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不属于赋体,实际上也是一首言简意深、优美的散文诗。欧阳修上《朋党论》后,保守势力仍很猖獗,范仲淹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请求外调,欧阳修也受到诬蔑陷害,于庆历五年(1045)出任滁州知州。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这篇《醉翁亭记》。文章既概括精炼,又丰满生动,既有文采,又有气势,既有形象性,又有音乐美。作者贬官滁州,政治上是苦闷的,满怀悲愤,文章中却表现自己寄情山水与酒,自得其乐。看去好像没有摆脱封建士大夫寻求解脱与麻醉的生活情调,实际上是包含有政治内容的,不能与一般文人的流连风景、游山玩水等同看待。作者通过山水之乐,不直接表现苦闷、悲愤,而是以描写与民同乐来显示自己在这远离京城的地方很有政绩,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并不因遭受打击而改变。写了《醉翁亭记》的第二年,欧阳修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也。”意思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愈长,就愈感到快乐,这不只是在从事学习之外有赏玩山水,弹琴饮酒的生活消遣,而且治理地方,过了一年就初步有了成绩,真正懂得了古人不轻视卑小官职的道理。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醉翁亭记》所写的太守的“乐其乐”。

文章开始从大环境写起,作者像导游一样把读者慢慢引到醉翁亭。

第一段写亭的位置、形势和命名的由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几句介绍醉翁亭,写法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层层推进,步步引入。先是“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都是山,总写滁州的形势。再从滁州周围的群山,把镜头转向西南的峰峦,“其西南诸蜂,林壑尤美”,写出滁州西南方向的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在这片树林和山谷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放眼望去,那草木繁茂,山林幽深而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作者又从“西南诸峰”中,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这时,镜头向着琅琊山曲折推进。“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行走约六七里,忽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举头一看,是酿泉从两蜂之间奔泻而下。未写醉翁亭,先写酿泉,泉可以酿酒,为下文饮宴伏下一笔,并且已经包含了一个“醉”字,醉翁亭呼之欲出了。果然,“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山路也随之盘绕,拐过去一个弯,那四角向上翘起的一座亭子,好像鸟儿展翅高飞似地靠近在酿泉旁边,就是醉翁亭了。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醉翁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其背景远处是“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近处是“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醉翁亭则处于“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中。作者是从大的地理环境和总的山水景物中来让读者认识醉翁亭的。而山水景物中的山是静的,水是动的,静静的醉翁亭仿佛靠近泉水也凌空飞动似的,作者用“翼然”二字使读者对醉翁亭产生了强烈的印象。醉翁亭出现了,作者暂时把一路名胜风光放下,先来交代醉翁亭得名的由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这是说醉翁亭是琅琊山琅琊寺的和尚智仙建造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是说滁州太守把自己的别号取为亭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是说太守同宾客到这里来饮酒,稍为饮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以上几句是从醉翁亭的得名说到自号醉翁的原因。下面再就“醉翁”的“醉”,字进行申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意趣本来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既然这样,为什么要饮酒呢?那是把心有所领会的“山水之乐”寄托在饮酒之中。文章开头这一段,由介绍醉翁亭到交代醉翁亭的得名到说明醉翁的意趣,三个层次衔接得很紧密,又过渡得很自然,最后点出“山水之乐”。

第二段写亭周围变幻优美的景色,写“山水之乐”。分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朝暮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林霏,指山林间的雾气。暝,是昏暗的意思。清晨太阳出来,山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傍晚云烟聚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山间的景色就是这样清晨由昏暗而明朗、傍晚由明朗而昏暗,交替变化着。第二层再写醉翁亭的四时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各用一句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是说春天到来,野花开放,到处弥漫着清幽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是说美好的树木长得很繁茂,一片浓密的树阴。“风霜高洁”,是说秋天天空高旷,霜色洁白。“水落而石出”,是写水位下落,水中的山石显露了出来。四句话抓住典型特征,非常精炼而概括地写出四时不同的景色。然后作者收结山间的朝暮与四时的两层叙写,回到“乐”字上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是表示终日游赏的畅怀尽兴;“四时之景不同”,是表示四季游赏的各有所得。总之,乐趣无穷。这第二段极写“山水之乐”,是从山水本身来写的。

第三段写游乐与宴饮,是从游人的角度来写,写游人之乐。这游人之乐也分两层展开:一层是滁人之游,一层是太守之游。我们先看滁人之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负者,指背着东西的人。“负者歌于途”与“行者休于树”二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背东西的人与走路的人,有时唱歌走在路上,有时坐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是写路上的人彼此打着招呼,见出人很多,而且大家兴高采烈。伛偻,是俯身曲背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是搀扶带领的意思,这里指小孩。老年人和小孩都来游玩,身强力壮的人就更不消说了。所以作者写道,“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几句是写滁州的人民游赏醉翁亭。接着写太守游醉翁亭。“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肴野蔌,是山里的野味、野菜。鱼是山溪里打的,酒是山泉水酿的,野味、野菜也是山里现有的。一切就地取材,表明太守不讲究豪华,趣味高雅,所以宴会很简朴。这趣味的高雅,还表现在宴会中的娱乐不同流俗。作者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用箭一样的小棒投射长颈形的壶,以投中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奕,指下棋。筹,即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和行酒令的签子。这几句的意思是,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欣赏音乐。有投壶的,投中了;有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错,人们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多宾客欢乐的情景。有位面容苍老、头发斑白的人在他们中间昏昏沉沉地像要倒下的样子,这是太守喝酒喝醉了。宴会是那么简朴,游艺是那么古雅,这种乐就脱去凡俗,回应第二段所写的“山水之乐”。但众多宾客“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欢乐已极,太守却是“颓然乎其间”,醉了;这又为底下第四段的“太守之乐其乐”埋下了伏笔。

第四段抒写太守之乐,并点出《醉翁亭记》的`作意。“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一段主要是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先写过一会儿,太阳落山,只见人的影子散乱起来,大家跟着太守一道回去了。人一走,鸟就活跃起来了,在树阴覆盖的地方,鸟飞上飞下,发出一片叫声。接着,作者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字这个指示代词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宾客游人,一说是指太守自己。解释为太守自有他感到快乐的事情,而太守所感到快乐的事情,其实就是宾客游人获得了快乐。所以下文说:“醉能同其乐。”最后,文章由“醒能述以文”点出太守就是“庐陵欧阳修”,收结得很巧妙。

全篇《醉翁亭记》的中心,主要围绕一个“乐”字,一层接一层,有条不紊,自然流畅,写得从容婉曲,千回百转。第一段由醉翁亭之得名引到醉翁的自号,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第二段写“山水之乐”,第三段写游人之乐,第四段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与民同乐”,特意点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见,环绕一个“乐”字所表现的内容,与其说是欧阳修的生活情趣,毋宁说是欧阳修的政治胸怀。

苏询赞美欧阳修的散文:“条达疏畅”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意思是欧文写得明晰流畅,轻快从容,显得毫不费力的样子。该文正是这样,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却出以平易,像是信笔写来,毫不经意,真正做到了意到笔随,自然、轻快、流畅。

《醉翁亭记》融抒情、写景和叙事于一体,文笔非常简洁,善于概括,而不失之笼统,只须一二字,便可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南宋的朱熹曾说:“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见欧阳修是如何的讲求精炼。醉翁亭的朝暮四时的景色,只各用了一句,便包括无遗。醉翁亭的游人,只写了“负者”、“行者”,再加上“伛偻提携”,便表现出“往来而不绝”的盛况。再如第二段写山景朝暮的晦明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说太阳一出,林间的雾气就消散了;云烟聚合,山谷就变得昏暗起来。这里用了“出”、“开”、“归”、“暝”四个词,都是表形态或明暗变化的,放在一起,使静境变为动境,传达出—种跳荡变幻的生气。该文可谓言简意深的典范,全文只有四百多字,内容却丰富深厚,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读后使人受到欧阳修思想感情的强烈感染,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醉翁亭记》的语言特别显得音韵铿锵。基本上是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式,一连用了二十七个“也”字,但读起来丝毫不感到平板单调,反而像问答唱和一样,“前者呼,后者应”,高下抑扬,极富于抒情意味。尤其是文中骈句与散句错杂运用,时而表现整齐的美,时而表现参差的美,使文情与声情很好地统一了起来。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射者中,奕者胜”,这是单句相对。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是双句相对。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是三句相对。但有时又有意打破字数相等与句法相同。如“风霜高洁”与“水落石出”,在“水落石出”之间加上一个“而”字,“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下句“名之者谁”后面却是五个字的“太守自谓也”。这样,在统一当中,又包含着变化,显得活泼跳脱,姿态横生。

《古文观止》的编者评论说:“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这些特点都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篇11:欧阳修醉翁亭记背景

欧阳修醉翁亭记背景

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一零四五年),参加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

相关专题 诗意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