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八塔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八塔蹦”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英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共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英语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

本文从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特性解读了英国人自尊自信、互尊互让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通过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以期能全面地了解英语文化,消除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心理;感情色彩; 文化差异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皮尔在谈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特质。”“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不仅仅只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它具体地表现为特定的民族文化常常会把烙印加在语言上。

但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因而在文化上就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性。

不同的语言能够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特点,从而表现出各自独立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英国人的自尊和自信心理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而词语作为语言的重要载体,在感情色彩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因此,从英语的词语中就可窥知英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

首先,从国名来看,英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英国的国名似乎有很多,有时称之为UK,有时称之为“Great Britain”,有时甚至还会被人简称为“England”,其实这三者概念并不相同,“UK”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Great Britain”指的是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这英伦三岛,并不包括北爱尔兰;而“England”也就是英格兰,其实只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

英国人本身却更喜欢称自己为“Great Britain”,就这个国名而言,Britain前面要冠以Great这样一个词,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名里还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国名如此,英国的一些城市名称也是如此。

首都伦敦就经常被称为“Great London”(大伦敦);曼彻斯特也经常被称为“Great Manchester”(大曼彻斯特),至于伯明翰,本土的英国人都称它为“The big heart of England(英格兰的大心脏)”。

由此可见语言中体现出的英国人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

其次,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君主立宪制,同时又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

很多英国人也会对执政党或是对英国皇家的奢侈生活而感到不满,但无论他们有多少不满,也仅针对的是一个具体的对象,一般不会说自己的国家不好。

英国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民族语言,因此他们大多数都对外国的语言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在世界上众多的语言之中,英语是最优秀的语言,英语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通用语。

这虽然被社会学家们称作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反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英国人对自己语言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二、英国人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英国人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体现在英语中的礼貌用语上。

从某种层次上讲,礼貌用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从一个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词语“gentleman”(绅士)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的处事风格,彬彬有礼且待人接物张弛有度。

英国人的礼貌用语繁多,表现形式多样。

“Thank you”(谢谢)、 “please”(请)、“excuse me”(打扰了)这些礼貌用语常常不绝于耳,甚至连带有命令语气的祈使句都会使用“please” 这样的词以示尊重对方。

当他们想借一样东西的时候,英国人很少直接用“I want”(我想要)这样的词,而是用比较婉转的礼貌用语,如“Would/could you please……”(能否请你……)等。

表示感谢的词语在英语日常对话的使用中更是屡见不鲜。

英国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比较讲究个人主义,以一个最简单的词“I”(我)来做说明,在英语中,“I”这个词总是必须大写的,而“you”(你)等人称词就不是很严格。

英国人有这样的语言习惯并不是因为自私自利,否则也就不会一直给人以绅士的形象了。

这里表现了英国人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习惯,私生活外人不允许过问。

但在这样的个人主义中也能体现英国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

英国人在日常交流和书信中少用或不用“I”,因为他们认为,过多的使用这个词容易使人有突出自己的感觉。

如在街上相遇,他们会说:“Glad to see you”(我很高兴见到你)。

在给熟人写信时,他们常写“Hope to hear from you”(我期待你的回信)。

当自己和他人并列题名时,英国人常常把他人的名字放在前面,把自己的放在后面,但当遇上过错时,如“I and Jane made the mistake”(这是我和简的错),会把自己放在前面来表示自己承认所犯错误的诚意。

英国人的这一语言行为正是体现了他们谦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民族心理。

三、隐私权和英国人的独立心理

英国人比较重视隐私权,他们认为尊重他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干涉他人的私事。

在英国,干涉他人的事情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行为,在语言中的表现如下:

首先,英国人不喜欢听到“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这样的话。

在英国,询问对方的年龄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英国女性,这种问题是她们所深恶痛绝的。

其次,也不能问“What’s your salary”(你工资是多少)这样的话。

英国人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反感的,他们认为这完全都是自己的私事,而私事是不能随便问的。

再次,在提建议或是劝告别人方面要尽量避免用祈使句,否则英国人会认为侵犯了他的独立性。

例如“Put on more,or you might catch a cold.”(多穿点,当心感冒)这样的话本来是一番好意,但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会认为有教训人的味道,侵犯了他们的独立性。

他们通常比较能接受“If I were you……”这样的语言进行的劝告或是提出的建议。

最后,英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份,如果不了解对方身份时,可以称之为“Mr. or Mrs. so and so ”(某某先生或是某某夫人),但是如果知道对方是校长、博士或是教授时,就应该称之为President/Dr./Prof. so and so(某某校长/博士/教授)。

四、称谓语和英国人的家庭心理

英语中的称谓语和汉语中习惯的称呼差别很大,亲属类的称谓语远远少于汉语。

英语中“uncle”一词就可以代表汉语中的四种关系:姑父、姨夫、舅舅和叔伯,而“aunt”一词也是一样,代表着姨妈、姑妈、婶婶和舅妈,“nephew”代表侄子或外甥,“niece”代表侄女或外甥女。

他们甚至连祖父和外祖父也不加以区分,统称为“grandfather”。

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可以说是简单而松散,甚至是男女不分,比如“cousin”这个词,既可指表姐妹又可指表兄弟。

这一现象就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家庭心理。

英国人的亲属观念极其淡薄,家庭成员居住得很分散,子女一旦成年就各自谋生,另立门户地过自己的生活,平时也不怎么往来,子女一般也只是逢年过节才会去看望一下父母。

父母与子女尚且如此,其他亲属也就更加的淡薄了。

在他们看来,一般的亲属和其他人是没什么不同的,因此,也就不用分得那么清楚了。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英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而英语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载体。

英国的民族文化决定了英语的表现形式,而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切实反映了英国的民族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李兰萍.英汉词语及其文化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5).

[2]方伟琴,张顺生.从文化差异看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2,(3).

[3]黄青化.从委婉语看英汉文化的异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4]丁菲菲.翻译入门――汉译英[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篇2: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密切关系.并从不同视角,总结归纳出汉语姓名不同于其他民族姓名的典型特征,即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程度极高,存在既有名又有字的传统,汉语姓名体现了某种审美心理,取名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取名大量使用修辞手段,造成特殊效果,在姓名使用中存在避讳现象.

作 者:章辉 ZHANG Hu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05 刊 名: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JIE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G05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   汉语姓名   心理特征  

篇3:英汉谚语、典故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英汉谚语、典故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谚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地使用并理解这些成语、谚语以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典故,其精髓在于“含蓄”,典故不论中西,贵在含而不露,妙在意在言外,寥寥数字内涵精深,外延悠远.本文试图论述英汉成语、谚语在宗教思想、民间口语、典故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其文化含义.

作 者:王美玲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英汉谚语   民族   文化心理   交际  

篇4:试析探析《教父》中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试析探析《教父》中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论文摘要: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艺术形式载体,以成长历程、人性分析和人际交往等为主要线索,全面刻画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新老两代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成为描写美国黑帮的经典之作。

论文关键词;教父 个性心理特征 叙事结构 成长历程 人际关系 人性分析

《教父》是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1969年出版的有关家族黑帮史的经典之作。描述了在1945至1955年间,五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意大利移民科利昂家族一家,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力图重生,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最终实现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独霸控制的完整家族史。这部长篇小说采用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加任何空洞的伦理说教,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着重刻画20多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尤其对美国黑色社会新老两代教父—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父子的个性心理肖像刻画,独具匠心,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开创了家族黑帮具有史诗气魄作品的先河。此书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70年代初被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仁。本文结合《教父》的具体内容,阐述马里奥·普佐是如何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艺术形式载体,以成长历程、人性剖析和人际交往等为主要线索,对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新老两代教父在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气质和性格以及自我意识等个性特征进行多侧面描述的,使之成为描写美国黑帮的经典之作。

一、通过成长经历刻画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里奥·普佐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社会调查学院接受的熏陶,使他的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教父》中,他通过叙述的写作手法,从人的社会化过程出发,以科利昂父子在家族兴起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详细讲述出两代教父如何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个普通人转化成为一个具有黑帮老大个性的历史渊源。

《教父》中的维托·科利昂的父亲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农民,由于参加械斗而死于黑shou党的枪口之下。年仅12岁的维托为报父仇,袭击了当地黑shou党首领唐·乔奇,为逃避黑shou党斩草除根的追杀,在母亲的掩护下,只身逃亡到正处于移民大潮中的美国,在穷人居住区“地域的厨房”的一家杂货店当小伙计,18岁娶妻生子,在曼哈顿的一栋经济公寓里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可是不久,他的自由便被黑色社会所干预,穷人区的地头蛇抢走了他在杂货店的工作,并不断勒索“保护费”,迫使他奋起反抗,干掉地头蛇,被朋友们公推为首领,穷人区的摊贩和商店纷纷向他交钱寻求保护,他的公司也很快成为全美进口意大利橄榄油销售额最大的公司。19美国实行禁酒令,维托和不少当时居住在纽约的意大利移民一样,为生活所逼而挺而走险,非法酿造和贩运私酒,由此步人黑道,并逐渐形成要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的人生信条,坚信在公开的社会要求正义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帮内部才有正义可言。为了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从欧洲走si进口橄榄油、开设赌场,不断扩展地盘,势力遍及美国各地,在政府各个要害部门也都有保护人,由于他神通广大,不受任何力量束缚手脚,只要他公开或秘密插手的事就会按照其意志发展变化,渴求保护和支持的人们都虔诚地尊称他为“教父”。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浪潮席卷美国时,科利昂已从一个为安分守己的普通商人变成了纽约五大黑帮势力集团黑shou党首领之一。通过对维托·科利昂创业史的叙述,对其为保护家族而形成的不屈不挠精神、追求金钱、权力与地位的动机、称王称霸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性格和神通广大的能力等个性特征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

马里奥·普佐笔下的迈克尔·科利昂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具有维托所特有的于沉静中显示出来的力量和智慧,生来就有一种办起事来使人不得不折服的本领,迈克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度是父亲内定的家族继承人。但是,迈克尔的职业理想是跻身于美国合法的上流社会,不想成为父亲那种靠不择手段,强取豪夺生存的黑色社会首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违抗父命志愿加人了海军陆战队,当上了上尉,并立功受奖。因负重伤从前线退下疗养,伤愈后不同任何人商量又进了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镇的达特茅斯学院,与大学结识的美国女朋友凯依过着置身于家族之外的自由生活。但当父亲遭枪击受重伤,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新婚妻子阿波萝妮娅被炸死,面对亲人接二连三地在黑色社会火拼中伤亡,使他醒悟到黑色社会中生存的残酷,不论是谁,不管在哪,都不可能有绝对的安全,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保全家族和自己,于是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毅然放弃了在合法社会出人头地的信念,开始策划执行复仇计划。他单枪匹马除去了谋杀父亲的黑帮头目索洛佐和警察局长;亲手勒死了出卖桑尼的妹夫卡洛;一枪击毙了法勃利齐奥的性命,成为家族的继承人,迈克尔进行着复仇的同时,面对接管家族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经常回忆起父亲的青年时代,不由得深深感到了创业的艰辛,于是不断拓展家族的势力,通过与吉尔参议员勾心斗角的明争暗斗,终于又控制住了一家大饭店,并开展了赌博生意通过对迈克尔·科利昂如何从一个对上流社会充满憧憬的大学生,成为新一代黑帮教父的成长经历,将其为报家仇与黑色社会斗争的动机、信念以及比父辈更雄心勃勃、精明强干、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通过人际交往刻画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采用正叙、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以两代教父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朝夕相处,与黑帮团伙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与政府要人之间的互相勾结为主线,将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新老两代教父的个性,通过各种人际交往中自然烘托出来。

马里奥·普佐在小说开头,通过叙述三个遇到不同困难的人,都想到了找维托·科利昂教父帮助解决间题的具体事件,将维托神通广大的个性特征首先呈现给读者。第一件事是叙述美国殡仪馆老板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因女儿被美国两个出身上流社会的青年侮辱毒打人院,当听到刑事法庭判决结果竟然是教养院禁闭三年,并缓期执行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求助于教父维托·科利昂,为他讨回公道,让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二件事是叙述教父的教子好莱坞电影明星强尼,事业急转直下,失宠落破,在束手无策的绝望之余,决定回纽约去找教父维托·科利昂,帮他争得扮演影片主角的任务。第三件事叙述面包师傅纳佐林,为了使美国战俘恩佐不被遣返回到意大利,与自己女儿卡丝琳结婚,继续给他当烤面包的助手,决定去找教父维托.科利昂,将恩佐留在美国。小说又运用插叙的手法,详细叙述了勃纳瑟拉、强尼和纳佐林三人借助西西里人在女儿结婚的日子,不会拒绝别人提出的任何要求的民族习俗,在康妮的婚礼上来求助维托以及维托以不同方式接待他们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又着力叙述了他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帮助他们将这些问题摆平的详细过程:承诺傅纳佐林向国会提出将恩佐改为美国公民的法案,将恩佐留在美国;要求殡仪馆老板勃纳瑟拉对自己表示忠诚后,答应他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为他女儿伸张正义;派人将华尔兹制片厂老板钟爱的纯种赛马头割下,在深夜将血淋林的马头扔在他床上,进行威胁恐吓,使强尼如愿以偿。将老教父维托老谋深算、不择手段、阴险狡诈,强取豪夺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霸主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马里奥·普佐通过对迈克尔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介绍,将他内向、孤傲、冷漠和坚强的性格清晰地刻画出来,为他作为黑色社会首领应具备的潜质打下了伏笔。作为幼子的迈克尔,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以及性格的内敛,与兄弟们不能平等地沟通;由于不想继承家族事业,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和心灵上的契合;由于家族利益的需要,不得不以伤害妹妹的感情为代价将出卖桑尼的妹夫勒死;由于黑色社会首领和丈夫的角色冲突,承受着妻子长期的不理解;为了承担起整个家族的重任,迈克尔努力忍受内心的孤独让自己坚强,这种感觉迈克尔在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与黑色社会首领明争暗斗中,小说详细介绍了迈克尔单枪匹除掉黑帮头目索洛佐的经过。迈克尔继承父业后,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他要在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是艰难的迈人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面对两大层次之间抉择性交往沟通,迈克尔表现出高超的交往能力。始终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将新教父于冷静中显示出的胆识和智慧,集机智、冷酷与果敢于一身的典型黑色社会首领的个性特征完整地勾画出来。

三、通过人性剖析刻画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里奥·普佐撰写的《教父》与其他黑帮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对人物描写的单一个性模式,不仅局限于黑帮首领的个性刻画,而是从人的自然、心理和社会属性出发,通过有效的谋篇布局,围绕新老两代教父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示了人性的两面性,将作为黑shou党首领和作为普通人的双重人格,设计得细致周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作品达到了空前的人道主义境界。

马里奥·普佐用大量笔墨描写教父的家庭生活,维托·科利昂育有三子一女,秉性脾气各异,长子桑尼强悍勇猛、刚腹自用、鲁莽急躁;次子弗莱德本分忠诚,胆小怕事,惟命是从;小儿子迈克尔长相斯文,彬彬有礼,遇事稳重,女儿康妮年轻貌美,性格温柔,有些神经质。维托.科利昂把物色家族继承人选放在首位,但他对孩子们的热爱是等同的。他觉得桑尼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但缺少谦虚谨慎的作风,经常在决策问题时不断点播他,没有放弃让他作为继承人的希望。弗莱德缺少人格感召力,不可能成为继承人,他让他管理一些具体事务。迈克尔最具备继承人的领导天赋和人格特质,但他不想违背儿子的愿望,希望他出人头地成为美国社会合法世界的上层人物。当教父被告知大儿子被人暗杀,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保护其余儿女,他强忍悲痛,决定与五大家族达成”和平协议”。小说还详述了他收留养子汤姆·黑根的过程,他收留患眼疾沿街乞讨的十一岁男孩汤姆·黑根后,从来不以父亲的身份,而是以监护人的身份出现,送到法律学校,向来不把作为父辈的意志强加于他,总是嘱咐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生身父母。

这样,维托实质是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为自己培养了一个死心踏地为他效劳的黑色社会家族的参谋助手,一方面根据儿子秉性循循善诱,充分显示了老教父人性的双重性,反映出作为黑色社会首领的审时度势的父亲。一方面是一个有责任心,可亲可敬,富有人情味的长者形象,另一方面为家族培养选择继承人和党羽,将其人性的两面性处理得相当完美。在友情方面,维托·科利昂深信友谊就是一切,用朋友的友谊筑起的防线比政府还重要,小说运用叙述和议论的手法,通过对参加女儿婚礼来宾的介绍,剖析了他对朋友充满感情的慷慨,有其真诚友善的一面,也有虚伪利用的动机。他邀请的客人全都是认识的人,全都是信得过的人,他们中间有很多人走了红运都是沽了老头子的光,在这个亲切的场合可以无拘无束地当面称呼他“教父”,他也没有忘记邀请他当年的老朋友和老邻居。隐隐地表明了教父个性中既具有美国公民的乐观友善,又具有意大利西西里后裔叛逆倔强的民族渊源。值得一提的是维托还有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折射出维托·科利昂作为社会公民的道德良知和某种原始的正义性。

马里奥·普佐巧妙地将迈克尔·科利昂的家庭生活、恋爱婚姻经历和黑帮生活进行穿插对比描写,反映了一个黑色社会家族的真实,强调迈克尔原本是一个追求爱情,钟爱妻子,需要家庭的普通人,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不顾一切的去复仇杀人,做出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做新教父的果断抉择,完全来源于家族亲情的呼唤和血缘关系的支撑,这种源人性本能的驱动,使一切本来令人感到义愤的杀戮都能唤起读者的同情和理解,觉得他杀人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杀的也都是比他更坏的人川。迈克尔为保护父亲杀了人后,去西西里避难,邂逅了当地的一位美丽的少女,便向她求婚,并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也相当恩爱,但妻子却被对手炸死,迈克尔便决定回国报仇,后来又与凯依结了婚,但凯依无法理解和适应丈夫的内心世界和黑色社会家族环境,婚姻上的孤独、黑色社会团伙之间残酷拼杀的和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使迈克尔始终在社会角色冲突的矛盾挣扎中,从家庭内部生活和恋爱婚姻经历描绘迈克尔内心活动的矛盾,让人感到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真实。《教父》最后以迈克尔妹妹的儿子在教堂受洗,迈克尔将成为外甥的教父作为大结局。教堂威严肃穆,庄严的钟声中,牧师亲切而又神圣地祷告,让迈克尔庄严宣誓,而另一边,迈克尔的手下磨枪待发。当牧师问到迈克尔以后“不会去做一切罪恶的行为”时,迈克尔虽然知道他的手下正磨枪待发将对手一一除掉,但迟疑片刻,还是回答“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以矛盾的心情维系这个由父亲构建的一手紧握十字架,一手在世俗社会打拚的黑帮家族,将这个神秘冷血的黑道人物富有人情味和不寒而栗的性格烘托出来,令读者感到同情、理解和欣赏。

篇5: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必然衍生出文化权势.因而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存在着被同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问.如何在融合的趋势中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保持个性,如何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声名远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第一,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第二,适度准入、保持本色;第三,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作 者:许士密  作者单位:枣庄师专基础部,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黑龙江民族丛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G04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对策  

相关专题 英语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