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分析论

江蝴骗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江蝴骗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分析论(共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基于符号学角度的分析论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基于符号学角度的文本分析论

1引言

当代社会是大众传媒所构建的社会,一切都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中酝酿、升腾或者蒸发,奥林匹克文化也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中不断表达和传播。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符号学的理论背景,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夏季奥运会口号进行研究。为奥运会设置独有的主题口号,在1984年前非常少见,有学者曾做出论断,“1984年,这是奥运会口号开始盛行的元年”,因此,本文对自1984年迄今为止的共八届已经举办过的夏季奥运会的口号进行研究,从看似简单的口号文本中梳理其所指向的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底蕴,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通过语言来拥有世界,人被语言引向存在本身,对奥运口号来说,看似简短的语言背后实则颇具深意,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研究背景,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方法,细细探寻奥运口号的丰富意涵。

2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2.1符号学的理论背景

符号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理论,成为了符号学之所以诞生的土壤,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从社会、文化、历史的层面建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是大众传媒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符号学研究的是一切可以被用来传播的东西:文字、形象、交通标识、花朵、音乐、医学症状,还有更多别的”,可见,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评估文本表意过程”的理论背景,本文在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视野中,以符号学作为基础理论,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方法展开讨论。

2.2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

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表意符号,对文本的分析是符号学中关于文本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本文根据所研究主题,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文本分析:首先、从文字和语词的层面识别相关符号的表层含义;其次、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层面探索相关符号的深层含义。

3夏季奥运会口号的解读

从1984年到,共八届夏季奥运会,历时三十一年,向世界人民传播了八句凡是热爱奥林匹克文化的人们都耳熟能详的口号。

3.1表层文本分析

3.1.1字数分析

上述八条夏季奥运会的口号,从英文的角度来讲,这八条口号的英文单词均不超过五个单词,最少的只有两个单词,从中文的角度来讲,最短的是四个字,最长的为十个字,体现出最少内涵包容最大外延的逻辑学原理,精炼、简短、高效地传递了当届奥运会的主旨和精神。

3.1.2语词分析

纵观八届夏季奥运会口号,尽量避免了语词的重复,没有易于总结规律的高频词出现,但从语词的表层意义来分析,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下面就从短语结构、词语的感情色彩两个方面进行语汇层面的简单分析。从语汇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夏季奥运会的口号主要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三种短语结构组成,这三种短语结构都属于现代汉语中结构简洁、意义明确、易于辨识的短语结构,符合“口号”文本要求简洁、直接的表情达意的要求。此外,这里还对短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褒义色彩和中性色彩,褒义短语是指表示赞许、积极、肯定、乐观等正能量的意思,中性短语是指褒义短语和贬义短语之外不能体现感情倾向的短语,这类短语的意思要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判断。从1984年到八届夏季奥运会口号均由褒义短语和中性短语组成,这与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所始终倡导宣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是密切相关的。

3.2深层文本分析

在符号学的理论背景下,文本分析的重要任务就是从文本的表层探入文本的深层,从文字和语词本身探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核以及人的心灵世界,符号学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用于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符号系统如何引发情绪、联想、恐惧、希望、幻想和默认”。夏季奥林匹克盛会从第一次拥有奥运会口号的1984年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到20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经过了三十一年的风雨历程,这个期间,高水平竞技运动不断地超越人类身心的极限,刷新数据,追求卓越。这个期间,来自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的各种力量对夏季奥运会和以夏季奥运会为代表的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打磨、影响与塑造,凡此种种都已变成历史的陈迹,而历届奥运会的口号、吉祥物等等符号化的标识在岁月的流逝中不仅未减其意义与价值,反而成为上述种种奥运遗产的高度浓缩,供人不断挖掘其精简文本后的深厚意蕴。纵观上述八条夏季奥运会的口号,本文分为四个主题对其进行深层的文本分析。

3.2.1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奥运会本身是颇具历史感的人类文化活动,从公元前776年的古典奥运会第一次燃起奥林匹克的圣火到18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第一次举起现代奥林匹克的旗帜,奥运会历来都承载着厚重的人类历史。纵观八届夏季奥运会,其中有两届奥运会的口号就体现了这种厚重历史与当下现实的融合,体现了将历史照进现实的奥运理念。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就能从简单的文本中见到复杂的历史背景。

1984年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的口号为非常平凡、朴实的四个字:参与历史,这四个字直接指向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参与当届奥运会本身,更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回溯了以往各届奥运会的历史,此外,“参与历史”这一口号也开启了奥运会举办方精心组织评选创造属于当届奥运会口号的一扇窗口,从这扇窗口向外张望,一届又一届奥运会将这届奥运会所开创的设计“奥运口号”的路径延伸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奥运会琅琅上口的宣传口号而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乃至参与奥林匹克运动。

时隔二十年之后,雅典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又一次从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四字口号“欢迎回家”中体现出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在历史的厚土之上,更有一道历史照进现实的光芒,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文化贯串在了一起。雅典是古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沉淀了数千年来人们的奥运理想和体育精神,20雅典奥运会的举办是对古代奥运会和以往各届现代奥运会的深情回望;年雅典奥运会的口号“欢迎回家”是对举办方雅典厚重丰富的奥运历史的深刻点题,也是对当届奥运会颇具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诠释,更是敞开怀抱,迎接全世界热爱和平,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热情致辞。

3.2.2面向全人类

从1984年到年,八届夏季奥运会中,有两句口号生动地反映出奥运会是面向全人类的盛大聚会。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既是全世界人民的一次体育狂欢,也是现代奥运会的百年诞辰。“世纪庆典”的口号首先呈上“世纪”二字,直接引发人们对百年奥运的联想,其次奉上“庆典”二字,点明了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场合,“世纪庆典”四个字所蕴含的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希望将年奥运会办成一场属于全人类的盛大宴席。非常遗憾的是,也恰恰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发生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深恶痛绝的事,1996年7月27日,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110人受伤,这是奥运史上令人痛心的污点,是百年奥运诞辰不可抹去的伤痛,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在事件发生之后再来反观“世纪庆典”的奥运口号,于伤痛中更多一层思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面向全世界和全人类的,世界是复杂多元的,人性是幽微难测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才品味出“世纪庆典”更深远的意涵,也才使得“世纪庆典”不仅仅象征着欢乐、喜悦、乐观、奋进,同时也必须去正视依然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痛苦与忧伤、悲观与消极、矛盾与冲突。面向全人类,观照全人类,审视全人类,鞭策全人类,奥运会像一面透彻犀利的明镜,映照了全人类的表情。

,全人类共同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元年,悉尼奥运会的口号“分享奥林匹克精神”也直接点明了“面向全人类”的主题,这个口号强调全人类的“分享”,什么样的精神可以跨越阶级、种族、国家、社会而供全人类来分享呢?那就是“奥林匹克精神”,这个口号把“奥林匹克精神”看作可供全人类来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也是20第27届奥运会所强调和倡导的普适价值,“这是对分享精神最有力最直接的呐喊。从这一口号出发,人们分享的就不仅仅是奥林匹克精神,还有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未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3.2.3倡导团结与和谐

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就是竞争,竞争的极致就是血腥残忍的战争,而最积极、最合理、最能在展现人类天性的'同时又具有正当理由的竞争便是竞技体育的竞争,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便是顶尖级的竞技体育的表演场,在这个舞台上,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参与者不断超越身心极限,观赏者也获得极大的愉悦与享受,在这个舞台上,既提倡公平的竞争,更呼唤人与人的团结与和谐。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史,有两届奥运会的口号深刻地体现出这一点。

1988年第二十四届夏季奥运会在汉城(今首尔)举办,汉城奥运会的举办,是当时韩国政府“和平统一外交政策”在体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汉城奥运会的口号由两个词汇组成:和谐、进步。“和谐”作为一个非常东方化的概念,出现在奥运会的语境当中,“和谐”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平衡与共存;“进步”是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永恒追求,“进步”更是从个体到集体,从个人到国家、每个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渴望,然而,“进步”的前提是“和谐”,只有在个体和谐、社会和谐、不同民族之间和谐、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和谐的前提之下,才能谋求进步与发展。所以,“进步”一词紧随“和谐”之后,也是颇具深意的,这一句奥运口号已经完全突破了体育的界限,倡导的是人类整体的团结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谋求人类的不断进步。

1992年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有着特别的意义,此前连续三届奥运会都因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而残缺,1980年莫斯科奥运由于美国的抵制成为一个阵营的孤独赛场,紧接着洛杉矶奥运会也自食其果,因前苏联的抵制而获得同样残缺的命运,之后的汉城奥运会也因为朝鲜的抵制而不完美,这一切矛盾和纷争得到缓解之后的1992年,巴塞罗那迎来了一场完整的奥运盛会,本届奥运会共有1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出席了运动会。在上述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中,在国际奥委会全部成员国都参会的这样一届圆满团结的盛会上,提出了“永远的朋友”这一恰到好处的口号,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中“友谊”与“团结”的再次强调,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呼唤团结与和谐的心声,巴塞罗那奥运会将作为人类团结与和谐的见证而永载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

3.2.4宏大的时空建构

以时间为纵线轴,从古典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历经将近三千年的发展史;以空间为横线轴,历届现代奥运会横跨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广阔的空间范围,因此,奥运会本身就是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这个宏大的时空建构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届奥运会的口号设计中。的北京奥运会,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这是从全球范围内二十一万条口号中脱颖而出的。该口号诞生之后,北京奥组委对其有三个层面的解读:首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其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再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表达了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从这样的解读中本身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奥运口号的的确确承载了举办方对当届奥运的殷切期望,是对一届奥运会包括体育竞技本身在内的全部奥林匹克文化的高度浓缩与诠释。

在上述三点官方表述之外,继续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这条口号用“同一个世界”覆盖了最广大的时空范围,用“同一个梦想”又将这最广大的时空范围收拢在一个共同的梦想当中,这个梦想是:即便这个广阔的世界依然有因不同种族、不同政见、不同体制和不同信仰等等而引发的冲突、矛盾乃至战争,然而在举办奥运会期间,全世界人民都凝聚一心,在奥运会的赛场内外,谋求最大程度的“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也因为这一次盛会而加深世界人民的感情,促进全球化的进程;还曾有人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简化为“一世一梦”,更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富含其中。总得说来,这条口号完成了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体现出博大壮阔的情怀、海纳百川的心态、最终成就了一场有容乃大的盛典。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将奥林匹克的旗帜从东方又迎到了西方,伦敦奥运会提出了“激励一代人”的口号,这里的“一代人”是意义深远的,我国奥运史上最重要的元老之一魏纪中先生曾经说过,“顾拜旦最初倡议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前往英国学习的”,英国以其将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相互结合的悠久历史成为孕育现代奥运会的摇篮之一;因此,这里的“一代人”不局限于哪一代人,而是指一代又一代传承了英国优良的运动传统的人,往者亦可谏,来者犹可追,“激励一代人”既是对以往岁月的纪念,对已经积淀下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成果的自豪,更是对当下青年的鞭策,“伦敦奥运会最早的想法就是办一届年轻人的奥运会,以青年为主。过去奥运会是以运动员为主,但伦敦奥运会的想法是注重青年发展体育运动”,由此观之,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事实上关涉到前后几代人,牵连到非常漫长的一段时空,将当届奥运会所担负的使命不断扩大和升华,使其成为激励鼓舞一代青年的重大事件,更是宣传一种将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

4结语

上述对夏季奥运会口号进行深层文本分析后得出的四方面结论并不是割裂的,每一届奥运会都是历史与现实的交互融合,都是面向全人类的竞技体育盛典,都是一面倡导团结与和谐的精神旗帜,也都是一次宏大的时空建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永恒的回响与深刻的记忆。只因每届奥运会所切实身处的当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奥运会的口号也在遣词造句上有所斟酌和倾向,但归根结底,都指向了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指向了人们对奥运会寄予的深切厚望。

在大众传媒的视野中,奥运口号作为重要的奥运符号,担当了宣传奥运会和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舞台;符号学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理论之一;文本分析法是符号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用于分析历届奥林匹克口号,从表层文字的拿捏到深层意涵的赋予,抽丝拨茧,条分缕析,借用后人品评《古诗十九首》的一句话来讲,奥运会的口号也真可谓是“语浅情深,一字千金”。

时光荏苒,四年一个轮回,的夏末,奥运盛事又将降临,巴西里约热内卢将承载起全世界人民对奥运会的期待与梦想。彼时,20奥运会的口号“点燃你的激情”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简短的文本背后又将隐藏着怎样的期望,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现代奥运会的口号将历久弥新地被定义被命题。现代奥运会的火炬将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集体回忆将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并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篇2: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论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在北京申办与筹备奥运的进程中,奥林匹克文化正逐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渗透,并且丰富着自身内涵.北京奥运的`举办,不仅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于世界舞台,同时必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作 者:刘春燕 任建慧 王淑英 LIU Chun-yan REN Jian-hui WANG Shu-ying  作者单位:刘春燕,王淑英,LIU Chun-yan,WANG Shu-ying(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任建慧,REN Jian-hui(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G04 关键词:北京申奥   奥林匹克文化   传播  

篇3: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通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往往以文化模式的方式而存在.文化哲学所探讨的是在较大尺度上在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在共时态视野中,主要有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而在历时态视野中,人类历史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自然主义文化模式、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批判现代工业文明时,正需求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主导性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构成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内在机理;在深层次上标志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作 者:衣俊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北方论丛  PKU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年,卷(期): “”(1) 分类号:B089 G02 关键词:文化   文化模式   文化精神  

篇4:论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

论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种文化,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仅仅罗列科学精神的具体规范,或者如默顿仅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科学精神,都存在其局限性.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是由三个层次即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构成的逐层递进的有机整体,科学精神的具体规范相应地体现于各层次之中.

作 者:彭炳忠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3)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   科学精神   规范  

篇5:数字化视野中的符号与文化传播论文

数字化视野中的符号与文化传播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符号化 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符号呈现出两种角色,一是对应于物质的符号,一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就数字化的文化传播而言,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整体性,弱化了物质性,使传统的物质与符号关系让位于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物质与精神在数字化符号的基础上整合于意义之中。但数字化的符号对文化传播也有其无法完全精细化的局限,纯粹的技术手段无法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的真实与虚拟的双重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化符号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一、文化的符号化与数字化

文化即人化,同时也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的结果。广义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物质文化是人们生产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体现;精神文化既具有形而上的层面,也具有形而下的指向。物质是精神的载体,同时也体现出精神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面,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明确的,物质文化基本上等同于器物文化。精神文化依赖于物质基础才得以传播与发展,但物质之于精神成果的作用仅在于承载与续传,至于物质本身对于精神的作用并不被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一种物质具有最大范围内承载和传播精神文化的特质。例如纸张,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精神文化的传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物质本身的实存性对这种传播具有约束,精神文化的传播并不能随心所欲。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只不过是人类文化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它们本质上应该是一体的;但是从传统物质与精神层面之间的关系来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未能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的界限仍然很明显,且易于区别。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这种界限不利于文化整体性传播,要使文化整体性传播必须需要另一种方式的出现,这种方式能使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整体化,其界限最小化。但是,在传统的技术范围内要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整体化的方式只能是一个梦想,这一梦想在上个世纪}o年代才开始出现现实的内容。信息技术成为时代的一种带有主导性的技术取向,文化也因此呈现出新的形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显露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特质,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信息文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带来的符号化与数字化使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整体化这一愿望成为可能。其中,符号化主要是针对器物而言,数字化则主要是针对符号的转化而言。

如果说信息化在技术层面使符号化与数字化具有技术的可行性,那么随着信息化技术兴起的一系列文化认知方面的变化则为人们整体化审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奠定了人文基础。阿诺德认为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东西不在于纯粹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而在于文化与文明的调和,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共存。斯图亚特·霍尔把文化的研究与人类学、历史主义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文化的概念集中在日常生活的层面,“抽象的价值和具体的规范,物质的和精神产品,都被纳人了文化研究的视野”。这种“文化主义”的观念带来的文化认识是:文化的意义在于集体而不是个人。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种最为深刻的心理暗示:必须从整体的观念来看待文化的意义,这种整体最主要的层面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同样的暗示也来自于F·R.利维斯对“大众文明”的担心,他对于现代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体在精神文化方面弱化的批判,昭示出他对物质与精神、技术与文化失衡的担忧。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认为对文化的理解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但作为文化本身而言,则是由具体的人的意义与实践构成。文化在他那里不仅具有物质的基础属性,而且在物质的基础上体现出其价值与意义。由此可见,无论斯图亚特·霍尔、利维斯和威廉斯对文化的理解有多大的不同,但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即对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整体化考虑的诉求。他们的这种暗示式的诉求,以及哈贝马斯、利奥塔等人的理论,在客观上都让人们意识到了:在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主流技术的背景下,人们应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文化本身,这就为在信息化基础上整体化考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当代文化观念的认识把人们的视线转移到物质与精神、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之中,而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信息化中的数字化技术则从方式上确定了上述关系整体化考虑的途径,即符号化与数字化。符号化是一种具有传统意味的方式,而数字化则是信息化时代中的一种新的符号化的方式。符号与器物比较起来,它们都可以承载文化的内容。但是它们也有显著的区别,器物是具体的东西,有着实体的存在。而符号则不同,它可以承载实体的意义,但是对于物质本身并不替代,它的存在基础在于人们对物质实体的了解。因而符号化带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即人们有可能从这些符号化了的对象中进行交流与分析。器物基本上不具备大范围内的交流,但符号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具体的器物而言,器物的符号化,可以有效地传播其文化内涵。但与此同时,对于器物本身的物理特征却无法传达。因此,不难发现,传统的符号化虽然带来了一系列认识事物方式的变革,对于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这就从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技术的出现。这个新的技术一定要满足符号化的传播优势与器物本身实体特征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正是符合了这个要求。

人们对数字化的认识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一条是,人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把事物或器物变成相应的信息,并最终把这些信息以符号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数字化的一个巨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存储海量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以符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可以使器物或者现实中的物体能够实现最为全面的符号展示。在没有数字化之前,人们可以把事物的影像呈现于前,但那是平面的。数字化出现以后,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符号世界里从立体的角度观察与实物基本一致的状态。通过超链接,与之相关的熟悉与不熟悉的事物,以及关于事物本身的其他非物质信息都得以体现。这种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化必然带来新的认识与观念,它把人从现实时空的实践发展为虚拟时空的实践,虚拟的实践方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当这种建立在虚拟基础上的实践方式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时,当代关于文化观念认识中的焦虑就会得到释放。阿诺德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可以在数字化中得到合理的共存,斯图亚特·霍尔的整体文化观念可以得到实现,利维斯对于现代技术的垢病能够得以改变,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也许可以用虚拟或数字“文化唯物主义”来重新加以阐述。他们对于文化暗示的诉求,在信息技术和传播方式符号化与数字化的趋势下,可以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综上不难发现,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是很明确的:一是一种基于物质或器物基础上的文化传播;二是一种基于符号基础上的文化传播;三是一种基于数字基础上的符号文化传播,即数字化文化传播。符号化是文化传播的趋势,不论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符号化,还是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符号化,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内涵的转变,从与物质、符号的对应关系转化为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从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向数字化意义的符号转化。与之相应的变化是,物质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弱化,立体、深人的意义与形体因素得以强化。文化传播的这一方式的擅变所形成一个结果就是,物质本身与文化的关系从来没有如此的紧密,通过符号化与数字化,特别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化,物质与文化内涵紧密、完美地实现结合,文化的符号化与数字化是实现整体文化传播的必要途径。

二、文化数字化的局限与感知

数字化基础上的物质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并不能代表文化数字化的全部,同时数字化本身也具有局限性。最主要的局限在于数字化隶属于信息化,而信息化对社会文化具有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迈克尔·默林的《信息技术革命:益处与危害》中得到较为全面的总结。迈克尔·默林总结了10种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危害,它们分为对人的意识的危害、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危害、对生活品质的危害等三个部分。毫无疑问,从社会角度来看,迈克尔·默林的这种担忧以及他对这些危害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符号化的转化方式来看,这些局限并不是主要问题。因此,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于符号化与数字化方式与方法上的局限,而具体层面则是物质符号化与数字化以及精神层面文化的符号化与数字化。

除此之外,在符号化与数字化的方式与方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最主要的局限在于“人文精神的悖论”,齐鹏在《当代文化的感性革命》一书中深刻地揭示出了这种悖论的存在。他认为数字化会导致人依赖于技术,成为技术的奴隶,最终形成新的人性的异化。这种“人文精神的悖论”,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悖论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同时也有技术本身的因素,“数字化平台的单一性”,还有符号化与数字化中介中时空关系对人文精神影响的原因。齐鹏认为,要解决这种“人文精神的悖论”,必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科技人文化”,二是“艺术手段与审美功能”。不可否认,上述两种解决方式从学理上是有效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完全实现,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其实现的难度更大。

除了信息化技术本身给数字化带来的危害,以及在符号化与数字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人文精神的悖论”外,在具体的符号化与物质化的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其他问题。其最现实的间题是,物质及其所代表的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大部分文化虽然借助了物质载体,但却是以精神层面的状态存在。这种层面的文化相对于以物质为主体的文化而言,其范围与内容更广,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主体部分。并且一旦数字化以后,对于这一部分的文化了解与传统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巨大的改变,而真正引起巨大变化的,还是物质文化的那一部分。

数字化的过程是一个精细信息化的过程,信息精细的程度直接决定物质数字化的程度。数字化虽然带来了物质全方位的展示,但是并不一定带来精细化,这是文化数字化所面临的主要的局限之一。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有可能全方位展示某个物质存在,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完全展示。尽管人们精细信息化的程度会越来越深,但也无法达到完全精细的程度,因此,这个局限只是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显然,如何消解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局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在可以预知的技术发展的所有趋势中,现代技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也无法找到最终的结果。既然从数字化技术的角度无法得至昧最终的结果,从别的角度寻求解决途径就成为必然。

从文化传播的技术角度来看,现代数字化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在人们可预见的范围内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单纯从现有技术的角度已经无法实现更大的进步。但是从文化理解的角度,特别是人们对于文化理解的观念上的改变,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变上述的局限。传统对于物质文化的理解是基于物质本身,即便是在一般的符号化理解过程中,也是以物质实际存在为前提的。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化,同样是以人们对于物质的实际感受为基础。以物质的实存来感受文化本身,是人们传统感受文化的主要方式。但是数字化的符号则是依据人们对物质信息处理后的符号,并不是由符号本身直接而来,也不能直接反映物质本身最为精细的全部内容。尽管这样,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从而造成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与以往符号本身信息包涵量不一样,“从感觉的对象来看,原来的感觉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直接的、形象的”。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化的感觉对象则不是如此,“二进制把原来符号系统中无法感觉的对象,无法逻辑化和虚拟化的感觉对象,特别是无法代码化的经验、智力、智慧,都作为自己感觉的对象”。这样一来,对于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的理解方式必然要与传统的方式有所不同,要真正实现数字化基础上的文化理解,必然会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即对于文化的理解要脱离纯粹的实物基础,并且要建立在符号本身之上。这种观念的实质就是不再注重实物与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而把重点放在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使符号与文化意义建立起直接的对应关系,真正实现符号文化。这种符号文化观念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物质不能实现完全精细化的局限,而且还可以使对物质文化的理解和以对精神文化的理解在数字化符号的基础上实现理解方式的统一,形成整体的数字化基础上的文化融合。在这个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化世界里,没有物质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解现代技术无法完全解决信息精细化的问题。

这种观念的转变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对于物质真实的观念,在数字化符号的基础上,应形成物质符号化存在,符号才能成为文化最为真实体现的观念。

二是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其重要表现就是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现在多数人都认可除了现实世界外,人们还有一个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上的虚拟世界。“人类生存在一个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信息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和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虚拟世界的角度来看,虚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存在的一种方式,与真实的世界相比,它既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不同于真实世界的存在。虚拟世界是一个以符号为基础的世界,符号是虚拟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符号既是构成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又是虚拟的基础。数字化的符号在此被赋予了真实与虚拟的双重身份,它同样也是人们存在的方式之一。“虚拟是对数字化的表述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它的根本特点是‘真的假’与‘假的真’,是‘真’与‘假’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虚拟的东西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与功能。另一方面,虚拟的东西又是假的,它只是一种数字化的存在,与被虚拟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毋庸置疑,虚拟世界的观念让数字化基础上的符号具有真实与虚拟的双重身分的看法一旦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念,一种新的文化传播观念必将有可能成为现实。这是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与文化对立观念的思考,它真正依赖的是符号与文化的对应关系。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让位于符号与意义。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并成为一种观念,人们对于传播中的文化的认识就有可能会在符号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这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既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也是在传播中对文化感知的转变。

相关专题 奥林匹克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