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旧岛看月亮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旧岛看月亮”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共11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后白中学 李伟根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10.27

篇2: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转变

后白中学     李伟根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改变。

二、 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

[1] [2]

篇3:在新课程改革下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转变物理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4: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C 09月15 日吴作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转变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原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就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不同时代的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然而,一直以来,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教师对于课程来说,只有选择“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有效地教给学生。教师则成了传授科学知识的道具、载体。教师所承担的是“扬声器”式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对着文本宣读。单行线的、就范式的和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是教师传统教学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如《辞海》所说:“向学生传授知识”。

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辞海》(版,第266页)也就是说,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职业观、生活观、人生观和民主的法律意识是形成正确价值观核心。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结果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识强的人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人。

二、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三、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四、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另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必须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因为,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系统指导,必须与同事或家长或行政管理机构合作,通过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

五、作为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通过考试和排榜作为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另外,由于传统的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往往是用“升学率”作为评价中的硬性指标。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忽视了对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的评价,挫伤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建立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它不仅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自身必须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建立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六、作为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过去的课程是“框框”,新的课程是“跑道”。按传统教学观的解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教师要绝对执行,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考试如果“超纲”,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在这样的课程管理体系下,教师根本没有参与权和管理权,更谈不上决策权。

为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辨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对课程管理理论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课时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性、开放性精神。可以说,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过程,依据自身的经验、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不统一的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教育,对不确定的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让教材留有较大的余地。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篇5:新课程下作业观念的转变

所谓“作业观”,可以说是关于作业的一种本能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无形当中或不得不形成了一种几近一致的“作业观”。这种“作业观”大致有以下特征:其一,作业是教师布置的有着明确答案的一道道练习题,它通常是书面的,所以做作业也叫写作业,当然有时也有非书面的,如背诵课文、记住定义等;其二,作为作业的练习题是对教材或课文梳理、归纳的结果,总是或力求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其三,努力追求平时作业题型与日后考试题型的一致性,“模拟试卷”式的作业就成为人们理想的作业形式。由于我们的教学顽强地监守着学科中心,通常是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几乎变成了就是学课本,再加上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业观”的形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许多年来,关于作业,不少教师有过探索、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又暴露出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早先,人们见得更多的是“题海战术”,大运动量,多多益善,学生被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但是,这样做有时事与愿违,效果并不佳。后来,作业的布置渐渐地由一味的“多”到讲究“精”,也正和课堂教学的精讲多练发展到精讲精练相吻合。人们努力地使练习题有典型性,有代表性,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盲目的、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来说有所减轻了,对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作为作业的练习题的指向和考试题型的尽量合拍,使做作业的目的几乎简化成“为考试而时刻准备着”?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病,例如作业的难度过大和形式的单一,学生视野变窄,对学生的限制太多、束缚太大,等等。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正在发生着变化,也在不断地形成和增强课程意识,不断地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在一些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伴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业也从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考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作业在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学了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画一幅自己家里的住房平面图,动手量一量,并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再算一算,将它画在纸上;再如,在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把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记录下来,并说明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显然,这类作业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种形式当然值得提倡,但更根本的还是要教师确立新的“作业观”。因为对于作业的传统的理解必将也正在被新的认识所取代。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这种“作业观”的基本思想或主张: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不是作业的惟一甚至主要形态,作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是开放的而不应总是封闭的;作业可以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完成,可以由学生合作完成,不一定非得是某个学生个人的行为;做作业可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成为对知识的一种综合的运用;做作业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因素相融合的过程;对于学生做作业,我们同样应该重结果但更重过程,要善于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做作业的目的,除了复习巩固、加强记忆、领悟考试方法与技巧之类外,更有意义与价值的,是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联系、接触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篇6: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

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大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就比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这一课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动手把学具和文具来分类理一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学具和文具分开整理。还有这一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用两个口袋装东西的题目,通过动手,学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东西要分开装。而《认识人民币》中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学生有的象模象样的当起了营业员,有的则是一个个认真的小顾客。活动中,他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换成一元,理解了10个1 角是1元,看到10个1 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就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四、合作学习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而且,对较为新颖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例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例如,“9+几”的算法,就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几种算法:从9开始数数;从1开始数起;“凑十法”。 这样几种算法,而不是唯一的算法,使得学生对每个算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几种算法,可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测试为根据,测试要求学生回答各种特定数学内容的试题,有些是学生学会的,有些则未学会,将学生答对的题数累计,就表示学生已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并将总分与其他同学作比较,或者用以判断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得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轮廓。

这种考察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以评价结果为主的方法仍然需要,但仅限于此是很不够的。还应对学习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一般来讲,过程的评价包括四个部分:评价情境、对情境的回答、对回答的分析和结果的解释。

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结论,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回答的结果,还要依赖学生指出哪些是猜想和策略,哪些是证明;在教师下判断前,要注意倾听、观察,特别是组织情感领域方面的评价,要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的或不参与的情况,进行解释、并将解释反馈给学生。

例如,有个学生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说,他先做十位再做个位,这种做法的原因是遵循“从左到右数的习惯”。如果不把学生看成主体,不通过关于评价的合作与对话,就很难明白学生如何会产生这样的做法。

相信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丰富多样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组织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会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7: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

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

[1] [2] [3]

篇8: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发展观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革命。教师们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精神的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进程中,教师是其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关注“人”,即学生的“全人”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论,为我们在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确实,学生之间在八种智慧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运用及发展上各有特色,如果我们总以静态的“老眼光”看人,认准了一个方面看人,则看不到学生在各自不同起点上的发展,就会给学生进一步、多方面的'发展制造障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尽力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就会多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受传统评价制度影响(包括对教师及对学生的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功利心日益膨胀,进而造成不少教师的短视行为,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教的过程中,学生能考好过关就行,而很少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做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规划人生能力方面的缺失。

第三,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还抱着“一桶水”、“红烛”、“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等观念,却不知在当今这个时代,光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况且学生的多元智能并非两个容器间的传递;而“红烛”也终将越烧越短,失去光明。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还应充分重视自身的发展,这两者也是紧密相关的。

篇9: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尚未改变课程观,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而选择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的总和,因此它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能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它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当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以英语课程为例,它不是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并强调跨文化交际;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还要和社会联系起来,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课程改革嘛,不就是再换本新教材来教教。”好多教师有着这样的想法。新课程的启动,很多学科是换了教材,而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英语教材还是已试用近三年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这样一来,有前面这种想法的教师肯定会很迷茫,也许在纳闷:教材都不换,也叫课程改革?在换教材时有的英语教师就已是“穿新鞋,走老路”,现在“新鞋”都没有,那岂不是必走老路无疑?在中学英语教师中,有这样一种

[1] [2] [3]

篇10: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发展观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教育观念的革命。教师们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教育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进程中,教师是其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关注“人”,即学生的“全人”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论,为我们在这一观点上达成共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确实,学生之间在八种智慧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运用及发展上各有特色,如果我们总以静态的“老眼光”看人,认准了一个方面看人,则看不到学生在各自不同起点上的发展,就会给学生进一步、多方面的发展制造障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尽力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就会多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于受传统评价制度影响(包括对教师及对学生的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进而造成不少教师的短视行为,认为只要在自己任教的过程中,学生能考好过关就行,而很少在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上做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规划人生能力方面的缺失。

第三,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还抱着“一桶水”、“红烛”、“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等观念,却不知在当今这个时代,光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况且学生的多元智能并非两个容器间的传递;而“红烛”也终将越烧越短,失去光明。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还应充分重视自身的发展,这两者也是紧密相关的。

篇11: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发展观

郭元祥教授提出了“不独教而无友”的观点。他侧重指教师间教学上的合作,而笔者由此还想到了师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甚至是与社会的合作。

英国和美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间的合作。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由来已久相互隔绝甚至是“窝里斗”的状况,在学校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而获得共同提高。加强教师间的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优势,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益。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英语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师生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生生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教学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在合作中,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悦。

再次是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的合作。在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中,笔者曾布置学生就社区环境(或所在村环境)进行调查并分析对策,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设计方案,完成这个项目(project)。几位学生在反馈中提到,对于这次作业,父母的反应有:①这也算作业?②孩子,你不会做的话,我给老师打个电话,跟他说不做了吧。③考试中又不会这样考?在令人惊讶的同时,这些问题更引人思考:课程改革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让每一个家长都理解新课程提倡的理念,认可新课程倡导的活动,进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如果家长理解了,那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学生及家长间的合作,家长具有覆盖面宽的优势,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改革不应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怪圈,而应是植根于老百姓心中的鲜活的细胞。因此,作为教师,还有义务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家长会、印发家长信和课程改革社会宣传提纲等方式面向家长及全社会宣传课程改革工作,使全社会都了解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当然,这个层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