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朱熹

Miss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iss李”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与朱熹(共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辛弃疾与朱熹

宋庆元六年,朱熹溘然下世,但门庭冷清得很。

此前他因再三秉直论事,得罪了权相韩侂胄等人,被一众小人罗列罪名,刻意抹黑,不独学问被斥为“伪学”,他本人也从一代大儒的身份,变成了伪学甚至逆党的魁首。

门人弟子大多已遁走江湖,以避祸端。更有软弱的,公开表示跟朱熹脱离关系,“过门不入”,“以自别其非党”。此时天下正“谈朱色变”,人情凉薄如此,哪里会有什么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吊唁他。

辛弃疾就来了。

若果说他们有很深的交情,也不见得。大抵辛弃疾敬服朱熹的德行学问,视为师长辈,朱熹也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虽然比辛大十岁。加之二人都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故彼此惺惺相惜。

早年他们曾同游武夷山,辛弃疾乘兴写了十首诗,以“山中有客帝王师”称赞朱熹。朱熹当时也写了一组诗,纪念这一次旅途。后来辛弃疾跟好友陈亮约朱熹一同过鹅湖讨论天下大势,朱熹当时离鹅湖并不算太远,不过没有赴会。

当然,朱熹给陈亮写信时说不愿过问时局,想隐居读书自处,这只是托词。其实朱、陈二人此前就国事学问等,已有过数番深入辩论,陈亮自视甚高,朱熹不与会也在情理。

此番朱熹下世,多少往日亲近的门徒友人都只敢将拜祭放在心上,甚至到了“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地步,更勿论在这个时间替朱熹正名。然而辛弃疾不单止来了,还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称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公然逆浪潮而立,丝毫没有妥协退缩的余地。

时至今日,有心人给朱熹的抹黑都没有消除干净,民间仍然传说他的种种“恶行”,把朱熹拉低至道德底线之下来讽刺,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很简单一点,如果朱熹德行有问题,那么他的牌位绝不会被后世请入孔庙,作为读书人的楷范来奉祀。一个人能成为百世师,他必须先是立得住的人。

辛弃疾也是立得住的人。

这时的辛弃疾已经六十一岁,容貌衰朽,走到了人生尾段。想当时辛弃疾才二十多岁,带着五十骑人马闯入五万大军中,生擒叛徒,从容退走,当场竟无一人敢阻拦。如此骁勇威俊,简直绝伦。

人终于敌不过时间的销磨。万人杰如辛弃疾,谁忍心看到他壮志未酬,冯唐先老?在纪念朱熹下世的词作《感皇恩》中,直言“白发多时故人少”,令人肠为之折。

但即便如此,辛弃疾性情始终如一,陈亮后来称赞他“挠弗浊,澄弗清”,立身浑然自如,并非虚言。什么事当为,他拎得很清,只看义在何处,行去莫问前途。

一个人是否立得住,放眼过去,最突出的就是在世局的关节点上,他是怎么做的。这次过来拜祭朱熹,跟四十年前相比,同样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更能显出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节气,立身堂堂正正,凛然不为浊流所动。

篇2:辛弃疾与朱熹

一个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抗金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著名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身备阳刚正气的一代儒宗; 一个是“文中之虎”,压倒一世英豪的奇杰,他们二人堪称南宋时期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1140-12),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他不仅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也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词奔入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辛弃疾与朱熹的密切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年)冬,辛弃疾调节器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着配!”朱熹赞扬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表示钦佩。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担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值饥荒,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有些不法商贸为了逃税,还与地方官勾结,贿赂,打着官方旗号以营私。朱熹听辛弃疾说“粪向亦插德寿宫旗子”,开始不信,后来“提举浙东,亲见如此”,便表示对辛弃疾更加信任。

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被朝廷一度罢史,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经常对其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还称赞他“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兼并,侵吞土地严重,农民深受其害于是农民和一些中小地主一致要求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负担税、役的“经界法”,朱熹便建议推行此法,但遭豪强反对。绍熙二年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他通过调整,认为朱熹的建议是对的,便在汀州大力推行“经界法”,受到百姓拥戴,因而更加钦佩朱熹。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辛弃疾任福建提刑兼任福建路安抚使不久,辛弃疾便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希望他要仁刑兼施,政教并化,宽严齐用。辛弃疾虚心听从忠告,使他在福建治政名声鹊起。

作为“一代儒宗”的朱熹。虽以身心寄托于道德性理之上,重“内省”,而不似辛弃疾之戎马倥偬,重外在功利,但两人抗金复国的主张是一致的。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在给孝宗皇帝《癸未垂拱奏札》中就讲到对金兵南侵,“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是皆天理之自然。”他还说“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纲纪,励风俗”。他的这些情况,总是受到主和派的阻挠,便多次辞官不做,以示抗议。然而,他定居建阳后,仍不时挂念着国家大事。他在《崇安刘勉之墓表文》中说:“是时国家南渡,几十年谋复中原以摅宿愤,未有一定之计。”而辛弃疾这位抗金名将也因遭主和派排斥、诬陷被贬,但他抗金意识始终不减。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从为拯救大局出发,冒着越职之罪,奏进朝廷,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主张“应争取主动,不能和战之权常出于敌”。绍熙三年(1192年)冬,辛弃疾告别朱熹赴临安后,在《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点》的答对札子中,申诉了自己抗金的战略见解,提出“居安虑危”的衷心期望。但皇帝并无大志,对他提出的见解未予重视。后来,辛弃疾又遭到谏官的弹劾,以“残酷贪饕,奸赃狼籍”的莫须有罪名被贬,再度回到武夷山当了个挂名的冲佑观提举。过了一年,连武夷山冲佑观的挂名职务也被罢免了,回到江西带湖闲居。

虽然朱、辛两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更加密切了。绍熙三年(1192年)冬,宋光宗召见辛弃疾。辛弃疾在赴临安行程前,特意赴建阳考亭拜访了朱熹。

绍熙四年(1193年)8月,辛弃疾在朝只当了几个月的大府卿后,又再次任福建安抚使。当年9月,辛弃疾再次到建阳会见朱熹,两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朱、辛二人看到武夷枫叶摇红,溪潭转碧,山水如画,诗兴大发,当即各自吟赋了自己的《武夷棹歌》,除了朱熹首唱出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外,辛弃疾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有一天会有“西伯”来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起用。当夜,朱熹又为辛弃疾的二斋室书写“克己复孔”、“夙兴夜寐”赠之。

宋宁宗时,右丞相赵汝愚荐进朝廷作侍讲的朱熹,看到奸相韩侂胄居功自傲、擅自弄权,就向皇帝弹劾他“擅权害政”的罪状。由于韩侂胄的势力远过于赵汝愚,因此,朱熹不但未能扳倒韩侂胄,反而被罢免侍讲之职。庆元三年(11)冬,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们的活动,这就是有名的“庆元dang禁”。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辛弃疾非常气愤。辛弃疾当年担任具有实权的浙东安抚使,就是由于韩侂胄不容他实施北伐大业而被解除职务的。尔后,韩侂胄想借用辛弃疾名声起用他时,辛弃疾愤然说道:“韩侂胄岂是能用辛稼轩来建立功名的人!我辛稼轩又片么会依附韩侂胄以求取富贵呢?”

由于共同的命运,使朱熹与辛弃疾更加“相交既久、相见亦深”。陈亮死后,辛弃疾对朱熹的学识品行愈见亲敬。朱熹亦以“施展杰出的才干,以报朝廷”来期许辛弃疾。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给在武夷山冲佑观任职的辛弃疾信中,又以“克己复礼”相勉。

辛弃疾与朱熹不寻常的交往令人钦佩。辛弃疾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他所作的《酬朱晦翁》诗曰:

西风卷尽扩霜筠,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由于久病,“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71岁。当时,朝廷下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但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风险连累,作祭文以掉之。十一月二十日,朱熹葬于建阳市唐石里后塘九峰山下大林谷。辛弃疾痛哭万分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外,他还写下《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一词。词中云:“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旧社会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辛痉疾以汉代扬雄(子云)所作《太玄》经比拟朱熹的著作,并化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称颂朱熹的文章、事业不朽。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朋友朱熹肚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评价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时说:“一个善于思维的人与一敢作敢为的人能结交厚谊,令人钦佩,令人深思。”

篇3:朱熹与辛弃疾的莫逆之交

一个是热心教育、穷研理学的哲学家;一个是叱咤风云、忧国忧民的名将,两人会结成莫逆之交,这似乎是不可理解之事。然而,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是有口皆碑的。理学家陈亮称他们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文中之虎”,二人堪称南宋的“双子星座”。

辛弃疾与朱熹的相知,应追溯到南宋淳熙年间。淳熙七年(1180)冬,辛弃疾调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值严重旱灾,辛弃疾担负起救荒使命,在大街上贴出赈济榜文,只用八字:“劫禾者斩,闭粜者配!”朱熹称赞:“这便见得他有才”,以示钦佩。

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上饶,朱熹听说后为之愤愤不平。他常对弟子说:“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绍熙二年(1191)冬,在家闲居十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第二年六月,辛弃疾亲往在建阳考亭闲居的朱熹问政,朱熹赠他三句话:“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辛弃疾虚心听从他的忠告,在福建做了许多于民有利的事。例如在汀州推行“经界法”,便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其实,绍熙元年(1190)朱熹任漳州知州时,看到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百姓一致要求政府清查土地,推行按实有土地确定赋役的“经界法”,朱熹虽欲推行此法,无奈豪强地主强烈反对,经界之事仅在漳州实行数月便不了了之。朱熹与辛弃疾会面时,曾期许他能在治下推行此法,辛弃疾最终果然不负所望。

绍熙四年(1193),辛弃疾再次到建阳会见朱熹,两人同游武夷,泛舟九曲,看到武夷枫叶摇红,溪潭转碧,山水如画,他们诗兴大发,当即各自吟赋了《武夷棹歌》,除了朱熹唱出脍炙人口的十首《武夷棹歌》外,辛弃疾亦作棹歌十首,其九曰:

山中有客帝王师,

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

几时西伯载将归。

在辛弃疾眼里,朱熹是一个隐卧山中的“帝王师”,他希望终究有一天会有“西伯”(即周文王)来把这个怀才不遇的`白发隐臣起用。当夜,朱熹又为辛弃疾的二斋室书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相赠。

庆元三年(1197)冬,韩侂胄等宣布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列为“伪学逆党”之魁,限制他们的活动。对于韩侂胄的所作所为,辛弃疾非常气愤。辛弃疾当年担任具有实权的浙东安抚使,就是由于韩侂胄不容他实施北伐大业而被解除职务的。尔后,韩侂胄想借用辛弃疾的名声起用他时,辛弃疾愤然说道:“韩侂胄岂是能用辛稼轩来建立功名的人!我辛稼轩又怎会依附韩侂胄以求取富贵呢?”

辛弃疾与朱熹不寻常的交往令人钦佩。辛弃疾认为自唐尧以来的几千年中,能与朱熹相比的仅有二三人。他所作的《酬朱晦翁》诗曰:

西风卷尽扩霜筠,

碧玉壶天天色新。

风历半千开诞日,

龙山重九逼佳辰。

先心坐使鬼神伏,

一笑能回宇宙春。

历数唐尧千载下,

如公仅有两三人。

庆元六年(1200)三月,时值梅雨时节,朱熹由于久病,“正坐整衣冠,就枕而逝”,时年七十一岁。辛弃疾对此痛苦万分,他在《祭朱晦庵文》中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此外,他还写下一阕词以悼念:

案上数篇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语,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帮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遗划,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辛弃疾以汉代扬雄(字子云)所作《太玄》比拟朱熹的著作,“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这一句更化用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辛弃疾笔下,朱熹俨然成为屹立在滚滚波涛中的砥柱山,笑看奸佞小丑们一个个为波涛所吞没。从这一阕词,不难看出辛弃疾对朋友朱熹肝胆相照的真挚友谊。

知识扩展:辛弃疾的友情诗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鹧鸪天 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定**·山路风来草木香》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

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

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篇4:朱熹与辛弃疾交游述考

朱熹与辛弃疾交游述考

朱熹与辛弃疾相知甚深,交往甚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交游事迹、思想碰撞、情感体现进行系统的述考,有利于朱、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 者:谢水华 程继红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朱熹   辛弃疾   交游  

篇5:朱熹为什么羡慕辛弃疾?

朱熹为什么羡慕辛弃疾?

1181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在福建上饶的带湖,闲着,做些什么来打发时光呢?带湖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满山谷的松树和翠竹,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了一个画面里,“连云松竹”,辛弃疾老师虽然一时不能施展胸中抱负,但是能在这样的山水胜景中度日,也知足了,于是感叹“万事从今足”。当然,所谓的知足,也不是说完全不作为,这么好的地段,总得建个房子,开垦点田地之类的吧。

于是他亲自动手,在这个地方修建房屋。一来辛老师有点积蓄,二来地方偏僻,费用不会太贵,他真的就建起了一栋宅院来,有多大呢?南北有一千二百三十尺长,东西有八百三十尺宽,房屋百间。这个数据是当时大学者、朝廷大臣洪迈提供的,来源于他写的《稼轩记》。宅子里亭台楼阁皆备,池塘园林俱全,是个休闲好去处。

辛老师既然一时不能上阵打仗,那么干干农活也不错,房产在自家地盘上所占比例约为四成,剩下六成可不能浪费了。他在附近开垦稻田,所谓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还真不是吹的。名儒朱熹曾经偷偷地去看过,羡慕不已,认为“耳目所未睹”,算是开眼界了。

辛弃疾的生活状态始终很悠闲,他和当地百姓融洽得很,每逢带湖乡亲祭社神,用过的`祭肉要分给大家时,辛弃疾也会拄着拐杖,去凑个热闹,分上一份,然后和着刚刚酿好的白酒慢慢享用,那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其实辛老师那年还不老,才48岁,“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接下来,辛弃疾开始卖萌了。已经是秋天,西风吹来,屋外沙沙地响。是什么在响呢?原来是满园子的梨树和枣树啊,金秋时节,果实累累,煞是诱人。当然,最受诱惑的是小孩子们,不管果树的主人是谁,他们一个个拿着竹竿来树下打梨子和枣子,一片欢呼声,更显示金秋喜悦的丰收气氛,“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杆”。说不定打的就是辛老师家的梨和枣呢。辛弃疾说:不要紧,不要赶走小朋友们,我坐在这里看着他们打果实,也是一种乐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小朋友偷果子已经很萌,大朋友一旁偷看,更萌。

那一年的辛弃疾,那一年的小朋友,那一年的带湖,都刻印在中国的文学长廊里,趣味隽永。这就是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知识扩展:辛弃疾笔下的佛狸祠在南京瓜埠山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教科书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他借咏南北朝时的英雄人物,表达自己投身报国、光复故土的志愿,词下阕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脍炙人口。其实辛弃疾提到的“佛狸祠”就在南京六合的瓜埠镇。

【渊源典故】

瓜埠地处要冲,是江北最后一道防线,而瓜埠山地势险要,更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50年,南朝宋北伐失利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大规模南侵,他自己率东路军步骑十余万进驻瓜埠,计划过江灭宋,完成兼并统一。站在瓜埠山上,拓跋焘远眺长江,垂涎于南朝的繁华,幻想着台城开门乞降的场景。然而,胜利旋即化为泡影,北魏军队此后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进驻瓜埠后,北魏军士不服水土,加上长期作战,成批病倒。拓跋焘提出和亲遭拒,又坚持两个月后,被迫撤军。

100多年后,南北朝政权交替,公元555年,北齐再次南下,战船千艘计划在瓜埠渡江,当时尚为将军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主动出击,发动夜袭,将战船焚毁殆尽。翌年再次渡江,将留守在瓜埠的北齐军队赶走。

动荡的南北朝,中原生灵涂炭,长江成为保护汉民族的屏障。而对于这些南下的侵略者,瓜埠如同陷阱,一路打到这里,南京城看似唾手可得,却永远遥不可及。拓跋焘撤退前,在瓜埠山顶上,留下一座寺庙,以他本人小字“佛(bì)狸”为名,是为佛狸祠,后改名太平寺。

【名篇佳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篇6: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目录

个人履历史料记载个人履历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尤溪县 ),后随母迁居建 阳崇安县。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 绍兴 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 主簿 ,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 于泉 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 海地 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 太极 ”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与 陆九渊 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 史浩 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绍熙间(1190~1194),朱熹应在祥芝 芝山 讲学的'著名学者 邱葵 的邀请,到芝山游览,与邱葵互相唱和,并留下题咏芝山的诗文,其诗曰:“ 床头枕是溪中流,井底泉通石下池。宿客不怀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 。”后人将此诗刻石立碑于芝山上。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 福山 》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 建昌军进士题名记 》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 吴伦 、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 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 状元楼 ”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在东乡路过润溪(水名)时,留有《 过润溪 》诗。

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7)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 朱学 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 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 《四书集注》、《四书或问》 、 《太极图说解》 、 《通书解》 、 《西铭解》 、 《周易本义 》、 《易学启蒙》 等。此外有《 朱子语类》 ,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 《四书章句集注》 、 《楚辞集注》 及门人所辑《 朱子大全 》、《 朱子语录 》等。

他一生虽谈不上富足,但是也不能说是贫困。

史料记载

朱熹 祖籍 徽州 ,生于 尤溪 (原属 南剑州 今属 三明 ),求学侨寓于 延平、 建州 (今福建省建瓯市)、 建阳 、 崇安 一带(今 南平市到 武夷山 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 朱松 ,字乔年,号韦斋,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宋 绍兴 十三年卒于 建州 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 吏部郎 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 通议大夫 ,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因反对 秦桧 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 刘子 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 福建武夷山市 )五夫里。19岁[绍兴十八年(1148年)]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 赵汝愚 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年), 韩腚 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元顺帝时封为齐国公,明庄烈( 崇祯 )改称先贤,清 康熙 五十一年由东庑升入 大成殿 哲位配享。是 程朱学派 的主要代表,诗作有《 观书有感 》《 春日 》《 泛舟 》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 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完成了 客观唯心主义 的 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

相关专题 朱熹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