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客厅春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客厅春游”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分析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之影响(共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分析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分析生活经历对王维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经过他们二人的创作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充实了唐诗的艺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王维、孟浩然生活经历的不同

(一)王维――从士大夫到居士

早岁的王维本有济世抱负,向往“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但步入仕途不久便屡遭挫折,加之李林甫当道后社会政治异常黑暗,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出于种种原因又要忍为官事,宦海沉浮不定。除政治的苦闷外,王维三十一岁妻亡,不再娶亦无子女,孑然一身,孤居一室。然而给他最大打击的是遭遇安史之乱,由于位显才高,被安禄山挟持,被迫任伪职。政治、生活和精神上倍受折磨与煎熬,越发促使他投入佛学禅宗的怀抱,藉此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归宿。他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对官场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生活,长期隐居辋川别业。在京时“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可以说王维的遁世隐居是从心灵上的一种彻底的归隐,对王维而言更重要的是隐逸的情趣,而不是方式,得鱼而忘筌岂不是潇洒的人生态度?

魏晋时期就有“朝隐”之风,所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意即只要内心清静超脱,即便身居朝廷,位列高官,依然可称之为隐士。王维虽然身居辋川,但并不是与官场彻底决绝,他还在享受着俸禄,可见他既厌恶官场又割不断与官场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依旧承认朝廷的权威的,只不过他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表面上看他亦官亦隐的生活似乎有些拖泥带水,而实际上他的“心灵归隐”似乎比孟浩然来得更纯粹和干脆,他已寂灭了入世之念,所以他的诗更显得平和、宁静。

(二)孟浩然---由假隐士到真隐士

孟浩然,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孟浩然归隐鹿门山,修身养性,苦练文章,灌蔬艺竹,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对孟浩然淡泊名利,自放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态度给予由衷的赞美。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他希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经国济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就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同样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也流露出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作者写此诗呈给当时丞相张九龄,想求得他的赏识和提拔,措辞得体而不露攀附痕迹,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写自己因为无官位而不能施展抱负的淡淡忧愁,表露求仕之心。

孟浩然是典型的隐士,这不仅仅是指他大半生都隐逸山林,还因为他身上带有中国隐士的典型气质,即隐逸之中不改事功之心。或者说他的情感始终纠缠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隐是以退为进,在归隐中寻找一展才略救世济民的机会。此一时期,他的诗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情感心理特征就是在清朗疏俊、淡雅柔美的诗歌意境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抹不去的躁动、伤感与反复。

孟浩然身上带着儒家文化最显著的入世情怀,又交织了释道中的澹泊明净,清淡无求,以温和之态交融三者,相济相补,而又并未走向任何一端。他后期成了真正的隐士,知命达观,淡漠功名富贵,清高孤傲,耿介正直,不慕荣华,不趋权势。他没有杜甫始终如一的“社会我”追求,也没有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亦没有王维顿悟体禅的宁和平静,融化在孟诗中的就是平淡、自然夹杂些许不平之气和个性表现。他只是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中,从诗词歌赋、交友清谈,饮酒品茶中,从沉思默想、著书立说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王维孟浩然诗风的不同

由于王孟二人生活经历、气质、性格、才情等的不同,他们的诗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基本特色也有所不同。

(一)王维更钟情于佛性山水,孟浩然更热爱日常世俗生活。

宋代的李之仪曾讲“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姑溪居士前集与李去言》)要想打得过,就得让宗教体验转入艺术体验。王维应该是一个“打得过者”,他之所以超过他人一筹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关键在于他的诗作中,既没有教义、宗旨的说教,更没有佛禅术语,但却充满了灵动之禅境与禅趣。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太白五绝,自是天仙语,右丞却入禅宗。”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诗话》中则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可见王维在佛学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艺术家兼佛教徒两重身份在王维身上是合二为一的东西,他既精通佛理,又有艺术家兼诗人的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及巧妙的表达能力。王维一生喜爱山水,崇尚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是王维欣赏的客体,它能使诗人体验到自然美的多姿多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同时佛家又讲寂静山林是“第一修为处”,是“第一空寂去处”,所以幽静的山林田园在王维眼中就成了“山水美景与宗教环境”合二为一的所在,徜徉其间,诗人既寄情山水,又可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王维隐居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佛性山水的恬静之美。王维诗中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他以禅入诗的契机。他看待世间风物往往带着佛家的“禅意”眼光,凝神关注自然万物的动静声息,参悟不可言喻的内在精神及生命的轮换更替,显示出空灵敏锐的智慧。自然山水净化着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观照自然、体味禅理、安放身心以及大自然的亲和爱抚的.过程中,诗人返境观心,意会体悟,而且很自然地将宗教情感转为一种物我相融的动人诗情。他的诗大多不直接出现人物,写的只是自然景物。我们感受到的诗人是置身于景物外的旁观者,他好像独坐景外,看景中花开花落,发出会心的微笑,独悟其中真谛。不见禅语而禅意惊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可见一斑。

王维是以禅入诗,孟浩然却即兴而发。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世俗的生活,如陶渊明一般,写与农人的交往、写乡村的景色,吐露生活气息,“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我们可以在诗中看到诗人直接地出现,透露出浓郁淳朴的日常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用口头语,写眼前景,说凡人情,境界清新怡然。一种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跃然纸上,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分子,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景与人浑然一体的境界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品格,表现自身的隐逸身份。 (二)孟诗审美情趣“清而旷”,语言自然平淡;王诗审美情趣“清而秀”,诗中有画。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4中曾以“清而旷”和“清而秀”来比较孟浩然和王维的诗风。“清”主要指王孟之诗清新朴素,一洗六朝以来的浮靡铅华之气,诗作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和闲适静寂的审美情趣,所写山水田园诗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和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旷”主要指诗旷达古朴,用笔简约、淡雅、多空白处,意境开阔且想象空间辽远。“秀”则指诗精致典雅,工整丰润,点点滴滴,透视全面。

从孟浩然的生平我们看出他一生经历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隐居或在山水间游历。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孟浩然,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孟浩然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彼此衬托而又常常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剔除了不协调不必要的拖沓的成分,从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他往往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自然平淡、通俗浅白,看似不经意,但又具有超妙自得之趣。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指孟浩然的诗歌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很高的艺术功力。

王维有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素养深厚。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书、画、乐和禅法皆精。所以他的诗作往往不自觉地运用其他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使诗情、画意、乐感与禅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的是他的“诗中有画”。他把诗画的审美感觉经验相互打通、贯通,以诗的气韵作画,画便有了周流回转之美;以画的构图、色彩、线条、明暗对比作诗,诗便有了空间色彩之美。

王维在声律美上的感觉经验也是相当丰富的。《史鉴类编》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白啭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其五言古体《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在声律美上的成就被《声律四谱图说》称为“无一复调,凡古今体平仄韵正拗各格起承粘对之法,转换变化之妙,俱尽于此”,可谓五言古体声律美之楷模。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谱为《阳关三叠》;唐代著名歌手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

王维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这也难怪殷在《河岳英灵集》中称王维的诗能“着壁成绘”而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更是明确地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了。

自陶渊明始,中国诗史上出现了田园诗;自谢灵运始,山水诗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历史发展到盛唐山水田园汇集交融出现于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形成盛唐诗坛上一大流派。不同的人生遭遇、思想观念使王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呈现不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采,再次丰富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经验和美学内涵。

篇2: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之影响

孟浩然,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孟浩然归隐鹿门山,修身养性,苦练文章,灌蔬艺竹,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对孟浩然淡泊名利,自放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态度给予由衷的赞美。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他希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经国济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就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同样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也流露出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作者写此诗呈给当时丞相张九龄,想求得他的赏识和提拔,措辞得体而不露攀附痕迹,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写自己因为无官位而不能施展抱负的淡淡忧愁,表露求仕之心。

孟浩然是典型的隐士,这不仅仅是指他大半生都隐逸山林,还因为他身上带有中国隐士的典型气质,即隐逸之中不改事功之心。或者说他的情感始终纠缠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隐是以退为进,在归隐中寻找一展才略救世济民的机会。此一时期,他的诗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情感心理特征就是在清朗疏俊、淡雅柔美的诗歌意境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抹不去的躁动、伤感与反复。

孟浩然身上带着儒家文化最显著的入世情怀,又交织了释道中的澹泊明净,清淡无求,以温和之态交融三者,相济相补,而又并未走向任何一端。他后期成了真正的隐士,知命达观,淡漠功名富贵,清高孤傲,耿介正直,不慕荣华,不趋权势。他没有杜甫始终如一的“社会我”追求,也没有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亦没有王维顿悟体禅的宁和平静,融化在孟诗中的就是平淡、自然夹杂些许不平之气和个性表现。他只是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中,从诗词歌赋、交友清谈,饮酒品茶中,从沉思默想、著书立说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世俗的生活,如陶渊明一般,写与农人的交往、写乡村的景色,吐露生活气息,“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我们可以在诗中看到诗人直接地出现,透露出浓郁淳朴的日常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用口头语,写眼前景,说凡人情,境界清新怡然。一种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跃然纸上,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分子,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景与人浑然一体的境界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品格,表现自身的隐逸身份。

诗审美情趣“清而旷”,语言自然平淡;王诗审美情趣“清而秀”,诗中有画。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4中曾以“清而旷”和“清而秀”来比较孟浩然和王维的诗风。“清”主要指王孟之诗清新朴素,一洗六朝以来的浮靡铅华之气,诗作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和闲适静寂的审美情趣,所写山水田园诗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和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旷”主要指诗旷达古朴,用笔简约、淡雅、多空白处,意境开阔且想象空间辽远。“秀”则指诗精致典雅,工整丰润,点点滴滴,透视全面。

从孟浩然的生平我们看出他一生经历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隐居或在山水间游历。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孟浩然,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孟浩然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彼此衬托而又常常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剔除了不协调不必要的拖沓的成分,从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他往往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自然平淡、通俗浅白,看似不经意,但又具有超妙自得之趣。

篇3: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的影响

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的影响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经过其创作努力,山水田园诗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充实了唐诗的艺苑。

孟浩然---由假隐士到真隐士

孟浩然,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孟浩然归隐鹿门山,修身养性,苦练文章,灌蔬艺竹,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对孟浩然淡泊名利,自放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态度给予由衷的赞美。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他希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经国济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就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同样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也流露出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作者写此诗呈给当时丞相张九龄,想求得他的赏识和提拔,措辞得体而不露攀附痕迹,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写自己因为无官位而不能施展抱负的淡淡忧愁,表露求仕之心。

孟浩然是典型的隐士,这不仅仅是指他大半生都隐逸山林,还因为他身上带有中国隐士的典型气质,即隐逸之中不改事功之心。或者说他的情感始终纠缠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隐是以退为进,在归隐中寻找一展才略救世济民的机会。此一时期,他的诗所表现的最突出的情感心理特征就是在清朗疏俊、淡雅柔美的诗歌意境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抹不去的躁动、伤感与反复。

孟浩然身上带着儒家文化最显著的入世情怀,又交织了释道中的澹泊明净,清淡无求,以温和之态交融三者,相济相补,而又并未走向任何一端。他后期成了真正的隐士,知命达观,淡漠功名富贵,清高孤傲,耿介正直,不慕荣华,不趋权势。他没有杜甫始终如一的“社会我”追求,也没有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亦没有王维顿悟体禅的宁和平静,融化在孟诗中的就是平淡、自然夹杂些许不平之气和个性表现。他只是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中,从诗词歌赋、交友清谈,饮酒品茶中,从沉思默想、著书立说中寻觅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拓展:王维孟浩然诗风的不同

由于王孟二人生活经历、气质、性格、才情等的不同,他们的诗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基本特色也有所不同。

王维更钟情于佛性山水,孟浩然更热爱日常世俗生活。

宋代的李之仪曾讲“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姑溪居士前集与李去言》)要想打得过,就得让宗教体验转入艺术体验。王维应该是一个“打得过者”,他之所以超过他人一筹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关键在于他的诗作中,既没有教义、宗旨的说教,更没有佛禅术语,但却充满了灵动之禅境与禅趣。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中说:“太白五绝,自是天仙语,右丞却入禅宗。”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诗话》中则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可见王维在佛学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艺术家兼佛教徒两重身份在王维身上是合二为一的东西,他既精通佛理,又有艺术家兼诗人的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及巧妙的表达能力。王维一生喜爱山水,崇尚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是王维欣赏的客体,它能使诗人体验到自然美的多姿多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同时佛家又讲寂静山林是“第一修为处”,是“第一空寂去处”,所以幽静的山林田园在王维眼中就成了“山水美景与宗教环境”合二为一的所在,徜徉其间,诗人既寄情山水,又可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王维隐居后所写的山水田园诗多表现佛性山水的恬静之美。王维诗中所写的景物往往是他以禅入诗的契机。他看待世间风物往往带着佛家的“禅意”眼光,凝神关注自然万物的动静声息,参悟不可言喻的内在精神及生命的轮换更替,显示出空灵敏锐的智慧。自然山水净化着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观照自然、体味禅理、安放身心以及大自然的亲和爱抚的过程中,诗人返境观心,意会体悟,而且很自然地将宗教情感转为一种物我相融的动人诗情。他的诗大多不直接出现人物,写的只是自然景物。我们感受到的诗人是置身于景物外的旁观者,他好像独坐景外,看景中花开花落,发出会心的微笑,独悟其中真谛。不见禅语而禅意惊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可见一斑。

王维是以禅入诗,孟浩然却即兴而发。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世俗的生活,如陶渊明一般,写与农人的交往、写乡村的景色,吐露生活气息,“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我们可以在诗中看到诗人直接地出现,透露出浓郁淳朴的日常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用口头语,写眼前景,说凡人情,境界清新怡然。一种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跃然纸上,一种醇厚的情味沁人心脾。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诗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分子,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他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景与人浑然一体的境界呈现出超凡脱俗的品格,表现自身的隐逸身份。 (二)孟诗审美情趣“清而旷”,语言自然平淡;王诗审美情趣“清而秀”,诗中有画。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4中曾以“清而旷”和“清而秀”来比较孟浩然和王维的诗风。“清”主要指王孟之诗清新朴素,一洗六朝以来的浮靡铅华之气,诗作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和闲适静寂的审美情趣,所写山水田园诗充盈着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和与世无争的桃源理想。“旷”主要指诗旷达古朴,用笔简约、淡雅、多空白处,意境开阔且想象空间辽远。“秀”则指诗精致典雅,工整丰润,点点滴滴,透视全面。

从孟浩然的生平我们看出他一生经历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隐居或在山水间游历。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孟浩然,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孟浩然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彼此衬托而又常常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剔除了不协调不必要的拖沓的成分,从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他往往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直观的感受,自然平淡、通俗浅白,看似不经意,但又具有超妙自得之趣。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指孟浩然的诗歌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很高的艺术功力。

王维有多方面的艺术审美才能,素养深厚。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书、画、乐和禅法皆精。所以他的诗作往往不自觉地运用其他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使诗情、画意、乐感与禅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的是他的“诗中有画”。他把诗画的审美感觉经验相互打通、贯通,以诗的气韵作画,画便有了周流回转之美;以画的构图、色彩、线条、明暗对比作诗,诗便有了空间色彩之美。

王维在声律美上的感觉经验也是相当丰富的。《史鉴类编》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白啭流莺,宫商迭奏……真所谓有声画也。”其五言古体《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在声律美上的成就被《声律四谱图说》称为“无一复调,凡古今体平仄韵正拗各格起承粘对之法,转换变化之妙,俱尽于此”,可谓五言古体声律美之楷模。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谱为《阳关三叠》;唐代著名歌手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

王维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这也难怪殷在《河岳英灵集》中称王维的诗能“着壁成绘”而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更是明确地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了。

自陶渊明始,中国诗史上出现了田园诗;自谢灵运始,山水诗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历史发展到盛唐山水田园汇集交融出现于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形成盛唐诗坛上一大流派。不同的人生遭遇、思想观念使王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呈现不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采,再次丰富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经验和美学内涵。

篇4:谈生活经历对歌唱情感的影响艺术论文

谈生活经历对歌唱情感的影响艺术论文

摘要:歌唱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社会生活是获取歌唱情感的源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他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情感的表现程度,生活经历越是丰富,所具有的歌唱表现力就越强,能够被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在生活中去吸取营养,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歌唱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生活经历;艺术;歌曲;歌唱情感;社会生活

声乐演唱者的生活经历与所唱作品的默契程度、风格以及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当人的内心世界受到外界生活的刺激后,形成独特的心理机能系统,而这种心理机能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情感,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所具备的音乐表现力就强,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被引发、触动观众的机会就多。

一、歌唱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任何一个歌唱家都是在一定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和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在歌唱时的情感表现也无不打上生活的印记。当一个人走向社会后,便受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影响。声乐作为一门歌唱的艺术,必将源于生活,并无时无刻的受到生活的影响。人感于事必动于情,然后发于吟咏,形于歌诗,这也进一步说明声音来源于生活,并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

歌唱是人用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生活的一种方式,人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歌唱.人类生活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作为人类内在的心理文化,不仅具有感性体验的丰富多样性,并且伴随着各种精神活动与心理潜意识活动的相互交织,就像读一首诗,观一幅画,聆听一首曲子时所获得的一种被激活了的内心的激动。面对滔滔江水,站在高峰之巅,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放声歌唱,这种歌唱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感受。

二、歌唱在生活经历中获得情感

(一)歌唱通过具体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歌唱和其他社会科学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歌唱和它们的反映方式不同,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歌唱所反映的生活形象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情景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都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每一首声乐作品都会给演唱者创作者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同一首作品每一个歌者都会采取不同的演唱风格,这就取决于他们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二)社会生活是歌者不断释放和获得情感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唱的很多歌曲都是从民间采风而来,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再创作成为优秀歌曲,广大农民是原始歌曲的创作者,有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到农村去体验一下生活,那里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很多知识,在农村你会体会到平时你无法体会的人间真情和劳动群众的朴素生活。那里有我们唱歌的灵感,是艺术发展的源泉。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受,我们把平时的感受进行库存,演唱时打开自己的情感仓库,找出并与所唱作品的情感进行配对、组合,这种情感比较贴近生活,真实朴素,自己在演唱中也能全心投入。

(三)情感是二度创作的重要来源

情感的来源主要是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们培养歌唱情感不可余缺的,在歌唱中如果你能准确的找到要表达的.情感类型,这种情感在生活中又是客观存在,那么你的歌唱就有了支柱,真实感就越强,就可以刺激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众达到情感的交融。

三、歌唱在生活中得以升华

情感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也就不同,只有去感受生活、面对生活,深刻体验生活中人和物的复杂关系以及种种情感,让歌唱与生活实现情感上的交融与碰撞,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越深,自己在音乐上表现的激情和灵感就越丰富。歌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深化和升华,是人们对生活更高层次的审美的需要。

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感情真挚,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要做到这些,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事物具有细致深刻的观察能力、精湛的修养和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歌唱只有在生活的源泉里开采矿、吸取营养,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这样你的的歌唱才更有生命力,更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深入和体验生活,搜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歌曲把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重现在舞台上,再现生活与其真实性,同时在歌唱中注意情感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达到歌唱的最佳效果。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开拓思想,振奋精神,激励意志,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细致而深入的影响人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吉联抗着、阴法鲁校定.乐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58.

篇5:分析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

分析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

尽管目前治疗直肠癌的方法很多,但根治性手术仍是直肠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即永久性的乙状结肠末端造口术及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造口改变了患者正常的排便途径,甚至排便不能自主控制,从而降低生活质量,若自我护理能力较差者,生活质量影响更显著。延续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延续,旨在实现患者护理责任由医院到家庭的过渡,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2012年5 月至2014 年5 月,我院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采用了延续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81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41 例。观察组: 男23 例、女17 例,年龄36 ~ 70 岁,平均( 54.12±8.73) 岁; Duke's 分期: A 期14 例、B 期17 例、C 期9 例;文化程度: 小学6 例、初中10 例、高中及中专17 例、大专及以上7 例。对照组: 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4 ~70 岁,平均( 52.89±8.70) 岁; Duke's 分期: A 期13 例、B 期18 例、C 期10 例; 文化程度: 小学7 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专16 例、大专及以上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①接受Mile 手术治疗,出院3 月内的患者; ②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癌; ③长期居住于本辖区内,交通便利; ④具有一定的沟通和理解能力,能配合完成量表调查; ⑤同意进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术后造口出现感染、出血、狭窄和坏死等症状; ②行姑息性手术切除治疗者; ③预计生存期满足不了研究需要者; ④合并血管性痴呆、精神障碍、脑卒中引起的意识障碍者; ⑤合并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疾病。

1.3 护理措施

1.3.1 建立档案: 将入组的每位患者,详细登记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住址、手术时间及造口情况等,建立档案。

1.3.2 健康教育: 患者入组后,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造口护理等,着重强调结肠造口日常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之后,对照组患者仅在复诊时给予结肠造口护理指导等,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

1.3.3 延续护理:①电话随访。每两周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1 次,主要随访目的为了解患者近况,解答患者家庭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若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疏导和干预,如采取劝解、启发、发泄等方式给予心理支持。②家庭随访。每月进行家庭随访1 次。首先,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不嫌弃患者,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家庭帮助,使其树立治疗的信心,以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面对现实。其次,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给予指导,主要包括饮食指导、性生活指导、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使患者逐渐掌握自我护理造口的技巧。③联谊活动。每两个月组织一次联谊会,首先,医护人员可以在其中向患者介绍结肠造口护理知识,尤其是新产品、新措施等,同时也可以现场解答患者疑虑与问题。其次,让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相互宣泄、相互支持,寻找回归社会的信心及勇气。1.4 评价工具: 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进行评价,共计4 个维度43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 ~ 4 分评分法,总分172 分,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 SF-36) ,包括8 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 ~ 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χ2 检验,计量资料t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ESCA 各维度评分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半年后,两组患者ESCA 各维度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幅度十分明显(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入组时,两组患者SF-36 各维度评分相似P>0.05,无统计学意义; 半年后,两组患者SF-36 各维度评分高于本组入组时,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3 讨论

直肠癌患者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改变了原有正常排便方式,对其生活、工作及社交交往影响较大,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的目的不仅关注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重视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自我护理能力指个人通过自身的认知、健康活动和心理调控以确保自身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能力。直肠癌患者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术为患者留下的造口将永远跟随患者,因此掌握造口护理措施成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造口的护理要求度高,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实施有效护理,而当前我国面临着社区护理人员奇缺的局面,所以患者出院后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了专业护理。延伸护理是针对这一情况出现的家庭护理方式,旨在帮助患者实现了自我护理,有效解决医院与家庭脱轨的这一难题。为了改善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对其实施延续护理( 观察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结果显示入组时两组患者ESCA、SF-36 各维度评分相似; 半年后两组患者ESCA、SF-36 各维度评分高于本组入组时,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延续护理就是将医院的护理延伸至家庭,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基本病情、个人信息的延伸性了解,确保患者在失去医院专业护理后可以得到护理保障,能够做到生活自理,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延伸护理主要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行为规范,从而实现对医院专业护理、系统护理的延续,完成患者的日常护理任务。延续护理还可提高家庭支持程度,文献报道,家庭支持作为延伸护理的重要力量,可以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心态,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相关专题 诗风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