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看企鹅 一、教学要求:

虫大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虫大”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 看企鹅 一、教学要求:(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5* 看企鹅 一、教学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能回答课后问题。

3.懂得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4.培养听、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正确、流利地回答课后问题。

三、教具准备:

企鹅图片两张。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起阅读兴趣。

(出示企鹅图片1),谁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动物?你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小结:企鹅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白肚皮黑背,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大家都爱看它!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看企鹅》。(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法。

1.提出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上学期学过几篇这种类型的课文,是怎样学的呢?(带着课后思考题读课文,边读边画)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继续带着课后思考题来读课文、学课文。

2.明确方法

①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这课写了谁、干什么的事?(小光看企鹅的`事)板书:“小光”“看”。

②回忆《诚实的孩子》写谁、干什么?

这两篇课文都是写人物故事的,有共同点。学习本课,要用上篇课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做、怎样想的,告诉我们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汇报有几个自然段?

2.先自读课后第一题,然后照着做,同桌两人可以讨论。

3.汇报。全班讨论,基本弄懂词句。

4.指名轮读课文,评议。

小结:刚才大家基本读懂了词句,下面我们来解决课后题2,读懂课文,看看课文里小光怎样看企鹅?这件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1.出示小黑板:老师在课后题2中加了两个小问题。谁来读?

谁来分析一下课后题?(指导分析:这道题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有三问,第二小题有两问)

2.边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画出第一小题的答案。注意思考:人物是怎样做、怎样想的。(提醒一问一问地读、画、想)

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3.汇报第一小题的三问。(“怎么做的”,找书上的句子回答;“怎么想的”,要重点讨论)在回答过程中板书:大家、守秩序、挤、责备、高兴。

(例:我来回答第一小问:大家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答案在书上的第一自然段……大家想……)

4.大家责备小光,你对小光有什么看法?(板书:不守秩序)

(讨论第一、二问时,提示看插图1,回答第三问时贴企鹅站着的图片。)企鹅多可爱!怎样读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喜爱的语气。

小结:刚才我们用《诚实的孩子》一课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故事中人物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知道了小光在公共场所中的表现,受到大家责备。后来又怎样呢?5.边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准备回答。(提示:看插图2)

6.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评议。

7.汇报。(先答第一问,再请别的同学答第二问,最后可试着连起来回答)在此过程中贴“企鹅吃食”的图片。板书:脸红、惭愧。

8.你想小光以后再到公共场所会怎样?

9.读全文。

二、总结课文:读了这课你知道什么?

(提示:要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想)

归纳: 1.在公共场所守纪律。

2.读阅读课文要带着问题,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读。这课是写人物活动的故事,可以边读边想人物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告诉我们什么。

三、作业 :读《自读课本》中的《小老鼠和大鲸》。读时注意它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附:板书

五*看企鹅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陈明锦)

篇2: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注意区分形相近的韵母。

2.练习用部首法查字典,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3.通过形近字组词,使学生准确掌握字的音、形、义。

4.进行词语归类的逻辑训练。

5.通过给句子换个说法的练习,提高语言表达力。

6.听、说一件事,使学生听话要听明白,说话要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7.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8.抓住特点,把一种小动物写具体。

二、教学时间2课时(不包括作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词・句的练习

第一题,看拼音写汉字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形相近的韵母。

参考答案如下:

永久 封锁 微小 吮吸

光辉 皱纹 一些 军队

第二题,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的练习。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出部首,再数出除部首外的笔画数,最后从字典中查到该字并选取合适的解释。

参考答案如下:

判断 刂 5画 分辨,断定。

融化 虫 10画 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液体。

第三题,形近字组词,第一组音同形近,第二组音异形近。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比较,然后再组词。

参考答案如下:

冒(冒险) 留(停留) 峡(三峡) 班(班级)

帽(帽子) 溜(光溜溜) 狭(狭小) 斑(斑纹)

暖(温暖) 轴(线轴) 钓(钓鱼) 碌(忙碌)

缓(缓和) 抽(抽调) 钩(鱼钩) 绿(绿色)

第四题,词语归类练习,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分哪四类,然后再归类填写。

正确答案如下:

树木:桑树 榆树 松树 杨树

鲜花:梅花 水仙 月季 玉兰

蔬菜:萝卜 扁豆 冬瓜 白菜

水果:李子 鸭梨 葡萄 苹果

第五题,把句子改写成“把字句”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例句,明确句子形式不同,有什么不同,还要明确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没有改变。然后仿照例句进行改换。

参考答案如下:

1.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2.母亲带着我把桑叶从桑树上采下来。

第二课时

一、听话・说话。

(一)教师启发同学回忆熟悉的人的有意义的'事,问学生:你准备讲谁的什么事?(同学互相启发,有助于打开思路)

(二)要求每位同学练习口述。

(三)针对指名口述同学所讲的事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是,事情要有意义,要把事情讲清楚。

(四)同位互讲、互评。

(五)指名讲,师生评议。

二、阅读短文。

(一)自读短文,读准字音,思考:盲童的画,画的是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二)再读短文,联系画的内容,想一想盲童有怎样的心灵,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讨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文 (一课时)

一、提前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

二、指名口述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加以指导。

三、指名口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加以指导。

四、指名合起来说说某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同学评议,加以补充修改。

五、自己说说要写的小动物。

六、把说的写下来。通过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介绍,表达出对这一小动物的喜爱。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看企鹅》优秀教学反思

《看企鹅》优秀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内容浅近,跟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本课难理解的句子较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讲文明礼貌。从学习生字词入手,再到学习课文,从而达到本节课目标。

整体思路:

为易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环节一(引一引):即导入

环节二(学一学):即新授、以理解课文为主,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练一练):边学边练边巩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环节四(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今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学完你有什么想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共14人,9女,5男。

A类:黄姗姗、钟胜、黄宇妃、钟小慧

B类:黄玉艳、邱三妹、谢婉锈、王小民、符海红

C类:吴雨穗、吴裕、王明姗、苏子霞

教学内容分析:

《看企鹅》一文,是通过小光去动物园看企鹅的事,开始他不遵守公共秩序,后来感到自己这样做不对。教育大家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本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文中的小主人公和学生年纪相仿,心理特点也和学生相近,因此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个颇有趣味的对比,运用直关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抓住了这几个对比,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化解了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看企鹅的人很多,大家是怎样做的,小光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大家讨论:小光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企鹅要吃食了,小光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可事实是怎样的?

3、小光正看得起劲时,为什么突然脸红了,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4、以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讲文明礼貌。

重点:理解句子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策略:为易于学生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理解课文中辅以相应的课件。

媒体、教具:

词卡、课件

板书设计: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解题:《看企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顺序(板书)。

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今日小光与今后小光的对比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观察、讨论、体会、回答问题,理清课文的先后顺序,并写出段落大意。

(4)总结全文进行思想教育

(5)巩固练习

(6)作业

(7)结束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1)成功之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策略、课件播放有顺序、画面生动、易于学生观察、理解课文,教学过程紧凑。

(2)不足之处:忽略分层设计,以后要做得细致一些,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教堂教学:

教学方法多样,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的教学主要以引导为主。

教学效果:A类掌握比较好,B类掌握一般。C类学生不是很理解。

今后改进的地方:目标分层、练习分层、还要有康复设计。

知识的理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掌握,难易不一样,将康复目标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再教设计:

1、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把设计意图写出来。

2、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内容也要有所不同。

3、练习分层完成。

篇4:《认一认5》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学了拼音,还学了很多字,老师来考考大家,好吗?

a、用小船的方式出示音节开火车。

b、用苹果树的方式出示认一认学过的字。

2、读得真好!这堂课我们再来认识8位汉字朋友,好吗?

二、观察图画,认读第一组生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第一组的四幅图,指名说说图上分别画了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1、相机出示“刀”,请小老师带读,你们都认识哪些刀?

(提醒用刀时要小心)

2、相机出示“戈”,小朋友在哪里见过?这是古代的兵器。

(闭上眼睛想这个字,记一记)

3、相机出示“弓”,弓是用来做什么的?

4、相机出示“矢”,弓要有箭才能射,箭在古时候还有个名字叫做“矢”。(提醒读好翘舌音,开火车读)

5、把“弓”和“矢”放在一起演示,区分。

6、整体诵读,识记。

老师读一遍,小朋友闭上眼睛想着字读一遍;连起来读一读,分组读,男女生读。

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二组生字。

1、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位朋友,还有4位朋友,老师要请小朋友打开书读读拼音,看看图自己来认识。(提醒摆好姿势)

2、同桌互读;指名带读,评议正音。

3、贴图找朋友,再读一读。

4、小朋友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呀?拓展“车”,理解“舟”。

5、分组读,男女生读。

四、小结回归,整体诵读课文

1、这会儿,8位朋友的名字都在这儿,我们能把他们的音都读准吗?分组读。插花读。拍手读。小朋友有发现什么秘密吗?

2、离开了图,小朋友还会读吗?指名读。

3、去掉拼音小朋友还会吗?开火车。

4、如果小朋友姿势正确,音又读得准,我们就来做游戏。打开课本,练习诵读课文

五、在游戏中巩固练习。

1、图和字,字和音的找朋友游戏。

2、小组分类,开火车读。

3、找认识的字。

六、课外延伸,注重实践

师:这堂课上,小朋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认识了8位新朋友。老师还发现许多小朋友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认识了好多字。我相信,小朋友们经常这样做,一定会交上更多的汉字朋友。

篇5:《认一认5》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四组16个汉字,都是基本字,每四个为一组,每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其中“刀、戈、弓、矢”是古代兵器的名称,“牛、马、车、舟”是牲畜和交通工具的名称,还有的是农作物的名称及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名称。这些字均有注音,并配有表示字义的图画,便于学生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字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一部分拼音,可以让学生先试着拼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对于一些学生难读准的zhōu、guō、jiǎo,教师要示范。

教学目标

认知:认识 8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

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本课汉字字义。

情意: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8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了解字义。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

说一说你对军事知识的了解,所认识的某一种兵器的名称、用途。

一、激趣引入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高科技的现代武器,那在古代的战场上,那些英勇的将士们又是用哪些武器来作战的?

二、出示汉字,初步识记

1、出示8个字

你认识这些字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三、引导激趣,再记汉字

(一) 教学刀、戈、弓、矢

1、出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这几件兵器的名称、作用。

2、刀:读准字音。(多形式读字,师随机指导、纠正。)

这个字和图上的刀什么地方很像?谁来指一指?

这把刀和我们平时 见到的刀有什么不一样?平常人们用刀来干什么?

谁来给它找找朋友?

3、戈:读准字音。简介这种兵器。

出示动画,体会字的变化,加强记忆。

4、弓:读准字音。出示动画,体会字的变化,加强记忆。

讲《惊弓之鸟》的故事。

弓还有一个好兄弟,它们经常要配合起来使用,那就是矢。

5、矢:读准字音。矢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箭。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就是讲要瞄准目标放箭。

6、巩固4个字

学生先读书练习,在开火车读。

演一演:用兵器。

(二)教学牛、马、车、舟

1、创设情境《送信》,引出4幅图,出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2、牛:读准字音。

最特别的地方在哪?引导观看动画,记忆字形。

引导组词。

3、马:读准字音。

看看这个字和图上的马什么地方很像?让学生上台指一指。

出示动画,记忆字形。

引导组词。

4、车:读准字音。

看看“车”字是怎么变过来的'?出示动画,记忆字形。

过去人们用马车作为交通工具,那你还知道有什么车?

5、舟:读准字音。

舟就是船,它是一种在什么地方使用的交通工具?

出示动画,记忆字形。

讲《刻舟求剑》

6、巩固4个字

有了这四样宝贝,你想怎样完成这次的送信任务?引导学生说说怎样用这四种交通工具。

谢谢小朋友!送信任务成功完成,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大家可不要忘记帮我们送信的这四样宝贝呀!

读读这4个字。

四、游戏巩固

1、游戏:听音找字

2、听故事找朋友

3、齐读这8个字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认一认5》的8个字,看看这8个字,哪些是打仗用的兵器?哪些是古代的交通工具?

篇6:《认一认5》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师、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可喜欢认识生字了,我还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有很多认字的好方法,谁愿意来向大家介

绍介绍呢?(指名回答)

生、问老师,问同学;读拼音,记字形;反复读;看电视;看标语;看广告;从大街上---------

师、(评价)小朋友的方法真多。想不想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一认的第五课(出示课题,跟老师读课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53页,小声数一数,这一课认一认里有几个生字?(16)这16个生字里有的我们可能已经认识了,有的还不认识,怎么办呢?请大家自己先看一看,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字生、学生自己自由、自主认字

师、孩子们,请你用手遮住图,自己认认字

请你用手遮住字,自己看看图

生按要求自主识字。

师、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字卡,开火车读字,(注意评价)

2、请一号同学拿出“戈”字,请二号同学拿出“果”字请四号同学左手拿“羽”、右手拿“舟”

3、去拼音读

4、教师出示图,请同学上去找相应的图贴好

5、反复读

(课间休息)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再用多种形式练读)

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小牧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得非常快乐,看,他正骑在牛背上高兴地吹笛呢!有一天,他想:我都这么大了,也该出去走走,找个好师傅,习武练功学点本领回来了!他会选哪些兵器,进一步认识(刀、戈、弓、矢)这里有四中兵器,他想:我挑选那种兵器去练本领呢?小朋友,谁愿意来帮他挑一挑?(学生自由选择,并简单说明理由)(相机教学:弓、矢必须搭配在一起使用,让学生做做拉弓射箭的动作;简单介绍戈以及图和戈字相像的地方,便于学生识记。)

你们还知道哪些兵器吗?

谁来读读这四个字?(多种形式练读)

刚才我们帮小牧童挑选了兵器,可是他想去的地方很远很远,他怎么去呢?(出示牛、马、车、舟)这是当时的四种交通工具,谁来帮他出出主意?(指名回答说说理由,相机教学,车,你还知道什么车?舟就是船,为什么帮他选舟?…)这些都是古时候的交通工具,小朋友知道我们现在还有哪些交通工具?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棵苹果树,谁愿意来摘苹果啊?(通过摘苹果游戏,巩固前八个字)

小牧童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天,他来到了一个集市上,看到一个老大爷的摊位上放着这些东西,你认识吗?(出示羽、角、齿、革)(指名回答,相机教学,革,包使用什么做成的?革就是经过加工的动物皮,所以我们常说皮革,皮革。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用皮革制成的?齿,从象牙引到齿。…)

有谁知道为什么要把这四样东西放在一起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指名回答)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小牧童继续往前走,他又看到一个胖大婶的摊位上放着这些物品,小牧童可高兴了,因为这里有他爱吃的西瓜和很多水果。(出示瓜、果、麦、豆)

你还知道哪些瓜?图上的水果有哪些?你还吃过哪些水果?

图上还有两样物品你认识吗?(指名回答,相机教学,麦,成熟以后可以碾成面粉,做成我们小朋友爱吃的面包,蛋糕,馒头等等;豆,这是什么豆?你还知道有哪些豆?)

小朋友们懂得可真多,那你知道为什么胖大婶把这几样东西放在一起卖呢?(因为它们都可以吃)对呀,它们不仅都可以吃,它们还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作物”,你还知道有哪些农产品?

(各种形式练读这四个字)

请你给学的字组词,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说句话。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从下面的字词句,以及古诗中把你刚才学过的字划出来。出示小黑板。

生,划并读。

师总结:小牧童这一路上的收获可真大啊!他满怀信心的又继续上路了,后来,它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本领!我们小朋友的收获也真不少,不仅认识了16个生字,还知道了刀戈弓矢是古时候的兵器,牛马车舟是古时候的四种交通工具,羽角齿革都是动物身上的一部分,瓜果麦豆都是农作物。(学生看着图和老师一起小结。)

为什么我们一般读认一认的韵文时不能打乱了顺序读呢?因为顺着读能把韵文读得更有韵味,像读诗一样。下面,我们能不能像读诗一样读一读这课的韵文?(指名读、齐读)

老师要提高要求了,我指着哪个字你就读出哪个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两名同学比赛读,其余同学做评委)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6个生字,听了小牧童的故事,还做了几个小游戏,你们高不高兴?

今天回家以后,大家把认一认5的韵文像读诗一样读给爸爸妈妈听,甚至背一背,好吗?

篇7: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爸爸说的话,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懂得这段话表白了爸爸什么样的心愿。

2.练思想。

三、教具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卡片。

3.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全班听读,然后评读,重点是读准字音。

2.用生词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

3.指名把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分别读出来。

二、默读课文,讨论分段,并练习归纳各段段意。

(全文可分作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并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戈壁”,蒙古族人民把沙漠地区称为戈壁。“大”说明面积之广。“茫茫”,一眼望不到头,也说明了戈壁之大。“没有……没有……也没有……”是对戈壁自然环境的具体说明:十分荒凉,人迹罕至。“浑黄一体”,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难以分得清,这是大戈壁刮起风沙时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第一句侧重讲环境,第二句侧重讲气候。这段概括地描写大戈壁环境、气候的恶劣。)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挂图或投影理解“高大挺秀”,体会读后有什么感觉。(“高大挺秀”,又高又直,十分秀丽。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每隔几秒钟”就看到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会十分惊喜,产生喜爱、崇敬的感情。)

四、学习第二段。

1.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2.从兄妹俩的争论中,你们看出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3.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讲了三句话,每句都讲了白杨的一个特点。第一句讲白杨外形直;第二句讲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三句讲白杨不怕恶劣的气候,能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4.爸爸的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爸爸讲白杨的这段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爸爸讲的话。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体会到爸爸是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

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上文的“沉思”,是“思”自己;这里的“沉思”,是由“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起的,主要是“思”子女。爸爸由此景想到,孩子在父辈的教育影响下,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七、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对子女的期望。)

三、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学生在“思考・练习”3提供的三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2.讨论交流。(第三个答案概括得最准确完整。)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体会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先个人背,再同座互背,最后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

1.教师板书“晰”“疆”,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和书写笔顺。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篇8: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不符合题目要求、叙述顺序不清楚等)集体讨论修改。

2.学生根据讲评所得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3.交流修改作文的体会。(请学生谈谈自己修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教师对修改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8 火烧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小黑板一块(抄写“思考・练习”3)。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8火烧云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火烧云?见过火烧云吗?(请见过的同学说说。)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纠正读音。

3.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哪部分讲霞光,哪部分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讨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讲读第一段。

1.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2.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通过霞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色的变化来描写的。)描写了哪几个人?霞光照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变化?(小孩子和老头儿。孩子的脸红红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笑盈盈”的意思是什么?(盈,充满。满脸笑容的样子。)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大白狗变成红色,红公鸡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讨论:课文是主要从哪几方面来讲火烧云的?(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讲的。)

2.默读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3.讨论。

(1)讲火烧云的颜色,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2)“金灿灿”“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各指什么颜色?(“金灿灿”,指像金子那样的色彩;“百合色”,指像百合那样的颜色。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葡萄灰”,指像葡萄表面那层霜的灰色;“梨黄”“茄子紫”,分别指像梨那样的`黄色、像茄子那样的紫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同时表明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绚丽多彩。)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4.默读思考:火烧云的形状是怎样的?

5.讨论。

(1)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讲火烧云的形状,突出了哪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

7.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观察火烧云有怎样的感受?

2.讨论第三段。

“恍恍惚惚”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怎样?

(“恍恍惚惚”,这里指看不真切。观察火烧云时觉得它像马、像狗、像狮子……都是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不像,而且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发花。所以课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感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请二至三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段背诵,教师适当做些提示。

3.练习背诵全文。

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是重点抓住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的。)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先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观察朝霞或晚霞的,自己看到的朝霞或晚霞有哪些特点,与作者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明确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3.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要注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材料的习惯。留心观察,随时练笔,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比较快的提高。

三、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1.出示小黑板。指名朗读黑板上面的两段话。

2.指名说说这两段话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3.抄写这两段话。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1.指名朗读词语。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盈”、“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前者上大下小,后者上小下大。“盈”,不要丢掉“又”。“揉”的右上是“矛”,右下是“木”。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火烧云》。

预习《鸬鹚》。

篇10: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辨析多音字,认识介词,练习扩写句子。

2.练习独立阅读短文,能读懂课文内容。

3.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练习写家庭中的趣事。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抄写“字・词・句”的第一题和“作文”第一题要修改的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先各人自己试着把第一、第二题做一做,然后再集体讨论。自己试着做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读大写字母,再将大小写字母连起来。

(2)讨论连得是否正确,有错的加以改正。

2.讨论第二题。

先指名读每个字的两个读音,再指名说说组的词语,大家讨论补充或修正。

四、学生自己练习第三、四题,教师巡视辅导。

五、讨论第三题。

先指名读句子,再指名说说自己用加点词语写的话,有词语用得不当或句子不通的讨论修改。

六、讨论第四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挑山工在什么地方抽烟,比第一句写得具体。)

2.指名说说怎样扩写句子。(第一小题可加上什么时候去动物园或去哪儿的动物园。第二小题可加上有多少运动员或有什么运动员。第三小题可加上下着什么样的雨。)

七、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自读课本》中的《壮国威,增军辉》。下节课把《自读课本》带来。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阅读训练,二是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二、进行阅读训练。

1.指名读题,明确阅读要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主要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自读,也可同座讨论。

3.全班按要求讨论交流。

(1)讨论分段和每段段意。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具体、真实的感受。

三、练习修改一段话。

1.挂出小黑板,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同学试着在课本上修改。

2.讨论改得对不对,修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壮国威,增军辉》这篇课文。

2.预习作文要求。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拓宽思路,明确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家里发生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2.题目中举到了哪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你们家中有没有过题目中举到的这些事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介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谁还能讲讲题目中没有举到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几个学生说说,酌情表扬鼓励。)

4.小结。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同学们仔细回忆回忆,选择一件写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自己加一个题目。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先写完的学生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这次作文,同学们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不少作文写得很具体,很清楚,也很有趣。我们请几位写不同内容的同学把他们的作文读一读。(指名读,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酌情评议,着重评议哪儿写得具体,写得有趣。)

二、指导作文命题。

1.这次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许多同学的作文题目起得很好。

2.请题目起得好的学生报自己的作文题目,教师将题目逐个写在黑板上。

3.讨论:从黑板上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定作文题目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总结,如:用事情做题目,用一句有趣的话做题目,用最深的感受做题目等。)

三、指导修改病句。

1.这次

篇11: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表,辨析形近字,练习词语归类,认识排比句。

2.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把排列错乱的几段话重新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

4.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练习作文。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三题的小黑板。

2.供讲评用学生作文三篇,用大字抄写。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学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指名说说是怎样按字母表排列的。

(2)集体朗读字母表。

2.讨论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音、形、义的异同,说说自己组的词语,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三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自练,试着画出不是同类的词语。请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3.指名说说画掉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画掉这个词。有画错的讨论纠正。(第一行画去“西瓜”,第二行画去“自行车”,第三行画去“鲸鱼”,第四行画去“照相机”。)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特点是接连用上好几个相类似的语句,更加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3.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

六、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还要完成“作文”的第一题。

二、进行“阅读”练习。

1.提出自学要求:读读短文,弄懂故事的内容,再想想“囊萤”和“映雪”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请两三名学生朗读短文,每人读一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车胤和孙康非常好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3)我们应该怎样向车胤和孙康学习?(要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他们的做法会伤害眼睛。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注意保护视力。)

三、练习整理排列错乱的几段话。

1.明确要求,交代练习方法:读懂每一段话,想想应该怎样排列才能把事情说清楚,然后按照正确的排列次序,在每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2.学生自己练习。

3.讨论交流。

(1)指名说说应该怎样排列。(排列顺序应为:4 2 5 3 1)

(2)指名按排列的顺序朗读短文。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要求,想想下次作文写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讨论作文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2.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自己为什么敬佩他。)

三、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他的哪些事情?(请几位学生谈谈。)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1.教师概述这次作文的特点。(着重表扬内容丰富、具体,写出了自己所敬佩的.人的特点的作文。对写作文有进步的也要热情鼓励。)

2.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选择写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特点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读后酌情评议,主要评议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二、重点讲评。

1.贴出抄写好的三篇作文,让学生阅读比较,哪一篇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三篇

篇12: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感受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启发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美;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瀑布音响录音,瀑布的简笔画和表示游客的剪贴画,有条件的能放瀑布录像更好。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瀑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写这首诗的诗人,就观赏了瀑布。他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到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把它画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回答板书:听见、望见、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啊;(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的比喻句,了解其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多次运用比喻,让读者感受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为了让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懂吗?例如: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常用的打比方的词儿有:像、好像。(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拿什么比作什么?什么像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是打比方。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师:近看瀑布――

生: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五)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要注意把整个字写紧凑。

“涌、阵、喻、伟、烟”,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都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字,用部件记忆。“喻”,注意不要丢掉一横。“滩”,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半包围结构。“尸”不要加点。

在读音方面,“阵、丈”是翘舌音。“滩、阵、烟”是前鼻音。“涌、丈、屏”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涌”,本来是“冒”的意思。在诗中有“冲、奔”的意思,用上“涌”,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

“屏”,屏风。借“珍珠的屏”,展现了从近处仰望瀑布所感受到的瀑布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涌 叠叠 岸滩 阵阵 比喻

屏 千丈 伟大 如烟

二、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一)理解第一节。

1.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瀑布画面,另添上游客,如下图)。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2.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是“哗――”,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3.提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一阵一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4.朗读:好像 浪涌上岸滩。

又像 风吹过松林。

5.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6.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7.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二)理解第二节。

1.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变动画面,把图中游客移至瀑布下。见下图)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

篇13: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

篇14: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表示程度或范围的副词,练习缩写句子。

2.通过交流见闻,进行听说训练。

3.独立阅读短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练习写一处景物。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第一、第四题的小黑板。

2.抄写一两篇供讲评用的学生作文。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项练习。

二、练习第一题。

1.学生自学:看拼音读句子,再把整体认读音节画下来。

2.指名读纯拼音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指名说说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用彩色粉笔将整体认读音节画出来。

三、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再填表。(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动手查字典,从字典上查到要查的字以后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再填表。)

2.同座互相检查。(着重检查是否从字典上查到了要查的字。学生所用字典的版本不同。“在字典哪一页”的答案不必统一,只要和自己的字典相符就行。)

3.讨论应选取的解释。(“发痛”的“发”,应选取“显现,觉得”。“簇拥”的“拥”,应选取“围着”。“沉寂”的“沉”,应选取“程度深”。)

四、练习第三题。

1.学生自学:读句子,体会:有加点的词和没有加点的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加上“很”,强调了浅的程度。第二句加上“极”,强调了快的程度。第三句加上“都”,强调了说书包好的人的范围。)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用上“很”“极”“都”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五、练习第四题。

1.比较例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保留了第一个句子的主要部分,把附加在上面的“深红的”“夺目的”删去了。)

2.学生照例子试着缩写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讨论怎样缩写,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附加成分删去。

六、布置作业 。

根据听说训练的要求,准备说话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题,明确训练要求。

二、交流见闻。(多请些学生说说,再从中选择比较有价值的见闻,让学生说具体。)

三、就重点介绍的见闻谈看法。对别人谈的看法,可以作补充发言,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

四、教师小结。(主要从留心周围的事物和要学会正确地看问题等方面加以指导。)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说说阅读的要求。

二、学生各自独立阅读思考。

三、同座互相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帮助纠正读音。)

2.说说文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一人说,一人补充。)

四、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

2.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写了雾凇的样子和形成雾凇的'原因。)

3.讨论:读了这篇文章,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作者把雾凇的特点写得很具体,很形象,是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对形成雾凇的原因写得很清楚明白,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注意积累材料。)

五、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酌情解答或引导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观察一处景物,准备写作文。

第四课时

一、交流写作内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你最近重点观察了哪一处景物?

2.你主要发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在观察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问题都多请几人发言,注意表扬观察仔细、想象合理的学生。)

二、讨论怎样表达。

1.再读读题目,想一想,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写出人的活动,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顺连贯。)

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一处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写。师生酌情讨论。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他们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不同特点、展开不同想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指导修改。

选择一两篇作文用大字抄写贴出,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选择语句比较通顺连贯,但在表达顺序方面存在缺点的作文,使学生通过评议体会到应该怎样有顺序地表达。)

三、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15:15 过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 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 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 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 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承德市教委教研室 张建忠)

相关专题 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