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讲学稿

李进步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李进步”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讲学稿(共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记承天寺夜游讲学稿

记承天寺夜游讲学稿

《记承天寺夜游》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体会意境;

3、背诵此文;

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

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一、【预习?导学】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 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 ___家,____ __家。和父亲__ __、弟弟__________ 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 _______”。

2、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学习?研讨】

课文内容理解探究。

1、从文中找出 “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3.此文共分三层: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 ;

②第二层,写景,写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4.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探究课文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1、作者为什么会深夜起行,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引导:月色美,赏月是乐事,可是“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引导了解张怀民)

好友,志趣相投;被贬,遭遇相同。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强调“亦”、“相与”、“步”

3、说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吃喝玩乐,那么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月色/共同赏月等)

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月光如水、皎洁、清澈透明、空灵、洁净,[月光如水、空灵、洁净]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③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很平静,心无杂念。

5、看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顺问:是每一个夜晚都有月,每一个地方都有竹柏吗?——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②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他愿意做闲人吗?——这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问题研究。

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③蕴涵的作者感情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三、【积累?小结】

1.解释

解: 遂:

寝: 步:

念: 相与:

但: 闲人:

2.翻译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四、【拓展?延伸】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篇2:记承天寺夜游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3: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2分)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

(7)水中藻荇交横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3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我选

理由:

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篇4:《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前热身

猜猜看: 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元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二、学海导航

同学们,古往今来,山川景物,日月草木,曾勾起文人多少感慨,几多情怀?才华横溢的苏轼仕途不畅,频遭贬滴,但他却活得旷达洒脱!只要活着,他就不放弃机会,就要拥抱自然造化的一切,生命不在于时间的短长,而在于质量和过程。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出海储备

亲爱的学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语文快乐之旅就要出发了,在这次航海中假如你遇到了困难,千万不要忘了运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知识储备,它们会帮助你战胜风浪,使你顺利抵达彼岸。

资料一:

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 篇章。

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学海夺宝

学法指导: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一读,找生字,读准音。二读,断句子,明节奏。 三读,看注释,通文意。四读,品语言,悟意蕴。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解 ( ) 衣 遂 ( ) 至 未寝 ( ) 藻 ( )荇 ( ) 相与 ( )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学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注意语意连贯。

念 无 与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 竹 柏 影 也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存 交 横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活动三: 赛一赛,看谁文意读得通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 月色人户:

②欣然起行 :

③念元与乐者 :

④遂至承天寺 :

⑤怀民亦未寝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⑦积水空明 :

⑧盖竹柏影也 :

⑨ 旦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 盖竹柏影也。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3。 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我 )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 也没有睡觉 ,( 我们便 ) 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活动四: 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合作探究,品析语言,体味意蕴 )

A。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吗? 你能简要分析其写景的妙处吗?

学法指导:品析语言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之处。

例:比比看,下列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如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B。 你能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吗 ? 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怎么理解 “闲人”的含义?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

学法指导 : 可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性格来理解文章内容。

五、学海踏浪 (身临其境,快乐体验)

想一想,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 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

我说子瞻兄呀 :

怀民兄呀 :

六、学海采珠

随堂反馈 (20分钟独立完成 )

1。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10 分 )

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乐者 ( ) 月色入户 ( ) 遂至承天寺 ( ) 怀民亦未寝 ( ) 积水空明 ( ) 解衣欲睡 (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50分)

(1)念元与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3。阅读课文后 , 回答下列问题。(40 分 )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

(2) 作者如何描写夜景 ( 用原句回答 ),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学海拾贝 (收获与反思档案 )

亲爱的学友 , 快乐的语文学习之旅到此结束了,经过你的勤奋努力,相信你一定收获了许多,请大家收网看看,你有哪些收获?也许是一次积极的发言,也许是一次快乐的合作,也许是一个深入的思考,也许是一个独到的见解,当然别忘了老师给你的鼓励眼神,同学给你的灿烂微笑……但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大家互相评价 , 记下你的收获与反思。

篇5: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是一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 。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一个字,那就是“实”,各项教学目标均落到了实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这一教学目标准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本堂课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到位,效果显著。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解衣欲睡”的“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引导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些字表现出的“遇月、寻友”的过程;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中的两个问号和“盖”字等等。

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赏词析句。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言”“文”的关系问题反而变得更为突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两极中的均衡”,“文与言的和谐”,对此本节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纠正言而无文、落实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

2、落实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丁老师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诗意,是在丁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圆满完成了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的教学目标。

3、落实了以朗读为基础的教学要求

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结合身体语言读、由动作推想朗读。。。。。。方式丰富多样,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4、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课题组从研究解决的问题出发,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文本的诵读三个维度制订了三个观测量表,从不同的维度来考量课堂的达标度,使课例研究有果可寻,有因可找。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5、值得商榷的问题:

①„文‟与„言‟的关系。突出“文”固然重要,但“言”是基础,两者之间关键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课例中对句子的疏通和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质疑,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调动较弱。因为从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

②课例选文寥寥八十余字,言约义丰,内蕴深醇,适合“三备两磨”,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否具有推广参考价值,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相关专题 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