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鱼籽福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鱼籽福袋”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共1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乡下孩子》教学回眸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4篇课文,是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儿童诗。全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富有童趣,创设的意境清新活泼,极富想象的空间。但本文与城市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学生对于一些乡村生活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开拓视野,发展想象,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激起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向往;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部分生字。    《教育学》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其语文素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体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上课伊始,我利用一段欢快、富有乡土气息的歌曲《农家小女孩》导入:小朋友们,有个熟悉的小伙伴唱着歌儿向我们走来了,是谁呀?孩子们被欢快的音乐感染,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拍起手。当听到“戴斗笠、光脚丫,小河边尽情来玩耍。搓泥巴、捉鱼虾,农家的生活乐无涯”时,他们不由地叫起来:“是乡下孩子,乡下孩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阅读权利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阅读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配合中,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培养主体阅读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最感兴趣,你就把它好好地读一读吧!”“把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也感受感受。”“谁愿意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读给我们大家听听”为契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阅读的权利。不一节一节的机械教授,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感悟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充分为学服务。甚至在总结学习内容时,我一反过去教师总结板书的形式,而是用“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乡下孩子的生活怎样?能否用一个词概括?想一想,我走到谁旁边谁就悄悄地告诉我。”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我用说悄悄话的形式听了一组,请4―5个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板书,其他同学则悄悄告诉小伙伴。对于这种新颖的形式,学生是很乐于参与的,人人都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观点,更何况还能像老师一样板书!课堂上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低年级的孩子们也潜移默化地了进行了概括课文内容的尝试。这种种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主体阅读的愿望得到满足,主体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诗歌文字简略,极具跳跃性,如果能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想象,定能激活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无疑也有极大帮助。    在理解第二节时,我抓住两个想象点,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针对第一句,我激发学生想象:看看图,想想,田野上都飞舞着什么样的蝴蝶?乡下孩子捧着这美丽的蝴蝶,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他也想变成那美丽的`蝴蝶,为花儿传播花粉,让花儿开得更鲜艳;有的说,他希望蝴蝶能带上他飞到城市里去,看看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是怎么玩的……课堂氛围异常活跃。针对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草叶曲,和着乐曲,我轻声问: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边闭着眼欣赏,边带着陶醉的语气告诉我:看到了树林,听见了小鸟唱歌,还看见了一个乡下孩子骑在牛背上快活的吹着草叶。这时,教师再煽动学生的情绪:这么美、这么动听,相信一定能读好!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读起来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四、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讨论交流式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而通过这种交流讨论,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交融,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本文第一节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以“这一节我读了几遍都没读懂”来寻求学生的帮助。果然,在帮老师的动机下,孩子们主动开始探究。自己读、自己想、小组交流讨论。当我以朗读的方式感谢他们帮我理解了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享受到了极大的成功的喜悦。而在交流乡下孩子生活的趣事时,我让他们“知道的同学可以告诉小伙伴,不知道的同学可以问问小伙伴或者请教请教老师”,人人都处在交际的范畴,课堂氛围被激活,学生也在合作中得到了乐趣。    在这节课上,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我欣喜的看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们在情感体验、想象创新、语言积累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教师如果诚心实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看作是自身发展的体现,以此激起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篇2: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乡下孩子》教学回眸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4篇课文,是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儿童诗。全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富有童趣,创设的意境清新活泼,极富想象的空间。但本文与城市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学生对于一些乡村生活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开拓视野,发展想象,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激起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向往;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部分生字。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指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其语文素养,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体验,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因。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他们的情感、动机、巧妙地牵引出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展开,使他们主动的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上课伊始,我利用一段欢快、富有乡土气息的歌曲《农家小女孩》导入:小朋友们,有个熟悉的小伙伴唱着歌儿向我们走来了,是谁呀?孩子们被欢快的音乐感染,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拍起手。当听到“戴斗笠、光脚丫,小河边尽情来玩耍。搓泥巴、捉鱼虾,农家的生活乐无涯”时,他们不由地叫起来:“是乡下孩子,乡下孩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尊重学生主体阅读权利    以学生为阅读主体的阅读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配合中,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活动,培养主体阅读能力。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最感兴趣,你就把它好好地读一读吧!”“把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也感受感受。”“谁愿意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读给我们大家听听”为契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阅读的权利。不一节一

[1] [2] [3]

篇3: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10-0041-04

一、对评价及其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人们对评价活动的展开深深地植根于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之中。另外,从人类的活动序列来看,评价是更为接近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具体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反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就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和教学观做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量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的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质量不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教师的观念中是习以为常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虽然我国近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检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于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本文将从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做一探讨。

(一)多元智力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仅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1]。

[1] [2]

篇4: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认真进行探讨和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一、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能包办代替,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1、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

要使教学民主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许多著名的教育艺术家把“千方百计表扬学生”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秘密武器。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体验成功喜悦,增强探索欲望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学生有所获。例如,在一节声母的复习课上,我提出和学生展开“抢读”声母的比赛,一名平时很胆怯的女生也举起了手。我立即抓住契机与她抢读。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始终保持与她同等的速度,在抢读最后一个声母时,为了使她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放慢了速度,让她抢先读出了声母,全班同学都向她表示祝贺,她兴奋得满脸通红,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我赢了。”这时候,我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激励这位学生的进步。这样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数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接受师生的互考,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改进教法与学法,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培养主体参与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教学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多是灌输保姆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记忆多,深刻理解少,单向交流多,集体讨论少,严重束缚了小学生健康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

[1] [2]

篇5: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省常州市新区新桥中心小学 孙伟琴

[摘要]: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整日忙碌,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拼命搞“题海战”,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想象能力愈加变得苍白,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越来越贫乏。所以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书读“活”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本文就是根据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和见解,着眼于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美国≤新闻周刊≥上曾撰文指出:亚洲的学生忙着记忆死板的答案,无暇学习独立思考,在许多亚洲的教室里,独立思考反而起着阻碍作用。杨振宁教授也曾根据中西文化传统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美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是一种“体会式”教学,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而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浪费在机械记忆标准答案上,遵循“谆谆教导”,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而最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很大,题目稍有变化,便不知所措,主要原因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且拥有熟练技能的人,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乏想象。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要设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易受以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喜欢沿着自己所习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即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它的负效应使人的思路束缚,造成思维刻板、僵化,尤其是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仍在条条框框里兜圈子,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总希望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图去思考,要允许他们“异想天开”,不要过早的把思维朝一个方向引导,要放开学生的思维“手脚”,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解释。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学生能想到更多,能想得通。

二、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 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 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日本医学博士中修三也曾研究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常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使全部智能得到提高。“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严重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结果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诸如“鸡蛋没缝就不会吃”的所谓的“高才生”,所以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如人教版第九册书中图形的面积计算那部分知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通过拼、剪、贴,重合、旋转、平移等来推导出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新授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在实践中加强对新知的巩固。如≤圆的认识≥新授完后,可让学生画出半径不定或半径(直径)规定的圆,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

四、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语文课上知道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但数学课上老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讲算理,碰到应用题不会分析,更不会讲数量关系,以至于严重的考试时不会审题,所以数学课也应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针对某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争论,甚至博得面红耳赤;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

冯克勤教授曾语重心长的指出:“无论从中国古代数学和数学教育传统还是目前学校教学现状,最大的弊病仍是把传授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而不能把能力培养和启发思维放在重要位置”,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型的教育,习惯于背和记,随着条条框框的增多,在知道了许多事实和道理之后,创造性的思维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他们往往能精确地“知其然”而很少去主动探索其“所以然”。正如托尔斯泰说的:“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令其运智”,教师要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他们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篇6:促进高职学生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论文摘要:

通过对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存在的分析,引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指导意义,提出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发展性、学生中心和全面性的原则,突出多元性、整体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教师应成为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引领者。

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评价的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一、高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笔者十几年深入职业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观察了大量的课堂教学。

虽然高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在近十几年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容的实践性,逐步重视教学评价作用,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缺失。教师、学生乃至学校都不太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由于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课堂纪律等原因,有些教师只要完成教学计划就好,不太从教学效果上全面考虑受众接受程度。

二是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不全。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即使是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也缺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不够,教师为了按期完成教学计划,漠视学生的反映,甚至有些公开课教学用作秀的方式提问一些事先有所准备的学生,忽视真实的学生群体。

三是课堂评价主客体的单一性。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授课教师也听不到来自一线学生的意见,这对于师生成长均是不利的。

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所固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是导致以上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的过程。所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单边的活动,学生只是遵守学校和社会所制定和沿用下来的习惯去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感情的人。

虽然我国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观念中仍旧根深蒂固。一些教改举措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思想理论指导而使改革表面化、公式化、表演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评价体系。

二、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科学认识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是对人的本质,尤其是对人在教育视野中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本文将从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理论基础做一个探讨。

(一)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说明,目前高职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不同个体的七种智力拥有的量不同,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评价的方法要多元化,不仅仅依靠课堂提问的'方式;评价的来源是学生的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发现自身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协调发展。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20世纪后期,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开始盛行于西方。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

建构主义给当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这样,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出了基于学生主体的新的课堂评价标准: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学生可以进行及时的学习反思,获得积极的真实的情感体验等。

(三)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承认开放性,也就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性主体性的宽广胸怀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认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实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三、对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等基本理论的分析,我们体会到,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发挥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作用。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不仅仅区分教学是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而且要注意学生是否完成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2.学生中心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对象应是学生。评价不能脱离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学习的进行,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重视“以学论教”,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3.全面性原则。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要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1.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高职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整体性。评价要关注高职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三)高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引领作用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评价范围

教师要赏识每个学生,感受每个心灵,不能忽略一个学生,对于评价的对错,要保持宽容的态度。这样,才能确保反馈信息的畅通。

2.注意评价与教学过程的和谐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评价,要避免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也不适合过于繁琐的评价程序。

3.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包括七项智能的差异、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要了解差异,重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4.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主动构建知识的同时,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9):71.72.76.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球教育展望.(3):4.5.

篇7: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 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加强农村完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监控,  培养

学生综合学力,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不仅反映了学生主体性的特征,也反映了教师的主体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向导、引路人,更应成为参与者、活动者。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和“导”,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其间,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去解破学生学习的密码。我们围绕情感、认知、合作探究、差异这四个维度进行监控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从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力,发挥和施展了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活动的才能,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真实和富有个性的共同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监控  活动  主体  发展

一、现状分析:

多年在中心小学工作,造成了对完小教学情况的知之甚少,甚至于一片空白。因偶然的原因,接触了完小的教学工作,却意外的发现了完小教学研究具有很广阔的天地,并且有其必要性,是可行的。

在当今众多的论题中,有关教与学方面的内容是很多的。其中涉及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不少。然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特殊学

校、特殊学生却关心不够。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体制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家庭素质方面的;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等各种原因。

< 1 >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小的学生比起中心小学的学生(更无法与城市的学生相比)更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学习方式单一、参与意识不强。作为教师,虽有满腔的热情、认真的态度、努力的投入,但缺乏新型的民主的教学法,缺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从而导致了学生 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和学的失控,学生综合学力低下,埋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才能。为此,我们对本课题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

二、  监控学生学习活动,促进主体主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监控学生情感参与度,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情感,人生来俱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情感度是指在学习数学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投入程度。对于良好情感的形成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涉及到好多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主要就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给以阐述。

1、   以“境”激情

                               改变环境,创造环境

(1)、现状及影响。

家庭:完小的学生(特别是我们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学生,)受到各方面学习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如我们学校有61.5%的学生来自于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家庭生活条件差,住所不安定(  对 于 学 生 来说,就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作为家长,又很不重视小孩读书,更

< 2 >

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生在上几年级、上了什么内容、他们在学些什么、是怎么学的,一概不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个别生“吃不饱”、部分生“吃不好”,大多数“吃不了”。学习很不系统,特别与当地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社会:有特殊的学校,必有特殊的原因。象我们学校,地处偏僻,经费缺乏,缺乏优良的学习场所,缺乏必须的设备。这是其一。其二是学校生源以外地生为主,以农民子女为主,学生家庭住所又很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了学生之间交流环境差,学生见而不识。

学校:学校偏僻,设备落后,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就薄弱(特别是象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奇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更谈不上,学生学习数学或者其他学科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大多偏远的农村完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上这样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学习的硬环境上(地理、生活条件、住所、学校设施设备、教学师资),还是学习的软环境上(学生家人、周边或者说社区环境、社会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等学生学习的时空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了完小学生的“三心二意”:“上

课听讲感到‘恶心’;做作业有‘惰心’;上课做小动作有‘惯性’。有点成绩‘得意’;观察事物‘随意’”。他们厌恶学习,更讨厌要动脑筋的数学及其作业。这种情况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改变、提升学习环境的质量。

< 3 >

学习环境的质量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创造良好的校园数学文化环境。

为了数学教学,我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对于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校园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更注重了有关数学内容的因素在校园中的挖掘。

                创造良好的班级数学文化环境。

在教室中增设数学角,几周中开设一次数学会,努力充实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给学生创造交流数学的机会。

        创造良好的班内人际环境。

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要能有移情性的理解(对那些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的'学生的种种体谅和理解),不威胁、不引诱学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老师、可信赖的老师、可接近的老师。总的来说,就是给全班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人际环境。课堂是一个学生躲避风雨的港湾。

只有这样,学生的种种不足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教学。

同年级学生和学生之间:多创造学生交流数学的时空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留出10分钟来谈谈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对课程进行一些整合,去掉多余的练习,增加了一些现实和开放的数学题。

< 4 >

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创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开一些数学学习交流会,谈谈两个年级之间学习数学的一些想法和方法;高年级给低年级的数学辅导课;低年级对于高年级同学的学习汇报课等等。

基于对学生发展观的认识,我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的多创造一些我们老师力所能及的良好的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从而能进一步的去影响学生的“人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心理健康学这个侧面来说,那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舒心”、“变心”(改变心态)、“完心”(完善人的性格)。

2、   以“动”激情

                                    激发动机,养成态度

学习动机是非认知因素的核心因素,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系

统,在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他是学习的内驱力,其外显行为是通过情感而表现出来的(想学或不想学,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

(1)、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见表1-1)

(2)、培养和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正象中国足球队外籍教练米卢所倡导的那样:不要为赢球而打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态度。也正是这个“快乐足球”的理念的指导下,米卢实现了中国人四十年的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有这种理念,要让学生能在正确的动机支配下,逐渐养成了一个

< 5 >

表1-1                完小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及表现特征表

类型

家庭情况和动机特征

情感表现形式

学习行为和结果

百分比

自感堕落型

家庭贫困,无人管教;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无法管教。此类人做事非常任心。

自感学习已经落后,于是在三、四年级开始丢三拉四,破罐子破摔,学习随意性强,不团结同学,不相信自己,不规范自己。

作业少做、不做,甚至于抄袭,即使有作业也是很不清楚。回家不拿书包,从不看书。

10%

随遇而安型

家境中等偏下,做事没有主见,更没有显性的正确动机。

从不主动要求什么,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可谓是不闻不问,两袖清风。

成绩一般,学习被动,作业能够完成,但从不主动校对。

35%

心动行止型

家庭情况一般,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但缺乏外显的表达,在一定的情境的作用下,也能表现其积极的行为,但持久性不长。

上课中举手持观望的态度,人云也云,人做也做,有积极的向往,但胆小怕事。

学习方法单一,效果欠佳。

45%

冲锋陷阵型

家庭条件较好,或中等以上,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学习愿望。

上课积极发言,师生、生生间善于交往,但学生容易骄傲。

学习方法丰富,思维敏锐,作业超前。

10%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能够快乐而丰富多彩地学习数学。

< 6 >

了解自己,帮助纠正: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解剖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以便对症下药。要长期的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行与行的交流。

制定目标,明确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指定近远期的学习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能够努力的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

要求自己,实现目标: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在于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能够实现从小的到大的、从少的到多的、从低的到高的转变,不管有多少,点滴也行,那就是一种成功,就是一种快乐。作为教师,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分数或等级,分数也好,等级也罢,那都将会或多或少的给学生一一种排位置、评档次的感觉。所以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可以采用给全优的学生打优,而其余的学生则是一种“?”式的批改,等到他改正后再评价。可以让他们先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动机、态度、习惯以及学习行为),去体验到成功后失败的苦涩,体验到失败后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进行师生间的评价(权威式),但不要太频繁,主要应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为主。这样可以减少更多的学习带来的痛苦或影响他们自尊的一些因素。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3、   以“美”激情

                   为教而美,为美而教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来自于生活,成熟于实践,又服务于生

< 7 >

活和社会。而数学教学实则上是学习前人的生活经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训练的最好体操。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无不闪耀着数学美的光辉,如数学本身知识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的书写美、计算结果的确定性的美、语言叙述的简洁流畅美。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种美的存在,体验了这种美的乐趣,那么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数学的动力源,就会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们认为,数学就是为这种美而存在,而发展的。而学生就会因为这种美而在情感上更加的投入。

(1)、为教学而美,为美而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这个美的教学,需要教师以课堂为抓手,把每一堂课都设计成一幅幅的美景,并以美促成教学的成功。而数学的点滴又来自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种种美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朝着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创造出更多的美而进行。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各个环节要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真实美,要挖掘知识内在的各种美育因素。

充分地利用教材,努力地体验数学知识本身的美。如:在教学循环小学时,我们先让学生去计算,并通过讨论共同发现这种具有“重复出现”,“依次不断”等特点,从而进一步发现这种数的结构美,及其在书写的简洁美。又如在教学式题时,我们利用式中各项的变化:

47÷9=5……2

A、    9×5+2=47         B、被除数÷除数=商   因数×因数=积

(47-2)÷5=9

< 8 >

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中彼此间的联系和变化是数学的一种美。还如数学中图形美的感受,主要是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如房子、稻田、模型设计等,从中去感受数学中的对称、均衡、变化美。

充分体验数学思维过程的美。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之后,对原先的归一应用题进行了综合比较,从中找出了许多种解法:

小华3次搬砖15块,照这样计算,18次搬砖多少块?

归一法        倍比法            比例法

15   X     3    18

 15÷3×18   15×(18÷3)       =    或    =

3   18    15    X

注重思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水平,突出解题方法法的多样化,这是数学思维过程美的最好体现。

(2)、美在动手实践中。没有动手实践,很难发现数学真正的

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努力的创设一种积极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在教学长方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去做一做、想一想怎么做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并能说一说:你觉得它好看吗?好看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挖掘,学生懂得了长方体内在的结构,发现了长方体中好多美的东西,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为美而教学,为教学而美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渗透美的理念,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努力去感受数学美的存在和味道,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享受美所带给的乐趣。

< 9 >

(二)、监控学生知识累积度,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其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本节所想表述的知识累积度包括两个层面:知识累积的程度和速度。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从情景入手,设计数学现实,给以学生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达成知识的有效迅速地积累,促进学生真实发展。

 1、先用后学,呈现真实的问题情景。

数学是什么?似乎很难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一种精神。面对学生,我们说数学更应成为一个真实的生活、一个现实的问题。

数学取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否则,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我们完小的学生比较接近于农业生产劳动,有过农业生产的点滴经验,但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法把平常的事作为课堂中的素材,其学习方法

单一,割裂了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如三年级数学作业册中有这样的题:(1)、301班有学生46人,302班有男学生21人,女学生22人。301班比302班多多少人?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的方法;301-302=?(2)、甲、乙两辆汽车运化肥。甲车运4260千克,乙车第一次运100千克,第二次运1980千克。甲车比乙车多运多少千克?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要求把这件事能够在课堂里重现一下,

<10>

让他们体会这样一种情景。然而,还有一个学生不能把情景展现出来,演不好,也做不好。

这样一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不丰富的。所以我们在课堂里想法创设一种应用的情景,现实的背景,促使他们去操作,并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倡导先用后学,能够在应用中,想到需要学什么;在情景中,去体会怎么学;在活动中,去感受为什么学。

引导学生去感知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去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大胆运用类比、归纳、猜想,并凭直觉去解决问题。

  2、学后质疑,解决现实问题本质。

疑是问的基础。学后有疑是必然的,解决疑问是巩固学习、发展

学习的结果。

学后无疑,疑而不问,问而不决,决而无果,是当今完小教学的

最大缺陷。所以有关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我们把三四年级学生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和教学(见下表):

表2-1

三年级(第一阶段)

四年级(第二阶段)

1

做到能够倾听老师对于学生的质疑。

1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质疑。

2

创造教学情景,对一定的材料进行质疑。

2

对于自己所回答的问题和练习进行质疑。

3

做好记录,进行整理。

3

形成学生间讨论或者辩论的氛围。

〈11〉

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         疑有所思,实现知识的后继发展。

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答案,实现了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后。很重要

的一步是反思。我们采用了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改一改的做法,提出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一台抽水机3小时抽水420吨。照这样计算,5小时抽水多少

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师生一起用列表的形式总结了第一种方法:(见下表)

表2-2

1小时

2小时

3小时

4小时

5小时

420吨

接着,我让他们一起根据表来分析以下的问题:

(1)、先说一说3小时和420吨有什么样的关系;

(2)、找一找5小时会和谁有关系?

(3)、列出式子:420÷3×5

(4)、再想一想还会有其他的方法吗?

从上表中,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总量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时间和时间之间的倍比关系,从而列出另外一种方法420×(5÷3),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

从应用到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解剖学习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回到现实。可以说这样一整套教学的思路,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监控学生合作探究度,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完小学生的活动能力、交际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间不善合作,

无法合作。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就不善表达,更不会动手操作。好多时候,往往是教师唱独脚戏,学生只是观众、听众,甚至于是局外人。为此,我们倡导在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的教学方式。

1、   活动中合作。

没有活动,就没有交流,更没有合作。反之没有合作就没有交

流,就没有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促使数学活动的进行。

小学生处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龄段。由此我们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因素,加大活动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各种器官进行协同作用。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然后带领他们到操场去进行实地测

量。当他们完成了测量、统计、计算以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加深了。并最终取得了教学的成功。

2、   合作中探究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很好形式。有活动,

<13>

就有合作,就有探究的存在。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探究,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最终学习任务的完成。

但是,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体验也实在太少了。根据我们完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步走:(1)、从合作的形式上给予学生指导   分组、推选组长、协调关系、进行活动、互相交流。(2)、从合作的内容上进行筛选    对那些题目、方法、答案多样, 或在学生思考有困难时,或是问题涉及面较广时进行小组合作。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这样的题目:学校买了一批书,其中故事书有28本,图画书有85本,那么科技书有多少本?我就是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

合作性的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众多参与,为他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了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水平。

活动中合作,合作中探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整体快速向前发展。

(四)、监控学生学习差异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这中间有智力上的差异,有非智力上的

差异、有男女生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主要是我们如何去缩小差异,而不是如何去加剧差异。当前,有好多人是这样去教学的:把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层,给优秀的学生“吃好的”,中等的学

<14>

生“吃中的”,后进的学生“吃少的”;对于他们的评价也是要求不同:优秀学生要求高,中等学生要求一般,差等学生要求低。概括地说就是进行了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殊不知,这样却导致了更多的、更大的差异。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有人对一个贫困县在金钱上给予支持,但是几年以后,这个贫困县却依旧贫困。这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跟他说,因为那县自从有了金钱资助以后,就有了一种坐享其成的想法,不再动脑想改革,求发展的路子。从这件事上可知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是这样的:你对他降低要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就与其他学生差异越远。为此我们想在教学中不提倡分层,不降低要求。而是采用目标具体化、内容形象化、方法格式化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减轻差异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我们提出了重在对学生的合作指导,而不是分层教学与评价;重在矫正学生心理偏差,而不是造就心理的落后定势;重在精炼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减轻学习负担而删减内容。如在教学文字叙述题时,我首先对题目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244与46的和,除以2,商是多少?“过河(和)就上(商)”

然后再列式计算,并总结出两个字:一找,二换来帮助列出综合式。

最后归纳了几句顺口溜:“天平两边,半斤八两,一找二换,和差先算,括号不忘”。

当然,因为有差异,所以势必对差异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给以指导帮助,而并不是减免“税收”,在心理上进行较多的辅导,

<15>

矫正其心理偏差,不断的给予鼓励和要求,在学习上给予较多的帮助和指导。分析差异,缩小差异,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的发展,是我们研究的宗旨。

三、理论基础:

英国著名学者高尔顿认为:“我认为不存在热情的智力,也不存

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推孟对800名超常儿童的研究表明,获得卓越智力成就的个体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有良好的智力,热情、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在他们的成功中也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在谈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时强调指出:“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成为刺激,或成为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促成情感对学习的刺激作用,而不是障碍作用。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强调学习过程中顿悟、组织以及理解的作用,主张在学校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重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认为“内部的力量大于外部的力量;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在认知学习中,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教学内容与背景材料的关系,而不是个别的零星的材料。

所以,我们在实施操作策略时,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对认知

结构的调控都非常重视。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学习中的定向环节直接制约执行环节,而对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它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

<16>

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

学习差异理论认为:学习是有差异的,其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来自于其家庭。因为家庭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差异,其次,即使我们用考试的方法将学生按学业成就水平分班,也会出现教学法专家A.A.已大尼伊在研究后所指出的:几乎每一个班级中,总可以挑出学习能力不同的三类学生。分班可以减少差异,但不可以消除差异。

四、一些探讨的问题:

学生是人,是一个可塑的、活动的、思想的、发展的一个整合人。在教学中,各种途径和方法都是综合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把学生看作主体也好,还是教师为主体也罢;以学生为中心也好,还是互动为灵魂也罢;以学生情感为基础也好,还是以动机作为保证也罢。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现在有好多人认为,数学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研究课题要切口小,

易操作,从而把课题研究切得很小很细,导致了研究的支离破碎,根本无法适应时空以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只为研究而研究,推广价值不大。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内容的研究,不管是何种模式和方法,还是策略都离不开具体的“因材施教”的这个“材源”“材质”、“材

<17>

量”。在教学过程中谁也离不了谁,所以我们认为研究课堂教学的课题要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主体活动等方面进行整合;对情感参与、认知策略、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今想以此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当然,本课题的研究还是较为肤浅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将进一步研究整合课方面的内容。

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孔企平著

《教学论》李定仁著

《教学心理学原理》骆伯巍著

《数学教学理论》唐瑞芬著

《学生的学习活动》张爱华 孙毅伟著

《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张向葵  关文信著

《培养能力艺术》王增昌  王敏勤著

《学法指导艺术》蒋宗尧著

《学与教心理学》邵瑞珍

篇8:落实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发展

落实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发展

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而实现选一目标则需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作 者:代寿明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中心校,四川重庆,408203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关注   主体   自主   发展  

篇9: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论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更依赖于终身学习,课堂教学仅靠 “传道、授业、解惑”,已是远远不够。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已是举国共是、刻不容缓。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更科学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崭新教育模式。所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其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区别人的重要特点的与其说是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马克思也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他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着力于运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主体生成,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传统英语教学偏重语法和语言知识,忽视了英语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际。针对次种情况,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把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乃至多媒体计算机等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加教学密度,创设适宜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基于此,谈若干点看法和尝试:

一.优化投影教学,开发学生潜能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电教媒体的应用上,投影依然是目前应用的十分广泛的电教媒体之一,被誉为电化教学的“常规武器”。它以媒传知,以媒生情,不但具有高度的反馈性,而且能直观形象的呈现感性材料,对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想象未知和验证已知的发散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功效,从而可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但在投影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充分、操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投影教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 着眼于激发主体兴趣,设计精美投影片

投影片是需要演示给学生观看的视觉直观教材,要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投影片的设计,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启动学生的观察力与记忆能力为锲机,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按照注意规律来精心设计制作,要运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做到形象生动,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色彩鲜明。

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可以灵活机动,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投影片。如:情景连环片、序列布局片、正误判断片、对照比较片、对话操练片、课文复述片、完形补全片、阅读理解片、总结归纳片、发散思维片等。如在英语SEFC教材中,Book1A Unit13中的Lesson50,课文介绍了林肯的生平与政治生涯,设计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一片,可帮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每个段落的大意。Book1A Unit5 中的Lesson17,按照Mick与 Mum对话如何播种白菜这一话题,设计8幅图呈现如何播种到移栽到大田的系列情节,人物设计逼真,色彩鲜明,网络清楚,图文并茂,既可用于新课导入,又能用于复述练习。再如Book1Bunit21中的 Ldesson82,设计一框完形补全就能把所涉及的有关马克思的信息概括地反映出来,十分方便。仅举几例,算是抛砖引玉。总之,灵巧的投影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获取和转化教学信息并在转化过程中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有着十分大的能动作用。

2 . 明确教学流程主线,把握灵活投影教学法

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对发挥投影教学作用至关重要。它的重点应是教学流程主线的设计。主线的设计没有定规,可以从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发展角度设计学生的思维发展线,可以因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互渗互促特点设计学生的心理发展线,也可以利用投影媒体的交互性设计学生的参与创造线。但作为主线,一定要明确化、明晰化,作为贯穿一节课的指导思想,最终应以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作为评价标准。

投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习者观察投影画面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地理解画面内容并指导思考画面的内涵。在放映过程中,为避免信息量过大,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习者的`疲劳,影响有效学习,教师有必要灵活机动,运用多种投影教学法。

(1)图片讲授法

教师针对画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特征,寻找规律,加深理解。这种方法机动灵活,画面放映时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调控,与教鞭在画面配合指点。可使学生的注意点和思路与教师同步,为讲清特征、规律服务。

(2)增减教学法

运用复合法以递增或递减的形式,按教学要求逐步显示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

(3)遮盖教学法

运用投影片教学时,把暂时不需感知的内容遮盖起来,然后按教学的需要依次呈现以突出认知的主体。

(4)创设情景法

在放映投影片时,同时播放解说词,音乐和效果声,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在符合教学内容的特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

二.发掘语言实验室功能,突出视听说实践训练

1. 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构成

我校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由主控制台、个人电脑、数字投影仪、耳机话筒、实物投影仪、录放机和 VGA分配器等组成,并有各种接口用于连接各种媒体。

主控制台与学生座位上的控制台及耳机话筒相接,通过

[1] [2] [3] 下一页

学生座位上的控制台可反馈选择判断答案。

主控制台与个人电脑相连,通过VGA分配器把信号分配到各个学生座位的显示器上。

个人电脑通过多功能卡及相关接口与数字投影仪,录放机连接,输出音频信号到学生的控制台, 同时亦可输出视频到数字投影以上投影。

个人电脑可用网络联接,实现远程教学。

2. 语言实验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校的语言实验室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高档设备的低档使用。许多学校的语言验室主要是在上听力课,设备的许多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其实,语言实验室常用的课型,除了听力课外,尚有以辨音、正音为主的语言训练课;以替换、转换为主的基本句型训练课;以角色互换为特征的情景会话练习课;以口译练习为主的综合训练课等等。语言实验室就其本身而言,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局部的语言环境,力求暂时摆脱母语的干扰,同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练习提供较为完善的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语言实验室这个课堂教学环境,挖掘其潜在功能,依据科学性和实践性统一原则,突出视听说实践训练,发挥其语言训练方面的独有效能。

(1)听力训练

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听力训练,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可设置小组练习,教师通过Conf键监听其学习情况,及时检测;可师生对话,一问一答,而不影响其他学生;也可创设交际情景,分组别语言对话,达到在交流中提高目的;也可全班进行听力测试,及时反馈对听力材料掌握情况及听力训练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选择难度适中的听力材料。总之,形式多样性是单一运用录放机在教室进行听力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其效果也迥然不同。

(2)视、听、说训练

通过语言实验室进行视、听、说训练,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在对话教学课中,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对话,然后设置静音,让同学模仿,进行交际训练。例如在利用Family album in USA进行对话教学时,笔者选用Thanksgiving Day中的Act1。先播放此段对话,然后让学生完成Activity1,再播放Focus 1,让学生边看边模仿,使其在视、听及活动体验中领会掌握Possibility的用法,无须教师的语言反复阐释,训练效果已经自然达到。

(3)远程教学

语言实验室通过电脑的网络化可以接入远程教学,从而突破了时空限制,获得了丰富媒体信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概念。使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提问、发言甚至协作学习与讨论,从而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对于构件主体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当不无裨益。

三.运用媒体组合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信息传递、反馈、控制的完整体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因此,在英语课堂,为完成具备听、说、读、写完备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引进近、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将两着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使传统媒体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紧密联系而形成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系统,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媒体组合教学基本类型有四种:直观型媒体和抽象型媒体的组合,图象型媒体和实物型媒体的组合,图象型媒体与音响型媒体的组合,静态型媒体与动态型媒体的组合等,其间又可以交叉排列,彼此组合,不一而足。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实际优化组合,发挥不同教学功能,下仅略谈两条以作示例: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互动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及技术传导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计算机增配有声霸卡、视霸卡、CD―ROM和相关的外部设备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平台,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它可以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为丰富多彩。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它是从听、说、读、写、练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降低激活阈限,多通道输入教学信息。而且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人机交互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在自然而轻松的状态下提高记忆与学习的成效。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利用Authware5。5,Flash5。0及方正奥思等软件自做CAI课件,在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加上解说和柔和的背景音乐,以及用动画展示动态流程,会使学生学习乐在其中。例如,在SB1 Unit7 Lesson26 An earthquake 一课中,第一、二、三段可以先展示一段地震的场景,并配有解说词,然后给出几个画面和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用英语表达所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的主题是Why do earthquakes happen?可以利用世界地图解释地壳的构成,动画演示板块的移动,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印象深刻。

2.利用音像制品,拓宽教学时空维度

(1)截制录像片段,培养写作能力

改变传统写作训练,教师可选择故事独立性和画面语言较强的英语原版录像片段,让学生在静音状态下观看1――3遍,然后让他们根据想象,推理和判断写出一个故事或一段对话,让学生在互帮互改基础上对比原有声语言,促使提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不同体材和题材剪辑,自制无声音带。长期训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全面掌握写作知识与技巧。

(2)观赏原版影片,培养学生语感

思维需要以感性经验作基础,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真实的外语语音材料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因此,运用内容健康积极,有教育意义的外文版影片、动画片辅助英语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潜移默化,在非强制压力下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学习外语。

四.结束语

在任何教学模式中,受者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把握策略的设计,科学的选择和组织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多感知通道,才能使教学更有效,学生的学习更愉快高效.

上一页  [1] [2] [3]

篇10: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卓瑞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大班额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呢?我们的做法是:

篇1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自始自终都伴随着情感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较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使优生更优。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互相 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例如在计算“25×96”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多种解法:

(1)25×96=2400

(2)25×96=(25×4)×24=2400

(3)25×96=25×(90+6)=2400

(4)25×96=25×(100-4)=2500-100=2400

(5)25×96=(25×4)×(96÷4)=2400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于是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解题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求异”的思维在儿童心灵中萌发。

又如计算18×97+55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题目加以变形后,再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18×97+55=18×97+18×3+1=18×(97+3)+1=1801.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此类型题时,应对学生解法中有创造性的给予肯定,注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发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1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时,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解题的正误,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语言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如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中和村计划挖一条长8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水渠还需要几天挖完?”一题时,学生的解法是:(800-800× )÷(800× ÷4)=16(天)。当学生完成后接着教师提问:“如果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会解吗?”,“如果总量不知道,同学们还能解答吗?” 学生通过教师启发,积极思考,于是相继列出:

⑴(1- )÷( ÷4)=16(天)  ⑵ 4×[(1- )÷ ] =16(天)

⑶ 1÷( ÷4)-4=16(天)     ⑷ 4÷ -4=16(天)

等正确而简捷的算式,这时教师又对用:“4÷ -4”这种解法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前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肯定,进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性发展。

篇1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在复习计算题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这时学生一看纷纷举手回答:2=2,2+0=2,100―98=2,3-1=2,20÷10=2,2×1=2……等。接着,教师又指出这是整数范围内的一步计算。如果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那么“?=2”呢?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分别回答:6×5-(5-1)×7=2,5÷4×0+8-6=2……等。教师再次指出,如果是分数呢?这时学生举出的算式越来越多,分别回答 + =2,  - =2……等。这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地说,如果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混合运算“?=2”呢?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求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纷纷写出不同的式子。同时,教师对写出正确式子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60-(35×357-35×356)] ÷25×12要求学生计算,.结果学生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就在这时,教师提示,先请同学们观察此题的特点,再运用运算定律能否巧算。最后,学生巧妙地解答了此题。

[60-(35×357-35×356)] ÷25×12

=[60-35×(357-356)] ÷25×12

=[60-35] ÷25×12

=25÷25×12

=12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把这种解法与常规解法相比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篇1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新知的过程。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鼓励学生在创新中学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当第一个学生出 的倒数是多少时,大家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2个学生出 时,教师就在这时提出:同学们能否出有新颖的题目?这一下,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数有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甚至有特殊的“1”、“0”等,且求倒数的积极性特别高,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端现成饭给学生”,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指导。最后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又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圆环的面积图,并列出以下算式:  (1) R2-  2       (2) (R- )2

(3)  (R2- 2 )。然后教师提问:以上三种计算圆环的面积正确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有的学生列(1),有的学生列(2),也有的学生列(3),列(2)的学生显然是错的,对此,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用外圆的面积减出内圆面积的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而作出式(2)的思考。教师也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指出:同学们敢于大胆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但自己能不能去验证思考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于是学生纷纷用数代入进行计算后自己发现错了。我们觉得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而且保护了学生敢大胆思考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并且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胆怯心理,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差异发展。

篇15:关注学生 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 促进发展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这个教学片断。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2.开发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教例抓“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关注学生 促进发展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6:主体行为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论文

主体行为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 主体行为 学生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对体育教师如何利用自身教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理念与方法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把教师主体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何把教师主体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体育教师主体行为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性是指体育教师的教书育人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学校体育则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育人目的。

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这是由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决定的。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其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室内,也可在室外进行,两个方面相结合。

3.身心合一性。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心理负荷,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就必然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4.社会性。所谓特定的“社会”是指就体育运动而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而选择某种体育角色,并按照既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

二、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意义

1.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的特点与作用均受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所影响的。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训练队、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协会等,体育教师在这些工作中无一不起着作用,我们要意识到,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有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完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满足社会化需求。

2.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重要意义。学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执行者是体育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的教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教育重点与方向。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形成与发展。

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主体行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1.导学。在学生正处于感知事物以直接视听为主,神经抑制过程不完善,精确分析能力差的时期。学生对于动作结构较复杂的教学内容会产生困难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采用模仿导入、标志导悟和条件导控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时空意识感觉,以便尽快掌握教学的内容。因此,解决好变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教法手段问题,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2.引趣。兴趣是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出发点,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对活动内容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从教学过程情趣化入手,以具体的情节和活泼的形式作为诱发上课兴趣的引线,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不觉乏味,从而乐于接受,不产生逆反心理。然后,教师在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指导,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启思。把教材内容交给学生,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可以先讲解示范动作,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述说动作要领,并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认识,强化其记忆过程。

(1)看想结合。体育教学只有让学生对动作的演示过程和欲强化或改进的关键环节观察清楚,才有助于他们对动作的记忆和掌握,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有了正确的认识,每当示范、演示或择优学生表演前,都必须提示学生观察的时机和重点,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正确的表象记忆。通过这样的步骤,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按各自认知的速度进行思考、记忆的环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奠定掌握动作的.基础。

(2)练想结合。行为和意识是密切关联的,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适时的想练结合,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对动作过程进行默想,使这种思索与所完成的动作产生内在的联系,起到明晰动作过程,提高动作准确性的作用。

(3)说练结合。从学生对体育动作掌握的规律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学动作再陈述出来,能够起到进一步强化动作的明晰度作用。学生在知觉动作的过程中,只有得到相应的语言表述才能获得所要求的明晰度,才可能在其记忆中逐渐加深和巩固。

4.激情。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现还来自于对教师爱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教师把对事业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爱的反馈。

(1)情感接纳。及时鼓励是情感接纳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每一次积极的响应,每一声正确的回答,每一次成功的练习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都会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心理亲和,并会进一步引发招之即来的群体效应。对偶尔迟到的学生,以传递情感的方式给予暗示,对违纪现象暂置一边,给违纪者以反思的空间等。这些软处理,往往胜于当众纠正、趁热打铁的效果。这样,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也更加亲近一层。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机智和经验,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

(2)情感激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撞击融合的过程。教师把爱的情感带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记得在足球队一次训练中,我发现一名队员的队服上沾满了泥水,得知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父亲一起生活,而其父亲工作较忙,无法细心照料其生活,所以我就把他的队服拿回家中,帮他洗净。事后学生及家长感激之情深埋心底,他在以后的训练中刻苦认真,成绩突飞猛进。这使我感受到体育教育不仅会奠定学生健康的基础,适时的情感的接纳和激发,都会起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乃至继其业的作用。

四、结论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行为通过某种教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教师的主体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师主体行为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把教师主体教育行为与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思想品德、心理、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泽山.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35.

[2]刘志敏.体育哲学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