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蓄意的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蓄意的猫”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共9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翻译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赏析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首咏梅词即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3篇】

篇2: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

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所见》先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作者笔锋一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所见》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袁枚简介」

袁枚(1716-1797),汉族,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倡导“性灵说”,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篇3: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篇4: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篇5: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断崖修竹。

竹里藏冰玉。

路绕清溪三百曲。

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

折残犹有高枝。

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懒春迟。

译文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转句:苏轼《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首咏梅词即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篇6: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江引·咏所见

后园中姐儿十六七,见一双胡蝶戏。香肩靠粉墙,玉指弹珠泪。唤丫鬟赶开他别处飞。

翻译

十六七岁的小姐在后花园内,见到两只蝴蝶结伴儿嬉戏,互相追随。她肩靠着粉墙,不住用手抹泪。吩咐丫鬟:把它们赶走,到别处儿去飞。

译文

十六七岁的小姐在后花园内,见到两只蝴蝶结伴儿嬉戏,互相追随。她肩靠着粉墙,不住用手抹泪。吩咐丫鬟:把它们赶走,到别处儿去飞。

鉴赏

后园里一双蝴蝶好端端地飞舞嬉戏,却被小姐吩咐丫鬟予以驱逐。蝴蝶永远搞不明白什么地方得罪了小姐,而读者对个中缘故却是一目了然的。所以虽然小令只有短小的五句,仍使人感到清新有味。人们欣赏无名作者新奇大胆的构思,欣赏作品柔媚的民歌风调。

起首两句是对事件背景的交代,“姐儿十六七”、“一双胡蝶戏”,纯用口语,质直无华,带有典型的小调风味。三、四句作小姐的特写。“香肩”、“玉指”、“粉墙”、“珠泪”,在民歌说来已是一种雅化,然而又与文人炼字琢词的求雅不同,使用的是一些近于套语的习用书面语,类似于说唱文学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等的水平,故仍体现出俚曲“文而不文”的特色。末句则沟通并表出“姐儿”与“胡蝶”两者的联系。五句三层,各层次各自独立形成一幅画面,合在一起,却成了一段情节有趣、动感十足的小剧。

本篇题称“咏所见”,当然生活中不至于存在神经如此脆弱的女子。但小曲确实让读者有所见,且对这位十六七岁“姐儿”在爱情婚姻上不能顺遂的遭际产生同情,这正说明了作品新巧构思的成功。又全曲五句纯用白描,不作半分解释和评论,这种意在言外的含蓄,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利用“一双胡蝶”来作闺中女子怀春伤情的文章,在散曲中并非仅见。清代曲家潘曾莹有一首《清江引》:“墙角一枝花弄暝,庭院添凄迥。黄昏深闭门,红褪燕脂冷。飘来一双胡蝶影。”把一名未出场的独居女子的孤牺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比较,也可发现民间散曲与文人散曲,在率意与刻意的祈向上的不同。

篇7: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翻译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赏析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首咏梅词即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篇8: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啦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啦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啦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啦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啦,变成啦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啦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啦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啦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啦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啦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篇9: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断崖修竹。

竹里藏冰玉。

路绕清溪三百曲。

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

折残犹有高枝。

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懒春迟。

译文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转句:苏轼《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这首咏梅词即作于闲居带湖期间。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4篇】

相关专题 所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