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问题与对策

一个小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个小王”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问题与对策(共9篇),供大家阅读。

篇1: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问题与对策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关问题与对策

针对当前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盲目建设,导致部分森林旅游地美誉度不高;脱离主题,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性污染;行布失韵,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功效低下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商榷性建议.

作 者:江传贵 邱尧荣  作者单位:江传贵(福建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泰宁,364400)

邱尧荣(国家林业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金华,321001)

刊 名:华东森林经理 英文刊名: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年,卷(期): 15(2) 分类号:F59 关键词:森林旅游   旅游地   资源开发   污染  

篇2:伏牛山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

伏牛山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

伏牛山东西绵延几百公里,构成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伏牛山的'旅游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在对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了伏牛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设想,以便尽早使伏牛山成为我国中原地区旅游的新热点.

作 者:史本林 SHI Ben-lin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系,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21(2) 分类号:F592.761 关键词:伏牛山   旅游资源   整体开发  

篇3:牡丹江市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牡丹江市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森林旅游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是资源配置理论在林业发展战略上的.成功尝试. 对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认识.1872年,美国建立了黄石国家公园,它标志着世界自然保护与公众游乐事业的开始,即森林旅游业的开始.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已有三千多处,总面积达4亿公顷.

作 者:李淑玲 周彩云 张文平 作者单位:李淑玲(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牡丹江,157000)

周彩云(东京城林业局)

张文平(海林林业局)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LEARNED 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59 关键词: 

篇4: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论文

对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作一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

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

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外围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外围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外围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3.保护资源的文化特色。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是人们的求异心理,人们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才有了旅游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不远万里从西方到东方或者从西方到东方去旅游的原因,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人们,因此,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来说,重点是保护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其吸引力。

篇5:浅析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xx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篇6: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旅游资源的概况

截至底,沧州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9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处(吴桥杂技大世界、东光铁佛寺),3A级景区1处(沧县纪晓岚文化园),2A级景区6处(沧州铁狮子、泊头清真寺、盐山千童祠、青县青云观、献县马本斋纪念馆、沧县御碑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泊头清真寺、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沧县纪晓岚墓、黄骅海丰镇遗址、大运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共有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沧州木板大鼓、河间歌诗、河间西河大鼓、青县哈哈腔、沧州落子、黄骅渔鼓、盐山千童信子、沧县狮舞、泊头传统铸造技艺、任丘辛安庄民间音乐会、河间皮影戏、黄骅麒麟舞、劈挂拳、燕青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153项,同时,全市16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县级名录;省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2处(南大港湿地、杨埕湿地);省级地质保护区2处(海兴小山火山地貌、黄骅古贝壳堤);马本斋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间白求恩战地手术室纪念馆及任丘白洋淀也被列入全省1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现有星级饭店4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3家,三星级饭店18家,二星级饭店9家。现有旅行社73家,有持证导游员882名。已开通了沧州旅游网、旅游商务网,建立了沧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总站和3个分站。

1、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布局初具雏形。五年间,沧州市加大了旅游产品的建设力度,更加重视旅游招商引资和投资,实施了旅游精品战略,以杂技、武术、红色旅游为龙头,重点完善了六大重点旅游产品和十大主要旅游产品,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精品景区;同时紧抓老产品的升级改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产品为主、以休闲和特色旅游产品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提升沧州市的旅游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沧州市积极开展旅游重点线路和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或会议)建设,形成了沧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推进了重点旅游项目在大运河及滨海沿线的聚集,旅游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2、旅游品牌初步树立,市场营销效果显著。全市围绕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开展了一系列连续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如举办了“沧州人游沧州”活动,参与“环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组织”的历届年会等,扩大了沧州市对环渤海市场的辐射力,初步树立了“杂技之乡、功夫故里”城市旅游品牌。沧州市还通过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新闻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促销力度,宣传沧州旅游品牌,使沧州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面临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机遇。总体来说,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1、沧州市运河风情旅游区

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交通大动脉,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大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沧州境内以武术、杂技等为代表的三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发展也多与运河相关。依托沧州市区由南至北穿城而过的十几公里运河河道及沿岸区域,以情景展示、体验设计的手法,对运河工商业文化及其派生出来的武术文化、杂技文化等进行充分展示,将其打造成河北乃至北方展示运河文化的经典景区、沧州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沧州市中央游憩区(RBD)、沧州市地标区。

情景复原。复原运河商业街区、传统作坊、传统民居、水系码头等物质载体;在现状基础上整治、修缮运河沿岸及其附近的文物古迹及老字号店铺。

文化展示。依托古运河生活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和古建景观文化,充分利用复建建筑和“运河旧宅”,建设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各武术门类武馆、杂技馆、各类戏院、茶馆、饭馆、酒肆、购物商店、主题广场(杂技广场、武术广场)等,将文化与地产结合、文化与旅游活动结合、文化与创意结合,发展旅游地产、文化创意产业,开展旅游活动,使运河沿线聚合文化休闲、商业服务、创

意设计、游憩观光等产业发展,成为沧州城市人文精华和城市历史发展风采的中高档组合休闲消费区,具有城市徽章、休闲消费、商务洽谈等功能。

景观建设。通过拆危、拆旧、建绿等手法,形成运河两侧南北贯通的绿地景观带,结合沧州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不同主题的休闲广场、园林小品等景观设施,如荀慧生京剧苑、纪晓岚广场、霍元甲演武台、扁鹊雕像等,将城市园林绿地景观与沧州文化紧密结合,打造大小不一、主题不同、文化内涵深厚的景观空间,成为沧州文化集中展示的景观长廊;同时对现有岸线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适当增建、新建亲水平台、步道、小型码头等设施,以便于游客游览,使大运河更具亲合力。

运河风情游活动开展。利用运河上北陈屯的水闸和海河路南的橡胶坝保证运河市区段常年有水,改造这一区域内的桥梁,使中小型画舫能够于桥下通行,开展运河风情水上观光游览活动,画舫游览可与戏曲、小吃、歌舞、杂技等内容相结合,开展独具沧州特色的运河风情游。

2、沧县纪晓岚文化旅游区

整合历史名人文化与枣乡文化,将名人、枣乡两大品牌合二为一,建成名人文化与枣园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式的文化游览区。扩大规模,重点提高建筑档次,严格按照清代建筑形制建造,建设成为一处品味高雅、尽显清代古典园林风格的精品文化园;丰富参与性项目,生动灵活地将纪晓岚文化展示于游客面前;提升纪晓岚故居,整合北村纪晓岚墓、景城村纪晓岚祖茔和纪晓岚纪念馆,组成纪晓岚名人文化专项游;以铁狮子为蓝本,开展各种形式的舞狮活动,加强系列旅游商品的研发制作,构建狮城文化品牌体系;利用红枣交易市场这一垄断性专业交易市场型商贸旅游资源,注入旅游要素,把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挖掘枣文化内涵,策划特色旅游项目。

3、南大港湿地生态旅游区

以湿地为特色,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完善旅游要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集湿地度假、商务会展、科普教育、农业休闲、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特色突出的国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严格遵从南大港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切实保护南大港湿地核心区生态系统和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在保护区外围地带建设南大港湿地博物馆,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展示全球湿地类型与分布、南大港湿地的形成、湿地生态群落、湿地动植物物种、湿地生态价值、湿地恢复等内容,打造湿地科普基地,开展湿地科普教育活动;建设鸟类专题展馆,通过图片、照片、文字、标本、实物及现代多媒体手段等,展示鸟的种类、特征、习性、迁徙路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观鸟知识等,并搭建观鸟塔,配备高倍望远镜,设置鸟类环志中心,开展观鸟、爱鸟活动;依托湿地建设温泉会所、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滑翔俱乐部、湿地迷宫以及湿地生态码头等,打造湿地休闲乐园,开展湿地运动及商务休闲活动。

4、南排河渔乡风情旅游区

在保护滨海湿地生物及沿海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南排河镇的基础设施,鼓励村民开设渔家风情家庭旅馆、乡村酒店,吸引知名机构在此设立野营地、房车营地、青年旅舍、温泉酒店等,形成档次多、特色鲜明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在镇区择址建设民俗博物馆、民俗广场、婚庆广场、小型文化剧场、海滨浴场、自行车租赁站点、自行车俱乐部、马术俱乐部、汽车俱乐部、海钓俱乐部等,改造提升南排河渔港及码头的相关设施,丰富南排河镇的休闲娱乐活动;在镇区以渔家风情的景观小品及渔乡文化元素装饰镇区居民生活环境,合理设置小型停车位与生态停车场;在滨海地带建设渔副产品加工厂、海鲜批发市场、海鲜一条街等,完善小镇的餐饮及购物功能;在张巨河村南、脊岭泊西侧、武帝台、苗庄子村北、东孙村南,建设第二至第六道古贝壳堤的剖面观察点,在张巨河村南依托第二道贝壳堤建设贝壳堤展览馆、贝壳堤观察剖面、特色餐饮及贝壳商店,打造贝壳堤科普教育基地。

5、渤海湾滩涂游乐旅游区

在南排河镇沿岸滩涂建设渤海湾滩涂公园和海盐游乐园,打造全国知名的渤海湾“乌金海岸”和“白金海岸”。

滩涂公园。主要建设泥疗宫、温泉宫和滩涂游乐场。其中泥疗宫为利用地热温泉加温、可四季运行的大型封闭性场馆,主要设置有泥疗浴场、深海泥疗中心、泥疗用品商店;温泉宫为大型温泉康体

娱乐设施,主要设置有气泡浴、漂浮浴、冲击浴、碳酸浴、盐水浴、泥浴、鱼疗等温泉浴池,提供专业的SPA和养生保健服务,开展小型表演;滩涂游乐场为专业的泥运动、泥娱乐场地,主要开展滩涂赶海、滑泥、攀泥、泥战、泥浴、泥上摔跤、泥上拔河、泥滩狂欢、泥人秀等趣味性泥上娱乐活动。

海盐游乐园。包括盐田奇趣园、盐疗馆、死海漂浮浴场和盐生植物园。盐田奇趣园包括盐趣馆、现代化盐业生产观赏区、古今盐业加工参与区、四维电影放映厅及盐田餐厅;盐疗馆主要由巨型盐块搭建,内设盐洞、盐疗汗蒸房、盐尘理疗室、矿物盐疗中心、海盐理疗用品商店等,提供冷盐按摩、热盐理疗、盐疗美容等服务;死海漂浮浴场主要设置漂浮池、理疗室等;盐生植物园包括盐生牧草区、盐生花卉区、盐生树木区、湿地水生植物区、盐田药用植物区、耐盐果蔬区等六个园区,开展盐田植物科普及采摘活动。

6、中捷特色文化旅游区

以中捷产业园区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城市特色景观,全力发展以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渤海湾腹地的中心旅游城市和旅游集散地。

中捷异域风情城。针对性完善城区基础与休闲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休闲、商务会展、康体健身、重大娱乐活动接待功能;引入捷克、斯洛伐克文化元素,构建休闲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异域风情街等多条特色主题街区;以上海世博会捷克馆、斯洛伐克馆为载体,建设开放式的中捷休闲文化广场;全方位装饰改造主街道及两侧的建筑、植被以及辅助设施,展现中欧生活意境。

中捷休闲农场。根据地方农产品特色适当调整中捷产业园区的种植结构,建设西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葡萄酒加工厂和设施农业采摘园,促进三高农业与景观农业、生态旅游、传统劳作方式四位一体均衡发展,建设特色休闲农场;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

7、吴桥杂技文化旅游区

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举办为窗口,确立“吴桥杂技”在国际杂技艺术界的地位,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核心吸引物,构建集杂技旅游、杂技文化交流、教育培训、道具研发生产等为一体的杂技文化旅游区。

吴桥杂技大世界改造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魔术主题酒店、杂技餐厅、3D杂技影院、杂技魔术商店的新建或提升完善工作,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二是对现有接待及演出设施重新装修,增加取暖及制冷设施,提供舒适的四季型旅游环境;三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杂技艺术表演场所,定期承办国内和国际杂技比赛和擂台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杂技团体或魔术师到吴桥进行表演;四是对杂技大世界园区环境进行进一步的美化,增加绿地面积和室外休闲、餐饮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休闲氛围。

吴桥杂技民俗村建设。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附近选择杂技艺人较多的村庄打造“吴桥杂技民俗村”,要求村内接待户除具备一定的食宿接待条件外,每户至少有一人擅长多种杂技或魔术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最好是一般家庭都有的生活必须品,信手拈来,就是一个小节目,让游客在传统“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的乡村旅游产品中,不时得到新奇体验和意外惊喜。

吴桥杂技产业园区建设。主要包括杂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训基地、旅游接待中心等相关内容。其中杂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开展以杂技艺术为中心的研究,研发和生产杂技道具、魔术道具、杂技服装、杂技纪念品及相关工艺品,延长杂技文化产业链。搜集、整理、研究、出版与杂技相关的艺术和文化作品,并积极推进以吴桥为主体的杂技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主要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为主体,以民间杂技学校为骨干进行建设,积极争取国内著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院或分校在吴桥落户,开展面向国际和国内大众的杂技教育及杂技修学旅游,承办与杂技相关的国内外会议与交流活动,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的杂技人才培养基地和杂技艺术交流中心;与产业园和培训基地相结合建设吴桥旅游接待中心,由多家三星以上的酒店,形成酒店组团,内设温泉洗浴、水上游乐、杂技表演剧场等休闲娱乐设施,接待能力达到人以上。

城市景观建设。围绕杂技主体全面规划吴桥县的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和产业布局,把杂技要素整合到整个城市建设之中,建设标志性的主题公园、广场、街区、雕塑等,创建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8、白洋淀千里堤旅游区

通过对千里堤局部滨水岸线的景观节点打造,设置临水游憩、服务及餐饮设施,完美衔接自然风光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打造一条滨水休闲长廊;北部生态度假组团以生态文化为载体,以地热资源为特色,建设国际温泉度假村、汽车营地,重点发展养生度假类旅游产品,结合本地块较为独立的交通环境条件营造闲适宁静的环境氛围,打造一处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养生度假好去处;中部文化休闲组团以白洋淀水乡文化为特色,以地热资源和扁鹊名医文化为支撑,建设中医养生坊、欢乐水世界、休闲农业园、拓展基地等核心项目,发展亲水休闲、文化观光、养生体验类旅游产品,打造一处面向大众多元市场的综合性功能区;南部民俗体验组团以七间房乡滨水乡村现有可开发土地为主进行建设,结合淀区环境,提供文化交流、户外拓展、民俗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打造面向大众游客和艺术专项市场的民俗文化体验空间、青少年素质训练基地和艺术创作采风基地;在|州建设任丘白洋淀航空博览园,成立航空俱乐部,开展小型飞机托管与维修、特技飞行表演、飞机展卖、纪念品展卖、航空科技文化展览活动,主动对接京津航空驿站,打造水陆空一体化特色旅游园区,推动航空科技和文化普及,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航空消费需求。

9、青县盘古文化旅游区

以盘古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打造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区。对盘古乡的大盘古村、小盘古村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对盘古庙进行整修,增加文化体验内容,提升盘古庙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认知度;增强青县文化馆、盘古广场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公共设施建设中融入盘古文化元素;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对金牛镇觉道庄村、清州镇耿官屯村和司马庄村、新兴镇大孝子墓的乡村旅游进行品质化改造提升,高标准建设科技观光农园、乡村酒店、乡村俱乐部、休闲农庄、采摘篱园、乡村高尔夫球场等,全面优化基础与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品质,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镇。

10、东光文化休闲区

整合东光县铁佛寺、二郎岗、泰山行宫等文化性历史资源和马致远、荀慧生、瓦岗英雄、霍元甲等历史名人资源,建成以东光铁佛寺为主导品牌,集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游憩区。在东光县城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商店、接待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文化及旅游资源保护基础上,对铁佛寺、二郎岗、泰山行宫进行建筑恢复或改造提升,打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为核心的仿古建筑群;建设以马致远为核心的元曲文化展示区,包含马致远纪念馆、元曲诵读课堂、元曲表演剧场等;建设以荀慧生为核心的京剧文化展示区,包括荀慧生纪念馆、京剧大舞台、京剧脸谱雕塑广场、京剧扮相体验园等;建设以霍元甲为核心,以瓦岗英雄为辅助的精武文化体验区,重点展现中华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依托湖泊水域建设滨水休闲区和生态休闲广场,提升休闲娱乐服务功能。

11、河间历史文化体验区

按原有的规制、形式恢复“京南第一府”--河间府衙建筑群,作为府衙文化和河间历史文化的展示之地。整治毛公书院旧址内外环境,拓展进入道路,择址建设诗经文化园。围绕府衙,建设历史文化体验街区,深入挖掘河间府的民俗文化、商业文化、民间工艺、餐饮文化、演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活化和体现,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加快冯国璋故居复建工程。

12、献县马本斋红色旅游区

建成以马本斋纪念馆及母子烈士陵园、马本斋故居、本斋清真寺等红色旅游产品为核心吸引物,以乡村与回乡民俗风情体验为重要内涵,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回乡风情体验等综合性功能的红色旅游区。整合马本斋纪念馆及其周边资源,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提升马本斋纪念馆基础和接待服务设施;结合村落文明生态村建设,优化、美化本斋村的环境氛围,对故居西部水塘进行清整、塘边植柳,构成水体景观;搞好以回族风情为主的农家旅游接待,从农家风格设计和餐饮内容等方面重点体现伊斯兰风情,加大对居民的培训力度,重点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设回乡风情民俗商业街,提供民俗商品销售、餐饮服务等功能;丰富体验性参与性红色活动,建设军事拓展基地,

开展定向拓展、军事拓展训练、魔鬼训练营、真人CS军事对抗等;加大对马本斋纪念馆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对旅游业发展认识不到位。沧州市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旅游的开发力度,但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业和工业企业来讲,各级政府对于旅游业的重视仍然不足,扶持和培育力度明显偏弱,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倾斜不明显,政府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致使部分重大旅游项目停滞于规划阶段,或推进速度缓慢,部分已建成项目管理、促销不到位,市场满意度相对不高。特别是从政府管理体制上看,沧州市是全省唯一未单设旅游局的地级市,各县市旅游局(除任丘市外)或与其他局合署或由政府办公室代管,缺乏专职的旅游管理部门和人员,旅游工作的开展推动相对被动。

2、缺乏龙头产品,产品结构不合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沧州尚未形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从全市的旅行社经营情况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远低于本地区居民的出游量。一方面是由于沧州市缺乏龙头旅游产品,成规模、上档次的景区极少,小景区分布较散,组合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投入不足,基础与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沧州市的旅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仍以观光游览型为主,休闲度假型、体验型、康体娱乐型产品严重不足,产品创新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3、资源和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首先,沧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丰富,但多数缺乏实际载体,“有说头没看头”;其次,受资源特色和开发水平等因素影响,部分旅游资源开发与周边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如沧州滨海多淤泥质海岸,开发传统的滨海旅游难度较大,又如,任丘白洋淀资源较好,但由于开发滞后,开发水平低,与安新相比,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差。

4、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粗放。沧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整体上看,旅游景区(点)开发水平较低,周边缺乏相关设施配套,如吴桥杂技大世界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要求。同时,沧州旅游从业主体存在着“少、小、弱”的状况,部分景区产权不明晰,发展活力不强,市场竞争的灵活性不足,旅游从业主体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经营阶段。目前,落后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沧州旅游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沧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旅游业人力资源不足。除政府部门的专职旅游领导和管理人员不足之外,沧州市旅游业还存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落后,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沧州市亟需破解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制约,以人为本,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机制,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提升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投资壁垒。

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开发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务,营造安全、便利、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坚持创新驱动。以推动沧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创新旅游发展理念,促进旅游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通过创新,培育沧州旅游业发展新亮点,创造沧州旅游业发展新优势。

坚持精品带动。树立精品促发展、精品出质量、精品塑形象的思想,以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加强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的培育,高起点、高水平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培育一批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激活沧州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变。

坚持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重点,实施重点突破战略。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景区、重点企业率先发展,通过对优势区域、优势景区和优势企业的重点培育,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增强沧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区域联动。充分发挥沧州市位于环京津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优势,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海运带来的便利条件,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加强沧州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的合作,实现区内外旅游发展的良好互动。

坚持产业融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实施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发展策略。重点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融合,通过各部门、各行业的通力协作,推进沧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更好地满足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功能,形成以旅游业为核心,融交通客运、物流运输、商务会展、休闲农业、观光工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养老养生、休闲地产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提升沧州市旅游产业综合实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领导。沧州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支持和推进,要在国家和河北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在资金、税收、规费、用地等方面制订更加有利于沧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并抓紧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他部门在专项资金使用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各县(市)政府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制度及目标考核制度,认真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沧州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协调调度,落实工作任务,协调土地等相关部门建立旅游用地的优先机制,在滨海旅游带实施有优惠的土地政策,并建立激励机制,对新评全国4A、5A级旅游景区、中国白金5星级饭店、首次获得全国“双百强”的旅行社、全国优秀旅游演出项目等给予专项奖励,同时要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发改部门要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动落实旅游业发展改革和重点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研究落实对旅游业加大投入和奖励办法。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宣传部门要把旅游宣传纳入年度宣传计划,根据财力逐步增加财政对旅游宣传促销和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投入,增加旅游形象宣传。交通、铁路、口岸部门要加快编制旅游交通专项规划,优化旅游客运体系。建设、环保部门要做好重点旅游城镇发展规划,搞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林业、水利、文物等部门要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旅游项目。公安、安监、物价、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景区、城镇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和市场秩序的管理。气象、国土资源部门要向社会及时发布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气象、地质、潮汐灾害预报预警。工信部门要把“数字旅游”工程纳入全市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指导、重点支持。

2、深化体制创新。要打破思维定势,按照统筹兼顾、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旅游业纳入政府综合考核目标,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要努力破解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索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景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统一保护。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工作,要充分利用杂技、武术文化改革发展试验,推动杂技、武术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催生杂技、武术文化旅游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设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点,探索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优化升级的新路子。要以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对饭店、旅行社、汽车公司等国有优良资产进行战略重组,积极探索、培育、组建大型旅游集团。

3、加快旅游招商引资。全市要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投资合作、发行公司(企业)债券、信托等方式,壮大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资本,推动旅游企业上市;对因投资环境不善而阻碍旅游投资或引起投资商投诉、撤资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块负责的原则,抓好“十二五”期间旅游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市具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商务局、发改委等部门举办招商会和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应有重点地推介旅游项目。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

商以技术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市外骨干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创新旅游招商引资办法,由以政府招商为主体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

4、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对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加快制定沧州市旅游行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旅游设施及从业人员服务的相关标准,全面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大力开展国内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A级景区、旅游强县的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强化旅游监管机构职能,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共同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重点保障餐饮、住宿、厕所的卫生质量,努力实现人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形成“基地(实践)+院校+市场”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旅游部门要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推进旅游人才政策创新,开展行业教育培训、岗位练兵和服务技能大赛,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全面培训;要指导旅游企业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培训、选拔和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强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强旅游一线从业者的岗位培训,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能满足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尝试建立并推广导游薪金保障机制,巩固并延长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聘用关系,提升导游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银发导游”的合法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讲解工作,提升文化类景区的讲解质量;根据旅游淡旺季,引导旅行社为导游建立“候鸟式”互动机制,增进导游间的学习和交流。

篇7:桂东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对策研究

桂东经济区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对策研究

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桂东经济区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桂东经济区的生态旅游业刚刚起步,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关系到该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经济的.发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姑婆山森林公园和大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阐明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并针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的制约因素提出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作 者:宁常郁 宋书巧 张建勇  作者单位:宁常郁,宋书巧(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张建勇(广西建筑综合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11)

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资源   桂东经济区  

篇8: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惠州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对策

1.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开发原则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理念,在198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时,是指“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重点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保护好生态资源的永续性,让这些资源能够无限地持续存在下去.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内涵也不断丰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生态旅游不再单纯是指到未开发的自然界中去观赏,还包括对地质、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科学考察,对当地历史、民俗等人文方面的探究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朱文转 李传红  作者单位:朱文转(惠州市环境技术中心)

李传红(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刊 名:环境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年,卷(期): “”(z1) 分类号:F59 关键词: 

篇9:新乡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乡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有着众多旅游资源的新乡市,其旅游业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文章从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入手,分析了新乡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期新乡旅游资源能充分为旅游业所用,从而促动新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 者:韩楠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学院 刊 名:管理学家 英文刊名:GUANGLI XUEJIA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对策  

相关专题 资源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