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模式

彭志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彭志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模式(共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创新模式【1】

摘要:依据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在弹性学制下提出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给出了培养方案的优化完善方法和配套建设工作内容。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学分制;按类招生

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此,笔者依据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建立了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并在学分制下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该方案增加了培养分析和方案调整两大环节,另一方面,在秉承“育人为本、知行统一”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形成了学分制下的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体制。

培养方案设计

本培养方案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即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合并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统一制定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前五学期的培养计划,构建统一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基础课程学习,拓宽专业基础知识。

从第六学期开始,学生经过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实现专业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整个培养方案的实施,则主要采用全面的学分制,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在学习期间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选进程,提高培养方案的灵活度和个体适应度,优秀的本科生可提前毕业,并在按类招生、按类培养和学分制思想的基础上,将整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三部分。

理论教学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类型,必修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通过开设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岗位适用性的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强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而专业课则体现分专业培养的思想和学生的专业志向,实施因材施教,强化个性化培养。

选修则采用选修专业基础课、院级任选课、校级任选课的办法,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面,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和技能培养。

针对选修课中学生择课的盲目性,在校级和院级选修课中规定文、理类课程比例,专业与非专业选课比例,保证选课的成功率和开出率。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集体实践四个方面。

其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中注重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相对应,它们在按类招生和学分制所构建的体制平台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保证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支撑,也为学生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另外,在培养方案中将实验教学分为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确保实验教学至少有一个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验证创新思维提供实验环境。

课程设计则主要采用分析、设计、实现的方案,让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各专业系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主要分为应用型和科研依托型两种类型,题目“双向选择”,答辩采用全盲答辩方式。

应用型是毕业设计的主体,通过应用型毕业设计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面向具体应用的设计能力、应用实施能力;而科研依托型毕业设计虽然在整个毕业设计中占有较少比例,但它为具有较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展示和学习环境,充实完善了学分制下个性化培养方案。

集体实践环节则从基本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两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竞赛,并促进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学术科研成果,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科研创新积累经验。

第二课堂则以实现教与学交流互动为目标,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沟通机制。

在第二课堂中,通过推动教与学共同参与,采用调研、观察、探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培养方案动态优化

为了确保培养方案的正确性和实用性,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流程,该流程包含如图1所示的培养分析、按类招生、学习跟踪、专业培养、绩效反馈、方案调整六个环节,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为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依据。

在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中,培养分析为按类招生提供需求信息,专业培养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化,绩效反馈则从个性培养中归纳普适的良好培养模式,为方案调整提供支撑,而学习追踪则保证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状态,及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指引。

六环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培养分析主要是对当年生源结构进行分析,并研讨当前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

(2)按类招生则是将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加以组合,形成招生大类,确定大类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学习跟踪则是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状况跟踪服务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各阶段的选课、成绩、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众多成长因素,构建分类模式,按个人状况对学生分类,给学生提供培养建议,进而确定按类培养后的专业志向和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成长指引;

(4)专业培养是指经过按类培养后,在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大体方向后确定个人专业志向,并在专业培养中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绩效反馈则是回馈优秀毕业生及校友成功人士阶段性成果,建立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互动机制,从绩效反馈中提炼适应市场需求的个体培养模式,为现有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6)方案调整则是根据学习跟踪和绩效反馈成果,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新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更新、完善现有培养方案。

为了给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环境,借助学院在MBA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广泛合作关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并优化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地域结构,为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师资管理体制上,实施聘约制,通过竞聘上岗强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打破部分高级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惰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教师进修、培训、交流机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人才,为新型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

在教学体制中,进一步巩固本科评估优秀成果,集成专家认可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现本科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和弹性化培养,尤其是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尝试。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展启发式教学,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建立科技竞赛和课外学术活动的长效机制,在联合研发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上,实现由单一金工实习向大工程综合训练的转型,成立工程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以“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基本技能,分层综合训练,鼓励创新实践,充分体现大工程思想”为建设指导思想,构建由工程技术认知训练、工程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组成的三层次工程训练体系和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

拓宽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渠道,与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和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在实验中心建设上,完善和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到实验环境建设与管理软件购置,建设企业管理模拟、ERP、会计、数据挖掘等实验室。

在学生管理上,实现学生导师制,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辅导员一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按类招生、按类培养为核心,在学分制下强调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实用型培养方案。

该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拓宽基础,因材施教,在确保较强的专业选择灵活度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在管理领域开展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永恒.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17):27-28.

[2]王磊.关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9-70.

[3]周文贵,孙晓琴,杨础.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2):77-78.

[4]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5-167.

[5]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16-18.

[6]李建勋,李随成,张永进,等.管理决策模拟与供应链管理综合实验平台构建方案[J].中国教育信息化,,(3)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案【2】

摘要:工商管理类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我们现今社会需求量较大以及也是最紧缺的一类型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够对这类人才进行较高效的素质培养呢?这是现在相关教育界需要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从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对工商管理类的专业人才所提出的需求出发,对该如何更好地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进行了一些阐述。

根据实际情况,对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字: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素质;研究;方案

自从我们国家加入了WTO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现代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已经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对于传统的那些“重单一轻复合型、重传承轻创新型、重知识轻能力型”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很大程度的落后于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

那么要想很好地立足于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就应该要学会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的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把握好那根教育质量的生命线,重视提高我们的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我就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方案,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是指把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

合,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为主要导向来建设自己的学科专业。

这需要依托于专业来面向相关的应用课程体系,来采取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途径,主要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把能力作为另一取向来进行教学的评价。

通常来说,

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在传统的教育为基础,具有应用型人才特色的专业性的教育方案。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规格描述

我们一般将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结构框架设置为:两根支柱(经济和管理、英语和人文);一条主线(创新能力及面向应用);四个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科基础模块、英语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五种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组织素质、计划素质、英语素质);六块基石(人文、管理、计算机、经济、英语、思政);七种能力(学习、沟通、动手、创新、应变、决策、英语会话)。

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我们将人才培养的结构框架认真设计,细化分解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上以及每门课程所应当达到的'具体指标要求上。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

制定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时应当根据一定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还需结合本地方或本学校的办学条件所拥有的优势,针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确定。

一般来说,我们针对社会对高级的管理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为:“按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及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立足于国内,向行业辐射,培养出体、智、美、德等全方位发展的,掌握现代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管理技能,善于运用各种管理方法,能够在国内外的各工商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职务,具有较强制定计划、整合资源、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二、创业导向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不应该只是以“教”为学习的中心,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基于集“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于一体的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理念,再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个教师导向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并按照“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主动积极地搞创新型“第二课堂”,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学科的基础课、通识课、素质专业课(包括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等能够供学生自主去选择的一些较完整的理论基础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创业的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一个以创业为主要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业导向型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法

实施一个“四位一体”的创业导向型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成:从试点开始,慢慢积累经验,逐渐地循序渐进、由点及面。

首先,需要从一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选拔出创业的意识较强和成绩较好的人选,由他们来组成一个以“班”为单位的标准体。

再以之来作为试点,如果试点成功的话,就可以在所有的班级上进行推广,若可行,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就能够在所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中进行全面的实施。

(二)创业导向型人才的具体培养内容

按照年级来循序渐进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一年级主要是培养我们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意识;二年级是以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兴趣为主要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三年级则是主要充实此类专业学生的相关创业知识;四年级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蓄势待发的状态,那么此时就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实践的信息平台,为他们创业提供机会。

(三)创业导向型人才素质培养师资的建设

要想培养出创业导向型的工商管理高级人才,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建设“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建主要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加强引进和培养校内的实训、实践导师。

二,从多渠道来外聘实训、实训导师。

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加强师资建设,解决最根本的教育问题,因为教师是学生和学生影响的中介,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作者单位: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董毅,周之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OlO,08.

[3]周立华,宋雯雯.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3.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2: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职业学校学生走出就业困难困境,从而帮助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很显然“互联网+”为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为此职业院校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机遇,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工商管理人才。

1“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1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在创新创业社会大氛围感染下,现下的职业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有所提升,但是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相差甚远,如部分院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同时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创业支持,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还是将工商管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相关课程的实践作为教育模式重点,这都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的体现,而这也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1]。

1.2教育资源保障不足。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基础教育资源作为保障,但很显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相对新型的教育领域,因此现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资源还比较匮乏,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硬件不足,如现下很多职业院校缺少网络实验室和网络教育资源,同时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较少,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第二师资资源匮乏,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传授。

1.3课程设置体系不全。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有健全的课程体系作为依托和保障。但很显然现下的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实践性不强,即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第二,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缺乏关联性,没有注重课程间的衔接[2]。第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虽然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往往是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的,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第四,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这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4教学方式不够合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方式,但很显然现阶段的工商管理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手段单一,如单一的使用PPT或板书等单一的教学手段方式,并不注重教学手段的轮换,从而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第二,教学方式固话,以讲述式的教育方式为主,这表示教师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第三,教学组织程度有所欠缺,即缺少课上、课下教学的互动,这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同样是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

篇3: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论文

2.1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更新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及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的落后,是影响职业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性原因,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先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首先专业院校要明确,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并逐渐成为一种必要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这样一门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学科专业,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只有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才能保障学生适应市场发展变化[3]。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开拓了教学内容的来源,并围绕各个教学环节形成了可持续的网络教育生态链,这都为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并为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插上了翅膀,这是现下职业院校应该具备的创新思想意识。

2.2保障基础资源配套,做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依赖一定的基础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有必要深化校企合作,深化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搭建与企业和社会深度合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和校友提供的创业项目与基金支持的合作平台,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背景优势,为学生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这样可以为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网络,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协会等,这样都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加与之相互配套的'资源。

2.3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做支持,这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保障,对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应该从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创新创业实践三大课题体系模块出发,从而为学生设置更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课程[4]。如可以将通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在各类课程之中挖掘创新创业资源。此外要充分的借助“互联网+”背景,在为学生构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时,专门建立相关的网络课程,从而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资源、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课程体系。最后在职业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之中,为学生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软件学习、专业生产实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工商管理人才。

2.4快速更新教学方式,构建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这也是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的保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以往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自主的去“学”,而显然在“互联网+”时代下,为职业院校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方式和方法,笔者举这样的几个例子。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或者“慕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采用网络视频媒体等作为学生学习研究方式[5]。其次可以借助“互联网+”背景,加大教学软件方面的开放,并通过云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课程。相信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下,不仅为学生拓宽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学习知识渠道,并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体验,这都是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

3结语

工商管理是研究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以重视,同时借助“互联网+”背景的东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难,从而赢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纳税,(3).

[2]王忠福,冯艳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经贸实践,(11).

[3]逯义军.浅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4]丛明,寇福生,王诗白.“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7(9).

[5]王凤莲,谢荣见,王邦伦,等.“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37(1).

篇4: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且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具有极高的需求,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着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工商管理专业于随着管理学学科独立,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目前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全国有超过500所。工商管理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极广,其具体内容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所有环节,在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全貌,要求掌握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培养要求下,学生往往难以明确具体职业方向,毕业时无“对口”岗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逐渐成为近年来就业难度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就业困境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科知识结构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涵,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但仅仅强调应用型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将在与高职院校比肩的过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一般本科专业教育,学科知识结构通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30%以上,必修课比重大于专业选修课。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师资及课时限制导致选修课开设不足,由此造成了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基本趋同,创新不足。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工商企业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基层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学生需要培养成具有在生产或经营第一线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其专业定位和方向极广,囊括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因而对于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整体定位模糊、口径过宽、大而全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的常态性问题。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界定

一般本科院校大部分为教学研究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因而学校和学科评估要求驱动教师职称评定更多看科研成果,教学师资更多关注科研轻实践,实践型师资短缺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弱,学生难以明确职业方向”“专业知识学而不能用”等问题,诸多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两个方向结合就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如管庆智在就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但他并没有阐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直到,陈婵等才有了“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人才———面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说法,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强调能够把科学原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后逐步从培养体系(胡桂川,)、课程体系设计(陈益飞、王慧,;罗方清,2009)、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始结合不同专业具体情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类型上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并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教育部规划了19所高校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任务;而“专门人才”更多地强调专业性,与陈支武,张德容(,)提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分析后认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类型体现为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的界定[1]。在明确了内涵后,学者们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提出了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和合作(续勇波等,2011;刘树忠、张维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张兄武,2011)、基于电子竞赛(李卫兵等,2012)、基于CDIO(刘培艳,)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更多的研究是结合具体专业从实验教学、开放式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而如何总体设计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体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推动学科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衔接,在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创新要求,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的通识教育

根据一般本科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通识教育既要求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必要的艺术、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同时结合辅修与选修课程体系,提供学生涉及多个学科及专业知识的条件。因而,现代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在认可专业教育地位前提之下的一种普遍、共同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善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2]。通识教育体系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3]。学者们认为应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的通识教育之本,通识教育课程应侧重开设人文社科类科目,以培养人文精神,孕育完美人格。而根据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实际情况,一般通识教育课程范畴包括了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这些占据了本科总课程35%以上的高校无法自主调整的几大类课程,使高校能根据专业自主设计的选课空间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空有理念而难以有效实践的直接原因。但工商管理专业原本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本身就涵盖了诸多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诸多课程在关注和理解企业价值实现的知识传授之时本身就蕴含了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关注,特别是近代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本主体虽然有区别,但更多是发展和联系的关系;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体,人文精神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成为发展经济的必然,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觉醒和渗透是企业管理的需要,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趋势必然是谋求人文精神培养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比其他学科专业更有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现行包括语言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公民教育等必修课程的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已经囊括,无需另行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交叉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选修课程所组成的分类通识课程,旨在通过多元选修培养学生宏观综合的人文及通识视野和涵养,这部分课程只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修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课程即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基本上可以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如此工商管理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可以建立。

(二)依托学校强势应用型学科开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服务于大工业而产生的,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需求会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急剧增加,由此也推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范畴不断拓展和更新。在本科层次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步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工业化后期,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产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本科教育职业化理念逐步被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有学者就提出了“本科学历+职业化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甬祥院士也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应以适应就职和未来提高的双重需要,培养基础宽厚的专门人才。”[5]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提出了依托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一般本科院校要在本科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强调其应用性,形成应用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最终主要培养强调理论较系统、技能较突出、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总体以专业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适度按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开设课程,结合经济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要求,通过实行灵活学制和弹性学分制组织教学和实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机融合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职业工种,同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与合作,建立对应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鉴定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专业教育要实践就业导向、明确职业方向,可以根据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要求分设“会计”“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等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来取代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模块也更容易与实践对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课程模块选学形成特色化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按层次设计课程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结合工商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形成“宽平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由此形成通才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架构,将专业教育与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联系[6]。可以依托具体学校的强势应用型学科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基本上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所在,也是各专业办学的主要切入点[7]。如传统的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南京林业大学定位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林产工业相关学科具有明显优势,该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将林产工业的`产业组织及其服务体系纳入研究领域,以现代林产品制造业和林业工程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通过强化与林产工业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在造纸企业管理、木材加工企业管理、家具企业管理、林产化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并保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8]。一旦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工商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科知识将不再空泛,课程模块结合行业实践特性加强专业应用性也水到渠成。

(三)利用学校资源运作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一般包括从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教育;到结合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进行创业训练;再到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提供资源条件,支持学生面向市场、从事创业工作的创业实战三个阶段[9]。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围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设置,创业最终也是运营一个工商企业,因而学者们虽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创新型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专业职业化教育就业和创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基本重合,创业竞赛及创业模拟等创业训练更是主要依托商科学科知识,因而绝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出自商科。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业教育和创业训练契合专业教育完全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让前面两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并落到实处。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本身不涉及工业技艺和行业具体技术,学生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一些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而这类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由此导致项目的生命基因不强大、质量不高[10];哪怕在切入项目时有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也由于不能快速汇集强大的资源平台而导致优势丧失;也有学生创业时尝试与理工、农学等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合作获取项目,但应用性或创新性强的项目也极少被找到。因而,工商管理专业要运作自己的创业项目,必须依托学校资源支持,有两大类比较理想的项目:一类是可以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创立一些经营性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这类项目主要服务学校师生员工,必须使用部分学校资源;另一类是结合本专业教师可以参与的科技下乡或科技服务项目,创立管理类服务或咨询公司。一旦项目运作创立公司,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运营,学生毕业后可以留任公司,也可以另谋他就,公司则接应补充新入的学生,保持项目良性、长期运作。这类创业企业实质上类似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中非常关键的校企合作中的“教育企业”,与其学校把绝大多数能够运用的创业支持资源分散支持诸多项目,不如针对性地定向支持具体的创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中国家、学校没有对企业投入却希望企业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的矛盾和尴尬。一旦专业创业项目工商良性运作成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平台将不成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将主要集中在创新上,可以依托创业公司结合专业课程开展一系列创新大赛: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创业企业进行组织文化设计创新大赛或组织结构设计大赛;“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可以组织服务型企业流程设计或再造大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薪酬设计或工作分析大赛;“创业管理”课程可以组织商业模式大赛等等,通过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同时,一旦有优秀可行的竞赛方案,专业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在企业推行实践,如果有更新的商业模式或业态在竞赛中涌现,可以应用于现有企业,专业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再孵化新企业。

四、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其应用性不足而一直遭受诟病,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主流,但又不能让其本科人才培养变成研究型院校研究型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夹心面包”,因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是根本,要通过职业化教育实现其应用性,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最终形成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加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篇5:浙大创新MBA培养模式

浙大创新MBA培养模式

-11-11

从11月11日起, 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东方通信总裁施继兴、巨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叶志翔、西子电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水福等一批企业界人士将正式成为浙江大学MBA的特聘导师。

这批23人的特聘导师还包括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孙永森、省经贸委主任金德水、省工商局局长李强等主管经济的`政府官员,还有来自省外的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徐少春。

经过商定,特聘导师每年给MBA学员举办一到两次专题讲座、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会,特聘导师所在单位作为MBA的实习基地,为MBA学员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单位可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MBA学员到本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特聘导师参与指导MBA学员的论文,可以提议MBA学员就本企业的实际选相应的课题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承担MBA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

据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贾生华介绍,特聘优秀企业家及政府官员作导师, 目的是为了提高MBA教学质量、培养MBA学员素质和能力,走出课堂,接触社会。

这批特聘导师任期两年。在实际教学中,浙大将对不符合要求的特聘导师解聘,并继续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发展到50人的规模。企业家对这种MBA教育方式也非常积极赞同,西子电梯总裁王水福已经确定了三个课题请MBA学员作调研。

从1994年始,浙江大学MBA教育经过6年的发展,共招生MBA研究生1039人,已有288人获得学位。

《中国经济时报》

篇6: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论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论文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观念、教学实践、师资状况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对策是本文主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完成了规定的管理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学习,可到了单位面对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比较茫然,无从下手,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也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更是无从谈起。这些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与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得到了许多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规划上、投入上、建设中仍有许多的不足。如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需要什么建什么;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实际,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等等。

(三)教育部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针对本科院校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过低,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因此,无论从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还是从高等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于专业发展

多年来我国高等商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工商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使得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成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前社会普遍反映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

(二)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提高高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国家教育管理层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实践教学真正运行实施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把学科竞赛和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纳人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记人学分,将实践教学体系和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有机结合。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与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这不能仅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力度。第二,实践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它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和原理分析与解决工商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与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教师的职业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等都将有所提升。因此,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意义,切实从教学观念上有所更新,摆正实践教学的位置,使实践教学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增强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应该还原实验教师的“教师”身份和地位,聘任操作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实践教学的第一线。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岗位,建立公平合理的实践教学课时薪酬制度,让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和理论课教师获取同样的荣誉和待遇。其次,学校还应利用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上岗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组织理论教师学习有关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并组织教学的知识技能培训。要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自觉深人到工商管理事业、企业一线熟悉工作流程,参与项目和实际工作。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国内外企业交流学习进修和实践的机会。深人了解市场,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提高职业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第三,学校要优化实践教师队伍结构,并设法积极招聘引进一些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工商管理从业人员的加实践教师队伍,努力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工作相对稳定的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实践教学的立体化机制

要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设施不足的问题,应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的新型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应以工商管理专业技能实训为重点。实训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职业岗位环境下得到技能训练,使毕业生具有上岗优势。

第二、在事业企业单位工商管理岗位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基地”,以学校的人力和科技资源与企业的资金物资资源互换。

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了解和学习工商管理实际运作的知识技能,聘请工商管理岗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还应依托当地工商管理行业协会和企业,按照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打造校内实训基地。

(四)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现在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教师完成,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师掌握尺度不同,会给出不同的成绩,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考核,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评价包括对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明确,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提高,学风建设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篇7: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培养模式论文

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提升内涵、获得外部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将学校松散孤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论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为例,在专业群结构模型、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专业群构建;结构模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群有会计、投资理财、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含市场营销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8个专业。会计为省级重点专业,会计、电子商务为湖北省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专业,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为校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会计为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商务、投资理财为校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为校级重点专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较好的基础,现已逐渐形成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明显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群。

一、构建“双核心”专业群结构模型

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模式,我国财经商贸服务业进入到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共享经济、商业3.0的新时代。这些新时代的创变要求财经商贸类专业不再各自发展,而是以专业群的发展方式共同提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财经商贸类人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主要由会计、投资理财、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含市场营销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等8个专业组成,他们在专业基础、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密不可分,其中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是两个优势发展专业。为适应新商贸物流服务产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把市场营销方向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新增市场营销专业。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据优势专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以“双核心”格局构建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即专业群中拥有两个核心专业、两个子专业群,一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投资理财、金融、保险等专业为支撑的财经类子专业群,培养“懂金融、会会计、善理财”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为支撑的商贸类子专业群,培养“懂管理、会流通、善销售”的高素质人才。两个子专业群关联性强、相互依赖、相互带动、协同发展,将9个专业集成一体,形成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专业链,“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串成企业价值链。专业群结构如图一所示。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22337”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现代财经商贸现代服务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与用友公司、正保集团、同君集体等企业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进学校,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特点的“22337”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融通,实务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交叉结合,职业基础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实战能力三层次递,学与做、理与实、职业与课程、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场所与工作岗位、创业与就业等七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如图二所示。

三、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融”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融合是核心,升级创业是驱动,具有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成为财经商贸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在对专业岗位群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接职业标准,把德智体美劳和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融”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三所示。即:以专业群中的会计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以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相互协调为主线,打造由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构成的专业群宽平台,实现“基层共享”;根据群中各个专业所涉及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专项,重构“细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各个专业的“核心分立”;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群中各专业开设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高层互融”。

参考文献:

[1]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育上海,.

[2]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期.

[3]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王欣张海妮.打造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品牌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

篇8:公报: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谢庆文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dia090223)。课题组成员有:

一、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调研,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开展的情况;

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相关专家的调研,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的必要性,探讨适宜的全科医学教学方法;

通过对医学本科生的调研,了解其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和需求;

通过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调研,了解全科医学师资建设的问题;

(2)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研究

通过对在职全科医师的调研,了解全科医师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和专家咨询,完善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适宜项目。

2、研究方法

(1)文献、文件查阅:主要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2)问卷调查: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医学生全科医学认知状况、全科医学教育的适宜方法等;

(3)关键知情人员的访谈: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和难点、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问题等;

(4)专家座谈: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二、结论与对策

(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1、全科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上海市医学院校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全科医学教研室,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虽然率先在国内成立全科医学系和独立的全科医学临床学科,但是尚未确立其重点学科的地位,且其主要的工作以临床医疗为主,教学的重点以毕业后的全科医师培养为主。所有高等医学院校均没有开设全科医学的必修课程,仅2所有全科医学的选修课程。虽然在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开展有全科医学的教学,但多数是以为期2周不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为主的形式,且多为走马观花,重视程度不够。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受传统医学模式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上缺乏创新。学校办学自主权过弱,新学科开设的限制过多,制约了医学院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做出适应性的学科调整和改革,也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此外一些主管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在整体卫生改革中的地位,推进全科医学教学的工作流于形式,全科医学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开展。

(2)全科医学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并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主要整理是从临床、预防或护理专业转岗而来,缺乏知识体系、实践经验。全科医学的师资包括理论师资和社区教学师资,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这也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离。有些医学院校虽然有全科医学的师资,但由于来自于不同的附属医院,且主要是从事临床专科医疗,因此,没有精力关注本科生的全科医学理论教学。

理论师资在全科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比较侧重于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及流行病学等内容,而对于涉及临床知识和技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结合临床病例所进行的讲授一讨论式的教学上则比较吃力,对进入临床和社区实习的学生及实习基地教学老师的指导有时也力不从心。社区教学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经验,但是存在教学经验明显不足。

(3)全科医师就业问题影响在校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

由于本科阶段全科医学主要是选修课,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全科医学但并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理论学习。对全科医学不感兴趣,其获取全科医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媒体的介绍和宣传、部分学科如预防医学课程中有老师的介绍、自身在医学学习中间接了解部分的全科医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接触。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对于全科医学仍然不是非常知晓。由此也造成医学生就业方向绝大多数首选综合性大医院,做专科医师。

这样一方面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才补充。那些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医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以至于不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无法适应全科医疗的要求,导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防治分离现象普遍存在。

相关专题 工商管理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