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反思

鹿小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鹿小葵”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反思(共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反思在听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从容的教态能让学生感受到很强的亲和力。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很好的完成知识与技能。从授课过程不难看出教师的功底深厚,其板书工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能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例如:“你们把机会都让给别人了吗?”当时不只是学生就连我也在积极思考,被教学氛围感染,结果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好。在朗读方面,教师做到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对比,从而读出自己的情感。教师注重工具性教学,从扶到放,让学生学习字词的读音意思,感悟和理解都是自读自悟,从而让学生过足了“课堂的小主人”瘾。全程在愉悦中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从孩子回答问题时,一个“绿色的花”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听课过程,让我由衷的赞叹和服。

在教学字词上,我还有点自己的小观点,如果是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我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水平,我会照顾全面,我可以把讲课前提炼出的词语做为预习内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随意去理解词语,比如:现在正是春天,可以用自己的相机拍出桃花的“花团锦簇”;用画笔画出“姹紫嫣红”;想象看过节时的烟花时感受“应接不暇”;还可以表演给你的朋友家人看“莞尔一笑”;并且可以用你的语言或你的文采赞美“花的海洋”;回忆你的人生经历什么事让你“耐人寻味”。我认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的预习方式得心应手,也会从容完成预习,从而为课上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听课过程收获挺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觉;语文,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感悟。”

篇2:《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课时,我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主线,让学生形象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

一、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概括。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让学生找出德国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做法,让季老先生发出“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感叹。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完这些总结感悟理解语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等)。

二、展开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采用边听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主要的不足之处是:

1、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没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也没有把这一部分做为教学重点内容,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做法的目的。

2、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掌握好,后来还多出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良莠不齐,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课文,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篇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上完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 “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二、读为本 多彩而不单一。

这节课在读的方式的设计上灵活、多样,有让学生以读悟情的自读,教师示范的导读,想象情境的听读,渲染情感的齐读等。如三个层次的不同角度的读课题,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深入的多层次的理解;又如教师范读描写德国奇丽景色的部分后让学生想象,就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了情境中,还有一次次循环反复的引读等等都很得法有效;极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阅读的空间得以有效地放大,变得更开阔和明朗。

三、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精彩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读完写花的句子后,代伟说:“我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孩子的灵气、无限的潜力让我简直难以想象,不禁让我叹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强啊!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学生的手如雨后春笋般的都竖起来了。张禹晗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南方冰灾时,有三位烈士为了大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董伟楠说“我们班级的值日生,无论自己承担哪一个责任区的卫生,他们都能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得多好啊!我承认,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可孩子们却想得那么深远。

我在心底里暗暗佩服孩子们的灵动,不由地叹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真是耐人寻味啊!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我要学会给孩子足够大的平台,把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篇4: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1.整体感悟,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再引导归纳提炼并组织探究重点问题── 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还要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然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梳理脉络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

3.朗读注重指导

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句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教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以及本课学习目标提炼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文本的解读。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

篇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主要注重了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 。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并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情,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用课件出示这几个句子,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那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2)教师点击学生抓住的重点词语“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使之变成红色再让学生体会读;(3)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4)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怎样?(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通过朗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由于在汇报交流“奇丽的民族”时体会比较细,指导朗读时间过长,导致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松”,对“奇特的民族”的感悟不够深入,所以,导致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时,思维不够开阔,没能很好的进行拓展,文章的思想情感没能很好的升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篇6: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改进师生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我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进行了反思。这一课应该说我从寒假教材下发的那天起,便揣摩选中了这一课做为研究课来上,也可以说,我是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研究这一课。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精“讲”多“练”,讲练相结合,到底怎样结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什么时候导,教师的课堂在教案上,以多大的灵活度为宜,这些关系处理得当,自然课堂效率就高。

本课上课情况与本人的教学设计基本上相符,课堂上,孩子们都积极投入,各有所得。我注意了分层教学,在自学那一环节关注学困生,对他们的学法进行指导,对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点拨。小组学习交流中,了解学情,摸清尖子生、中等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理解程度,以便在汇报学习那一环节,把握好点拨的时机。

从文本来看,字、词、句、篇,孩子们懂得去探索。我注意让学困生汇报有关字词方面内容,让中上等学生汇报句篇方面的内容,发言时学困生会的内容不叫中上等学生来回答,学生只要能弄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当发现学生讲不通时,我也不马上讲解,当这一问题能阻碍于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时我讲解,当这个问题不影响课堂进程我可以放到课后,让学生再探索。

从板书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也算是“操纵自如”吧!反思这一课,反思近几年的教学里程,我觉得我问心无愧。我在这块“净土”上默默地耕耘着,虽曾想离开,但却依然守候在这个岗位上。

在其职,就要谋其位,想一想,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还是托了年轻人的福,自己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开课前与学生交流资料有些困难,时间有些长,教师主导调控欠佳。学生朗读能力不错,在朗读这一环节少了点时间。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使课堂能够在正轨进行,并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7: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精美隽永的短文。文章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呢?又从哪儿入手进行突破呢?带着问题,我反复读课文,仔细研读教学参考书,同时参照优秀教案,尽量想有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突然发觉可以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入手,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点。

有了这样的体会与发现,在教学时,我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入手来组织教学,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引导学生体会德国景色的新奇与美丽。

首先,引导学生体会“奇丽”的景色,学生很快找到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顺势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深入体会景色的奇丽之处。又通过图片的展示、花的姿态和颜色词语的交流,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同时朗读贯穿始终,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接着,我由德国的花这样美,他们是怎样养花的?过渡到第二自然段。对“他们养花很奇怪,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这一句的品悟,我先是让生了解花的“脊梁”在哪儿?在学生运用“对比中体会”的方法感受到到德国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至此,难点尚未突破,如何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引导学生体会的同时,又从中受到教育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正是这样一种奇丽的景色,正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让季羡林先生从中得到了一种人生的感悟,你知道是什么吗?问题一抛出,大部份学生找到了答案,成功过渡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学生被带入文段中理解这种境界,我又趁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从理解到受到启示与教育。最后由这种境界,点明德国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到这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受,“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想象:什么变化了?季羡林眼中不变的美丽指的又是什么?并让学生以这样的句式“四五十年过去了,( )变( )了,( )变( )了,( )变( )了,但是美丽没有改变,( )没改变,( )没改变,( )没改变”把刚才说的内容表达出来。再一次领悟德国那独特的民俗民风,也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德国那奇丽的景色,德国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拓展时,我推荐了《留德十年》这本书。

课上完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材钻研不够透彻,教案不熟,是本堂课最大的问题。不熟教案,我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课堂上还未能很好的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2、未能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是前一个问题的后遗症,因为不熟教案,所以我被教案禁锢,被教案牵着走,当学生的表现与我的预设有偏离时,我不能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按教案流程走。

3、没有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体验,无法进入情境。

篇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我设计了抓住关键词“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山阴道上”,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感受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奇丽的景色。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当这两个词语浮现在你眼前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让生自由说,从而理解。因为看到本组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所以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承接第二段让学生欣赏德国大街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看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学习季老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花美到人美,从奇丽的景色到奇特的民族。

纵观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基本上完成了一课时的任务。在开头时,问题串联比较多。在指导朗读上,齐读得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单个朗读,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层次的的东西,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收获很大,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张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

篇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课,我每一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来读此课文。但是即便如此过了三天,脑袋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设计,赶紧向黄老师求助。他推荐我去看教参,然后再去网上看别人的教案。这样去做,自己慢慢有头绪了。这节课我主要围绕两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景色奇丽的句子,透过想象,品读关键词、带着感情朗读去感受德国街头美丽的花景。再次让学生自主去找文中描述民族奇特的句子,透过自主思考、同桌讨论、联系实际去领会那种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设计中我十分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让学生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过来读,发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你喜欢哪一种。老师不表态,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朝着自己喜欢的去做,两种都没有对与错之分,何必把老师的思想或是别人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

一周的时间用在写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周就是试课。从星期一向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还在试教。虽然这节课其他两位语文老师已在他们班上了,但我还是申请再去上,毕竟对于新老师,每一次上台都有不同的收获。两位语文老师欣然同意并订好时间——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节课,把几位实习老师和指导老师当学生,进行又一次试教。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完汇报课后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好评,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种美。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诗一样美丽,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进行引导,在这个方面我做的比较好,用优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说、读、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德国美丽的风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缓的音乐和图片,更让学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讲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时,引导学生从看、听、闻、触摸等几个方面想象。“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齐去欣赏那奇丽的花景。此刻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在说的时候配上了音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境界。

第二,读的形式多样。

有个人读、齐读、分主角读、大组分读。讲解风景的句子时让学生透过读来体会意境,在读中学生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课堂节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夸夸自己上的课有多成功。说实话之前上的所有课,我都讲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时间才能讲完。这个问题一向都苦恼着我,请教过老师、同学,都无济于事。我也没采取什么措施,想不到这节课讲完了,不拖堂。之前我还一向担心上不完怎样办,黄老师对我说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担心,语文它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不完美才美。

鉴于此,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难点是学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境界的'体会。我是让学生透过同桌讨论来领会这一境界,忘记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一境界。因此很多学生都没有充分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二,老师把思想强加给学生。

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我对教材的领悟不够。我一向以为作者是不是写错了。“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就应是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所以当我问学生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两种你喜欢哪种?他们说完自己喜欢的,之后我强调让他们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第三,音乐次数用的过多。

回想起来,还真挺多的。在品读景色奇丽那段,我深有感触。可能是我不相信学生的朗读水平吧。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怕学生读的不好,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乐,缺陷或多或少会被掩盖些。想不到,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扬语单一。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好的表现或更好的表现,我总是“好,不错,太棒了,真厉害”来回应学生。我觉得语文课上的表扬语比起其他学科要难多了。要想当好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还要继续打磨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台上40分钟背后的艰辛。一堂课让我更加坚定要做一名老师,一名有思想优秀的语文老师。不管上的好还是不好,结果都不重要。我只明白在这段过程中很投入、快乐并享受着。一堂课点亮了我前方的教师道路,告诉我该如何改善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并懂得“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篇10:《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今天第二节课,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二、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精彩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

读完写花的句子后,石寨说:“我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孩子的灵气、无限的潜力让我简直难以想象,不禁让我叹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强啊!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学生的手如雨后春笋般的都竖起来了。洛传凯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去年冰灾时,有三位烈士为了大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让他们的.孩子到砂子塘天华分校读书,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得多好啊!我承认,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可孩子们却想得那么深远。

篇1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花美心美人美。这就构成了一个德国。不但大街上的花美,人也美,人们那默默奉献的心灵也美。德国,好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是我读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感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季老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了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我读完这篇课文,掩卷沉思,就仿佛置身于德国。我走在街上,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开满了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享受,真香真美。主人们正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成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许多蝴蝶围绕着翩翩起舞。那窗台上的花就仿佛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一吹,就向我们频频点头。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倘若你亲自到了德国,肯定会流连忘返。看了楼上,还想看楼下;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盛开的,还想看含苞待放的。看得你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们自己种的花,却是要让别人看得,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民看来,却是那么的平凡。

德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篇12: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反思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与“别人的”这一组反义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对本文产生了好奇心。当利用课件学习完字词,汇报了资料后,我又以检测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汇报时我发现学生或过于罗嗦,或抓不住重点。我引导学生抓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这样,我们把第2段的“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与第3段的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连在了一起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给同学们介绍说,这样的方法就是抓主要段落概括法。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读起来让人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篇13:1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 齐读课题

2、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 ”、“耐”

查字典理解“颇 ”。“ 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

“暇”的意思是“空 ”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 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 读第4节。

5、 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 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 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 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 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篇14:19《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准备:第2、3小节部分内容,课前黑板上画好一盆花。

教学目的:

1、 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 通过学习知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篇1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篇16:《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篇17:《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篇18: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近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习惯了孤芳自赏,习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相关专题 的花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