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的高度

你有奶酪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你有奶酪吗”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种水的高度(共7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一种水的高度

我常常听到水的呼啸、轰鸣,无论一个人静坐,还是身居闹市,这种声音无处不在。

其实,这种声音来自我的内心。我朴素的外表你是知道的,但我是一种水,一种你看不见的水,你却不知道。

我来自高原那明镜一样的湖泊,周围栖息着美丽如天外来客的仙鹤。许许多多的高原里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湖泊,它们都是我的亲人和朋友。我身居的高原,比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还高,是任何邪恶的攀登者或任何狂妄的征服者都梦想达到而无法达到的高度。我总是俯下身躯,以我特有的甘冽供你饮用、供你灌溉,助你花开的日子,润你丰硕的岁月,圆你高尚的梦。但我不会接受任何贪婪的污染,我会在一切洁净的溪流、河流、江海中歌唱。

你也许会猜想,有一天我会流入那些已不再洁净的江海河流,我的歌喉将变得沙哑,甚至不再歌唱。但不会的,古人云:“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即使我真的流入了那些已不再洁净的河流,我也不会因追求海的梦想而放弃高尚的原则使无辜者受到伤害,我会升腾为一缕薄雾或一片云霞,保持我原有的本质,随清风一路歌唱。

我就是这样一种水,一种晶亮洁净的水。因为我有我特有的思想和原则,所以我始终保持我清亮的歌声而不人云亦云;因为我有超越于平凡的境界,所以我宁可飘浮于虚无的云端而不同流合污。相信我们会是朋友的,只要你把自己上升至一定的高度,只要你心中带着一分洁净,带着一分爱心与责任,当你来到那些晶亮的溪边、河边,我们一同坐在百花芳香的风中,以蓝天白云为背景,欢快地促膝交谈。相信你能成为一滴露珠或一股清泉,为怀抱一种责任,和我及许许多多充满爱心的人们融合在一起。

我就是这样一种水,一切生命的歌唱。我就是这样一种水,时常以一阵清风或一片流云的方式,流经人们的身边。

篇2:那是一种高度高一作文

那是一种高度高一作文

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题记

九月七日下午两点三十五分,201x级衡中文科状元的演讲在我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拉开了序幕。他为我们讲述了他求学的经历。我们非常震惊,又充满敬佩。他的不懈努力,是他最终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员,同时又担任着北大学生会副部长的职务。他——刘嘉森,来自河北涿州,出身平凡,一个普通的孩子。但却从小立志,并为此不懈努力着。

初三时他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衡中。但在自己入学后发现那是一个高手如林的地方,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很大,但他并没有灰心,一直坚信着:学校是平台,要好好利用,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不努力没出路。第一次的月考成绩并不理想,不过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让自己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学习,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

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迅速洗漱之后进入操场,每次都是全班第一个,全校第一个,这会让他有小小的成就感,总是比别人快,总会比别人有着多一点的学习时间。从那次月考后他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从之前的见到难题就躲开到现在认真思考自己不会的题,不会的话多问老师。问的多了同学们都会有点烦,但他的真诚打动了他们,最后他们欣然的接受他所问的问题。‘我努力,我进步,不骄傲,不气馁。’一直都是他所坚信的理念。

他创新学习方法:不能死学,把精力放在提分点上。首先注意到提升自己的英语书写水平,进步很大,不久后,被很多同学效仿,他仿佛又回到‘起点’。后来接着创新,写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主次依次完成,后来成效还不错。

‘不停止,往前走,不后退。’高三的寒假,当他家人都在看春晚时,他并没动摇,依然按照过去的时间点学习,没有抱怨。在入学的考试中,他成为一匹黑马,年级第一。在高考前,他告诉自己,上天是公平的,总会把那个最好的`结局留给努力的人。

可以说他是完胜高考吧,他被清华,北大以及香港的四所高校所录取,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他不忘初心,坚定了自己当初的信念,选择了北京大学。他说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靠自己的天赋,更要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有在了工作上。’

我们应当不懈努力,当自己成绩不好时,遇到了人生低谷,那只能证明自己还不够努力,上天会眷顾努力过的人。高中三年的时间很苦,我们像过着‘牢狱’般的生活,但不要放弃,努力过后,拼搏过后,定会有灿烂的阳光照耀你。相信自己,不负众望,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未来,不让自己后悔。

三年很短,转瞬即逝,要看你怎样改变自己。高考一战,是最公平的,也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它代表着——-是选择这个社会,还是被这个社会所选择。

从现在起,努力吧,让他成为一种高度。刘嘉森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正能量,相信你已被他打动,以他为榜样吧,做好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些,不让以后的自己后悔。三年后,给自己献上一份最美的答卷。

篇3:成熟是一种高度作文

成熟是一种高度。

所谓成熟,并不是穿着笔直的昂贵西装,梳着一丝不苟的发型,戴着金丝框眼镜,拿着一摞重要文件,一副昂首挺胸的高傲姿态,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停止向生活抱怨的大气,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如果你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你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高度。你试图去消灭云层,而正确的做法是发现使你上升到云层之上的途径,那里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那位将寂寞坐断、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自然回甘的南非囚犯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受尽百人的折磨,但出狱后非但没有对他们打击报复,反而在总统就任仪式上请他们到场并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的磨练,这,就是一种成熟的光辉。“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文雅如君子般的一席话更让人们认识到了成熟是一种高度,不难想象,当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身后也会是一片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不卑不亢的.从容,一如十九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医生和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有一次他被请到皇宫为国王看病,国王说:“你给我看病,不能像给别人看病那样!”罗伯特非常平静从容地回答:“请原谅,陛下,在我眼里,所有病人都是国王。”想必此言一出,定镇惊四座,没有人敢对国王这样说话,可就是他对待病人的认真态度让他能够从容地不卑不亢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成就他一种成熟的姿态。

成熟是一种停止向生活抱怨的大气。

20xx年,英国著名网球运动员弗吉尼亚·韦德不幸患上癌症,她的许多粉丝得知消息后纷纷给她写信表示关切。有一位粉丝在信中伤心地说:“为什么偏偏是你?”韦德这样回答道:“全世界喜欢网球的孩子有5000万,但是能够学会网球的只有500万,而最终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的只有5万人,能够参加国际巡回赛的人只有5000人,能问鼎大满贯的只有500人,能参加温布尔登的只有50人,能进入半决赛的只有4人,能进入决赛的只有2人……当我在1977年获得温布尔登女子单打冠军时,我没有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我?’当在我之后的整整23年都没有任何英国人再拿到过大满贯头衔时,我也没有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我?’所以,现在我患上了癌症,我也不会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我?’”多么震撼人的一席话,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抱怨的大气,什么是真正的成熟,她的姿态更让文字感到匮乏。

上升到成熟的高度,其实并不很难,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明亮,一份从容,一份大气。

让成熟成为一种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天空永远队是碧蓝的。

篇4:成熟是一种高度作文

回家了,只道是风景依稀似去年:梅花怒放。不同的是,邻居大娘头上的银丝由几根多到几缕,村里不比城里,一出门就是风吹日晒,加上劳作,人苍老得很快。邻居的伙伴们长大许多,没有了去年的唧唧喳喳,交流起来,发现我们的思想近乎格格不入。虽然,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习惯了坐在楼顶看日落,即使是在冬天。其实所谓楼,不过只有两层,但在我的家乡,已经没有什么能遮得住视线了。看到远处的麦田,想起小时侯,我和爸爸举着自己糊的风筝,一起在田里跑,还有每年初春时候,去野外采药草,那些开紫色的绒花的叫地黄根……这些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微微抬起头,冬日的阳光特有的安静,撒下最后的光辉,我朝夕阳落下的方向看去,脑海中隐隐浮现出十几张稚嫩的脸,不禁幽幽叹息,想想三年前,各个信誓旦旦,而今我却独自坐在这儿,不由有点怅然若失:以前因为学过散打加入梅花帮,我这个三当家曾在那帮比我年龄长几岁的“小弟”们面前威风凛凛。记得很多次半夜村外破屋、残灯下的秘密会议,记得大哥嘴里的烟卷,记得帮中弟兄讲述被砍的经历时,我愤愤地说与那“十三鹰”势不两立,记得二哥破门而入时摔在地上的十几把砍刀。直到父母让我转学……

冷风吹过,把我从回忆里拉回。我不由地低头,挽起袖子,淡淡地看着手臂上浅浅的刺青。那些曾经让我觉得刺激,曾经以为很风光,曾经认为是成熟的往事,今天觉得真的很傻。

想起余秋雨的那句“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我理解,也曾尝试,只是做到了高度,却相当陡峭。

我承认,那是年少的轻狂和无知。现在梅花帮还在,也许胜过从前,但我也知道,我和他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路。虽然他们见到我还会喊我姐,大哥、二哥我也照叫,但我心里总有个声音:他们虽然还是你的朋友,但道不同,不能相为谋。在我看来,他们很义气,也比以前成熟了不少,但谈话中常常夹带的不和谐的字眼让我频频皱眉,尽管知道他们毫无恶意,甚至是出于自然。

难道自己真的变了?看看不远处的梅花,繁华得近乎摄人心魄!

在外上学的我,从一开始就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开朗的感觉。现在想想,我也许本来就不属于那里。我带来的,只有高高飞起的风筝、田野里那一朵朵紫色的绒花,当然还有手臂上的刺青――三片梅花。我已经适应了把那三片梅花只看作风景。我不是圣人,无法屏弃别人的目光,来个睥睨人生。但那“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的感觉我很清楚。我不想再过多的回想,更没理由让自己的人生暗淡。所以,每当有同学问起那三片梅花时,我总是笑而不答。曾经留恋往返也好,曾经惘自沉迷也好,既然已是风景,那就要笑着观赏。

在学校里,人人平等,互相尊重。我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欣赏的眼光,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想,我在慢慢成熟,拥有高度,那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篇5:宽容是一种高度人生哲理

宽容是一种高度人生哲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面对自己利益受到侵犯时,有些人恶语相对,有些人笑而化之。两种处理方式,折射的却是不同的处世境界,孔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的,也不要施加于人。如厌烦别人的行为,那你也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对人宽容,需要有一份豁达的心境。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光阴,人与人的交往如河流之水,运动不停。所以,一个人一旦涉世,就不免或多或少地要与外界存在利益冲突。孔子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又说:“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的就是在面对不如意事时,要抱宽容之心待人。唯有常抱宽容之心,不去追究一些生活中的非原则问题,才可以将白己从人际关系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将有限的精力投诸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时下,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和谐文化,崇尚和谐氛围。和谐社会能否真正和谐,与社会中的每个人以多少和谐的思想来考虑问题、处理矛盾有很大的关系。于人宽容,礼让三分,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出的'儒家思想,仔细推敲,竟然和今天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不谋而合。宽容,不仅仅于已有利,更是现在社会的潮流,大势所趋。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姑息纵容。当某些利益涉及到为人为事的根本时,据理力争乃为常情。但如果是一些生活的琐事,我们便抱着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做法,少顶一句、回避一句、自嘲一句,往往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何乐不为?包容,实际是将自己的境界定位于攻击方之上,摆脱了琐事带给我们的额外负累,使我们可以腾出更大的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为人不计较,可开阔胸襟;宽容待人,和谐为本。

篇6: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阅读造就做人的精神高度,鄙视或摈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的家园;铁骨铮铮的豪气、情意融融的通达,无不沦为恶浊的暗狱。荒芜的文明将如耆艾垂暮,人之精神再难挺立,人之心魄不复舒张。

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成人的行为暂且不说,我们的学生在读些什么书呢?来自日本的卡通类读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物,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也是大受学生青睐,“美眉、QQ、东东”及一些“灰色童谣”裹挟着学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信笔至此,想起了“魏玛的孔夫子”。德国人向来把歌德同孔子相提并论,原因之一就是歌德曾是一位执著的中国文化迷,这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有记载。歌德在魏玛的伊尔姆河畔居住的时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中国书籍,涉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领域。其间歌德还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诗歌,并且试图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歌德曾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在他们那里,这一切显得多么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我们从这位“魏玛夫子”的身上看到一种阅读的奇妙作用,它使歌德拥有了世界性的眼光,有了人类至高无上的思想。

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当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阅读精神高度的问题。

在济南,也许是与孔子比邻的缘故, “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当地一些学校正式开设了一门阅读课《国学》。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举正好可以医治时下因国学素养匮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山东师范大学袁中岳教授对此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其精粹之处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主流内核一脉相承,如诚信、自强、修身等无不神游于古今。学习古文化,既可学习古代语言,又可从中汲取智慧,是两全其美的事。

“四书五经”成为学生阅读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有  无相悖?对学生创造力有多大帮助?之所以有如此疑虑,大约与现代语文的起源同西方语言学的东传有关,特别是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占优的现实情形之下,相当部分人追潮赶浪渐忘文化之根;或许也因中国古代文化确也养过众多“孔乙己”似的人物,人们谈及古代文化便有些底气不足。其实,当今世界经济知识崛起,异域文化的撞击和沟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这篇大文章,才是一个民族能否以独特的精神风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教育家说,现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为它只关注人的“机械属性”一面,亦即使人成为某一工作的合格劳力,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涵养――所以,现代教育的今天,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个半成品。在古代诗文里,本身也蕴藏中很多极富创造力的智慧之光,如成语里就有“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等力倡创新精神;《论语》中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差不多就是今天所言的“全面发展”;孔子的“中庸”很讲究做人处事的“度”,“大同”思想岂是今天世界一体化思潮所能比拟!墨子有“非攻”,“维和”始祖也;韩非子讲“法制”,似乎说的今天的事;老庄道派,合同为化,今人正企求回归自然……例不必多举,单说一个常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原本息息相通,很多大科学家的古文底子都很好,即便是如鲁迅先生这类唱响白话文的先驱,其古文的厚积又有几人能望其项背?钱钟书的《围城》很精彩,但他的《管锥篇》似乎更为有名。

东坡有诗“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一种阅读的精神高度。

读古代文化,必然有些困难。不过读书之道,贵在会意,少时存虑,他日通融,也属常事。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最快乐的是能会意,能自悟。会意并非易得之事,只有丰富的积累,才谈得上会意――这一点,与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阅读不谋而合。

读经典力作,树精神高度;读天下之书,张世界之目,是至理。

大世界的构成是按照“人――从――众”的方式构建的,读书的视野理当由己而人而众,在把根留住的基础上,还得把根须伸得远些才好。国外的许多优秀著作值得终身常读。在一个人的阅读世界里,不能漏掉沙士比亚、歌德、莫泊桑、屠格涅夫,不能缺少尼采、康德这类哲人,否则阅读的精神度怎么也高不起来。比如说读尼采吧,就让无数的人读到一种反判、创新和超越交融的圣哲之说。尼采的思想充满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他敢于打破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尊个性而张精神,追求“超人精神”。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呼吁人们“成为你自己”,渴望“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对中国读者的影响,过去远比现在要强烈得多。19,梁启超就将马克思与尼采同时介绍给国人;陈独秀、鲁迅等人都表现出对尼采的极大热情,思想和创作受到很大影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即以尼采为武器,抨击儒家思想中的糟粕。鲁迅先生也期望以尼采思想为旧中国死水般的病态思维注入鲜活血液,改造守旧懦弱的国民劣根性。

――这样的精神高度何止是个人之幸?简直就是一个民族的大幸事!

阅读不能没有“人文”,人文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它让人从物质的奴隶升值为精神的巨人。

――阅读亟需人文的精神高度。

篇7: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像的空间,自由驰骋而凝天地万端;是一片创新的园地,站巨人之肩而筑成功峰峦;是一隅交流的舞台,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阅读造就做人的精神高度,鄙视或摈弃阅读,将使人生缺失精神的家园;铁骨铮铮的豪气、情意融融的通达,无不沦为恶浊的暗狱。荒芜的文明将如耆艾垂暮,人之精神再难挺立,人之心魄不复舒张。 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这正是对若干年来语文苍白无力状况的大逆转,反映了语文学科向着人文精神的阔步回归。 但是,如今的`学生阅读现状依旧令人十分忧虑,读书群体的单一,读书人数的锐减以及读书层次的低浅,且不说阅读的精神高度难以企及,就连最起码的阅读需要也无法保证。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成人的行为暂且不说,我们的学生在读些什么书呢?来自日本的卡通类读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物,刊登明星轶事的杂志也是大受学生青睐,“美眉、QQ、东东”及一些“灰色童谣”裹挟着学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课标所拟的阅读内容,多数并未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信笔至此,想起了“魏玛的孔夫子”。德国人向来把歌德同孔子相提并论,原因之一就是歌德曾是一位执著的中国文化迷,这在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有记载。歌德在魏玛的伊尔姆河畔居住的时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了中国书籍,涉猎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领域。其间歌德还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诗歌,并且试图把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歌德曾说:“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在他们那里,这一切显得多么明朗、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我们从这位“魏玛夫子”的身上看到一种阅读的奇妙作用,它使歌德拥有了世界性的眼光,有了人类至高无上的思想。 阅读的精神高度,原本应该是这样的。 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说,阅读,应当尽早考虑读经典。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学生学业重,时间紧,更应当直接了解民族与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进入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阅读精神高度的问题。 在济南,也许是与孔子比邻的缘故, “四书五经”被搬进了学生的课堂――当地一些学校正式开设了一门阅读课《国学》。这本阅读教材的编写以“四书五经”为主,从《论语》、《孟子》、《易经》、《左传》、《诗经》中精选了部分文段,引导学生读中国精髓,留文化之根。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认为此举正好可以医治时下因国学素养匮乏而导致的营养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山东师范大学袁中岳

[1] [2] [3]

相关专题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