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EasonLau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EasonLau”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共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24名三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旨在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1)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十三个个性特质上,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2)在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特质上,书法练习的主效应显著;(3)在兴奋性、聪慧性、恃强性、轻松性和自律性特质上,时间与书法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 者:周斌 刘俊升 桑标 Zhou Bin Liu Junsheng Sang Biao  作者单位:周斌,Zhou Bin(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上海,62)

刘俊升,桑标,Liu Junsheng,Sang Biao(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8(5) 分类号:B84 关键词:书法   个性   纵向研究  

篇2: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2.1 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5] 崔松鹤.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教育探新,,5.

篇3: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论文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篇4: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化论文

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文化论文

【摘要】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2 依恋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 依恋影响儿童的入园的`焦虑水平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5] 崔松鹤.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教育探新,,5.

篇5: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亲子关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又是亲子关系研究领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的影响和亲子关系对儿童不同侧面的影响以及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对有关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作 者:白丽英 叶一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350007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4(1)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亲子关系   儿童发展   影响  

篇6:大学生的个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论文

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50 万人, 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70 万,这意味着2016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能比2015 年更加严峻。由于高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脱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现象突出,社会经济改革转型,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而且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始终处于高位,因此,高校毕业生持续陷入困境。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推动和督促下,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主干的指导协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课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毫无例外地都涉及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并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职业生涯发展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个性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体现出个性的特点。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品质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职业生涯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职业探索阶段、立业发展阶段、职业中期阶段和职业后期阶段。其中,职业探索阶段是指根据个人知识储备、学历、个性等探索适合自己、自己喜欢并将长期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尝试期( 15 - 17 岁) 、过渡期( 18 - 21 岁) 、初步试验承诺期( 22- 24 岁) ,大学生正处在过渡期和初步试验承诺期这两个阶段。

篇7:大学生的个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论文

1. 1 需要、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发展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需要就产生了。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要与外在的行为诱因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具有三项功能,即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按照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它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它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根据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 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应充分思考自己的职业动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视社会需要的满足,例如充分考虑成就目标、兴趣等。

1. 2 职业兴趣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人对需要的情绪性表现,是一个人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指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对某种职业需要的情绪表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往往兴趣是占主导地位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它有时比能力更为重要。职业兴趣是大学生选择职业强有力的动力,研究表明,基于兴趣选择职业,一个人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能发挥80% 以上,而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只能发挥20%—30% 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工作被动、态度消极、容易疲劳等,即表现出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进行初期职业生涯选择中,往往违背自己的兴趣,导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不满意,一年内的跳槽率达到50% 以上。由此可见,职业兴趣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感、职业满意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事先清楚自身的兴趣,然后选择职业。例如,如果喜欢与事物打交道,那么可以选择图书管理员、会计、机械工程等方面的工作,相反,如果喜欢与人打交道,那么可以选择教师、销售员、服务员等工作。如果对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明晰,那么可以参照《霍兰德职业倾向能力测试》,了解自己在实用性、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社会型这六个方面中的倾向性,以达到基于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1. 3 信念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信念是人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指导人们的行为,是人们坚定某一行为的心理、思想基础,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信念有不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层次,同时信念又具有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改变而作出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脱离实际的信念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因此,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确立正确合理的职业信念。另外,信念的变化会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合理的职业发展信念形成后就不要轻易改变,应该始终相信一点,只要坚持信念,结合外部有力环境,职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 4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职业生涯发展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简称“三观”) 对职业发展有着根本影响,职业选择是以“三观”为基础的。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功利浮躁心理现象突出,为了获得工作经验,草率就业,接着就频繁违约、跳槽,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不信任,因此,对就业者的要求更加苛刻,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就业门槛却在升高,由此造成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因此。所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前要有正确的'“三观”,在正确“三观”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规划。

2 心理特征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2. 1 气质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按照气质的体液说,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动作敏捷、善于交际可能成为活动家、领导者,倾向于从事多样化的工作。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善于克制和忍耐、沉默、注意力不易转移,一般倾向于选择有条不紊、勤勤恳恳的工作。胆汁质的人热情、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稳定性差、容易冲动,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深刻、行动迟缓但准确性高,选择职业为消极、依赖性强,多喜欢选择稳定、变动少的工作。由此可见,气质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着紧密联系,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考虑自己的气质,达到气质和职业的完美结合。

2. 2 性格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类型说认为人有三种性格即内倾型性格、外倾型性格和中间型( 内- 外型) 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按照不同维度划分将人的性格分为16 种,这16 种性格按照两个维度———直觉型和感觉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性格。研究发现,当性格类型与从业者的所从事职业相匹配时,就会成为一个有效的工作者。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先清楚自己的性格,具体可以进行16PF( 卡特尔16 种人格) 测试,然后根据自己的性格规划职业、选择职业、从事职业

2. 3 能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能力有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表现为各人具备不同的特殊能力及能力类型。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年龄差异。具备较强能力的学生,表现出自信、积极、敢于竞争的心理状态,可以对职业目标及实现手段做出最佳选择; 而能力弱的学生则常常表现为消极、退缩或者等待。

3 结论

对于就业问题进行的大量研究证明个性对职业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将自身个性的特点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拥有合理的需要和正确的动机,培养职业兴趣,坚定良好的职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不断修炼气质,不断完善性格,始终坚持提升就业能力。

篇8:家庭背景对李白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背景对李白个性发展的影响

关于其家庭特殊性是明显的。

一、曾在西域生活过,接受西域文化影响;

二、他家是脱离土地的流民,蜀地不是他家祖籍;三;其家既非官宦阶层,也非庄户,极有可能是商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早年富有资财,游江东,遇落难子弟,皆周济之,不食逾年,散金三十万。其家非官宦,如此富有,非商人不能。

三、较少写农耕生活。熟悉商人生活,如《长干行》之类作品,非了解商贾生活者难写得如此生动。],这对其性格产生了以下方面影响.

1、西域文化的熏染,使其个性中有异域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而成的,体现了盛唐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朱熹、鲁迅都曾说过:唐人大有胡气,唐代文明是四百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果,唐代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交化的产物,盛唐文化就是南北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热潮。李白本人这一经历与背景就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父李客在西域生活时间较长,李白五岁才到内地,其父前半生是在西域度过的。这自然也接受了西域胡人文化习惯与观念的影响,故其家庭有胡人文化因素。其身上体现一些异域文化因素。如,一,他有西域胡人习俗,《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蜀中友人吴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剔骨葬”“脱帽舞”属西域风俗,李白接受了这一习俗。二,行为方式有胡人之豪气,如好持刃佩剑,以至白昼杀人,非中原士族特点。“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醖籍,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荆徂揚,路亡權窆,迴棹方暑,亡友糜潰,白收其骨江路。”《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歩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诗中流寓意识较多,但不似多数唐人有较强烈的少怀乡思乡情感。一生生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少中原汉人的安土重迁的意识。

2.商人加移民的家庭环境, 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求仕方式。这本身就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李白家世与陈子昂接近。其家世不甚明朗,或因李白自己即不太清楚,或是因有苦衷不便明说。其家庭材料不多,且有矛盾。其家于隋末因罪被谪边地,神龙年才逃归潜还。可能不是政治原因,如果是因遭遇隋炀帝之害,唐时一定会被平反,不得称为逃回。至所以潜还,只能是犯了其他刑事罪。但其身份与社会地位一定较低;其家是外地移民,属客居者,是没有本籍流民,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客“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似一商人性的庄园主,同时,其父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李白言:“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这种家庭决定了李白的成长与士族子弟有所不同。仅从文化学术背景看,其家庭地位决定了他既不能入州县之学学习,也得不到“郡举”机会。唯求得特殊成名的机会。李白早年苦读,既是受到了时代文化的感召,同时,自身家庭地位也刺激他的强烈求取之心。

3、特殊的家庭决定了早年的李白成长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并很早就形成了特殊的个性:。这一家庭背景对李白成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他发扬个性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从小就接受了非传统的教育,并具有一个相对开放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与传统的中原士族不同的文化性格。李白于儒家经学较少有深究。而倾心于道家与杂家也是这一原因所致。这形成了他以辞赋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兼取百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

其早年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学道——游侠

(1)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2)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3) 十五好剣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

(4) 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5)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6) 《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别賦》。”

篇9: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社会中,儿童青少年所面临的恐惧信息日益增多,而对此类信息的过多接触是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文章初步探讨、阐述了恐惧信息及儿童恐怖心理的特点,恐惧信息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并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作 者:傅丽萍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4) 分类号:B843 关键词:恐惧信息   恐惧   恐怖症   心理发展   儿童青少年  

相关专题 书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