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名家谈

靠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靠谱”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名家谈(共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名家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译名家谈

研究表明:大凡在翻译实践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都有许多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共同之处.笔者简要地将其概括为精通双语、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浑然译成,矢志不移、译风严谨等三个方面,希望能为后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 者:卢东民 LU Dongmin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25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名家   精通双语   厚积薄发   矢志不移  

篇2:名家散文《谈梵高》

名家散文《谈梵高》

每当我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梵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先看其画,唐吉老父像画的是胡髭拉茬的的洋人,但我于此感到的却是故乡农村中父老大伯一样可亲的性格,那双劳动的粗壮大手曾摸过我们的小脑袋,他决不会因你弄脏了他粗糙的旧外套或新草帽而生气。

医生迦歇,是他守护了可怜的梵高短促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他瘦削,显得有些劳累憔悴,这位热爱印象派绘画的医生是平民阶层中辛苦的勤务员,梵高笔下的迦歇,是耶稣!邮递员露林是梵高的知己,在阿尔的小酒店里他们促膝谈心直至深夜,梵高一幅又一幅地画他的肖像,他总是高昂着头,帽箍上夺目的“邮差”一样一丝不苟,他为自己奔走在小城市里给人们传送音信的职是感到崇高。

露林的妻子是保姆,梵至少画了她五幅肖像,几幅都以美丽的花朵围绕这位朴素的妇女,她不正处于人类幼苗的花朵之间吗!他一系列的自画像则等读完他的生命史后由读者自己去辨认吧!

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色彩的音乐,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狂热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我从青少年学画时期起,一见梵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的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在人像中如此,在风景、静物中也如此。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汁牛充栋;但梵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露了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当他说:“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感觉的反应,其间包含着宗教信仰的感情。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怀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一经被谁见过,它的形象便永远留在谁的记忆里,看过梵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向日葵所混淆、冲淡!一把粗木椅子,坐垫是草扎的,屋里虽简陋,椅腿却可舒畅地伸展,那是爷爷坐过的吧!或者它就是老爷爷!椅上一只烟斗透露了咱们家生活的许多侧面!椅腿椅背是平凡的横与直的结构,草垫也是直线向心的线组织。

篇3: 《名家谈读书》读后感

《名家谈读书》里共有五篇文章,《读书》讲述了冰心老人年少时的读书经历,有哭有笑,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看出她很爱读书。《书,友谊的源泉》写了每一本好书都能将人们的距离接近,我们可以同时分享同一份快乐。《枕边的夜莺》是对古诗的.赞颂,把书比作夜莺,带给人快乐。《读书使人优美》讲了读书可以使人美好,是一种“美容方法”,而自知就是一切美好的基石。《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讲述了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从中可以看出他肯下功夫,好读书。

从书中我明白了开卷有益。去别人的读书故事里取点“读书经”,它能教我们发掘出更多的读书之乐,在读书中收获和成长。

好的书就像一位老师,教会我们美德,还能赋予我们智慧,同时能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如果我们曾看过并喜欢同一本书,那我们很早就是朋友了,因为我们对一本书有是相同的喜爱。

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的雅事,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而不必背负太多目的。书不可强读,找到与自己品味符合的作品才能让你享受到心灵相同、如沐春风的美好,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有时我被强迫读书时,会直打瞌睡,而自主看书并且喜欢那本书,就感到欣悦。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见识,还能积累许多优美词句,提高我们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能让人明志。我以前读了《梦想》后,便豁然开朗,有了自己的志向。

《名家谈读书》里的五篇文章教会了我许多读书方法,例如:读诗的时候,要细细品味,把每个字琢磨透彻,了解诗的意思,再去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就仿佛身临其境,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以前读诗总是摸不着头脑,有了这个方法,我理解起诗意来更顺手了。

《名家谈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明白了“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

篇4:名家谈散文教学

散文究竟是什么,应该怎样写,什么样的散文才算好散文?看了此书则迷惑了。专家们把散文神话了,不知所云了。看完此书,真的不知道散文如何下笔了。特别是我们这些不是专业的写作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坠入了五里云雾之中了。

其中,有些 篇章谈得很轻松,使我产生共鸣。

王蒙说:“我个人,对于一段生活一组人物一片刻骨铭心的记忆,我要写之为长篇小说。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经验,一块激起了不小的水晕水花的石头,会推动我去写一部中篇小说。而一个电光石火式的启示与触发,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造就的会是一篇隽永的短篇小说。另一种自我感受最良好——最优美也最深情的状况下,我写的是诗。这些东西都没有了,约稿催稿又急,不得应付一下子,我才写散文。”“所以,我常常怀疑把散文吹得邪乎了是不是有点唬老百姓。”我觉得此番话已把散文说得很透彻了。那些把散文说得神乎其神,又是讲构思,讲章法,讲语言等等,似乎散文只有神仙做得,凡人只有看的份。

我理解,写散文不是不讲章法,重要的是真情流露。即使章法完全合乎规范,语言华丽,没有真情实事,也不能算好散文。王宗仁说:写散文什么真情实感,重要的是经历。有了经历才能写出真情可信的散文。回头看王宗仁的散文,那些西藏的风光,藏兵羚羊,那个不真实,哪篇不是真情流露?

写散文本是轻松的事情,现在却越讨论越复杂。冯骥才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他又进一步解释: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散文就是记下生活中的那几个“一点”而已,何必神乎其神,控制在那几个人的手中呢?谁都写一点散文,提高一下精神生活质量,有什么不好!不要再说那些平民写的散文是“文字垃圾”了。我记得写纪念鲁迅的一篇文章《一面》的阿累就是一个洋车夫,那篇散文流传至今,怎能说是“文字垃圾”呢?好的散文自然能流传下来,不上水平的散文也会自然淘汰。只是见仁见智的事。

篇5:名家谈散文教学

1.天地钟灵毓秀于其人,应该到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和历史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 、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梁衡

2. 写人不能忽略作者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苏童

3. 写人记事要有特色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老舍

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

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叶兆言

5.在苦难中升华

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王英琦

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梁实秋

7.萧红的散文带有浓郁的自叙传性质和抒情色彩

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通过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作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肖凤

8.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李广田

9.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

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 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那有什么意思呢? 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这样。----丁玲

10.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

11.散文的奇异之美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 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

12.有情与有心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 上做立足。古人很早就有“景语即情语”的说法。……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 、温度、 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 多积累。-----格非

13.好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真实平淡的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通病,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为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感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汪曾祺

14.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写“状物散文”,需要我们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我们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这种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个这个物体或者事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同样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同样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莫言

篇6:微博名家谈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博影响远超博客 纸质媒体会消失

从中国来看,微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博客,因为中国手机普及很快,普及率非常高,这就有了一个硬件基础。而微博正是基于手机。你若用电脑,还要有互联网的限制。所以我认为微博基于手机的发展很有前途。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如果你们现在不参与微博,那么你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传媒工作者。

传媒的传统生态我们都知道,如记者采集,由编辑编辑……但你看,现在受众就是发布者,这一点就已经彻底地改变了,而这一点不等于说现在已经是个现实了,它还受到管理上的、大家对这个事物理解上的局限,它只是呈现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启发我们。我对新闻系的学生说,如果你们现在不参与微博,那么你们就不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传媒工作者,因为你们没有在未来传媒的故乡呆过,我的意思是说微博是一个真正的传媒人长大的故乡。

曹国伟 (新浪CEO)传统新闻媒体报道会因微博发生根本的变化。

媒体的形态和整个操作模式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责任跟功能会因为微博的出现而发生根本的变化。未来的媒体发展有几个趋势:一、所有的内容都会是数字化的;二、视频内容会极大地增加,我们现在每个人拥有的手机也好,数码相机也好,它们所带来的就是,每一个新闻现场的目击者、参与者,都会是新闻的报道者,新闻事件不再是专业记者的专利,未来的新闻从业者们更多的责任是去解释、去更深度地剖析事件。就像我们说的“what happened”,已经不一定是新闻从业者所做的了,而是“why happened”,深度的报道,观点的报道、评论,这才是传统媒体要做的。

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电子商务网站也会受到微博的冲击

电子商务网站也会受到微博的冲击,比如用微博来一对一地讨价还价;政务网站也可以采用微博形式,一对一地为百姓办实事,

但现在一对一的技术还不太成熟,所以微博在冲击别人前,先要提高自己。

刘东明(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CE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

微博是内裤型媒体

现代社会正呈现着“碎片化”,人们时间与注意力被打散。而微博恰以“轻姿态”、“补丁型”媒体形式出现,将微分的生活间隙填满。而微博、手机联动,打通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更增强了微博的“贴身性”,甚至是内裤型媒体,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时间一网打尽。这是微博风行的原因。同时微博的媒体成熟孕育了微薄营销发轫,微博营销的核心是去广告化,需遵循微博营销4I原则,Interesting趣味原则、娱乐趣味化内容;Interests利益原则,微博要有营养,有利;Interaction互动原则,要激发用户互动,触动微博网状传播,、Individuality 个性原则,个性化姿态沟通。

胡延平(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微博是融合其他应用,而非替代

微博与各类应用-服务-平台之间,基于开放-连接的融合而非替代是主要发展趋向,微博与新闻资讯-SNS-电子商务-LBS-IM等的关系均是如此。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微博个人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两大影响。

微博这种个人传播媒介的兴起,将对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两大影响:一是启动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二是对传统端媒介的信用提出挑战。

蔡文胜 (4399董事长) 融入微博平台,要不就是等着慢慢衰落。

微博最先冲击的是新闻资讯和时事评论网站,特别是像天涯,凤凰军事这样的网站栏目。如何应对?能自己成长成微博平台是最好的,但机会已经让先行者占领,现在能做的是尽快融入微博平台,成为微博重要应用,要不就是等着慢慢衰落。

篇7:名人名家谈“读书”

读书是未知世界的“入场券”

读好书是一种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

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

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吧,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

懂得拒绝才有真正的阅读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

像呼吸空气般去读书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

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篇8:散文名家谈散文写作经验

散文名家谈散文写作经验

1.天地钟灵毓秀于其人,应该到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和历史

文学是以发现美为己任,我们既然可以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为什么不可以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呢?体验他们的创造与失败 、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梁衡

2. 写人不能忽略作者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苏童

3. 写人记事要有特色

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老舍

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

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叶兆言

5.在苦难中升华

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王英琦

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梁实秋

7.萧红的散文带有浓郁的自叙传性质和抒情色彩

萧红的大部分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萧红在写作这类散文的时候,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通过她本人在这种经历中内心所体验的情感,作为创作的源泉的。因此她的散文作品就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肖凤

8.谈散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

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以处理主观的事物为较适宜,或对于客观的事物亦往往以主观的态度处理之的缘故。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说散文是“散”的,然而既已成为“文”,而且假如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它也绝不应当是“散漫”或“散乱”,而同样的,也应该像一座建筑,也应当像一颗明珠。----李广田

9.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

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 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那有什么意思呢? 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这样。----丁玲

10.写散文不要忘记社会

现代的散文,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是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

11.散文的奇异之美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而 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

12.有情与有心

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 上做立足。古人很早就有“景语即情语”的说法。……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 、温度、 乃至生命,就必须做一个“有情人”: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 多积累。-----格非

13.好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真实平淡的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通病,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不足以称为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感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汪曾祺

14.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写“状物散文”,需要我们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我们要把这个被我们描写的物体或者事物,作为我们想象的基点或者核心,通过联想,运用这种新奇而贴切的比喻,使个这个物体或者事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这样,同样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同样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写作。----莫言

15.留心观察,才能笔下有神

中学生作文,状物之通病是流于空洞,物成了符号,干瘪、模糊,没有质感,互可取代。说起来,原因皆可归咎到不事观察,亦是平时留心不够,胸中无丘壑。状物要有神,诀窍只有一个:状一朵花前,先看一千多花。---何立伟

16.触景生情,营造意境

状景散文,成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当然,人可以通过修养,提高其志趣。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区分,也在于此。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孙犁

17.写散文要擅于捕捉“感性(感官经验)”

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余光中

18.散文的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结合

艺术散文的内容,只要思想感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必拘于一格。个人独特的经验或感受,亦有只得珍视的;但是,开阔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恒为艺术散文内容上的精金美玉,若与狭隘而造作的内容相较,品质高下自见。

艺术散文的形式之美,是语言、格调、结构、布局……诸元素结合手法的高低,足以显示作者艺术造诣的水平,自然结合,浑如天成,乃展现散文的创造境界。-----郭枫

吴培金

篇9:名家散文赏析:月下谈秋

名家散文赏析:月下谈秋

张恨水

一雨零秋,炎暑尽却。夜间云开,茅檐下复得月光如铺雪。文人二三,小立廊下,相谈秋来意,亦颇足一快。其言曰:淡月西斜,凉风拂户,抛卷初兴,徘徊未寐,便觉四壁秋虫,别有意味。

一片秋芦,远临水岸。苍凉夕照中,杂疏柳两三株。温李至此,当不复能为艳句。

月华满天,清霜拂地,此时有一阵伊哑雁鸣之声,拂空而去,小阁孤灯,有为荡子妇者,泪下涔涔矣。

荒草连天,秋原马肥,大旗落日,笳鼓争鸣。时有班定远马援其人,登城远眺,有动于中否?

诵铁马西风大散关之句,于河梁酌酒,请健儿鞍上饮之,亦人生一大快意事。

天高气清,平原旷敞,向场辅开窗牖,忽见远山,能不育陶渊明悠明悠然之致耶?

凉秋八月,菱藕都肥,水边人家,每撑小艇,深入湖中采取之。夕阳西下,则鲜物满载,间杂鱼虾,想晚归茅芦,苟有解人,无不煮酒灯前也。

天高日晶,庭荫欲稀。明窗净几之间,时来西风几阵,微杂木稚香。不必再读道书,当呼“吾无隐乎尔”矣。

芦花浅水之滨,天高月小之夜,小舟一叶,轻蓑一袭,虽非天上,究异人间。

乱山秋草,高欲齐人。间辟小径,仿佛通幽,夕阳将下,秋树半红。孤影徘徊,极秋士生涯萧疏之致。

荒园人渺,木叶微脱,日落风来,寒蝉凄切,此处著一客中人不得。

浅水池塘,枯荷半黄。水草丛中,红蓼自开。间有红色晴蜒一二,翩然来去,较寒塘渡鹤图如何?

残月如钩,银河倒泻,中庭无人,有徘徊凄凉露下者乎?朝噶初上,其色浑黄,树露未干,清芬犹吐,俯首闲步,抵得春来惜花朝起也。

焚一炉香,煮一壶若,横一张榻,陈一张琴,小院深闭,楼窗尽辟,我招明月,度此中秋。夜半凭栏,歌大苏水调歌头一曲,苍茫四顾,谁是解人?

一友忽笑曰:“愈言愈无火药味矣,今日宁可作此想?”又一友曰:“即作此想,是江南,不是西蜀也,实类于梦吃!”最后一友笑曰:“君不忆抬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句乎?日唯贫病是谈,片时作一个清风明月梦也不得,何自苦乃尔?”于是相向大笑。